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艺人的内容。
带有艺人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东山妓 [相关解释]
1.指晋谢安在东山居住时所畜养的能歌善舞的女艺人。 2.泛指能歌善舞的女艺人。
乐人 [相关解释]
1.古代指掌管音乐的官吏。 2.歌舞演奏艺人的泛称。
乐名 [相关解释]
1.乐曲的名称。 2.旧指艺人献艺时所用的名字。
乐妓 [相关解释]
1.歌舞女艺人。
乐工 [相关解释]
1.歌舞演奏艺人。
乐戏 [相关解释]
1.犹乐妓。指歌舞艺人。
仙倡 [相关解释]
1.古代乐舞中扮神仙的艺人。倡,古称歌舞艺人。
伎乐 [相关解释]
1.音乐舞蹈。 2.指歌舞女艺人。
伎人 [相关解释]
1.指女歌舞艺人。
伎作 [相关解释]
1.指手艺人。
伎儿 [相关解释]
1.指歌舞艺人。
伎女 [相关解释]
1.古代指女歌舞艺人。
伎工 [相关解释]
1.在宫廷中供奉的歌舞艺人。
优人 [相关解释]
1.古代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 2.称戏曲演员为优人。
优俳 [相关解释]
1.古代化装表演的以谐谑为主的杂戏。 2.指表演杂戏的艺人。 3.仿效。 4.戏谑。
优倡 [相关解释]
1.古代表演歌舞杂戏的艺人。 2.泛指戏曲演员。 3.指歌舞杂戏。
优唱 [相关解释]
1.艺人的说唱。
伶人 [相关解释]
古代乐人钟成,伶人告和。也指歌舞艺人数十伶人困之|辛亥革命后,伶人的品格提高了。
伶官传序 [相关解释]
散文篇名。北宋欧阳修作。是《新五代史·伶官传》前的序。伶官,即宫廷中的乐工、艺人。文章根据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官以致国乱身死的史实,提出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著名论点。
作场 [相关解释]
1.民间艺人在空地上表演献艺。
作艺 [相关解释]
1.旧时谓艺人演出。
俳优 [相关解释]
古代演杂耍滑稽戏的艺人相声的历史,要从古时候的俳优讲起。
倒舞伎 [相关解释]
1.表演倒立杂技的艺人。
儛人 [相关解释]
1.古代以舞蹈为业的艺人。
公孙大娘 [相关解释]
唐代舞蹈艺人。善剑器舞。杜甫诗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内人家 [相关解释]
1.唐时宫中女伎艺人家在教坊,其家称"内人家"。
出堂差 [相关解释]
1.旧时妓女﹑艺人等应召到私家堂会上应酬或献艺。
十二木卡姆 [相关解释]
1.维吾尔族传统的十二套大型套曲。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各地。包括序歌﹑叙诵歌曲﹑叙事组歌﹑舞蹈组歌﹑间奏曲等。体裁多样,节奏生动,曲调极为丰富。建国后,根据著名艺人吐尔地阿洪(1881-1956年)演唱的录音,记谱整理,辑成《十二木卡姆》一书,于1960年出版。"木卡姆"一词,源自阿拉伯语,原意为"最高的位置",转义为"大型套曲";也可能来自波斯语muq歌加突厥语an歌。
半仙 [相关解释]
1.半似仙人。传说中仙人居住在高空,旧因称耍秋千的人为半仙,耍秋千为半仙戏。 2.半似仙人。指登高山的人。 3.旧称从事星相﹑占卜﹑巫医等迷信职业的术法灵妙者。亦有自称以惑众者。如宋周密《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中有施半仙。
单弦 [相关解释]
曲艺曲种。流行于北京、天津及华北、东北等部分地区。清光绪年间,曲艺艺人随缘乐以八角鼓的曲调,自编曲词,自弹三弦自唱,后发展为独立曲种。曲目都为短篇。
合生 [相关解释]
1.唐代一种以歌咏为主,伴随舞蹈的伎艺。 2.亦作"合笙"。宋代说书的一个流派。艺人当场指物赋诗,也称唱题目。其内容滑稽并含讽劝意味的,叫乔合生。
啼笑因缘 [相关解释]
长篇小说。张恨水作。1929年发表。大学生樊家树与天桥女艺人沈凤喜相爱,但军阀刘海柱却逼娶了凤喜。樊家树在卖艺人关氏父女的帮助下营救凤喜未成。最后,凤喜因受刺激而发疯。作品情节曲折,人物性格鲜明。
堂会 [相关解释]
旧时富贵人家逢喜庆邀艺人来家里大堂演出堂会演得热热闹闹,好不风光。
天桥 [相关解释]
1.古代军队攻城用的桥形木架。 2.火车站里为便利旅客横过铁路而架设的跨越站台间轨道的桥。亦指都市热闹街区为了便于行人穿越马路而在马路上空架设的桥。 3.一种体育运动设备﹐高而窄﹐形状略象独木桥﹐两端有梯子。 4.地名。在北京市永定门内。清末逐渐形成为民间艺人集中演出的地区。 5.指王良五星。因其形如天上之桥﹐故名。
娱人 [相关解释]
1.使人欢乐。 2.歌舞艺人。
娼优 [相关解释]
1.从事歌舞的艺人,后多指妓女。
娼女 [相关解释]
1.歌舞女艺人;卖淫的女性。
娼妓 [相关解释]
1.原指从事歌舞的女艺人,后称卖淫的女子。
媦儿 [相关解释]
1.杂技女艺人。亦指妓女。
嫔妓 [相关解释]
1.指姬妾与歌舞女艺人。
小唱 [相关解释]
1.古代俚歌。 2.乐曲体裁之一﹐由管乐伴奏;后演变成为民间曲艺。 3.指从事小唱曲艺的艺人。
岐路人 [相关解释]
1.宋代称民间艺人。犹言走江湖者。
崖公 [相关解释]
1.唐代散乐艺人称皇帝。
市头 [相关解释]
1.市井;市场。 2.指卖艺人等会聚的茶肆。 3.街头。
布袋木偶 [相关解释]
1.木偶戏的一个类别。木偶形体较小,头部连在布袋上,外加戏装。艺人以手伸入布袋,操纵木偶动作。又名手托傀儡。
幻人 [相关解释]
1.古代对魔术艺人的称呼。牦靬(属罗马帝国的亚历山大)以魔术着称,由西向东传播,汉时曾有幻人来中国表演。又称"眩人"﹑"幻师"﹑"幻士"﹑"化人"。
戏倡 [相关解释]
1.俳优。古代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
手艺人 [相关解释]
1.以手工技能或其他技艺为业的人。
扎板儿 [相关解释]
1.曲艺艺人表演时用来打拍子的竹板。
打钱 [相关解释]
1.掷钱游戏。 2.无赖代人挨打所索取的报酬。 3.制造首饰的工钱。 4.旧时卖艺人向观众收钱。
承应 [相关解释]
1.指妓女﹑艺人应宫廷或官府之召表演侍奉。
抹跄 [相关解释]
1.宋代谓百戏艺人以色粉涂面。
拉场子 [相关解释]
①指艺人在街头空地招引观众围成场子,进行表演。②指撑场面或打开局面请客~。
招牌 [相关解释]
1.店家﹑医家与艺人等挂在门前标明名号与经营内容等的牌子。 2.比喻骗人的幌子。
排优 [相关解释]
1.亦称"排儿"。 2.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
教手 [相关解释]
1.教授歌曲﹑戏剧﹑武术的技艺人。
散乐 [相关解释]
1.古代乐舞名。原指周代民间乐舞。南北朝后,成为"百戏"的同义语。 2.宋元以后指民间艺人。亦指民间剧团。
数来宝 [相关解释]
1.曲艺的一种。流行于北方各地。一人或两人说唱。用竹板或系以铜铃的牛髀骨打拍。常用句式为可以断开的"三﹑三"六字句和"四﹑三"七字句,两句﹑四句或六句即可换韵。最初艺人沿街说唱,都是见景生情,即兴编词◇进入小型游乐场所演出,说唱内容有所变化。部分艺人演唱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逐渐演变为快板书,与数来宝同时流行。
无过虫 [相关解释]
1.宋代戏曲艺人的别称。
有话即长﹐无话即短 [相关解释]
1.旧时艺人在说唱中的习用语。谓故事内容有必要多说的就讲得详细﹐否则就从简◇泛指有材料有内容就可多写多说﹐否则就少写少说。
李可及 [相关解释]
唐代艺人。唐懿宗时为宫廷伶官。擅演参军戏。通音律,能啭喉唱新声曲,音辞曲折,称为拍弹”,流行民间。编有大型舞蹈节目《叹百年队舞》、《菩萨蛮队舞》等。
杖头木偶 [相关解释]
1.木偶戏的一种。演出时,由艺人用木棍操纵表演。远在宋代即已流行,当时称"杖头傀儡"。北京的托偶戏﹑四川的木脑壳戏与广东的托戏,均属此类。参阅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京瓦技艺》﹑宋周密《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
构肆 [相关解释]
1.宋元时各种艺人表演的场所。 2.指妓院。
柘枝娘 [相关解释]
1.跳柘枝舞的女艺人。
柳麻子 [相关解释]
1.明末清初著名说书艺人柳敬亭的绰号。
档调 [相关解释]
1.档子班艺人所唱的曲调。
梨园弟子 [相关解释]
1.亦称"梨园子弟"。 2.唐玄宗时梨园宫廷歌舞艺人的统称。 3.唐以后泛指戏曲演员。
樊素 [相关解释]
1.唐白居易家的歌妓。白居易《不能忘情吟》序云"妓有樊素者年二十余,绰绰有歌舞态,善唱《杨枝》,人多以曲名名之,由是名闻洛下。"后以代指擅歌的女艺人。
歇工戏 [相关解释]
1.戏曲艺人称唱念做工不多的戏。
气拍 [相关解释]
1.说书艺人用的醒木。亦指旧时官员问案时用的惊堂木。
河市 [相关解释]
1.指宋代开封城南到汴河之间的沿河市区,为乐舞谐戏艺人聚集的地方。 2.指河市乐。唐已有之。
河市乐人 [相关解释]
1.宋代河市唱戏的艺人◇泛指以乐舞作谐戏的艺人。
演史 [相关解释]
1.以评书﹑小说等形式讲述史事。宋周密《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有"演史"。
热芭 [相关解释]
1.亦作"热巴"。 2.藏族的一种包括说﹑唱﹑舞蹈﹑杂技的综合艺术形式。 3.指演唱"热芭"的艺人。
热芭人 [相关解释]
1.演唱"热芭"的艺人。
科地 [相关解释]
1.旧时艺人应邀于喜庆筵宴间演出。
竿木 [相关解释]
1.古代艺人借以在其上表演各种技艺动作的长竿。
笑场 [相关解释]
1.指戏曲艺人在演唱时失笑。
精忠庙 [相关解释]
1.清代北京戏曲艺人的团体。性质略似解放前的梨园公会。会首(或称庙首)数人,由清廷内务府加委,带有半官性质。名演员高朗亭﹑程长庚等曾先后担任会首多年。由于机构设在精忠庙内,因以庙名作为会名。
红娘子 [相关解释]
1.相传明末农民起义军的著名女将。出身江湖艺人。在杞县率众起义,与夫李信(李岩)同投李自成。参阅清吴伟业《绥寇纪略.通城击》﹑《明史.流贼传.李自成》。 2.虫名。樗鸡的俗称。可以入药。 3.词牌名。《连理枝》的别称。见清万树《词律》卷二。
纽元子 [相关解释]
1.宋杂剧的散段。由杂扮艺人扮演,内容多为未进过城﹑见过世面的乡下人闹的笑话。
绳伎 [相关解释]
1.亦作"绳技"。亦作"绳妓"。 2.杂技之一种。俗称走索。 3.指绳技艺人。
羐羜 [相关解释]
1.一种绢底竹筐的筛罗。南宋时临安有专门穿羐羜的手艺人﹐见宋周密《武林旧事.小经纪》。
翼宿 [相关解释]
1.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鸟七宿中的第六宿,凡二十二星。为惊蛰节子初三刻的中星。按,后世艺人所祀之神亦名"翼宿星",又名"小儿星"﹑"老郎星"。神像作白面儿童状,而带微须。
老郎 [相关解释]
1.年老的郎官。 2.元明时说话艺人对本行前辈的尊称。 3.寺庙中的粗杂工。 4.老练。
老郎神 [相关解释]
1.旧时戏曲艺人所奉祀的祖师。其神像大都白面无须﹐头戴王帽﹐身穿黄袍。所奉祀者传说不一据明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为清源妙道真君;清代则多谓为唐明皇﹐亦有谓为后唐庄宗﹑南唐后主或翼宿星君者。
致语 [相关解释]
1.古代宫廷艺人在演出开始时说唱的颂辞。 2.指艺人说唱这种颂辞。参见"致辞"。 3.指宋元话本小说每回前的引子。
艺人 [相关解释]
1.亦作"蓺人"。 2.耕种的人。 3.有才艺的人。 4.指戏曲﹑曲艺﹑杂技等演员。 5.手工艺工人。
艺名 [相关解释]
1.亦作"萟名"。 2.从事艺术活动中获得的名望。 3.艺人演出时所用的别名。
艺龄 [相关解释]
1.艺人从事艺术活动的年数。
行院(háng-) [相关解释]
①犹同行业,行帮护引行院,无一毫忌心。(护引帮助指引的意思。)②古时称妓院、妓女不曾见行院|嫂嫂你是良人宅眷,不是小末行院。金、元时也称指杂剧艺人或其居处你与我去叫大行院来,做些院本解闷。
襻膊儿 [相关解释]
1.指宋代专门从事出卖或修理襻膊的手艺人。
词友 [相关解释]
1.旧时对有交往的说唱艺人的尊称。
说书先生 [相关解释]
1.旧时指以说书为职业的艺人。
说戏 [相关解释]
1.戏曲术语。旧时戏曲艺人教戏﹐一般都由教的人口述"总讲"﹐解说剧情﹐带领念唱﹐并作示范动作﹐习称"说戏"。
谢阿蛮 [相关解释]
唐代舞伎。原为民间艺人,后入宫廷。擅长《凌波舞》,表现龙女在波浪起伏的水面上翩翩起舞。由玄宗作曲伴奏。
象人 [相关解释]
1.木偶人;泥人。 2.汉代宫廷中一种专职艺人。《汉书.礼乐志》"常从倡三十人,常从象人四人。"颜师古注引孟康曰"象人,若今戏鱼师子者也。"一说,指戴假面具的人。 3.描画人像。
赶趁人 [相关解释]
1.宋元时指走江湖﹑跑码头的技艺人。
跑马 [相关解释]
1.骑着马奔跑。 2.杂技的一种。杂技艺人在奔跑的马上表演种种技艺。 3.赛马。 4.用于比赛的马。
路岐人 [相关解释]
1.宋元时流动卖艺的民间艺人的俗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