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集解的内容。
带有集解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仍旧贯 [相关解释]
1.语出《论语.先进》"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鴽@?'"何晏集解引郑玄曰"仍,因也。贯,事也。因旧事则可也,何眼_更改作。"后以"一仍旧贯"表示完全按照旧例。
七政 [相关解释]
1.古天文术语。说法不一(1)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孔传"七政,日月五星各异政。"孔颖达疏"七政,谓日月与五星也。"《史记·五帝本纪》"以齐七政"裴髎集解引郑玄注同此说。(2)指天﹑地﹑人和四时。《尚书大传》卷一"七政者,谓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为政也。"(3)指北斗七星。以七星各主日﹑月﹑五星,故曰七政。《史记·天官书》"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裴髎集解引马融注《尚书》云"七政者,北斗七星,各有所主第一曰正日;第二曰主月
三分天下有其二 [相关解释]
1.泛指势力强大。语出《论语.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何晏集解引包咸曰"殷纣淫乱,文王为西伯而有圣德,天下归周者三分有二。"
三十六郡 [相关解释]
1.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六年)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裴髎集解"三十六郡者,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巨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凡三十五,与内史为三十六郡。"清姚鼐《复谈孝廉书》"按《秦始皇纪》,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其二十六年,迄三十三年,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是已为三十九郡。至秦亡时,或
三复白圭 [相关解释]
1.《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读诗至此,三反复之,是其心慎言也。"后因以"三复白圭"谓慎于言行。
三归 [相关解释]
1.娶三姓女子。《论语.八佾》"管氏有三归。"何晏集解引包咸曰"三归,娶三姓女也。妇人谓嫁曰归。"《汉书.地理志下》"﹝管仲﹞身在陪臣而取三归。"颜师古注"三归,三姓之女。"宋苏轼《东坡志林.七德八戒》"管仲之相桓公也……使家有三归之病,而国有六嬖之祸,故桓公不王,而孔子小之。"按,关于"三归"的解释尚有数说(1)三处家庭。俞樾《群经平议.论语一》"所谓三归者,即从管仲言,谓管仲自朝而归,其家有三处也。"(2)地名。指管仲之采邑。《晏子春秋.内杂下二八》"昔先君桓公,有管仲恤劳齐国,身老,赏之以三归,泽及
三户 [相关解释]
1.三户人家。极言人数之少。《史记.项羽本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裴髎集解引臣瓒曰"楚人怨秦,虽三户犹足以亡秦也。"一说,指楚之昭﹑屈﹑景三大姓。见司马贞索隐引韦昭说◇人多指"三户人家"。 2.地名。在今河南淅川县境。 3.古漳水上的一个渡口。在今河北磁县境内。
上咸五,下登三 [相关解释]
1.意谓汉德浩荡,等同五帝,而居三王之上。或谓汉德不及五帝而胜于三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方将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鸣和鸾﹐扬乐颂﹐上咸五﹐下登三。"裴髎集解引韦昭曰"咸同于五帝﹐登三王之上。"司马贞索隐引李奇曰"五帝之德﹐汉比为减;三王之德﹐汉出其上。故云'减五登三'也。"后引作"上咸五﹐下尊三"﹐用以形容自命不凡﹐目空一切。
不丧匕鬯 [相关解释]
1.《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孙星衍集解引郑玄曰"雷发声,闻于百里,古者诸侯之象。诸侯之教令,能警戒其国内,则守其宗庙社稷,为之祭主,不亡匕与鬯也。"匕﹑鬯,古代祭祀宗庙用物,借指宗庙祭祀◇以"不丧匕鬯"形容军纪严明,百姓安堵,不废宗庙祭祀。
不磷不缁 [相关解释]
1.磨不薄,染不黑。比喻坚贞高洁的品质,不因外界影响而有所改变。语本《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言至坚者磨而不薄,至白者染之于涅而不黑。君子虽在浊乱,浊乱不能污。"
专阃 [相关解释]
1.专主京城以外的权事。语本《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裴髎集解引韦昭曰"此郭门之阃也。门中橛曰阃。"后称将帅在外统军为"专阃"。
九夷 [相关解释]
1.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何晏集解引马融曰"东方之夷有九种。"《后汉书.东夷传》"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明袁衮《远游赋》"昔孔圣之周流兮,居九夷而弗陋。"一说指玄菟﹑乐浪﹑高骊﹑满饰﹑凫更﹑索家﹑东屠﹑倭人﹑天鄙。见《尔雅.释地》"九夷"疏。 2.泛称少数民族。
乡傩 [相关解释]
1.语本《论语.乡党》"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何晏集解"傩,驱逐疫鬼。"后世指迎神驱鬼的民俗。
买酎 [相关解释]
1.语本《史记.平准书》"至酎,少府省金,而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余人。"裴髎集解引如淳曰"《汉仪注》王子为侯,侯岁以户口酎黄金于汉庙,皇帝临受献金以助祭。大祀日饮酎,饮酎受金。金少不如斤两,色恶,王削县,侯免国。"后用"买酎"指地方对中央献纳钱财。
五例 [相关解释]
1.指《春秋》在行文上隐寓褒贬的五种体例。即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见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
交臂失之 [相关解释]
1.《庄子.田子方》"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王先谦集解"虽吾汝终身相与,不啻把一臂而失之,言其暂也。"后以"交臂失之"谓当面错过机会。
仁里 [相关解释]
1.仁者居住的地方。语本《论语.里仁》"里仁为美。"何晏集解引郑玄曰"里者,民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后泛称风俗淳美的乡里。
以紫乱朱 [相关解释]
1.《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朱,正色,紫,间色之好者。恶其邪好而夺正色。"后以"以紫乱朱"比喻将奸邪小人当作廉洁公正的贤者。
传癖 [相关解释]
1.晋杜预喜爱《左传》,着有《春秋左传集解》等。时王济解相马,又甚爱之;而和峤颇聚敛。预尝称济有马癖,峤有钱癖。武帝闻之,谓预曰"卿有何癖?"预对曰"臣有《左传》癖。"事见《晋书.杜预传》。
佞兑 [相关解释]
1.亦作"佞说"。亦作"佞俶"。 2.谓谄谀取悦。《荀子.修身》"饶乐之事﹐则佞兑而不曲。"王先谦集解"兑﹐悦也。言佞悦于人﹐以求饶乐之事。"又《臣道》"然而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亦指谄媚取悦的奸人。《荀子.王制》"进退贵贱则举佞俶。"一说,兑通"鋭"。佞锐,谓善于谄谀,口才和行动便捷。
俊风 [相关解释]
1.大风。俊,通"骏"。《大戴礼记.夏小正》"正月,启蛰……时有俊风,寒日涤冻涂。"戴德传"俊者,大也。大风,南风也。"顾凤藻集解"俊,与'骏'通。《尔雅》曰'骏,大也。'"一说和美的风。见清徐世溥《夏小正解》。
倚事 [相关解释]
1.僻邪之事。《荀子.荣辱》"饰邪说,文奸言,为倚事。"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三》引此句,云"'倚'为'邪'也",即僻邪。一说谓怪异之事,见王先谦集解。
倚衡 [相关解释]
1.靠在车前横木上。 2.《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裴髎集解引如淳曰"骑,倚也♀,楼殿边栏榡也。"司马贞索隐引韦昭曰"衡,车衡也。骑音倚,谓跨之。"按,"骑衡"后作"倚衡",有两解,一解据如淳说,谓倚靠在楼殿边栏干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三》引袁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立不倚衡。"北齐颜之推《观我生赋》"繄深宫之生贵,矧垂堂与倚衡。"唐刘禹锡《观市》"是日倚衡而阅之,感其盈虚之相寻也速,故着于篇云。"一解据韦昭说,谓跨在车前横木上。
傫如丧狗 [相关解释]
1.形容人失意而精神颓丧。语本《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累累若丧家之狗。"裴髎集解引王肃曰"丧家之狗,主人哀荒,不见饮食,故累然而不得意。孔子生于乱世,道不得行,故累累然不得志之貌也。"
僮指 [相关解释]
1.《史记.货殖列传》"僮手指千"。裴髎集解引《汉书音义》"僮,奴婢也。古者无空手游日,皆有作务,作务须手指,故曰手指,以别马牛蹄角也。"后即以"僮指"称僮仆,奴婢。
六飞 [相关解释]
1.亦作"六騱"﹑"六蜚"。古代皇帝的车驾六马﹐疾行如飞﹐故名。《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今陛下骋六騱﹐驰下峻山。"裴髎集解引如淳曰"六马之疾若飞。"《汉书.爰盎传》作"六飞"◇因以指称皇帝的车驾或皇帝。 2.喻帝位或皇权。 3."六月飞霜"之省。 4.指飞雪。
养信 [相关解释]
1.谓保持﹑培养威信。《荀子.礼论》"龙旗九斿﹐所以养信也。"杨倞注"信谓使万人见而信之﹐相至尊也。"一说﹐保持培养神圣的威势。王先谦集解引郝懿行曰"古多借信为伸﹐此又借信为神﹐神与伸皆同声之字﹐故可相通。"
内言 [相关解释]
1.妇女在闺房所说的话。 2.古代注家譬况字音用语。对"外言"而言。所谓内外指韵之洪细而言,内言发洪音,外言发细音。《汉书.王子侯表上》"襄嚵侯建"颜师古注引晋晋灼曰"音内言嚵菟。"又"獀节侯起"颜师古注引晋晋灼曰"獀音内言鸮。"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闲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内言''外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益使人疑。"王利器集解引周祖谟曰"所谓内外者,盖指韵之洪细而言。言内者洪音,言外者细音"。一说"内言"非注音术语。参阅龚祖培《内言﹑外言发覆》。
删书 [相关解释]
1.孔子删订《尚书》之说。据《尚书璇玑钤》称孔子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至秦穆公为三千二百四十篇,断远取近,定可以为世法者,百二十篇,其中一百零二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侯》。又据《史记.伯夷列传》司马贞索隐引《尚书纬》云孔子得帝魁之《书》三千三百三十篇,删定一百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侯》『之刘歆﹑班固﹑扬雄,唐之孔颖达等均尊信孔子删《书》之说,以为《尚书》源于古代史官,经孔子删次成书。但此说后世多有疑议,认为《书纬》及司马贞所引《尚书纬》之说不足据。宋林之奇《尚书集解》称"此说不然"。清顾炎武《日
利跂 [相关解释]
1.谓离世独立,超出凡俗。利,通"离"。《荀子.非十二子》"忍情性,綦溪利跂。"杨倞注"利与离同。离跂,违俗自絜之貌,谓离于物而跂足也。"王先谦集解"郝懿行曰利与离同,杨说是也。离世独立,故曰离跂。"一说,跂同歧。"利歧"谓不循正途而贪歧途。见梁启雄《荀子简释》。
加人 [相关解释]
1.凌轹他人。语出《论语.公冶长》"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何晏集解引马融曰"加,陵也。"
区盖 [相关解释]
1.即丘盖。谓疑而不明。区,通"丘"。《荀子.大略》"言之信者,在乎区盖之间,疑则不言,未问则不立。"杨倞注"区﹑藏物处,盖﹑所以覆物者。凡言之可信者,如物在区皿之间,言有分限,不流溢也。《汉书.儒林传》'唐生﹑褚生应博士弟子选,试诵说,有法;疑者丘盖不言。'丘,与'区'同也。"王先谦集解引郝懿行曰"区盖者,古读区若丘。注引《汉.儒林传》'疑者丘盖不言。'此说是也。《论语》记孔子言盖,皆疑而未定之词……故谓疑者曰丘盖,以音同,借为区盖耳。杨注非是。《汉书》注'苏林曰丘盖不言,不知之意也;如淳曰齐俗以不知为
千里急 [相关解释]
1.药草名。亦称"千里及"﹑"千里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千里及》﹝集解﹞引苏颂曰"千里急﹐生天台山中﹐春生苗﹐秋有花﹐土人采花叶入服药。又筠州有千里光……盖一物也。"明冯梦龙《智囊补.千里急》"问诸左右曰'吾乡有草﹐可作伤色者﹐尔泉地云何?'答曰'此名千里急。'余令取捣碎﹐别涂两人如其处﹐少焉成黑﹐以示两兵﹐两兵愕然﹐遂得奸状。"
卒更 [相关解释]
1.汉徭役名称。谓践更﹑居更﹑过更三种徭役。《史记.吴王濞列传》"卒践更"司马贞索隐引《汉律》"卒更有三﹐践更﹑居更﹑过更也。"一说卒更为更三品之一。《史记.游侠列传》"每至践更"裴髎集解引三国魏如淳曰"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践更﹐有过更。古有正卒无常人﹐皆当迭为之﹐一月一更﹐是为卒更也。"
厕牏 [相关解释]
1.便器。《史记.万石张叔列传》"﹝石建﹞取亲中裙厕牏,身自浣涤。"裴髎集解引孟康曰"厕,行清;窬,行中受粪者也。东南人谓凿木空中如曹谓之窬。"按,《汉书.万石君传》颜师古注引孟康注,两"窬"字均作"牏"。明归有光《陶节妇传》"已而姑病痢,六十余日,昼夜不去侧。时尚秋暑,秽不可闻,常取中裙厕牏自浣洒之。"清钱谦益《永丰程翁七十寿序》"考其家教,不过使其子孙驯行孝谨,澣厕牏﹑数马足而已。"一说厕牏指旁室门墙边的水沟。参阅清王先谦《汉书补注.万石君传》。
受厘 [相关解释]
1.汉制祭天地五畤,皇帝派人祭祀或郡国祭祀后,皆以祭馀之肉归致皇帝,以雰剈叫受厘。"厘"即"胙",祭馀之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裴髎集解引如淳曰"汉唯祭天地五畤,皇帝不自行,祠还致福。"司马贞索隐引应劭云"厘,祭余肉也。"《汉书.贾谊传》颜师古注则以"厘"为"禧"之借字,言受神之福,与此说异。
句屦 [相关解释]
1.古代鞋的一种。鞋端饰有绦制之鼻。《大戴礼记·哀公问》"然则今夫章甫﹑句屦,绅带搢笏者,此皆贤乎?"《荀子·哀公》"句屦"作"絧屦"。王先谦集解"王肃云'絧,谓屦头有拘饰也。'郑康成云'絧之言拘也,以为行戒,状如刀衣,鼻在屦头。'"参阅《周礼·天官·屦人》贾公彦疏。一说"句"通"矩"。句屦为方头之鞋。
史阙文 [相关解释]
1.史书上阙而不书或已脱漏的文字。语出《论语.卫灵公》"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古之良史于书字有疑则阙之以待能者。"
吴市吹箫 [相关解释]
1.春秋时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自楚逃至吴,曾吹萧乞食于吴市。《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裴髎集解引徐广曰"〔箎〕一作'箫'。"后称街头乞食为"吴市吹箫"。亦比喻过艰苦的流亡生活。
周南 [相关解释]
1.《诗.国风》之一◇人认为《周南》所收大抵为今陕西﹑河南﹑湖北之交的民歌,颂扬周德化及南方『以后被作为诗教的典范。 2.代称周公。因成周以南之地为周公旦的采邑,故称。 3.地名。指成周(今河南洛阳)以南。《韩非子.说林下》"周南之战,公孙喜死焉。"一说即洛阳。参阅《史记.太史公自序》裴髎集解引徐广注。 4.《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后因以"周南"为滞留某地而毫无建树之典。
哀而不伤 [相关解释]
1.谓悲伤而不过分。儒家诗教的重要命题。指诗歌﹑音乐不失中和之美。《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何晏集解"孔曰'哀不至伤,言其和也。'"朱熹集注"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哀而不伤,乐而不淫,虽诗歌,亦教训也。"亦谓貌似悲哀而实不伤心。
唯唯否否 [相关解释]
1.语出《史记.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裴髎集解引晋灼曰"唯唯,谦应也;否否,不通者也。"钱锺书《管锥篇.史记会注考证五八》"盖不欲径'否'其说,姑以'唯'先之,聊减峻拒之语气。"后因以"唯唯否否"形容虚与委蛇,佯应而不置可否。
四射 [相关解释]
1.古代四种射礼。即大射,宾射,燕射和乡射。见《礼记.射义》清孙希旦集解。 2.向四面发散﹑放射。
困学 [相关解释]
1.有所不通才学习。语出《论语.季氏》"困而学之,又其次也。"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困,谓有所不通。"后用以指刻苦学习。
在得 [相关解释]
1.《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得,贪得。"后因以"在得"为戒绝贪心的典实。 2.犹留得,剩下。
坚白 [相关解释]
1.语出《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言至坚者磨之而不薄,至白者染之于涅而不黑。"谓君子虽在浊乱而不能污◇因以"坚白"形容志节坚贞,不可动摇。 2.战国时名家学说的一个命题。
天启 [相关解释]
1.《左传.闵公元年》"卜偃曰'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赏﹐天启之矣。'"《史记.晋世家》作"天开"。裴髎集解引服虔曰"以魏赏毕万﹐是为天开其福。"后多指上天的启示。
失鹿 [相关解释]
1.失去天下。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裴髎集解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也。"
夷羊 [相关解释]
1.古指神兽﹑怪兽。《国语.周语上》"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韦昭注"夷羊﹐神兽。牧﹐商郊牧野。"《史记.周本纪》"麋鹿在牧"裴髎集解引晋徐广曰"此事出《周书》及《随巢子》﹐云'夷羊在牧'。牧﹐郊也。夷羊﹐怪物也。"一说﹐土神。《淮南子.本经训》"江河三川,絶而不流,夷羊在牧,飞蛩满野。"高诱注"夷羊,土神。殷之将亡,见于商郊牧野之地。"后亦以比喻乱世中的贤者。 2.复姓。春秋晋国有夷羊五。
媚奥 [相关解释]
1.语出《论语.八佾》"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晏集解引孔安国"奥,内也,以喻近臣也。灶,以喻执政也。"后用以喻阿附权贵。
射石饮羽 [相关解释]
1.射箭入石中﹐陷没箭上的羽毛。谓勇猛善射。传其事者有四(1)指春秋楚养由基。《吕氏春秋·精通》"养由基射先,中石,矢乃饮羽,诚乎先也。"按﹐"先"为"兕"的误字。《论衡·儒增》﹑《文选·七启》李善注﹑《路史·发挥三》皆作"兕"。(2)指春秋熊渠子。《韩诗外传》卷六"昔者楚熊渠子夜行,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下视,知其为石。"(3)指汉李广。《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裴髎集解引徐广曰"一作'没羽'。"(4)指北周李远。《周书·李远传》"〔远〕尝猎于莎栅
小器 [相关解释]
1.小器皿。 2.器量小。谓才具不大﹐无大作为。语出《论语.八佾》"管仲之器小哉。"何晏集解"言其器量小也。" 3.比喻小操守。 4.不大方﹐贪小;吝啬。
少从 [相关解释]
1.古谓出国使者随从中之地位低微者。《史记.大宛列传》"而汉使者往既多﹐其少从率多进熟于天子﹐言曰'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使。'"裴髎集解引《汉书音义》"或云从行之微者也。"一说为使者的少年随从。
尽尽 [相关解释]
1.消沉沮丧貌。《荀子.非十二子》"尽尽然,盱盱然。"王先谦集解引郝懿行曰"尽尽者,闭藏消沮之容。"一说,极视尽物之貌。见杨倞注。 2.全部;充分。 3.犹蜂拥。
岁寒松柏 [相关解释]
1.《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雕伤;平岁则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后用以喻在逆境艰难中能保持节操的人。
席盖 [相关解释]
1.坐席与障雨用的盖。《礼记.曲礼下》"j策﹑几杖﹑席盖﹑重素﹑袗絺绤,不入公门。"孙希旦集解"席,坐席也。朝内卿大夫视事之室,盖有君所常设之席,故不可持席以入,嫌其自表异也。盖以御雨,亦以表尊,朝位在庭,雨则废持盖,嫌其表尊也。"一说谓丧车盖。参阅《礼记.曲礼下》郑玄注。
干封 [相关解释]
1.晒干新筑的祭坛。封,封禅时所建的祭坛◇泛指天旱。《史记·孝武本纪》"夏﹐旱。公孙卿曰'黄帝时﹐封则天旱﹐干封三年。'上乃下诏曰'天旱﹐意干封乎?其令天下尊祠灵星焉。'"张守节正义"苏林曰'天旱欲使封土干燥也。'颜师古曰'三岁不雨﹐暴所封之士令干。'"《汉书·沟洫志》"上既封禅﹐巡祭山川﹐其明年﹐干封少雨。"唐鲍溶《闻国家将行封禅聊抒臣情》诗"云雨由来随六龙﹐玉泥瑶检不干封。"一说﹐祭祀而不立神主谓"干封"。见《史记·孝武本纪》裴髎集解引如淳说。
康衢歌 [相关解释]
1.相传春秋齐宁戚饲牛,击牛角而歌于康衢,辞曰"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遭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曼曼何时旦?"桓公奇其歌,命后车载回,任以国政。事见《吕氏春秋.举难》﹑汉刘向《说苑.尊贤》。歌辞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裴髎集解引应劭曰◇因以"康衢歌"喻指贤才不遇而发之悲歌。
德邻 [相关解释]
1.《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何晏集解"方以类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邻,是以不孤。"后指有德之人相聚为伴。
志微 [相关解释]
1.微弱。《礼记·乐记》"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王引之《经义述闻·礼记中》"'志'亦'微'也。'志'与'职'古字通。《说文》职,记微也。"孙希旦集解"愚谓志微,《汉书·乐志》作'纤微'是也。纤微,谓乐音纤细而微眇也。"一说"志微,意细也。"见郑玄注。
成积 [相关解释]
1.成见积习。《荀子.解蔽》"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于成积也。"杨倞注"成积﹐旧习也。"一说犹全体。王先谦集解"不蔽于成积者﹐犹言不蔽于道之全体也。正对上'道之一隅'言之。"
批凤 [相关解释]
1.《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比孔子于凤鸟,凤鸟待圣君乃见,非孔子周行求合,故曰衰。"后因以"批凤"指对有德者的批评。
抑末 [相关解释]
1.谓抑制商贾。 2.《论语.子张》"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埽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何晏集解引包咸曰"言子夏弟子,但对宾客﹑修威仪礼节之事则可,然此但是人之末事耳,不可无其本。"后因以"抑末"指末事。
拙袖 [相关解释]
1.《史记.五宗世家》"﹝长沙定王发﹞以其母微,无宠,故王卑湿贫国"裴髎集解引汉应劭曰"景帝后二年,诸王来朝,有诏更前称寿歌舞。定王但张袖小举手。左右笑其拙,上怪问之,对曰'臣国小地狭,不足回旋。'帝以武陵﹑零陵﹑桂阳属焉。"后因以"拙袖"喻幅员狭小的邦国。
挢拂 [相关解释]
1.强行纠正。《荀子.臣道》"事中君者,有谏争无谄谀;事暴君者,有补削无挢拂。"杨倞注"挢,谓屈其性也;拂,违也。挢拂则身见害,使君有杀贤之名﹐故不为也。"一说,为矫枉弼正。王先谦集解引卢文弨曰"拂,读为'弼'。"
放言 [相关解释]
1.谓不谈世事。《论语.微子》"﹝子﹞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何晏集解引包咸曰"放﹐置也;不复言世务。"一说为放纵其言。参阅清刘宝楠正义。 2.放纵其言,不受拘束。
效驾 [相关解释]
1.亦作"效驾"。 2.试车。《礼记.曲礼上》"君车将驾﹐则仆执策立于马前﹐已驾﹐仆展輈效驾﹐奋衣由右上﹐取贰绥跪乘。"孙希旦集解"跪乘者﹐君既未出﹐未敢依常而立﹐所以跪而乘之为敬也。然此是暂试﹐空左不嫌也。"一说﹐"效驾"谓告白车已驾妥。郑玄注"效驾﹐白已驾。"孔颖达疏"效﹐白也﹐仆监视驾已竟而入白君道'驾竟。'"
斯滥 [相关解释]
1.谓不自检束﹐胡作非为。语本《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何晏集解"滥,溢也。君子固亦有穷时,但不如小人穷则滥溢为非。"
明夷 [相关解释]
1.六十四卦之一。即离下坤上。《易.明夷》"明夷,利艰贞。"孙星衍集解引郑玄曰"夷,伤也,日出地上,其明乃光,至其入地,明则伤矣,故谓之明夷。"后因以比喻昏君在上,贤人遭受艰难或不得志。 2.指遭受艰难的贤人志士。 3.鸣鴺。叫着的鹈鹕。明,通"鸣"。《易.明夷》"明夷于飞﹐垂其翼。"李镜池通义"明夷﹐借为鸣鴺。"一说﹐即鸣雉。见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卷三。 4.指太阳下山。 5.鸣弓。谓拉弓发射。 6.大弓。 7.东方之国,日出处。
晏温 [相关解释]
1.天气晴暖。《史记.孝武本纪》"至中山﹐晏温﹐有黄云盖焉。"裴髎集解引如淳曰"三辅谓日出清济为晏。晏而温也。"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二"于时日景晏温﹐皆以为恭孝所感。"清赵翼《多雨》诗"忽晴忽雨乱晨昏﹐纔苦阴寒又晏温。"一说"晏温"与"曣?"﹑"氤氲"音近义同﹐形容云霭垂覆之状。
有勇知方 [相关解释]
1.有勇气且知道义。语本《论语.先进》"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何晏集解"方,义方。"
期颐 [相关解释]
1.一百岁。语本《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孙希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
朱紫 [相关解释]
1.红色与紫色。 2.《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朱,正色;紫,间色之好者。恶其邪好而夺正色。"后因以"朱紫"喻正与邪﹑是与非﹑善与恶。 3.比喻辞采。 4.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色或服饰。谓朱衣紫绶,即红色官服,紫色绶带。指供职高位。 5.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色或服饰。谓红色﹑紫色官服。
杂累 [相关解释]
1.谓成熟。《淮南子.俶真训》﹕"古之真人﹐立于天地之本﹐中至优游﹐抱德炀和﹐而万物杂累焉。"高诱注﹕"抱其志德而炙于和气﹐故万物杂累﹐言成熟也。"一说﹐"杂累"当作"炊累"﹐犹动升。刘文典集解引孙诒让曰﹕"杂累﹐无成熟之义。杂﹐疑当作炊。《庄子.在宥篇》云﹕'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释文》云﹕'炊本作吹。同。'司马云﹕'炊累﹐犹动升也。'……《淮南书》似即本彼文﹐高训为成熟﹐则与司马﹑郭义异耳。"
析愿 [相关解释]
1.谓分出本分善良的人。《荀子.王制》"析愿禁悍,而刑罚不过。"杨倞注"析,分异也。分异其愿悫之民,使与凶悍者异也。"一说析愿当作"暻@(傆)",谓制裁狡黠的人。参阅王先谦集解。
枝策 [相关解释]
1.谓举杖以击节。《庄子.齐物论》"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成玄英疏"枝,柱也。策,打鼓杖也,亦言击节杖也。"陆德明释文引崔譶曰"举杖以击节。"一说,谓拄杖。王先谦集解"枝策者,拄其策而不击。"
桔槔烽 [相关解释]
1.《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裴髎集解引文颖曰"作高木橹,橹上作桔槔,桔槔头兜零,以薪置其中,谓之烽。常低之,有寇即火然举之以相告。"后因称烽火台为"桔槔烽"。
桥山 [相关解释]
1.山名。在今陕西省黄陵县西北,相传为黄帝葬处。沮水穿山而过,山状如桥,故名。《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崩,葬桥山。"裴髎集解引《皇览》"黄帝冢在上郡桥山。"后因以借指黄帝陵墓或帝王陵墓。 2.山名。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上有黄帝和唐尧庙。
樊槻 [相关解释]
1.木名。秦皮的异名。相传其皮渍水后,和墨书写,可保持墨色长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二·秦皮》[集解]引陶弘景曰"俗云是樊槻皮,而水渍以和墨书,色不脱,微青。"一说即槻木。参见"槻"。
汶上 [相关解释]
1.汶水之北。泛指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之地。《论语.雍也》"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何晏集解"去之汶水上﹐欲北如齐。"杨伯峻注"桂馥《札朴》云'水以阳为北﹐凡言某水上者﹐皆谓水北。'"后人常用为隐居的典故。
淫鱼 [相关解释]
1.鱼名。即鲟鱼,古称鱯鱼。《淮南子.说山训》"瓠巴鼓瑟而淫鱼出听。"高诱注"淫鱼长头﹐身相半﹐长丈余﹐鼻正白﹐身正黑﹐口在颔下﹐似鬲狱鱼﹐而鱼无鳞﹐出江中。"三国魏曹丕《善哉行》"淫鱼乘波听﹐踊跃自浮沈。"《荀子.劝学》"流鱼出听"清王先谦集解"《淮南子.说山训》作淫鱼。高注以为长头﹐口在颔下之鱼﹐与《后汉.马援传》注鱯鱼口在颔下合﹐故《论衡》作鱯鱼。"一说为大鱼。刘家立《淮南集证》引清蒋超伯曰"《尔雅.释诂》'濯'与'淫'并训大也﹐此淫鱼即谓大鱼也。"
游藩 [相关解释]
1.谓游学于某人门下。语出《庄子.大宗师》"意而子曰'虽然,吾愿游于其藩。'"王先谦集解引宣颖曰"言虽不能遵途,愿涉其藩篱。" 2.谓仕于诸侯王府。
火传 [相关解释]
1.《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王先谦集解"形虽往而神常存,养生之究竟,薪有穷火无尽。"此喻养生者随变任化与物俱迁,形体虽有生灭,而精神如火种绵延不绝◇因以"火传"指品质﹑道理或事业代代流传。
灵圉 [相关解释]
1.神仙的总称。《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灵圉燕于闲观﹐偓佺之伦暴于南荣。"司马贞索隐引张揖曰﹕"众仙号。"一说﹐仙人名。裴髎集解引郭璞曰﹕"灵圉﹐淳圉﹐仙人名也。"
燕衣 [相关解释]
1.古天子宴群臣时所著之服。《礼记.王制》"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养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郑玄注"凡养老之服,皆其时与群臣燕之服。"孔颖达疏"以《经》云,夏后氏燕衣而养老,周人玄衣而养老,周人燕用玄衣,故知养老燕群臣之服也。"又"庶羞不逾牲,燕衣不逾祭服,寝不逾庙。"一说,"燕衣"为古天子退朝闲居时所著之服。见孙希旦集解。
爰书 [相关解释]
1.古代记录囚犯供辞的文书。《史记.酷吏列传》"﹝张汤﹞劾鼠掠治,传爰书,讯鞫论报。"裴髎集解引苏林曰"爰,易也。以此书易其辞处。"司马贞索隐引韦昭曰"爰,换也。古者重刑,嫌有爱恶,故移换狱书,使他官考实之,故曰'传爰书'也。"后用以指判决书。
牛髐 [相关解释]
1.赤色牛。古代用为祭祀的牺牲。语本《论语.雍也》"犁牛之子,髐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何晏集解"髐﹐赤也。"
玄愍 [相关解释]
1.谓色彩混合。《汉书.司马相如传下》"红杳眇以玄愍兮,獃风涌而云浮。"颜师古注引晋灼曰"红,赤色貌。杳眇,深远也。玄愍,混合也。言自绛幡以下,众气色盛,光采相耀,幽蔼炫乱也。"一说昏暗无光貌。王先谦补注"《史记》作眩。集解引《汉书音义》曰'杳眇眩愍,暗冥无光也。'"
畏后生 [相关解释]
1.《论语.子罕》"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何晏集解"后生,谓年少。"后用作称颂青少年之典。
疾甚 [相关解释]
1.谓疾恶太甚。语出《论语.泰伯》"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何晏集解引包咸曰﹕"疾恶太甚﹐亦使其为乱。"
瘠墨 [相关解释]
1.俭薄。墨家主张薄葬﹐故称"瘠墨"。语本《荀子.礼论》"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谓之瘠……刻死而附生谓之墨。"杨倞注﹕"瘠﹐薄。"王先谦集解引郝懿行曰﹕"墨者﹐墨子之教﹐以薄为道也。瘠亦俭薄之意。"又《乐论》﹕"乱世之征……其养生无度﹐其送死瘠墨。"
白题 [相关解释]
1.古代匈奴部族名。俗以白色涂额﹐故名。《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复从击韩信胡骑晋阳下﹐所将卒斩胡白题将一人。"裴髎集解引服虔曰﹕"胡名也。"《南史.裴松之传》﹕"时西北远边有白题及滑国遣使由岷山道入贡﹐此二国历代弗宾﹐莫知所出。"宋刘肃《序》﹕"白题﹑八滑之事既陈﹐而当世之疑已释。"一说﹐古代匈奴部族胡人所戴的毡笠。
白鱼入舟 [相关解释]
1.《尚书大传》卷三"八百诸侯俱至孟津﹐白鱼入舟。"《史记.周本纪》"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府取以祭。"裴髎集解引马融曰"鱼者﹐介鳞之物﹐兵象也。白者﹐殷家之正色﹐言殷之兵众与周之象也。"后遂以"白鱼入舟"为殷亡周兴之兆。
监市履猯 [相关解释]
1.《庄子.知北游》"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猯也,每下愈况。"王先谦集解引李颐曰"市魁履豕,履其股脚猯难肥处,故知豕肥耳。"后以"监市履猯"喻善于体察事物。
相趋 [相关解释]
1.谓因与丧家互闻姓名而前往吊问。《礼记.杂记下》"相趋也,出宫而退。"郑玄注"相趋,谓相闻姓名来会丧事也。"孔颖达疏"相趋,谓与孝子本不相识,但相闻姓名而来会﹑趋丧也。"一说谓一面之交。孙希旦集解"相趋,谓尝相聚会而趋就。"趋就,谓对初识之人前趋见礼,互通姓名。
礼序 [相关解释]
1.本谓礼仪的次序得以实现。语本《礼记.礼运》"故圣人参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处其所存,礼之序也。"孙希旦集解"故君必正身立于无过之地,而与天地合其德,与鬼神合其吉凶,然后礼序而民治也。"又"故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孙希旦集解"礼者,所行有节而不可乱,故言'序'。"后以"礼序"泛指礼仪制度。
禁语 [相关解释]
1.禁止相聚谈论。语本《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李斯曰'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制曰'可。'"裴髎集解"禁民聚语,畏其谤己。"张守节正义"偶,对也。" 2.指被禁止的话。
离纵 [相关解释]
1.谓不同流俗。纵﹐"縰"的讹字。《荀子.非十二子》﹕"以不俗为俗﹐离纵而跂訾者也。"杨倞注﹕"离纵谓离于俗而放纵……或曰纵当为縰﹐传写误耳。縰与纚同﹐步也。"王先谦集解引王念孙曰﹕"后说谓纵为縰之误﹐是也。《庄子.在宥篇》﹕'儒墨乃始离跂攘背乎桎梏之间。'离跂﹐迭韵字。《荀子》云'离縰而跂訾'﹐离縰跂訾﹐亦迭韵字﹐大抵皆自异于众之意也。"一说离开众人。杨倞注﹕"离縰﹐谓离于俗而步去。"
策马 [相关解释]
1.驱马使行。 2.古占星家用语。常与"王良"连用。意谓"王良主天马之星也。其动策马则车骑盈野。车骑盈野者﹐喻刀兵之乱也。"见《论衡.变动》"王良策马﹐车骑盈野"刘盼遂集解引孙蜀丞注。一说﹐策马亦星名。
紫朱 [相关解释]
1.《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何晏集解"朱,正色;紫,间色之好者。恶其邪好而乱正色。"后因以"紫朱"或"朱紫"比喻正邪或真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