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礼记的内容。
带有礼记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亩宫
[相关解释]
1.《礼记.儒行》"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篷户瓮牖。"后因以"一亩宫"称寒士的简陋居处。
1.《礼记.儒行》"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篷户瓮牖。"后因以"一亩宫"称寒士的简陋居处。
一孔之见
[相关解释]
1.汉桓宽《盐铁论·相刺》"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礼记·中庸》"反古之道"汉郑玄注"反古之道,谓晓一孔之人,不知今王之新政可从。"唐孔颖达疏"孔谓孔穴。孔穴所出,事有多涂。今惟晓知一孔之人,不知余孔通达,惟守此一处,故云晓一孔之人。"后因称狭隘片面的见解为"一孔之见"。
1.汉桓宽《盐铁论·相刺》"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礼记·中庸》"反古之道"汉郑玄注"反古之道,谓晓一孔之人,不知今王之新政可从。"唐孔颖达疏"孔谓孔穴。孔穴所出,事有多涂。今惟晓知一孔之人,不知余孔通达,惟守此一处,故云晓一孔之人。"后因称狭隘片面的见解为"一孔之见"。
一成不变
[相关解释]
1.《礼记.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孔颖达疏"容貌一成之后﹐若以刀锯凿之﹐断者不可续﹐死者不可生﹐故云不可变。"后以"一成不变"谓刑法一经制定﹐不容变更。亦泛指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1.《礼记.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孔颖达疏"容貌一成之后﹐若以刀锯凿之﹐断者不可续﹐死者不可生﹐故云不可变。"后以"一成不变"谓刑法一经制定﹐不容变更。亦泛指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一毫千里
[相关解释]
1.语本《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毫)牦,缪以千里'。"《大戴礼记.保傅》"《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卢辩注"据《易说》言也。"谓差错虽微,造成的桅甚大。
1.语本《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毫)牦,缪以千里'。"《大戴礼记.保傅》"《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卢辩注"据《易说》言也。"谓差错虽微,造成的桅甚大。
七献
[相关解释]
1.献酒七次。周代诸侯来朝时,天子举行享礼献酒的次数。《周礼.秋官.大行人》"诸侯之礼……飨礼七献,食礼七举。"祭祀宗庙亦用七献。《礼记.礼器》"一献质,三献文,五献察,七献神。"孔颖达疏"七献神者,谓祭先公之庙,礼又转尊,神灵尊重也。"
1.献酒七次。周代诸侯来朝时,天子举行享礼献酒的次数。《周礼.秋官.大行人》"诸侯之礼……飨礼七献,食礼七举。"祭祀宗庙亦用七献。《礼记.礼器》"一献质,三献文,五献察,七献神。"孔颖达疏"七献神者,谓祭先公之庙,礼又转尊,神灵尊重也。"
七祀
[相关解释]
1.周代设立的七种祭祀,即司令﹑中溜﹑国门﹑国行﹑泰厉﹑户﹑灶。见《礼记.祭法》。
1.周代设立的七种祭祀,即司令﹑中溜﹑国门﹑国行﹑泰厉﹑户﹑灶。见《礼记.祭法》。
七经
[相关解释]
1.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所推崇的七部儒家经典。七经名目,历来说法不一。东汉《一字石经》作《易》﹑《诗》﹑《书》﹑《仪礼》﹑《春秋》﹑《公羊》﹑《论语》;《后汉书.张纯传》唐李贤注作《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宋刘敞《七经小传》作《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公羊》﹑《论语》;清康熙《御纂七经》作《易》﹑《书》﹑《诗》﹑《春秋》﹑《周礼》﹑《仪礼》﹑《礼记》。 2.道家七类经书。即《仁经》﹑《礼经》﹑《信经》﹑《义经》﹑《智经》﹑《德经》﹑《道经》。见《云笈
1.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所推崇的七部儒家经典。七经名目,历来说法不一。东汉《一字石经》作《易》﹑《诗》﹑《书》﹑《仪礼》﹑《春秋》﹑《公羊》﹑《论语》;《后汉书.张纯传》唐李贤注作《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宋刘敞《七经小传》作《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公羊》﹑《论语》;清康熙《御纂七经》作《易》﹑《书》﹑《诗》﹑《春秋》﹑《周礼》﹑《仪礼》﹑《礼记》。 2.道家七类经书。即《仁经》﹑《礼经》﹑《信经》﹑《义经》﹑《智经》﹑《德经》﹑《道经》。见《云笈
七驺
[相关解释]
1.七个驾御车马的吏役。《礼记.月令》"﹝季秋之月﹞命仆及七驺,咸驾。"郑玄注"七驺,谓趣马,主为诸官驾说者也。"说,通"脱"。驾说,谓驾车﹑脱车。孔颖达疏引皇侃曰"天子马有六种,种别有驺,则六驺也。又有搆主之人,并六驺为七,故为七驺。" 2.古代官员出行时,在前头开道的七名骑卒。
1.七个驾御车马的吏役。《礼记.月令》"﹝季秋之月﹞命仆及七驺,咸驾。"郑玄注"七驺,谓趣马,主为诸官驾说者也。"说,通"脱"。驾说,谓驾车﹑脱车。孔颖达疏引皇侃曰"天子马有六种,种别有驺,则六驺也。又有搆主之人,并六驺为七,故为七驺。" 2.古代官员出行时,在前头开道的七名骑卒。
丈席
[相关解释]
1.《礼记.曲礼上》"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郑玄注"谓讲问之客也’,犹容也。讲问宜相对容丈,足以指画也。"后因以"丈席"指讲席。
1.《礼记.曲礼上》"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郑玄注"谓讲问之客也’,犹容也。讲问宜相对容丈,足以指画也。"后因以"丈席"指讲席。
三五
[相关解释]
1.谓十五天。《礼记.礼运》"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后以指农历月之十五日。 2.指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 3.谓十五岁。 4.指三十年和五百年。古谓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五百年一大变。 5.指三皇五帝。 6.指三王五霸。 7.指三辰五星。 8.指三正五行。 9.指三才五常。 10.指三所五位。 11.指三田五脏。 1 2.九宫术谓三生五死。 1 3.指参宿和昴宿。《诗.召南.小星》"噂彼小星,三五在东。"王引之《经义述闻.毛诗上》"三五,举其数也;参昴,着其名也。"旧说以"三五"指心宿和柳宿(噣)。
1.谓十五天。《礼记.礼运》"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后以指农历月之十五日。 2.指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 3.谓十五岁。 4.指三十年和五百年。古谓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五百年一大变。 5.指三皇五帝。 6.指三王五霸。 7.指三辰五星。 8.指三正五行。 9.指三才五常。 10.指三所五位。 11.指三田五脏。 1 2.九宫术谓三生五死。 1 3.指参宿和昴宿。《诗.召南.小星》"噂彼小星,三五在东。"王引之《经义述闻.毛诗上》"三五,举其数也;参昴,着其名也。"旧说以"三五"指心宿和柳宿(噣)。
三命
[相关解释]
1.周代分官爵为九等,称九命。三命为公侯伯之卿。命,爵命。见《周礼.春官.典命》﹑《礼记.王制》。 2.称任州府官的辟命。 3.术数家以受命﹑遭命﹑随命为"三命"。 4.三种寿命。指上寿﹑中寿﹑下寿。
1.周代分官爵为九等,称九命。三命为公侯伯之卿。命,爵命。见《周礼.春官.典命》﹑《礼记.王制》。 2.称任州府官的辟命。 3.术数家以受命﹑遭命﹑随命为"三命"。 4.三种寿命。指上寿﹑中寿﹑下寿。
三族
[相关解释]
1.有几种说法。(1)谓父﹑子﹑孙。《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郑玄注"三族,谓父﹑子﹑孙。"《仪礼.士昏礼》"惟是三族之不虞,使某也请吉日。"郑玄注"三族,谓父昆弟﹑己昆弟﹑子昆弟。"按,前注据父言之,故云子﹑孙;后注据子言之,故云己与子,二注义同。参阅孙诒让《周礼正义》。(2)谓父族﹑母族﹑妻族。《大戴礼记.保傅》"三族辅之。"卢辩注"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庄子.徐无鬼》"夫与国君同食,泽及三族,而况父母乎!"成玄英疏"三族,谓父母族﹑妻族也。"《后汉书.杨终传》"秦政酷烈,
1.有几种说法。(1)谓父﹑子﹑孙。《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郑玄注"三族,谓父﹑子﹑孙。"《仪礼.士昏礼》"惟是三族之不虞,使某也请吉日。"郑玄注"三族,谓父昆弟﹑己昆弟﹑子昆弟。"按,前注据父言之,故云子﹑孙;后注据子言之,故云己与子,二注义同。参阅孙诒让《周礼正义》。(2)谓父族﹑母族﹑妻族。《大戴礼记.保傅》"三族辅之。"卢辩注"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庄子.徐无鬼》"夫与国君同食,泽及三族,而况父母乎!"成玄英疏"三族,谓父母族﹑妻族也。"《后汉书.杨终传》"秦政酷烈,
三礼
[相关解释]
1.古祭天﹑地﹑宗庙之礼。 2.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 3.指丧礼﹑葬礼﹑祭礼。
1.古祭天﹑地﹑宗庙之礼。 2.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 3.指丧礼﹑葬礼﹑祭礼。
上丁
[相关解释]
1.农历每月上旬的丁日。《礼记.月令》"﹝仲春之月﹞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又"﹝季秋之月﹞上丁,命乐正入学习吹。"郑玄注"为将飨帝也。春夏重舞,秋冬重吹也。"孔颖达疏"其习舞吹必用丁者,取其丁壮成就之义,欲使学者艺业成故也。"自唐以后﹐历代王朝规定每年仲春(二月)﹑仲秋(八月)的上丁之日为祭祀孔子的日子。 2.壮丁。
1.农历每月上旬的丁日。《礼记.月令》"﹝仲春之月﹞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又"﹝季秋之月﹞上丁,命乐正入学习吹。"郑玄注"为将飨帝也。春夏重舞,秋冬重吹也。"孔颖达疏"其习舞吹必用丁者,取其丁壮成就之义,欲使学者艺业成故也。"自唐以后﹐历代王朝规定每年仲春(二月)﹑仲秋(八月)的上丁之日为祭祀孔子的日子。 2.壮丁。
上援下推
[相关解释]
1.谓相互济助,共同前进。语出《礼记.儒行》"适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
1.谓相互济助,共同前进。语出《礼记.儒行》"适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
下焉者
[相关解释]
1.《礼记.中庸》"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郑玄注"下谓臣也。"朱熹集注"下焉者,谓圣人在下,如孔子虽善于礼,而不在尊位也。"后以"下焉者"指次等者。
1.《礼记.中庸》"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郑玄注"下谓臣也。"朱熹集注"下焉者,谓圣人在下,如孔子虽善于礼,而不在尊位也。"后以"下焉者"指次等者。
不露圭角
[相关解释]
1.《礼记.儒行》"毁方而瓦合"汉郑玄注"去己之大圭角,下与众小人合也。"孔颖达疏"圭角谓圭之锋铓有楞角。言儒者身恒方正,若物有圭角;不欲异众过甚,去其大圭角,言犹有小圭角也。"后因以"不露圭角"谓深沉不露锋芒。
1.《礼记.儒行》"毁方而瓦合"汉郑玄注"去己之大圭角,下与众小人合也。"孔颖达疏"圭角谓圭之锋铓有楞角。言儒者身恒方正,若物有圭角;不欲异众过甚,去其大圭角,言犹有小圭角也。"后因以"不露圭角"谓深沉不露锋芒。
世医
[相关解释]
1.世代行医的人。语出《礼记.曲礼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1.世代行医的人。语出《礼记.曲礼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世掌丝纶
[相关解释]
1.《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后中书省代皇帝草拟诏旨,称为掌丝纶。父子或祖孙相继在中书省任职的称为世掌丝纶。
1.《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后中书省代皇帝草拟诏旨,称为掌丝纶。父子或祖孙相继在中书省任职的称为世掌丝纶。
东序
[相关解释]
1.相传为夏代的大学。也是国老养老之所。《礼记.王制》"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郑玄注"东序﹑东胶亦大学,在国中王宫之东。"孔颖达疏"《文王世子》云学干戈羽钥于东序。以此约之,故知皆学名也。养老必在学者,以学教孝悌之处,故于中养老。"清昭槤《啸亭续录.千叟宴》"百余年间,圣祖神孙三举盛典,使黄发鲐背者欢饮殿庭,视古虞庠东序养老之典,有过之无不及者。"后亦为国学的通称。 2.古代宫室的东厢房,为藏图书﹑秘籍之所。 3.泛指东厢房。
1.相传为夏代的大学。也是国老养老之所。《礼记.王制》"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郑玄注"东序﹑东胶亦大学,在国中王宫之东。"孔颖达疏"《文王世子》云学干戈羽钥于东序。以此约之,故知皆学名也。养老必在学者,以学教孝悌之处,故于中养老。"清昭槤《啸亭续录.千叟宴》"百余年间,圣祖神孙三举盛典,使黄发鲐背者欢饮殿庭,视古虞庠东序养老之典,有过之无不及者。"后亦为国学的通称。 2.古代宫室的东厢房,为藏图书﹑秘籍之所。 3.泛指东厢房。
东胶西序
[相关解释]
1.《礼记·王制》"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郑玄注"东序﹑东胶亦大学,在国中王宫之东……西序在西郊。"东胶﹑西序本为夏周之小学﹑大学,后用以泛指兴教化﹑养耆老的场所。
1.《礼记·王制》"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郑玄注"东序﹑东胶亦大学,在国中王宫之东……西序在西郊。"东胶﹑西序本为夏周之小学﹑大学,后用以泛指兴教化﹑养耆老的场所。
东西南北人
[相关解释]
1.《礼记.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郑玄注"东西南北,言居无常处也。"后因以"东西南北人"谓居处无定之人。
1.《礼记.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郑玄注"东西南北,言居无常处也。"后因以"东西南北人"谓居处无定之人。
丝纶
[相关解释]
1.《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孔颖达疏"王言初出,微细如丝,及其出行于外,言更渐大,如似纶也。"后因称帝王诏书为"丝纶"。 2.钓丝。 3.即丝。粗于丝者为纶。
1.《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孔颖达疏"王言初出,微细如丝,及其出行于外,言更渐大,如似纶也。"后因称帝王诏书为"丝纶"。 2.钓丝。 3.即丝。粗于丝者为纶。
丝言
[相关解释]
1.《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郑玄注"言言出弥大也。"孔颖达疏"王言初出,微细如丝,及其出行于外,言更渐大,如似纶也。"后因称帝王之言为"丝言",并用作诏书的代称。
1.《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郑玄注"言言出弥大也。"孔颖达疏"王言初出,微细如丝,及其出行于外,言更渐大,如似纶也。"后因称帝王之言为"丝言",并用作诏书的代称。
两楹
[相关解释]
1.房屋正厅当中的两根柱子。两楹之间是房屋正中所在,为举行重大仪式和重要活动的地方。 2.《礼记.檀弓上》"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后亦以"两楹"借指停放棺柩﹑举行祭奠之所。 3.《礼记.檀弓上》"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予殆将死也。"因以"两楹"。表示人之将终。 4.指预兆人即将亡故的梦。
1.房屋正厅当中的两根柱子。两楹之间是房屋正中所在,为举行重大仪式和重要活动的地方。 2.《礼记.檀弓上》"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后亦以"两楹"借指停放棺柩﹑举行祭奠之所。 3.《礼记.檀弓上》"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予殆将死也。"因以"两楹"。表示人之将终。 4.指预兆人即将亡故的梦。
两楹梦
[相关解释]
1.典出《礼记.檀弓上》。言孔子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而见馈食,知道自己不久人世,寝疾七日而没◇因以"两楹梦"借指孔子之死。
1.典出《礼记.檀弓上》。言孔子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而见馈食,知道自己不久人世,寝疾七日而没◇因以"两楹梦"借指孔子之死。
丧明
[相关解释]
1.眼睛失明。语出《礼记.檀弓上》"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曰'吾闻之也,朋友丧明则哭之。'"
1.眼睛失明。语出《礼记.檀弓上》"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曰'吾闻之也,朋友丧明则哭之。'"
丧明之痛
[相关解释]
1.语本《礼记.檀弓上》"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后因以指由丧子而产生的悲痛。
1.语本《礼记.檀弓上》"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后因以指由丧子而产生的悲痛。
中庸
[相关解释]
①原为儒家的伦理思想。中,有中和、不偏不倚等含义;庸,有平常、常道等含义。儒家以此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并作为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来则泛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②指才能中等、平庸之人中庸读我诗,思量云甚要。③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作。提出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称为四书”。
①原为儒家的伦理思想。中,有中和、不偏不倚等含义;庸,有平常、常道等含义。儒家以此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并作为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来则泛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②指才能中等、平庸之人中庸读我诗,思量云甚要。③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作。提出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称为四书”。
中衣
[相关解释]
1.古时穿在祭服﹑朝服内的里衣。《礼记·郊特牲》"绣黼丹朱中衣。"孔颖达疏"中衣﹐谓以素为冕服之里衣。"《后汉书·舆服志上》"大夫台门旅树反坫﹐绣黼丹朱中衣。"刘昭注引郑玄曰"绣黼丹朱以为中衣领缘也。"一说﹐中衣即后世之直裰。参阅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 2.贴身的衣服。
1.古时穿在祭服﹑朝服内的里衣。《礼记·郊特牲》"绣黼丹朱中衣。"孔颖达疏"中衣﹐谓以素为冕服之里衣。"《后汉书·舆服志上》"大夫台门旅树反坫﹐绣黼丹朱中衣。"刘昭注引郑玄曰"绣黼丹朱以为中衣领缘也。"一说﹐中衣即后世之直裰。参阅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 2.贴身的衣服。
临财不苟
[相关解释]
1.谓面对钱财不随便求取﹐廉洁自好。语出《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1.谓面对钱财不随便求取﹐廉洁自好。语出《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临难不苟
[相关解释]
1.谓遇到危难不苟且偷生。语本《礼记.曲礼上》"临难毋苟免。"
1.谓遇到危难不苟且偷生。语本《礼记.曲礼上》"临难毋苟免。"
临难苟免
[相关解释]
1.语出《礼记.曲礼上》"临难毋苟免。"后因以"临难苟免"谓遇到危难时苟且偷生。
1.语出《礼记.曲礼上》"临难毋苟免。"后因以"临难苟免"谓遇到危难时苟且偷生。
为裘为箕
[相关解释]
1.语出《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孔颖达疏"言善冶之家﹐其子弟见其父兄世业鋾铸金铁﹐使之柔合以补冶破器﹐皆令全好﹐故此﹐子弟仍能学为袍裘﹐补续兽皮﹐片片相合﹐以至完全也……善为弓之家﹐使干角挠屈调和成其弓﹐故其子弟亦睹其父兄世业﹐仍学取柳和软挠之成箕也。"后用以比喻子弟能继承父兄的事业。
1.语出《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孔颖达疏"言善冶之家﹐其子弟见其父兄世业鋾铸金铁﹐使之柔合以补冶破器﹐皆令全好﹐故此﹐子弟仍能学为袍裘﹐补续兽皮﹐片片相合﹐以至完全也……善为弓之家﹐使干角挠屈调和成其弓﹐故其子弟亦睹其父兄世业﹐仍学取柳和软挠之成箕也。"后用以比喻子弟能继承父兄的事业。
主敬存诚
[相关解释]
1.语本《易.干》"闲邪存其诚。"《礼记.少仪》"宾客主敬,祭祀主敬。"谓恪守诚敬。宋儒以此为律身之本。
1.语本《易.干》"闲邪存其诚。"《礼记.少仪》"宾客主敬,祭祀主敬。"谓恪守诚敬。宋儒以此为律身之本。
主静
[相关解释]
1.宋明理学家的道德修养方法。渊源于古代儒家(《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并参杂佛﹑道的寂静无为思想。"主静"一语首由周敦颐在其《太极图说》中提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他用未有天地以前的"无极"原来是"静"的,来证明人的天性本来也是"静"的,由于后天染上了"欲",故须通过"无欲"工夫,以求达到"静"的境界("无欲故静")。以后它一直是理学的主要思想。
1.宋明理学家的道德修养方法。渊源于古代儒家(《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并参杂佛﹑道的寂静无为思想。"主静"一语首由周敦颐在其《太极图说》中提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他用未有天地以前的"无极"原来是"静"的,来证明人的天性本来也是"静"的,由于后天染上了"欲",故须通过"无欲"工夫,以求达到"静"的境界("无欲故静")。以后它一直是理学的主要思想。
丽牲
[相关解释]
1.指古代祭祀时将所用的牲口系在石碑上。语出《礼记.祭义》"祭之日,君牵牲,穆答君,卿大夫序从。既入庙门,丽于碑。" 2.借指碑石。
1.指古代祭祀时将所用的牲口系在石碑上。语出《礼记.祭义》"祭之日,君牵牲,穆答君,卿大夫序从。既入庙门,丽于碑。" 2.借指碑石。
举国若狂
[相关解释]
1.全国的人都激动得像发狂一样。语出《礼记.杂记下》"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
1.全国的人都激动得像发狂一样。语出《礼记.杂记下》"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
乐不可极
[相关解释]
1.享乐不可过分。《礼记.曲礼上》"志不可满,乐不可极。"郑玄注"乐,音洛。"一说指音乐。孔颖达疏"乐者,天子宫县以下皆得有乐,但主欢心,人情所不能已,当自抑止,不可极为……靡靡之乐,是极乐也。"
1.享乐不可过分。《礼记.曲礼上》"志不可满,乐不可极。"郑玄注"乐,音洛。"一说指音乐。孔颖达疏"乐者,天子宫县以下皆得有乐,但主欢心,人情所不能已,当自抑止,不可极为……靡靡之乐,是极乐也。"
九命
[相关解释]
1.周代的官爵分为九个等级,称九命。上公九命为伯;王之三公八命;侯伯七命;王之卿六命;子男五命;王之大夫﹑公之孤四命;公﹑侯伯之卿三命;公﹑侯伯之大夫,子男之卿再命(即二命);公﹑侯伯之士,子男之大夫一命。子男之士不命。他们的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等,各按等级作具体规定。见《周礼.春官.典命》﹑《礼记.王制》。九等官爵中的最高一级亦称九命。 2.北周官秩的等级。宇文泰为魏太师时作九命之典。以第一品为九命,第九品为一命。每命又分为二级。见《周书.文帝纪下》﹑《周书.卢辩传》。
1.周代的官爵分为九个等级,称九命。上公九命为伯;王之三公八命;侯伯七命;王之卿六命;子男五命;王之大夫﹑公之孤四命;公﹑侯伯之卿三命;公﹑侯伯之大夫,子男之卿再命(即二命);公﹑侯伯之士,子男之大夫一命。子男之士不命。他们的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等,各按等级作具体规定。见《周礼.春官.典命》﹑《礼记.王制》。九等官爵中的最高一级亦称九命。 2.北周官秩的等级。宇文泰为魏太师时作九命之典。以第一品为九命,第九品为一命。每命又分为二级。见《周书.文帝纪下》﹑《周书.卢辩传》。
九嫔
[相关解释]
1.宫中女官。也是帝王的妃子。《周礼·天官·内宰》"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各帅其属而以时御叙于王所。"《礼记·昬义》"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历代王朝多有九嫔之制。晋以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唐以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见《晋书·舆服志》﹑《新唐书·后妃传上》。
1.宫中女官。也是帝王的妃子。《周礼·天官·内宰》"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各帅其属而以时御叙于王所。"《礼记·昬义》"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历代王朝多有九嫔之制。晋以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唐以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见《晋书·舆服志》﹑《新唐书·后妃传上》。
九经
[相关解释]
1.九条南北向的大道。 2.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九项准则。 3.九部儒家经典。名目相传不一。《汉书.艺文志》指《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及小学。陆德明《经典释文录》指《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孝经》﹑《论语》。《初学记》卷二一所引九经,与《经典释文》略异,有《左传》﹑《公羊》﹑《谷梁》,无《春秋》﹑《孝经》﹑《论语》。
1.九条南北向的大道。 2.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九项准则。 3.九部儒家经典。名目相传不一。《汉书.艺文志》指《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及小学。陆德明《经典释文录》指《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孝经》﹑《论语》。《初学记》卷二一所引九经,与《经典释文》略异,有《左传》﹑《公羊》﹑《谷梁》,无《春秋》﹑《孝经》﹑《论语》。
九龄
[相关解释]
1.九岁。 2.指九十岁。语本《礼记.文王世子》"文王谓武王曰'女何梦矣?'武王对曰'梦帝与我九龄。'文王曰'女以为何也?'武王曰'西方有九国焉,君王其终抚诸。'文王曰'非也!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我百﹑尔九十,我与尔三焉。'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三而终。"郑玄注"九龄,九十年之祥也。"后引申为长寿。
1.九岁。 2.指九十岁。语本《礼记.文王世子》"文王谓武王曰'女何梦矣?'武王对曰'梦帝与我九龄。'文王曰'女以为何也?'武王曰'西方有九国焉,君王其终抚诸。'文王曰'非也!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我百﹑尔九十,我与尔三焉。'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三而终。"郑玄注"九龄,九十年之祥也。"后引申为长寿。
乡壁虚造
[相关解释]
1.汉许慎《序》"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段玉裁注"此谓不信壁中书为古文,非毁之;谓好奇者改易正字,向孔氏之壁,凭空造此不可知之书指为古文也。"后因以称凭空捏造。乡,通"向"。
1.汉许慎《序》"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段玉裁注"此谓不信壁中书为古文,非毁之;谓好奇者改易正字,向孔氏之壁,凭空造此不可知之书指为古文也。"后因以称凭空捏造。乡,通"向"。
乡杖
[相关解释]
1.《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后遂以"乡杖"表示年老。
1.《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后遂以"乡杖"表示年老。
乡移
[相关解释]
1.《礼记.王制》"命国之右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左,命国之左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右。"后以"乡移"谓转移乡学而习礼。
1.《礼记.王制》"命国之右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左,命国之左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右。"后以"乡移"谓转移乡学而习礼。
书同文,车同轨
[相关解释]
1.语出《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谓车轨相同,文字相同。形容天下统一。
1.语出《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谓车轨相同,文字相同。形容天下统一。
五不取
[相关解释]
1.亦作"五不娶"。 2.古代礼教以为五种家族的女子不能聘娶。《大戴礼记.本命》"女有五不取逆家子不取,乱家子不取,世有刑人不取,世有恶疾不取,丧妇长子不取。"王聘珍解诂"取读曰娶。逆,谓悖逆。乱,淫乱也。刑人,谓以罪受墨﹑劓﹑宫﹑刖﹑髠刑者。恶疾,谓喑﹑聋﹑盲﹑疠﹑秃﹑跛﹑伛,不逮人伦之属也。丧妇长子,谓父丧其妇,其女子年长愆期者也。"子,古亦指女子。
1.亦作"五不娶"。 2.古代礼教以为五种家族的女子不能聘娶。《大戴礼记.本命》"女有五不取逆家子不取,乱家子不取,世有刑人不取,世有恶疾不取,丧妇长子不取。"王聘珍解诂"取读曰娶。逆,谓悖逆。乱,淫乱也。刑人,谓以罪受墨﹑劓﹑宫﹑刖﹑髠刑者。恶疾,谓喑﹑聋﹑盲﹑疠﹑秃﹑跛﹑伛,不逮人伦之属也。丧妇长子,谓父丧其妇,其女子年长愆期者也。"子,古亦指女子。
五五
[相关解释]
1.《礼记.三年问》"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五五相乘为二十五,汉时因用以代称三年之丧。 2.二十五。 3.以五为行列。 4.谓以五人为伍,犹如古代军队编制。
1.《礼记.三年问》"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五五相乘为二十五,汉时因用以代称三年之丧。 2.二十五。 3.以五为行列。 4.谓以五人为伍,犹如古代军队编制。
五学
[相关解释]
1.西周大学,设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和太学,总称五学。见《大戴礼记.保傅》﹑《汉书.贾谊传》。 2.指《乐》﹑《诗》﹑《书》﹑《礼》﹑《春秋》。
1.西周大学,设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和太学,总称五学。见《大戴礼记.保傅》﹑《汉书.贾谊传》。 2.指《乐》﹑《诗》﹑《书》﹑《礼》﹑《春秋》。
五帝
[相关解释]
传说中的上古五位帝王。有四种说法(1)指黄帝、fdb1g铩⒌坂贰⑻埔ⅰ⒂菟础<《史记·五帝本纪》。(2)指太昊(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昊(挚)、fdb1g铩<《礼记·月令》。(3)指少昊、fdb1g铩⒏咝痢⑻埔ⅰ⒂菟础<《书序》。(4)指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见《易·系辞下》。
传说中的上古五位帝王。有四种说法(1)指黄帝、fdb1g铩⒌坂贰⑻埔ⅰ⒂菟础<《史记·五帝本纪》。(2)指太昊(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昊(挚)、fdb1g铩<《礼记·月令》。(3)指少昊、fdb1g铩⒏咝痢⑻埔ⅰ⒂菟础<《书序》。(4)指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见《易·系辞下》。
五祀
[相关解释]
1.谓秂﹑郊﹑宗﹑祖﹑报五种祭礼。见《国语.鲁语上》。 2.古代祭祀的五种神祗。(1)祭祀五行之神。《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郑玄注"此五祀者,五官之神。"《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太平御览》卷五二九引《汉书议》"祠五祀,谓五行金木水火土也。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皆古贤能治成五行有功者,主其神祀之。" 3.(2)祭祀住宅内外的五种神。《礼记.月令》"﹝孟冬之月﹞
1.谓秂﹑郊﹑宗﹑祖﹑报五种祭礼。见《国语.鲁语上》。 2.古代祭祀的五种神祗。(1)祭祀五行之神。《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郑玄注"此五祀者,五官之神。"《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太平御览》卷五二九引《汉书议》"祠五祀,谓五行金木水火土也。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皆古贤能治成五行有功者,主其神祀之。" 3.(2)祭祀住宅内外的五种神。《礼记.月令》"﹝孟冬之月﹞
五秀
[相关解释]
1.五行秀异之气。语本《礼记.礼运》"故人者……五行之秀气也。"孔颖达疏"言人感五行秀异之气,故有仁﹑义﹑礼﹑知﹑信。"
1.五行秀异之气。语本《礼记.礼运》"故人者……五行之秀气也。"孔颖达疏"言人感五行秀异之气,故有仁﹑义﹑礼﹑知﹑信。"
五经
[相关解释]
五部儒家经典,即《易》(《周易》)、《书》(《尚书》)、《诗》(《诗经》)、《礼》(汉代指《仪礼》,后世指《礼记》)、《春秋》四书五经|立石刻五经。
五部儒家经典,即《易》(《周易》)、《书》(《尚书》)、《诗》(《诗经》)、《礼》(汉代指《仪礼》,后世指《礼记》)、《春秋》四书五经|立石刻五经。
五虫
[相关解释]
1.古人把动物分为五类,即羽虫(禽类)﹑毛虫(兽类)﹑甲虫(昆虫类)﹑鳞虫(鱼类)﹑倮虫(人类),合称"五虫"。见《大戴礼记.易本命》。 2.泛指各类动物。
1.古人把动物分为五类,即羽虫(禽类)﹑毛虫(兽类)﹑甲虫(昆虫类)﹑鳞虫(鱼类)﹑倮虫(人类),合称"五虫"。见《大戴礼记.易本命》。 2.泛指各类动物。
五达道
[相关解释]
1.即五典。语出《礼记.中庸》"天下之达道五……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朱熹集注"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书》所谓'五典'。"
1.即五典。语出《礼记.中庸》"天下之达道五……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朱熹集注"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书》所谓'五典'。"
亚駝
[相关解释]
1.亦作"亚驼"。 2.神名。宋代出现《诅楚文》刻石三起,其文皆为秦王告求大神制克楚兵。唯大神名称,三刻石各异,其一为亚駝。亚駞,即《礼记.祀器》中所言恶池(今之滹沱河),盖以水名为神名。
1.亦作"亚驼"。 2.神名。宋代出现《诅楚文》刻石三起,其文皆为秦王告求大神制克楚兵。唯大神名称,三刻石各异,其一为亚駝。亚駞,即《礼记.祀器》中所言恶池(今之滹沱河),盖以水名为神名。
亡国大夫
[相关解释]
1.《礼记.射义》"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孔颖达疏"亡国之大夫者,谓亡君之国,言不忠且无智也。"后因以"亡国大夫"指不忠不智的前朝遗臣。
1.《礼记.射义》"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孔颖达疏"亡国之大夫者,谓亡君之国,言不忠且无智也。"后因以"亡国大夫"指不忠不智的前朝遗臣。
亲桑
[相关解释]
1.指皇后亲自参加蚕事的典礼。语本《礼记.月令》"﹝季春之月﹞亲东乡躬桑。"
1.指皇后亲自参加蚕事的典礼。语本《礼记.月令》"﹝季春之月﹞亲东乡躬桑。"
人一己百
[相关解释]
1.谓别人化一分气力,自己用百倍力量。即以百倍的努力赶上别人。语本《礼记.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1.谓别人化一分气力,自己用百倍力量。即以百倍的努力赶上别人。语本《礼记.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人亡政息
[相关解释]
1.谓贤臣不在位,则所行善政便会遭到废弃。语出《礼记.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孔颖达疏"若位无贤臣,政所以灭絶也。"后指执政者死后其政不行。参见"人存政举"。
1.谓贤臣不在位,则所行善政便会遭到废弃。语出《礼记.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孔颖达疏"若位无贤臣,政所以灭絶也。"后指执政者死后其政不行。参见"人存政举"。
人存政举
[相关解释]
1.谓为政在乎得人,得其人则善政行。语出《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孔颖达疏"若得其人,道德存在,则能兴行政教。"
1.谓为政在乎得人,得其人则善政行。语出《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孔颖达疏"若得其人,道德存在,则能兴行政教。"
人浮于事
[相关解释]
1.语本《礼记.坊记》"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郑玄注"食谓禄也。在上曰浮。禄胜己则近贪,己胜禄则近廉。"原谓人的职位高过其所得俸禄的等级,即廉以自守之意◇多以"人浮于事"谓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1.语本《礼记.坊记》"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郑玄注"食谓禄也。在上曰浮。禄胜己则近贪,己胜禄则近廉。"原谓人的职位高过其所得俸禄的等级,即廉以自守之意◇多以"人浮于事"谓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以意为之
[相关解释]
1.《礼记.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陈澔集说"非意之,谓非以私意臆度而为之也。"后以"以意为之"谓只凭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1.《礼记.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陈澔集说"非意之,谓非以私意臆度而为之也。"后以"以意为之"谓只凭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余一余三
[相关解释]
1.《礼记.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孔颖达疏"每年之率,入物分为四分,一分拟为储积,三分而当年所用。二年又留一分,三年又留一分。是三年搆得三分,为一年之蓄。三十年之率,当有十年之蓄。"又《汉书.食货志上》"民三年耕,则余一年之畜……三考黜陟,余三年食。"后遂以"余一余三"谓连年丰收,家有储粮,国库充盈。
1.《礼记.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孔颖达疏"每年之率,入物分为四分,一分拟为储积,三分而当年所用。二年又留一分,三年又留一分。是三年搆得三分,为一年之蓄。三十年之率,当有十年之蓄。"又《汉书.食货志上》"民三年耕,则余一年之畜……三考黜陟,余三年食。"后遂以"余一余三"谓连年丰收,家有储粮,国库充盈。
作则
[相关解释]
1.《礼记.哀公问》"君子过言则民作辞,过动则民作则。"郑玄注"君之行虽过,民犹以为法。"本谓统治者的言行为百姓所效法◇指做榜样。
1.《礼记.哀公问》"君子过言则民作辞,过动则民作则。"郑玄注"君之行虽过,民犹以为法。"本谓统治者的言行为百姓所效法◇指做榜样。
作述
[相关解释]
1.创作传述。语本《礼记.中庸》"父作之,子述之。" 2.泛指论着。
1.创作传述。语本《礼记.中庸》"父作之,子述之。" 2.泛指论着。
俊士
[相关解释]
1.周代称选取入太学者。《礼记.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郑玄注"可使习礼者﹐学大学。"孔颖达疏"身虽升学﹐亦以学未成﹐犹给司徒繇役;若其学业既成﹐免其繇役。"唐代为取士科目之一。《新唐书.选举志上》"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此岁举之常选也。"太平天国称补廪为俊士。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以秀才为秀士﹑以补廪为俊士﹑以拔贡为杰士﹑以举人为约士。" 2.才智杰出的人。
1.周代称选取入太学者。《礼记.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郑玄注"可使习礼者﹐学大学。"孔颖达疏"身虽升学﹐亦以学未成﹐犹给司徒繇役;若其学业既成﹐免其繇役。"唐代为取士科目之一。《新唐书.选举志上》"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此岁举之常选也。"太平天国称补廪为俊士。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以秀才为秀士﹑以补廪为俊士﹑以拔贡为杰士﹑以举人为约士。" 2.才智杰出的人。
俊造
[相关解释]
1.《礼记.王制》"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后因以"俊造"指才智杰出的人。 2.指科举。
1.《礼记.王制》"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后因以"俊造"指才智杰出的人。 2.指科举。
俊风
[相关解释]
1.大风。俊,通"骏"。《大戴礼记.夏小正》"正月,启蛰……时有俊风,寒日涤冻涂。"戴德传"俊者,大也。大风,南风也。"顾凤藻集解"俊,与'骏'通。《尔雅》曰'骏,大也。'"一说和美的风。见清徐世溥《夏小正解》。
1.大风。俊,通"骏"。《大戴礼记.夏小正》"正月,启蛰……时有俊风,寒日涤冻涂。"戴德传"俊者,大也。大风,南风也。"顾凤藻集解"俊,与'骏'通。《尔雅》曰'骏,大也。'"一说和美的风。见清徐世溥《夏小正解》。
俨若
[相关解释]
1.恭敬貌。语出《礼记.曲礼上》"毋不敬,俨若思。" 2.宛若,好象。
1.恭敬貌。语出《礼记.曲礼上》"毋不敬,俨若思。" 2.宛若,好象。
修齐治平
[相关解释]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省称。语本《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后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省称。语本《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后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
充庖
[相关解释]
1.供作食用。语出《礼记.王制》"三为充君之庖。"
1.供作食用。语出《礼记.王制》"三为充君之庖。"
充穷
[相关解释]
1.谓内心悲戚,若有所失。语出《礼记.檀弓上》"始死,充充如有穷。"
1.谓内心悲戚,若有所失。语出《礼记.檀弓上》"始死,充充如有穷。"
先人后己
[相关解释]
1.谓优先考虑他人利益。语出《礼记.坊记》"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
1.谓优先考虑他人利益。语出《礼记.坊记》"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
先君子
[相关解释]
1.旧时称自己或他人的已去世的祖父。《礼记.檀弓上》"门人问诸子思曰'昔者子之先君子丧出母乎?'"孔颖达疏"子之先君子,谓孔子也。"《荀子.非十二子》"案饰其辞而祇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亦以自称已去世的父亲。
1.旧时称自己或他人的已去世的祖父。《礼记.檀弓上》"门人问诸子思曰'昔者子之先君子丧出母乎?'"孔颖达疏"子之先君子,谓孔子也。"《荀子.非十二子》"案饰其辞而祇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亦以自称已去世的父亲。
先忧后乐
[相关解释]
1.谓先忧苦而后得安乐。语本《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先忧事者后乐事,先乐事者后忧事。" 2.谓忧虑在天下人之先,安乐在天下人之后。语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1.谓先忧苦而后得安乐。语本《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先忧事者后乐事,先乐事者后忧事。" 2.谓忧虑在天下人之先,安乐在天下人之后。语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先施
[相关解释]
1.《礼记.中庸》"所求乎朋友,先施之。"孔颖达疏"欲求朋友以恩惠施己,则己当先施恩惠于朋友也。"后以"先施"指人先行拜访或馈赠礼物。 2.即西施。
1.《礼记.中庸》"所求乎朋友,先施之。"孔颖达疏"欲求朋友以恩惠施己,则己当先施恩惠于朋友也。"后以"先施"指人先行拜访或馈赠礼物。 2.即西施。
先河
[相关解释]
《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古代认为黄河是海的本源,帝王祭祀时,先祭黄河而后祭海◇用先河”称首先创导的事物唐代传奇开后代小说的先河。
《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古代认为黄河是海的本源,帝王祭祀时,先祭黄河而后祭海◇用先河”称首先创导的事物唐代传奇开后代小说的先河。
先考
[相关解释]
1.《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后以"先考"称亡父。亦以"先考"称别人的亡父。
1.《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后以"先考"称亡父。亦以"先考"称别人的亡父。
先远
[相关解释]
1.《礼记.曲礼上》"丧事先远日。"孔颖达疏"卜先从远日而起,示不宜急僥,伸孝心也。"《左传.宣公八年》"礼,卜葬先远日,辟不怀也。"杨伯峻注"卜葬者,卜葬日也。先远日者,此月下旬先卜来月下旬,不吉则卜中旬,又不吉则卜上旬,由远日而及近日。盖古人以为父母既葬,其哀渐夺,非孝子之所欲,由于不得已而为,故卜葬期先远日,表示不急于求葬,微伸孝心耳。"后以"先远"指葬日。
1.《礼记.曲礼上》"丧事先远日。"孔颖达疏"卜先从远日而起,示不宜急僥,伸孝心也。"《左传.宣公八年》"礼,卜葬先远日,辟不怀也。"杨伯峻注"卜葬者,卜葬日也。先远日者,此月下旬先卜来月下旬,不吉则卜中旬,又不吉则卜上旬,由远日而及近日。盖古人以为父母既葬,其哀渐夺,非孝子之所欲,由于不得已而为,故卜葬期先远日,表示不急于求葬,微伸孝心耳。"后以"先远"指葬日。
克绍箕裘
[相关解释]
1.语本《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后因以"克绍箕裘"谓能继承祖业。
1.语本《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后因以"克绍箕裘"谓能继承祖业。
党庠
[相关解释]
1.指古代乡学。语出《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
1.指古代乡学。语出《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
入国问俗
[相关解释]
1.语出《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谓进入别国或一个地区,首先要问其风俗,以免抵触。
1.语出《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谓进入别国或一个地区,首先要问其风俗,以免抵触。
入境问禁
[相关解释]
语出《礼记·曲礼》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竟通境”。指到异国他乡,先问清当地禁令法规,并且遵守。
语出《礼记·曲礼》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竟通境”。指到异国他乡,先问清当地禁令法规,并且遵守。
入竟问禁
[相关解释]
1.谓进入别国国境,先问明禁令,以免触犯。竟,"境"的古字。语本《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孔颖达疏"入竟而问禁者……竟,界首也。禁谓国中政教所忌。凡至竟界,当先访问主国何所禁也。"
1.谓进入别国国境,先问明禁令,以免触犯。竟,"境"的古字。语本《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孔颖达疏"入竟而问禁者……竟,界首也。禁谓国中政教所忌。凡至竟界,当先访问主国何所禁也。"
入门问讳
[相关解释]
1.客人进门,先问主人祖先名讳,以便谈话时避之,谓之"入门问讳"。语出《礼记.曲礼上》"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孔颖达疏"'入门而问讳'者,门,主人之门;讳,主人祖先君名,宜先知之,欲为避之也。"
1.客人进门,先问主人祖先名讳,以便谈话时避之,谓之"入门问讳"。语出《礼记.曲礼上》"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孔颖达疏"'入门而问讳'者,门,主人之门;讳,主人祖先君名,宜先知之,欲为避之也。"
全受全归
[相关解释]
1.语出《礼记.祭义》"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封建礼教认为人的形体来自父母,应当以完全无亏的身体,还之父母。
1.语出《礼记.祭义》"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封建礼教认为人的形体来自父母,应当以完全无亏的身体,还之父母。
全归
[相关解释]
1.谓保身而得善名以终。语出《礼记.祭义》"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
1.谓保身而得善名以终。语出《礼记.祭义》"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
八蛮
[相关解释]
1.古谓南方的八蛮国。《周礼.夏官.职方》"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礼记.王制》"南方曰蛮"孔颖达疏引《尔雅》汉李巡注云"一曰天竺,二曰咳首,三曰僬侥,四曰跛踵,五曰穿胸,六曰儋耳,七曰狗轵,八曰旁春。"后以泛指外族。
1.古谓南方的八蛮国。《周礼.夏官.职方》"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礼记.王制》"南方曰蛮"孔颖达疏引《尔雅》汉李巡注云"一曰天竺,二曰咳首,三曰僬侥,四曰跛踵,五曰穿胸,六曰儋耳,七曰狗轵,八曰旁春。"后以泛指外族。
公罔
[相关解释]
1.复姓。春秋时鲁国有公罔之裘。见《礼记.射义》。
1.复姓。春秋时鲁国有公罔之裘。见《礼记.射义》。
公肩
[相关解释]
1.复姓。春秋时鲁国有公肩假。见《礼记.檀弓下》。
1.复姓。春秋时鲁国有公肩假。见《礼记.檀弓下》。
六君子
[相关解释]
1.史籍中合称六个杰出人物为"六君子"者甚多﹐其中最著者﹐约有(1)指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礼记.礼运》"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2)宋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及陈师道﹑李廳﹐人称"苏门六君子"。清王士秅《池北偶谈.谈艺七.姑溪集》"端叔在苏门,名次六君子……观全集殊下秦﹑晁﹑张﹑陈远甚。"(3)宋宁宗时﹐右丞相赵汝愚为韩侂胄诬陷﹐太学生周端朝﹑张衜﹑徐范﹑蒋傅﹑林仲麟﹑杨宏中六人上书讼其冤﹐被屏斥﹐史称"六君子"。见《宋史.忠义传.杨宏中》。 2
1.史籍中合称六个杰出人物为"六君子"者甚多﹐其中最著者﹐约有(1)指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礼记.礼运》"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2)宋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及陈师道﹑李廳﹐人称"苏门六君子"。清王士秅《池北偶谈.谈艺七.姑溪集》"端叔在苏门,名次六君子……观全集殊下秦﹑晁﹑张﹑陈远甚。"(3)宋宁宗时﹐右丞相赵汝愚为韩侂胄诬陷﹐太学生周端朝﹑张衜﹑徐范﹑蒋傅﹑林仲麟﹑杨宏中六人上书讼其冤﹐被屏斥﹐史称"六君子"。见《宋史.忠义传.杨宏中》。 2
六和
[相关解释]
1.谓以滑﹑甘调制酸﹑苦﹑辛﹑咸四种滋味。《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郑玄注"和之者,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皆有滑﹑甘,是谓六和。"孔颖达疏"以四时有四味,皆有滑有甘,益之为六也,是为六和也。"按郑注系据《周礼.天官.食医》经文◇用以指多种美味。 2.佛教语。谓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1.谓以滑﹑甘调制酸﹑苦﹑辛﹑咸四种滋味。《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郑玄注"和之者,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皆有滑﹑甘,是谓六和。"孔颖达疏"以四时有四味,皆有滑有甘,益之为六也,是为六和也。"按郑注系据《周礼.天官.食医》经文◇用以指多种美味。 2.佛教语。谓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六学
[相关解释]
1.指六艺或六经。 2.谓周代的小学﹑东学﹑南学﹑西学﹑北学﹑太学。见《大戴礼记.保傅》。 3.唐国子监设六馆﹐亦称"六学"。
1.指六艺或六经。 2.谓周代的小学﹑东学﹑南学﹑西学﹑北学﹑太学。见《大戴礼记.保傅》。 3.唐国子监设六馆﹐亦称"六学"。
六物
[相关解释]
1.谓岁﹑时﹑日﹑月﹑星﹑辰。 2.六币。 3.酿酒所需之六物。《礼记.月令》"﹝仲冬之月﹞乃命大酋,秫稻必齐,曲糵必时,湛炽必絜,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监之,毋有差贷。"孔颖达疏"兼用六物者,秫稻一,曲糵二,湛炽三,水泉四,陶器五,火齐六也。物,事也,谓作酒之人用此六事作酒。"《吕氏春秋.仲冬》"兼用六物。"高诱注"六物,秫﹑稻﹑曲﹑糵﹑水﹑火也。"后亦以指酒。 4.佛教之制﹐比丘(受过具足戒的男僧)必备的衣具有六一﹑僧伽黎(大衣)﹐二﹑郁多罗僧(中衣)﹐三﹑安陀会(下衣)﹐
1.谓岁﹑时﹑日﹑月﹑星﹑辰。 2.六币。 3.酿酒所需之六物。《礼记.月令》"﹝仲冬之月﹞乃命大酋,秫稻必齐,曲糵必时,湛炽必絜,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监之,毋有差贷。"孔颖达疏"兼用六物者,秫稻一,曲糵二,湛炽三,水泉四,陶器五,火齐六也。物,事也,谓作酒之人用此六事作酒。"《吕氏春秋.仲冬》"兼用六物。"高诱注"六物,秫﹑稻﹑曲﹑糵﹑水﹑火也。"后亦以指酒。 4.佛教之制﹐比丘(受过具足戒的男僧)必备的衣具有六一﹑僧伽黎(大衣)﹐二﹑郁多罗僧(中衣)﹐三﹑安陀会(下衣)﹐
养羞
[相关解释]
1.储藏食物。《逸周书.时训》"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朱右曾校释"养羞者﹐蓄食以备冬﹐如藏珍羞。"《礼记.月令》"﹝仲秋之月﹞群鸟养羞。"郑玄注"《夏小正》曰'九月丹鸟羞白鸟。'说曰'……养也者﹐不尽食也。'"南朝宋鲍照《蒜山被始兴王命作》诗"玄武藏木阴﹐丹鸟还养羞。"一说﹐取所藏之食物。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周颂.酌》"遵养时晦""《夏小正》所云'丹鸟羞白鸟'﹐'羞也者﹐进﹐不尽食也'﹐养羞则谓取其所藏之食也。"
1.储藏食物。《逸周书.时训》"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朱右曾校释"养羞者﹐蓄食以备冬﹐如藏珍羞。"《礼记.月令》"﹝仲秋之月﹞群鸟养羞。"郑玄注"《夏小正》曰'九月丹鸟羞白鸟。'说曰'……养也者﹐不尽食也。'"南朝宋鲍照《蒜山被始兴王命作》诗"玄武藏木阴﹐丹鸟还养羞。"一说﹐取所藏之食物。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周颂.酌》"遵养时晦""《夏小正》所云'丹鸟羞白鸟'﹐'羞也者﹐进﹐不尽食也'﹐养羞则谓取其所藏之食也。"
内则
[相关解释]
1.《礼记》篇名。内容为妇女在家庭内必须遵守的规范和准则。 2.借指妇职﹑妇道。
1.《礼记》篇名。内容为妇女在家庭内必须遵守的规范和准则。 2.借指妇职﹑妇道。
冥凌
[相关解释]
1.《楚辞.大招》"冥凌浃行,魂无逃只。"王逸注"冥,玄冥,北方之神也。凌犹驰也。"后因称北方之神为"冥凌"。按《礼记.月令》,玄冥为冬神,因亦指司冬之神。凌,也写作"陵"。
1.《楚辞.大招》"冥凌浃行,魂无逃只。"王逸注"冥,玄冥,北方之神也。凌犹驰也。"后因称北方之神为"冥凌"。按《礼记.月令》,玄冥为冬神,因亦指司冬之神。凌,也写作"陵"。
冬温夏凊
[相关解释]
1.亦讹作"冬温夏清"。冬温被使暖,夏扇席使凉。谓事亲无微不至。语出《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2.冬暖夏凉。
1.亦讹作"冬温夏清"。冬温被使暖,夏扇席使凉。谓事亲无微不至。语出《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2.冬暖夏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