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长安的内容。
带有长安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千牍
[相关解释]
1.《史记.滑稽列传》"朔(东方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后用以指向皇帝进呈的长篇奏疏。三千,极言其多。
1.《史记.滑稽列传》"朔(东方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后用以指向皇帝进呈的长篇奏疏。三千,极言其多。
三妇艳
[相关解释]
1.乐府相和歌辞篇名。古诗《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的后段,都有大妇﹑中妇﹑小妇等辞。《三妇艳》即专取此古诗的后六句为式。亦省作"三妇"。
1.乐府相和歌辞篇名。古诗《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的后段,都有大妇﹑中妇﹑小妇等辞。《三妇艳》即专取此古诗的后六句为式。亦省作"三妇"。
三曲
[相关解释]
1.古丧礼的一种哀声。谓一举声而三折。 2.唐长安城北平康里之歌妓聚居区,分一曲﹑二曲﹑中曲,合称三曲。见唐孙棨《北里志.海论三曲中事》。 3.酒名。曲酒中品级最低的一种。
1.古丧礼的一种哀声。谓一举声而三折。 2.唐长安城北平康里之歌妓聚居区,分一曲﹑二曲﹑中曲,合称三曲。见唐孙棨《北里志.海论三曲中事》。 3.酒名。曲酒中品级最低的一种。
三都
[相关解释]
1.三个都城。春秋鲁三桓执政,皆建城拟于国都,季孙之费﹑孟孙之成﹑叔孙之郼,称三都。 2.三个都城。指战国赵﹑卫﹑魏三国的都城。 3.三个都城。东汉称雒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宛为南都,合称三都。 4.三个都城。指三国时的蜀都成都﹑吴都建业﹑魏都邺。 5.三个都城。指蜀之成都﹑广都﹑新都。 6.三个都城。唐都长安,显庆二年(657年)建洛阳为东都,天授元年(690年)建晋阳为北都,与长安合称三都。 7.指晋左思所著《三都赋》。 8.三种山都。山都,动物名,狒狒类中最大的一种。旧时传说以山都为居于大树
1.三个都城。春秋鲁三桓执政,皆建城拟于国都,季孙之费﹑孟孙之成﹑叔孙之郼,称三都。 2.三个都城。指战国赵﹑卫﹑魏三国的都城。 3.三个都城。东汉称雒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宛为南都,合称三都。 4.三个都城。指三国时的蜀都成都﹑吴都建业﹑魏都邺。 5.三个都城。指蜀之成都﹑广都﹑新都。 6.三个都城。唐都长安,显庆二年(657年)建洛阳为东都,天授元年(690年)建晋阳为北都,与长安合称三都。 7.指晋左思所著《三都赋》。 8.三种山都。山都,动物名,狒狒类中最大的一种。旧时传说以山都为居于大树
上都
[相关解释]
1.古代对京都的通称。 2.古对陪都(下都)而言,称首都为上都。(1)北齐以晋阳为下都,故称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为上都。《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北齐高洋以邺为上都,晋阳为下都。"(2)唐肃宗宝应元年建东﹑南﹑西﹑北四陪都,因称首都长安为上都。《新唐书.地理志一》"上都,初曰京城,天宝元年曰西京……肃宗元年曰上都。" 3.元初于滦河北岸建开平府,世祖中统五年(1264)加号上都,岁常巡幸,终元一代与大都并称两都。故址在今内蒙古多伦西北上都河北岸。 4.指天宫。
1.古代对京都的通称。 2.古对陪都(下都)而言,称首都为上都。(1)北齐以晋阳为下都,故称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为上都。《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北齐高洋以邺为上都,晋阳为下都。"(2)唐肃宗宝应元年建东﹑南﹑西﹑北四陪都,因称首都长安为上都。《新唐书.地理志一》"上都,初曰京城,天宝元年曰西京……肃宗元年曰上都。" 3.元初于滦河北岸建开平府,世祖中统五年(1264)加号上都,岁常巡幸,终元一代与大都并称两都。故址在今内蒙古多伦西北上都河北岸。 4.指天宫。
且末
[相关解释]
1.汉代西域国名。《汉书.西域传上.且末国》"且末国,王治且末城﹐去长安六千八百二十里。"地在今新疆且末县。
1.汉代西域国名。《汉书.西域传上.且末国》"且末国,王治且末城﹐去长安六千八百二十里。"地在今新疆且末县。
东市
[相关解释]
长安市东部,原是汉朝长安处决犯人的地方◇代称刑场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
长安市东部,原是汉朝长安处决犯人的地方◇代称刑场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
东归
[相关解释]
1.指回故乡。因汉唐皆都长安,中原﹑江南人士辞京返里多言东归。
1.指回故乡。因汉唐皆都长安,中原﹑江南人士辞京返里多言东归。
东桥
[相关解释]
1.指灞桥。因在长安东,故称。
1.指灞桥。因在长安东,故称。
东沼
[相关解释]
1.东边的池沼。指长安东陂池。 2.指传说日所出处的昫谷。
1.东边的池沼。指长安东陂池。 2.指传说日所出处的昫谷。
东选
[相关解释]
1.唐建立后,铨选官员,集应选者于京城长安。太宗贞观元年,因岁旱谷贵,命潼关以东应选者集于洛阳,就近铨选,谓"东选"。参阅《新唐书·选举志下》。
1.唐建立后,铨选官员,集应选者于京城长安。太宗贞观元年,因岁旱谷贵,命潼关以东应选者集于洛阳,就近铨选,谓"东选"。参阅《新唐书·选举志下》。
东都
[相关解释]
1.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1)商代指商丘,在殷(殷墟)之东。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左传·定公四年》"封畛土略……取于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搜。"杨伯峻注"相土,殷商之祖。《太平御览》八十二引《竹书纪年》云'后相即位,居商丘。'则,相土之东都为今河南商丘县。"一说指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参阅《通鉴地理通释》卷四。(2)西周指洛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在镐京之东。《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德焉。"(3)东汉都洛阳,在西汉京都长安之东『班固有《东都赋》。(4)隋唐
1.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1)商代指商丘,在殷(殷墟)之东。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左传·定公四年》"封畛土略……取于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搜。"杨伯峻注"相土,殷商之祖。《太平御览》八十二引《竹书纪年》云'后相即位,居商丘。'则,相土之东都为今河南商丘县。"一说指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参阅《通鉴地理通释》卷四。(2)西周指洛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在镐京之东。《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德焉。"(3)东汉都洛阳,在西汉京都长安之东『班固有《东都赋》。(4)隋唐
东都门
[相关解释]
1.汉代长安城东门之一,即宣平门。
1.汉代长安城东门之一,即宣平门。
东陵道
[相关解释]
1.指长安城东门外大道。唐杜甫《怀灞上游》诗"怅望东陵道,平砿灞上游。"仇兆鳌注引顾宸曰"东陵道,即长安城东门,乃秦东陵侯种瓜处。"一说,因长安东门外有汉文帝霸陵而得名。
1.指长安城东门外大道。唐杜甫《怀灞上游》诗"怅望东陵道,平砿灞上游。"仇兆鳌注引顾宸曰"东陵道,即长安城东门,乃秦东陵侯种瓜处。"一说,因长安东门外有汉文帝霸陵而得名。
东馆
[相关解释]
1.东宫。 2.宫东侧的学舍。 3.汉代特指长安近郊的豫中观。
1.东宫。 2.宫东侧的学舍。 3.汉代特指长安近郊的豫中观。
丝绸之路
[相关解释]
1.指古代由中国通向欧洲的道路。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养蚕﹑缫丝﹑织绸。到了汉代,制造丝绸的技术又有了提高。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我国制造的丝绸运输到中亚﹑波斯(今伊朗)﹑地中海沿岸罗马等地,引起西方人民的惊奇和喜爱,人们便把我国称为"丝国",把这条商路称为"丝绸之路",或简称"丝路"。其主要路线东起汉都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从敦煌向西分南北两道。南道沿昆仑山北麓经和田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北道经罗布泊沿天山南麓经库车﹑阿克苏至疏勒。由疏勒越葱岭或南往印度,或西经波斯往地中海诸国。在整个古代
1.指古代由中国通向欧洲的道路。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养蚕﹑缫丝﹑织绸。到了汉代,制造丝绸的技术又有了提高。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我国制造的丝绸运输到中亚﹑波斯(今伊朗)﹑地中海沿岸罗马等地,引起西方人民的惊奇和喜爱,人们便把我国称为"丝国",把这条商路称为"丝绸之路",或简称"丝路"。其主要路线东起汉都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从敦煌向西分南北两道。南道沿昆仑山北麓经和田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北道经罗布泊沿天山南麓经库车﹑阿克苏至疏勒。由疏勒越葱岭或南往印度,或西经波斯往地中海诸国。在整个古代
两京
[相关解释]
1.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周代的镐京和雒邑。 2.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汉﹑唐的长安和洛阳。 3.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宋代的开卦府和河南府。 4.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元代的大都和上都开平。 5.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北京和南京。 6.借指两汉。
1.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周代的镐京和雒邑。 2.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汉﹑唐的长安和洛阳。 3.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宋代的开卦府和河南府。 4.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元代的大都和上都开平。 5.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北京和南京。 6.借指两汉。
两市
[相关解释]
1.唐长安城中东市﹑西市的合称。隋名东市曰都会,西市曰利人。
1.唐长安城中东市﹑西市的合称。隋名东市曰都会,西市曰利人。
两监
[相关解释]
1.长安国子监和洛阳国子监的合称。
1.长安国子监和洛阳国子监的合称。
两街
[相关解释]
1.唐代首都长安的横街和朱雀大街的合称♂街北侧是宫城,为皇室所居﹑宫廷所在,南侧是皇城,为百官署衙所在。朱雀大街纵贯全城,在皇城的一段称承天门街(又称"天街")。(1)指朝廷和官署所在。《新唐书.李德裕传》"又罢京兆筑沙堤﹑两街上朝卫兵。"(2)泛指权贵和士大夫所居之繁华处所。唐李洞《赠三惠大师》诗"诏落五天开夏讲,两街人竞礼长眉。"唐孙棨《序》"然率多膏粱子弟,平进岁不及三数人,由是仆马豪华,宴游崇侈,以同年俊少者为两街探花使,鼓扇轻浮,仍岁滋甚。"宋杨万里《迓使客夜归》诗"水与天争一轮月,市声人语两街
1.唐代首都长安的横街和朱雀大街的合称♂街北侧是宫城,为皇室所居﹑宫廷所在,南侧是皇城,为百官署衙所在。朱雀大街纵贯全城,在皇城的一段称承天门街(又称"天街")。(1)指朝廷和官署所在。《新唐书.李德裕传》"又罢京兆筑沙堤﹑两街上朝卫兵。"(2)泛指权贵和士大夫所居之繁华处所。唐李洞《赠三惠大师》诗"诏落五天开夏讲,两街人竞礼长眉。"唐孙棨《序》"然率多膏粱子弟,平进岁不及三数人,由是仆马豪华,宴游崇侈,以同年俊少者为两街探花使,鼓扇轻浮,仍岁滋甚。"宋杨万里《迓使客夜归》诗"水与天争一轮月,市声人语两街
两都
[相关解释]
1.两个京城;两个首都。周汉唐指长安和洛阳『班固有《两都赋》。 2.两个京城;两个首都。五代梁以开封府与河南府为东﹑西两都。 3.两个京城;两个首都。金代指上京会宁府城和中都大兴府城。 4.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明代指北京和南京。 5.指汉班固所作《两都赋》。 6.借指汉代。
1.两个京城;两个首都。周汉唐指长安和洛阳『班固有《两都赋》。 2.两个京城;两个首都。五代梁以开封府与河南府为东﹑西两都。 3.两个京城;两个首都。金代指上京会宁府城和中都大兴府城。 4.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明代指北京和南京。 5.指汉班固所作《两都赋》。 6.借指汉代。
丸赤白
[相关解释]
1.汉代长安少年谋杀官吏时,以三色弹丸抓阄,得红丸者杀武吏,得黑丸者杀文吏,得白丸者于同伴被杀时主丧事。事见《汉书.酷吏传.尹赏》◇为暗杀官吏的典实。
1.汉代长安少年谋杀官吏时,以三色弹丸抓阄,得红丸者杀武吏,得黑丸者杀文吏,得白丸者于同伴被杀时主丧事。事见《汉书.酷吏传.尹赏》◇为暗杀官吏的典实。
丽人天
[相关解释]
1.美好宜人的天气。典出唐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1.美好宜人的天气。典出唐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乐游苑
[相关解释]
1.古苑名。亦称"乐游原"﹑"乐游园"。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本为秦时的宜春苑,汉宣帝时改建乐游苑。唐时,为长安士女游赏的胜地。 2.古苑名。故址在今江苏省江宁县境。南朝宋武帝所建。南朝梁沈约有《应诏乐游苑饯吕僧珍》诗。参见"乐游"。
1.古苑名。亦称"乐游原"﹑"乐游园"。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本为秦时的宜春苑,汉宣帝时改建乐游苑。唐时,为长安士女游赏的胜地。 2.古苑名。故址在今江苏省江宁县境。南朝宋武帝所建。南朝梁沈约有《应诏乐游苑饯吕僧珍》诗。参见"乐游"。
二都
[相关解释]
1.西周都城镐京与东周都城洛邑的合称。《诗.王风.王城谱》孔颖达疏"《车攻序》云'复会诸侯于东都',谓王城也。周以镐京为西都,故谓王城为东都。王城即洛邑。"后因沿以称长安和洛阳。长安为西汉都城,镐京在其西南;洛阳为东汉都城,即东周的洛邑。 2.两个都邑。
1.西周都城镐京与东周都城洛邑的合称。《诗.王风.王城谱》孔颖达疏"《车攻序》云'复会诸侯于东都',谓王城也。周以镐京为西都,故谓王城为东都。王城即洛邑。"后因沿以称长安和洛阳。长安为西汉都城,镐京在其西南;洛阳为东汉都城,即东周的洛邑。 2.两个都邑。
五京
[相关解释]
1.指唐代的中京长安﹑东京洛阳﹑西京凤翔﹑南京成都﹑北京太原。 2.指唐时渤海的上京龙泉府﹑中京显德府﹑东京龙原府﹑南京南海府﹑西京鸭渌府。 3.指辽的上京临潢府﹑东京辽阳府﹑中京大定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 4.指金的上京会宁府﹑东京辽阳府﹑北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南京开封府。
1.指唐代的中京长安﹑东京洛阳﹑西京凤翔﹑南京成都﹑北京太原。 2.指唐时渤海的上京龙泉府﹑中京显德府﹑东京龙原府﹑南京南海府﹑西京鸭渌府。 3.指辽的上京临潢府﹑东京辽阳府﹑中京大定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 4.指金的上京会宁府﹑东京辽阳府﹑北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南京开封府。
五公
[相关解释]
1.五个达官或封公爵者的合称。指西汉张汤﹑杜周﹑萧望之﹑冯奉世﹑史丹。《文选.班固》"冠盖如云,七相五公。"李善注"公,御史大夫﹑将军通称也。《汉书》曰'张汤为御史大夫,徙杜陵;杜周为御史大夫,徙茂陵;萧望之为前将军,徙杜陵;冯奉世为右将军,徙杜陵;史丹为大将军,徙杜陵。'"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一说指田蚡﹑张安世﹑朱博﹑平晏﹑韦赏。见《后汉书.班固传》"七相五公"李贤注。 2.五个达官或封公爵者的合称。指东汉袁安﹑子敞﹑孙汤﹑汤子逢﹑逢弟隗。 3.五个达官或封公爵
1.五个达官或封公爵者的合称。指西汉张汤﹑杜周﹑萧望之﹑冯奉世﹑史丹。《文选.班固》"冠盖如云,七相五公。"李善注"公,御史大夫﹑将军通称也。《汉书》曰'张汤为御史大夫,徙杜陵;杜周为御史大夫,徙茂陵;萧望之为前将军,徙杜陵;冯奉世为右将军,徙杜陵;史丹为大将军,徙杜陵。'"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一说指田蚡﹑张安世﹑朱博﹑平晏﹑韦赏。见《后汉书.班固传》"七相五公"李贤注。 2.五个达官或封公爵者的合称。指东汉袁安﹑子敞﹑孙汤﹑汤子逢﹑逢弟隗。 3.五个达官或封公爵
五厄
[相关解释]
1.指书籍被焚毁的五次厄运。即秦始皇下令焚书,坟籍扫地皆尽,此为第一厄;王莽末年,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此为第二厄;汉献帝移都时,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此为第三厄;刘曜﹑石勒覆灭京华,朝章国典,从而失坠,此为第四厄;周师入郢,梁萧绎悉焚典籍于外城,此为第五厄。见《隋书.烹传》。
1.指书籍被焚毁的五次厄运。即秦始皇下令焚书,坟籍扫地皆尽,此为第一厄;王莽末年,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此为第二厄;汉献帝移都时,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此为第三厄;刘曜﹑石勒覆灭京华,朝章国典,从而失坠,此为第四厄;周师入郢,梁萧绎悉焚典籍于外城,此为第五厄。见《隋书.烹传》。
五县
[相关解释]
1.指汉代长安附近的长陵﹑安陵﹑阳陵﹑武陵﹑平陵五县。
1.指汉代长安附近的长陵﹑安陵﹑阳陵﹑武陵﹑平陵五县。
五色瓜
[相关解释]
1.即东陵瓜『初有召(邵)平,本秦东陵侯,秦亡,为民,种瓜于长安城东,故称。
1.即东陵瓜『初有召(邵)平,本秦东陵侯,秦亡,为民,种瓜于长安城东,故称。
五都
[相关解释]
1.战国齐所设的五个行政区划。约当于其他各国的郡。 2.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1)汉以洛阳﹑邯郸﹑临菑﹑宛﹑成都为五都。《汉书.食货志下》"遂于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甾﹑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2)三国魏以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改许县为许昌县"裴松之注引《魏略》"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 3.五方都会。泛指繁盛的都市。
1.战国齐所设的五个行政区划。约当于其他各国的郡。 2.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1)汉以洛阳﹑邯郸﹑临菑﹑宛﹑成都为五都。《汉书.食货志下》"遂于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甾﹑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2)三国魏以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改许县为许昌县"裴松之注引《魏略》"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 3.五方都会。泛指繁盛的都市。
五陵
[相关解释]
1.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县的合称。均在渭水北岸今陕西咸阳市附近。为西汉五个皇帝陵墓所在地『元帝以前,每立陵墓,辄迁徙四方富豪及外戚于此居住,令供奉园陵,称为陵县。 2.指西汉高祖﹑惠帝﹑景帝﹑武帝﹑昭帝的陵园。 3.指唐代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的陵园,均在长安附近。
1.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县的合称。均在渭水北岸今陕西咸阳市附近。为西汉五个皇帝陵墓所在地『元帝以前,每立陵墓,辄迁徙四方富豪及外戚于此居住,令供奉园陵,称为陵县。 2.指西汉高祖﹑惠帝﹑景帝﹑武帝﹑昭帝的陵园。 3.指唐代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的陵园,均在长安附近。
京兆画眉
[相关解释]
1.《汉书.张敞传》"﹝敞﹞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怃。有司以奏敞。上问之,对曰'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上爱其能,弗备责也。"后用为夫妇或男女相爱的典实。
1.《汉书.张敞传》"﹝敞﹞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怃。有司以奏敞。上问之,对曰'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上爱其能,弗备责也。"后用为夫妇或男女相爱的典实。
京兆眉妩
[相关解释]
1.汉京兆尹张敞为妇画眉甚美,长安中传"张京兆眉妩"◇用以称女子眉样美好。
1.汉京兆尹张敞为妇画眉甚美,长安中传"张京兆眉妩"◇用以称女子眉样美好。
今雨
[相关解释]
1.唐杜甫《秋述》"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谓宾客旧日遇雨也来,而今遇雨则不来了,初亲后疏◇用"今雨"指新交的朋友。
1.唐杜甫《秋述》"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谓宾客旧日遇雨也来,而今遇雨则不来了,初亲后疏◇用"今雨"指新交的朋友。
仙人观
[相关解释]
1.西汉长安城外观名。
1.西汉长安城外观名。
侏儒
[相关解释]
1.亦作"侏?"。 2.身材异常短小者;矮子。 3.形容个子矮小。 4.借指未成年人。 5.形容人因未成年而个子矮。 6.古代权贵好以侏儒为倡优取乐,故亦指侏儒中之充任优伶﹑乐师者。 7.借指以迎合统治者而取宠的人。 8.《汉书.东方朔传》载,东方朔不满意自己的地位和待遇,对汉武帝说"朱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朱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后以此典表示不满于不公正的待遇。 9.指梁上短柱。 10.即蜘蛛。
1.亦作"侏?"。 2.身材异常短小者;矮子。 3.形容个子矮小。 4.借指未成年人。 5.形容人因未成年而个子矮。 6.古代权贵好以侏儒为倡优取乐,故亦指侏儒中之充任优伶﹑乐师者。 7.借指以迎合统治者而取宠的人。 8.《汉书.东方朔传》载,东方朔不满意自己的地位和待遇,对汉武帝说"朱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朱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后以此典表示不满于不公正的待遇。 9.指梁上短柱。 10.即蜘蛛。
侏儒粟
[相关解释]
1.亦作"侏儒米"。 2.语出《汉书.东方朔传》"朱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朱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后以"侏儒粟"或"侏儒米"借指给对国家贡献甚小的人的俸禄。
1.亦作"侏儒米"。 2.语出《汉书.东方朔传》"朱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朱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后以"侏儒粟"或"侏儒米"借指给对国家贡献甚小的人的俸禄。
假节
[相关解释]
1.假以符节,持节。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故称。 2.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后汉书.袁术传》"李傕入长安﹐欲结术为援﹐乃授以左将军﹐假节﹐封阳翟侯。"《晋书.职官志》"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周书.泉企传》"孝昌初﹐又加龙骧将军﹑假节﹑防洛州别将﹐寻除上洛郡守。"至隋唐时,持节﹑假节已有名无实,但仍通称出任刺史﹑太守为假节。
1.假以符节,持节。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故称。 2.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后汉书.袁术传》"李傕入长安﹐欲结术为援﹐乃授以左将军﹐假节﹐封阳翟侯。"《晋书.职官志》"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周书.泉企传》"孝昌初﹐又加龙骧将军﹑假节﹑防洛州别将﹐寻除上洛郡守。"至隋唐时,持节﹑假节已有名无实,但仍通称出任刺史﹑太守为假节。
偷曲
[相关解释]
1.唐元稹《连昌宫词》"李謨攌笛傍宫墙,偷得新翻数般曲。"自注"又玄宗尝于上阳宫夜后按新翻一曲,属明夕正月十五日潜游灯下■闻酒楼上有笛奏前夕新曲,大骇之。明日密遣捕捉笛者,诘验之,自云'某其夕窃于天津桥玩月,闻宫中度曲,遂于桥柱上插谱记之。臣即长安少年善笛者李謨也。'玄宗异而遣之。"后常以此事入诗词戏曲。清洪升《长生殿》有《偷曲》一出,即言其事。
1.唐元稹《连昌宫词》"李謨攌笛傍宫墙,偷得新翻数般曲。"自注"又玄宗尝于上阳宫夜后按新翻一曲,属明夕正月十五日潜游灯下■闻酒楼上有笛奏前夕新曲,大骇之。明日密遣捕捉笛者,诘验之,自云'某其夕窃于天津桥玩月,闻宫中度曲,遂于桥柱上插谱记之。臣即长安少年善笛者李謨也。'玄宗异而遣之。"后常以此事入诗词戏曲。清洪升《长生殿》有《偷曲》一出,即言其事。
六乡
[相关解释]
1.周制王城之外百里以内﹐分为六乡﹐每乡设乡大夫管理政务。 2.王莽时仿周制﹐于长安西都置六乡。
1.周制王城之外百里以内﹐分为六乡﹐每乡设乡大夫管理政务。 2.王莽时仿周制﹐于长安西都置六乡。
六传
[相关解释]
1.传车六乘。《汉书.文帝纪》"代王笑谓宋昌曰'果如公言。'乃令宋昌骖乘﹐张武等六人乘六乘传诣长安。"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传车六乘也。"后因以"六传"指皇子入为天子。
1.传车六乘。《汉书.文帝纪》"代王笑谓宋昌曰'果如公言。'乃令宋昌骖乘﹐张武等六人乘六乘传诣长安。"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传车六乘也。"后因以"六传"指皇子入为天子。
六街
[相关解释]
1.唐京都长安的六条中心大街。北宋汴京也有六街。《资治通鉴.唐睿宗景云元年》"中书舍人韦元僥巡六街。"胡三省注"长安城中左﹑右六街,金吾街使主之;左﹑右金吾将军掌昼夜巡警之法,以执御非违。"唐司空图《省试》诗"闲系长安千匹马,今朝似减六街尘。"北宋汴京也有六街。《宋史.魏丕传》"初,六街巡警皆用禁卒,至是,诏左右街各募卒千人,优以廪给,使传呼备盗。"宋梅尧臣《醉中留别永叔子履》诗"六街禁夜犹未去,童仆窃讶吾侪痴。" 2.泛指京都的大街和闹市。
1.唐京都长安的六条中心大街。北宋汴京也有六街。《资治通鉴.唐睿宗景云元年》"中书舍人韦元僥巡六街。"胡三省注"长安城中左﹑右六街,金吾街使主之;左﹑右金吾将军掌昼夜巡警之法,以执御非违。"唐司空图《省试》诗"闲系长安千匹马,今朝似减六街尘。"北宋汴京也有六街。《宋史.魏丕传》"初,六街巡警皆用禁卒,至是,诏左右街各募卒千人,优以廪给,使传呼备盗。"宋梅尧臣《醉中留别永叔子履》诗"六街禁夜犹未去,童仆窃讶吾侪痴。" 2.泛指京都的大街和闹市。
六街三市
[相关解释]
1.亦称"六街三陌"。 2.唐时长安左右有六街﹐后代都城多保存此制﹐遂以"六街三市"指都市中热闹繁华区。
1.亦称"六街三陌"。 2.唐时长安左右有六街﹐后代都城多保存此制﹐遂以"六街三市"指都市中热闹繁华区。
兴教寺
[相关解释]
1.在陕西省长安县杜曲镇南少陵原上﹐寺内有唐高僧玄奘葬塔。塔高五层﹐作正方形﹐底层有玄奘塑像。唐睿宗题寺额"兴教"﹐故名。附近山水秀丽﹐为游览胜地。
1.在陕西省长安县杜曲镇南少陵原上﹐寺内有唐高僧玄奘葬塔。塔高五层﹐作正方形﹐底层有玄奘塑像。唐睿宗题寺额"兴教"﹐故名。附近山水秀丽﹐为游览胜地。
冻雀唐昭
[相关解释]
1.指唐昭宗受朱温胁迫,由长安迁都洛阳事。《资治通鉴.唐昭宗天佑元年》"﹝春正月﹞甲子,车驾至华州,民夹道呼万岁,上泣谓曰'勿呼万岁,朕不复为汝主矣!'馆于兴德宫,谓侍臣曰'鄙语云"纥干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乐处。"朕今漂泊﹐不知竟落何所!'因泣下沾襟,左右莫能仰视。"后因以"冻雀唐昭"为典,指处于穷途末路境地的帝王。
1.指唐昭宗受朱温胁迫,由长安迁都洛阳事。《资治通鉴.唐昭宗天佑元年》"﹝春正月﹞甲子,车驾至华州,民夹道呼万岁,上泣谓曰'勿呼万岁,朕不复为汝主矣!'馆于兴德宫,谓侍臣曰'鄙语云"纥干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乐处。"朕今漂泊﹐不知竟落何所!'因泣下沾襟,左右莫能仰视。"后因以"冻雀唐昭"为典,指处于穷途末路境地的帝王。
凌波池
[相关解释]
1.唐代池沼名。在长安终南山下。
1.唐代池沼名。在长安终南山下。
凝碧池
[相关解释]
1.唐禁苑中池名。唐天宝十五载,安禄山兵入长安,曾大宴其部下于此处。
1.唐禁苑中池名。唐天宝十五载,安禄山兵入长安,曾大宴其部下于此处。
凯门
[相关解释]
1.汉长安都城十二门之一,清明门的别名。
1.汉长安都城十二门之一,清明门的别名。
凶服
[相关解释]
1.丧服;孝衣。 2.铠甲。《汉书.酷吏传.尹赏》"杂举长安中轻薄少年恶子,无市籍商贩作务,而鲜衣凶服,被铠抜持刀兵者,悉籍记之,得数百人。"颜师古注"凶服,危险之服,铠甲也。"一说,凶徒所着之服。王先谦补注引周寿昌曰"服,无所谓危险也。凶服,盖凶徒作乱之服,如绛绩黄巾,不遵法制之类皆是。"
1.丧服;孝衣。 2.铠甲。《汉书.酷吏传.尹赏》"杂举长安中轻薄少年恶子,无市籍商贩作务,而鲜衣凶服,被铠抜持刀兵者,悉籍记之,得数百人。"颜师古注"凶服,危险之服,铠甲也。"一说,凶徒所着之服。王先谦补注引周寿昌曰"服,无所谓危险也。凶服,盖凶徒作乱之服,如绛绩黄巾,不遵法制之类皆是。"
出门合辙
[相关解释]
1.按同一规格,闭门造车子,用起来自然合辙。《景德传灯录.匡悟禅师》"问'如何是闭门造车?'师曰'活计一物无。'曰'如何是出门合辙?'师曰'坐地进长安。'"明何景明《述归赋》"至其矩法则闭户造车,出门合辙,不烦登途比试矣。"因以比喻才学适合社会需要。
1.按同一规格,闭门造车子,用起来自然合辙。《景德传灯录.匡悟禅师》"问'如何是闭门造车?'师曰'活计一物无。'曰'如何是出门合辙?'师曰'坐地进长安。'"明何景明《述归赋》"至其矩法则闭户造车,出门合辙,不烦登途比试矣。"因以比喻才学适合社会需要。
函洛
[相关解释]
1.亦作"則洛"。 2.古代长安和洛阳的并称。
1.亦作"則洛"。 2.古代长安和洛阳的并称。
函渭
[相关解释]
1.函谷关与渭水的并称。古代指长安一带。
1.函谷关与渭水的并称。古代指长安一带。
函秦
[相关解释]
1.泛指长安一带。
1.泛指长安一带。
刺闺
[相关解释]
1.古代夜有急报,投刺于宫门以告警。闺,宫中小门。南朝梁戴暠《从军行》"长安夜刺闺,胡马白铜韑。诏书发陇右,召募取关西。"《陈书.世祖纪》"一夜内刺闺取外事分判者,前后相续。"唐皎然《同薛员外谊久旱感怀兼呈上杨使君》诗"戎寇夜刺闺,民荒岁伤国。"明杨慎《丹铅总录.刺闺》"刺闺,夜有急报,投刺于宫门也。"清钱谦益《五芳井歌》"丙子之秋虏再入,旁午军画刺闺急。"一说,"刺即钻刺之刺。如云'穴门以入'耳。"参阅明焦竑《焦氏笔乘.刺闺》。
1.古代夜有急报,投刺于宫门以告警。闺,宫中小门。南朝梁戴暠《从军行》"长安夜刺闺,胡马白铜韑。诏书发陇右,召募取关西。"《陈书.世祖纪》"一夜内刺闺取外事分判者,前后相续。"唐皎然《同薛员外谊久旱感怀兼呈上杨使君》诗"戎寇夜刺闺,民荒岁伤国。"明杨慎《丹铅总录.刺闺》"刺闺,夜有急报,投刺于宫门也。"清钱谦益《五芳井歌》"丙子之秋虏再入,旁午军画刺闺急。"一说,"刺即钻刺之刺。如云'穴门以入'耳。"参阅明焦竑《焦氏笔乘.刺闺》。
前汉
[相关解释]
1.即西汉。朝代名。公元前206-公元25年﹐自刘邦称汉王起﹐到刘玄更始三年止﹐包括王莽称帝时期。建都长安。
1.即西汉。朝代名。公元前206-公元25年﹐自刘邦称汉王起﹐到刘玄更始三年止﹐包括王莽称帝时期。建都长安。
匣剑
[相关解释]
1.亦作"匣剑"。 2.匣中的宝剑。 3.喻指被埋没的人才。(1)典出《晋书.张华传》。前蜀韦庄《冬日长安感志寄献虢州崔郎中二十韵》"未知匣轿时跃,但恐铅刀不再铦。"参见"丰城剑"。(2)典出晋王嘉《拾遗记.颛顼》。梁启超《雷庵行》"先生匣剑时一鸣,龙啸天空秋水薄。"参见"匣里龙吟" 4.把宝剑藏在匣里。亦指带剑。
1.亦作"匣剑"。 2.匣中的宝剑。 3.喻指被埋没的人才。(1)典出《晋书.张华传》。前蜀韦庄《冬日长安感志寄献虢州崔郎中二十韵》"未知匣轿时跃,但恐铅刀不再铦。"参见"丰城剑"。(2)典出晋王嘉《拾遗记.颛顼》。梁启超《雷庵行》"先生匣剑时一鸣,龙啸天空秋水薄。"参见"匣里龙吟" 4.把宝剑藏在匣里。亦指带剑。
十二街
[相关解释]
1.唐长安皇城南北七街,东西五街,因以"十二街"借指长安城的街道。
1.唐长安皇城南北七街,东西五街,因以"十二街"借指长安城的街道。
十样锦
[相关解释]
1.十种锦缎。元戚辅之《佩轩楚客谈》"﹝后蜀﹞孟氏在蜀时制十样锦﹐名长安竹﹑天下乐﹑雕团﹑宜男﹑宝界地﹑方胜﹑狮团﹑象眼﹑八搭韵﹑铁梗衰荷。"后亦以指其中的某一种。 2.宋代任官中散大夫﹑中奉大夫者有十种恩遇,称"十样锦",亦用以为其官名的代称。 3.合奏乐名。 4.花名。老少年之红﹑紫﹑黄﹑绿相间者。 5.花名。菊花的一种。一本所开的花,形状各异,颜色多种。参阅《广群芳谱.花谱二七.菊花一》。
1.十种锦缎。元戚辅之《佩轩楚客谈》"﹝后蜀﹞孟氏在蜀时制十样锦﹐名长安竹﹑天下乐﹑雕团﹑宜男﹑宝界地﹑方胜﹑狮团﹑象眼﹑八搭韵﹑铁梗衰荷。"后亦以指其中的某一种。 2.宋代任官中散大夫﹑中奉大夫者有十种恩遇,称"十样锦",亦用以为其官名的代称。 3.合奏乐名。 4.花名。老少年之红﹑紫﹑黄﹑绿相间者。 5.花名。菊花的一种。一本所开的花,形状各异,颜色多种。参阅《广群芳谱.花谱二七.菊花一》。
十王宅
[相关解释]
1.唐玄宗诸子年长封王之后所共居的大宅。宅在长安安国寺东。
1.唐玄宗诸子年长封王之后所共居的大宅。宅在长安安国寺东。
升阳殿
[相关解释]
1.唐长安宫殿名。
1.唐长安宫殿名。
华灯
[相关解释]
雕饰华美或光华灿烂的灯~初上ㄧ长安街上~齐放。
雕饰华美或光华灿烂的灯~初上ㄧ长安街上~齐放。
卖瓜叟
[相关解释]
1.《史记.萧相国世家》"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后以"卖瓜叟"指降为平民的贵族和官吏。
1.《史记.萧相国世家》"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后以"卖瓜叟"指降为平民的贵族和官吏。
南京
[相关解释]
1.古都名。唐安史之乱,玄宗奔蜀。到至德二载,收复两京,还都长安,遂将蜀郡改为成都府,建号南京。 2.古都名。契丹神册四年葺辽阳故城建东平郡。天显三年迁东丹国都于此,升为南京。 3.古都名。契丹会同元年得幽蓟十六州,升幽州为幽都府,建号南京。 4.古都名。宋大中祥符七年,因应天府为赵匡胤旧藩,建为南京。地在今河南商丘县南。建炎元年,高宗继位于南京,即此。参阅宋高承《事物纪原》卷六。 5.古都名。金天辅七年,以新得辽地南京(即燕京)六州归宋,改以平州为南京。 6.古都名。金初称北宋故都开封府为汴京,
1.古都名。唐安史之乱,玄宗奔蜀。到至德二载,收复两京,还都长安,遂将蜀郡改为成都府,建号南京。 2.古都名。契丹神册四年葺辽阳故城建东平郡。天显三年迁东丹国都于此,升为南京。 3.古都名。契丹会同元年得幽蓟十六州,升幽州为幽都府,建号南京。 4.古都名。宋大中祥符七年,因应天府为赵匡胤旧藩,建为南京。地在今河南商丘县南。建炎元年,高宗继位于南京,即此。参阅宋高承《事物纪原》卷六。 5.古都名。金天辅七年,以新得辽地南京(即燕京)六州归宋,改以平州为南京。 6.古都名。金初称北宋故都开封府为汴京,
南内
[相关解释]
1.唐代长安的兴庆宫。原系玄宗为藩王时故宅,后为宫,位于大明宫(东内)之南,故名。 2.南宋皇帝居住的地方。 3.明代皇城中的小南城。
1.唐代长安的兴庆宫。原系玄宗为藩王时故宅,后为宫,位于大明宫(东内)之南,故名。 2.南宋皇帝居住的地方。 3.明代皇城中的小南城。
南军
[相关解释]
1.西汉禁卫军有南军北军之分,南军守卫未央宫,由卫尉统领。因未央宫在长安城内的南面,故称。 2.南方的军队。 3.特指南朝的军队。 4.指军队中之南路军。
1.西汉禁卫军有南军北军之分,南军守卫未央宫,由卫尉统领。因未央宫在长安城内的南面,故称。 2.南方的军队。 3.特指南朝的军队。 4.指军队中之南路军。
南台
[相关解释]
1.十六国夏主赫连勃勃取长安后,称长安曰南台。 2.御史台。以在宫阙西南,故称。 3.台名。即戏马台。在江苏省铜山县南。晋义熙中,刘裕尝大会群僚赋诗于此。南朝宋元嘉时,魏主南侵至彭城,亦尝登此。《水经注》谓即项羽掠马台,其下有玉钩斜道。 4.台名。瀛台的旧称。在北京。 5.山名。即钓台山。在福建省福州市南闽江中,故亦曰南台山。 6.山名。在广州香山县(今中山县)南五十里,两山相对如台,故名。参阅《明一统志》。
1.十六国夏主赫连勃勃取长安后,称长安曰南台。 2.御史台。以在宫阙西南,故称。 3.台名。即戏马台。在江苏省铜山县南。晋义熙中,刘裕尝大会群僚赋诗于此。南朝宋元嘉时,魏主南侵至彭城,亦尝登此。《水经注》谓即项羽掠马台,其下有玉钩斜道。 4.台名。瀛台的旧称。在北京。 5.山名。即钓台山。在福建省福州市南闽江中,故亦曰南台山。 6.山名。在广州香山县(今中山县)南五十里,两山相对如台,故名。参阅《明一统志》。
受姓
[相关解释]
1.皇帝对有功臣民赐姓。如娄敬因向汉高祖建议都长安有功,被赐姓刘。
1.皇帝对有功臣民赐姓。如娄敬因向汉高祖建议都长安有功,被赐姓刘。
古意
[相关解释]
1.谓思古之情。 2.古人的思想意趣或风范。 3.犹拟古﹑仿古。讽咏前代故事以寄意的诗题。如唐卢照邻有《长安古意》﹑宋苏轼有《古意》。
1.谓思古之情。 2.古人的思想意趣或风范。 3.犹拟古﹑仿古。讽咏前代故事以寄意的诗题。如唐卢照邻有《长安古意》﹑宋苏轼有《古意》。
召平瓜
[相关解释]
1.召平,秦之东陵侯。秦亡不仕,隐居长安城东,种瓜为业。见《史记.萧相国世家》◇以"召平瓜"为安贫隐居之典。
1.召平,秦之东陵侯。秦亡不仕,隐居长安城东,种瓜为业。见《史记.萧相国世家》◇以"召平瓜"为安贫隐居之典。
右扶风
[相关解释]
1.官名。亦指其所辖政区名『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其地在今陕西长安县西,为拱卫首都长安的三辅之一。参见"三辅"。
1.官名。亦指其所辖政区名『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其地在今陕西长安县西,为拱卫首都长安的三辅之一。参见"三辅"。
司花女
[相关解释]
1.唐颜师古《隋遗录》卷上"长安贡御车女袁寶儿,年十五,腰肢纤堕,騣冶多态。帝宠爱之特厚。时洛阳进合蒂迎辇花……帝命寶儿持之,号曰司花女。"后用以指管理百花的女神。
1.唐颜师古《隋遗录》卷上"长安贡御车女袁寶儿,年十五,腰肢纤堕,騣冶多态。帝宠爱之特厚。时洛阳进合蒂迎辇花……帝命寶儿持之,号曰司花女。"后用以指管理百花的女神。
咸京
[相关解释]
1.原指秦代京城咸阳◇人常用以借指长安。
1.原指秦代京城咸阳◇人常用以借指长安。
咸秦
[相关解释]
1.指秦都城咸阳。唐人多借指长安。 2.指秦朝。
1.指秦都城咸阳。唐人多借指长安。 2.指秦朝。
咸阳桥
[相关解释]
1.即西渭桥『建元三年始建,因与长安城便门相对,也称便桥或便门桥。故址在今咸阳市南。唐代称咸阳桥,当时送人西行多于此相别。
1.即西渭桥『建元三年始建,因与长安城便门相对,也称便桥或便门桥。故址在今咸阳市南。唐代称咸阳桥,当时送人西行多于此相别。
唐昌观
[相关解释]
1.唐道观名。在长安安业坊南。以玄宗女唐昌公主而得名。观中有玉蕊花,传为公主手植,唐宋诗人多有吟咏。参阅唐康骈《剧谈录》卷下﹑宋宋敏求《长安志》卷九。
1.唐道观名。在长安安业坊南。以玄宗女唐昌公主而得名。观中有玉蕊花,传为公主手植,唐宋诗人多有吟咏。参阅唐康骈《剧谈录》卷下﹑宋宋敏求《长安志》卷九。
唐末农民战争
[相关解释]
9世纪中叶反唐农民起义。公元874年王仙芝于长垣(今属河南)率众起义。次年黄巢起兵,与王仙芝合并◇王仙芝战死,黄巢成为起义领袖,号冲天大将军,建元王霸,率军由山东渡淮河、长江南下,879年攻克广州,部队发展到百万。旋挥师北伐,次年底攻入长安(今陕西西安),黄巢即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唐军围长安,黄巢突围,884年兵败自杀。唐王朝经此十年农民战争已名存实亡。
9世纪中叶反唐农民起义。公元874年王仙芝于长垣(今属河南)率众起义。次年黄巢起兵,与王仙芝合并◇王仙芝战死,黄巢成为起义领袖,号冲天大将军,建元王霸,率军由山东渡淮河、长江南下,879年攻克广州,部队发展到百万。旋挥师北伐,次年底攻入长安(今陕西西安),黄巢即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唐军围长安,黄巢突围,884年兵败自杀。唐王朝经此十年农民战争已名存实亡。
唐玄宗(685-762)
[相关解释]
即李隆基”,也称唐明皇”。唐朝皇帝。公元710年与太平公主合谋发动政变,杀韦后,拥其父睿宗即位,被立为太子。712年即位,次年改元开元。前期任用姚崇、宋fd735任相,革除武周后期的弊政,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仓储丰实。丝绸之路”畅通,亚洲各国访唐使者络绎不绝,史称开元盛世”◇期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政治腐败,奢侈荒淫。京师和中原地区武备空虚,西北和北方各镇节度使拥兵自重。安史之乱爆发后,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肃宗)于灵武即位,他被尊为太上皇◇回长安,抑郁而死。
即李隆基”,也称唐明皇”。唐朝皇帝。公元710年与太平公主合谋发动政变,杀韦后,拥其父睿宗即位,被立为太子。712年即位,次年改元开元。前期任用姚崇、宋fd735任相,革除武周后期的弊政,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仓储丰实。丝绸之路”畅通,亚洲各国访唐使者络绎不绝,史称开元盛世”◇期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政治腐败,奢侈荒淫。京师和中原地区武备空虚,西北和北方各镇节度使拥兵自重。安史之乱爆发后,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肃宗)于灵武即位,他被尊为太上皇◇回长安,抑郁而死。
唐高祖(566-635)
[相关解释]
即李渊”。唐朝建立者。字叔德。袭唐国公爵。公元617年任太原留守。乘隋朝在农民起义打击下土崩瓦解之机起兵,攻取长安,立炀帝孙杨侑为帝。次年又逼杨侑让位,建立唐朝。626年玄武门之变后传位次子李世民,自称太上皇。
即李渊”。唐朝建立者。字叔德。袭唐国公爵。公元617年任太原留守。乘隋朝在农民起义打击下土崩瓦解之机起兵,攻取长安,立炀帝孙杨侑为帝。次年又逼杨侑让位,建立唐朝。626年玄武门之变后传位次子李世民,自称太上皇。
唾面
[相关解释]
1.往人的脸上吐唾沫。表示鄙视﹑侮辱。语本《战国策.赵策四》"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2.见"唾面自干"。
1.往人的脸上吐唾沫。表示鄙视﹑侮辱。语本《战国策.赵策四》"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2.见"唾面自干"。
四京
[相关解释]
1.唐代以长安(中京)﹑洛阳(东京)﹑太原(北京)﹑凤翔(西京)为四京。 2.宋代以开封府(东京)﹑河南府(西京)﹑应天府(南京)﹑大名府(北京)为四京。 3.辽代以临潢府(上京)﹑辽阳府(东京)﹑析津府(南京)﹑大同府(西京)为四京。
1.唐代以长安(中京)﹑洛阳(东京)﹑太原(北京)﹑凤翔(西京)为四京。 2.宋代以开封府(东京)﹑河南府(西京)﹑应天府(南京)﹑大名府(北京)为四京。 3.辽代以临潢府(上京)﹑辽阳府(东京)﹑析津府(南京)﹑大同府(西京)为四京。
四关
[相关解释]
1.四座关塞。秦汉时"四关",指函谷关﹑武关﹑散关和萧关。 2.四座关塞。晋时"四关",则指东成皋,南伊阙,北孟津,西函谷。 3.指长安。 4.指耳﹑目﹑心﹑口。 5.中医学名词。指肩﹑肘﹑髋﹑膝四关节或两肘和两膝的关节。
1.四座关塞。秦汉时"四关",指函谷关﹑武关﹑散关和萧关。 2.四座关塞。晋时"四关",则指东成皋,南伊阙,北孟津,西函谷。 3.指长安。 4.指耳﹑目﹑心﹑口。 5.中医学名词。指肩﹑肘﹑髋﹑膝四关节或两肘和两膝的关节。
四铁御史
[相关解释]
1.指明代御史冯恩。冯擢南京御史,因极论大学士张孚敬﹑方献夫,右都御史汪鋐三人的奸状,帝怒,下狱论死。比朝审,鋐当主笔,恩不屈,且骂鋐,历数其罪。恩出长安门,士民观者如堵,皆叹曰"是御史,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因称'四铁御史'。"参阅《明史.冯恩传》。
1.指明代御史冯恩。冯擢南京御史,因极论大学士张孚敬﹑方献夫,右都御史汪鋐三人的奸状,帝怒,下狱论死。比朝审,鋐当主笔,恩不屈,且骂鋐,历数其罪。恩出长安门,士民观者如堵,皆叹曰"是御史,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因称'四铁御史'。"参阅《明史.冯恩传》。
圣教序
[相关解释]
1.唐碑名。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玄奘法师至印度取经﹐回长安后﹐译经﹑论一千余卷。贞观二二年﹐太宗作此序表彰其事。时高宗为太子﹐又作《述三藏圣教序记》。至高宗朝﹐多处将序﹑记刻石立碑。其中后世最有名者﹐为咸亨三年由弘福寺僧怀仁集晋王羲之字迹刻成﹐后附玄奘所译《心经》。碑在西安学宫﹐世称《集王圣教序》。
1.唐碑名。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玄奘法师至印度取经﹐回长安后﹐译经﹑论一千余卷。贞观二二年﹐太宗作此序表彰其事。时高宗为太子﹐又作《述三藏圣教序记》。至高宗朝﹐多处将序﹑记刻石立碑。其中后世最有名者﹐为咸亨三年由弘福寺僧怀仁集晋王羲之字迹刻成﹐后附玄奘所译《心经》。碑在西安学宫﹐世称《集王圣教序》。
大都
[相关解释]
1.古代王畿外围公的采地。 2.泛称都邑之大者。 3.大概;大抵。 4.称事物大致的内容或情况。 5.大多。 6.仅仅;不过。 7.元代京城﹐旧址在今北京城内。蒙古忽必烈以开平为上都﹐辽之燕京为中都。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在中都东北兴建新城﹐九年(公元1272年)改称大都﹐二十年(公元1283年)筑成。城东西两面相当今北京内城东西城墙﹐南至今东﹑西长安街﹐北至德胜门﹑安定门外土城旧址。参阅《元史.地理志一》﹑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建置》。
1.古代王畿外围公的采地。 2.泛称都邑之大者。 3.大概;大抵。 4.称事物大致的内容或情况。 5.大多。 6.仅仅;不过。 7.元代京城﹐旧址在今北京城内。蒙古忽必烈以开平为上都﹐辽之燕京为中都。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在中都东北兴建新城﹐九年(公元1272年)改称大都﹐二十年(公元1283年)筑成。城东西两面相当今北京内城东西城墙﹐南至今东﹑西长安街﹐北至德胜门﹑安定门外土城旧址。参阅《元史.地理志一》﹑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建置》。
太一宫
[相关解释]
1.亦作"太乙宫"。 2.祭祀太一神的宫殿『长安有太一宫。见《太平御览》卷一七三引《汉宫阙名》。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太乙宫分东西两处东太乙宫﹐在新庄桥南﹐祠五福太乙神;西太乙宫在西湖孤山﹐安奉太乙十神帝像。见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八。
1.亦作"太乙宫"。 2.祭祀太一神的宫殿『长安有太一宫。见《太平御览》卷一七三引《汉宫阙名》。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太乙宫分东西两处东太乙宫﹐在新庄桥南﹐祠五福太乙神;西太乙宫在西湖孤山﹐安奉太乙十神帝像。见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八。
太液
[相关解释]
1.古池名『太液池﹐在陕西省长安县西。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开凿﹐周回十顷。池中筑渐台﹐高二十馀丈;又起三山﹐以象瀛洲﹑蓬莱﹑方丈三神山﹐刻金石为鱼龙奇禽异兽之属。 2.古池名。唐太液池﹐在大明宫中含凉殿后﹐中有太液亭。 3.古池名。元﹑明﹑清太液池即今北京故宫西华门外的北海﹑中海﹑南海三海。元时名西华潭。清称太液池。南北四里﹐东西二百馀步﹐池上跨长桥﹐旧有石牌坊﹐东西对峙﹐东曰玉蝬﹐西曰金鳌。桥北称北海﹐桥南称中海﹐其中瀛台以南称南海。上源自玉泉山合西北诸水﹐由地安门水门流入。
1.古池名『太液池﹐在陕西省长安县西。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开凿﹐周回十顷。池中筑渐台﹐高二十馀丈;又起三山﹐以象瀛洲﹑蓬莱﹑方丈三神山﹐刻金石为鱼龙奇禽异兽之属。 2.古池名。唐太液池﹐在大明宫中含凉殿后﹐中有太液亭。 3.古池名。元﹑明﹑清太液池即今北京故宫西华门外的北海﹑中海﹑南海三海。元时名西华潭。清称太液池。南北四里﹐东西二百馀步﹐池上跨长桥﹐旧有石牌坊﹐东西对峙﹐东曰玉蝬﹐西曰金鳌。桥北称北海﹐桥南称中海﹐其中瀛台以南称南海。上源自玉泉山合西北诸水﹐由地安门水门流入。
奈良
[相关解释]
日本历史名城。人口327万(1986年)。公元710-784年为首都,名平城京。城市建筑式样和布局仿照中国唐都长安。唐招提寺由唐代高僧鉴真创建。有许多历史古纪文物。1950年被定为国际文化都市。
日本历史名城。人口327万(1986年)。公元710-784年为首都,名平城京。城市建筑式样和布局仿照中国唐都长安。唐招提寺由唐代高僧鉴真创建。有许多历史古纪文物。1950年被定为国际文化都市。
娄公
[相关解释]
1.娄敬的尊称。亦即刘敬,汉初齐人。因首劝刘邦建都长安有功,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号奉春君,后封建信侯。是时匈奴兵强,刘敬提出和亲之策,并徙六国贵族后代及豪强大族十万余人充实关中。
1.娄敬的尊称。亦即刘敬,汉初齐人。因首劝刘邦建都长安有功,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号奉春君,后封建信侯。是时匈奴兵强,刘敬提出和亲之策,并徙六国贵族后代及豪强大族十万余人充实关中。
娘子军
[相关解释]
1.指唐高祖之女平阳公主所组织的军队。唐高祖第三女平阳公主嫁柴绍,并在长安。高祖将起义兵,遣使密召之。绍间行赴太原。公主乃归鄠县庄所,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起兵以应高祖。营中号曰"娘子军"。事见《旧唐书·平阳公主传》。 2.由女子组成的队伍。 3.借指妇女们。
1.指唐高祖之女平阳公主所组织的军队。唐高祖第三女平阳公主嫁柴绍,并在长安。高祖将起义兵,遣使密召之。绍间行赴太原。公主乃归鄠县庄所,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起兵以应高祖。营中号曰"娘子军"。事见《旧唐书·平阳公主传》。 2.由女子组成的队伍。 3.借指妇女们。
子午谷
[相关解释]
1.亦省称"子午"。 2.谷名。在今陕西省秦岭山中,为川陕交通要道。据《长安志》载,谷长六百六十里,北口曰子,在西安府南百里;南口曰午,在汉中府洋县东一百六十里。
1.亦省称"子午"。 2.谷名。在今陕西省秦岭山中,为川陕交通要道。据《长安志》载,谷长六百六十里,北口曰子,在西安府南百里;南口曰午,在汉中府洋县东一百六十里。
宋清
[相关解释]
1.唐长安卖药人,轻财好义,为时人所称许。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宋清卖药于长安西市,朝官出入移贬,清辄卖药迎送之;贫士请药,常多折券,人有急难,倾财救之。岁计所入,利亦百倍。长安言人有义声,卖药宋清。"后因以喻指轻财好义者。
1.唐长安卖药人,轻财好义,为时人所称许。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宋清卖药于长安西市,朝官出入移贬,清辄卖药迎送之;贫士请药,常多折券,人有急难,倾财救之。岁计所入,利亦百倍。长安言人有义声,卖药宋清。"后因以喻指轻财好义者。
定昆池
[相关解释]
1.池名。旧址在陕西省长安县西南。唐中宗女安乐公主曾请求把昆明池作为私沼,中宗不许。公主于是大发民夫,夺百姓庄园,造定昆池,极为奢华,以与昆明池相比匹。见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三。
1.池名。旧址在陕西省长安县西南。唐中宗女安乐公主曾请求把昆明池作为私沼,中宗不许。公主于是大发民夫,夺百姓庄园,造定昆池,极为奢华,以与昆明池相比匹。见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三。
宜春苑
[相关解释]
1.古代苑囿名。秦时在宜春宫之东,汉称宜春下苑。即后所称曲江池者。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南。 2.古代苑囿名。宋代宜春苑,在河南开封城东。
1.古代苑囿名。秦时在宜春宫之东,汉称宜春下苑。即后所称曲江池者。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南。 2.古代苑囿名。宋代宜春苑,在河南开封城东。
宜春院
[相关解释]
1.唐长安宫内官妓居住的院名。开元二年置,在京城东面东宫内﹐东京(洛阳)也有宜春院,宝应元年毁于兵火。
1.唐长安宫内官妓居住的院名。开元二年置,在京城东面东宫内﹐东京(洛阳)也有宜春院,宝应元年毁于兵火。
宣平门
[相关解释]
1.汉代长安城东出北头第一门名宣平门,也叫东都门或都门,省称宣平。
1.汉代长安城东出北头第一门名宣平门,也叫东都门或都门,省称宣平。
宣政
[相关解释]
1.宣扬政教。 2.唐长安宫殿名。在大明宫内,凡隆重仪式,多于此举行。 3.宋徽宗年号政和﹑宣和的并称。亦借指宋徽宗。
1.宣扬政教。 2.唐长安宫殿名。在大明宫内,凡隆重仪式,多于此举行。 3.宋徽宗年号政和﹑宣和的并称。亦借指宋徽宗。
宣明
[相关解释]
1.公开表明,毫无隐瞒。 2.显明,毫无遮蔽。 3.谓使显明。 4.宣扬,显扬。 5.宫殿名。西汉时宣明殿在长安未央宫东,见《三辅黄图》卷三。东汉时洛阳亦建有宣明殿。 6.里名。
1.公开表明,毫无隐瞒。 2.显明,毫无遮蔽。 3.谓使显明。 4.宣扬,显扬。 5.宫殿名。西汉时宣明殿在长安未央宫东,见《三辅黄图》卷三。东汉时洛阳亦建有宣明殿。 6.里名。
少年行
[相关解释]
1.乐府杂曲歌辞名。本为《结客少年场行》﹐南朝宋鲍照﹑北周庾信皆有作﹐多咏少年轻生重义﹑任侠游乐之事◇多作《少年行》﹐或冠以地名﹐如《长安少年行》﹑《邯郸少年行》等。
1.乐府杂曲歌辞名。本为《结客少年场行》﹐南朝宋鲍照﹑北周庾信皆有作﹐多咏少年轻生重义﹑任侠游乐之事◇多作《少年行》﹐或冠以地名﹐如《长安少年行》﹑《邯郸少年行》等。
展子虔
[相关解释]
隋代画家。历北齐、北周,入隋官朝散大夫、帐内都督。曾在长安、洛阳、江都等地作佛寺壁画。擅画人物、车马。写江山远近,具咫尺千里之势。有《游春图》存世,为今存最古卷轴画,一说系唐人摹本。
隋代画家。历北齐、北周,入隋官朝散大夫、帐内都督。曾在长安、洛阳、江都等地作佛寺壁画。擅画人物、车马。写江山远近,具咫尺千里之势。有《游春图》存世,为今存最古卷轴画,一说系唐人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