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9 查到相关集校的内容。
带有集校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准 [相关解释]
1.指调高下,分并财,散积聚。《管子.轻重甲》"故知三准同策者,能为天下。不知三准之同策者,不能为天下。"马非百新诠引尹桐阳云"三准者,一调高下,二分并财,三散积聚也。"一说指万物通﹑万物运﹑万物贱三条准则。见《管子集校》郭沫若案语。
偏卒 [相关解释]
1.战车与兵卒。《管子·君臣下》"虽有偏卒之大夫,不敢有幸心,则上无危矣。"郭沫若等集校引俞樾云"'偏'者车数,'卒'者人数,成七年《左传》杜注引《司马法》曰'百人为卒,车九乘为小偏,十五乘为大偏'是也。有偏卒之大夫,盖谓大夫之家有车徒者耳。"一说"偏卒"皆副佐之义。见集校引丁士涵说。
六峜 [相关解释]
1.《管子.轻重戊》"虙戏作造六峜﹐以迎阴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旧注谓"峜"即计数之"计"﹐六计﹐犹《周髀算经》之类。清洪颐煊﹑庄述祖谓"峜"当作"佱"﹐乃古文"法"字。近人闻一多谓"佱"假借为"法"﹐六法﹐即《易通卦验》所云干﹑离﹑艮﹑兑﹑坎﹑坤。郭沫若以"六峜"古本作"大陆"﹐"峜"乃"坴"之讹﹐"大坴"﹐即乾坤六法。参阅郭沫若等《管子集校》。
分民 [相关解释]
1.古时分封土地,其地居民随同划归受封者管辖,谓之分民。 2.谓将国用所需寄付于民。《管子.乘马》"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善分民;圣人不能分民,则犹百姓也。于!已不足,安得名圣?"郭沫若等集校引许维遹曰"分,犹予也。《戒篇》'以财予人者谓之良'……予民,谓托业于民。"一说,谓使民各安其位分。见尹知章注。
列民 [相关解释]
1.犹众民。《管子·山至数》"大夫不乡赘合游者,谓之无礼义。大夫幽其春秋,列民幽其门山之祠。"郭沫若等集校"许维遹案'列民,读为黎民。'"一说列民当分读,原文当为"春秋不乡赘合游者,谓之无礼义。大夫幽其列,民幽其门。"见《管子集校》郭沫若案。
博夜 [相关解释]
1.长夜,整夜。《管子.侈靡》"圣人者,省诸本而游诸乐,大昏也,博夜也。"康有为《叙》"大昏也,博夜也,冥冥汶汶,雾雾氛氛,重重锢昏,皎日坠渊……然卒不闻孔子天地之全,太平之治,大同之乐,悲夫!"一说"博夜"即"博弈"。见《管子集校》郭沫若案。
墐灶 [相关解释]
1.修砌炉灶。《管子.轻重己》"教民樵室钻燧,墐灶泄井,所以寿民也。"一说,墐字是"熯"字之误,"熯"即古"然"字。参阅郭沫若等《管子集校》。
平气 [相关解释]
1.平和之气。《管子·侈靡》"沮平气之阳,若如辞静。"尹知章注"言欲沮败平和之阳气,默至而无形声如辞言之静者。"一说,谓正气。郭沫若等集校"'平气'谓正气。正气方兴,在上者每思有以'沮'之。" 2.谓使心平气和。 3.又称"恒气"。推算节气的一种方法。即把一个回归年平分为二十四等分,对应二十四个节气,节气之间平均即得十五天多。我国古历除清代颁行者外,都采用平气。
曲静 [相关解释]
1.指道家之委曲求全与清静无为的主张。《管子.侈靡》"不方之政﹐不可以为国;曲静之言﹐不可以为道。"郭沫若等集校"此斥道家者言。道家主静﹐主无为﹐主恬淡﹐主'曲则全'。"一说﹐静读为?;?﹐屈。曲?﹐即曲屈﹐不正直。见于省吾《双剑誦诸子新证.管子二》。
朱跗 [相关解释]
1.红色花萼。跗,通"柎"。《管子.地员》"朱跗黄实。"尹知章注"花足也。"一说红米皮。郭沫若等集校引尹桐阳曰"跗,……米皮也。今所谓红米粘,吴语谓之赤米。"
朽脊 [相关解释]
1.犹朽骨。《管子.度地》"春不收枯骨朽脊,伐枯木而去之,则夏旱至矣。"一说,此"朽脊"与"枯骨"对文,谓腐肉。见郭沫若等《管子集校》。
次浮 [相关解释]
1.棺椁垄墓外的装饰。《管子.侈靡》"巨棺椁所以起木工也﹐多衣衾所以起女工也﹐犹不尽﹐故有次浮也。"君知章注"次浮﹐棺椁垄墓之外游饰也。"一说为墓外之郛郭。郭沫若等集校引何如璋曰"次﹐谓次第﹐浮﹐当谓桴。桴与'捄'通。《说文》'救﹐盛土于梩中也﹐一曰桴也。'言于墓棫桴聚土壤﹐筑墙周之﹐如城之有郛郭也。"或曰即裹牺牲的包裹。
次祖 [相关解释]
1.列祖。《管子.侈靡》"祀谭次祖。"尹知章注"谭﹐延也。国败絶祀之事﹐延及次相。"于省吾《双剑誦诸子新证.管子二》"注谓'延及次祖'﹐是读'谭'为'覃'﹐训延也。'次祖'犹言列祖。《吕氏春秋.季冬》'次诸侯之列'注'次﹐列也。'《晋语》'失次犯令死'注'次﹐行列也。'然则'祀覃次祖'﹐即祀延列祖也。"一说﹐次祖者﹐即趑趄﹑次且﹑次雎。见郭沫若等《管子集校.侈靡》。
浧濡 [相关解释]
1.犹盈缩。《管子.宙合》"春采生﹐秋采蓏﹐夏处阴﹐冬处阳。此言圣人之动静﹑开阖﹑诎信﹑浧濡﹑取与之必因于时也。"郭沫若等集校引王念孙曰"浧﹐当为逞;儒﹐当为偄﹐皆字之误也。逞与盈同﹐偄与緛同。盈緛犹盈缩也。"一说犹燥湿﹐或曰犹疾徐。均见《管子集校》。
淑湫 [相关解释]
1.寂寥。《管子.水地》"耳之所听,非特雷鼓之闻也,察于淑湫。"尹知章注"淑湫,与寂寥同。"郭沫若等集校引张佩纶曰"淑,读为寂,《淮南.原道训》'湫漻寂寞。'高诱注'湫漻,清静也;寂寞,恬淡也。'此言视于无形,听于无声。"一说,为啁啾之假字。参阅于省吾《双剑誦诸子新证.管子二》。
渠展 [相关解释]
1.古代齐国地名。《管子.地数》"夫楚有汝汉之金﹐齐有渠展之盐。"又《轻重甲》"今齐有渠展之盐。"尹知章注"渠展﹐齐地。沛水所流入海之处﹐可煮盐之所也﹐故曰'渠展之盐'。"一说﹐为渤海的别名。见《管子.地数》郭沫若等集校引张佩纶说。
漱玉词 [相关解释]
词集。南宋李清照作。一卷。明代毛晋刻本收词十七首。另有清代王鹏运刻本,收词五十首。今人王学初有《李清照集校注》三卷,卷一收词,余二卷分别收诗和文。
珍甲 [相关解释]
1.珍贵的甲冑。《管子·乘马》"君有珍车珍甲,而莫之敢有。"一说,为破敝之甲。郭沫若等集校"两'珍'字读为轸戾之轸。《方言》三'轸,戾也。''珍车珍甲'犹言敝车敝甲。"
祖旧 [相关解释]
1.谓父祖故旧。《管子.牧民》"顺民之经,在明鬼神,祗山川,敬宗庙,恭祖旧。"又"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不祗山川,则威令不闻;不敬宗庙,则民乃上校;不恭祖旧,则孝悌不备。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郭沫若等集校引闻一多曰"祖旧即先祖之大臣。"一说,谓恭承先祖之旧法。见尹知章注。
粤宛 [相关解释]
1.谓天气和顺。《管子.五行》"然则天为粤宛,草木养长,五谷蕃实秀大。"尹知章注"粤,厚也;宛,顺也。天为厚顺,不逆时气也。"一说"粤宛"当作"奥苑"。郭沫若等集校引张佩纶曰"'粤'当作'奥'……'宛'本作'苑'。《白虎通》'苑囿,养万物者也。'《老子》'道者万物之奥。'此言以天为万物之奥苑,故养长蕃实秀大。"
行禽 [相关解释]
1.能行走的兽类。比喻行为卑污的人。禽,兽类的总称。《管子.立政》"道涂无行禽,疏远无蔽狱,孤寡无隐治。"尹知章注"无禽兽之行。"郭沫若等集校引黄震云"'道涂无行禽',指人言之,谓其为能行之禽尔。"一说指路上的囚徒。禽,犹囚。参阅清俞樾《诸子平议.管子一》。
诸君 [相关解释]
1.指年老者。《管子.海王》﹕"今吾非籍之诸君吾子﹐而有二国之籍者六千万。使君施令曰﹕吾将籍于诸君吾子﹐则必嚣号。"尹知章注﹕"诸君﹐谓老男老女也。"一说"诸"通"都"﹐都君﹐指在都邑享受免除赋税权利的人。郭沫若等集校﹕"张佩纶曰﹕诸君﹐诸﹑都通。《禹贡》'被孟诸'﹐《史记》作'孟都'﹐是其证……此'诸君'即'都君子有复除者'﹐其人不在正籍。以盐策加价则有复除者亦无不食盐。《注》以为老男老女﹐非是。" 2.敬辞。犹诸位。 3.各个国君。
谌杵 [相关解释]
1.谓奸诈之人伪托真诚。《管子.任法》﹕"然故谌杵习士﹐闻识博学之人不可乱也。"尹知章注﹕"杵所以毁碎于物者也。谓奸诈之人﹐伪托于谌﹐以毁君法。"一说当作"堪材"﹐谓材力强胜能任事者。郭沫若等集校引孙诒让曰﹕"'谌杵'当为'堪材'﹐皆形之误也……堪材谓材力强胜能任事者﹐与《吕览》堪士义同。"
阴冻 [相关解释]
1.背阳处的冻冰。《管子.巨乘马》﹕"日至六十日而阳冻释﹐七十日而阴冻释。阴冻释而秇稷。"郭沫若等集校引张佩纶曰﹕"《说文》﹕'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一说为地下的冻冰。见《管子集校》引刘绩注。
雁膳 [相关解释]
1.亦作"鴈膳"。 2.菰米的别称。《管子·地员》﹕"其种雁膳黑实﹐朱跗黄实。"郭沫若等集校﹕"杨慎云﹕菇﹐《管子》谓之雁膳﹐以雁食之也。"一说﹐即青稞。张佩纶曰﹕"《说文》'稞﹐谷之善者﹐一曰无皮谷'﹐《周礼·膳夫》'膳之言善'﹐膳﹑善通。《四民月令》'青稞麦与大麦同■冱■﹐黰美﹐磨尽无麸'﹐此即《说文》所谓无皮稞为谷之善者﹐且与大麦同﹐与雁味相宜﹐故名之曰'雁膳'。"
集校 [相关解释]
1.汇集诸家对某一古籍的各种校勘﹐断以己意。
静音 [相关解释]
1.谓戒声色之娱。《管子.内业》﹕"彼道之情﹐恶音与声﹔修心静音﹐道乃可得。"一说﹐音当作"意"。涤除一切尘俗之念。见郭沫若等《管子集校》引猪饲彦博语。
食称 [相关解释]
1.粮食与人口相称。指百姓不缺口粮。《管子.轻重乙》"泉雨五尺﹐其君必辱。食称之国必亡。待五谷者众也。"马非百新诠"食称之国﹐谓其国所产之五谷与其国人口之多寡相当。"一说靠称贷而食。郭沫若等集校引李哲明曰"称﹐谓称贷﹐言国恃称时贷而食﹐其国必亡也。"
鸷距 [相关解释]
1.踟躇不前貌。《管子.小问》﹕"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惧之以罪﹐则民多诈﹔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来者鸷距。"尹知章注﹕"鸷﹐疑也﹔距﹐止也。其役烦﹐则疑而止也。"郭沫若等集校﹕"'鸷距'﹐当以声求之﹐殆犹趦趄或踟躇。"一说﹐"鸷"当为"騺"字之误。"騺距"皆止。见清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八》"来者鸷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