搜索结果: 50 查到相关大鼓的内容。
带有大鼓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乔清秀(1910-1943) [相关解释]
河南坠子演员。女。原名李金秀,河南内黄人。十四岁从乔利元学艺,后又拜梨花大鼓名家潘春聚为师。是河南坠子北路调创始人之一,以吐字俏利、旋律悠扬的巧口”著称。1940年在沈阳演出时,受日本侵略者迫害,精神失常,返天津后病逝。
云鼛 [相关解释]
1.有云形图饰﹐悬在高处的大鼓。
京音大鼓 [相关解释]
1.见"京韵大鼓"。
刘宝全(1868-1942) [相关解释]
京韵大鼓演员。原名毅民,河北深县(今深州)人。初在农村说唱木板大鼓,后到天津,先后师从宋五、胡十、霍明亮。从其他曲种和戏曲艺术中吸取养料,依照北京语音创造了京韵大鼓。嗓音宏亮清脆,唱腔丰富多变,世称刘派”。代表作有《长坂坡》、《大西厢》等。
县鼓 [相关解释]
1.古代庙堂用的大鼓。 2.比喻海涛轰鸣。
咎鼓 [相关解释]
1.大鼓。
四胡 [相关解释]
1.乐器名。形状与二胡相同,因有四条弦,故名。第一﹑第三两弦与第二﹑第四两弦同音。常用以伴奏大鼓等曲艺。
坐弦 [相关解释]
1.旧时北方的一些曲种如京韵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单弦﹑天津时调等演出时,常有一名三弦乐师在后台等候,称"坐弦"。遇演员无弦师或固定弦师未到场时,便由坐弦顶替。
大鼓 [相关解释]
曲艺的一个类别。清代形成于北方,一般认为由鼓词衍变而成。一人自击鼓板演唱,另有三弦等乐器伴奏。近代流行各地的大鼓不下二三十种,如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大鼓等。通常还把弦子书一类归在大鼓中。各种大鼓的书(曲)目、唱腔等不尽相同。
大鼓书 [相关解释]
1.曲艺的一种。由一人自击鼓﹑板演唱﹐一至数人用三弦等乐器伴奏。唱词多采用民间流传的历史故事等﹐用韵文编成。一般认为清初形成于山东﹑河北的农村。主要流行于北方﹐兼及长江和珠江流域的部分地区。因地区﹑方言和曲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京韵大鼓﹑乐亭大鼓﹑东北大鼓﹑山东大鼓﹑湖北大鼓﹑广西大鼓等﹐总称为大鼓书﹐简称大鼓。
子弟书 [相关解释]
清代曲艺形式。因创始于满族八旗子弟,故名。曾流行于北京和东北各地。清乾隆年间形成,清末衰亡。有东城调、西城调两大流派。表演时以八角鼓击节。对单弦、东北大鼓等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布鼓 [相关解释]
1.《汉书.王尊传》"毋持布鼓过雷门。"颜师古注"雷门,会稽城门也,有大鼓。越击此鼓,声闻洛阳……布鼓,谓以布为鼓,故无声。"后以"布鼓"为浅陋之典。
戳活儿 [相关解释]
1.旧时听大鼓书,选定某曲,并指定某人演唱,称为戳活儿。
曲艺 [相关解释]
中国说唱艺术的总称。以说和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辅以动作、表情、口技等来叙述故事,描绘人物、情景,表达思想感情。一般以第三人称的叙述为主,第一人称的代言为辅,分说的、唱的、有说有唱的三种类型。演出时多为一至二三人,歌唱时常由演员自弹(奏、击)自唱。表演形式有坐唱、站唱、走唱、彩唱等,音乐曲式有联曲体、板腔体和单曲体。唐代已成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现代曲艺,按历史源流和形式特点,可分为评话、弹词、大鼓、琴书、道情、相声、牌子曲、快板、时调小曲以及少数民族曲艺等类别,约三百余种。
曲艺(qǔ-) [相关解释]
中国说唱艺术的总称。以说和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辅以动作、表情、口技等来叙述故事,描绘人物、情景,表达思想感情。一般以第三人称的叙述为主,第一人称的代言为辅,分说的、唱的、有说有唱的三种类型。演出时多为一至二三人,歌唱时常由演员自弹(奏、击)自唱。表演形式有坐唱、站唱、走唱、彩唱等,音乐曲式有联曲体、板腔体和单曲体。唐代已成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现代曲艺,按历史源流和形式特点,可分为评话、弹词、大鼓、琴书、道情、相声、牌子曲、快板、时调小曲以及少数民族曲艺等类别,约三百余种。
梁子 [相关解释]
梁子1〈方〉山脊。 梁子2 [liáng·zi]评书、大鼓等曲艺中曲目的故事提纲。
梅花大鼓 [相关解释]
又名梅花调”。曲艺曲种。流行于北京、天津等地。清末由清口大鼓发展而成。唱腔有慢板、中板、快板、紧板等。曲目都为短篇。传统曲目不少以《红楼梦》故事为题材。
梅花调 [相关解释]
1.见"梅花大鼓"。
梨花 [相关解释]
1.亦作"棃花"。 2.梨树的花,一般为纯白色。 3.一种较小的酒杯名。 4.指梨花枪法。 5.指梨花大鼓。详"梨花大鼓"。 6.旧武器名。参见"梨花枪"。
梨花大鼓 [相关解释]
1.曲艺的一种。也叫山东大鼓。起源于山东农村,"梨花"为"犁铧"之音变,农民以犁铧碎片击拍伴唱。清末进入济南等城市,犁铧碎片改为两枚铜片或铁片。演唱时除书鼓外,另有三弦﹑四胡伴奏。曲调亦有所变化。
梨花简 [相关解释]
1.演唱梨花大鼓所用的两片半月形金属片,多为铜制,演唱时,使相碰击发声以伴唱。
梨花鼓 [相关解释]
1.即梨花大鼓。
灵鼖 [相关解释]
1.即鼖鼓。大鼓。
白云鹏(1874-1952) [相关解释]
京韵大鼓演员∮北霸县(今霸州市)人。早年在农村说唱,后在北京从史振林学艺。长期在北京、天津演出。结合自身嗓音条件,形成韵味醇厚、吐字清晰、腔调柔美的艺术风格,世称白派”。代表作有《黛玉焚稿》、《哭祖庙》等。
白玉霜(1907-1942) [相关解释]
评剧演员。原名李桂珍,河北滦县人。女。幼习京韵大鼓,十四岁学评剧,演花旦。表演细腻真切,并创造一种低回婉转的唱法,世称白派”。擅演《马寡妇开店》、《花为媒》等剧。
站唱 [相关解释]
也叫立唱”。曲艺表演形式之一。演员站着说唱。快板、快书、相声、大鼓一类曲艺,多取此形式,动作幅度多较坐唱”大。
素十番 [相关解释]
1.合奏乐名。纯用笛﹑管﹑箫﹑弦﹑提琴﹑云锣﹑汤锣﹑木鱼﹑檀板﹑大鼓十种乐器演奏的十番鼓。以其不加用丝竹乐器,故名。
细十番 [相关解释]
1.即十番鼓∠奏乐名。由笛﹑管﹑箫﹑弦﹑提琴﹑云锣﹑汤锣﹑木鱼﹑檀板﹑大鼓十种乐器组成,可奏各种乐曲。
蛮鼓 [相关解释]
1.南方一种大鼓。也叫蜀鼓。
西河大鼓 [相关解释]
曲艺曲种。流行于北京、天津及华北、东北、西北、华东的部分地区。清中叶由河北的弦子书和木板大鼓结合、发展而成。曾名河间大鼓”。唱腔有头板、二板、三板等。书目长中短篇均有。
说唱 [相关解释]
1.指有说有唱的曲艺。如大鼓﹑相声﹑弹词等。 2.谓表演曲艺节目。
说唱文学 [相关解释]
1.韵文散文兼用﹐可以连讲带唱的通俗文艺形式。如古代的变文和诸宫调﹐现代的评弹和大鼓。也叫讲唱文学。
说鼓书 [相关解释]
1.曲艺的一种。说大鼓书。
贲镛 [相关解释]
1.语本《诗.大雅.灵台》"虡业维枞,贲鼓维镛。"孔颖达疏"贲,大也。故谓大鼓为贲鼓……大钟谓之镛。"后亦用以形容如钟鼓般宏壮的声音。
贲鼓 [相关解释]
1.大鼓。
辽宁大鼓 [相关解释]
1.也称东北大鼓。旧称奉天大鼓。曲艺的一种。流行于东北各地。约有一百多年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京韵大鼓﹑乐亭大鼓﹑唐山大鼓的曲调。由一人击鼓板演唱,二三人伴奏,乐器有三弦﹑四胡等。在流行过程中,形成多种流派奉天调流行于沈阳﹑辽阳;南城调流行于营口﹑海城;西城调流行于北镇﹑黑山;还有东城调﹑北城调。传统曲目有《忆真妃》﹑《响马传》﹑《蝴蝶杯》﹑《宝玉探病》﹑《孟姜女寻夫》等。
铁片大鼓 [相关解释]
1.曲艺大鼓的一种。表演者左手打铁绰板(月牙形的铁片)﹐右手打鼓。也叫铁板大鼓。
雷门 [相关解释]
1.古代会稽(今浙江绍兴)城门名。因悬有大鼓﹐声震如雷﹐故称。
雷鼓 [相关解释]
1.亦作"靬鼓"。亦作"雷皷"。 2.八面鼓。古代祭祀天神时所用。 3.小鼓。犹今之拨浪鼓。 4.大鼓﹐以声大如雷﹐故称。 5.指大鼓发出的如雷鼓声。 6.挂在会稽城门上的鼓。 7.指雷﹐雷声。
马三峰 [相关解释]
清代西河大鼓演员。原名马大河,河北高阳人。活动年代在道光至同治年间。在木板大鼓和弦子书唱腔基础上,吸收民歌和戏曲唱腔创造新腔,并用大三弦伴奏,改木板为铁片击节,形成新曲种,后定名西河大鼓”。
骆玉笙(1914- ) [相关解释]
京韵大鼓演员。艺名小彩舞,天津人。女。早年曾学京剧老生,1931年改习京韵大鼓,师从刘宝全和刘永禄。嗓音甜美,音域宽阔,韵味醇厚。在刘宝全唱腔基础上,结合自身嗓音条件,形成骆派”唱腔。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代表作有《剑阁闻铃》、《光荣的航行》等。
鼓书 [相关解释]
大鼓(曲艺的一种)。
鼓儿词 [相关解释]
大鼓的唱词。
鼓姬 [相关解释]
1.旧称演唱大鼓书的女艺人。
鼓楼 [相关解释]
旧时城市中设置大鼓的楼,楼内按时敲鼓报告时辰。
鼓词 [相关解释]
明清曲艺形式。从词话发展而来,主要流行于北方。演出时演员自击鼓板,无弦乐伴奏。书目多为中长篇,内容以历代征战和公案故事为主。清代以来的大鼓,与鼓词有一定渊源关系。
鼓鼙 [相关解释]
大鼓和小鼓。古代军中用来发号进攻。借指军事边城鼓鼙动地来|万里辞家事鼓鼙。 【鼓鼙】大鼓和小鼓。古代军中用来发号进攻。借指军事边城鼓鼙动地来|万里辞家事鼓鼙。
鼖镛 [相关解释]
1.大鼓和大钟。借指高雅之乐曲。
鼖鼓 [相关解释]
1.大鼓。
鼙鼓 [相关解释]
1.小鼓和大鼓。古代军队所用;古代乐队也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