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5 查到相关雅乐的内容。
带有雅乐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舞
[相关解释]
1.古代朝廷盟会﹑祭祀之三乐舞。(1)周之《万舞》﹑《夷舞》﹑《翟舞》。《诗.小雅.鼓钟》"以雅以南,以钥不僭"汉郑玄笺"雅,万舞也。万也,南也,钥也。三舞不僭,言进退之旅也。"孔颖达疏"又以为雅乐之《万舞》,以为南乐之《夷舞》,以为羽钥之《翟舞》,此三者皆不僭差。"(2)汉以后之《武始》﹑《咸熙》﹑《章斌》。《晋书.乐志上》"景初元年,尚书奏考览三代礼乐遗曲,据功象德,奏作《武始》﹑《咸熙》﹑《章斌》三舞,皆执羽钥。"《宋书.乐志一》"臣等思惟,三舞宜有总名,可名《大钧》之乐。钧,平也,言大魏三世同功,
1.古代朝廷盟会﹑祭祀之三乐舞。(1)周之《万舞》﹑《夷舞》﹑《翟舞》。《诗.小雅.鼓钟》"以雅以南,以钥不僭"汉郑玄笺"雅,万舞也。万也,南也,钥也。三舞不僭,言进退之旅也。"孔颖达疏"又以为雅乐之《万舞》,以为南乐之《夷舞》,以为羽钥之《翟舞》,此三者皆不僭差。"(2)汉以后之《武始》﹑《咸熙》﹑《章斌》。《晋书.乐志上》"景初元年,尚书奏考览三代礼乐遗曲,据功象德,奏作《武始》﹑《咸熙》﹑《章斌》三舞,皆执羽钥。"《宋书.乐志一》"臣等思惟,三舞宜有总名,可名《大钧》之乐。钧,平也,言大魏三世同功,
以紫乱朱
[相关解释]
1.《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朱,正色,紫,间色之好者。恶其邪好而夺正色。"后以"以紫乱朱"比喻将奸邪小人当作廉洁公正的贤者。
1.《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朱,正色,紫,间色之好者。恶其邪好而夺正色。"后以"以紫乱朱"比喻将奸邪小人当作廉洁公正的贤者。
伽倻琴
[相关解释]
1.朝鲜和中国朝鲜族拨弦乐器。相传六世纪时已流传于朝鲜新罗南方的伽倻国。形似筝。原有雅乐用者与俗乐用者二种。其现代形制为长约一百五十二厘米,阔约十七至二十一厘米,张十二弦。常用于独奏和伴奏歌唱。
1.朝鲜和中国朝鲜族拨弦乐器。相传六世纪时已流传于朝鲜新罗南方的伽倻国。形似筝。原有雅乐用者与俗乐用者二种。其现代形制为长约一百五十二厘米,阔约十七至二十一厘米,张十二弦。常用于独奏和伴奏歌唱。
匹乐
[相关解释]
1.雅乐。古代所谓正乐。
1.雅乐。古代所谓正乐。
匹郑
[相关解释]
1.雅乐和郑声。借指文章的雅俗﹑优劣。
1.雅乐和郑声。借指文章的雅俗﹑优劣。
十二和
[相关解释]
1.唐代乐名。唐初祖孝孙斟酌南北,考证古音,修定雅乐制成。名目是豫和﹑顺和﹑永和﹑肃和﹑雍和﹑寿和﹑太和﹑舒和﹑昭和﹑休和﹑正和﹑承和。其乐合三十二曲,八十四调,号《大唐雅乐》。
1.唐代乐名。唐初祖孝孙斟酌南北,考证古音,修定雅乐制成。名目是豫和﹑顺和﹑永和﹑肃和﹑雍和﹑寿和﹑太和﹑舒和﹑昭和﹑休和﹑正和﹑承和。其乐合三十二曲,八十四调,号《大唐雅乐》。
古乐
[相关解释]
1.古代帝王祭祀﹑朝会时所奏音乐。也称雅乐,以别于民间音乐。
1.古代帝王祭祀﹑朝会时所奏音乐。也称雅乐,以别于民间音乐。
四品乐
[相关解释]
1.汉代大予乐﹑周《颂》雅乐﹑黄门鼓吹乐﹑短箫铙歌乐的合称。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制度.四品乐》。
1.汉代大予乐﹑周《颂》雅乐﹑黄门鼓吹乐﹑短箫铙歌乐的合称。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制度.四品乐》。
夔乐
[相关解释]
1.借指庙堂雅乐。夔为舜时乐官,故称。
1.借指庙堂雅乐。夔为舜时乐官,故称。
太和
[相关解释]
1.亦作"大和"。 2.天地间冲和之气。 3.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 4.谓太平。 5.和睦。 6.乐名。魏鼓吹曲名。 7.乐名。雅乐名。
1.亦作"大和"。 2.天地间冲和之气。 3.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 4.谓太平。 5.和睦。 6.乐名。魏鼓吹曲名。 7.乐名。雅乐名。
太常雅乐
[相关解释]
1.唐雅乐名。唐初命太常少卿祖孝孙﹑张文收等斟酌古今﹐参定雅乐﹐造十二和乐﹐合四十八曲﹐八十四调﹐称太常雅乐。参阅宋王溥《唐会要.雅乐》。
1.唐雅乐名。唐初命太常少卿祖孝孙﹑张文收等斟酌古今﹐参定雅乐﹐造十二和乐﹐合四十八曲﹐八十四调﹐称太常雅乐。参阅宋王溥《唐会要.雅乐》。
恶紫夺朱
[相关解释]
1.原谓厌恶以邪代正◇以喻以邪胜正,以异端充正理。古代以朱为正色,喻正统,故云。语本《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1.原谓厌恶以邪代正◇以喻以邪胜正,以异端充正理。古代以朱为正色,喻正统,故云。语本《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戛敔
[相关解释]
1.即敔。古代在雅乐结束时击奏的止乐乐器。 2.奏敔。谓止乐。
1.即敔。古代在雅乐结束时击奏的止乐乐器。 2.奏敔。谓止乐。
文乐
[相关解释]
1.雅乐。
1.雅乐。
文舞
[相关解释]
1.古代宫廷雅乐舞蹈之一﹐用于郊庙祭祀。
1.古代宫廷雅乐舞蹈之一﹐用于郊庙祭祀。
旋宫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以十二律配七音﹐每律均可作为宫音﹐旋相为宫﹐故称。自秦而后﹐旋宫声废。唐高祖武德间﹐祖孝孙修定雅乐﹐旋宫之声复起。参阅《隋书.艺术传.万宝常》﹑《旧唐书.祖孝孙传》。
1.我国古代以十二律配七音﹐每律均可作为宫音﹐旋相为宫﹐故称。自秦而后﹐旋宫声废。唐高祖武德间﹐祖孝孙修定雅乐﹐旋宫之声复起。参阅《隋书.艺术传.万宝常》﹑《旧唐书.祖孝孙传》。
木椌
[相关解释]
1.古代打击乐器名。状如漆桶,中间有椎。雅乐开始时击之。
1.古代打击乐器名。状如漆桶,中间有椎。雅乐开始时击之。
淫乐
[相关解释]
1.靡靡之音。旧指不同于正统雅乐的俗乐。
1.靡靡之音。旧指不同于正统雅乐的俗乐。
清商乐
[相关解释]
1.古代汉族的民间音乐,如汉相和歌。包括平调﹑清调﹑瑟调(即宫调﹑商调﹑角调)的歌曲,因称清商三调。晋朝播迁,声伎分散,其在南朝发展为江南吴歌﹑荆楚西声。北魏孝文帝﹑宣武帝收集中原旧曲及吴歌﹑西声,总称为《清商乐》,以别于雅乐﹑胡乐。隋改称清乐﹐设清商署掌管其事。唐武宗时有六十三曲﹐唐末仅存四十四曲。
1.古代汉族的民间音乐,如汉相和歌。包括平调﹑清调﹑瑟调(即宫调﹑商调﹑角调)的歌曲,因称清商三调。晋朝播迁,声伎分散,其在南朝发展为江南吴歌﹑荆楚西声。北魏孝文帝﹑宣武帝收集中原旧曲及吴歌﹑西声,总称为《清商乐》,以别于雅乐﹑胡乐。隋改称清乐﹐设清商署掌管其事。唐武宗时有六十三曲﹐唐末仅存四十四曲。
牷雅
[相关解释]
1.南朝梁郊庙雅乐歌名。沈约作。
1.南朝梁郊庙雅乐歌名。沈约作。
特磬
[相关解释]
1.特悬磬。古代一种打击乐器。玉或石制。殷墟出土的有半圆形与稍作曲折形的两种﹐后多作曲折形。周代以来,用于雅乐。
1.特悬磬。古代一种打击乐器。玉或石制。殷墟出土的有半圆形与稍作曲折形的两种﹐后多作曲折形。周代以来,用于雅乐。
禋雅
[相关解释]
1.南朝梁雅乐歌名。
1.南朝梁雅乐歌名。
紫朱
[相关解释]
1.《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何晏集解"朱,正色;紫,间色之好者。恶其邪好而乱正色。"后因以"紫朱"或"朱紫"比喻正邪或真伪。
1.《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何晏集解"朱,正色;紫,间色之好者。恶其邪好而乱正色。"后因以"紫朱"或"朱紫"比喻正邪或真伪。
胤雅
[相关解释]
1.乐章名。南朝梁《三朝雅乐》之一,沈约为之作歌辞,皇太子出入时奏之。
1.乐章名。南朝梁《三朝雅乐》之一,沈约为之作歌辞,皇太子出入时奏之。
英茎
[相关解释]
1.《汉书.礼乐志》"昔黄帝作《咸池》,颛顼作《六茎》,帝喾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招》,禹作《夏》,汤作《瀋》。"后以《英》《茎》泛指古代的雅乐。
1.《汉书.礼乐志》"昔黄帝作《咸池》,颛顼作《六茎》,帝喾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招》,禹作《夏》,汤作《瀋》。"后以《英》《茎》泛指古代的雅乐。
诗赋
[相关解释]
1.诗和赋。 2.指雅乐。
1.诗和赋。 2.指雅乐。
郑卫之音
[相关解释]
春秋战国时的郑、卫地域的音乐,细腻柔美,与正统的雅乐不同,被斥为靡靡之音◇常用郑卫之音”指淫靡之乐或靡丽的文风郑卫之音不录|王沉醉于郑卫之音。
春秋战国时的郑、卫地域的音乐,细腻柔美,与正统的雅乐不同,被斥为靡靡之音◇常用郑卫之音”指淫靡之乐或靡丽的文风郑卫之音不录|王沉醉于郑卫之音。
郑声
[相关解释]
1.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音乐。因与孔子等提倡的雅乐不同,故受儒家排斥。此后,凡与雅乐相背的音乐,甚至一般的民间音乐,均为崇"雅"黜"俗"者斥为"郑声"。 2.中医病名。症状为语言重复,声音低弱,若断若续。
1.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音乐。因与孔子等提倡的雅乐不同,故受儒家排斥。此后,凡与雅乐相背的音乐,甚至一般的民间音乐,均为崇"雅"黜"俗"者斥为"郑声"。 2.中医病名。症状为语言重复,声音低弱,若断若续。
雅乐
[相关解释]
古代宫廷祭祀活动和典礼仪式所用的音乐或乐舞。起源于周代的礼乐制度,后经儒家倡导,将周代的六舞”列为雅乐的最高典范。《诗经》中的《大雅》、《小雅》均为当时雅乐的歌词。历代雅乐的形式内容有所不同,但其音乐的庄严肃穆”和歌词的典雅纯正”却始终不变。
古代宫廷祭祀活动和典礼仪式所用的音乐或乐舞。起源于周代的礼乐制度,后经儒家倡导,将周代的六舞”列为雅乐的最高典范。《诗经》中的《大雅》、《小雅》均为当时雅乐的歌词。历代雅乐的形式内容有所不同,但其音乐的庄严肃穆”和歌词的典雅纯正”却始终不变。
雅歌
[相关解释]
1.伴以雅乐歌唱的诗歌。 2.风雅的歌吟。
1.伴以雅乐歌唱的诗歌。 2.风雅的歌吟。
雅章
[相关解释]
1.雅乐。 2.高雅之篇章。谓诗文。
1.雅乐。 2.高雅之篇章。谓诗文。
雅调
[相关解释]
1.雅乐。 2.高雅的韵调或格调。 3.高雅有才情。
1.雅乐。 2.高雅的韵调或格调。 3.高雅有才情。
雅郑
[相关解释]
1.雅乐和郑声。古代儒家以郑声为淫邪之音。因以"雅郑"指正声和淫邪之音。语本汉扬雄《法言.吾子》﹕"或问﹕交五声十二律也﹐或雅或郑﹐何也?曰﹕中正则雅﹐多哇则郑。" 2.引申为正与邪﹑高雅与低劣。
1.雅乐和郑声。古代儒家以郑声为淫邪之音。因以"雅郑"指正声和淫邪之音。语本汉扬雄《法言.吾子》﹕"或问﹕交五声十二律也﹐或雅或郑﹐何也?曰﹕中正则雅﹐多哇则郑。" 2.引申为正与邪﹑高雅与低劣。
雅韶
[相关解释]
1.雅乐和《韶》乐。泛指雅正的乐曲。
1.雅乐和《韶》乐。泛指雅正的乐曲。
雅颂
[相关解释]
1.亦作"雅讼"。 2.《诗经》内容和乐曲分类的名称。雅乐为朝廷的乐曲﹐颂为宗庙祭祀的乐曲。 3.指盛世之乐﹑庙堂之乐。
1.亦作"雅讼"。 2.《诗经》内容和乐曲分类的名称。雅乐为朝廷的乐曲﹐颂为宗庙祭祀的乐曲。 3.指盛世之乐﹑庙堂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