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94 查到相关释文的内容。
带有释文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正
[相关解释]
1.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合称三正。《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陆德明释文引马融曰"建子﹑建丑﹑建寅,三正也。"一说指天﹑地﹑人之正道。孔传"怠惰弃废天地人之正道。"也称三统。 2.指夏﹑殷﹑周三代。 3.指中心朱色﹑次白﹑次苍的三色射靶。
1.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合称三正。《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陆德明释文引马融曰"建子﹑建丑﹑建寅,三正也。"一说指天﹑地﹑人之正道。孔传"怠惰弃废天地人之正道。"也称三统。 2.指夏﹑殷﹑周三代。 3.指中心朱色﹑次白﹑次苍的三色射靶。
三江
[相关解释]
1.古代各地众多水道的总称。《书·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周礼·夏官·职方氏》"其川三江。"汉以后有多种解释。《国语·越语上》韦昭注以吴江﹑钱塘江﹑浦阳江为三江。《水经注·沔水》引郭璞说以岷江﹑松江﹑浙江为三江。《书·禹贡》陆德明释文引《吴地记》以松江﹑娄江﹑东江为三江。《汉书·地理志上》颜师古注以北江﹑中江﹑南江为三江。 2.蜀有三江,即岷江﹑涪江﹑沱江。 3.指广东境内的西江﹑北江﹑东江。 4.指鸭绿江﹑松花江﹑黑龙江。
1.古代各地众多水道的总称。《书·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周礼·夏官·职方氏》"其川三江。"汉以后有多种解释。《国语·越语上》韦昭注以吴江﹑钱塘江﹑浦阳江为三江。《水经注·沔水》引郭璞说以岷江﹑松江﹑浙江为三江。《书·禹贡》陆德明释文引《吴地记》以松江﹑娄江﹑东江为三江。《汉书·地理志上》颜师古注以北江﹑中江﹑南江为三江。 2.蜀有三江,即岷江﹑涪江﹑沱江。 3.指广东境内的西江﹑北江﹑东江。 4.指鸭绿江﹑松花江﹑黑龙江。
三驱
[相关解释]
1.古王者田猎之制。谓田猎时须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易.比》"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孔颖达疏"褚氏诸儒皆以为三面着人驱禽。必知三面者,禽唯有背己﹑向己﹑趣己,故左右及于后,皆有驱之。"一说,田猎一年以三次为度。陆德明释文引马融云"三驱者,一曰干豆,二曰宾客,三曰君庖。"
1.古王者田猎之制。谓田猎时须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易.比》"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孔颖达疏"褚氏诸儒皆以为三面着人驱禽。必知三面者,禽唯有背己﹑向己﹑趣己,故左右及于后,皆有驱之。"一说,田猎一年以三次为度。陆德明释文引马融云"三驱者,一曰干豆,二曰宾客,三曰君庖。"
丝萝
[相关解释]
1.菟丝与女萝。《诗.小雅.頍弁》"茑与女萝"毛传"女萝,菟丝,松萝也。"陆德明释文"在草曰菟丝,在木曰松萝。"后用以泛指藤萝之类的植物。 2.菟丝﹑女萝均为蔓生,缠绕于草木,不易分开,故诗文中常用以比喻结为婚姻。
1.菟丝与女萝。《诗.小雅.頍弁》"茑与女萝"毛传"女萝,菟丝,松萝也。"陆德明释文"在草曰菟丝,在木曰松萝。"后用以泛指藤萝之类的植物。 2.菟丝﹑女萝均为蔓生,缠绕于草木,不易分开,故诗文中常用以比喻结为婚姻。
九皐
[相关解释]
1.亦作"九皋"。亦作"九皋"。 2.曲折深远的沼泽。《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皐,声闻于野。"毛传"皐,泽也。言身隐而名著也。"郑玄笺"皐,泽中水溢出所为坎,自外数至九,喻深远也∽在中鸣焉,而野闻其鸣声……喻贤者虽隐居,人咸知之。"陆德明释文"《韩诗》云九皐,九折之泽。"汉桓宽《盐铁论.西域》"茫悯若行九皋,未知所止。"《晋书.文苑传.赵至》"徘徊九皋之内,慷慨九阜之颠,进无所由,退无所据。"《镜花缘》第四十回"九皋有路招云鹤,三匝无枝泣夜乌。"后亦用为称美隐士或贤人的典实。 3.指鹤。 4.九
1.亦作"九皋"。亦作"九皋"。 2.曲折深远的沼泽。《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皐,声闻于野。"毛传"皐,泽也。言身隐而名著也。"郑玄笺"皐,泽中水溢出所为坎,自外数至九,喻深远也∽在中鸣焉,而野闻其鸣声……喻贤者虽隐居,人咸知之。"陆德明释文"《韩诗》云九皐,九折之泽。"汉桓宽《盐铁论.西域》"茫悯若行九皋,未知所止。"《晋书.文苑传.赵至》"徘徊九皋之内,慷慨九阜之颠,进无所由,退无所据。"《镜花缘》第四十回"九皋有路招云鹤,三匝无枝泣夜乌。"后亦用为称美隐士或贤人的典实。 3.指鹤。 4.九
九经
[相关解释]
1.九条南北向的大道。 2.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九项准则。 3.九部儒家经典。名目相传不一。《汉书.艺文志》指《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及小学。陆德明《经典释文录》指《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孝经》﹑《论语》。《初学记》卷二一所引九经,与《经典释文》略异,有《左传》﹑《公羊》﹑《谷梁》,无《春秋》﹑《孝经》﹑《论语》。
1.九条南北向的大道。 2.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九项准则。 3.九部儒家经典。名目相传不一。《汉书.艺文志》指《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及小学。陆德明《经典释文录》指《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孝经》﹑《论语》。《初学记》卷二一所引九经,与《经典释文》略异,有《左传》﹑《公羊》﹑《谷梁》,无《春秋》﹑《孝经》﹑《论语》。
介倪
[相关解释]
1.犹睥睨。侧目而视。《庄子·马蹄》"夫加之以衡?,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陆德明释文引李颐云"介倪,犹睥睨也。"陈寿昌《南华真经正义》"'介'独也。马独立而怒视也。"一说,介当为"兀","兀倪"即"阢陧",不安貌。见马其昶《庄子故》。或说介为"兀"宋竖r,"兀"为"杌"省,"倪"借为"輗","杌輗",谓折毁车輗。见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引马叙伦说。
1.犹睥睨。侧目而视。《庄子·马蹄》"夫加之以衡?,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陆德明释文引李颐云"介倪,犹睥睨也。"陈寿昌《南华真经正义》"'介'独也。马独立而怒视也。"一说,介当为"兀","兀倪"即"阢陧",不安貌。见马其昶《庄子故》。或说介为"兀"宋竖r,"兀"为"杌"省,"倪"借为"輗","杌輗",谓折毁车輗。见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引马叙伦说。
会撮
[相关解释]
1.亦作"会最"。 2.颈椎。《庄子.人间世》"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陆德明释文引崔譶曰"会撮﹐项椎也。"一说为髻。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会撮﹐髻也。古者髻在顶中﹐脊曲头低﹐故髻指天也。"
1.亦作"会最"。 2.颈椎。《庄子.人间世》"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陆德明释文引崔譶曰"会撮﹐项椎也。"一说为髻。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会撮﹐髻也。古者髻在顶中﹐脊曲头低﹐故髻指天也。"
伾伾
[相关解释]
1.疾行有力貌。《诗.鲁颂.駉》"有髐有骐,以车伾伾。"毛传"伾伾,有力也。"陆德明释文"《字林》作'駓',走也。"一说,众多盛大貌。参阅《广雅.释训》清王念孙疏证。
1.疾行有力貌。《诗.鲁颂.駉》"有髐有骐,以车伾伾。"毛传"伾伾,有力也。"陆德明释文"《字林》作'駓',走也。"一说,众多盛大貌。参阅《广雅.释训》清王念孙疏证。
余蔬
[相关解释]
1.残剩的粮食。蔬,通"糈"。《庄子.天道》"鼠壤有余蔬。"陆德明释文"司马云蔬﹐读曰糈。糈﹐粒也。鼠壤内有遗余之粒。"一说﹐残剩的菜。成玄英疏"见其鼠穴土中有余残蔬菜。"
1.残剩的粮食。蔬,通"糈"。《庄子.天道》"鼠壤有余蔬。"陆德明释文"司马云蔬﹐读曰糈。糈﹐粒也。鼠壤内有遗余之粒。"一说﹐残剩的菜。成玄英疏"见其鼠穴土中有余残蔬菜。"
假乐
[相关解释]
1.《诗.大雅.假乐》"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孔颖达疏"言上天嘉美而爱乐此君子成王也。"陆德明释文"﹝假﹞音暇,嘉也。"《礼.中庸》引作"嘉乐"◇谓美好快乐为"假乐"。
1.《诗.大雅.假乐》"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孔颖达疏"言上天嘉美而爱乐此君子成王也。"陆德明释文"﹝假﹞音暇,嘉也。"《礼.中庸》引作"嘉乐"◇谓美好快乐为"假乐"。
六凿
[相关解释]
1.指耳﹑目等六孔。《庄子.外物》"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成玄英疏"凿﹐孔也。"清曹寅《夜饮和培山眼镜歌》"人生六凿宜藏用﹐五官首出司明重。"一说﹐犹六情。喜﹑怒﹑哀﹑乐﹑爱﹑恶。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谓六情攘夺"。
1.指耳﹑目等六孔。《庄子.外物》"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成玄英疏"凿﹐孔也。"清曹寅《夜饮和培山眼镜歌》"人生六凿宜藏用﹐五官首出司明重。"一说﹐犹六情。喜﹑怒﹑哀﹑乐﹑爱﹑恶。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谓六情攘夺"。
冥山
[相关解释]
1.北海山名。《庄子.天运》"夫南行者至于郢﹐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则去之远也。"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云"冥山﹐北海山名。"郭象注"冥山在乎北极﹐而南行以观之……故郢虽见﹐而愈远冥。"后以喻预期的目标。 2.即今石城山。在河南信阳县。
1.北海山名。《庄子.天运》"夫南行者至于郢﹐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则去之远也。"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云"冥山﹐北海山名。"郭象注"冥山在乎北极﹐而南行以观之……故郢虽见﹐而愈远冥。"后以喻预期的目标。 2.即今石城山。在河南信阳县。
卤莽灭裂
[相关解释]
1.《庄子.则阳》"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陆德明释文"郭云'卤莽灭裂,轻脱末略,不尽其分也。'司马云'卤莽,犹粗粗也,谓浅耕稀种也;灭裂,断其草也。'"后多用以形容做事草率粗疏。
1.《庄子.则阳》"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陆德明释文"郭云'卤莽灭裂,轻脱末略,不尽其分也。'司马云'卤莽,犹粗粗也,谓浅耕稀种也;灭裂,断其草也。'"后多用以形容做事草率粗疏。
古韵
[相关解释]
1.指先秦汉语音韵。东汉时郑玄言古今音异。北周沉重作《毛诗音义》,书佚,仅见于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诗.邶风下》。宋吴棫发明叶韵之说,元戴侗﹑明焦竑陈第等人力辨其非。宋郑庠辨析古韵为六部,嗣后研究不断深入,分部日趋精密。如章炳麟分古韵为二十三部,黄侃分为二十八部。王力考定《诗经》时代古韵为二十九部《楚辞》时代为三十部。参阅王力《汉语音韵学》和《音韵学初步》。 2.泛指古汉语(上古﹑中古)音韵。
1.指先秦汉语音韵。东汉时郑玄言古今音异。北周沉重作《毛诗音义》,书佚,仅见于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诗.邶风下》。宋吴棫发明叶韵之说,元戴侗﹑明焦竑陈第等人力辨其非。宋郑庠辨析古韵为六部,嗣后研究不断深入,分部日趋精密。如章炳麟分古韵为二十三部,黄侃分为二十八部。王力考定《诗经》时代古韵为二十九部《楚辞》时代为三十部。参阅王力《汉语音韵学》和《音韵学初步》。 2.泛指古汉语(上古﹑中古)音韵。
句赘
[相关解释]
1.指驼背者突起的脊骨,因状如赘疣,故称。《庄子.大宗师》"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成玄英疏"咽项句曲,大挺如赘。"陆德明释文引李颐云"句赘,项椎也,其形似赘,言其上向也。"一说指发髻。见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1.指驼背者突起的脊骨,因状如赘疣,故称。《庄子.大宗师》"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成玄英疏"咽项句曲,大挺如赘。"陆德明释文引李颐云"句赘,项椎也,其形似赘,言其上向也。"一说指发髻。见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吃诟
[相关解释]
1.古代传说中的大力士。《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陆德明释文"吃,口懈反。诟,口豆反。司马云'吃诟,多力也。'"唐贾餸《百步穿杨叶赋》"克中之时,吃诟不能以施力。"一说善言力诤者。成玄英疏"吃诟﹐言辨也。"
1.古代传说中的大力士。《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陆德明释文"吃,口懈反。诟,口豆反。司马云'吃诟,多力也。'"唐贾餸《百步穿杨叶赋》"克中之时,吃诟不能以施力。"一说善言力诤者。成玄英疏"吃诟﹐言辨也。"
君子好逑
[相关解释]
1.原指君子的佳偶。逑,通"仇"。仇,配偶。语本《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陆德明释文"逑,本亦作仇。"陈奂传疏"匹,配也∶匹,犹嘉配耳。"后遂用为男子追求佳偶之套语。
1.原指君子的佳偶。逑,通"仇"。仇,配偶。语本《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陆德明释文"逑,本亦作仇。"陈奂传疏"匹,配也∶匹,犹嘉配耳。"后遂用为男子追求佳偶之套语。
哀骀
[相关解释]
1.丑貌。《庄子.德充符》"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陆德明释文引李颐云"'哀骀',丑貌,'它',其名。"后用作自谦之词。
1.丑貌。《庄子.德充符》"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陆德明释文引李颐云"'哀骀',丑貌,'它',其名。"后用作自谦之词。
善刀
[相关解释]
1.拭刀。《庄子.养生主》"善刀而藏之。"陆德明释文"善,犹拭也。"后用以指事前的准备。
1.拭刀。《庄子.养生主》"善刀而藏之。"陆德明释文"善,犹拭也。"后用以指事前的准备。
喙长三尺
[相关解释]
1.讥人强言善辩。语出《庄子.徐无鬼》"丘愿有喙三尺。"陆德明释文"三尺言长也。"
1.讥人强言善辩。语出《庄子.徐无鬼》"丘愿有喙三尺。"陆德明释文"三尺言长也。"
噧言
[相关解释]
1.过甚之言,虚夸不切实际之言。《说文.口部》"噧,高气多言也……《春秋传》曰'噧言'。"今本《左传.哀公二十四年》作"躛言"。杜预注"躛,过也。"陆德明释文"躛,谓过谬之言。"章炳麟《訄书.儒墨》"诋其兼爱而谓之无父,则末流之噧言,有以取讥于君子,顾非其本也。"一说为《左传.定公四年》"啧有烦言"之"烦"的假借字。
1.过甚之言,虚夸不切实际之言。《说文.口部》"噧,高气多言也……《春秋传》曰'噧言'。"今本《左传.哀公二十四年》作"躛言"。杜预注"躛,过也。"陆德明释文"躛,谓过谬之言。"章炳麟《訄书.儒墨》"诋其兼爱而谓之无父,则末流之噧言,有以取讥于君子,顾非其本也。"一说为《左传.定公四年》"啧有烦言"之"烦"的假借字。
大椿
[相关解释]
1.古寓言中的木名﹐以一万六千岁为一年。《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木﹐一名橓。橓﹐木槿也。"郭庆藩集释"案《齐民要术》引司马云木槿也﹐以万六千岁为一年。一名蕣椿。与《释文》所引小异。"后用以喻指父亲。
1.古寓言中的木名﹐以一万六千岁为一年。《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木﹐一名橓。橓﹐木槿也。"郭庆藩集释"案《齐民要术》引司马云木槿也﹐以万六千岁为一年。一名蕣椿。与《释文》所引小异。"后用以喻指父亲。
奔奏
[相关解释]
1.奔走传喻。《诗.大雅.绵》"予曰有奔奏。"毛传"喻德宣誉曰奔奏。"一说﹐使人趋附。郑玄笺"奔奏﹐使人归趋之。"陆德明释文"奏﹐如字。本亦作走。"孔颖达疏"奔走者﹐此臣能晓喻天下之人以王德﹐宣扬王之声誉使人知﹐令天下皆奔走而归趍之﹐故曰奔走也。"参阅马瑞辰通释。
1.奔走传喻。《诗.大雅.绵》"予曰有奔奏。"毛传"喻德宣誉曰奔奏。"一说﹐使人趋附。郑玄笺"奔奏﹐使人归趋之。"陆德明释文"奏﹐如字。本亦作走。"孔颖达疏"奔走者﹐此臣能晓喻天下之人以王德﹐宣扬王之声誉使人知﹐令天下皆奔走而归趍之﹐故曰奔走也。"参阅马瑞辰通释。
委委佗佗
[相关解释]
1.亦作"委委蛇蛇"。 2.雍容自得貌。《诗.墉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毛传"委委者,行可委曲踪迹也;佗佗者,德平易也。"朱熹集传"雍容自得之貌。"明宋濂《梅府君墓志铭》"命也奈何,芝生岩阿;既采且歌,委委佗佗。"清钱谦益《御史族兄汝瞻画像赞》"委委佗佗,开颜舒眉。"王闿运《女箴》"委委蛇蛇,如山如河。匪惟修貌,以绰以和。"一说,美貌。参阅《尔雅.释训》﹑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毛诗音义上》。
1.亦作"委委蛇蛇"。 2.雍容自得貌。《诗.墉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毛传"委委者,行可委曲踪迹也;佗佗者,德平易也。"朱熹集传"雍容自得之貌。"明宋濂《梅府君墓志铭》"命也奈何,芝生岩阿;既采且歌,委委佗佗。"清钱谦益《御史族兄汝瞻画像赞》"委委佗佗,开颜舒眉。"王闿运《女箴》"委委蛇蛇,如山如河。匪惟修貌,以绰以和。"一说,美貌。参阅《尔雅.释训》﹑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毛诗音义上》。
孩名
[相关解释]
1.为婴儿命名。引申为婴儿时期。语出《礼记.内则》"子生三月,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陆德明释文"孩字又作咳。"
1.为婴儿命名。引申为婴儿时期。语出《礼记.内则》"子生三月,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陆德明释文"孩字又作咳。"
守白
[相关解释]
1.指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 2.《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室比喻心。"后以"守白"谓保持空明的心境。
1.指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 2.《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室比喻心。"后以"守白"谓保持空明的心境。
尾生
[相关解释]
1.古代传说中坚守信约的男子。《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陆德明释文"尾生,一本作微生。"《汉书.东方朔传》"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唐温庭筠《答段柯古见嘲》诗"尾生桥下未为痴,暮雨朝云世间少。"清袁于令《西楼记.虚讣》"要同尾生桥边待,抱恨红泉堪痛哉。"后借指坚守信约的人。
1.古代传说中坚守信约的男子。《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陆德明释文"尾生,一本作微生。"《汉书.东方朔传》"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唐温庭筠《答段柯古见嘲》诗"尾生桥下未为痴,暮雨朝云世间少。"清袁于令《西楼记.虚讣》"要同尾生桥边待,抱恨红泉堪痛哉。"后借指坚守信约的人。
局天蹐地
[相关解释]
1.《诗.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陆德明释文"局本又作局。"后即以"局天蹐地"形容惶惧不安貌。 2.指窘迫无路貌。
1.《诗.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陆德明释文"局本又作局。"后即以"局天蹐地"形容惶惧不安貌。 2.指窘迫无路貌。
局高天蹐厚地
[相关解释]
1.语出《诗.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陆德明释文"局本又作局。"本谓蜷曲不敢伸展◇常指小心谨慎,惶惧不安。
1.语出《诗.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陆德明释文"局本又作局。"本谓蜷曲不敢伸展◇常指小心谨慎,惶惧不安。
干越
[相关解释]
1.春秋时的吴国和越国。干,亦作邗,本国名,后为吴所灭,故用以称吴。《庄子.刻意》"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寶之至也。"陆德明释文"司马云'干,吴也。吴越出善剑也。'……案吴有溪名干溪,越有溪名若耶,并出善铁,铸为名剑也。"《荀子.劝学》"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杨倞注"干越犹言吴越也。"后亦用以指剑。 2.亭名。在江西省余江县东南。
1.春秋时的吴国和越国。干,亦作邗,本国名,后为吴所灭,故用以称吴。《庄子.刻意》"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寶之至也。"陆德明释文"司马云'干,吴也。吴越出善剑也。'……案吴有溪名干溪,越有溪名若耶,并出善铁,铸为名剑也。"《荀子.劝学》"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杨倞注"干越犹言吴越也。"后亦用以指剑。 2.亭名。在江西省余江县东南。
庆都
[相关解释]
1.传说中人名。为帝尧之母。古成阳(河南省范县)尧陵南有庆都陵。见《宋书.符瑞志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瓠子河》﹑《序》唐陆德明释文。
1.传说中人名。为帝尧之母。古成阳(河南省范县)尧陵南有庆都陵。见《宋书.符瑞志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瓠子河》﹑《序》唐陆德明释文。
序録
[相关解释]
1.书目的编次和说明。说明部分包括著作的源流﹑要旨等,略相当于图书提要。序,亦写作"叙"。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第一卷为"序录"。 2.记叙;记录。
1.书目的编次和说明。说明部分包括著作的源流﹑要旨等,略相当于图书提要。序,亦写作"叙"。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第一卷为"序录"。 2.记叙;记录。
张侯论
[相关解释]
1.《论语》第一次的改订本。共二十篇。西汉末安昌侯张禹根据《鲁论》(鲁人所传《论语》)并吸收《齐论》(齐人所传《论语》)编定,故名。东汉末郑玄注《论语》,又混合《张侯论》和《古论》(出孔壁中的《论语》),成为现行的《论语》。参阅三国魏何晏《序》﹑《隋书·经籍志》﹑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论语》。
1.《论语》第一次的改订本。共二十篇。西汉末安昌侯张禹根据《鲁论》(鲁人所传《论语》)并吸收《齐论》(齐人所传《论语》)编定,故名。东汉末郑玄注《论语》,又混合《张侯论》和《古论》(出孔壁中的《论语》),成为现行的《论语》。参阅三国魏何晏《序》﹑《隋书·经籍志》﹑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论语》。
彪蒙
[相关解释]
1.发蒙;启蒙。语出《易.蒙》"苞蒙,吉。"陆德明释文引郑玄曰"苞,当作彪。彪,文也。"
1.发蒙;启蒙。语出《易.蒙》"苞蒙,吉。"陆德明释文引郑玄曰"苞,当作彪。彪,文也。"
征藏史
[相关解释]
1.上古主管典籍之官。《庄子.天道》"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陆德明释文"司马云'征藏,藏名也。'一云'征,典也。'"成玄英疏"﹝征藏史﹞犹今之秘书官,职典坟籍。"后特指老聃。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
1.上古主管典籍之官。《庄子.天道》"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陆德明释文"司马云'征藏,藏名也。'一云'征,典也。'"成玄英疏"﹝征藏史﹞犹今之秘书官,职典坟籍。"后特指老聃。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
思且
[相关解释]
1.犹思存。《诗·郑风·出其东门》"虽则如荼,匪我思且。"郑玄笺"匪我思且,犹非我思存也。"马瑞辰通释"且即徂之渻借,故《笺》谓且犹存。《释文》且音徂,引《尔雅》'徂,存也'为证。"一说"且"为语助(音jū),见朱熹集传。
1.犹思存。《诗·郑风·出其东门》"虽则如荼,匪我思且。"郑玄笺"匪我思且,犹非我思存也。"马瑞辰通释"且即徂之渻借,故《笺》谓且犹存。《释文》且音徂,引《尔雅》'徂,存也'为证。"一说"且"为语助(音jū),见朱熹集传。
悬巢
[相关解释]
1.登上巢车望敌。谓敌军压境。语本《左传.成公十六年》"晋楚遇于鄢陵……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军。"陆德明释文"兵车高如巢,以望敌也。"
1.登上巢车望敌。谓敌军压境。语本《左传.成公十六年》"晋楚遇于鄢陵……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军。"陆德明释文"兵车高如巢,以望敌也。"
戚醮
[相关解释]
1.烦恼。《庄子.盗跖》"财积而无用﹐服膺而不舍﹐满心戚醮﹐求益而不止﹐可谓忧矣。"成玄英疏"戚醮﹐烦恼也。"一说憔悴貌。陆德明释文引李颐曰"戚醮﹐顦顇也。"
1.烦恼。《庄子.盗跖》"财积而无用﹐服膺而不舍﹐满心戚醮﹐求益而不止﹐可谓忧矣。"成玄英疏"戚醮﹐烦恼也。"一说憔悴貌。陆德明释文引李颐曰"戚醮﹐顦顇也。"
扇汗
[相关解释]
1.缠在马衔铁镳旁的饰巾。《诗.卫风.硕人》"四牡有骄,朱幩镳镳"毛传"幩,饰也;人君以朱缠镳扇汗,且以为饰。"一说即马衔外铁。陆德明释文"镳,表骄反,马衔外铁也,一名扇汗,又曰排沫。"
1.缠在马衔铁镳旁的饰巾。《诗.卫风.硕人》"四牡有骄,朱幩镳镳"毛传"幩,饰也;人君以朱缠镳扇汗,且以为饰。"一说即马衔外铁。陆德明释文"镳,表骄反,马衔外铁也,一名扇汗,又曰排沫。"
批郄导竨
[相关解释]
1.亦作"批隙导竨"。 2.谓在骨节空隙处运刀,牛体自然迎刃而分解。比喻处理事情善于从关键处入手,因而顺利解决。语本《庄子.养生主》"批大郄,导大竨。"陆德明释文"批,击也;郄,闲也;竨,空也。"
1.亦作"批隙导竨"。 2.谓在骨节空隙处运刀,牛体自然迎刃而分解。比喻处理事情善于从关键处入手,因而顺利解决。语本《庄子.养生主》"批大郄,导大竨。"陆德明释文"批,击也;郄,闲也;竨,空也。"
拘虚
[相关解释]
1.亦作"拘墟"。 2.比喻孤处一隅,见闻狭隘。语本《庄子.秋水》"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陆德明释文"本亦作'墟'。"
1.亦作"拘墟"。 2.比喻孤处一隅,见闻狭隘。语本《庄子.秋水》"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陆德明释文"本亦作'墟'。"
斫砻
[相关解释]
1.亦作"斫砻"。亦作"斲礲"。 2.砍削磨光。语本《谷梁传.庄公二十四年》"礼﹐天子之桷﹐斫之砻之﹐加密石焉。"陆德明释文"斵,削也。砻之,磨也。"
1.亦作"斫砻"。亦作"斲礲"。 2.砍削磨光。语本《谷梁传.庄公二十四年》"礼﹐天子之桷﹐斫之砻之﹐加密石焉。"陆德明释文"斵,削也。砻之,磨也。"
无伤
[相关解释]
1.没有什么关系;不妨。 2.不损害;不伤害。 3.即罔象。神话传说中的精怪之名。《尸子》卷下"地中有犬,名曰地狼,有人名曰无伤。"一说,水神名。参阅《庄子.达生》"水有无伤"唐陆德明释文。
1.没有什么关系;不妨。 2.不损害;不伤害。 3.即罔象。神话传说中的精怪之名。《尸子》卷下"地中有犬,名曰地狼,有人名曰无伤。"一说,水神名。参阅《庄子.达生》"水有无伤"唐陆德明释文。
日月重光
[相关解释]
1.《书.顾命》"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陆德明释文引马融曰"重光,日月星也。太极上元十一月朔旦冬至日月如迭璧,五星如连珠,故曰重光"。孙星衍疏"重光者……言文武化成之德比于日月也"◇以"日月重光"比喻经过动乱后,出现了稳定升平的新局面。
1.《书.顾命》"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陆德明释文引马融曰"重光,日月星也。太极上元十一月朔旦冬至日月如迭璧,五星如连珠,故曰重光"。孙星衍疏"重光者……言文武化成之德比于日月也"◇以"日月重光"比喻经过动乱后,出现了稳定升平的新局面。
杂累
[相关解释]
1.谓成熟。《淮南子.俶真训》﹕"古之真人﹐立于天地之本﹐中至优游﹐抱德炀和﹐而万物杂累焉。"高诱注﹕"抱其志德而炙于和气﹐故万物杂累﹐言成熟也。"一说﹐"杂累"当作"炊累"﹐犹动升。刘文典集解引孙诒让曰﹕"杂累﹐无成熟之义。杂﹐疑当作炊。《庄子.在宥篇》云﹕'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释文》云﹕'炊本作吹。同。'司马云﹕'炊累﹐犹动升也。'……《淮南书》似即本彼文﹐高训为成熟﹐则与司马﹑郭义异耳。"
1.谓成熟。《淮南子.俶真训》﹕"古之真人﹐立于天地之本﹐中至优游﹐抱德炀和﹐而万物杂累焉。"高诱注﹕"抱其志德而炙于和气﹐故万物杂累﹐言成熟也。"一说﹐"杂累"当作"炊累"﹐犹动升。刘文典集解引孙诒让曰﹕"杂累﹐无成熟之义。杂﹐疑当作炊。《庄子.在宥篇》云﹕'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释文》云﹕'炊本作吹。同。'司马云﹕'炊累﹐犹动升也。'……《淮南书》似即本彼文﹐高训为成熟﹐则与司马﹑郭义异耳。"
枝策
[相关解释]
1.谓举杖以击节。《庄子.齐物论》"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成玄英疏"枝,柱也。策,打鼓杖也,亦言击节杖也。"陆德明释文引崔譶曰"举杖以击节。"一说,谓拄杖。王先谦集解"枝策者,拄其策而不击。"
1.谓举杖以击节。《庄子.齐物论》"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成玄英疏"枝,柱也。策,打鼓杖也,亦言击节杖也。"陆德明释文引崔譶曰"举杖以击节。"一说,谓拄杖。王先谦集解"枝策者,拄其策而不击。"
树萱
[相关解释]
1.种植萱草。萱草,俗名忘忧草。《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谖草,令人忘忧。"陆德明释文"谖,本又作萱。"后以"树萱"为消忧之词。
1.种植萱草。萱草,俗名忘忧草。《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谖草,令人忘忧。"陆德明释文"谖,本又作萱。"后以"树萱"为消忧之词。
梳文栉字
[相关解释]
1.谓训释文字。
1.谓训释文字。
歙歙
[相关解释]
1.无所偏执貌。《老子》"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王弼注"圣人之于天下﹐歙歙焉﹐心无所主也。"一说﹐危惧貌。陆德明释文"歙歙﹐许及反。一本作'惵惵'∮上本作'惔'。顾云许叶反﹐危惧貌。简文云河上公作'怵'。" 2.投合貌﹐朋比为奸貌。
1.无所偏执貌。《老子》"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王弼注"圣人之于天下﹐歙歙焉﹐心无所主也。"一说﹐危惧貌。陆德明释文"歙歙﹐许及反。一本作'惵惵'∮上本作'惔'。顾云许叶反﹐危惧貌。简文云河上公作'怵'。" 2.投合貌﹐朋比为奸貌。
河山之德
[相关解释]
1.《诗.墉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陆德明释文"《韩诗》云德之美貌"。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如山凝然而重,如河渊然而深,皆以状德容之美"◇以《河山之德》形容妇人德容之美。
1.《诗.墉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陆德明释文"《韩诗》云德之美貌"。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如山凝然而重,如河渊然而深,皆以状德容之美"◇以《河山之德》形容妇人德容之美。
注解
[相关解释]
解释文中字句;解释字句的文字注解古书并不容易|读一下后面的注解就明白了。
解释文中字句;解释字句的文字注解古书并不容易|读一下后面的注解就明白了。
溟鹏
[相关解释]
1.北冥之鹏。语本《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陆德明释文"北冥﹐本亦作溟。"后遂以"溟鹏"指大鹏。
1.北冥之鹏。语本《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陆德明释文"北冥﹐本亦作溟。"后遂以"溟鹏"指大鹏。
漂疽
[相关解释]
1.即瘭疽。脓疮之类。漂,通"瘭"。《庄子.则阳》"漂疽疥癿﹐内热溲膏是也。"成玄英疏"漂疽﹐热毒肿也。癿﹐亦疽之类也。"一说为疮疽化脓。陆德明释文"漂﹐本亦作瘭﹐瘭疽﹐谓病疮脓出也。"
1.即瘭疽。脓疮之类。漂,通"瘭"。《庄子.则阳》"漂疽疥癿﹐内热溲膏是也。"成玄英疏"漂疽﹐热毒肿也。癿﹐亦疽之类也。"一说为疮疽化脓。陆德明释文"漂﹐本亦作瘭﹐瘭疽﹐谓病疮脓出也。"
火膏
[相关解释]
1.《庄子.人间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膏起火,还自消。"后以"火膏"喻自相攻伐者。
1.《庄子.人间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膏起火,还自消。"后以"火膏"喻自相攻伐者。
燕尔新婚
[相关解释]
1.形容新婚的欢乐。语出《诗.邶风.谷风》"宴尔新昏,如兄如弟。"陆德明释文"宴,本又作'燕'。"孔颖达疏"安爱汝之新昏,其恩如兄弟也。"原为弃妇诉说原夫再娶与新欢作乐,后反其意,用作庆贺新婚之辞。
1.形容新婚的欢乐。语出《诗.邶风.谷风》"宴尔新昏,如兄如弟。"陆德明释文"宴,本又作'燕'。"孔颖达疏"安爱汝之新昏,其恩如兄弟也。"原为弃妇诉说原夫再娶与新欢作乐,后反其意,用作庆贺新婚之辞。
狸德
[相关解释]
1.谓狐狸之性。《庄子.徐无鬼》"尝语君﹐吾相狗也。下之质执饱而止﹐是狸德也。"成玄英疏"执守情志﹐唯贪饱食﹐此之形质﹐德比狐狸﹐下品之狗。"陆德明释文"'是狸德也'谓贪如狐狸也。"一说﹐狸德指猫捕鼠饱而止的本性。郭庆藩集释引清俞樾曰"《广雅.释兽》狸﹑猫也。猫之捕鼠﹐饱而止矣﹐故曰是狸德也。"
1.谓狐狸之性。《庄子.徐无鬼》"尝语君﹐吾相狗也。下之质执饱而止﹐是狸德也。"成玄英疏"执守情志﹐唯贪饱食﹐此之形质﹐德比狐狸﹐下品之狗。"陆德明释文"'是狸德也'谓贪如狐狸也。"一说﹐狸德指猫捕鼠饱而止的本性。郭庆藩集释引清俞樾曰"《广雅.释兽》狸﹑猫也。猫之捕鼠﹐饱而止矣﹐故曰是狸德也。"
王姬
[相关解释]
1.指周朝天子的女儿。周,姬姓,故称王姬。《诗.召南.何彼襛矣序》"何彼襛矣,美王姬也。"陆德明释文"王姬,武王女,姬,周姓也。"后世亦以称帝王或诸侯之女。
1.指周朝天子的女儿。周,姬姓,故称王姬。《诗.召南.何彼襛矣序》"何彼襛矣,美王姬也。"陆德明释文"王姬,武王女,姬,周姓也。"后世亦以称帝王或诸侯之女。
生白
[相关解释]
1.生出光明。《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陆德明释文"崔云'白者,日光所照也。'司马云'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唐白居易《奉和李大夫题新诗.忘筌亭》"只开新户牖,不改旧风烟。虚室闲生白,高情淡入玄。"一说,谓产生纯洁的道心。
1.生出光明。《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陆德明释文"崔云'白者,日光所照也。'司马云'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唐白居易《奉和李大夫题新诗.忘筌亭》"只开新户牖,不改旧风烟。虚室闲生白,高情淡入玄。"一说,谓产生纯洁的道心。
留动
[相关解释]
1.静与动。《庄子.天地》"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成玄英疏"留,静也。阳动阴静,氤氲升降,分布三才,化生万物,物得成就,生理具足,谓之形也。"一说留,通"流",指变动转化。陆德明释文"留,或作'流'。"
1.静与动。《庄子.天地》"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成玄英疏"留,静也。阳动阴静,氤氲升降,分布三才,化生万物,物得成就,生理具足,谓之形也。"一说留,通"流",指变动转化。陆德明释文"留,或作'流'。"
真泠
[相关解释]
1.《庄子.山木》"舜之将死﹐真泠禹曰'汝戒之哉!形莫若缘﹐情莫若率。'"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云"泠﹐晓也﹐谓以真道晓语禹也。泠或为命﹐又作令。命﹐犹教也。"王引之以为是"乃命"之讹"乃"字误为"直"﹐再误为"真";"命"与"令"古字通。见王念孙《读书杂志馀编.庄子》。泠﹐唐写本亦作"命"。王说是◇用以指帝王遗命。
1.《庄子.山木》"舜之将死﹐真泠禹曰'汝戒之哉!形莫若缘﹐情莫若率。'"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云"泠﹐晓也﹐谓以真道晓语禹也。泠或为命﹐又作令。命﹐犹教也。"王引之以为是"乃命"之讹"乃"字误为"直"﹐再误为"真";"命"与"令"古字通。见王念孙《读书杂志馀编.庄子》。泠﹐唐写本亦作"命"。王说是◇用以指帝王遗命。
石师
[相关解释]
1.犹硕师,大师。石,通"硕"。《庄子.外物》"婴儿生,无石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陆德明释文"石师……又作硕师。"一说,"石"系"所"之讹字。见锺泰《庄子发微》卷四。
1.犹硕师,大师。石,通"硕"。《庄子.外物》"婴儿生,无石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陆德明释文"石师……又作硕师。"一说,"石"系"所"之讹字。见锺泰《庄子发微》卷四。
礼防
[相关解释]
1.指礼法。谓礼之禁乱,犹防之止水。语出《礼记.经解》"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陆德明释文"坊,本又作防。"
1.指礼法。谓礼之禁乱,犹防之止水。语出《礼记.经解》"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陆德明释文"坊,本又作防。"
神遇
[相关解释]
1.谓从精神上去感知事物或事理。语出《庄子.养生主》"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陆德明释文引向秀曰"暗与理会谓之神遇。"
1.谓从精神上去感知事物或事理。语出《庄子.养生主》"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陆德明释文引向秀曰"暗与理会谓之神遇。"
税骖
[相关解释]
1.脱骖。解下骖马。税,通"捝"﹑"脱"。《礼记.檀弓上》"孔子之卫,遇旧馆人之丧,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贡税骖而赙之。"一本作"脱骖"。陆德明释文"税,本又作说。"后遂以"税骖"为临故人之丧或追念已亡故人之典。亦借以指故人亡故。
1.脱骖。解下骖马。税,通"捝"﹑"脱"。《礼记.檀弓上》"孔子之卫,遇旧馆人之丧,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贡税骖而赙之。"一本作"脱骖"。陆德明释文"税,本又作说。"后遂以"税骖"为临故人之丧或追念已亡故人之典。亦借以指故人亡故。
緪升
[相关解释]
1.《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陆德明释文"恒,本亦作緪。"孔颖达疏"言王德位日隆,有进无退,如月之上弦,稍就盈满;如日之﹝始﹞出,稍就明盛。"后因用"緪升"表日益兴盛之意。
1.《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陆德明释文"恒,本亦作緪。"孔颖达疏"言王德位日隆,有进无退,如月之上弦,稍就盈满;如日之﹝始﹞出,稍就明盛。"后因用"緪升"表日益兴盛之意。
聚偻
[相关解释]
1.古器物名。《庄子.达生》"自为谋,则苟生有轩冕之尊,死得于膔榡之上,聚偻之中,则为之。"陆德明释文"司马云'聚偻,器名也,今冢圹中注为之。'一云聚偻,棺椁也。"一说,为柩车之饰。参阅清王念孙《读书杂志馀编上.庄子》。
1.古器物名。《庄子.达生》"自为谋,则苟生有轩冕之尊,死得于膔榡之上,聚偻之中,则为之。"陆德明释文"司马云'聚偻,器名也,今冢圹中注为之。'一云聚偻,棺椁也。"一说,为柩车之饰。参阅清王念孙《读书杂志馀编上.庄子》。
脱輹
[相关解释]
1.《易.小畜》"九三﹐舆说辐﹐夫妻反目。"说﹐通"脱"。陆德明释文"辐﹐本亦作輹﹐音服。马云车下缚也。"按﹐即缚住车轴之绳﹐脱落则车不能行驶。故以"脱輹"喻夫妻不和﹐失其结合之纽带◇并以为夫妻离异之称。
1.《易.小畜》"九三﹐舆说辐﹐夫妻反目。"说﹐通"脱"。陆德明释文"辐﹐本亦作輹﹐音服。马云车下缚也。"按﹐即缚住车轴之绳﹐脱落则车不能行驶。故以"脱輹"喻夫妻不和﹐失其结合之纽带◇并以为夫妻离异之称。
舍策追羊
[相关解释]
1.放下手中书本去寻找丢失的羊。比喻发生错误以后,设法补救。语本《庄子.骈拇》"臧与榖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榖奚事?则博塞以游。"陆德明释文"筴﹐字又作策﹐初革反。李云竹简也。古以写书﹐长二尺四寸。"
1.放下手中书本去寻找丢失的羊。比喻发生错误以后,设法补救。语本《庄子.骈拇》"臧与榖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榖奚事?则博塞以游。"陆德明释文"筴﹐字又作策﹐初革反。李云竹简也。古以写书﹐长二尺四寸。"
艾豭
[相关解释]
1.亦作"艾猳"。 2.老公猪。亦借指面首或渔色之徒。语出《左传.定公十四年》"卫侯为夫人南子召宋朝……过宋野,野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杜预注"艾豭,喻宋朝。艾,老也。"陆德明释文"豭,牡豕也。"
1.亦作"艾猳"。 2.老公猪。亦借指面首或渔色之徒。语出《左传.定公十四年》"卫侯为夫人南子召宋朝……过宋野,野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杜预注"艾豭,喻宋朝。艾,老也。"陆德明释文"豭,牡豕也。"
芥舟
[相关解释]
1.《庄子.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陆德明释文"芥,小草也。"后因以"芥舟"比喻小舟。
1.《庄子.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陆德明释文"芥,小草也。"后因以"芥舟"比喻小舟。
荆凡
[相关解释]
1.西周时代的荆国(楚国)和凡国。荆国初建于今湖北省西部荆山一带;凡国故址在今河南省辉县西南。《庄子.田子方》"楚王与凡君坐。少焉﹐楚王左右曰凡亡者三。凡君曰'凡之亡也﹐不足以丧吾存。夫凡之亡不足以丧吾存﹐则楚之存不足以存存。由是观之﹐则凡未始亡而楚未始存也。'"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云"凡﹐国名﹐在汲郡共县。"后以"荆凡"比喻存亡无定。
1.西周时代的荆国(楚国)和凡国。荆国初建于今湖北省西部荆山一带;凡国故址在今河南省辉县西南。《庄子.田子方》"楚王与凡君坐。少焉﹐楚王左右曰凡亡者三。凡君曰'凡之亡也﹐不足以丧吾存。夫凡之亡不足以丧吾存﹐则楚之存不足以存存。由是观之﹐则凡未始亡而楚未始存也。'"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云"凡﹐国名﹐在汲郡共县。"后以"荆凡"比喻存亡无定。
萱堂
[相关解释]
1.《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陆德明释文"谖,本又作萱。"谓北堂树萱,可以令人忘忧。古制,北堂为主妇之居室◇因以"萱堂"指母亲的居室,并借以指母亲。
1.《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陆德明释文"谖,本又作萱。"谓北堂树萱,可以令人忘忧。古制,北堂为主妇之居室◇因以"萱堂"指母亲的居室,并借以指母亲。
虫天
[相关解释]
1.《庄子.庚桑楚》"唯虫能虫﹐唯虫能天。"成玄英疏"鸟飞兽走﹐能虫也;蛛网蜣丸﹐能天也﹐皆禀之造物﹐岂仿效之所致哉!"陆德明释文"一本唯作虽……言虫自能为虫者﹐天也。"谓虽微小如虫豸﹐都有适应自然的天性◇以"虫天"指万类竞存的大自然。
1.《庄子.庚桑楚》"唯虫能虫﹐唯虫能天。"成玄英疏"鸟飞兽走﹐能虫也;蛛网蜣丸﹐能天也﹐皆禀之造物﹐岂仿效之所致哉!"陆德明释文"一本唯作虽……言虫自能为虫者﹐天也。"谓虽微小如虫豸﹐都有适应自然的天性◇以"虫天"指万类竞存的大自然。
蚩尤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古代九黎族首领。以金作兵器﹐与黄帝战于涿鹿﹐失败被杀。但古籍所载﹐说法不一(1)炎帝臣。见《逸周书.尝麦》﹑《太平御览.兵部一》引《世本》宋衷注﹑《庄子.盗跖》陆德明释文。(2)黄帝臣。见《管子.五行》﹑《越绝书.计倪内经》。(3)古庶人。见《周礼.春官.肆师》贾公彦疏引《五经音义》。(4)九黎之君。见《书.吕刑》陆德明释文﹑《吕氏春秋.荡兵》﹑《战国策.秦策》高诱注。(5)古天子。见《山海经.大荒北经》﹑《史记.高祖本纪》裴髎集解引《汉书》应劭注。 2.恶人的代称。 3.借指雾或兵气。相
1.传说中的古代九黎族首领。以金作兵器﹐与黄帝战于涿鹿﹐失败被杀。但古籍所载﹐说法不一(1)炎帝臣。见《逸周书.尝麦》﹑《太平御览.兵部一》引《世本》宋衷注﹑《庄子.盗跖》陆德明释文。(2)黄帝臣。见《管子.五行》﹑《越绝书.计倪内经》。(3)古庶人。见《周礼.春官.肆师》贾公彦疏引《五经音义》。(4)九黎之君。见《书.吕刑》陆德明释文﹑《吕氏春秋.荡兵》﹑《战国策.秦策》高诱注。(5)古天子。见《山海经.大荒北经》﹑《史记.高祖本纪》裴髎集解引《汉书》应劭注。 2.恶人的代称。 3.借指雾或兵气。相
蝼蝈
[相关解释]
1.蛙属。《礼记.月令》"﹝孟夏之月﹞蝼蝈鸣,蚯蚓出。"郑玄注"蝼蝈﹐蛙也。"《逸周书.时训》"立夏之日﹐蝼蝈鸣。"朱右曾校释"蝼蝈﹐蛙之属﹐蛙鸣始于二月﹐立夏而鸣者﹐其形较小﹐其色褐黑﹐好聚浅水而鸣。"唐张碧《山居雨霁即事》诗"古路绝人行﹐荒陂响蝼蝈。"一说蝼为蝼蛄﹐蝈为蛙﹑蛤蟆。参阅《礼记.月令》"﹝孟夏之月﹞蝼蝈鸣"陆德明释文引汉蔡邕《月令章句》及《淮南子.时则训》"蝼蝈鸣"汉高诱注。又说即蝼蛄。参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二.蝼蛄》及《尔雅.释虫》"天蝼"清郝懿行义疏。
1.蛙属。《礼记.月令》"﹝孟夏之月﹞蝼蝈鸣,蚯蚓出。"郑玄注"蝼蝈﹐蛙也。"《逸周书.时训》"立夏之日﹐蝼蝈鸣。"朱右曾校释"蝼蝈﹐蛙之属﹐蛙鸣始于二月﹐立夏而鸣者﹐其形较小﹐其色褐黑﹐好聚浅水而鸣。"唐张碧《山居雨霁即事》诗"古路绝人行﹐荒陂响蝼蝈。"一说蝼为蝼蛄﹐蝈为蛙﹑蛤蟆。参阅《礼记.月令》"﹝孟夏之月﹞蝼蝈鸣"陆德明释文引汉蔡邕《月令章句》及《淮南子.时则训》"蝼蝈鸣"汉高诱注。又说即蝼蛄。参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二.蝼蛄》及《尔雅.释虫》"天蝼"清郝懿行义疏。
行枚
[相关解释]
1.行阵衔枚。指征战之事。《诗.豳风.东山》"制彼裳衣,勿士行枚。"郑玄笺"亦初无行阵衔枚之事。"一说横衔口枚。参阅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1.行阵衔枚。指征战之事。《诗.豳风.东山》"制彼裳衣,勿士行枚。"郑玄笺"亦初无行阵衔枚之事。"一说横衔口枚。参阅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袀服
[相关解释]
1.同一的服装。谓着相同的戎装。语出《左传.僖公五年》"均服振振。"陆德明释文"均,如字,同也。字书作袀,音同。"《文选.左思》"六军袀服。"刘逵注引《左氏传》曰"袀服振振。"《吕氏春秋.悔过》"今袀服回建,左不轼而右之超乘者五百乘。"高诱注"袀,同也。兵服上下无别,故曰袀服。"陈奇猷校释"盖与敌作战,使敌人分辨不出何者为将帅,何者为士卒,将帅与士卒服同一之戎服,故曰袀服。"一说,为黑色戎服。《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左氏传》晋献公时童謡曰'丙子之晨,龙尾伏辰,袀服振振,取虢之旗。'"颜师古注"袀服,黑衣
1.同一的服装。谓着相同的戎装。语出《左传.僖公五年》"均服振振。"陆德明释文"均,如字,同也。字书作袀,音同。"《文选.左思》"六军袀服。"刘逵注引《左氏传》曰"袀服振振。"《吕氏春秋.悔过》"今袀服回建,左不轼而右之超乘者五百乘。"高诱注"袀,同也。兵服上下无别,故曰袀服。"陈奇猷校释"盖与敌作战,使敌人分辨不出何者为将帅,何者为士卒,将帅与士卒服同一之戎服,故曰袀服。"一说,为黑色戎服。《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左氏传》晋献公时童謡曰'丙子之晨,龙尾伏辰,袀服振振,取虢之旗。'"颜师古注"袀服,黑衣
词条
[相关解释]
1.犹辞章。 2.辞书学用语。指收列的词语及其释文。
1.犹辞章。 2.辞书学用语。指收列的词语及其释文。
谆芒
[相关解释]
1.虚拟的人名。《庄子.天地》﹕"谆芒将东之大壑﹐适遇苑风于东海之滨。"成玄英疏﹕"谆芒﹑苑风﹐皆寓言也。庄生寄此二人,明于大道﹐故假为宾主﹐相值海涯。"一说雾气。陆德明释文﹕"李云﹕望之谆谆﹐察之芒芒﹐故曰谆芒。一云﹕姓名也。或云﹕雾气也。"
1.虚拟的人名。《庄子.天地》﹕"谆芒将东之大壑﹐适遇苑风于东海之滨。"成玄英疏﹕"谆芒﹑苑风﹐皆寓言也。庄生寄此二人,明于大道﹐故假为宾主﹐相值海涯。"一说雾气。陆德明释文﹕"李云﹕望之谆谆﹐察之芒芒﹐故曰谆芒。一云﹕姓名也。或云﹕雾气也。"
踵见
[相关解释]
1.屡次进见。《庄子.德充符》"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郭象注"踵,频也。"一说,用脚后跟走着去求见。参阅陆德明释文引晋崔譶曰。
1.屡次进见。《庄子.德充符》"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郭象注"踵,频也。"一说,用脚后跟走着去求见。参阅陆德明释文引晋崔譶曰。
过隙白驹
[相关解释]
1.比喻光阴易逝,人生短促。语本《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郄,忽然而已。"陆德明释文"郄,本亦作隙。隙,孔也。"
1.比喻光阴易逝,人生短促。语本《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郄,忽然而已。"陆德明释文"郄,本亦作隙。隙,孔也。"
迷阳
[相关解释]
1.无所用心;诈狂。《庄子.人间世》"迷阳迷阳,无伤吾行。"郭象注"迷阳,犹亡阳也。亡阳任独,不荡于外,则吾行全矣。"成玄英疏"迷,亡也;阳,明也……宜放独任之无为,忘遣应物之明智。"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迷阳,伏阳也,言诈狂。"一说,谓有刺的小灌木。王先谦集解"谓棘刺也,生于山野,践之伤足,至今吾楚舆夫遇之犹呼迷阳踢也。"
1.无所用心;诈狂。《庄子.人间世》"迷阳迷阳,无伤吾行。"郭象注"迷阳,犹亡阳也。亡阳任独,不荡于外,则吾行全矣。"成玄英疏"迷,亡也;阳,明也……宜放独任之无为,忘遣应物之明智。"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迷阳,伏阳也,言诈狂。"一说,谓有刺的小灌木。王先谦集解"谓棘刺也,生于山野,践之伤足,至今吾楚舆夫遇之犹呼迷阳踢也。"
酒评鲁赵
[相关解释]
1.《庄子.胠箧》"鲁酒薄而邯郸围"唐陆德明释文"许慎注《淮南》云楚会诸侯,鲁赵俱献酒于楚王,鲁酒薄而赵酒厚。楚之主酒吏求酒于赵,赵不与,吏怒,乃以赵厚酒易鲁薄酒奏之。楚王以赵酒薄,故围邯郸也。"后以"酒评鲁赵"谓品评酒的厚薄优劣。
1.《庄子.胠箧》"鲁酒薄而邯郸围"唐陆德明释文"许慎注《淮南》云楚会诸侯,鲁赵俱献酒于楚王,鲁酒薄而赵酒厚。楚之主酒吏求酒于赵,赵不与,吏怒,乃以赵厚酒易鲁薄酒奏之。楚王以赵酒薄,故围邯郸也。"后以"酒评鲁赵"谓品评酒的厚薄优劣。
释文
[相关解释]
1.放下书卷。 2.解释词语音﹑义的文字。唐陆德明有《经典释文》。 3.指以楷书考释篆﹑隶﹑草﹑行等书体。
1.放下书卷。 2.解释词语音﹑义的文字。唐陆德明有《经典释文》。 3.指以楷书考释篆﹑隶﹑草﹑行等书体。
钦明
[相关解释]
1.敬肃明察。《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陆德明释文引马融曰"威仪表备谓之钦﹐照临四方谓之明。"后遂以"钦明"为对君主的颂词。
1.敬肃明察。《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陆德明释文引马融曰"威仪表备谓之钦﹐照临四方谓之明。"后遂以"钦明"为对君主的颂词。
隙驹
[相关解释]
1.亦作"雓驹"。 2.《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郄﹐忽然而已。"成玄英疏﹕"白驹﹐骏马也﹐亦言日也。?﹐孔也……如驰骏驹之过孔?﹐歨忽而已﹐何曾足云也!"陆德明释文﹕"郄﹐本亦作?。"后因以"隙驹"比喻易逝的光阴。
1.亦作"雓驹"。 2.《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郄﹐忽然而已。"成玄英疏﹕"白驹﹐骏马也﹐亦言日也。?﹐孔也……如驰骏驹之过孔?﹐歨忽而已﹐何曾足云也!"陆德明释文﹕"郄﹐本亦作?。"后因以"隙驹"比喻易逝的光阴。
靡膴
[相关解释]
1.无法度。《诗.小雅.小昮》﹕"民虽靡膴﹐或哲或谋。"郑玄笺﹕"膴﹐法也。"一说﹐谓不多。陆德明释文﹕"靡膴……《韩诗》作'靡膒'﹐犹无几何。"
1.无法度。《诗.小雅.小昮》﹕"民虽靡膴﹐或哲或谋。"郑玄笺﹕"膴﹐法也。"一说﹐谓不多。陆德明释文﹕"靡膴……《韩诗》作'靡膒'﹐犹无几何。"
音义
[相关解释]
1.文章的涵义。 2.文字的读音和意义。 3.六朝以来注释古书字音字义的一种著作体。如陆德明《经典释文》中诸经及《老子》﹑《庄子》音义﹐陈第《屈宋古音义》等。
1.文章的涵义。 2.文字的读音和意义。 3.六朝以来注释古书字音字义的一种著作体。如陆德明《经典释文》中诸经及《老子》﹑《庄子》音义﹐陈第《屈宋古音义》等。
骀佗
[相关解释]
1.亦作"骀駝"。亦作"骀它"。 2.驼背。《庄子.德充符》﹕"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一说,"哀骀"为丑貌﹐"它"为恶人名。见陆德明释文。
1.亦作"骀駝"。亦作"骀它"。 2.驼背。《庄子.德充符》﹕"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一说,"哀骀"为丑貌﹐"它"为恶人名。见陆德明释文。
鲁酒薄而邯郸围
[相关解释]
1.语出《庄子.胠箧》"鲁酒薄而邯郸围。"陆德明释文"许慎注《淮南》云'楚会诸侯,鲁赵俱献酒于楚王,鲁酒薄而赵酒厚。楚之主酒吏求酒于赵,赵不与。吏怒,乃以赵厚酒易鲁薄酒奏之。楚王以赵酒薄,故围邯郸也。'"后因以喻事情的展转相因﹐互相牵连。
1.语出《庄子.胠箧》"鲁酒薄而邯郸围。"陆德明释文"许慎注《淮南》云'楚会诸侯,鲁赵俱献酒于楚王,鲁酒薄而赵酒厚。楚之主酒吏求酒于赵,赵不与。吏怒,乃以赵厚酒易鲁薄酒奏之。楚王以赵酒薄,故围邯郸也。'"后因以喻事情的展转相因﹐互相牵连。
鸡人
[相关解释]
1.亦作"鸡人"。 2.周官名。掌供办鸡牲。凡举行大典﹐则报时以警夜。《周礼.春官.鸡人》﹕"鸡人掌共鸡牲﹐辨其物。大祭祀﹐夜噁旦以嘂百官。凡国之大宾客﹑会同﹑军旅﹑丧纪﹐亦如之。凡国事为期﹐则告之时。凡祭祀﹐面禳衅﹐共其鸡牲。"孙诒让正义﹕"'鸡人'者﹐叶钞《释文》作'鸡人'。阮元云﹕'从佳者小篆﹐从鸟者籀文。'"后指宫廷中专管更漏之人。
1.亦作"鸡人"。 2.周官名。掌供办鸡牲。凡举行大典﹐则报时以警夜。《周礼.春官.鸡人》﹕"鸡人掌共鸡牲﹐辨其物。大祭祀﹐夜噁旦以嘂百官。凡国之大宾客﹑会同﹑军旅﹑丧纪﹐亦如之。凡国事为期﹐则告之时。凡祭祀﹐面禳衅﹐共其鸡牲。"孙诒让正义﹕"'鸡人'者﹐叶钞《释文》作'鸡人'。阮元云﹕'从佳者小篆﹐从鸟者籀文。'"后指宫廷中专管更漏之人。
鸷曼
[相关解释]
1.抵突。形容马性猛戾不驯,欲狂突以去其羁勒。《庄子.马蹄》"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诡衔﹑窃辔。"陆德明释文引李颐曰"鸷﹐抵也。曼﹐突也。"一说,犹迟重。郭庆藩集释引郭嵩焘曰﹕"鸷曼﹐犹言迟重﹔言马被介而气塞行滞﹐有决衔絶辔之忧。"鸷曼﹐指抵触车幔。参阅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1.抵突。形容马性猛戾不驯,欲狂突以去其羁勒。《庄子.马蹄》"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诡衔﹑窃辔。"陆德明释文引李颐曰"鸷﹐抵也。曼﹐突也。"一说,犹迟重。郭庆藩集释引郭嵩焘曰﹕"鸷曼﹐犹言迟重﹔言马被介而气塞行滞﹐有决衔絶辔之忧。"鸷曼﹐指抵触车幔。参阅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鹏溟
[相关解释]
1.《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陆德明释文"北冥,本亦作溟,觅经反。北海也。"后即以"鹏溟"泛指大海。
1.《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陆德明释文"北冥,本亦作溟,觅经反。北海也。"后即以"鹏溟"泛指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