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98 查到相关都城的内容。
带有都城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大节
[相关解释]
1.三个主要节日。(1)宋指冬至﹑元旦﹑寒食。宋金盈之《醉翁谈录.京城风俗记.十一月》"都城以寒食﹑冬至﹑元旦为三大节。自寒食至冬至,久无节序,故民间多相问遗。"(2)清代指元旦﹑冬至﹑万寿圣节。《清史稿.礼志七》"顺治八年,定元旦﹑冬至﹑万寿圣节为三大节。"(3)今俗指元旦﹑端午﹑中秋。
1.三个主要节日。(1)宋指冬至﹑元旦﹑寒食。宋金盈之《醉翁谈录.京城风俗记.十一月》"都城以寒食﹑冬至﹑元旦为三大节。自寒食至冬至,久无节序,故民间多相问遗。"(2)清代指元旦﹑冬至﹑万寿圣节。《清史稿.礼志七》"顺治八年,定元旦﹑冬至﹑万寿圣节为三大节。"(3)今俗指元旦﹑端午﹑中秋。
三都
[相关解释]
1.三个都城。春秋鲁三桓执政,皆建城拟于国都,季孙之费﹑孟孙之成﹑叔孙之郼,称三都。 2.三个都城。指战国赵﹑卫﹑魏三国的都城。 3.三个都城。东汉称雒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宛为南都,合称三都。 4.三个都城。指三国时的蜀都成都﹑吴都建业﹑魏都邺。 5.三个都城。指蜀之成都﹑广都﹑新都。 6.三个都城。唐都长安,显庆二年(657年)建洛阳为东都,天授元年(690年)建晋阳为北都,与长安合称三都。 7.指晋左思所著《三都赋》。 8.三种山都。山都,动物名,狒狒类中最大的一种。旧时传说以山都为居于大树
1.三个都城。春秋鲁三桓执政,皆建城拟于国都,季孙之费﹑孟孙之成﹑叔孙之郼,称三都。 2.三个都城。指战国赵﹑卫﹑魏三国的都城。 3.三个都城。东汉称雒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宛为南都,合称三都。 4.三个都城。指三国时的蜀都成都﹑吴都建业﹑魏都邺。 5.三个都城。指蜀之成都﹑广都﹑新都。 6.三个都城。唐都长安,显庆二年(657年)建洛阳为东都,天授元年(690年)建晋阳为北都,与长安合称三都。 7.指晋左思所著《三都赋》。 8.三种山都。山都,动物名,狒狒类中最大的一种。旧时传说以山都为居于大树
三门
[相关解释]
1.古代天子都城四面各有三门。 2.古代诸侯宫殿有三门库门﹑雉门﹑路门。 3.比喻人品形成的三种途径禽门﹑人门﹑圣门。 4.占验家立休﹑生﹑伤﹑杜﹑景﹑死﹑惊﹑开为八门。以休﹑生﹑开三门为吉,余为凶,故以"三门"指休门﹑生门﹑开门,取其吉义。《奇门遁甲.四时通用八门捷法》"凡每日出入用事,从开﹑休﹑生三门,大吉。"《后汉书.文苑传.高彪》"天有太一,五将三门;地有九变,丘陵山川。"李贤注"《太一式》'凡举事皆欲发三门,顺五将。'发三门者,开门﹑休门﹑生门。"唐玄宗《赐道士邓紫阳》诗"《太乙》三门诀,
1.古代天子都城四面各有三门。 2.古代诸侯宫殿有三门库门﹑雉门﹑路门。 3.比喻人品形成的三种途径禽门﹑人门﹑圣门。 4.占验家立休﹑生﹑伤﹑杜﹑景﹑死﹑惊﹑开为八门。以休﹑生﹑开三门为吉,余为凶,故以"三门"指休门﹑生门﹑开门,取其吉义。《奇门遁甲.四时通用八门捷法》"凡每日出入用事,从开﹑休﹑生三门,大吉。"《后汉书.文苑传.高彪》"天有太一,五将三门;地有九变,丘陵山川。"李贤注"《太一式》'凡举事皆欲发三门,顺五将。'发三门者,开门﹑休门﹑生门。"唐玄宗《赐道士邓紫阳》诗"《太乙》三门诀,
下都
[相关解释]
1.即陪都。于京都之外,择地别建的另一都城。列朝所指不一。(1)西周都镐京,以雒邑(今河南洛阳故城)为下都。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五"《洛诰》序云'周公往营成周',则成周乃东都总名∮南,成周之王城也;洛阳,成周之下都也。王城非天子时会诸侯则虚之,下都则保厘大臣所居治事之地。"(2)西晋都洛阳,东晋称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为下都。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3)北齐都邺,以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为下都。见《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4)北宋都开封,以洛阳
1.即陪都。于京都之外,择地别建的另一都城。列朝所指不一。(1)西周都镐京,以雒邑(今河南洛阳故城)为下都。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五"《洛诰》序云'周公往营成周',则成周乃东都总名∮南,成周之王城也;洛阳,成周之下都也。王城非天子时会诸侯则虚之,下都则保厘大臣所居治事之地。"(2)西晋都洛阳,东晋称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为下都。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3)北齐都邺,以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为下都。见《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4)北宋都开封,以洛阳
东国
[相关解释]
1.东方之国。上古指齐﹑鲁﹑徐夷等国。《国语.吴语》"昔楚灵王不君……逾诸夏而图东国。"韦昭注"东国,徐夷吴越。"《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攻秦也,欲王之令楚王割东国以与齐,而秦出楚怀王以为和。"张守节正义"东国,齐﹑徐夷。"《文选.陆机》"是以三卿世及,东国多衰弊之政;五侯并轨,西京有陵夷之运。"李善注"东国,谓鲁也。"近代多指中国以东的日本﹑朝鲜等国。 2.东部地区。春秋时指楚国东部的锺离﹑巢﹑州来等地。 3.指东都洛阳。国,都城。 4.犹东方。指亚洲。一说,指中国。
1.东方之国。上古指齐﹑鲁﹑徐夷等国。《国语.吴语》"昔楚灵王不君……逾诸夏而图东国。"韦昭注"东国,徐夷吴越。"《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攻秦也,欲王之令楚王割东国以与齐,而秦出楚怀王以为和。"张守节正义"东国,齐﹑徐夷。"《文选.陆机》"是以三卿世及,东国多衰弊之政;五侯并轨,西京有陵夷之运。"李善注"东国,谓鲁也。"近代多指中国以东的日本﹑朝鲜等国。 2.东部地区。春秋时指楚国东部的锺离﹑巢﹑州来等地。 3.指东都洛阳。国,都城。 4.犹东方。指亚洲。一说,指中国。
东都
[相关解释]
1.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1)商代指商丘,在殷(殷墟)之东。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左传·定公四年》"封畛土略……取于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搜。"杨伯峻注"相土,殷商之祖。《太平御览》八十二引《竹书纪年》云'后相即位,居商丘。'则,相土之东都为今河南商丘县。"一说指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参阅《通鉴地理通释》卷四。(2)西周指洛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在镐京之东。《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德焉。"(3)东汉都洛阳,在西汉京都长安之东『班固有《东都赋》。(4)隋唐
1.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1)商代指商丘,在殷(殷墟)之东。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左传·定公四年》"封畛土略……取于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搜。"杨伯峻注"相土,殷商之祖。《太平御览》八十二引《竹书纪年》云'后相即位,居商丘。'则,相土之东都为今河南商丘县。"一说指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参阅《通鉴地理通释》卷四。(2)西周指洛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在镐京之东。《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德焉。"(3)东汉都洛阳,在西汉京都长安之东『班固有《东都赋》。(4)隋唐
东风人面
[相关解释]
1.谓一年一度的春风依旧,而当年邂逅含情之人却不得重见。用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典。
1.谓一年一度的春风依旧,而当年邂逅含情之人却不得重见。用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典。
中京
[相关解释]
1.指围堑中央的堡垒。京,人工筑起的高丘。 2.古代都城名。
1.指围堑中央的堡垒。京,人工筑起的高丘。 2.古代都城名。
中郊
[相关解释]
1.古代于距都城西南五里之处设立坛位郊祀黄帝,谓之"中郊"。
1.古代于距都城西南五里之处设立坛位郊祀黄帝,谓之"中郊"。
中都城
[相关解释]
1.明中都皇城。在今安徽省凤阳县,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九年下诏营建。现遗存部分城门﹑门楼等,残存石雕精细﹑优美,琉璃制品形象生动。城南有朱元璋父母陵墓,陵前尚存精美的石人﹑石兽雕像和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大明皇陵碑》。
1.明中都皇城。在今安徽省凤阳县,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九年下诏营建。现遗存部分城门﹑门楼等,残存石雕精细﹑优美,琉璃制品形象生动。城南有朱元璋父母陵墓,陵前尚存精美的石人﹑石兽雕像和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大明皇陵碑》。
乐不思蜀
[相关解释]
蜀汉亡国后,后主刘禅被安置在魏国的都城洛阳。一天,司马昭问他想念不想念西蜀,他说‘此间乐,不思蜀’(见《三国志·蜀志·后主传》注引《汉晋春秋》)◇来泛指乐而忘返。
蜀汉亡国后,后主刘禅被安置在魏国的都城洛阳。一天,司马昭问他想念不想念西蜀,他说‘此间乐,不思蜀’(见《三国志·蜀志·后主传》注引《汉晋春秋》)◇来泛指乐而忘返。
九街
[相关解释]
1.犹九逵,都城的大道。
1.犹九逵,都城的大道。
乡术
[相关解释]
1.犹乡遂。指都城郊外地区。术,通"遂"。
1.犹乡遂。指都城郊外地区。术,通"遂"。
乡稍
[相关解释]
1.周制,王城外百里郊内分乡,二百里至三百里为稍◇因以"乡稍"泛指都城以外的地区。
1.周制,王城外百里郊内分乡,二百里至三百里为稍◇因以"乡稍"泛指都城以外的地区。
乡遂
[相关解释]
1.周制,王畿郊内置六乡,郊外置六遂。诸侯各国亦有乡﹑遂,其数因国之大小而有不同◇亦泛指都城之外的地区。 2.指乡大夫。
1.周制,王畿郊内置六乡,郊外置六遂。诸侯各国亦有乡﹑遂,其数因国之大小而有不同◇亦泛指都城之外的地区。 2.指乡大夫。
二都
[相关解释]
1.西周都城镐京与东周都城洛邑的合称。《诗.王风.王城谱》孔颖达疏"《车攻序》云'复会诸侯于东都',谓王城也。周以镐京为西都,故谓王城为东都。王城即洛邑。"后因沿以称长安和洛阳。长安为西汉都城,镐京在其西南;洛阳为东汉都城,即东周的洛邑。 2.两个都邑。
1.西周都城镐京与东周都城洛邑的合称。《诗.王风.王城谱》孔颖达疏"《车攻序》云'复会诸侯于东都',谓王城也。周以镐京为西都,故谓王城为东都。王城即洛邑。"后因沿以称长安和洛阳。长安为西汉都城,镐京在其西南;洛阳为东汉都城,即东周的洛邑。 2.两个都邑。
五圻
[相关解释]
1.古代都城周围的五类地域侯圻﹑甸圻﹑男圻﹑采圻﹑卫圻。
1.古代都城周围的五类地域侯圻﹑甸圻﹑男圻﹑采圻﹑卫圻。
佗城
[相关解释]
1.指汉南粤王赵佗的都城番禺(今广州市南部)。
1.指汉南粤王赵佗的都城番禺(今广州市南部)。
作邑
[相关解释]
1.谓建筑都城。 2.做县令。
1.谓建筑都城。 2.做县令。
修门
[相关解释]
1.楚国郢都的城门。《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入修门些。"王逸注"修门﹐郢城门也。"后泛指京都城门。
1.楚国郢都的城门。《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入修门些。"王逸注"修门﹐郢城门也。"后泛指京都城门。
借办
[相关解释]
1.借取。 2.明代都城居民的杂项科派之一,即按规定向官府无偿地供应某些器物用品。
1.借取。 2.明代都城居民的杂项科派之一,即按规定向官府无偿地供应某些器物用品。
六街三市
[相关解释]
1.亦称"六街三陌"。 2.唐时长安左右有六街﹐后代都城多保存此制﹐遂以"六街三市"指都市中热闹繁华区。
1.亦称"六街三陌"。 2.唐时长安左右有六街﹐后代都城多保存此制﹐遂以"六街三市"指都市中热闹繁华区。
凯门
[相关解释]
1.汉长安都城十二门之一,清明门的别名。
1.汉长安都城十二门之一,清明门的别名。
出国
[相关解释]
1.古代指离开自己的诸侯国。 2.离开都城。 3.到外国去。
1.古代指离开自己的诸侯国。 2.离开都城。 3.到外国去。
分国
[相关解释]
1.区分诸侯国的行政区域。 2.划分都城的行政区域。
1.区分诸侯国的行政区域。 2.划分都城的行政区域。
制国
[相关解释]
1.划分国都城郭的区域。 2.执掌国政。
1.划分国都城郭的区域。 2.执掌国政。
古都
[相关解释]
古代的都城~洛阳。
古代的都城~洛阳。
名都
[相关解释]
1.著名的城市。 2.著名的都城。
1.著名的城市。 2.著名的都城。
吴都
[相关解释]
1.指春秋吴国的都城。在今之江苏苏州。 2.指三国吴的都城建业。即今江苏南京市。
1.指春秋吴国的都城。在今之江苏苏州。 2.指三国吴的都城建业。即今江苏南京市。
咸秦
[相关解释]
1.指秦都城咸阳。唐人多借指长安。 2.指秦朝。
1.指秦都城咸阳。唐人多借指长安。 2.指秦朝。
咸阳市
[相关解释]
在陕西省中部、渭河沿岸,陇海、咸铜两铁路交点。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秦置县,并为国都。1952年设市。人口822万(1995年)。市东有秦国都城遗址。北部毕郢塬多古代帝王陵墓,有茂陵、昭陵、乾陵等。
在陕西省中部、渭河沿岸,陇海、咸铜两铁路交点。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秦置县,并为国都。1952年设市。人口822万(1995年)。市东有秦国都城遗址。北部毕郢塬多古代帝王陵墓,有茂陵、昭陵、乾陵等。
四司六局
[相关解释]
1.宋代官府贵家设四司六局,为盛大宴会供役。四司指帐设司﹑厨司﹑茶酒司﹑台盘司,六局指果子局﹑蜜煎局﹑菜蔬局﹑油烛局﹑香药局﹑排办局。见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四司六局》﹑宋吴自牧《梦粱录.四司六局筵会假赁》。 2.明代洪武初年定内官之制,凡六局,为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尚宫局二人,总司纪﹑司言﹑司簿﹑司闻四司之事;尚仪局一人,总司籍﹑司乐﹑司宾﹑司赞四司之事;尚服局一人,总司宝﹑司衣﹑司仗﹑司饰四司之事;尚食局一人,总司馔﹑司酝﹑司药﹑司供四司之事;尚寝局一人,总司设﹑司舆﹑司苑﹑司灯四
1.宋代官府贵家设四司六局,为盛大宴会供役。四司指帐设司﹑厨司﹑茶酒司﹑台盘司,六局指果子局﹑蜜煎局﹑菜蔬局﹑油烛局﹑香药局﹑排办局。见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四司六局》﹑宋吴自牧《梦粱录.四司六局筵会假赁》。 2.明代洪武初年定内官之制,凡六局,为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尚宫局二人,总司纪﹑司言﹑司簿﹑司闻四司之事;尚仪局一人,总司籍﹑司乐﹑司宾﹑司赞四司之事;尚服局一人,总司宝﹑司衣﹑司仗﹑司饰四司之事;尚食局一人,总司馔﹑司酝﹑司药﹑司供四司之事;尚寝局一人,总司设﹑司舆﹑司苑﹑司灯四
四郊
[相关解释]
1.都城四周的地区。 2.泛指郊外。
1.都城四周的地区。 2.泛指郊外。
圆城
[相关解释]
1.都城,城邑。 2.指儿童游戏中牵绳围成的圈。因假想为城池,故称。
1.都城,城邑。 2.指儿童游戏中牵绳围成的圈。因假想为城池,故称。
天京保卫战
[相关解释]
太平军保卫都城天京(今南京)的战斗。1862年曾国荃率湘军主力围困天京,李秀成集结大军救援,但未能击破敌人重围。1864年7月,湘军用地雷轰塌城墙,冲入城内。太平军同敌人展开激烈的巷战,终因众寡悬殊,天京失陷。
太平军保卫都城天京(今南京)的战斗。1862年曾国荃率湘军主力围困天京,李秀成集结大军救援,但未能击破敌人重围。1864年7月,湘军用地雷轰塌城墙,冲入城内。太平军同敌人展开激烈的巷战,终因众寡悬殊,天京失陷。
天都
[相关解释]
1.天空。 2.帝王的都城。 3.星名。属于南方七星中的星宿。 4.安徽黄山高峰名。
1.天空。 2.帝王的都城。 3.星名。属于南方七星中的星宿。 4.安徽黄山高峰名。
夷门
[相关解释]
1.战国魏都城的东门。故址在今河南开封城内东北隅。因在夷山之上﹐故名。 2.泛指城门。 3.大梁(开封)的别称。
1.战国魏都城的东门。故址在今河南开封城内东北隅。因在夷山之上﹐故名。 2.泛指城门。 3.大梁(开封)的别称。
守国
[相关解释]
1.守卫都城。引申为保卫国家。 2.掌管国政;治理国家。
1.守卫都城。引申为保卫国家。 2.掌管国政;治理国家。
少城
[相关解释]
1.城名。在成都城西。少﹐小。言少城﹐对成都大城而言。
1.城名。在成都城西。少﹐小。言少城﹐对成都大城而言。
帝丘
[相关解释]
1.古地名。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相传为颛顼都城。公元前六二九年卫成公自楚丘迁都于此。战国时名濮阳,秦置濮阳县。 2.指帝王建都的地方。
1.古地名。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相传为颛顼都城。公元前六二九年卫成公自楚丘迁都于此。战国时名濮阳,秦置濮阳县。 2.指帝王建都的地方。
平门
[相关解释]
1.汉时都城长安城门之一。又称"便门"。 2.春秋时吴国城门名。在今江苏省吴县。吴王阖闾始筑城,四面八门,北面为齐平二门。相传伍子胥伐齐,曾率大军由此门出,故称平门。见唐陆广微《吴地记》。
1.汉时都城长安城门之一。又称"便门"。 2.春秋时吴国城门名。在今江苏省吴县。吴王阖闾始筑城,四面八门,北面为齐平二门。相传伍子胥伐齐,曾率大军由此门出,故称平门。见唐陆广微《吴地记》。
庭氏
[相关解释]
1.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掌射杀都城附近的鸱鸮﹑狼﹑狐之类夜间鸣叫的鸟兽。
1.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掌射杀都城附近的鸱鸮﹑狼﹑狐之类夜间鸣叫的鸟兽。
开城
[相关解释]
朝鲜西部重要城市。人口约24万。曾为高丽王朝都城。传统商业繁荣。轻工业发达。近郊所产高丽人参驰名世界。有故宫、王陵等名胜古迹。
朝鲜西部重要城市。人口约24万。曾为高丽王朝都城。传统商业繁荣。轻工业发达。近郊所产高丽人参驰名世界。有故宫、王陵等名胜古迹。
弃国
[相关解释]
1.丢弃封国或都城。
1.丢弃封国或都城。
徙都
[相关解释]
1.迁移都城。
1.迁移都城。
总铺
[相关解释]
1.即军巡铺。宋代都城中官府坊巷近二百步设军巡铺一所,以兵卒三五人为一铺;夜晚,巡警地方盗贼烟火。见宋吴自牧《梦粱录.防隅巡警》。
1.即军巡铺。宋代都城中官府坊巷近二百步设军巡铺一所,以兵卒三五人为一铺;夜晚,巡警地方盗贼烟火。见宋吴自牧《梦粱录.防隅巡警》。
探春
[相关解释]
1.早春郊游。唐宋风俗,都城士女在正月十五日收灯后争先至郊外宴游,叫探春。 2.明代贡茶名。 3.花名。属木犀科,半常绿灌木,初夏开花,黄色。 4.词牌名。
1.早春郊游。唐宋风俗,都城士女在正月十五日收灯后争先至郊外宴游,叫探春。 2.明代贡茶名。 3.花名。属木犀科,半常绿灌木,初夏开花,黄色。 4.词牌名。
放夜
[相关解释]
1.旧时都城有夜禁,街道断绝通行。唐代起正月十五夜前后各一日暂时弛禁,准许百姓夜行,称为"放夜"。
1.旧时都城有夜禁,街道断绝通行。唐代起正月十五夜前后各一日暂时弛禁,准许百姓夜行,称为"放夜"。
旧国
[相关解释]
旧都(古称都城为国)。
旧都(古称都城为国)。
曲女城
[相关解释]
1.古印度著名古都。为戒日王都城。梵名羯若鞠阇(kany?kubja或k?nyakabja)。晋法显《佛国记》作羪饶夷城。今名卡瑙季,位于恒河与卡里河合流处。佛教传说故事,国王梵授有百女,仪貌妍雅,时有大树仙人往见王求婚,除稚女外,皆不应聘,仙人恼怒,恶咒九十九女,悉令腰曲形毁﹐毕世无婚。其后诸女果背伛,因更名王城为曲女城。参阅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羯若鞠阇国》﹑宋法云《翻译名义集·羯若鞠阇》。
1.古印度著名古都。为戒日王都城。梵名羯若鞠阇(kany?kubja或k?nyakabja)。晋法显《佛国记》作羪饶夷城。今名卡瑙季,位于恒河与卡里河合流处。佛教传说故事,国王梵授有百女,仪貌妍雅,时有大树仙人往见王求婚,除稚女外,皆不应聘,仙人恼怒,恶咒九十九女,悉令腰曲形毁﹐毕世无婚。其后诸女果背伛,因更名王城为曲女城。参阅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羯若鞠阇国》﹑宋法云《翻译名义集·羯若鞠阇》。
曼德勒
[相关解释]
缅甸古都和佛教中心。人口533万(1983年)。1857年建城,曾多次为都城。重要水陆交通枢纽。有碾米、锯木、纺织等工业。市内多古宫、庙宇、佛塔。有艺术学院、医学院等院校。缅医、缅药驰名全国。
缅甸古都和佛教中心。人口533万(1983年)。1857年建城,曾多次为都城。重要水陆交通枢纽。有碾米、锯木、纺织等工业。市内多古宫、庙宇、佛塔。有艺术学院、医学院等院校。缅医、缅药驰名全国。
朱雀桁
[相关解释]
1.亦称"朱雀航"。 2.六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南城门朱雀门外的浮桥,横跨秦淮河上。三国吴时称南津桥,晋改名朱雀桁。桁为连船而成,长九十步,广六丈。因在台城南,又称"南航"。秦淮河上二十四航,此为最大,又称"大航"。
1.亦称"朱雀航"。 2.六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南城门朱雀门外的浮桥,横跨秦淮河上。三国吴时称南津桥,晋改名朱雀桁。桁为连船而成,长九十步,广六丈。因在台城南,又称"南航"。秦淮河上二十四航,此为最大,又称"大航"。
朱雀门
[相关解释]
1.六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南城门。始建于晋成帝成康二年。门上有两铜雀,因名。
1.六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南城门。始建于晋成帝成康二年。门上有两铜雀,因名。
梁武帝(464-549)
[相关解释]
即萧衍”。南朝梁的建立者。字叔达,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原为齐雍州刺史,乘齐内乱起兵,公元502年夺取帝位。在位时重用士族,残酷剥削农民,多次镇压农民起义。酷信佛教,大兴寺院,曾三次出家为僧。擅长文学,精乐律,善书法。统治后期北方降将侯景叛乱,都城建康被攻破,饥病而死。
即萧衍”。南朝梁的建立者。字叔达,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原为齐雍州刺史,乘齐内乱起兵,公元502年夺取帝位。在位时重用士族,残酷剥削农民,多次镇压农民起义。酷信佛教,大兴寺院,曾三次出家为僧。擅长文学,精乐律,善书法。统治后期北方降将侯景叛乱,都城建康被攻破,饥病而死。
殷墟
[相关解释]
1.谓殷纣身死﹐国都为墟。 2.指商代后期都城遗址。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商代从盘庚到帝辛(纣)﹐在此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1899年在此发现占卜用的甲骨刻辞。从1928年考古发掘至今﹐先后发现宫殿﹑作坊﹑陵墓等遗迹﹐及大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礼乐器和甲骨等遗物﹐总面积24平方公里以上。
1.谓殷纣身死﹐国都为墟。 2.指商代后期都城遗址。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商代从盘庚到帝辛(纣)﹐在此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1899年在此发现占卜用的甲骨刻辞。从1928年考古发掘至今﹐先后发现宫殿﹑作坊﹑陵墓等遗迹﹐及大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礼乐器和甲骨等遗物﹐总面积24平方公里以上。
殷虚
[相关解释]
1.殷墟。商代后期都城的遗址。 2.指朝歌。在今河南省淇县。
1.殷墟。商代后期都城的遗址。 2.指朝歌。在今河南省淇县。
泰坛
[相关解释]
1.古代祭天之坛。在都城南郊。
1.古代祭天之坛。在都城南郊。
泰折
[相关解释]
1.古代祭地神之处。在都城北郊。
1.古代祭地神之处。在都城北郊。
淄博市
[相关解释]
在山东省中部,胶济铁路经此。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52年设市。人口2574万(1995年)。富煤、铁、铝土等矿产。工业发达,有采矿、石油化工、钢铁、陶瓷等工业。有齐国都城遗址(临淄)、桓公台、齐陵、管仲墓、晏婴冢等名胜古迹。
在山东省中部,胶济铁路经此。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52年设市。人口2574万(1995年)。富煤、铁、铝土等矿产。工业发达,有采矿、石油化工、钢铁、陶瓷等工业。有齐国都城遗址(临淄)、桓公台、齐陵、管仲墓、晏婴冢等名胜古迹。
瀍洛
[相关解释]
1.瀍水和洛水的并称。洛阳为东周﹑东汉﹑魏﹑晋等朝都城(今河南省洛阳市,地处瀍水两岸﹑洛水之北)。故多以二水连称谓其地。
1.瀍水和洛水的并称。洛阳为东周﹑东汉﹑魏﹑晋等朝都城(今河南省洛阳市,地处瀍水两岸﹑洛水之北)。故多以二水连称谓其地。
燕邯
[相关解释]
1.犹燕赵—,邯郸,赵国都城。旧时其地多出豪侠之士。
1.犹燕赵—,邯郸,赵国都城。旧时其地多出豪侠之士。
王城
[相关解释]
1.都城。 2.地名。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 3.地名。春秋时大荔戎都故址,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东。
1.都城。 2.地名。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 3.地名。春秋时大荔戎都故址,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东。
王都
[相关解释]
1.天子的都城。
1.天子的都城。
甸地
[相关解释]
1.古指距都城一百里外﹑二百里内之地。
1.古指距都城一百里外﹑二百里内之地。
痛饮黄龙
[相关解释]
1.黄龙﹐府名。金国的都城﹐在今吉林省农安县。《宋史.岳飞传》"金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说岳全传》第七七回"痛饮黄龙雪旧耻,平吞鸭緑报新君。"意谓攻克敌京﹐置酒高会以祝捷◇泛指为打垮敌人而开怀畅饮。
1.黄龙﹐府名。金国的都城﹐在今吉林省农安县。《宋史.岳飞传》"金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说岳全传》第七七回"痛饮黄龙雪旧耻,平吞鸭緑报新君。"意谓攻克敌京﹐置酒高会以祝捷◇泛指为打垮敌人而开怀畅饮。
直城
[相关解释]
1.汉京都城门名。
1.汉京都城门名。
磛磨斋
[相关解释]
1.唐时都城中寺院每年除夕修凿石磨,并于是日设素筵斋僧,称"磛磨斋"。
1.唐时都城中寺院每年除夕修凿石磨,并于是日设素筵斋僧,称"磛磨斋"。
神兽门
[相关解释]
1.即神虎门。南朝宋建康都城宫门名。唐避高祖之祖父李虎讳改作神武门。
1.即神虎门。南朝宋建康都城宫门名。唐避高祖之祖父李虎讳改作神武门。
离宫
[相关解释]
帝王在都城之外的宫殿,也泛指皇帝出巡时的住所。
帝王在都城之外的宫殿,也泛指皇帝出巡时的住所。
稍地
[相关解释]
1.周代称离都城三百里的地域。
1.周代称离都城三百里的地域。
蜀都
[相关解释]
1.古代蜀国的都城。即今四川省成都市。
1.古代蜀国的都城。即今四川省成都市。
蠡城
[相关解释]
1.指春秋越国都城。因范蠡而得名。故址在今浙江绍兴。
1.指春秋越国都城。因范蠡而得名。故址在今浙江绍兴。
行都
[相关解释]
1.在首都之外另设的一个都城,以备必要时政府暂驻,称为"行都"。
1.在首都之外另设的一个都城,以备必要时政府暂驻,称为"行都"。
西邑
[相关解释]
1.夏代都城安邑的别称。 2.位居西面的都邑。
1.夏代都城安邑的别称。 2.位居西面的都邑。
解冠
[相关解释]
1.《后汉书.逸民传.逢萌》"﹝逢萌﹞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后以"解冠"谓辞去官职。
1.《后汉书.逸民传.逢萌》"﹝逢萌﹞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后以"解冠"谓辞去官职。
近关
[相关解释]
1.离都城近的边关。 2.指出奔避难经由之处。亦指出奔。 3.指远行途中的第一关。
1.离都城近的边关。 2.指出奔避难经由之处。亦指出奔。 3.指远行途中的第一关。
近甸
[相关解释]
1.指都城近郊。
1.指都城近郊。
还国
[相关解释]
1.归藩,回到封地。 2.返回本国。 3.回到都城。
1.归藩,回到封地。 2.返回本国。 3.回到都城。
还都
[相关解释]
1.回到都城;返回都城。 2.迁回原都。
1.回到都城;返回都城。 2.迁回原都。
逻些
[相关解释]
1.藏语的音译。吐蕃的都城。即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1.藏语的音译。吐蕃的都城。即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逻娑
[相关解释]
1.亦作"逻遚"。亦作"逻莎"。亦作"逻挲"。 2.地名。即逻些,唐时吐蕃的都城。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3.借指一种用逻娑檀制的精美的琵琶。
1.亦作"逻遚"。亦作"逻莎"。亦作"逻挲"。 2.地名。即逻些,唐时吐蕃的都城。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3.借指一种用逻娑檀制的精美的琵琶。
遗京
[相关解释]
1.前朝旧都城。
1.前朝旧都城。
遗都
[相关解释]
1.指前朝都城。
1.指前朝都城。
邑郭
[相关解释]
1.城郭;都城。
1.城郭;都城。
邑都
[相关解释]
1.都城,都市。
1.都城,都市。
邯郸曲
[相关解释]
1.古代赵国都城邯郸流行的舞曲。
1.古代赵国都城邯郸流行的舞曲。
郇瑕
[相关解释]
1.《左传.成公六年》"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杨伯峻注"郇在解池西北,瑕在解池南。面积甚大,不可能全部划为晋国都城,此云'居郇﹑瑕之地',盖择其一部也。"后世并称,泛指山西临猗一带晋国故地。
1.《左传.成公六年》"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杨伯峻注"郇在解池西北,瑕在解池南。面积甚大,不可能全部划为晋国都城,此云'居郇﹑瑕之地',盖择其一部也。"后世并称,泛指山西临猗一带晋国故地。
都国
[相关解释]
1.国都,都城。
1.国都,都城。
都城
[相关解释]
首都。
首都。
都道
[相关解释]
1.都城的街道。
1.都城的街道。
都门
[相关解释]
1.京都城门。 2.都中里门。 3.借指京都。
1.京都城门。 2.都中里门。 3.借指京都。
长安
[相关解释]
1.古都城名『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定都于此。此后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皆于此定都。西汉末绿林﹑赤眉﹐唐末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也曾建都于此。故城有二﹕汉城筑于惠帝时﹐在今西安市西北。隋城筑于文帝时﹐号大兴城﹐故址包有今西安城和城东﹑南﹑西一带。唐末就旧城北部改筑新城﹐即今西安城。 2.唐以后诗文中常用作都城的通称。
1.古都城名『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定都于此。此后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皆于此定都。西汉末绿林﹑赤眉﹐唐末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也曾建都于此。故城有二﹕汉城筑于惠帝时﹐在今西安市西北。隋城筑于文帝时﹐号大兴城﹐故址包有今西安城和城东﹑南﹑西一带。唐末就旧城北部改筑新城﹐即今西安城。 2.唐以后诗文中常用作都城的通称。
长安少年
[相关解释]
1.旧指都城里豪奢轻狂的贵家子弟。
1.旧指都城里豪奢轻狂的贵家子弟。
雀饧
[相关解释]
1.凝结在树木上的一种露水。古人迷信﹐认为不祥之兆。宋王陶《谈渊》﹕"翰林侍讲学士杜镐﹐博学有识。都城外有坟庄﹐一日若有甘露降布林木。子侄辈惊喜﹐白于镐。镐味之﹐惨然不怿。子侄启请﹐镐曰﹕'此非甘露﹐乃雀饧。大非佳兆﹐吾门其衰矣。'"一说﹐即甘露﹐祥瑞之兆。
1.凝结在树木上的一种露水。古人迷信﹐认为不祥之兆。宋王陶《谈渊》﹕"翰林侍讲学士杜镐﹐博学有识。都城外有坟庄﹐一日若有甘露降布林木。子侄辈惊喜﹐白于镐。镐味之﹐惨然不怿。子侄启请﹐镐曰﹕'此非甘露﹐乃雀饧。大非佳兆﹐吾门其衰矣。'"一说﹐即甘露﹐祥瑞之兆。
露国
[相关解释]
1.破败的都城。
1.破败的都城。
题桥柱
[相关解释]
1.汉司马相如初离蜀赴长安,曾于成都城北升仙桥题句于桥柱,自述致身通显之志,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事见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太平御览》卷七三﹑《艺文类聚》卷六三引此,桥名作"升迁"◇以"题桥柱"比喻对功名有所抱负。
1.汉司马相如初离蜀赴长安,曾于成都城北升仙桥题句于桥柱,自述致身通显之志,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事见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太平御览》卷七三﹑《艺文类聚》卷六三引此,桥名作"升迁"◇以"题桥柱"比喻对功名有所抱负。
马六甲
[相关解释]
马来西亚古城。人口465万(1982年),华人占75%。曾为王国都城和东南亚国际贸易中心。现为马来西亚重要海港。输出以橡胶、椰干、水产为主。市内有与滞下西洋有关的三保井、三保庙、三保山等古迹。
马来西亚古城。人口465万(1982年),华人占75%。曾为王国都城和东南亚国际贸易中心。现为马来西亚重要海港。输出以橡胶、椰干、水产为主。市内有与滞下西洋有关的三保井、三保庙、三保山等古迹。
鲁城
[相关解释]
1.曲阜的别称。曲阜曾为鲁国都城,故名。
1.曲阜的别称。曲阜曾为鲁国都城,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