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 查到相关霜降的内容。
带有霜降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汛
[相关解释]
1.指春﹑夏﹑秋三季的涨水期。第一汛叫春汛,或名桃汛﹑桃花汛﹑桃花水,汛期大概在清明节后二十日。第二汛叫伏汛,汛期在春汛后至立秋前。第三汛叫秋汛,汛期在伏汛后至霜降前。参阅清朱扆《河防志》卷五。
1.指春﹑夏﹑秋三季的涨水期。第一汛叫春汛,或名桃汛﹑桃花汛﹑桃花水,汛期大概在清明节后二十日。第二汛叫伏汛,汛期在春汛后至立秋前。第三汛叫秋汛,汛期在伏汛后至霜降前。参阅清朱扆《河防志》卷五。
九钟
[相关解释]
1.传说丰山有九口钟,霜降而鸣。
1.传说丰山有九口钟,霜降而鸣。
二十四节气
[相关解释]
指立春、雨水、惊蜇、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的意义。
指立春、雨水、惊蜇、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的意义。
戒寒
[相关解释]
1.告诫人备寒。亦借指霜降以后天气。
1.告诫人备寒。亦借指霜降以后天气。
晩米
[相关解释]
1.霜降节后成熟的稻米。
1.霜降节后成熟的稻米。
肃霜
[相关解释]
1.谓霜降而万物收缩。《诗.豳风.七月》"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毛传"肃,缩也,霜降而收缩万物。"孔颖达疏"又九月之时,收缩万物者,是露为霜也。"朱熹集传"肃霜,气肃而霜降也。"宋沈遘《谢冬服表》"感肃霜之节,嘉献裘之勤。"一说,肃霜犹肃爽,指天高气爽。参阅王国维《观堂集林.肃霜涤场说》。 2.见"肃爽"。
1.谓霜降而万物收缩。《诗.豳风.七月》"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毛传"肃,缩也,霜降而收缩万物。"孔颖达疏"又九月之时,收缩万物者,是露为霜也。"朱熹集传"肃霜,气肃而霜降也。"宋沈遘《谢冬服表》"感肃霜之节,嘉献裘之勤。"一说,肃霜犹肃爽,指天高气爽。参阅王国维《观堂集林.肃霜涤场说》。 2.见"肃爽"。
赤杨
[相关解释]
1.指洪秀全和杨秀清,暗喻太平天国。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乃誉﹞值赤杨之乱,弃儒而贾,于贸易之暇,攻书画篆刻及诗古文辞。"旧称国家大乱为"红羊劫","红羊"与"洪杨"同音,"红"又与"赤"同义,因以"赤杨"暗喻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为"红羊劫"。 2.树名。晋崔豹《古今注.草本》"赤杨,霜降则叶赤,材理亦赤也。"明李时珍以为即"柽柳"。见《本草纲目.木二.柽柳》。
1.指洪秀全和杨秀清,暗喻太平天国。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乃誉﹞值赤杨之乱,弃儒而贾,于贸易之暇,攻书画篆刻及诗古文辞。"旧称国家大乱为"红羊劫","红羊"与"洪杨"同音,"红"又与"赤"同义,因以"赤杨"暗喻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为"红羊劫"。 2.树名。晋崔豹《古今注.草本》"赤杨,霜降则叶赤,材理亦赤也。"明李时珍以为即"柽柳"。见《本草纲目.木二.柽柳》。
霜栗
[相关解释]
1.即栗子。栗子九月霜降乃熟﹐故称。 2.指栗树。
1.即栗子。栗子九月霜降乃熟﹐故称。 2.指栗树。
霜螯
[相关解释]
1.蟹到霜降季节才肥美﹐故称。螯﹐蟹螯。
1.蟹到霜降季节才肥美﹐故称。螯﹐蟹螯。
霜钟
[相关解释]
1.亦作"霜钟"。 2.指钟或钟声。语本《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亦作"霜钟"。 2.指钟或钟声。语本《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霜降
[相关解释]
1.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10月23日或24日。这时中国黄河流域一般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
1.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10月23日或24日。这时中国黄河流域一般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