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2 查到相关漕粮的内容。
带有漕粮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石几钟 [相关解释]
1.《汉书·主父偃传》"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膁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颜师古注"六斛四斗为钟,计其道路所费,凡用百九十二斛,乃得一石至。"后因以"一石几钟"谓运输漕粮时沿途损耗侵吞惊人。
丁漕 [相关解释]
1.按人口交纳的漕粮。
兑运 [相关解释]
1.明代漕运方式之一。由官军代运漕粮,百姓付予相应的路费和耗米。
内仓 [相关解释]
1.清制,收储漕粮之所,除北京通州各仓外,另设内仓,由户部直辖,供应内府﹑祭祀和接待外藩属国来使所需的粮食,教习官役的廪粟,牧马的饲料等。
南米 [相关解释]
1.南方各省漕粮的总名,旧时的一种实物税。自南方征得粮米,经漕运至京师等地,供官军食用。
坐粮厅 [相关解释]
1.清代户部仓场衙门特设的官署。驻通州,掌管漕粮验收﹑水陆运输及通济库银出纳和北运河的疏浚工程。
征漕 [相关解释]
1.征收漕粮。
正兑 [相关解释]
1.清代运送京仓的漕粮,充八旗﹑三营的兵食。
漕卒 [相关解释]
1.运漕粮的士兵。
漕台 [相关解释]
1.漕运总督。主管漕粮的取齐﹑上缴﹑监押﹑运输等。
漕平 [相关解释]
1.旧时征收漕银的衡量标准。历代征收的漕粮,到清代改征白银。此衡量标准后为民间采用,但各地标准不一。
漕庾 [相关解释]
1.漕粮仓。
漕折 [相关解释]
1.指漕粮改折银钞收纳。明正统元年规定,田赋自起运兑军外,其余可折收钱钞,粮四石折银一两。见《明史.食货志二》。
漕标 [相关解释]
1.谓清代漕运总督所属的绿营兵。担负漕粮的催督﹑保护等。
漕程 [相关解释]
1.指漕粮运输一日的行程。参阅清顾炎武《日知录.漕程》。
漕米 [相关解释]
1.漕运米粮。 2.即漕粮。
漕粮 [相关解释]
1.我国封建时代由东南地区漕运京师的税粮。辛亥革命后改征货币,漕粮名存实亡。 2.指征收漕粮的官员。
漕耗 [相关解释]
1.旧时于漕粮正税外向农民加收的折耗。有正耗﹑加耗﹑船耗等名目。
漕舟 [相关解释]
1.运漕粮的船。
漕费 [相关解释]
1.旧时在漕粮正税外,加收有关漕运的费用,称为"漕费"。
漕赋 [相关解释]
1.旧时的漕粮赋税。
漕赠 [相关解释]
1.亦称"漕截"。 2.旧时指于征收漕粮正税外所加收的赠贴。
漕项 [相关解释]
1.明清在民户应纳漕粮正税外所征各项附加杂税的总称。
红剥银 [相关解释]
1.清代专作漕运经费的赋银。顺治初定制漕船至天津起剥,分运至通州,设红剥船六百只,每船给田十顷,收租赡船,免其征科。康熙三十九年裁革,将原田按亩起科,归入地丁奏销;仍照原收租数,分派各省,于漕粮项下编征,解粮道库支发,称红剥银。凡置造垡船器具及夫役工食等项费用,于红剥银内动支,馀剩之银,分给运军,以备剥浅之用。参阅《清会典事例.户部.剥船》。
贴截银 [相关解释]
1.赠贴漕截的银两。清制,征收漕粮,皆随征贴赠银米,以付运丁费用,此项银米,浙江称为"漕截"。
贴脚 [相关解释]
1.封建时代为逃避赋役而以田产伪托他人名下。 2.贴补漕粮运输费。 3.方言。谓道路泥泞,泥土黏脚。
贴运 [相关解释]
1.贴补漕粮运输的损耗部分。
转般仓 [相关解释]
1.宋代实行转般法时,在泗﹑楚﹑真﹑扬四州(即今安徽泗县﹑江苏淮安﹑仪征﹑扬州等地)所设的仓库,用以卸纳东南六路漕粮,再换船运至京师。
转般法 [相关解释]
1.宋代漕运方式之一。起源于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裴耀卿于古汴河口筑河阴仓,使江淮地区漕粮运此纳贮,候水转运,经黄河﹑渭水至长安,为转般法之始。宋因汴河春﹑冬不能通航,直运漕船沿途又多延搁,为保证京师(开封)粮食等物资供应,自开宝五年(公元972年)起,陆续在漕运路上泗﹑楚﹑真﹑扬四州(州治今安徽泗县﹑江苏淮安﹑仪征﹑扬州等地)分设转般仓,卸纳东南六路漕粮,再换船转运至京师。实行后六路所需淮盐也可利用回空船只。嘉佑后,官船数量减少,雇人运输的须要长年运输,吏卒运输的又多侵盗,熙宁后转般法渐为直
轻赍银 [相关解释]
1.元明以来,税粮﹑漕粮﹑马草等折收银两的部分,叫"轻赍银"。清代漕粮加征的耗米,除随船给运四斗外,其余耗米折征银两,并按兑运远近规定数额。见《清史稿.食货志三》。
运丁 [相关解释]
1.指搬运漕粮的人。
闹漕 [相关解释]
1.旧时指农民抵制官府征收漕粮的斗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