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4 查到相关使民的内容。
带有使民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后
[相关解释]
1.三个君主或诸侯。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1)指禹﹑汤﹑文王。《楚辞.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王逸注"后,君也,谓禹汤文王也。"(2)指太王﹑王季﹑文王。《诗.大雅.下武》"三后在天,王配于京。"毛传"三后,大王王季文王也。"(3)指虞﹑夏﹑商三代的君主。《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三后之姓,于今为庶。"杜预注"三后,虞﹑夏﹑商。"(4)指禹﹑契﹑后稷。《淮南子.人间训》"古者沟防不修,水为民害,禹凿龙门,辟伊阙,平治水土,使民得陆处;百姓不亲,五品不慎,契教以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妻之辨﹑
1.三个君主或诸侯。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1)指禹﹑汤﹑文王。《楚辞.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王逸注"后,君也,谓禹汤文王也。"(2)指太王﹑王季﹑文王。《诗.大雅.下武》"三后在天,王配于京。"毛传"三后,大王王季文王也。"(3)指虞﹑夏﹑商三代的君主。《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三后之姓,于今为庶。"杜预注"三后,虞﹑夏﹑商。"(4)指禹﹑契﹑后稷。《淮南子.人间训》"古者沟防不修,水为民害,禹凿龙门,辟伊阙,平治水土,使民得陆处;百姓不亲,五品不慎,契教以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妻之辨﹑
作民
[相关解释]
1.役使民众。
1.役使民众。
使民
[相关解释]
1.统治人民,使其服从自己。 2.使用民力。
1.统治人民,使其服从自己。 2.使用民力。
出滞淹
[相关解释]
1.谓使民间的贤能之人出来做官,发挥作用。
1.谓使民间的贤能之人出来做官,发挥作用。
分民
[相关解释]
1.古时分封土地,其地居民随同划归受封者管辖,谓之分民。 2.谓将国用所需寄付于民。《管子.乘马》"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善分民;圣人不能分民,则犹百姓也。于!已不足,安得名圣?"郭沫若等集校引许维遹曰"分,犹予也。《戒篇》'以财予人者谓之良'……予民,谓托业于民。"一说,谓使民各安其位分。见尹知章注。
1.古时分封土地,其地居民随同划归受封者管辖,谓之分民。 2.谓将国用所需寄付于民。《管子.乘马》"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善分民;圣人不能分民,则犹百姓也。于!已不足,安得名圣?"郭沫若等集校引许维遹曰"分,犹予也。《戒篇》'以财予人者谓之良'……予民,谓托业于民。"一说,谓使民各安其位分。见尹知章注。
刑威
[相关解释]
1.谓严历执法,使民畏慑。 2.刑罚。
1.谓严历执法,使民畏慑。 2.刑罚。
和人
[相关解释]
1.王莽时女官名。 2.使民众和顺。
1.王莽时女官名。 2.使民众和顺。
和民
[相关解释]
1.使民和顺安定。 2.与民和洽。
1.使民和顺安定。 2.与民和洽。
四聚
[相关解释]
1.使民众安集的四项措施。
1.使民众安集的四项措施。
威附
[相关解释]
1.语出《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穰苴﹞文能附众,武能威敌。"后以"威附"谓使敌人畏惧,使民众归附。
1.语出《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穰苴﹞文能附众,武能威敌。"后以"威附"谓使敌人畏惧,使民众归附。
宁俗
[相关解释]
1.谓使民风宁静和睦。
1.谓使民风宁静和睦。
宜民
[相关解释]
1.谓使民众安辑。
1.谓使民众安辑。
宵鱼垂化
[相关解释]
1.《吕氏春秋.具备》"宓子贱治亶父……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旁。'"并见《淮南子.道应训》◇遂以"宵鱼垂化"为颂扬地方官善于教化之典。
1.《吕氏春秋.具备》"宓子贱治亶父……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旁。'"并见《淮南子.道应训》◇遂以"宵鱼垂化"为颂扬地方官善于教化之典。
新民
[相关解释]
1.使民更新;教民向善。 2.谓教育人民﹐开发民智。
1.使民更新;教民向善。 2.谓教育人民﹐开发民智。
殷民
[相关解释]
1.殷商的百姓﹐亦指殷代遗民。 2.富户。 3.使民富裕。
1.殷商的百姓﹐亦指殷代遗民。 2.富户。 3.使民富裕。
沐树
[相关解释]
1.芟除树枝,使之无荫。谓使民无游憩之所﹐各归治业。语本《管子.轻重丁》"桓公问管子曰'民饥而无食﹐寒而无衣﹐应声之正﹐无以给上﹐室屋漏而不居﹐墙垣坏而不筑﹐为之奈何?'管子对曰'沐涂树之枝也。'"
1.芟除树枝,使之无荫。谓使民无游憩之所﹐各归治业。语本《管子.轻重丁》"桓公问管子曰'民饥而无食﹐寒而无衣﹐应声之正﹐无以给上﹐室屋漏而不居﹐墙垣坏而不筑﹐为之奈何?'管子对曰'沐涂树之枝也。'"
生道
[相关解释]
1.使民生存之道。 2.生长在道路上。
1.使民生存之道。 2.生长在道路上。
用民
[相关解释]
1.治理和役使民众。 2.谓善于使用人。
1.治理和役使民众。 2.谓善于使用人。
田役
[相关解释]
1.诸侯为狩猎而役使民众。 2.指农事方面的差役。
1.诸侯为狩猎而役使民众。 2.指农事方面的差役。
疲民
[相关解释]
1.疲困之民。 2.使民穷困。
1.疲困之民。 2.使民穷困。
盻盻
[相关解释]
1.勤苦不休息貌。《孟子.滕文公上》"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赵岐注"盻盻,勤苦不休息之貌。"一说,恨视貌。参阅宋朱熹集注。 2.恨视貌;怒视貌。
1.勤苦不休息貌。《孟子.滕文公上》"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赵岐注"盻盻,勤苦不休息之貌。"一说,恨视貌。参阅宋朱熹集注。 2.恨视貌;怒视貌。
神化
[相关解释]
1.神妙地潜移默化。语出《易.系辞下》"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2.谓神灵的教化。 3.犹圣化。圣王的教化。 4.神灵的变化。 5.犹言出神入化。 6.变化为神。 7.指美化为神。
1.神妙地潜移默化。语出《易.系辞下》"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2.谓神灵的教化。 3.犹圣化。圣王的教化。 4.神灵的变化。 5.犹言出神入化。 6.变化为神。 7.指美化为神。
禹鼎
[相关解释]
1.传说夏禹以九牧之金铸鼎,上铸万物,使民知何物为善,何物为恶。 2.即九鼎。传说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因以喻国家领土﹑政权。 3.西周晩期青铜器。宋代《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等书着录,称为"穆公鼎"。铭文二○五字,记述禹以武公的兵车百辆和徒御一千二百人随周王作战,俘获鄂侯事。1942年陕西岐山又出一鼎,与宋代着录相同,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1.传说夏禹以九牧之金铸鼎,上铸万物,使民知何物为善,何物为恶。 2.即九鼎。传说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因以喻国家领土﹑政权。 3.西周晩期青铜器。宋代《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等书着录,称为"穆公鼎"。铭文二○五字,记述禹以武公的兵车百辆和徒御一千二百人随周王作战,俘获鄂侯事。1942年陕西岐山又出一鼎,与宋代着录相同,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离鬽
[相关解释]
1.即魑魅。传说中的妖怪。语本《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
1.即魑魅。传说中的妖怪。语本《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
简节繁文
[相关解释]
1.《礼记.乐记》"啴谐慢易繁文?节之音作﹐而民康乐。"后因以"简节繁文"指多文采而节奏舒缓﹐使民康乐的音乐。
1.《礼记.乐记》"啴谐慢易繁文?节之音作﹐而民康乐。"后因以"简节繁文"指多文采而节奏舒缓﹐使民康乐的音乐。
罢民
[相关解释]
1.不从教化﹑不事劳作之民。 2.疲困之民。 3.谓使民疲劳。
1.不从教化﹑不事劳作之民。 2.疲困之民。 3.谓使民疲劳。
艰鲜
[相关解释]
1.《书.益稷》"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孔传"艰,难也。众难得食处,则与稷教民播种之,决川有鱼鳖,使民鲜食之。"后以"艰鲜"指食物匮乏。
1.《书.益稷》"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孔传"艰,难也。众难得食处,则与稷教民播种之,决川有鱼鳖,使民鲜食之。"后以"艰鲜"指食物匮乏。
裕民
[相关解释]
1.使民众富裕。 2.教导民众。 3.清初三藩叛清时耿精忠的建号。
1.使民众富裕。 2.教导民众。 3.清初三藩叛清时耿精忠的建号。
贫民
[相关解释]
1.贫苦的人民。 2.使民贫穷。
1.贫苦的人民。 2.使民贫穷。
逸道
[相关解释]
1.使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法令等。
1.使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法令等。
限制行为能力
[相关解释]
只能有限地以自己独立的行为依法行使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在我国,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可以进行与年龄、智力或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只能有限地以自己独立的行为依法行使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在我国,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可以进行与年龄、智力或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驱众
[相关解释]
1.谓使民众听从意旨。
1.谓使民众听从意旨。
骏发
[相关解释]
①《诗·周颂·噫嘻》骏发尔私。”本指使民疾耕发其私田,后用以指迅速发达开张骏发。②英俊风发骏发之士。
①《诗·周颂·噫嘻》骏发尔私。”本指使民疾耕发其私田,后用以指迅速发达开张骏发。②英俊风发骏发之士。
鼎象
[相关解释]
1.相传夏禹时以百物之象铸于鼎,使民知善恶。典出《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杜预注"象所图物﹐着之于鼎。"
1.相传夏禹时以百物之象铸于鼎,使民知善恶。典出《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杜预注"象所图物﹐着之于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