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81 查到相关举人的内容。
带有举人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两榜进士 [相关解释]
1.即进士。科举时代,谓考取举人的榜为乙榜,考取进士的榜为甲榜,进士名列两榜,故称。
两闱 [相关解释]
1.借指两个宫廷机构。闱,皇宫寝侧的小门。 2.春闱和秋闱的合称。科举时代考试举人﹑进士的场叫闱,进士考试在春天,举人考试在秋天,故称。
举人 [相关解释]
明清 两代称乡试考取的人。
乙榜 [相关解释]
1.即乙科。 2.指举人。
乙科 [相关解释]
1.古代考试科目的名称『时博士弟子射策甲科,补郎中,乙科补太子舍人。《汉书.儒林传序》"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唐宋后进士皆有甲乙科。《新唐书.韩休传》"休工文辞,举贤良……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文献通考.选举@》"自武德以来,明经唯丁第,进士唯有乙科而已。"清周春《辽诗话.杨晳》"﹝杨晰﹞擢进士乙科,仕至宰相枢密使。"明清称举人为乙科,进士为甲科。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七四"登乙科则亡姓氏,官七品则亡姓氏。"
乡榜 [相关解释]
1.科举乡试的录取名单。 2.代指乡试中式者,即举人。
乡论 [相关解释]
1.乡里的评论。古代由乡大夫考核评论,推举人材。
乡试 [相关解释]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一级,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由本省秀才与监生参加,考中者称举人,可参加会试;会试落第,也可依科选官。
乡进士 [相关解释]
1.指乡试中式的人。明清称举人。
亚元 [相关解释]
1.谓名列第二。 2.明清时报子对乡试第一名解元以下举人的恭维称呼。
京解之才 [相关解释]
1.谓有考中举人﹑进士的才能。京,指到京城参加礼部会试和殿试,中者称进士。解,指到省城(包括京城)参加乡试,中者称举人,即取得被解送至京城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
以言举人 [相关解释]
1.根据言论来举荐人才。
会试 [相关解释]
明清两代各省举人参加的科举考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
俊士 [相关解释]
1.周代称选取入太学者。《礼记.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郑玄注"可使习礼者﹐学大学。"孔颖达疏"身虽升学﹐亦以学未成﹐犹给司徒繇役;若其学业既成﹐免其繇役。"唐代为取士科目之一。《新唐书.选举志上》"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此岁举之常选也。"太平天国称补廪为俊士。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以秀才为秀士﹑以补廪为俊士﹑以拔贡为杰士﹑以举人为约士。" 2.才智杰出的人。
免解 [相关解释]
1.宋承五代后唐制,举人获准不经解试(荐名于朝廷的地方考试),直接参加礼部试,称"免解"。
免解举人 [相关解释]
1.即免解进士。唐宋时,进士即是举人,与明清时乡试榜称举人,会试榜称进士者不同。
公荐 [相关解释]
1.宋代台阁近臣推荐贡举人﹐谓之"公荐"。
公车 [相关解释]
1.君主的兵车。 2.官车。 3.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经由此处受理◇以指此类官署。 4.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征的人﹐后因以"公车"为举人应试的代称。 5.借指应试的举子。
公车上书 [相关解释]
1.汉制﹐吏民上书言事﹐均由公车令接待。上书人多有因此而被大用者。 2.指清末一历史事件。公元1895年(清光绪二一年)4月﹐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派李鸿章赴日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是年﹐康有为在京会试﹐他号召各省举人一千三百余人联名上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震撼全国。史称"公车上书"。
内阁中书 [相关解释]
1.清代官名。掌撰拟﹑记载﹑翻译﹑缮写。或由举人考授,或由特赐。
反咬 [相关解释]
(被控告的人)诬赖控诉人、检举人、见证人~一口。
取解 [相关解释]
1.指唐宋科举制,选送士子应进士第。唐孟郊有《湖州取解述情》诗。 2.指明清举人赴京会试。
右榜 [相关解释]
1.元代选举制度,凡中选的举人和进士都分列二榜蒙古﹑色目人一榜,称右榜;汉人﹑南人一榜,称左榜。
四方馆 [相关解释]
1.官署名。隋炀帝时置,对东西南北四方少数民族,各设使者一人,掌管往来及互相贸易等事,隶属鸿胪寺。唐以通事舍人主管,隶属中书省。宋置四方馆使,掌管文武官朝见辞谢,国忌赐香及诸道元日﹑冬至﹑朔旦﹑庆贺章表﹑郊祀﹑朝蕃官﹑贡举人﹑进奉使﹑京官﹑致仕官﹑道释﹑父老陪位等事。其职务与隋唐不同。明有四夷馆清有会同四译馆,职务同隋唐四方馆。参阅《文献通考.职官五》。
坐师 [相关解释]
1.明清举人﹑进士对主考官﹑总裁官的称呼。
失溺 [相关解释]
1.谓失于举人﹐淹没良材。
孔乙己 [相关解释]
短篇小说。鲁迅作。1919年发表。清末的穷知识分子孔乙己,心地善良,但好吃懒做,又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因偷了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最后默默地死去。作品抨击了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
孝廉 [相关解释]
1.孝,指孝悌者;廉,清廉之士。分别为统治阶级盐人才的科目,始于汉代,在东汉尤为求仕者必由之途,后往往合为一科。亦指被推选的士人。 2.明清两代对举人的称呼。
宋应星(1587-?) [相关解释]
明代科学家。字长庚,江西奉新人。1615年考中举人。曾任江西分宜县教谕、福建汀州府推官、南京亳州知州。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人为万物之灵”,人能开发利用自然,创造人类生活需要的物质财富。整理和总结工农业生产经验,以其亲身见闻和实践作主要依据,撰写了《天工开物》。还著有《野议》、《论气》、《谈天》等。
定名笔 [相关解释]
1.唐时卖给应试举人答卷用的毛笔,称"定名笔"。取功名藉此而定之意。
小选 [相关解释]
1.指唐代在九流以外﹐兵部﹑礼部举人﹐郎官得以自主的铨选。 2.吏部郎的别名。
小铨 [相关解释]
1.唐代在九流以外﹐兵部﹑礼部举人﹐即官得自主铨选﹐称"小铨"。
左榜 [相关解释]
1.元代考试制度,中选举人及中选进士均分二榜,蒙古人﹑色目人为一榜,称右榜;汉人﹑南人为一榜,称左榜。举人榜揭于省门之左右,进士榜用敕黄纸书,揭于内前红门之左右。见《元史.选举志一》。
师爷 [相关解释]
官署中的幕僚吴举人同刑名师爷素来相好。也称为财主管帐的人帐房师爷。
座主 [相关解释]
1.唐宋时进士称主试官为座主。至明清,举人﹑进士亦称其本科主考官或总裁官为座主。或称师座。 2.佛教语。谓大众一座之主。犹言上座﹑首座。
座师 [相关解释]
1.明﹑清两代举人﹑进士对主考官的尊称。
康有为(1858-1927) [相关解释]
近代政治家、思想家。广东南海人。光绪进士。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后在北京联合一千三百多名举人上书,要求拒和抗战,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与梁启超组织政治团体强学会、保国会,宣传变法。1898年受到光绪皇帝召见,促成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组织保皇会。1917年伙同张勋复辟失败。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
张凤翼(1527-1613) [相关解释]
明代戏曲作家。字伯起,号灵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嘉靖举人。作有传奇《红拂记》、《祝发记》、《窃符记》、《虎符记》、《灌园记》、《fd21*fd22<恰妨种,合称《阳春六集》。另有《处实堂集》等。
张煌言(1620-1664) [相关解释]
南明大臣∨苍水,浙江鄞县人。崇祯举人。1645年起兵抗清,据守浙东一带,多次出师,力图恢复。官至兵部侍郎。1659年与郑成功合兵,进入长江,围攻南京。鲁王政权覆灭后,又派人与荆襄十三家农民军联络抗清。1664年因大势已去,遂解散余部而隐居。不久被俘,在杭州殉难。
德举 [相关解释]
1.犹善行,美善的措施。谓以贤德为标准荐举人才。
恩举 [相关解释]
1.恩赐举人。清代凡乡试毕三场而未中式的八十岁以上的士子,分别贡﹑监生员,合例者请旨赏给举人或举人副榜,称恩举。
文解 [相关解释]
1.入京应试的证明文书之类。科举乡试中式称举人﹐考中举人即由地方官给予文解发解入京﹐参加中央考试。 2.公文。
文调 [相关解释]
1.谓举人赴京应试。
旗扁银两 [相关解释]
1.清制﹐发给新中式举人﹑进士树旗立匾于宅门的银两。
明通榜 [相关解释]
1.清雍正﹑乾隆年间,在会试落卷内选文理明通的举人于正榜外续出一榜,名为"明通榜"。
李贽(1527-1602) [相关解释]
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原名载贽,号卓吾、宏甫、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回族。中举人,官至云南姚安知府◇移居各地,著书立说,被当朝者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自刎于狱中。哲学上属王阳明心学一派,师事泰州学派大师王襞,公然以异端自居,批判儒家道德和封建传统,肯定人的正常欲望的合理性。文学上反对复古摹拟,主张创作要崇尚自然,并提倡戏曲、小说。其主张对汤显祖、冯梦龙、袁宏道等有重要影响。有《焚书》、《藏书》、《续焚书》、《李温陵集》等。
杨乃武与凶菜 [相关解释]
戏曲、曲艺传统剧目、曲目。据清末实事编写,有所虚构。写余杭举人杨乃武被诬与毕氏(外号凶菜)串通,谋杀毕氏之夫葛小大,被判死刑。杨姊淑英上京申冤,得刑部侍郎夏同善和醇亲王等帮助,终得昭雪。
林纾(1852-1924) [相关解释]
文学家、翻译家。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福建闽县(今闽侯)人。光绪年间举人。曾在京师大学堂任教。早年参加戊戌变法,后思想转向保守,晚年反对新文化运动。曾依靠他人口述,用古文译出《巴黎茶花女遗事》等外国小说一百八十余种。有《畏庐文集》等。
武两榜 [相关解释]
1.科举时代,由武举人而中武进士的俗称。
武举人 [相关解释]
1.科举时代,武乡试及第者。
武科 [相关解释]
1.科举时代专为考试盐武官而设的科目。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设武举,为武科之始。以后历朝皆因之,但不定期举行,至明代中期始定武乡试﹑武会试之制。清代沿袭,考试科目为马箭﹑步箭﹑弓﹑刀﹑石,均名外场,又以默写武经为内场。其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及童生﹑生员﹑举人﹑进士﹑状元等名目均与文科同,但加武字以别之。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止。参阅《文献通考.选举七》﹑《明史.选举志二》。
沅江九肋 [相关解释]
1.传说中产于沅江流域的异龟。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自负》"袁州出举人,亦犹沅江出j甲九肋者,盖稀矣。"因以"沅江九肋"喻稀少或难得的人才。
海瑞(1514-1587) [相关解释]
明代大臣。字汝贤,号刚峰,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回族。嘉靖举人。为官清廉耿直。嘉靖末年因上书批评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不理朝政,被捕入狱。嘉靖死后获释。1569年任应天巡抚,疏浚吴淞江,推行一条鞭法,曾迫使大官僚徐阶退出所占民田◇因受排挤,被革职闲居十六年。重被起用后,力主严惩贪污。病死于任上。
漕试 [相关解释]
1.宋贡举考试方式之一。景佑年间,命各路转运司类试现任官员亲戚。此后形成制度,由转运司类聚本路现任官所牒送随侍子弟和五服内亲戚,以及寓居本路士人﹑有官文武举人﹑宗女夫等,举行考试,试法同州﹑府解试。漕试合格,即赴省试。宋赵升《朝野类要.举业》有"漕试"条。
烟屿楼 [相关解释]
1.清徐时栋藏书楼名。时栋字定宇,鄞县人,道光举人,官内阁中书。家藏书六万卷,筑烟屿楼储之,校读精审。着有《烟屿楼读书志》﹑《烟屿楼笔记》等。
省闱 [相关解释]
1.宫中;禁中。 2.指中央行政官署。 3.唐宋时试进士由尚书省礼部主持,故称。又称礼闱。元以后,称各行省主持的考试,中式者为举人。又称乡闱。
眃脱 [相关解释]
1.碗坯。《资治通鉴.唐则天后长寿元年》"春,一月,丁卯,太后引见存抚使所举人,无问贤愚,悉加擢用……时人为之语曰'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欋推侍御史,碗脱校书郎。'"言授官不加选择,校书郎就像碗毛坯一样粗滥◇用为滥用官吏的典实。
祝允明(1460-1526) [相关解释]
明代书法家、诗文家。字希哲,号枝山、枝指生,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治举人。官至应天府通判。工诗文,与徐祯卿、文徵明、唐寅并称吴中四才子”。擅书法,小楷近钟繇,尤以草书见长,气势奔放,出神入化。有《怀星堂集》。
秀孝 [相关解释]
1.秀才与孝廉的并称。为汉以来﹐隋唐以前荐举人才的两种科目。州举秀才﹐郡举孝廉。
秋试 [相关解释]
1.指科举时代地方(唐宋为州府﹐明清为省)为盐举人所进行的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故称。
红勒帛 [相关解释]
1.用红帛制的腰带。 2.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士人刘几累为国学第一人,骤为怪崄之语,学者翕然效之,遂成风俗。欧阳公深恶之,会公主文,决意痛惩……有一举人论曰'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公曰'此必刘几也',戏续之曰'秀才剌,试官刷。'乃以大朱笔横抹之,自首至尾,谓之红勒帛,判'大纰缪'字榜之,既而果几也。"后因谓以朱笔涂抹文字为红勒帛。
群见 [相关解释]
1.旧时诸贡举人到阙入对之谓。唐高祖长寿二年十月始诏举人元日随物入贡,此贡人群见之始。见宋王溥《唐会要》卷七六。
老年兄 [相关解释]
1.科举时代同年考中举人进士者的互称。 2.对平辈中男性年长者的尊称。
获隽公车 [相关解释]
1.汉代曾以公家车马送应举的人◇以公车指入京应试举人。"获隽公车"为会试得中的意思。
蒙保 [相关解释]
1.以蒙骗手法保举人员。
行卷 [相关解释]
1.唐代习尚,应举者在考试前把所作诗文写成卷轴,投送朝中显贵以延誉,称为行卷。 2.明代坊肆所刻举人中式的诗文。
襕衫 [相关解释]
1.古代士人之服。因其于衫下施横襕为裳,故称。其制始于北周,后世沿袭,明清时为秀才举人公服。
言废 [相关解释]
1.说的话不被采纳。语出《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誊録官 [相关解释]
1.誊录院负责誊录考生试卷事务的官员﹐在进士举人和五种贡生中选派﹐由皇帝任命。
誊録生 [相关解释]
1.誊录所属下的誊录人员。清制﹐在会试下第的举人及顺天乡试正榜外选录能书者充任。
计偕 [相关解释]
1.《史记.儒林列传序》﹕"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司马贞索隐﹕"计﹐计吏也。偕﹐俱也。谓令与计吏俱诣太常也。"后遂用"计偕"称举人赴京会试。
赵之谦(1829-1884) [相关解释]
清代篆刻家、书画家。初字益甫,号冷君,改字b026J澹号悲庵、无闷,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咸丰举人。官至南城知县。精篆刻,吸取古钱币、瓦当等文字入印。善以魏碑笔势写行书,亦工篆、隶。擅画花卉果蔬,笔墨厚畅,色彩浓艳。著有《补寰宇访碑录》、《悲庵居士诗剩》。
连捷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连续中式。一般指乡试考中举人后,接着会试又考中进士。
连车平斗 [相关解释]
1.语本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则天革命,举人不试皆与官,起家至御史﹑评事﹑拾遗﹑补阙者不可胜数。张鷟谓謡曰'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后因以"连车平斗"形容冗员之甚。
选票 [相关解释]
1.选举者用来填写或圈定被选举人姓名的票。
重赴鹿鸣 [相关解释]
1.清制,举人于乡试考中后满六十周年,重逢原科(同一干支之年)开考,经奏准,与新科举人同赴鹿鸣筵宴,称为"重赴鹿鸣"。
锁厅举人 [相关解释]
1.应锁厅试的考生。
陈衍(1856-1937) [相关解释]
近代文学家。字叔伊,号石遗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光绪年间举人。曾任学部主事、京师大学堂教习◇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诗为闽派代表作家之一,标榜同光体”。著作有《石遗室诗话》、《辽诗纪事》、《金诗纪事》、《元诗纪事》、《近代诗钞》等。
雀顶 [相关解释]
1.清代举人和生员的冠饰。
魁解 [相关解释]
1.指科举制乡试中式的第一名。唐制,进士由乡而贡曰解;明清乡试称解试,故中式的举人第一名称魁解,又称解元。
鹿鸣 [相关解释]
1.鹿鸣叫。 2.古代宴群臣嘉宾所用的乐歌。源于《诗.小雅.鹿鸣》。据清代学者研究,《鹿鸣》的乐曲至两汉﹑魏﹑晋间尚存,后即失传。《仪礼.大射》﹕"小乐正立于西阶东﹐乃歌《鹿鸣》三终。"三国魏嵇康《琴赋》﹕"若次其曲引所宜﹐则《广陵》﹑《止息》﹑《东武》﹑《太山》﹑《飞龙》﹑《鹿鸣》﹑《鹍鸡》﹑《游弦》。"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古曲音辞存者四﹕曰《鹿鸣》﹑《驺虞》﹑《伐檀》﹑《文王》。"后科举时代﹐以举人中式为赋鹿鸣。 3.指鹿鸣宴。 4.借指科举考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