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7 查到相关元元的内容。
带有元元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铢钱
[相关解释]
1.汉代铜币名。铸于武帝建元元年,上有"三铢"二字,故名。建元五年停铸。
1.汉代铜币名。铸于武帝建元元年,上有"三铢"二字,故名。建元五年停铸。
世纪
[相关解释]
历史上的计年单位。百年为一世纪。从公元元年至公元100年为公元1世纪,公元101年至公元200年为公元2世纪。依此类推。公元前100年到公元前1年为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前101年为公元前2世纪,依此类推。
历史上的计年单位。百年为一世纪。从公元元年至公元100年为公元1世纪,公元101年至公元200年为公元2世纪。依此类推。公元前100年到公元前1年为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前101年为公元前2世纪,依此类推。
亭户
[相关解释]
1.古代盐户之一种。唐干元元年(公元758年)第五琦定盐法,将制盐民户编为特殊户籍,免其杂役,专制官盐。因煮盐地方称亭场,故名。宋代京东﹑河北﹑两浙﹑淮南﹑福建﹑广南海盐产区中,专指向政府领取本金产制正盐(额盐)归公的盐户。亦称"灶户",和制浮盐(额外馀盐)卖给商户的"锅户"有别。元明两代仍称亭户。清代文献间或使用,一般通称"灶户"。
1.古代盐户之一种。唐干元元年(公元758年)第五琦定盐法,将制盐民户编为特殊户籍,免其杂役,专制官盐。因煮盐地方称亭场,故名。宋代京东﹑河北﹑两浙﹑淮南﹑福建﹑广南海盐产区中,专指向政府领取本金产制正盐(额盐)归公的盐户。亦称"灶户",和制浮盐(额外馀盐)卖给商户的"锅户"有别。元明两代仍称亭户。清代文献间或使用,一般通称"灶户"。
仁寿节
[相关解释]
1.五代时南唐节日。南唐李昪生于十二月二日。升元元年(公元937年)即帝位后,即以十二月二日为仁寿节。
1.五代时南唐节日。南唐李昪生于十二月二日。升元元年(公元937年)即帝位后,即以十二月二日为仁寿节。
仙茅
[相关解释]
1.亦作"僲茅"。 2.植物名。原生西域,粗细有筋,或如笔管,有节文理。唐开元元年婆罗门僧进此药,因又名婆罗门参。分布于我国东南至西南部。根﹑茎可入药。
1.亦作"僲茅"。 2.植物名。原生西域,粗细有筋,或如笔管,有节文理。唐开元元年婆罗门僧进此药,因又名婆罗门参。分布于我国东南至西南部。根﹑茎可入药。
佛历
[相关解释]
1.历法的一种。以释迦牟尼死后一年为纪元元年。
1.历法的一种。以释迦牟尼死后一年为纪元元年。
元元
[相关解释]
1.百姓;庶民。 2.善良。 3.原始,物之本源。 4.谓推究原始。 5.指老子。唐追崇老子为玄元皇帝,故称。
1.百姓;庶民。 2.善良。 3.原始,物之本源。 4.谓推究原始。 5.指老子。唐追崇老子为玄元皇帝,故称。
元元之民
[相关解释]
1.众百姓;善良的百姓。
1.众百姓;善良的百姓。
元元本本
[相关解释]
1.追源寻本。元元,探索原始;本本,寻求根本。 2.指事物的全过程﹑全部情况。
1.追源寻本。元元,探索原始;本本,寻求根本。 2.指事物的全过程﹑全部情况。
元元皇帝
[相关解释]
1.即玄元皇帝。唐朝尊道教始祖老君为玄元皇帝。
1.即玄元皇帝。唐朝尊道教始祖老君为玄元皇帝。
南山寺
[相关解释]
1.在福建省漳州市南。唐开元24年(公元736年)建。寺内大雄宝殿巍峨庄严。东殿净业堂,中有一尊用天然的石笋雕琢成的一丈八尺高的弥陀佛。寺内还有一只大铜钟,系元朝延佑年间铸造。又有来自印度的《贝叶经》和颁自清廷的《全藏经》等珍贵文物。 2.在广西贵县南山公园内。建于北宋。宋太宗赐御书,宋仁宗题"景佑禅寺"额匾。元文宗即位削壁,杂树间生,传南山有"不老松"三字。登山可览贵县全城风光。 3.佑国寺﹑极乐寺﹑善德堂的合称。在山西省东北部五台山台怀镇南三公里山腰。元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创建,明嘉靖二十年
1.在福建省漳州市南。唐开元24年(公元736年)建。寺内大雄宝殿巍峨庄严。东殿净业堂,中有一尊用天然的石笋雕琢成的一丈八尺高的弥陀佛。寺内还有一只大铜钟,系元朝延佑年间铸造。又有来自印度的《贝叶经》和颁自清廷的《全藏经》等珍贵文物。 2.在广西贵县南山公园内。建于北宋。宋太宗赐御书,宋仁宗题"景佑禅寺"额匾。元文宗即位削壁,杂树间生,传南山有"不老松"三字。登山可览贵县全城风光。 3.佑国寺﹑极乐寺﹑善德堂的合称。在山西省东北部五台山台怀镇南三公里山腰。元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创建,明嘉靖二十年
司天台
[相关解释]
1.官署名。掌管观察天象﹑考定历数等职。历代设置专官,称太史令。隋改太史监,唐初改为太史局,以后名称屡改,有秘书阁局﹑浑天监﹑浑仪监﹑太史监等名。至唐肃宗干元元年改为司天台。除占候天象外,并预造来年历颁于天下。参阅《旧唐书.职官志二》。 2.犹天文台。又称观天台。观测天象的建筑。
1.官署名。掌管观察天象﹑考定历数等职。历代设置专官,称太史令。隋改太史监,唐初改为太史局,以后名称屡改,有秘书阁局﹑浑天监﹑浑仪监﹑太史监等名。至唐肃宗干元元年改为司天台。除占候天象外,并预造来年历颁于天下。参阅《旧唐书.职官志二》。 2.犹天文台。又称观天台。观测天象的建筑。
唃厮啰
[相关解释]
1.亦作"唃厮罗"。 2.藏语译音,意为"佛子"。原名斯南陵温。北宋青海东部藏族首领。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后,据有湟水流域及今甘肃﹑青海接邻地区,属民数十万。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加封保顺军节度使。
1.亦作"唃厮罗"。 2.藏语译音,意为"佛子"。原名斯南陵温。北宋青海东部藏族首领。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后,据有湟水流域及今甘肃﹑青海接邻地区,属民数十万。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加封保顺军节度使。
少尹
[相关解释]
1.官名唐初诸郡皆置司马﹐开元元年改为少尹﹐是府州的副职。唐杜甫有《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诗。至宋﹐名存实亡◇为州县辅佐官如县丞﹑典史﹑吏目﹑巡检之类的别称。 2.官名。指少詹事。
1.官名唐初诸郡皆置司马﹐开元元年改为少尹﹐是府州的副职。唐杜甫有《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诗。至宋﹐名存实亡◇为州县辅佐官如县丞﹑典史﹑吏目﹑巡检之类的别称。 2.官名。指少詹事。
年号
[相关解释]
皇帝纪年的名号『武帝始建年号,以公元前140年为建元元年。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可用几个年号,但明、清两代,一个皇帝一般只用一个年号。年号一般为两个字,但也有四个或六个字的。
皇帝纪年的名号『武帝始建年号,以公元前140年为建元元年。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可用几个年号,但明、清两代,一个皇帝一般只用一个年号。年号一般为两个字,但也有四个或六个字的。
敦煌
[相关解释]
1.古代郡名。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北魏改为敦煌镇,后复改郡。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置西沙州,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又改沙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仍改敦煌郡,干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沙州。 2.县名。在甘肃省。西汉置。十六国前凉建都于此,北周改名鸣沙县,隋大业初复名,唐末废。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复置,移治今址。县城是古代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站。城东南25公里的莫高窟(千佛洞)保存有四世纪至十四世纪遗留的壁画﹑雕塑等艺术珍品;城南有鸣沙山﹑月
1.古代郡名。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北魏改为敦煌镇,后复改郡。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置西沙州,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又改沙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仍改敦煌郡,干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沙州。 2.县名。在甘肃省。西汉置。十六国前凉建都于此,北周改名鸣沙县,隋大业初复名,唐末废。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复置,移治今址。县城是古代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站。城东南25公里的莫高窟(千佛洞)保存有四世纪至十四世纪遗留的壁画﹑雕塑等艺术珍品;城南有鸣沙山﹑月
月黑风高
[相关解释]
1.语出元元怀《拊掌录》"殴阳公与人行令﹐各作诗两句﹐须犯徒以上罪者……一云'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后用以比喻险恶的环境。
1.语出元元怀《拊掌录》"殴阳公与人行令﹐各作诗两句﹐须犯徒以上罪者……一云'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后用以比喻险恶的环境。
榷盐法
[相关解释]
1.唐代中叶对盐就场专卖(官收官卖)的制度。干元元年(公元758年)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时盐铁使刘晏继续推行。其主要内容在产盐区设置盐官,向盐户统购盐,加价出售◇再将盐税加入卖与商人。听其运销。产盐区较远地区又设常平盐予以调济。刘晏诛后,这种制度逐渐废弛。参阅《新唐书·食货志四》。
1.唐代中叶对盐就场专卖(官收官卖)的制度。干元元年(公元758年)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时盐铁使刘晏继续推行。其主要内容在产盐区设置盐官,向盐户统购盐,加价出售◇再将盐税加入卖与商人。听其运销。产盐区较远地区又设常平盐予以调济。刘晏诛后,这种制度逐渐废弛。参阅《新唐书·食货志四》。
武成王
[相关解释]
1.周代太公望的封号。唐开元十九年于西京及各州设太公庙,至上元元年又追封太公望为武成王,太公庙改武成王庙。参阅宋王溥《唐会要.武成王庙》。
1.周代太公望的封号。唐开元十九年于西京及各州设太公庙,至上元元年又追封太公望为武成王,太公庙改武成王庙。参阅宋王溥《唐会要.武成王庙》。
燕然
[相关解释]
1.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东汉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领兵出塞,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记汉威德。见《后汉书.窦宪传》。 2.泛指边塞。诗文中叙建立边功时,常引用之。 3.指汉班固所撰《封燕然山铭》。亦泛指歌颂边功的诗文。 4.古地名。
1.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东汉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领兵出塞,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记汉威德。见《后汉书.窦宪传》。 2.泛指边塞。诗文中叙建立边功时,常引用之。 3.指汉班固所撰《封燕然山铭》。亦泛指歌颂边功的诗文。 4.古地名。
玄妙观
[相关解释]
1.道教著名的道观。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内。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建,原名真庆道院,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改名开元宫。宋大中祥符(公元1008-1016年)时更名天庆观。元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改为今名。清代曾因避圣祖(玄烨)讳,改名圆妙观。旧观范围很大,现存较大的建筑主要是山门和三清殿。三清殿重建于南宋淳熙六年,殿重檐九脊顶,下有高台,檐口有雄健美丽的斗拱,前有宽敞的月台,气势宏伟,为国内最大和较古老的道观殿堂建筑之一。
1.道教著名的道观。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内。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建,原名真庆道院,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改名开元宫。宋大中祥符(公元1008-1016年)时更名天庆观。元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改为今名。清代曾因避圣祖(玄烨)讳,改名圆妙观。旧观范围很大,现存较大的建筑主要是山门和三清殿。三清殿重建于南宋淳熙六年,殿重檐九脊顶,下有高台,檐口有雄健美丽的斗拱,前有宽敞的月台,气势宏伟,为国内最大和较古老的道观殿堂建筑之一。
着绯
[相关解释]
1.穿红色的官服。古代官服颜色不同,表示官吏品级的高低。如唐上元元年定制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常以"着绯"指当了中级官员。
1.穿红色的官服。古代官服颜色不同,表示官吏品级的高低。如唐上元元年定制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常以"着绯"指当了中级官员。
紫微
[相关解释]
1.即紫微垣。星官名,三垣之一。 2.指帝王宫殿。 3.亦作"紫薇"。唐开元元年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舍人为紫微舍人。
1.即紫微垣。星官名,三垣之一。 2.指帝王宫殿。 3.亦作"紫薇"。唐开元元年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舍人为紫微舍人。
紫微省
[相关解释]
1.唐开元元年取天文紫微垣之义,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令为紫微令。省中种紫薇花,故亦称紫薇省。
1.唐开元元年取天文紫微垣之义,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令为紫微令。省中种紫薇花,故亦称紫薇省。
薇垣
[相关解释]
1.唐开元元年改称中书省为紫微省。简称微垣。元代称行中书省为薇垣。明洪武九年改元代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司,亦沿称为薇省或薇垣。清初也称布政司曰薇垣或薇署。故明清时常以薇垣称相当于中书省的中枢机构或布政司。 2.紫微垣的省称。
1.唐开元元年改称中书省为紫微省。简称微垣。元代称行中书省为薇垣。明洪武九年改元代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司,亦沿称为薇省或薇垣。清初也称布政司曰薇垣或薇署。故明清时常以薇垣称相当于中书省的中枢机构或布政司。 2.紫微垣的省称。
西京
[相关解释]
1.古都名。(1)西汉都长安﹐东汉改都洛阳﹐因称洛阳为东京﹐长安为西京。(2)隋炀帝建洛阳为东京﹐因称长安为西京。(3)唐显庆二年﹐以洛阳为东都﹐因称长安为西都﹐一称西京﹐天宝元年﹐定称西京﹐至德二载﹐改称中京。(4)唐至德二载收复两京﹐还都长安﹐因凤翔是两京未复时肃宗之驻地﹐改凤翔郡为凤翔府﹐建号西京﹐上元元年﹐废京号。(5)南诏王寻阁劝时﹐以太和(指羊苴咩城)为西京﹐至世隆称帝﹐改称中都。(6)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四月李存勖即帝位于魏州﹐以魏州为东京兴唐府﹐以即位前的晋王旧都太原府为西京﹐十一月复唐旧制改
1.古都名。(1)西汉都长安﹐东汉改都洛阳﹐因称洛阳为东京﹐长安为西京。(2)隋炀帝建洛阳为东京﹐因称长安为西京。(3)唐显庆二年﹐以洛阳为东都﹐因称长安为西都﹐一称西京﹐天宝元年﹐定称西京﹐至德二载﹐改称中京。(4)唐至德二载收复两京﹐还都长安﹐因凤翔是两京未复时肃宗之驻地﹐改凤翔郡为凤翔府﹐建号西京﹐上元元年﹐废京号。(5)南诏王寻阁劝时﹐以太和(指羊苴咩城)为西京﹐至世隆称帝﹐改称中都。(6)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四月李存勖即帝位于魏州﹐以魏州为东京兴唐府﹐以即位前的晋王旧都太原府为西京﹐十一月复唐旧制改
门下省
[相关解释]
1.亦省称"门下"。 2.官署名◇汉谓侍中寺。晋时因其掌管门下众事,始称门下省。南北朝因之,与中书省﹑尚书省并立,侍中为长官。隋承其制。唐龙朔二年改名东台,咸亨初复旧称,武则天临朝,改名鸾堂﹑鸾台。神龙初复旧称,开元元年改名黄门省,五年仍复旧称。宋因之,元废。门下省掌受天下之成事,审查诏令,驳正违失,受发通进奏状,进请宝印等。其长官初名侍中,后又或称左相﹑黄门监等。
1.亦省称"门下"。 2.官署名◇汉谓侍中寺。晋时因其掌管门下众事,始称门下省。南北朝因之,与中书省﹑尚书省并立,侍中为长官。隋承其制。唐龙朔二年改名东台,咸亨初复旧称,武则天临朝,改名鸾堂﹑鸾台。神龙初复旧称,开元元年改名黄门省,五年仍复旧称。宋因之,元废。门下省掌受天下之成事,审查诏令,驳正违失,受发通进奏状,进请宝印等。其长官初名侍中,后又或称左相﹑黄门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