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非子的内容。
带有非子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夔
[相关解释]
1.夔相传为尧(一说舜)时乐正,仅有一足。孔子答鲁哀公问,则说"足"是足够之意,指有夔一人,就足够制乐了。以后多从此说。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吕氏春秋.察传》◇因以"一夔"指能独当一面的专门人才,或指一人虽多缺点,仍有专长。
1.夔相传为尧(一说舜)时乐正,仅有一足。孔子答鲁哀公问,则说"足"是足够之意,指有夔一人,就足够制乐了。以后多从此说。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吕氏春秋.察传》◇因以"一夔"指能独当一面的专门人才,或指一人虽多缺点,仍有专长。
一夔足
[相关解释]
1.《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夔一而足矣。"谓只要是真人才,一个就足够。
1.《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夔一而足矣。"谓只要是真人才,一个就足够。
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相关解释]
1.本谓一手独拍,虽然迅猛但发不出声音或难于受到响应。《韩非子.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后亦以喻一个人或单方面的力量不能成事。成语"孤掌难鸣"本此。
1.本谓一手独拍,虽然迅猛但发不出声音或难于受到响应。《韩非子.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后亦以喻一个人或单方面的力量不能成事。成语"孤掌难鸣"本此。
三献玉
[相关解释]
1.春秋楚人卞和得璞玉,献之厉王,王以为诳,刖其左足;复献武王,又刖其右足;后献文王,王理璞,果得玉,名之曰和氏璧。事见《韩非子.和氏》◇用为怀才难遇知音的典实。
1.春秋楚人卞和得璞玉,献之厉王,王以为诳,刖其左足;复献武王,又刖其右足;后献文王,王理璞,果得玉,名之曰和氏璧。事见《韩非子.和氏》◇用为怀才难遇知音的典实。
上不在天,下不着地
[相关解释]
1.《韩非子.解老》"﹝人﹞上不属天,而下不着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上不属天,谓非星辰之类;下不着地,谓非草木之类◇以"上不在天,下不着地"形容偏僻闭塞的地方。
1.《韩非子.解老》"﹝人﹞上不属天,而下不着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上不属天,谓非星辰之类;下不着地,谓非草木之类◇以"上不在天,下不着地"形容偏僻闭塞的地方。
东走迷
[相关解释]
1.《韩非子.说林上》"慧子曰'狂者东走,逐者亦东走,其东走则同,其所以东走之为则异。故曰,同事之人,不可不审察也。'"本谓同一行为,目的各异◇以"东走迷"谓形似实异的迷人现象。
1.《韩非子.说林上》"慧子曰'狂者东走,逐者亦东走,其东走则同,其所以东走之为则异。故曰,同事之人,不可不审察也。'"本谓同一行为,目的各异◇以"东走迷"谓形似实异的迷人现象。
中古
[相关解释]
1.次于上古的时代。由于古人所处时代不同,所指时期不一。(1)《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汉书.艺文志》"世历三古"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孟康曰"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此指商周之际。(2)《韩非子.五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此指虞夏之际。(3)晋左思《蜀都赋》"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于中古。"此指战国。(4)南朝宋鲍照《河清颂》"察之上代,则奚斯﹑吉甫之徒鸣玉銮于前;视之中古,则相如﹑王褒之属驰金羈于后。"此指汉代。今一般以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之间为中古,亦有
1.次于上古的时代。由于古人所处时代不同,所指时期不一。(1)《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汉书.艺文志》"世历三古"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孟康曰"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此指商周之际。(2)《韩非子.五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此指虞夏之际。(3)晋左思《蜀都赋》"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于中古。"此指战国。(4)南朝宋鲍照《河清颂》"察之上代,则奚斯﹑吉甫之徒鸣玉銮于前;视之中古,则相如﹑王褒之属驰金羈于后。"此指汉代。今一般以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之间为中古,亦有
中射
[相关解释]
1.亦称"中射土"。 2.古官名。宫廷中的侍卫官。《战国策·楚策四》"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韩非子·十过》"中射士谏曰'合诸侯﹐不可无礼。'"陈奇猷集释引孙诒让曰"中射者﹐射人之给事宫内者﹐犹涓人之在内者谓之中涓﹐庶子之在内者谓之中庶子矣。"一说,侍御的近臣。于省吾《双剑誦诸子新证·韩非一》"吴北江先生谓'射'乃'榭'之借字。"参见"中谢"。
1.亦称"中射土"。 2.古官名。宫廷中的侍卫官。《战国策·楚策四》"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韩非子·十过》"中射士谏曰'合诸侯﹐不可无礼。'"陈奇猷集释引孙诒让曰"中射者﹐射人之给事宫内者﹐犹涓人之在内者谓之中涓﹐庶子之在内者谓之中庶子矣。"一说,侍御的近臣。于省吾《双剑誦诸子新证·韩非一》"吴北江先生谓'射'乃'榭'之借字。"参见"中谢"。
五蠹
[相关解释]
散文篇名。载于《韩非子》。文中以学者(战国末的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侠客)、患御者(依附权贵逃避战争或劳役的人)、工商之民为五蠹”,认为必须将其清除,国家才能免于衰落、灭亡,并提出了重视耕战之士以富国强兵的观点。体现了法家的治国原则。
散文篇名。载于《韩非子》。文中以学者(战国末的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侠客)、患御者(依附权贵逃避战争或劳役的人)、工商之民为五蠹”,认为必须将其清除,国家才能免于衰落、灭亡,并提出了重视耕战之士以富国强兵的观点。体现了法家的治国原则。
亡珠
[相关解释]
1.《韩非子.说林上》"子胥出走,边候得之,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候因释之。"后用为随机应变的典实。
1.《韩非子.说林上》"子胥出走,边候得之,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候因释之。"后用为随机应变的典实。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相关解释]
1.《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榡(通"盾")与矛者,誉之曰'吾榡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榡,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后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用对方的言论﹑方法或缺点来反驳或攻击对方。
1.《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榡(通"盾")与矛者,誉之曰'吾榡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榡,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后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用对方的言论﹑方法或缺点来反驳或攻击对方。
以貌取人
[相关解释]
1.只凭外貌来衡量人的品质和才能。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淡台灭明,字子羽,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子羽受业孔门后,退而修行,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乃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此言子羽貌恶而行高。按,《韩非子.显学》云"淡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说与《史记》异。
1.只凭外貌来衡量人的品质和才能。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淡台灭明,字子羽,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子羽受业孔门后,退而修行,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乃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此言子羽貌恶而行高。按,《韩非子.显学》云"淡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说与《史记》异。
优施
[相关解释]
1.春秋晋国优人。曾助晋献公夫人骊姬杀害太子申生。事见《国语.晋语一》﹑《韩非子.备内》。 2.春秋齐国优人。
1.春秋晋国优人。曾助晋献公夫人骊姬杀害太子申生。事见《国语.晋语一》﹑《韩非子.备内》。 2.春秋齐国优人。
余桃
[相关解释]
1.指吃过的桃子的残剩部分。语本《韩非子.说难》"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后用作以男色事人之典实。
1.指吃过的桃子的残剩部分。语本《韩非子.说难》"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后用作以男色事人之典实。
儛书
[相关解释]
1.焚书而舞。语出《韩非子.喻老》"王寿负书而行,见徐冯于固涂,冯曰'……书者言也,言生于知,知者不藏书。今子何独负之而行?'于是王寿因焚其书而儛之。"
1.焚书而舞。语出《韩非子.喻老》"王寿负书而行,见徐冯于固涂,冯曰'……书者言也,言生于知,知者不藏书。今子何独负之而行?'于是王寿因焚其书而儛之。"
八奸
[相关解释]
1.古代臣下借以谋权营私的八种手段﹐即同床﹑在旁﹑父兄﹑养殃﹑民萌﹑流行﹑威强﹑四方。见《韩非子.八奸》。
1.古代臣下借以谋权营私的八种手段﹐即同床﹑在旁﹑父兄﹑养殃﹑民萌﹑流行﹑威强﹑四方。见《韩非子.八奸》。
六慎
[相关解释]
1.谓国君所应谨慎的六事。《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申子曰'慎而言也﹐人且知(和)女;慎而行也﹐人且随女。而有知见也﹐人且匿女;而无知也﹐人且意女。女有知也﹐人且臧女;女无知也﹐人且行女。故曰惟无为可以规之。'"后以为立身处世的箴言。
1.谓国君所应谨慎的六事。《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申子曰'慎而言也﹐人且知(和)女;慎而行也﹐人且随女。而有知见也﹐人且匿女;而无知也﹐人且意女。女有知也﹐人且臧女;女无知也﹐人且行女。故曰惟无为可以规之。'"后以为立身处世的箴言。
兵不厌诈
[相关解释]
1.语本《韩非子.难一》"战阵之闲﹐不厌诈伪。"《后汉书.虞诩传》亦有"兵不猒权"之语﹐后以"兵不厌诈"谓用兵作战时当尽量使用欺诈等计谋来迷惑敌人。
1.语本《韩非子.难一》"战阵之闲﹐不厌诈伪。"《后汉书.虞诩传》亦有"兵不猒权"之语﹐后以"兵不厌诈"谓用兵作战时当尽量使用欺诈等计谋来迷惑敌人。
再刖
[相关解释]
1.双脚被砍掉。相传春秋楚卞和发现了一块璞玉,先后献给楚厉王﹑武王,都被认为欺诈,断其双脚。楚文王即位,使人剖璞加工,果得宝玉,称为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用作怀才未遇的典故。
1.双脚被砍掉。相传春秋楚卞和发现了一块璞玉,先后献给楚厉王﹑武王,都被认为欺诈,断其双脚。楚文王即位,使人剖璞加工,果得宝玉,称为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用作怀才未遇的典故。
农本
[相关解释]
1.谓以农业为立国之本。语本《韩非子.诡使》"仓廪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洪诚等校注"本务,本业。法家以农业为本,以工商业为末。" 2.指生产农产品所用的本钱。
1.谓以农业为立国之本。语本《韩非子.诡使》"仓廪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洪诚等校注"本务,本业。法家以农业为本,以工商业为末。" 2.指生产农产品所用的本钱。
出生入死
[相关解释]
原指人从出生到死亡。语出《老子》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韩非子·解老》人始于生卒于死。”后形容冒生命危险,随时都可能死亡。
原指人从出生到死亡。语出《老子》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韩非子·解老》人始于生卒于死。”后形容冒生命危险,随时都可能死亡。
出豕败御
[相关解释]
1.《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王子于期为赵简主取道争千里之表,其始发也,彘伏沟中,王子于期齐辔策而进之,彘突出于沟中,马惊驾败。"后因以"出豕败御"喻突遭意外而招致失败。
1.《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王子于期为赵简主取道争千里之表,其始发也,彘伏沟中,王子于期齐辔策而进之,彘突出于沟中,马惊驾败。"后因以"出豕败御"喻突遭意外而招致失败。
分桃
[相关解释]
1.语本《韩非子.说难》"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瑕色衰爱驰,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瑕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后多以指借男宠之事。
1.语本《韩非子.说难》"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瑕色衰爱驰,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瑕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后多以指借男宠之事。
刑名
[相关解释]
1.战国时以申不害为代表的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人称为"刑名之学",亦省作"刑名"~非子亦尚"刑名"。 2.刑罚的名称。 3.刑律。 4.引申为刑事案件。 5.即刑名师爷。
1.战国时以申不害为代表的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人称为"刑名之学",亦省作"刑名"~非子亦尚"刑名"。 2.刑罚的名称。 3.刑律。 4.引申为刑事案件。 5.即刑名师爷。
刻棘
[相关解释]
1.语本《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宋人有请为燕王以棘刺之端为母猴者,必三月斋,然后能观之,燕王因以三乘养之。右御﹑冶工言王曰'臣闻人主无十日不燕之斋。今知王不能久斋以观无用之器也,故以三月为期。凡刻削者,以其所以削必小……'王因囚而问之,果妄,乃杀之。"韩非本用以讽刺说客◇以"刻棘"比喻治学的艰辛。
1.语本《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宋人有请为燕王以棘刺之端为母猴者,必三月斋,然后能观之,燕王因以三乘养之。右御﹑冶工言王曰'臣闻人主无十日不燕之斋。今知王不能久斋以观无用之器也,故以三月为期。凡刻削者,以其所以削必小……'王因囚而问之,果妄,乃杀之。"韩非本用以讽刺说客◇以"刻棘"比喻治学的艰辛。
刻楮
[相关解释]
1.语本《韩非子.喻老》"宋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象,指象牙◇因以喻技艺工巧或治学刻苦。
1.语本《韩非子.喻老》"宋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象,指象牙◇因以喻技艺工巧或治学刻苦。
南郭处士
[相关解释]
1.《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愍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后用以比喻无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的人。参见"滥竽充数"。
1.《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愍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后用以比喻无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的人。参见"滥竽充数"。
危如累卵
[相关解释]
语出《韩非子·十过》其君之危,犹累卵也。”像摞起来的蛋一样摇摇欲坠。比喻处境很危险。
语出《韩非子·十过》其君之危,犹累卵也。”像摞起来的蛋一样摇摇欲坠。比喻处境很危险。
司空图(837-908)
[相关解释]
唐代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咸通年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隐居中条山王官谷。诗论讲求味外之旨”和韵外之致”。有《二十四诗品》等诗论名篇◇人辑有《司空表圣文集》、《司空表圣诗集》。
唐代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咸通年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隐居中条山王官谷。诗论讲求味外之旨”和韵外之致”。有《二十四诗品》等诗论名篇◇人辑有《司空表圣文集》、《司空表圣诗集》。
周南
[相关解释]
1.《诗.国风》之一◇人认为《周南》所收大抵为今陕西﹑河南﹑湖北之交的民歌,颂扬周德化及南方『以后被作为诗教的典范。 2.代称周公。因成周以南之地为周公旦的采邑,故称。 3.地名。指成周(今河南洛阳)以南。《韩非子.说林下》"周南之战,公孙喜死焉。"一说即洛阳。参阅《史记.太史公自序》裴髎集解引徐广注。 4.《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后因以"周南"为滞留某地而毫无建树之典。
1.《诗.国风》之一◇人认为《周南》所收大抵为今陕西﹑河南﹑湖北之交的民歌,颂扬周德化及南方『以后被作为诗教的典范。 2.代称周公。因成周以南之地为周公旦的采邑,故称。 3.地名。指成周(今河南洛阳)以南。《韩非子.说林下》"周南之战,公孙喜死焉。"一说即洛阳。参阅《史记.太史公自序》裴髎集解引徐广注。 4.《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后因以"周南"为滞留某地而毫无建树之典。
和氏
[相关解释]
1.楚人卞和(又称和氏)得玉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和武王。使玉工辨认之,均曰"石也。"以诳欺罪,被刖去两足◇又献之楚文王,使玉工理之,果得宝玉。事见《韩非子.和氏》◇以"和氏"指识才之士。 2.指怀才不遇之人。 3.借指美玉。
1.楚人卞和(又称和氏)得玉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和武王。使玉工辨认之,均曰"石也。"以诳欺罪,被刖去两足◇又献之楚文王,使玉工理之,果得宝玉。事见《韩非子.和氏》◇以"和氏"指识才之士。 2.指怀才不遇之人。 3.借指美玉。
唯唯诺诺
[相关解释]
1.语本《韩非子.八奸》"优笑侏儒,左右近习,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后因以"唯唯诺诺"谓卑恭顺从。
1.语本《韩非子.八奸》"优笑侏儒,左右近习,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后因以"唯唯诺诺"谓卑恭顺从。
嗜芰
[相关解释]
1.《国语.楚语上》"屈到嗜芰。"韦昭注"芰,菱(菱)也。"《韩非子.难四》"屈到嗜芰,文王嗜菖蒲葅,非正味也,而二贤尚之,所味不必美。"后用以喻指爱好不值得的东西。
1.《国语.楚语上》"屈到嗜芰。"韦昭注"芰,菱(菱)也。"《韩非子.难四》"屈到嗜芰,文王嗜菖蒲葅,非正味也,而二贤尚之,所味不必美。"后用以喻指爱好不值得的东西。
守株待兔
[相关解释]
语出《韩非子·五蠹》相传战国时宋国有一农夫见一兔子触树桩而死,于是放弃耕作而守候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兔子◇用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经验而不知变通。也比喻只想不劳而获,坐享现成。
语出《韩非子·五蠹》相传战国时宋国有一农夫见一兔子触树桩而死,于是放弃耕作而守候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兔子◇用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经验而不知变通。也比喻只想不劳而获,坐享现成。
宋株
[相关解释]
1.据《韩非子.五蠹》载,宋人有耕者偶于田中得触株而死之兔,乃蠢蠢然守株待兔,兔终不可复得而徒为宋人笑◇以"宋株"为安时顺命﹑消极等待之典。
1.据《韩非子.五蠹》载,宋人有耕者偶于田中得触株而死之兔,乃蠢蠢然守株待兔,兔终不可复得而徒为宋人笑◇以"宋株"为安时顺命﹑消极等待之典。
家隆
[相关解释]
1.谓臣下势力强大。《韩非子.八经》"大臣两重提衡而不踦曰卷祸,其患家隆劫杀之难作。"一说,隆读为"哄",家隆即"家哄",亦谓私家构兵争斗。见清孙诒让《札迻.韩非子》。
1.谓臣下势力强大。《韩非子.八经》"大臣两重提衡而不踦曰卷祸,其患家隆劫杀之难作。"一说,隆读为"哄",家隆即"家哄",亦谓私家构兵争斗。见清孙诒让《札迻.韩非子》。
屈谷巨瓠
[相关解释]
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有居士田仲者,宋人屈谷见之,曰'谷闻先生之义,不恃人而食,今谷有巨瓠,坚如石,厚而无窍,献之。'仲曰'夫瓠所贵者,谓其可以盛也;今厚而无窍,则不可剖以盛物,而坚如石,则不可以剖而斟,吾无以瓠为也。'曰'然,谷将弃之。'今田仲不恃人而食,亦无益人之国,亦坚瓠之类也。"后因以"屈谷巨瓠"比喻无用者。
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有居士田仲者,宋人屈谷见之,曰'谷闻先生之义,不恃人而食,今谷有巨瓠,坚如石,厚而无窍,献之。'仲曰'夫瓠所贵者,谓其可以盛也;今厚而无窍,则不可剖以盛物,而坚如石,则不可以剖而斟,吾无以瓠为也。'曰'然,谷将弃之。'今田仲不恃人而食,亦无益人之国,亦坚瓠之类也。"后因以"屈谷巨瓠"比喻无用者。
岩居穴处
[相关解释]
1.谓隐居深山洞穴之中。语出《韩非子.诡使》"而士有二心私学,岩居窞处,托伏深虑,大者非世,细者惑下。"
1.谓隐居深山洞穴之中。语出《韩非子.诡使》"而士有二心私学,岩居窞处,托伏深虑,大者非世,细者惑下。"
峭涧
[相关解释]
1.《韩非子.内储说上》"董阏于为赵上地守,行石邑山中,涧深,峭如墙,深百仞,因问其旁乡左右曰'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曰'婴儿痴聋狂悖之人尝入此者乎?'对曰'无有。''牛马犬彘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董阏于喟然太息曰'吾能治矣。使吾法之无赦,犹入涧之必死也,则人莫之敢犯也,何为不治?'"后因以"峭涧"喻严刑峻法。
1.《韩非子.内储说上》"董阏于为赵上地守,行石邑山中,涧深,峭如墙,深百仞,因问其旁乡左右曰'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曰'婴儿痴聋狂悖之人尝入此者乎?'对曰'无有。''牛马犬彘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董阏于喟然太息曰'吾能治矣。使吾法之无赦,犹入涧之必死也,则人莫之敢犯也,何为不治?'"后因以"峭涧"喻严刑峻法。
市虎
[相关解释]
1.市中的老虎。市本无虎,因以比喻流言蜚语。语本《韩非子.内储说上》"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2.比喻横行市井的恶霸。 3.旧时称行于市区的汽车。以其易伤人,故称。
1.市中的老虎。市本无虎,因以比喻流言蜚语。语本《韩非子.内储说上》"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2.比喻横行市井的恶霸。 3.旧时称行于市区的汽车。以其易伤人,故称。
师延
[相关解释]
1.商纣时乐师。周武王灭纣,师延投濮水自杀。参阅《韩非子.十过》﹑《史记.乐书》。 2.复姓。
1.商纣时乐师。周武王灭纣,师延投濮水自杀。参阅《韩非子.十过》﹑《史记.乐书》。 2.复姓。
庖鼎
[相关解释]
1.《韩非子.难言》"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因以"庖鼎"喻贤臣。
1.《韩非子.难言》"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因以"庖鼎"喻贤臣。
弃灰
[相关解释]
1.把灰烬弃在路上。殷代对弃灰于道者断其手,商君对弃灰于道者处黥刑用以立威治国。《韩非子.内储说上》"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子贡以为重,问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弃灰于街必掩人……虽刑之可也。且夫重罚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而无离所恶,此治之道。'"汉桓宽《盐铁论.刑德》"千仞之高,人不轻凌;千钧之重,人不轻举。商君刑弃灰于道,而秦民治。"宋苏轼《东坡志林.赵高李斯》"商鞅立信于徙木,立威于弃灰。"或曰刑弃灰于道者,用以保马,以利耕战。
1.把灰烬弃在路上。殷代对弃灰于道者断其手,商君对弃灰于道者处黥刑用以立威治国。《韩非子.内储说上》"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子贡以为重,问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弃灰于街必掩人……虽刑之可也。且夫重罚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而无离所恶,此治之道。'"汉桓宽《盐铁论.刑德》"千仞之高,人不轻凌;千钧之重,人不轻举。商君刑弃灰于道,而秦民治。"宋苏轼《东坡志林.赵高李斯》"商鞅立信于徙木,立威于弃灰。"或曰刑弃灰于道者,用以保马,以利耕战。
弦韦
[相关解释]
1.《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后因以"弦韦"喻缓急。 2.借指用以警勉自己的事物。
1.《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后因以"弦韦"喻缓急。 2.借指用以警勉自己的事物。
徐偃王
[相关解释]
1.相传周穆王时徐国国君。《尸子》卷下"徐偃王有筋而无骨。"《荀子.非相》"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杨倞注"徐,国名。僭称王。其状偃仰而不能俯,故谓之偃王。周穆王使楚诛之。"《韩非子.五蠹》"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一说徐偃王反,为周穆王所破。参阅《史记.赵世家》。亦省称"徐偃"。因其有筋无骨,后亦用以借指书法柔弱不挺之状。
1.相传周穆王时徐国国君。《尸子》卷下"徐偃王有筋而无骨。"《荀子.非相》"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杨倞注"徐,国名。僭称王。其状偃仰而不能俯,故谓之偃王。周穆王使楚诛之。"《韩非子.五蠹》"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一说徐偃王反,为周穆王所破。参阅《史记.赵世家》。亦省称"徐偃"。因其有筋无骨,后亦用以借指书法柔弱不挺之状。
忤鳞
[相关解释]
1.犹逆鳞。谓直言犯上。语出《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1.犹逆鳞。谓直言犯上。语出《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戏尘
[相关解释]
1.谓儿戏。语本《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婴儿相与戏也,以尘为饭,以涂为羹,以木为胾,然至日晩必归餫者,尘饭涂羹可以戏而不可食也"。
1.谓儿戏。语本《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婴儿相与戏也,以尘为饭,以涂为羹,以木为胾,然至日晩必归餫者,尘饭涂羹可以戏而不可食也"。
掩鼻
[相关解释]
1.捂住鼻子。表示对肮脏﹑发臭之物的厌恶。 2.遮掩口鼻低声说话。表示谨慎小心。 3.《韩非子.内储说下》"魏王遗荆王美人,荆王甚悦之。夫人郑袖知王悦爱之也……因为(谓)新人曰'王甚悦爱子,然恶子之鼻。子见王,常掩鼻,则王长幸子矣。'于是新人从之。每见王,常掩鼻。王谓夫人曰'新人见寡人常掩鼻,何也?'对曰'不知也。'王强问之,对曰'顷尝言恶闻王臭。'王怒曰'劓之。'"《战国策.楚策四》亦载此事◇以"掩鼻"为女子进谗离间之典。
1.捂住鼻子。表示对肮脏﹑发臭之物的厌恶。 2.遮掩口鼻低声说话。表示谨慎小心。 3.《韩非子.内储说下》"魏王遗荆王美人,荆王甚悦之。夫人郑袖知王悦爱之也……因为(谓)新人曰'王甚悦爱子,然恶子之鼻。子见王,常掩鼻,则王长幸子矣。'于是新人从之。每见王,常掩鼻。王谓夫人曰'新人见寡人常掩鼻,何也?'对曰'不知也。'王强问之,对曰'顷尝言恶闻王臭。'王怒曰'劓之。'"《战国策.楚策四》亦载此事◇以"掩鼻"为女子进谗离间之典。
放麑
[相关解释]
1.亦作"放麛"。 2.《韩非子.说林上》"孟孙猎得麑﹐使秦西巴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之。"后以"放麑"为仁德之典。
1.亦作"放麛"。 2.《韩非子.说林上》"孟孙猎得麑﹐使秦西巴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之。"后以"放麑"为仁德之典。
柔懦寡断
[相关解释]
1.谓软弱而不果断。语本《韩非子·亡征》"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茹,通"懦"。
1.谓软弱而不果断。语本《韩非子·亡征》"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茹,通"懦"。
栈车牝马
[相关解释]
1.谓陋车劣马。《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孙叔敖相楚,栈车牝马,粝饼菜羹,枯鱼之膳,冬羔裘,夏葛衣,面有饥色,则良大夫也。"后用为居官清廉俭朴的典实。
1.谓陋车劣马。《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孙叔敖相楚,栈车牝马,粝饼菜羹,枯鱼之膳,冬羔裘,夏葛衣,面有饥色,则良大夫也。"后用为居官清廉俭朴的典实。
棘猴
[相关解释]
1.战国宋有人请为燕王在棘刺的尖端刻猴,企图骗取优厚的俸禄;燕王发觉其虚妄,乃杀之。事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以"棘猴"喻徒费心力或欺诈诞妄。
1.战国宋有人请为燕王在棘刺的尖端刻猴,企图骗取优厚的俸禄;燕王发觉其虚妄,乃杀之。事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以"棘猴"喻徒费心力或欺诈诞妄。
榡矛
[相关解释]
1.《韩非子.难势》"人有鬻矛与榡者,誉其榡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榡,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后因以"榡矛"比喻事物互相抵触。
1.《韩非子.难势》"人有鬻矛与榡者,誉其榡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榡,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后因以"榡矛"比喻事物互相抵触。
泣玉
[相关解释]
1.《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后以"泣玉"指因怀才不遇而悲泣。
1.《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后以"泣玉"指因怀才不遇而悲泣。
渭滨
[相关解释]
1.《韩非子.喻老》"文王举太公于渭滨者,贵之也。"后因以"渭滨"指太公望吕尚。
1.《韩非子.喻老》"文王举太公于渭滨者,贵之也。"后因以"渭滨"指太公望吕尚。
滥竽
[相关解释]
1.《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愍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后以"滥竽"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有时也表示自谦。 2.比喻以劣充优。
1.《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愍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后以"滥竽"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有时也表示自谦。 2.比喻以劣充优。
滥竽充数
[相关解释]
齐宣王用三百人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混在中间充数(见于《韩非子 ·内储说上》)。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齐宣王用三百人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混在中间充数(见于《韩非子 ·内储说上》)。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燕说
[相关解释]
1.指穿凿附会之说。典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又"先王之言,有其所为小而世意之大者,有其所为大而世意之小者……故先王有郢书,而后世多燕说。"梁启雄解引蒲阪圆曰"世儒见古人过誉失实之事,强为之说,而欲施用以致治也,犹郢人误书'举烛',而燕人臆说以为'尚明'也。"
1.指穿凿附会之说。典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又"先王之言,有其所为小而世意之大者,有其所为大而世意之小者……故先王有郢书,而后世多燕说。"梁启雄解引蒲阪圆曰"世儒见古人过誉失实之事,强为之说,而欲施用以致治也,犹郢人误书'举烛',而燕人臆说以为'尚明'也。"
献玉
[相关解释]
1.春秋时楚人卞和得宝玉,先后献给楚厉王﹑武王,都被认为欺诈,被截去双脚。到楚文王即位,和抱玉璞哭于荆山下,楚王使人剖璞加工,果得宝玉。事见《韩非子.和氏》◇因以"献玉"为典,谓向君主或朝廷献才智。
1.春秋时楚人卞和得宝玉,先后献给楚厉王﹑武王,都被认为欺诈,被截去双脚。到楚文王即位,和抱玉璞哭于荆山下,楚王使人剖璞加工,果得宝玉。事见《韩非子.和氏》◇因以"献玉"为典,谓向君主或朝廷献才智。
玉楮
[相关解释]
1.玉琢的楮叶。意谓虽然工巧,但不实用。语本《列子.说符》"宋人有为其君以玉为楮叶者,三年而成,锋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巧食宋国。子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玉,《韩非子·喻老》作"象",象牙。 2.纸的美称。
1.玉琢的楮叶。意谓虽然工巧,但不实用。语本《列子.说符》"宋人有为其君以玉为楮叶者,三年而成,锋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巧食宋国。子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玉,《韩非子·喻老》作"象",象牙。 2.纸的美称。
疑玉
[相关解释]
1.被人误认为石的璞玉。春秋时楚人卞和得璞玉﹐先后进献厉王和武王。经玉工鉴定﹐误认为石﹐卞和两次被刖足◇献文王﹐剖璞得美玉﹐琢为璧﹐命为"和氏之璧"。事见《韩非子.和氏》◇因以"疑玉"喻被暂时埋没的才能。
1.被人误认为石的璞玉。春秋时楚人卞和得璞玉﹐先后进献厉王和武王。经玉工鉴定﹐误认为石﹐卞和两次被刖足◇献文王﹐剖璞得美玉﹐琢为璧﹐命为"和氏之璧"。事见《韩非子.和氏》◇因以"疑玉"喻被暂时埋没的才能。
盗夸
[相关解释]
1.犹盗魁。指取富贵或名位不以其道者。《老子》"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王弼注"凡物不以其道得之,则皆邪也,邪则盗也;夸而不以其道得之,窃位也。故举非道,以明非道财皆盗夸也。"魏源本义"盗夸《韩非子》作'盗竽'。案古韵虞﹑麻通用,则'竽'﹑'夸'皆协韵。《说文》'竽'﹑'夸'皆亏声。盖篆文'于'作'亏',是以形近致误。"高亨正诂"'夸'﹑'竽'同声系,古通用。据韩说,盗竽犹今言盗魁也。竽以乐喻,魁以斗喻,其例正同。"一说,强盗为服饰以夸于人∮上公注"百姓不足而君有余者,是由
1.犹盗魁。指取富贵或名位不以其道者。《老子》"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王弼注"凡物不以其道得之,则皆邪也,邪则盗也;夸而不以其道得之,窃位也。故举非道,以明非道财皆盗夸也。"魏源本义"盗夸《韩非子》作'盗竽'。案古韵虞﹑麻通用,则'竽'﹑'夸'皆协韵。《说文》'竽'﹑'夸'皆亏声。盖篆文'于'作'亏',是以形近致误。"高亨正诂"'夸'﹑'竽'同声系,古通用。据韩说,盗竽犹今言盗魁也。竽以乐喻,魁以斗喻,其例正同。"一说,强盗为服饰以夸于人∮上公注"百姓不足而君有余者,是由
目不见睫
[相关解释]
1.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比喻人无自知之明。语出《韩非子.喻老》"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1.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比喻人无自知之明。语出《韩非子.喻老》"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矛榡
[相关解释]
1.亦作"矛盾"。 2.《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榡与矛者﹐誉之曰'吾榡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榡﹐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后以"矛榡(盾)"连举比喻言语或行为相互抵触﹐互不相容。
1.亦作"矛盾"。 2.《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榡与矛者﹐誉之曰'吾榡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榡﹐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后以"矛榡(盾)"连举比喻言语或行为相互抵触﹐互不相容。
矛盾
[相关解释]
①《韩非子·难一》说楚国有人卖矛和盾,夸他的盾最坚固,什么样的矛都刺不进,又夸他的矛最锐利,什么样的盾都能刺穿。有人问他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那会怎么样呢?”那人无言可答◇用矛盾”比喻言行相互抵触,互不相容自相矛盾|矛盾百出。②唯物辩证法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又统一又斗争的双方的关系。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必须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客观事物的矛盾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形成思想上的矛盾。③逻辑上有三种不同的涵义(1)指逻辑矛盾”或自相矛盾”;(2)指矛盾判断”;(3)指矛盾
①《韩非子·难一》说楚国有人卖矛和盾,夸他的盾最坚固,什么样的矛都刺不进,又夸他的矛最锐利,什么样的盾都能刺穿。有人问他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那会怎么样呢?”那人无言可答◇用矛盾”比喻言行相互抵触,互不相容自相矛盾|矛盾百出。②唯物辩证法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又统一又斗争的双方的关系。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必须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客观事物的矛盾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形成思想上的矛盾。③逻辑上有三种不同的涵义(1)指逻辑矛盾”或自相矛盾”;(2)指矛盾判断”;(3)指矛盾
知非子
[相关解释]
1.唐诗人司空图的别号。
1.唐诗人司空图的别号。
纵麑
[相关解释]
1.汉刘向《说苑.贵德》"孟孙猎得麑,使秦西巴持归。其母随而鸣,秦西巴不忍,纵而与之。孟孙怒而逐秦西巴。居一年,召以为太子傅。左右曰'夫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太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以一麑而不忍,又将能忍吾子乎?'"事又见《韩非子.说林上》﹑《淮南子.人间训》等。麑,幼鹿◇常用为形容仁爱之典。
1.汉刘向《说苑.贵德》"孟孙猎得麑,使秦西巴持归。其母随而鸣,秦西巴不忍,纵而与之。孟孙怒而逐秦西巴。居一年,召以为太子傅。左右曰'夫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太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以一麑而不忍,又将能忍吾子乎?'"事又见《韩非子.说林上》﹑《淮南子.人间训》等。麑,幼鹿◇常用为形容仁爱之典。
群蚁溃堤
[相关解释]
1.喻小患酿成大祸。语本《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熛)焚。"
1.喻小患酿成大祸。语本《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熛)焚。"
老马识途
[相关解释]
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回来时迷失了路途。管仲放老马在前面走,就找到了道路(见于《韩非子·说林》)。比喻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回来时迷失了路途。管仲放老马在前面走,就找到了道路(见于《韩非子·说林》)。比喻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自相矛盾
[相关解释]
①《韩非子·难一》载楚人卖盾与矛,夸口说吾盾之坚固,没有东西能刺破的。”又夸口说吾矛锋利,没有东西不能刺破的。”有人问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这个人对答不上来◇以自相矛盾”喻言行前后互相抵触。②即逻辑矛盾”(645页)。
①《韩非子·难一》载楚人卖盾与矛,夸口说吾盾之坚固,没有东西能刺破的。”又夸口说吾矛锋利,没有东西不能刺破的。”有人问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这个人对答不上来◇以自相矛盾”喻言行前后互相抵触。②即逻辑矛盾”(645页)。
苦口恶石
[相关解释]
1.《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季孙之爱我,疾痬也;孟孙之恶我,药石也。美痬不如恶石夫石犹生我,痬之美,其毒滋多。"《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后因以"苦口恶石"比喻逆耳而中肯有益的规劝。
1.《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季孙之爱我,疾痬也;孟孙之恶我,药石也。美痬不如恶石夫石犹生我,痬之美,其毒滋多。"《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后因以"苦口恶石"比喻逆耳而中肯有益的规劝。
虫流
[相关解释]
1.春秋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任用竖刁﹐专权乱政。桓公死﹐诸子争立﹐陈尸三月不收﹐尸虫流出户外。事见《韩非子.十过》◇因以"虫流"为死不得葬的典实。
1.春秋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任用竖刁﹐专权乱政。桓公死﹐诸子争立﹐陈尸三月不收﹐尸虫流出户外。事见《韩非子.十过》◇因以"虫流"为死不得葬的典实。
蚁溃
[相关解释]
1.谓大堤可因蚁穴而崩溃。比喻小事疏忽﹐可酿成大祸。语出《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而溃。"
1.谓大堤可因蚁穴而崩溃。比喻小事疏忽﹐可酿成大祸。语出《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而溃。"
蚁穴
[相关解释]
1.亦作"蚁穴"。 2.蚂蚁的巢穴。 3.比喻可以酿成大祸的小漏洞。语出《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之烟焚。"
1.亦作"蚁穴"。 2.蚂蚁的巢穴。 3.比喻可以酿成大祸的小漏洞。语出《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之烟焚。"
蚁穴溃堤
[相关解释]
1.比喻因细微不慎而酿成大祸。语出《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之烟焚。"
1.比喻因细微不慎而酿成大祸。语出《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之烟焚。"
蚤服
[相关解释]
1.谓早已服从。蚤﹐通"早"。《老子》"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谓蚤服。"一本作"早服"。《韩非子.解老》"圣人虽未见祸患之形,虚无服从于道理,以称蚤服。"陈奇猷集释"谓圣人虚静无为,而服从于道理,以合于早服之者。"一说谓早作准备。见任继愈《老子新译》。
1.谓早已服从。蚤﹐通"早"。《老子》"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谓蚤服。"一本作"早服"。《韩非子.解老》"圣人虽未见祸患之形,虚无服从于道理,以称蚤服。"陈奇猷集释"谓圣人虚静无为,而服从于道理,以合于早服之者。"一说谓早作准备。见任继愈《老子新译》。
衔橛
[相关解释]
1.亦作"衔橛"。 2.马嚼子。《韩非子.奸劫弑臣》"无捶策之威﹑衔橛之备,虽造父不能以服马。"明文征明《失解无聊》诗"疲马尚怜衔橛在,冥鸿翻困稻粱谋。"一说,衔,指马嚼子;橛,指车之钩心。 3.指驰骋游猎。 4.见"衔橛之变"。
1.亦作"衔橛"。 2.马嚼子。《韩非子.奸劫弑臣》"无捶策之威﹑衔橛之备,虽造父不能以服马。"明文征明《失解无聊》诗"疲马尚怜衔橛在,冥鸿翻困稻粱谋。"一说,衔,指马嚼子;橛,指车之钩心。 3.指驰骋游猎。 4.见"衔橛之变"。
衔羽
[相关解释]
1.《韩非子.说林下》"鸟有翢翢者,重首而屈尾,将欲饮于河,则必颠,乃衔其羽而饮之。"后用为相助之典。
1.《韩非子.说林下》"鸟有翢翢者,重首而屈尾,将欲饮于河,则必颠,乃衔其羽而饮之。"后用为相助之典。
见微知着
[相关解释]
1.谓看到事物的一些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语本《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1.谓看到事物的一些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语本《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计功行赏
[相关解释]
1.计算功勋大袖行赏赐。语出《韩非子.八说》﹕"计功而行赏﹐程能而授事。"
1.计算功勋大袖行赏赐。语出《韩非子.八说》﹕"计功而行赏﹐程能而授事。"
识途老马
[相关解释]
1.《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后遂以"识途老马"比喻对某种事情熟悉有经验的人。
1.《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后遂以"识途老马"比喻对某种事情熟悉有经验的人。
语泄
[相关解释]
1.谓所谈论的内容泄漏出去。语本《韩非子.说难》﹕"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1.谓所谈论的内容泄漏出去。语本《韩非子.说难》﹕"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诮石
[相关解释]
1.楚人卞和得玉璞﹐先后献之厉王﹑武王﹐二王均轻信玉人之言﹐将"宝玉而题之以石"﹐以和为诳﹐而刖其双足。及文王即位﹐和又抱璞哭于楚山下﹐王闻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玉﹐名曰和氏璧。事见《韩非子.和氏》◇遂用作典故﹐以"诮石"讥讽为政者不识贤才。
1.楚人卞和得玉璞﹐先后献之厉王﹑武王﹐二王均轻信玉人之言﹐将"宝玉而题之以石"﹐以和为诳﹐而刖其双足。及文王即位﹐和又抱璞哭于楚山下﹐王闻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玉﹐名曰和氏璧。事见《韩非子.和氏》◇遂用作典故﹐以"诮石"讥讽为政者不识贤才。
赝鼎
[相关解释]
1.《韩非子.说林下》"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雁往,齐人曰'鴈也。'鲁人曰'真也。'"后因以"赝鼎"指仿造或伪托之物。
1.《韩非子.说林下》"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雁往,齐人曰'鴈也。'鲁人曰'真也。'"后因以"赝鼎"指仿造或伪托之物。
赤松
[相关解释]
1.即赤松子。(1)《楚辞.远游》"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韩非子.解老》"赤松得之,与天地统。"汉王充《论衡.无形》"赤松﹑王乔,好道为仙,度世不死。"参见"赤松子"。(2)唐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落帆金华岸,赤松若可招。"王琦注引《太平寰宇记》"金华县有赤松涧,赤松子游金华山,以火自烧而化。"又引《浙江通志》"金华县北有赤松山,相传黄初平叱石成羊处。初平号赤松,故山以是名。"参见"赤松子"。 2.亦作"赤诵"。复姓。 3.常绿乔木,树皮较薄,淡黄红色。木材质粗,较坚韧,供建筑﹑
1.即赤松子。(1)《楚辞.远游》"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韩非子.解老》"赤松得之,与天地统。"汉王充《论衡.无形》"赤松﹑王乔,好道为仙,度世不死。"参见"赤松子"。(2)唐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落帆金华岸,赤松若可招。"王琦注引《太平寰宇记》"金华县有赤松涧,赤松子游金华山,以火自烧而化。"又引《浙江通志》"金华县北有赤松山,相传黄初平叱石成羊处。初平号赤松,故山以是名。"参见"赤松子"。 2.亦作"赤诵"。复姓。 3.常绿乔木,树皮较薄,淡黄红色。木材质粗,较坚韧,供建筑﹑
逆鳞
[相关解释]
1.倒生的鳞片。《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古人以龙比喻君主,因以触"逆鳞"﹑批"逆鳞"等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 2.鲫鱼的别名。
1.倒生的鳞片。《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古人以龙比喻君主,因以触"逆鳞"﹑批"逆鳞"等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 2.鲫鱼的别名。
逐走
[相关解释]
1.赛跑。《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师旷之对,晏子之说,皆合势之易也而道行之难,是与兽逐走也,未知除患。"一说,"逐走"当作"走逐"。陈奇猷集释"陶鸿庆曰案'与兽逐走',当作'与走逐兽'。与﹑以古通用。与走逐兽者,以走逐兽也◇说云'今释车舆之利,损六马之足,与王良之御,而下走逐兽',是其证◇人不知与之为以,辄以意倒转其文,则不成义。"
1.赛跑。《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师旷之对,晏子之说,皆合势之易也而道行之难,是与兽逐走也,未知除患。"一说,"逐走"当作"走逐"。陈奇猷集释"陶鸿庆曰案'与兽逐走',当作'与走逐兽'。与﹑以古通用。与走逐兽者,以走逐兽也◇说云'今释车舆之利,损六马之足,与王良之御,而下走逐兽',是其证◇人不知与之为以,辄以意倒转其文,则不成义。"
邯郸虱
[相关解释]
1.《韩非子.内储说上》"应侯谓秦王曰'王得宛叶﹑蓝田﹑阳夏,断河内,困梁郑,所以未王者,赵未服也。?上党在一而已,以临东阳,则邯郸口中虱也。'"旧注"以守上党之兵临东阳,则邯郸危如口中虱也。"后因以"邯郸虱"比喻形势危急。
1.《韩非子.内储说上》"应侯谓秦王曰'王得宛叶﹑蓝田﹑阳夏,断河内,困梁郑,所以未王者,赵未服也。?上党在一而已,以临东阳,则邯郸口中虱也。'"旧注"以守上党之兵临东阳,则邯郸危如口中虱也。"后因以"邯郸虱"比喻形势危急。
邹缨齐紫
[相关解释]
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管仲曰'君欲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又"邹君好服长缨,左右皆服长缨,缨甚贵,邹君患之,问左右,左右曰'君好服,百姓亦多服,是以贵。'君因先自断其缨而出,国中皆不服长缨。"后因以"邹缨齐紫"为上行下效之典。
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管仲曰'君欲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又"邹君好服长缨,左右皆服长缨,缨甚贵,邹君患之,问左右,左右曰'君好服,百姓亦多服,是以贵。'君因先自断其缨而出,国中皆不服长缨。"后因以"邹缨齐紫"为上行下效之典。
郑人买履
[相关解释]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郑国有人买鞋,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到买鞋处发现忘带了,于是回家取尺码,再赶回买鞋处,卖鞋的人已不在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当场试穿呢?他回答说我只信尺寸而不自信。”后常用郑人买履”讽刺那些只信条文不顾客观实际的人。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郑国有人买鞋,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到买鞋处发现忘带了,于是回家取尺码,再赶回买鞋处,卖鞋的人已不在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当场试穿呢?他回答说我只信尺寸而不自信。”后常用郑人买履”讽刺那些只信条文不顾客观实际的人。
郢书燕说
[相关解释]
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后因以"郢书燕说"比喻曲解原意,以讹传讹。
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后因以"郢书燕说"比喻曲解原意,以讹传讹。
铁室
[相关解释]
1.指遮蔽全身的铁甲。《韩非子.内储说上》﹕"矢来无乡﹐则为铁室以尽备之。"旧注﹕"谓甲之全者﹐自首至足无不有铁﹐故曰铁室。"一说﹐谓以铁为室。陈奇猷集释﹕"铁室﹐谓以铁为室﹐如此﹐则四面皆有屏蔽﹐不患矢来矣。"
1.指遮蔽全身的铁甲。《韩非子.内储说上》﹕"矢来无乡﹐则为铁室以尽备之。"旧注﹕"谓甲之全者﹐自首至足无不有铁﹐故曰铁室。"一说﹐谓以铁为室。陈奇猷集释﹕"铁室﹐谓以铁为室﹐如此﹐则四面皆有屏蔽﹐不患矢来矣。"
铄金
[相关解释]
1.熔化金属。《周礼.考工记序》﹕"铄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亦指熔化的金属。《韩非子.五蠹》﹕"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铄金百溢﹐盗跖不掇。不必害﹐则不释寻常﹔必害手﹐则不掇百溢。"陈奇猷集释﹕"《说文》﹕'铄﹐销金也。'案正在销之金﹐温度甚高﹐故盗跖不取。"汉桓寛《盐铁论.诏圣》﹕"夫铄金在炉﹐庄躤不顾﹔钱刀在路﹐匹妇掇之。"一说指精美的金子。 2.谓伤人的谗言。
1.熔化金属。《周礼.考工记序》﹕"铄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亦指熔化的金属。《韩非子.五蠹》﹕"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铄金百溢﹐盗跖不掇。不必害﹐则不释寻常﹔必害手﹐则不掇百溢。"陈奇猷集释﹕"《说文》﹕'铄﹐销金也。'案正在销之金﹐温度甚高﹐故盗跖不取。"汉桓寛《盐铁论.诏圣》﹕"夫铄金在炉﹐庄躤不顾﹔钱刀在路﹐匹妇掇之。"一说指精美的金子。 2.谓伤人的谗言。
随珠和璧
[相关解释]
1.随侯珠与和氏璧的并称。传说古代随国姬姓诸侯见一大蛇伤断﹐以药敷之而愈﹔后蛇于江中衔明月珠以报德﹐因曰随侯珠﹐又称灵蛇珠。楚人卞和于荆山得一璞玉﹐先后献给武王﹑文王﹐均以为石﹐和以欺君罪被砍断两足﹔成王登位﹐使人剖璞﹐果得夜光宝玉﹐因命之曰和氏璧。事见《韩非子.和氏》﹑《淮南子.览冥训》◇以"随珠和璧"泛指珍宝或珍宝中的上品。
1.随侯珠与和氏璧的并称。传说古代随国姬姓诸侯见一大蛇伤断﹐以药敷之而愈﹔后蛇于江中衔明月珠以报德﹐因曰随侯珠﹐又称灵蛇珠。楚人卞和于荆山得一璞玉﹐先后献给武王﹑文王﹐均以为石﹐和以欺君罪被砍断两足﹔成王登位﹐使人剖璞﹐果得夜光宝玉﹐因命之曰和氏璧。事见《韩非子.和氏》﹑《淮南子.览冥训》◇以"随珠和璧"泛指珍宝或珍宝中的上品。
非子
[相关解释]
1.周时人﹐也写作飞子﹐善养马。周孝王召使主养马于沠水﹑渭水之间◇封于秦(今甘肃张家川东)﹐为周的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是为秦始封之祖。
1.周时人﹐也写作飞子﹐善养马。周孝王召使主养马于沠水﹑渭水之间◇封于秦(今甘肃张家川东)﹐为周的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是为秦始封之祖。
韦弦
[相关解释]
1.亦作"韦弦"。 2.《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故以有余补不足,以长续短之谓明主。"后因以"韦弦"比喻外界的启迪和教益。用以警戒﹑规劝。
1.亦作"韦弦"。 2.《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故以有余补不足,以长续短之谓明主。"后因以"韦弦"比喻外界的启迪和教益。用以警戒﹑规劝。
飞子
[相关解释]
1.指非子。古代善养马的人。
1.指非子。古代善养马的人。
飞鸣
[相关解释]
1.边飞边鸣。 2.比喻显身扬名。语本《韩非子.喻老》"﹝鸟﹞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1.边飞边鸣。 2.比喻显身扬名。语本《韩非子.喻老》"﹝鸟﹞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食子
[相关解释]
1.战国时,魏将乐羊为表示忠于魏国,而忍心吃了中山国烹其子所做的羹。事载《战国策.魏策三》﹑《中山策》﹑《韩非子.说林上》。 2.混饭吃的人。 3.方言。食物。
1.战国时,魏将乐羊为表示忠于魏国,而忍心吃了中山国烹其子所做的羹。事载《战国策.魏策三》﹑《中山策》﹑《韩非子.说林上》。 2.混饭吃的人。 3.方言。食物。
饮鳖
[相关解释]
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县人卜子妻之市,买鳖以归,过颍水,以为渴也,因纵而饮之,遂亡其鳖。"后以"饮鳖"谓愚昧无知而坏事。
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县人卜子妻之市,买鳖以归,过颍水,以为渴也,因纵而饮之,遂亡其鳖。"后以"饮鳖"谓愚昧无知而坏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