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60 查到相关所知的内容。
带有所知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团漆黑
[相关解释]
1.形容非弛暗。 2.喻一无所知。
1.形容非弛暗。 2.喻一无所知。
一问三不知
[相关解释]
1.《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文子曰'吾乃今知所以亡。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后因以"一问三不知"指对所问一无所知。 2.指对事情采取概不过问的态度。
1.《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文子曰'吾乃今知所以亡。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后因以"一问三不知"指对所问一无所知。 2.指对事情采取概不过问的态度。
井渫不食
[相关解释]
1.亦作"井渫莫食"。 2.谓井虽浚治,洁净清澈,但不被饮用。比喻洁身自持,而不为人所知。语出《易.井》"井渫不食,为我心恻。"王弼注"渫,不停污之谓也。"孔颖达疏"井渫而不见食,犹人修已全洁而不见用。"
1.亦作"井渫莫食"。 2.谓井虽浚治,洁净清澈,但不被饮用。比喻洁身自持,而不为人所知。语出《易.井》"井渫不食,为我心恻。"王弼注"渫,不停污之谓也。"孔颖达疏"井渫而不见食,犹人修已全洁而不见用。"
人听
[相关解释]
1.众人所知闻。 2.即民听,指百姓的视听。
1.众人所知闻。 2.即民听,指百姓的视听。
以锥刺地
[相关解释]
1.用锥子刺地来测量地的深浅。比喻见识浅陋,所知甚少。语本《庄子.秋水》"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成玄英疏"用锥指地,宁测地之浅深?"
1.用锥子刺地来测量地的深浅。比喻见识浅陋,所知甚少。语本《庄子.秋水》"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成玄英疏"用锥指地,宁测地之浅深?"
众所共知
[相关解释]
1.为众人所知晓﹑熟悉。
1.为众人所知晓﹑熟悉。
佚闻
[相关解释]
1.逸闻。散失﹑隐没而不为世人所知晓的传说,多未见于正式记载。
1.逸闻。散失﹑隐没而不为世人所知晓的传说,多未见于正式记载。
侏侏
[相关解释]
1.无所知貌。
1.无所知貌。
倒廪倾囷
[相关解释]
1.倾倒出粮仓中全部储藏。比喻罄其所有﹑尽其所知。
1.倾倒出粮仓中全部储藏。比喻罄其所有﹑尽其所知。
倪露
[相关解释]
1.露出端倪,为人所知。
1.露出端倪,为人所知。
养拙
[相关解释]
1.谓才能低下而闲居度日。常用为退隐不仕的自谦之辞。 2.谓才力不称职而不为人所知或不使人知。
1.谓才能低下而闲居度日。常用为退隐不仕的自谦之辞。 2.谓才力不称职而不为人所知或不使人知。
出口入耳
[相关解释]
1.谓言出甲口,入于乙耳,不为他人所知。《左传.昭公二十年》"王曰'言出于余口,入于尔耳,谁告建也?'"
1.谓言出甲口,入于乙耳,不为他人所知。《左传.昭公二十年》"王曰'言出于余口,入于尔耳,谁告建也?'"
十年窗下无人问
[相关解释]
1.谓科举时代士人为考取功名,长期闭门苦读而不为世人所知。
1.谓科举时代士人为考取功名,长期闭门苦读而不为世人所知。
半部论语
[相关解释]
1.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见宋罗太经《鹤林玉露》卷七。旧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于此。
1.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见宋罗太经《鹤林玉露》卷七。旧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于此。
司马昭之心
[相关解释]
1.《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高贵乡公卒"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调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舆卿﹝等﹞自出讨之。'"按,司马昭继其兄师任魏大将军,专国政,日谋代魏◇因以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1.《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高贵乡公卒"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调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舆卿﹝等﹞自出讨之。'"按,司马昭继其兄师任魏大将军,专国政,日谋代魏◇因以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墙面
[相关解释]
1.谓面对墙壁,目无所见。比喻不学无术或一无所知。 2.墙壁的外层。
1.谓面对墙壁,目无所见。比喻不学无术或一无所知。 2.墙壁的外层。
外界
[相关解释]
①某个物体以外的空间外界作用力|外界的空气振动耳膜,才能成为声音。②某个集体以外的部分外界舆论|外界人士|整年呆在山沟里,对外界形势一无所知。
①某个物体以外的空间外界作用力|外界的空气振动耳膜,才能成为声音。②某个集体以外的部分外界舆论|外界人士|整年呆在山沟里,对外界形势一无所知。
夜行被绣
[相关解释]
1.谓身穿锦绣衣服在黑夜行走。比喻显贵不为人所知。语本《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1.谓身穿锦绣衣服在黑夜行走。比喻显贵不为人所知。语本《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夹袋中人物
[相关解释]
1.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丞相许国吕文穆公》"公夹袋中有册子﹐每四方替罢谒见﹐必问其有何人才﹐客去随即疏之﹐悉分门类。或有一人而数人称之者﹐必贤也。朝廷求贤﹐取之囊中。故公为相﹐文武百官各称职者﹐以此。"《宋史.施师点传》"师点惓惓搜访人才﹐手书置夹袋中﹐谓蜀去朝廷远﹐人才难以自见﹐蜀士之贤者﹐使各疏其所知﹐差次其才行﹑文学﹐每有除授﹐必列陈之。"后成为收揽人才以备选用的典实。明张居正《答总宪张崌崃言用人》﹕"别楮所荐诸贤﹐皆一时之俊﹐处吾夹袋中宁止朝夕。"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四二﹕"夹袋搜罗海内空﹐
1.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丞相许国吕文穆公》"公夹袋中有册子﹐每四方替罢谒见﹐必问其有何人才﹐客去随即疏之﹐悉分门类。或有一人而数人称之者﹐必贤也。朝廷求贤﹐取之囊中。故公为相﹐文武百官各称职者﹐以此。"《宋史.施师点传》"师点惓惓搜访人才﹐手书置夹袋中﹐谓蜀去朝廷远﹐人才难以自见﹐蜀士之贤者﹐使各疏其所知﹐差次其才行﹑文学﹐每有除授﹐必列陈之。"后成为收揽人才以备选用的典实。明张居正《答总宪张崌崃言用人》﹕"别楮所荐诸贤﹐皆一时之俊﹐处吾夹袋中宁止朝夕。"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四二﹕"夹袋搜罗海内空﹐
宵锦
[相关解释]
1.穿着锦衣夜行。喻显荣而不为众人所知。
1.穿着锦衣夜行。喻显荣而不为众人所知。
尾大不掉
[相关解释]
《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比喻部属势力大,难以驾驭指挥。
《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比喻部属势力大,难以驾驭指挥。
山简醉
[相关解释]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山季伦为荆州,时出酣畅,人为之歌曰'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日莫倒载归,茗苆无所知。复能乘骏马,倒着白接?,举手问葛强,何如并州儿?'高阳池在襄阳。强是其爱将,并州人也。"后以"山简醉"为醉酒之典。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山季伦为荆州,时出酣畅,人为之歌曰'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日莫倒载归,茗苆无所知。复能乘骏马,倒着白接?,举手问葛强,何如并州儿?'高阳池在襄阳。强是其爱将,并州人也。"后以"山简醉"为醉酒之典。
山讳
[相关解释]
1.因避讳而不直称山名。语出《国语.晋语九》"范献子聘于鲁,问具山﹑敖山﹑鲁人以其乡对。献子曰'不为具敖乎?'对曰'先君献武之讳也。'献子归,徧戒其所知曰'人不可以不学。吾适鲁而名其二讳,为笑焉,唯不学也。'"韦昭注"献,伯禽之曾孙,微公之子献公具。武,献公之庶子武公敖。"
1.因避讳而不直称山名。语出《国语.晋语九》"范献子聘于鲁,问具山﹑敖山﹑鲁人以其乡对。献子曰'不为具敖乎?'对曰'先君献武之讳也。'献子归,徧戒其所知曰'人不可以不学。吾适鲁而名其二讳,为笑焉,唯不学也。'"韦昭注"献,伯禽之曾孙,微公之子献公具。武,献公之庶子武公敖。"
悯
[相关解释]
1.亦作"芒乎"。 2.犹茫然。无所知的样子。
1.亦作"芒乎"。 2.犹茫然。无所知的样子。
我所知道的康桥
[相关解释]
散文。徐志摩作。1926年发表。康桥,今译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作者曾在剑桥大学留学两年。作品描写康桥的自然美景,回忆了当年的留学生活。文章融写景、抒情于一体,诗意盎然,文采华丽。
散文。徐志摩作。1926年发表。康桥,今译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作者曾在剑桥大学留学两年。作品描写康桥的自然美景,回忆了当年的留学生活。文章融写景、抒情于一体,诗意盎然,文采华丽。
所知
[相关解释]
1.所知道的;知道。 2.相识的人;要好的人。
1.所知道的;知道。 2.相识的人;要好的人。
所知障
[相关解释]
1.佛教语。又称智障。谓以法执为主的烦恼障碍。为二障(另一为烦恼障)之一。
1.佛教语。又称智障。谓以法执为主的烦恼障碍。为二障(另一为烦恼障)之一。
所闻
[相关解释]
1.所听到的;所知道的。
1.所听到的;所知道的。
无名英雄
[相关解释]
1.指献身于伟大事业而姓名不为世人所知的人物。
1.指献身于伟大事业而姓名不为世人所知的人物。
晽晽
[相关解释]
1.求知貌。《淮南子.俶真训》"而知乃始昧昧晽晽﹐皆欲离其童蒙之心﹐而觉视于天地之间。"高诱注"晽晽﹐欲所知之貌。"
1.求知貌。《淮南子.俶真训》"而知乃始昧昧晽晽﹐皆欲离其童蒙之心﹐而觉视于天地之间。"高诱注"晽晽﹐欲所知之貌。"
有名
[相关解释]
1.出名。谓名字为大家所知。 2.有正当理由。 3.道家指万物本原的命名。与"无名"相对。
1.出名。谓名字为大家所知。 2.有正当理由。 3.道家指万物本原的命名。与"无名"相对。
没没无闻
[相关解释]
1.谓不为人所知。
1.谓不为人所知。
混然
[相关解释]
1.混乱;乱杂。 2.浑然一体,不见痕迹。 3.无所知;糊涂。 4.质朴纯真。
1.混乱;乱杂。 2.浑然一体,不见痕迹。 3.无所知;糊涂。 4.质朴纯真。
漆黑一团
[相关解释]
1.形容非弛暗,没有一点光明。 2.指社会黑暗。 3.比喻一无所知。
1.形容非弛暗,没有一点光明。 2.指社会黑暗。 3.比喻一无所知。
烦恼障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坚持我执,丛生贪嗔,而为解脱之阻碍者。二障之一。与所知障相对。
1.佛教语。谓坚持我执,丛生贪嗔,而为解脱之阻碍者。二障之一。与所知障相对。
瑰秘
[相关解释]
1.亦作"瑰秘"。 2.不为世人所知的珍宝。
1.亦作"瑰秘"。 2.不为世人所知的珍宝。
璞玉
[相关解释]
1.包在石中而尚未雕琢之玉。 2.比喻尚未为人所知的贤才。
1.包在石中而尚未雕琢之玉。 2.比喻尚未为人所知的贤才。
知名
[相关解释]
1.谓正确认识事物的名称。 2.告知姓名。 3.谓闻知其名声或名字。 4.声名为世所知。犹出名。
1.谓正确认识事物的名称。 2.告知姓名。 3.谓闻知其名声或名字。 4.声名为世所知。犹出名。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相关解释]
1.凡有所知,都毫无保留地讲出来。
1.凡有所知,都毫无保留地讲出来。
码目
[相关解释]
1.犹数目,眉目。比喻所知道的一些情况,事情的头绪。
1.犹数目,眉目。比喻所知道的一些情况,事情的头绪。
秘乐
[相关解释]
1.稀有而不为外人所知的乐曲。
1.稀有而不为外人所知的乐曲。
絶妙好辞
[相关解释]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韟r为絶。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絶妙好辞也。'"后用以指极其美妙的文辞。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韟r为絶。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絶妙好辞也。'"后用以指极其美妙的文辞。
羊公鹤
[相关解释]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刘遵祖少为殷中军所知,称之于庾公。庾公甚忻然,便取为佐。既见,坐之独榻上与语,刘尔日殊不称。庾小失望,遂名之为羊公鹤。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而不肯舞。故称比之。"后因以"羊公鹤"比喻名不副实的人。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刘遵祖少为殷中军所知,称之于庾公。庾公甚忻然,便取为佐。既见,坐之独榻上与语,刘尔日殊不称。庾小失望,遂名之为羊公鹤。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而不肯舞。故称比之。"后因以"羊公鹤"比喻名不副实的人。
致知
[相关解释]
1.儒家哲学用语。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历代儒家学者对此有不同解释『郑玄认为"致知"是使人"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宋朱熹认为"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明王守仁则认为"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参见"致良知"。
1.儒家哲学用语。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历代儒家学者对此有不同解释『郑玄认为"致知"是使人"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宋朱熹认为"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明王守仁则认为"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参见"致良知"。
茫如
[相关解释]
1.犹茫然。谓无所知。
1.犹茫然。谓无所知。
茫无所知
[相关解释]
1.一点也不知道。
1.一点也不知道。
虚往实归
[相关解释]
1.无所知而往﹐有所得而归。语出《庄子.德充符》"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
1.无所知而往﹐有所得而归。语出《庄子.德充符》"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
见知
[相关解释]
1.见而知之。指同时代的事,以别于后代对前代事的"闻而知之"。语本《孟子.尽心下》"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 2.谓明见明知,并不隔膜。 3.受到知遇。 4.为人所知。 5.见"见知法"。
1.见而知之。指同时代的事,以别于后代对前代事的"闻而知之"。语本《孟子.尽心下》"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 2.谓明见明知,并不隔膜。 3.受到知遇。 4.为人所知。 5.见"见知法"。
赘婿得牛
[相关解释]
1.隋大业中,张允济为武阳令,邻县元城有人以牸牛依其妻家八九年,牛孳产至十馀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讼累年不决。其人质于允济,允济令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诣妻家村中,云捕盗牛贼,召村中牛悉集,各问牛所从来,妻家惧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曰"此是女壻家牛,非我所知。"允济遂发蒙曰"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妻家叩头伏罪。见《旧唐书.良吏传.张允济》◇以"赘婿得牛"为断狱明决之典。
1.隋大业中,张允济为武阳令,邻县元城有人以牸牛依其妻家八九年,牛孳产至十馀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讼累年不决。其人质于允济,允济令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诣妻家村中,云捕盗牛贼,召村中牛悉集,各问牛所从来,妻家惧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曰"此是女壻家牛,非我所知。"允济遂发蒙曰"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妻家叩头伏罪。见《旧唐书.良吏传.张允济》◇以"赘婿得牛"为断狱明决之典。
路人皆知
[相关解释]
1.《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高贵乡公卒"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汉晋春秋》"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后以"路人皆知"指某些人的用心﹑隐私等为人所共知。
1.《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高贵乡公卒"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汉晋春秋》"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后以"路人皆知"指某些人的用心﹑隐私等为人所共知。
遗巧
[相关解释]
1.未尽其巧;精美的技艺有所保留,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不为世人所知的技艺。
1.未尽其巧;精美的技艺有所保留,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不为世人所知的技艺。
醉倒山公
[相关解释]
1.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山季伦为荆州,时出酣畅,人为之歌曰'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日莫倒载归,茗苆无所知。'"后以"醉倒山公"形容酒醉。
1.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山季伦为荆州,时出酣畅,人为之歌曰'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日莫倒载归,茗苆无所知。'"后以"醉倒山公"形容酒醉。
问一答十
[相关解释]
1.形容所知甚多或口齿伶俐。
1.形容所知甚多或口齿伶俐。
阿毗达磨
[相关解释]
1.梵语abhidharma的音译﹐或译为"阿毗昙"。(1)指解说和论证佛经义理的一种体裁﹐成就佛教智慧的手段。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七"阿毗昙,或言阿毗达磨,或云阿鼻达磨,皆梵言转也。此译云胜法,或言无比法,以诠慧故也。"(2)指佛教三藏中的"论藏"。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优波厘持律明究,众所知识,集毗奈耶藏。我迦叶波集阿毗达磨藏。"
1.梵语abhidharma的音译﹐或译为"阿毗昙"。(1)指解说和论证佛经义理的一种体裁﹐成就佛教智慧的手段。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七"阿毗昙,或言阿毗达磨,或云阿鼻达磨,皆梵言转也。此译云胜法,或言无比法,以诠慧故也。"(2)指佛教三藏中的"论藏"。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优波厘持律明究,众所知识,集毗奈耶藏。我迦叶波集阿毗达磨藏。"
阿连
[相关解释]
1.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从弟谢惠连。《宋书.谢灵运传》﹕"惠连幼有奇才﹐不为父方明所知……﹝灵运﹞谓方明曰﹕'阿连才悟如此﹐而尊作常儿遇之。'"宋王安石《寄四侄旊》诗之一﹕"'春草已生'无好句﹐阿连空复梦中来。"按﹐"春草"指谢灵运名句"池塘生春草"◇因以为兄弟的代称。
1.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从弟谢惠连。《宋书.谢灵运传》﹕"惠连幼有奇才﹐不为父方明所知……﹝灵运﹞谓方明曰﹕'阿连才悟如此﹐而尊作常儿遇之。'"宋王安石《寄四侄旊》诗之一﹕"'春草已生'无好句﹐阿连空复梦中来。"按﹐"春草"指谢灵运名句"池塘生春草"◇因以为兄弟的代称。
隐德
[相关解释]
1.施德于人而不为人所知﹐谓之"隐德"。 2.立志。
1.施德于人而不为人所知﹐谓之"隐德"。 2.立志。
露头角
[相关解释]
1.比喻初显才能﹐为世所知。
1.比喻初显才能﹐为世所知。
韬匿
[相关解释]
1.敛藏;隐藏。谓不为人所知。
1.敛藏;隐藏。谓不为人所知。
顷刻花
[相关解释]
1.唐韩愈侄韩湘,落魄不羁,对酒则醉,醉则高歌﹐愈教而不听。湘笑曰"湘之所学,非公所知。"即作《言志》诗一首,中有"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之句,愈欲验之。适开宴,湘预末坐,取土聚于盆,用笼覆之,巡酌间,花已开。岩花二朵,类世牡丹,差大艳美,合座惊异。事见宋刘斧《青琐高议.韩湘子》◇因以"顷刻花"指忽然开放的神奇花朵。 2.指易开易谢的花。 3.指空中燃放的烟花。 4.指雪花。
1.唐韩愈侄韩湘,落魄不羁,对酒则醉,醉则高歌﹐愈教而不听。湘笑曰"湘之所学,非公所知。"即作《言志》诗一首,中有"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之句,愈欲验之。适开宴,湘预末坐,取土聚于盆,用笼覆之,巡酌间,花已开。岩花二朵,类世牡丹,差大艳美,合座惊异。事见宋刘斧《青琐高议.韩湘子》◇因以"顷刻花"指忽然开放的神奇花朵。 2.指易开易谢的花。 3.指空中燃放的烟花。 4.指雪花。
颛颛
[相关解释]
1.愚昧无知貌。《汉书.贾捐之传》"颛颛独居一海之中﹐雾露气湿﹐多毒草虫蛇水土之害﹐人未见虏﹐战士自死。"王先谦补注"《说文》'颛'下云头颛谨皃。此言颛颛﹐状其蠢蒙无所知识﹐亦从谨字生训。"清薛福成《筹洋刍议.藩邦》"无如僻在东海﹐颛颛自守﹐日即贫弱。"康有为《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臣愚颛颛﹐首以是请。恭折叩谢天恩﹐伏维皇上圣鉴。谨奏。"一说﹐犹区区。见《汉书.贾捐之传》颜师古注。 2.恭谨貌。 3.用心专一貌。颛,通"专"。
1.愚昧无知貌。《汉书.贾捐之传》"颛颛独居一海之中﹐雾露气湿﹐多毒草虫蛇水土之害﹐人未见虏﹐战士自死。"王先谦补注"《说文》'颛'下云头颛谨皃。此言颛颛﹐状其蠢蒙无所知识﹐亦从谨字生训。"清薛福成《筹洋刍议.藩邦》"无如僻在东海﹐颛颛自守﹐日即贫弱。"康有为《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臣愚颛颛﹐首以是请。恭折叩谢天恩﹐伏维皇上圣鉴。谨奏。"一说﹐犹区区。见《汉书.贾捐之传》颜师古注。 2.恭谨貌。 3.用心专一貌。颛,通"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