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62 查到相关西周的内容。
带有西周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七月
[相关解释]
《诗·豳风》篇名。写西周时代农奴在一年十二个月份中劳动和生活的情景,反映了他们终年为贵族服务,自身却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全诗共八十八句,是《国风》中最长的一篇。
《诗·豳风》篇名。写西周时代农奴在一年十二个月份中劳动和生活的情景,反映了他们终年为贵族服务,自身却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全诗共八十八句,是《国风》中最长的一篇。
三川
[相关解释]
1.三条河流的合称,所指不一。(1)西周以泾﹑渭﹑洛为三川。《国语.周语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韦昭注"三川,泾﹑渭﹑洛,出于岐山。"(2)东周以河﹑洛﹑伊为三川。《战国策.秦策一》"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文选.鲍照》"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李善注引韦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 2.指洛阳。
1.三条河流的合称,所指不一。(1)西周以泾﹑渭﹑洛为三川。《国语.周语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韦昭注"三川,泾﹑渭﹑洛,出于岐山。"(2)东周以河﹑洛﹑伊为三川。《战国策.秦策一》"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文选.鲍照》"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李善注引韦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 2.指洛阳。
下都
[相关解释]
1.即陪都。于京都之外,择地别建的另一都城。列朝所指不一。(1)西周都镐京,以雒邑(今河南洛阳故城)为下都。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五"《洛诰》序云'周公往营成周',则成周乃东都总名∮南,成周之王城也;洛阳,成周之下都也。王城非天子时会诸侯则虚之,下都则保厘大臣所居治事之地。"(2)西晋都洛阳,东晋称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为下都。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3)北齐都邺,以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为下都。见《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4)北宋都开封,以洛阳
1.即陪都。于京都之外,择地别建的另一都城。列朝所指不一。(1)西周都镐京,以雒邑(今河南洛阳故城)为下都。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五"《洛诰》序云'周公往营成周',则成周乃东都总名∮南,成周之王城也;洛阳,成周之下都也。王城非天子时会诸侯则虚之,下都则保厘大臣所居治事之地。"(2)西晋都洛阳,东晋称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为下都。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3)北齐都邺,以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为下都。见《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4)北宋都开封,以洛阳
东人
[相关解释]
1.《诗.小雅.大东》"东人之子,职劳不来。"朱熹集传"东人,诸侯之人也。"本指西周统治下的东方诸侯国之人,后泛指陕以东之人。 2.东家,主人。 3.指日本人。
1.《诗.小雅.大东》"东人之子,职劳不来。"朱熹集传"东人,诸侯之人也。"本指西周统治下的东方诸侯国之人,后泛指陕以东之人。 2.东家,主人。 3.指日本人。
东周列国志
[相关解释]
长篇小说。明代冯梦龙改编余邵鱼《列国志传》为《新列国志》,一百零八回,清代蔡元放继续修订并加评语,改今名。内容包括西周末期至秦始皇统一六国五百多年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春秋战国由纷争而趋于统一的历史进程。文字朴实流畅而文学性稍差。
长篇小说。明代冯梦龙改编余邵鱼《列国志传》为《新列国志》,一百零八回,清代蔡元放继续修订并加评语,改今名。内容包括西周末期至秦始皇统一六国五百多年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春秋战国由纷争而趋于统一的历史进程。文字朴实流畅而文学性稍差。
东虢
[相关解释]
1.西周诸侯国名。周武王封其弟虢叔于此,后为郑所灭。故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县境。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历代州域形势.虢》。
1.西周诸侯国名。周武王封其弟虢叔于此,后为郑所灭。故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县境。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历代州域形势.虢》。
东郊
[相关解释]
1.西周时,特指其东都王城以东的郊外。周灭商后,迁殷民于此。 2.泛指国都或城市以东的郊外。
1.西周时,特指其东都王城以东的郊外。周灭商后,迁殷民于此。 2.泛指国都或城市以东的郊外。
东都
[相关解释]
1.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1)商代指商丘,在殷(殷墟)之东。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左传·定公四年》"封畛土略……取于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搜。"杨伯峻注"相土,殷商之祖。《太平御览》八十二引《竹书纪年》云'后相即位,居商丘。'则,相土之东都为今河南商丘县。"一说指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参阅《通鉴地理通释》卷四。(2)西周指洛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在镐京之东。《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德焉。"(3)东汉都洛阳,在西汉京都长安之东『班固有《东都赋》。(4)隋唐
1.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1)商代指商丘,在殷(殷墟)之东。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左传·定公四年》"封畛土略……取于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搜。"杨伯峻注"相土,殷商之祖。《太平御览》八十二引《竹书纪年》云'后相即位,居商丘。'则,相土之东都为今河南商丘县。"一说指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参阅《通鉴地理通释》卷四。(2)西周指洛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在镐京之东。《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德焉。"(3)东汉都洛阳,在西汉京都长安之东『班固有《东都赋》。(4)隋唐
两周
[相关解释]
1.战国时由周王室分裂而成的西周﹑东周两个小国的合称。 2.指周代。周在犬戎攻杀幽王后,平王即位,东迁洛邑,迁都前史称西周,迁都后称东周,合称"两周"。
1.战国时由周王室分裂而成的西周﹑东周两个小国的合称。 2.指周代。周在犬戎攻杀幽王后,平王即位,东迁洛邑,迁都前史称西周,迁都后称东周,合称"两周"。
中石饮羽
[相关解释]
1.指西周时楚国君熊渠﹑春秋时楚大夫养由基﹑西汉名将李广等人力大善射的故事。相传他们射箭中石,箭头竟没入石中。事分别见《吕氏春秋.精通》﹑《韩诗外传》卷六﹑《史记.李将军列传》。
1.指西周时楚国君熊渠﹑春秋时楚大夫养由基﹑西汉名将李广等人力大善射的故事。相传他们射箭中石,箭头竟没入石中。事分别见《吕氏春秋.精通》﹑《韩诗外传》卷六﹑《史记.李将军列传》。
临雍
[相关解释]
1.亲临辟雍。雍﹐指辟雍﹐本为西周天子所设大学﹐历代皆有﹐亦常为祭祀之所。
1.亲临辟雍。雍﹐指辟雍﹐本为西周天子所设大学﹐历代皆有﹐亦常为祭祀之所。
二都
[相关解释]
1.西周都城镐京与东周都城洛邑的合称。《诗.王风.王城谱》孔颖达疏"《车攻序》云'复会诸侯于东都',谓王城也。周以镐京为西都,故谓王城为东都。王城即洛邑。"后因沿以称长安和洛阳。长安为西汉都城,镐京在其西南;洛阳为东汉都城,即东周的洛邑。 2.两个都邑。
1.西周都城镐京与东周都城洛邑的合称。《诗.王风.王城谱》孔颖达疏"《车攻序》云'复会诸侯于东都',谓王城也。周以镐京为西都,故谓王城为东都。王城即洛邑。"后因沿以称长安和洛阳。长安为西汉都城,镐京在其西南;洛阳为东汉都城,即东周的洛邑。 2.两个都邑。
五学
[相关解释]
1.西周大学,设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和太学,总称五学。见《大戴礼记.保傅》﹑《汉书.贾谊传》。 2.指《乐》﹑《诗》﹑《书》﹑《礼》﹑《春秋》。
1.西周大学,设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和太学,总称五学。见《大戴礼记.保傅》﹑《汉书.贾谊传》。 2.指《乐》﹑《诗》﹑《书》﹑《礼》﹑《春秋》。
伊吕
[相关解释]
1.商伊尹辅商汤,西周吕尚佐周武王,皆有大功,后因并称伊吕泛指辅弼重臣。
1.商伊尹辅商汤,西周吕尚佐周武王,皆有大功,后因并称伊吕泛指辅弼重臣。
伊周
[相关解释]
1.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两人都曾摄政,后常并称。亦指执掌朝政的大臣。
1.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两人都曾摄政,后常并称。亦指执掌朝政的大臣。
作册
[相关解释]
1.古官名。商代设置。西周时也称作册内史﹑作命内史﹑内史。掌著作简册,奉行国王告命。
1.古官名。商代设置。西周时也称作册内史﹑作命内史﹑内史。掌著作简册,奉行国王告命。
兕觥
[相关解释]
1.古代酒器。腹椭圆形或方形,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一般成带角兽头形。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亦泛指酒器。
1.古代酒器。腹椭圆形或方形,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一般成带角兽头形。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亦泛指酒器。
六族
[相关解释]
1.指西周初﹐周王分给鲁国的殷民六族。 2.指春秋时晋国之六卿。 3.指六亲。
1.指西周初﹐周王分给鲁国的殷民六族。 2.指春秋时晋国之六卿。 3.指六亲。
六韬
[相关解释]
中国古代兵书。旧题西周吕望(姜太公)撰。据后人考证,约成书于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间。现存六卷,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共六十篇。论述了政治与战争、作战、治军等问题,以及古代军队指挥机构和步、车、骑兵种的战法及协同战术。
中国古代兵书。旧题西周吕望(姜太公)撰。据后人考证,约成书于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间。现存六卷,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共六十篇。论述了政治与战争、作战、治军等问题,以及古代军队指挥机构和步、车、骑兵种的战法及协同战术。
兮甲盘
[相关解释]
1.也称兮田盘﹑兮伯盘或兮伯吉父盘。西周晩期青铜器。宋代出土。铭文一百三十三字。记述兮甲(即尹吉甫)随从周宣王征伐玭狁﹐对南淮夷征收赋贡之事。清吴式芬《攈古录》卷三作"兮田盘"﹐吴大澄《愙斋集古录》卷十六作"兮伯盘"﹐方浚益《缀遗斋彝器考释》卷七作"兮伯吉父盘"。参阅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
1.也称兮田盘﹑兮伯盘或兮伯吉父盘。西周晩期青铜器。宋代出土。铭文一百三十三字。记述兮甲(即尹吉甫)随从周宣王征伐玭狁﹐对南淮夷征收赋贡之事。清吴式芬《攈古录》卷三作"兮田盘"﹐吴大澄《愙斋集古录》卷十六作"兮伯盘"﹐方浚益《缀遗斋彝器考释》卷七作"兮伯吉父盘"。参阅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
共和
[相关解释]
①历史上称西周从厉王失政到宣王执政之间的十四年为共和。共和元年为公元前841年。②共和制。
①历史上称西周从厉王失政到宣王执政之间的十四年为共和。共和元年为公元前841年。②共和制。
内史
[相关解释]
1.官名。西周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春秋时沿置。见《周礼.春官.内史》。 2.官名。秦官,掌治理京师『景帝分置左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3.官名。西汉初,诸侯王国置内史,掌民政。历代沿置,隋始废。 4.官名。隋文帝改中书省为内史省,置内史监﹑令各一员。隋炀帝改为内书省。唐高祖武德初复为内史省,三年改为中书省◇亦用以称中书省的官员。 5.古政区名。秦代京畿附近由内史治理,即以官名为名,不称郡。治所在咸阳(今咸阳市东北)。辖境
1.官名。西周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春秋时沿置。见《周礼.春官.内史》。 2.官名。秦官,掌治理京师『景帝分置左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3.官名。西汉初,诸侯王国置内史,掌民政。历代沿置,隋始废。 4.官名。隋文帝改中书省为内史省,置内史监﹑令各一员。隋炀帝改为内书省。唐高祖武德初复为内史省,三年改为中书省◇亦用以称中书省的官员。 5.古政区名。秦代京畿附近由内史治理,即以官名为名,不称郡。治所在咸阳(今咸阳市东北)。辖境
华清池温泉
[相关解释]
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温泉游览胜地。在陕西临潼骊山脚下。水温43℃,含有碳酸锰、氯化钾等有机质。早在西周时已知用泉水治病。唐代以温泉为中心建离宫。现存建筑多为清代以来所建,园林风光优美。
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温泉游览胜地。在陕西临潼骊山脚下。水温43℃,含有碳酸锰、氯化钾等有机质。早在西周时已知用泉水治病。唐代以温泉为中心建离宫。现存建筑多为清代以来所建,园林风光优美。
南公鼎
[相关解释]
1.西周初期青铜器。清道光年间在陕西省岐山礼村出土,为南公之孙盂所造,故称。或称"盂鼎"。详"盂鼎"。
1.西周初期青铜器。清道光年间在陕西省岐山礼村出土,为南公之孙盂所造,故称。或称"盂鼎"。详"盂鼎"。
叔均
[相关解释]
1.传说为后稷弟弟的儿子,他继承父辈的事业,播种百谷,并开始用牛耕地。《山海经.大荒西经》"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又传说为后稷的儿子或弟子;或谓舜的儿子,即商均。参阅袁珂《山海经校注》。
1.传说为后稷弟弟的儿子,他继承父辈的事业,播种百谷,并开始用牛耕地。《山海经.大荒西经》"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又传说为后稷的儿子或弟子;或谓舜的儿子,即商均。参阅袁珂《山海经校注》。
周公
[相关解释]
1.西周初期政治家。姓姬名旦,也称叔旦。文王子,武王弟,成王叔。辅武王灭商。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摄政。东平武庚﹑管叔﹑蔡叔之叛。继而厘定典章﹑制度,复营洛邑为东都,作为统治中原的中心,天下臻于大治◇多作圣贤的典范。参阅《史记.鲁周公世家》。 2.春秋时天子之宰﹑卿士的通称。 3.《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后因以"梦见周公"喻夜梦。或省作"周公"。
1.西周初期政治家。姓姬名旦,也称叔旦。文王子,武王弟,成王叔。辅武王灭商。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摄政。东平武庚﹑管叔﹑蔡叔之叛。继而厘定典章﹑制度,复营洛邑为东都,作为统治中原的中心,天下臻于大治◇多作圣贤的典范。参阅《史记.鲁周公世家》。 2.春秋时天子之宰﹑卿士的通称。 3.《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后因以"梦见周公"喻夜梦。或省作"周公"。
周公旦
[相关解释]
西周政治家。姬姓,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为周公。先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他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联合纣王之子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他出师东征,平定叛乱,并大规模分封诸侯。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
西周政治家。姬姓,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为周公。先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他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联合纣王之子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他出师东征,平定叛乱,并大规模分封诸侯。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
周武王
[相关解释]
西周王朝建立者。姬姓,名发。周文王之子。命吕尚负责军事,命弟周公旦负责政务,继承父志,准备伐商。公元前11世纪中,亲率周军,联合西南各族军队,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打败商军。灭商后建立周朝,并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
西周王朝建立者。姬姓,名发。周文王之子。命吕尚负责军事,命弟周公旦负责政务,继承父志,准备伐商。公元前11世纪中,亲率周军,联合西南各族军队,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打败商军。灭商后建立周朝,并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
周颂
[相关解释]
1.《诗》"三颂"之一。共三十一篇,为西周宗庙祭祀乐章。因多颂德之作,故后用以指朝廷颂歌。
1.《诗》"三颂"之一。共三十一篇,为西周宗庙祭祀乐章。因多颂德之作,故后用以指朝廷颂歌。
大雅
[相关解释]
①《诗经》组成部分之一。共三十一篇,大致是西周时代上层贵族的作品。多为记叙周人祖先的开国历史和赞美西周文王、武王、宣王等君主之作,也有反映西周末政治混乱局面的诗篇。②雅正之诗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③大才大雅君子|夫唯大雅,卓尔不群。④合乎规范的;正当的无伤大雅。
①《诗经》组成部分之一。共三十一篇,大致是西周时代上层贵族的作品。多为记叙周人祖先的开国历史和赞美西周文王、武王、宣王等君主之作,也有反映西周末政治混乱局面的诗篇。②雅正之诗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③大才大雅君子|夫唯大雅,卓尔不群。④合乎规范的;正当的无伤大雅。
太史
[相关解释]
1.官名。西周﹑春秋时太史掌记载史事﹑编写史书﹑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和天文历法等。秦汉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天时星历。魏晋以后﹐修史之职归著作郎﹐太史专掌历法。隋改称太史监﹐唐改为太史局﹐宋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元改称太史院。明清称钦天监;修史之职归之翰林院﹐故俗称翰林为太史。参阅《通典.职官八》﹑《续通典.职官八》。 2.复姓『末有太史慈。见《三国志》本传。
1.官名。西周﹑春秋时太史掌记载史事﹑编写史书﹑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和天文历法等。秦汉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天时星历。魏晋以后﹐修史之职归著作郎﹐太史专掌历法。隋改称太史监﹐唐改为太史局﹐宋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元改称太史院。明清称钦天监;修史之职归之翰林院﹐故俗称翰林为太史。参阅《通典.职官八》﹑《续通典.职官八》。 2.复姓『末有太史慈。见《三国志》本传。
少正
[相关解释]
1.古官名。西周始置。为六卿之长"正"的副职。
1.古官名。西周始置。为六卿之长"正"的副职。
尚书
[相关解释]
①亦称《书》。儒家经典之一。为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书中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事实上其中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②官名。始于战国,掌管文书『武帝时地位逐渐重要。东汉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唐代中央首要机关分为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执行政令。宋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谈,行政全归尚书省。明代以后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相当于国务大臣。
①亦称《书》。儒家经典之一。为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书中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事实上其中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②官名。始于战国,掌管文书『武帝时地位逐渐重要。东汉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唐代中央首要机关分为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执行政令。宋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谈,行政全归尚书省。明代以后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相当于国务大臣。
左学
[相关解释]
1.相传殷代的小学,西周为国学之一种。一说右学﹑左学皆太学,同在城郊,实为一学,但有楹东﹑楹西之分。《礼记.王制》"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郑玄注"左学﹐小学也。"唐李华《含元殿赋》"盖左学之遗制﹐协前王之讲德。"后用以泛称学校。
1.相传殷代的小学,西周为国学之一种。一说右学﹑左学皆太学,同在城郊,实为一学,但有楹东﹑楹西之分。《礼记.王制》"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郑玄注"左学﹐小学也。"唐李华《含元殿赋》"盖左学之遗制﹐协前王之讲德。"后用以泛称学校。
庶人
[相关解释]
西周时用以称农业生产者。春秋时其地位在士之下,工商皂隶之上。秦汉后泛指无官爵的平民。
西周时用以称农业生产者。春秋时其地位在士之下,工商皂隶之上。秦汉后泛指无官爵的平民。
惊杨叶
[相关解释]
1.《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杨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后以"惊杨叶"形容射箭的技艺精湛高明。
1.《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杨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后以"惊杨叶"形容射箭的技艺精湛高明。
扬越
[相关解释]
1.亦称"扬粤"。 2.我国古族名。百越的一支。战国至魏晋时为对越人的泛称。其居地说法不一一说因曾广泛散布于古扬州而得名,故亦以称其居地;一说居岭南;一说居江汉一带地区。西周末周夷王时,楚君熊渠曾兴兵伐庸,扬越,至于鄂,扬越之北疆汉水地区被兼并,后为楚所并,楚王熊渠封其子为越章王,其封国当即扬越之故地。
1.亦称"扬粤"。 2.我国古族名。百越的一支。战国至魏晋时为对越人的泛称。其居地说法不一一说因曾广泛散布于古扬州而得名,故亦以称其居地;一说居岭南;一说居江汉一带地区。西周末周夷王时,楚君熊渠曾兴兵伐庸,扬越,至于鄂,扬越之北疆汉水地区被兼并,后为楚所并,楚王熊渠封其子为越章王,其封国当即扬越之故地。
散氏盘
[相关解释]
1.西周后期青铜器。清乾隆中叶出土。是现已出土盘器中铭文最长者。参阅清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
1.西周后期青铜器。清乾隆中叶出土。是现已出土盘器中铭文最长者。参阅清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
杨穿三叶
[相关解释]
1.《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原谓射技高超◇亦喻兄弟三人相继科举及第。
1.《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原谓射技高超◇亦喻兄弟三人相继科举及第。
柉禁
[相关解释]
1.古代承放酒器的长方形几案。至今仅发现西周初年的两件,是非潮见的文物。
1.古代承放酒器的长方形几案。至今仅发现西周初年的两件,是非潮见的文物。
檿弧
[相关解释]
1.西周宣王时有童谣曰"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檿弧,山桑木制的弓。箕服,箕木制的盛矢桶。史载此谣为后来幽王宠褒姒殃国之兆◇世常用为典实。
1.西周宣王时有童谣曰"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檿弧,山桑木制的弓。箕服,箕木制的盛矢桶。史载此谣为后来幽王宠褒姒殃国之兆◇世常用为典实。
毛公
[相关解释]
1.西周文王子﹐名叔郑。成王时为三公之一的司空。毛﹐为其所封之采邑名。 2.战国时赵处士﹐"藏于博徒"﹐秦兵攻魏时﹐曾与薛公共劝寄居在赵的魏公子信陵君回国救援﹐击败秦兵。 3.借指豪放不羁而有才能的布衣之士。 4.指汉初传授《诗》的学者大毛公﹑小毛公。三国吴陆玑以为即汉毛亨与毛苌。 5.指汉人毛义。 6.指汉人刘根。传说刘根成仙﹐身生绿毛﹐故称。
1.西周文王子﹐名叔郑。成王时为三公之一的司空。毛﹐为其所封之采邑名。 2.战国时赵处士﹐"藏于博徒"﹐秦兵攻魏时﹐曾与薛公共劝寄居在赵的魏公子信陵君回国救援﹐击败秦兵。 3.借指豪放不羁而有才能的布衣之士。 4.指汉初传授《诗》的学者大毛公﹑小毛公。三国吴陆玑以为即汉毛亨与毛苌。 5.指汉人毛义。 6.指汉人刘根。传说刘根成仙﹐身生绿毛﹐故称。
毛公鼎
[相关解释]
西周晚期青铜器。清道光末年在陕西岐山出土。鼎上有铭文四百七十九个字,记述了周宣王告诫和褒赏臣下毛公fe435氖虑椤J侵泄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现藏台湾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西周晚期青铜器。清道光末年在陕西岐山出土。鼎上有铭文四百七十九个字,记述了周宣王告诫和褒赏臣下毛公fe435氖虑椤J侵泄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现藏台湾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泮宫
[相关解释]
1.西周诸侯所设大学。《诗.鲁颂.泮水》"既作泮宫﹐淮夷攸服。"《汉书.郊祀志上》"周公相成王﹐王道大洽﹐制礼作乐﹐天子曰明堂辟雍﹐诸侯曰泮宫。"后泛指学宫。唐杨炯《少室山少姨庙碑》"辟雍所以行其礼﹐泮宫所以辨其教。"清钱泳《履园丛话.笑柄.两耳太聪》"族叔印川少府﹐少与前两广总督吴槐江先生﹐同入泮宫﹐最为莫逆。"一说﹐泮宫为春秋鲁僖公筑于泮水边的宫室。是僖公饮酒作乐﹑演武庆功之所『代始以之为诸侯的学宫﹐后人遂因袭汉说。见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1.西周诸侯所设大学。《诗.鲁颂.泮水》"既作泮宫﹐淮夷攸服。"《汉书.郊祀志上》"周公相成王﹐王道大洽﹐制礼作乐﹐天子曰明堂辟雍﹐诸侯曰泮宫。"后泛指学宫。唐杨炯《少室山少姨庙碑》"辟雍所以行其礼﹐泮宫所以辨其教。"清钱泳《履园丛话.笑柄.两耳太聪》"族叔印川少府﹐少与前两广总督吴槐江先生﹐同入泮宫﹐最为莫逆。"一说﹐泮宫为春秋鲁僖公筑于泮水边的宫室。是僖公饮酒作乐﹑演武庆功之所『代始以之为诸侯的学宫﹐后人遂因袭汉说。见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游泮
[相关解释]
1.明清科举制度,经州县考试录取为生员者就读于学宫,称游泮。泮即泮宫,原为西周诸侯所设的大学之名。宋后州县皆置,仍沿用此称。
1.明清科举制度,经州县考试录取为生员者就读于学宫,称游泮。泮即泮宫,原为西周诸侯所设的大学之名。宋后州县皆置,仍沿用此称。
盂鼎
[相关解释]
也称大盂鼎”。西周早期青铜器。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礼村。铭文二百九十一字,内容为约公元前1004年周康王对臣下盂的册命。是研究西周早期历史的重要资料。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也称大盂鼎”。西周早期青铜器。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礼村。铭文二百九十一字,内容为约公元前1004年周康王对臣下盂的册命。是研究西周早期历史的重要资料。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禹鼎
[相关解释]
1.传说夏禹以九牧之金铸鼎,上铸万物,使民知何物为善,何物为恶。 2.即九鼎。传说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因以喻国家领土﹑政权。 3.西周晩期青铜器。宋代《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等书着录,称为"穆公鼎"。铭文二○五字,记述禹以武公的兵车百辆和徒御一千二百人随周王作战,俘获鄂侯事。1942年陕西岐山又出一鼎,与宋代着录相同,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1.传说夏禹以九牧之金铸鼎,上铸万物,使民知何物为善,何物为恶。 2.即九鼎。传说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因以喻国家领土﹑政权。 3.西周晩期青铜器。宋代《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等书着录,称为"穆公鼎"。铭文二○五字,记述禹以武公的兵车百辆和徒御一千二百人随周王作战,俘获鄂侯事。1942年陕西岐山又出一鼎,与宋代着录相同,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良造
[相关解释]
1.春秋晋王良和西周造父的并称。二人皆以善御马著名。
1.春秋晋王良和西周造父的并称。二人皆以善御马著名。
荆凡
[相关解释]
1.西周时代的荆国(楚国)和凡国。荆国初建于今湖北省西部荆山一带;凡国故址在今河南省辉县西南。《庄子.田子方》"楚王与凡君坐。少焉﹐楚王左右曰凡亡者三。凡君曰'凡之亡也﹐不足以丧吾存。夫凡之亡不足以丧吾存﹐则楚之存不足以存存。由是观之﹐则凡未始亡而楚未始存也。'"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云"凡﹐国名﹐在汲郡共县。"后以"荆凡"比喻存亡无定。
1.西周时代的荆国(楚国)和凡国。荆国初建于今湖北省西部荆山一带;凡国故址在今河南省辉县西南。《庄子.田子方》"楚王与凡君坐。少焉﹐楚王左右曰凡亡者三。凡君曰'凡之亡也﹐不足以丧吾存。夫凡之亡不足以丧吾存﹐则楚之存不足以存存。由是观之﹐则凡未始亡而楚未始存也。'"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云"凡﹐国名﹐在汲郡共县。"后以"荆凡"比喻存亡无定。
蝉纹
[相关解释]
1.青铜器纹饰之一。大多以略呈三角形的图案表示蝉体﹐不带蝉足﹐四周填云雷纹。另有一种长形的蝉纹﹐带蝉足﹐也填云雷纹。盛行于商至西周。
1.青铜器纹饰之一。大多以略呈三角形的图案表示蝉体﹐不带蝉足﹐四周填云雷纹。另有一种长形的蝉纹﹐带蝉足﹐也填云雷纹。盛行于商至西周。
蟠夔纹
[相关解释]
1.青铜器纹饰的一种。以盘曲的夔龙组成的图案。盛行于殷和西周。
1.青铜器纹饰的一种。以盘曲的夔龙组成的图案。盛行于殷和西周。
西人
[相关解释]
1.春秋时称周都镐京人。《诗.小雅.大东》"西人之子,粲粲衣服。"毛传"西人,京师人也。"《大东》为谭人所作,周都镐,谭为东国,故称周人为西人。一说指西周王朝的贵族。参阅高亨《诗经今注》。 2.古时对山西﹑陕西人的称呼。 3.宋代称西夏人。 4.旧时称欧美人。
1.春秋时称周都镐京人。《诗.小雅.大东》"西人之子,粲粲衣服。"毛传"西人,京师人也。"《大东》为谭人所作,周都镐,谭为东国,故称周人为西人。一说指西周王朝的贵族。参阅高亨《诗经今注》。 2.古时对山西﹑陕西人的称呼。 3.宋代称西夏人。 4.旧时称欧美人。
西周
[相关解释]
见周、荨(114页)。
见周、荨(114页)。
西镐
[相关解释]
1.西周国都镐京。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周平王东迁洛邑﹐因称镐京为"西镐"◇亦用以泛指国都。
1.西周国都镐京。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周平王东迁洛邑﹐因称镐京为"西镐"◇亦用以泛指国都。
诸侯
[相关解释]
①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必须服从王命,交纳贡赋和捍卫王室。在其封土内世袭占有封地及居民,世代掌握统治权。②借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苟全生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①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必须服从王命,交纳贡赋和捍卫王室。在其封土内世袭占有封地及居民,世代掌握统治权。②借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苟全生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铁墓
[相关解释]
1.用铁封固的坟墓。特指河南省淮阳县柳湖旁所存西周初年陈国国君陈胡公之墓。
1.用铁封固的坟墓。特指河南省淮阳县柳湖旁所存西周初年陈国国君陈胡公之墓。
铜贝
[相关解释]
1.中国古代的一种铜质货币。起于西周。流通于战国时期楚国的蚁鼻钱﹐可能是它的一种高级形态。
1.中国古代的一种铜质货币。起于西周。流通于战国时期楚国的蚁鼻钱﹐可能是它的一种高级形态。
颠夭
[相关解释]
1.西周初辅佐文王的大臣泰颠和闳夭的并称。《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论》"应变将略"裴松之注引晋王隐《蜀记》﹕"昔在颠夭﹐有名无迹﹐孰若吾侪﹐良筹妙画?"后亦以"颠夭"借指辅国有政绩的大臣。
1.西周初辅佐文王的大臣泰颠和闳夭的并称。《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论》"应变将略"裴松之注引晋王隐《蜀记》﹕"昔在颠夭﹐有名无迹﹐孰若吾侪﹐良筹妙画?"后亦以"颠夭"借指辅国有政绩的大臣。
风雅颂
[相关解释]
《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诗·大序》认为风是用于教化、讽刺的作品;雅是反映王室政治成败得失的作品;颂是赞美君主、祭祀神灵的作品。这一说法在古代具有很大影响。现在一般认为风是古代各地方的民间乐歌;雅是西周王畿(今陕西中部)的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其中部分是舞曲。
《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诗·大序》认为风是用于教化、讽刺的作品;雅是反映王室政治成败得失的作品;颂是赞美君主、祭祀神灵的作品。这一说法在古代具有很大影响。现在一般认为风是古代各地方的民间乐歌;雅是西周王畿(今陕西中部)的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其中部分是舞曲。
骆谷
[相关解释]
1.地名。在今陕西周至西南。谷长200馀公里,为关中与汉中的交通要道。
1.地名。在今陕西周至西南。谷长200馀公里,为关中与汉中的交通要道。
黍离麦秀
[相关解释]
1.相传西周亡后,"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见旧时宗庙宫室,尽为禾黍之地,触景伤怀,无限感慨,而作《黍离》之诗。又箕子朝周,过故殷墟,见宫室毁坏,尽生禾黍,哀伤不已,而作《麦秀》之歌。事见《诗.王风.黍离》﹑《史记.宋微子世家》◇遂用作典故,以"黍离麦秀"为感慨亡国之词。
1.相传西周亡后,"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见旧时宗庙宫室,尽为禾黍之地,触景伤怀,无限感慨,而作《黍离》之诗。又箕子朝周,过故殷墟,见宫室毁坏,尽生禾黍,哀伤不已,而作《麦秀》之歌。事见《诗.王风.黍离》﹑《史记.宋微子世家》◇遂用作典故,以"黍离麦秀"为感慨亡国之词。
黍秀宫庭
[相关解释]
1.相传西周亡后,所有旧时的宗庙宫室尽为禾黍之地◇遂以"黍秀宫庭"作为感慨亡国之词。语本《诗.王风.黍离序》"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仿徨不忍去。"
1.相传西周亡后,所有旧时的宗庙宫室尽为禾黍之地◇遂以"黍秀宫庭"作为感慨亡国之词。语本《诗.王风.黍离序》"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仿徨不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