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40 查到相关假借的内容。
带有假借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下借 [相关解释]
1.假借,宽假。下,通"假"。
借字 [相关解释]
1.训诂术语。指古书中与本字读音相同或相近而被借来代替本字的字。 2.指本无其字的假借。 3.借据。
借谊 [相关解释]
1.即假借义。
假借 [相关解释]
①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名义,招摇撞骗。②六书之一。许慎《说文解字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假借是说借用已有的文字表示语言中同音而不同义的词。例如借当小麦讲的‘来’作来往的‘来’,借当毛皮讲的‘求’作请求的‘求’。③〈书〉宽容针砭时弊,不稍~。
假借义 [相关解释]
1.借用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文字而表示的意义,叫假借义。如"而"原意为胡须,借用为连词义;"来"原意为小麦,借用为来去的"来"的意义。
假公济私 [相关解释]
假借公事的名义,取得私人的利益。
假喻 [相关解释]
1.假借事物作比喻。
六书 [相关解释]
古人分析汉字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六峜 [相关解释]
1.《管子.轻重戊》"虙戏作造六峜﹐以迎阴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旧注谓"峜"即计数之"计"﹐六计﹐犹《周髀算经》之类。清洪颐煊﹑庄述祖谓"峜"当作"佱"﹐乃古文"法"字。近人闻一多谓"佱"假借为"法"﹐六法﹐即《易通卦验》所云干﹑离﹑艮﹑兑﹑坎﹑坤。郭沫若以"六峜"古本作"大陆"﹐"峜"乃"坴"之讹﹐"大坴"﹐即乾坤六法。参阅郭沫若等《管子集校》。
叚借 [相关解释]
1.犹假借。
噧言 [相关解释]
1.过甚之言,虚夸不切实际之言。《说文.口部》"噧,高气多言也……《春秋传》曰'噧言'。"今本《左传.哀公二十四年》作"躛言"。杜预注"躛,过也。"陆德明释文"躛,谓过谬之言。"章炳麟《訄书.儒墨》"诋其兼爱而谓之无父,则末流之噧言,有以取讥于君子,顾非其本也。"一说为《左传.定公四年》"啧有烦言"之"烦"的假借字。
奏假 [相关解释]
1.举奏升堂之乐。《诗.商颂.那》"汤孙奏假﹐绥我思成。"郑玄笺"假﹐升……汤孙大甲又奏升堂之乐弦歌之。"一说﹐假为"徦"之假借;徦﹐至也。"奏假"乃祭者致神之谓。见马瑞辰通释。
嫁名 [相关解释]
1.假借名义。
托名 [相关解释]
1.假借名义。 2.寄托名字,留名。
托巧 [相关解释]
1.依靠或假借某种技巧。
托物 [相关解释]
1.谓假借事物。 2.引申为寄情意于事物。
托物寓兴 [相关解释]
1.假借外物寄托情致。
托物寓感 [相关解释]
1.假借外物寄托情感。
托物感怀 [相关解释]
1.假借事物抒发胸怀。
招帜 [相关解释]
1.招旗。 2.比喻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假借的名义。
教胄 [相关解释]
1.《书.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孔传"胄,长也。谓元子以下至卿大夫子弟,以歌诗蹈之舞之,教长国子,中和祗庸孝友。"《说文》引作"教育子",《史记.五帝本纪》作"教穡子"。王引之曰"凡未冠者,通谓之稚子。穡子即育子,故曰'命汝典乐,教育子'西汉经师如夏侯﹑欧阳必有训育子为稚子者,故史公以稚代育,盖有所受之。育﹑胄古声相近,作胄者假借字耳……马注曰'胄,长也,教长天下之子弟。'训胄为长,始与史公异义。然云'教长天下之子弟',则是以教胄二字连读而训为教长。"见《经义述闻.尚书上》◇以"教胄"谓
文明小史 [相关解释]
长篇小说。清代李伯元作。六十回。以1900年庚子事变后处于动荡、变革中的中国社会为背景,广泛深入地描写了西方文明引进中国后被接纳、抵制、扭曲的过程,揭露了清廷官吏的守旧、昏庸,以及假借维新之名图谋升官发财的社会风气。
炙輠 [相关解释]
1.本作"炙毂过"。 2.过为"輠"的假借字。輠,古时车上盛贮油膏的器具。輠烘热后流油,润滑车轴。比喻言语流畅风趣。
燃指 [相关解释]
1.自烧手指,以示虔诚。一种假借或误解佛教的"无义苦行"。
燃肉身灯 [相关解释]
1.用铁钩钩皮肤,钩上遍挂灯盏,贮油燃点。一种假借或误解佛教的"无义苦行"。
燃顶 [相关解释]
1.以香火烧灼头顶,表示虔诚。一种假借或误解佛教的"无义苦行"。
矫诬 [相关解释]
1.谓假借名义以行诬罔;虚妄。 2.假托君命,诬陷无辜。
破字 [相关解释]
1.古时注疏训诂字义的一种方法。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 2.即拆字。以汉字加减笔划,拆开偏旁或打乱字体结构,加以附会,以推算吉凶。
禾易 [相关解释]
1.整治庄稼。《诗.小雅.甫田》﹕"禾易长亩﹐终善且有。"毛传﹕"易﹐治也﹔长亩﹐竟亩也。"陈奂传疏﹕"'易'有荡平之义﹐故《传》诂易为治。治者谓除草雍本也。"一说禾盛貌。"易"为"移"之假借。参阅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私事官雠 [相关解释]
1.古时俚语。谓假借公事来发泄私愤。
篡器 [相关解释]
1.谓被假借来作为达到篡窃目的的工具。
藉假 [相关解释]
1.假借。
虚假 [相关解释]
1.假的﹐不真实的。 2.假借﹐假托。
讹人 [相关解释]
1.谓假借某种理由勒索﹑诈取他人财物。
讹诈 [相关解释]
①假借某种理由向人强行索取财物~钱财。②威胁恫吓核~ㄧ政治~。
译形借声 [相关解释]
1.汉字演变过程中的现象。谓改易字形﹐同声假借。
赝托 [相关解释]
1.谓假借他人名义。
通假 [相关解释]
1.互相借用。 2.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严格说,与本无其字的假借不同,但习惯上也通称假借。包括同音通假,如借"公"为"功",借"骏"为"峻";双声通假,如借"祝"为"织",借"果"为"敢";叠韵通假,如借"崇"为"终",借"革"为"勒"。古书多用通假字;今简化汉字也常常采用,如借"谷"为"谷",借"吁"为"吁"。
附托 [相关解释]
1.依附寄托。 2.假借﹐凭借。 3.委托﹐嘱托。
黍酒 [相关解释]
1.见"黍米酒"。 2.犹觚酒。《吕氏春秋.权勋》"临战﹐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阳谷操黍酒而进之。"陈奇猷校释引朱骏声曰"黍﹐假借为觚。"一说﹐"黍"指受酒三升的酒器。高诱注"酒器受三升曰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