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邪的内容。
带有邪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正压百邪
[相关解释]
1.俗谚。谓正气能压倒各种邪气。
1.俗谚。谓正气能压倒各种邪气。
一石几钟
[相关解释]
1.《汉书·主父偃传》"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膁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颜师古注"六斛四斗为钟,计其道路所费,凡用百九十二斛,乃得一石至。"后因以"一石几钟"谓运输漕粮时沿途损耗侵吞惊人。
1.《汉书·主父偃传》"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膁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颜师古注"六斛四斗为钟,计其道路所费,凡用百九十二斛,乃得一石至。"后因以"一石几钟"谓运输漕粮时沿途损耗侵吞惊人。
一言以蔽之
[相关解释]
用一句话来概括。语出《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用一句话来概括。语出《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一误再误
[相关解释]
1.谓一再失误。语本《宋史.魏王廷美传》"太宗以传国之意访之赵普。普曰'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
1.谓一再失误。语本《宋史.魏王廷美传》"太宗以传国之意访之赵普。普曰'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
七支
[相关解释]
1.佛教语。十恶的前七种。包括三种身业杀生﹑偷盗﹑邪淫;四种口业妄语﹑绮语﹑恶口﹑两舌。
1.佛教语。十恶的前七种。包括三种身业杀生﹑偷盗﹑邪淫;四种口业妄语﹑绮语﹑恶口﹑两舌。
三倒
[相关解释]
1.《世说新语。赏誉下》"﹝王平子﹞每闻卫玠言,辄叹息絶倒"南朝梁刘孝标注引《卫玠别传》"玠少有名理,善通庄老。琅邪王平子,高气不群,迈世独傲;每闻玠之语议,至于理会之间,要妙之际,辄絶倒于坐,前后三闻为之三倒。时人遂曰'卫君谈道,平子三倒。'"后因以"三倒"形容发论一再令人倾服。
1.《世说新语。赏誉下》"﹝王平子﹞每闻卫玠言,辄叹息絶倒"南朝梁刘孝标注引《卫玠别传》"玠少有名理,善通庄老。琅邪王平子,高气不群,迈世独傲;每闻玠之语议,至于理会之间,要妙之际,辄絶倒于坐,前后三闻为之三倒。时人遂曰'卫君谈道,平子三倒。'"后因以"三倒"形容发论一再令人倾服。
三十六天罡
[相关解释]
1.道教称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小说家即以附会于梁山泊中的三十六位头领。《宣和遗事》前集"天书付天罡院三十六员猛将﹐使呼保义宋江为帅。广行忠义﹐殄灭奸邪。"《水浒传》第七十回"三十六天罡临化地﹐七十二地煞闹中原。"后亦以喻不畏艰险的英雄人物。
1.道教称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小说家即以附会于梁山泊中的三十六位头领。《宣和遗事》前集"天书付天罡院三十六员猛将﹐使呼保义宋江为帅。广行忠义﹐殄灭奸邪。"《水浒传》第七十回"三十六天罡临化地﹐七十二地煞闹中原。"后亦以喻不畏艰险的英雄人物。
三十六郡
[相关解释]
1.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六年)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裴髎集解"三十六郡者,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巨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凡三十五,与内史为三十六郡。"清姚鼐《复谈孝廉书》"按《秦始皇纪》,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其二十六年,迄三十三年,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是已为三十九郡。至秦亡时,或
1.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六年)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裴髎集解"三十六郡者,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巨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凡三十五,与内史为三十六郡。"清姚鼐《复谈孝廉书》"按《秦始皇纪》,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其二十六年,迄三十三年,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是已为三十九郡。至秦亡时,或
三王墓
[相关解释]
1.相传楚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剑成,楚王杀莫邪。莫邪子为报父仇计,自刎死,以头付客献之楚王。楚王令煮之,不烂;客请王往观之。至,客剑斩王,头堕锅中;客自杀,头亦堕锅中,"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见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
1.相传楚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剑成,楚王杀莫邪。莫邪子为报父仇计,自刎死,以头付客献之楚王。楚王令煮之,不烂;客请王往观之。至,客剑斩王,头堕锅中;客自杀,头亦堕锅中,"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见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
三百
[相关解释]
1.《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刑昺疏"按今《毛诗序》凡三百一十一篇,内六篇亡,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数。"后以"三百"指代《诗经》。
1.《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刑昺疏"按今《毛诗序》凡三百一十一篇,内六篇亡,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数。"后以"三百"指代《诗经》。
三邪
[相关解释]
1.三种邪恶的事。所指随文而异。
1.三种邪恶的事。所指随文而异。
三阶
[相关解释]
1.三层台阶。 2.星名。即三台星。 3.佛教宗派名。隋代信行创立。该宗把佛教分为正法﹑像法﹑末法三期,并认为当时已届末法时期,国土秽恶,人心邪劣,唯有忍辱苦行,普敬普信普施,庶可解脱,故又称普法宗。该宗屡遭朝廷禁止,唐以后不传。见《续高僧传》卷十七﹑十九。 4.官阶三级。
1.三层台阶。 2.星名。即三台星。 3.佛教宗派名。隋代信行创立。该宗把佛教分为正法﹑像法﹑末法三期,并认为当时已届末法时期,国土秽恶,人心邪劣,唯有忍辱苦行,普敬普信普施,庶可解脱,故又称普法宗。该宗屡遭朝廷禁止,唐以后不传。见《续高僧传》卷十七﹑十九。 4.官阶三级。
上下床
[相关解释]
1.汉末许汜遭乱过下邳,见陈登,登轻视汜,自上大床卧,使汜卧下床◇汜以此事告刘备,备曰"君求田问舍,言无所采,是元龙(陈登之字)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见《三国志.魏志.陈登传》◇因以"上下床"喻高低悬殊。
1.汉末许汜遭乱过下邳,见陈登,登轻视汜,自上大床卧,使汜卧下床◇汜以此事告刘备,备曰"君求田问舍,言无所采,是元龙(陈登之字)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见《三国志.魏志.陈登传》◇因以"上下床"喻高低悬殊。
上岸
[相关解释]
1.谓舍舟登陆。 2.比喻弃邪归正。
1.谓舍舟登陆。 2.比喻弃邪归正。
上炎
[相关解释]
1.向上燃烧。 2.指邪火上升。
1.向上燃烧。 2.指邪火上升。
上邪
[相关解释]
1.汉乐府《铙歌》篇名,以第一句"上邪"二字而名。上,指天;邪,通"耶",语气词。上邪,犹言天啊,即指天为誓的意思。
1.汉乐府《铙歌》篇名,以第一句"上邪"二字而名。上,指天;邪,通"耶",语气词。上邪,犹言天啊,即指天为誓的意思。
不动明王
[相关解释]
1.梵名摩诃毗卢遮那(mah?vairocana)。佛教密宗菩萨名。佛经中说他奉大日如来教令,作忿怒状,能够降伏一切邪魔。
1.梵名摩诃毗卢遮那(mah?vairocana)。佛教密宗菩萨名。佛经中说他奉大日如来教令,作忿怒状,能够降伏一切邪魔。
不回
[相关解释]
1.正直,不行邪僻。
1.正直,不行邪僻。
不蛊
[相关解释]
1.古谓不受邪气侵害。
1.古谓不受邪气侵害。
东溟臣
[相关解释]
1.《庄子.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后因以"东溟臣"比喻陷入困境亟待解救之人。
1.《庄子.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后因以"东溟臣"比喻陷入困境亟待解救之人。
中恶
[相关解释]
1.得暴病。 2.中医病名。由于冒犯不正之气所引起。其症状或为错言妄语,牙紧口噤;或为头旋晕倒,昏迷不醒。俗称中邪。
1.得暴病。 2.中医病名。由于冒犯不正之气所引起。其症状或为错言妄语,牙紧口噤;或为头旋晕倒,昏迷不醒。俗称中邪。
中湿
[相关解释]
1.中医病名。泛指由于外感或内伤湿邪引起的一些症候,如皮肤顽麻﹑喘满﹑肿胀﹑腰胯重痛﹑肢节不利等。
1.中医病名。泛指由于外感或内伤湿邪引起的一些症候,如皮肤顽麻﹑喘满﹑肿胀﹑腰胯重痛﹑肢节不利等。
中焦
[相关解释]
1.中医学名词。三焦之一。指腹腔的上部。 2.中医学名词。温度辨证。指持续高热阶段,邪在胃肠或脾经。
1.中医学名词。三焦之一。指腹腔的上部。 2.中医学名词。温度辨证。指持续高热阶段,邪在胃肠或脾经。
中邪
[相关解释]
1.为邪气所侵袭。 2.喻表现反常。
1.为邪气所侵袭。 2.喻表现反常。
主敬存诚
[相关解释]
1.语本《易.干》"闲邪存其诚。"《礼记.少仪》"宾客主敬,祭祀主敬。"谓恪守诚敬。宋儒以此为律身之本。
1.语本《易.干》"闲邪存其诚。"《礼记.少仪》"宾客主敬,祭祀主敬。"谓恪守诚敬。宋儒以此为律身之本。
举枉措直
[相关解释]
1.起用奸邪者而罢黜正直者。语出《论语.为政》"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邢昺疏"举邪枉之人用之,废置诸正直之人。"按,错,同"措"。
1.起用奸邪者而罢黜正直者。语出《论语.为政》"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邢昺疏"举邪枉之人用之,废置诸正直之人。"按,错,同"措"。
举直错枉
[相关解释]
1.起用正直者而罢黜奸邪者。
1.起用正直者而罢黜奸邪者。
么人
[相关解释]
1.小人,邪僻贪佞之人。
1.小人,邪僻贪佞之人。
义方
[相关解释]
1.行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逸周书.官人》"省其居处,观其义方。"《左传.隐公三年》"石磃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后因多指教子的正道,或曰家教。
1.行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逸周书.官人》"省其居处,观其义方。"《左传.隐公三年》"石磃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后因多指教子的正道,或曰家教。
义民
[相关解释]
1.贤人;笃义之民。 2.谓起义抗暴之民。 3.邪曲之人。 4.见"义士"。 5.旧称某些被歧视为贱族的民户。
1.贤人;笃义之民。 2.谓起义抗暴之民。 3.邪曲之人。 4.见"义士"。 5.旧称某些被歧视为贱族的民户。
乌韭
[相关解释]
1.一种苔藓类植物,多生于潮湿的地方。又名昔邪﹑垣衣等。
1.一种苔藓类植物,多生于潮湿的地方。又名昔邪﹑垣衣等。
乜斜
[相关解释]
1.亦作"乜邪"。 2.眼睛眯成一条缝。 3.眯着眼睛斜视。 4.朦胧。 5.走路踉跄跌冲貌。 6.糊涂虫;痴呆。 7.萎靡;胆怯。
1.亦作"乜邪"。 2.眼睛眯成一条缝。 3.眯着眼睛斜视。 4.朦胧。 5.走路踉跄跌冲貌。 6.糊涂虫;痴呆。 7.萎靡;胆怯。
乜邪
[相关解释]
1.见"乜斜"。
1.见"乜斜"。
也耶
[相关解释]
1.同"也邪"。
1.同"也邪"。
也邪
[相关解释]
1.语气助词。表疑问。
1.语气助词。表疑问。
乱孽
[相关解释]
1.淫乱邪恶。
1.淫乱邪恶。
云霾
[相关解释]
1.浓云。 2.指翻卷的浪涛。 3.烟﹔雾。 4.比喻邪恶的势力。
1.浓云。 2.指翻卷的浪涛。 3.烟﹔雾。 4.比喻邪恶的势力。
五云溪
[相关解释]
1.若耶溪的别名。北流入镜湖。唐徐浩游此云"曾子不居胜母之闾,吾岂游若邪之溪?"遂改名五云溪。
1.若耶溪的别名。北流入镜湖。唐徐浩游此云"曾子不居胜母之闾,吾岂游若邪之溪?"遂改名五云溪。
五剑
[相关解释]
1.指春秋时越王元常使欧冶子所造的五把宝剑,其名为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见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宝剑》。
1.指春秋时越王元常使欧冶子所造的五把宝剑,其名为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见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宝剑》。
五单于
[相关解释]
1.西汉后期,匈奴势弱内乱,分立为五个单于呼韩邪单于﹑屠耆单于﹑呼揭单于﹑车犁单于﹑乌藉单于。五单于互相争斗,后为呼韩邪单于所并。见《汉书.匈奴传下》。 2.泛指匈奴各部首领。
1.西汉后期,匈奴势弱内乱,分立为五个单于呼韩邪单于﹑屠耆单于﹑呼揭单于﹑车犁单于﹑乌藉单于。五单于互相争斗,后为呼韩邪单于所并。见《汉书.匈奴传下》。 2.泛指匈奴各部首领。
五圣
[相关解释]
1.五个圣人。指神农﹑尧﹑舜﹑禹﹑汤。 2.五个圣人。指唐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 3.旧时江南一带所奉之邪神。
1.五个圣人。指神农﹑尧﹑舜﹑禹﹑汤。 2.五个圣人。指唐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 3.旧时江南一带所奉之邪神。
五奸
[相关解释]
1.五种邪恶行为。
1.五种邪恶行为。
五戒
[相关解释]
1.五种戒令。 2.亦作"五诫"。佛教指在家信徒终身应遵守的五条戒律。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3.指寺院中未经剃度的杂役﹑行者等。
1.五种戒令。 2.亦作"五诫"。佛教指在家信徒终身应遵守的五条戒律。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3.指寺院中未经剃度的杂役﹑行者等。
五斗米
[相关解释]
1.指五斗米道。 2.《晋书.隐逸传.陶潜》"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后用以指微薄的官俸。
1.指五斗米道。 2.《晋书.隐逸传.陶潜》"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后用以指微薄的官俸。
五毒饼
[相关解释]
1.指模压有五毒虫图案的饼子,旧俗于端午节食用,以祛除毒邪。
1.指模压有五毒虫图案的饼子,旧俗于端午节食用,以祛除毒邪。
五通神
[相关解释]
1.旧时江南民间供奉的邪神。传说为兄弟五人。其别称甚多,有"五通"﹑"五圣"﹑"五显灵公"﹑"五郎神"﹑"五猖"等。唐宋时即有之。
1.旧时江南民间供奉的邪神。传说为兄弟五人。其别称甚多,有"五通"﹑"五圣"﹑"五显灵公"﹑"五郎神"﹑"五猖"等。唐宋时即有之。
产后风
[相关解释]
1.中医指孕妇产后感受外邪而引起的一种病症。
1.中医指孕妇产后感受外邪而引起的一种病症。
亲密无间
[相关解释]
1.关系密切,没有丝毫隔阂。语本《汉书.萧望之传赞》"萧望之历位将相,藉师傅之恩,可谓亲昵亡间。及至谋泄隙开,谗邪构之,卒为便嬖宦竖所图,哀哉!"
1.关系密切,没有丝毫隔阂。语本《汉书.萧望之传赞》"萧望之历位将相,藉师傅之恩,可谓亲昵亡间。及至谋泄隙开,谗邪构之,卒为便嬖宦竖所图,哀哉!"
他岐
[相关解释]
1.指岔道,歧路。 2.指左道,邪道。
1.指岔道,歧路。 2.指左道,邪道。
仙木
[相关解释]
1.古代风俗,元旦用桃木板悬挂门上,以辟邪鬼,称仙木。
1.古代风俗,元旦用桃木板悬挂门上,以辟邪鬼,称仙木。
以紫乱朱
[相关解释]
1.《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朱,正色,紫,间色之好者。恶其邪好而夺正色。"后以"以紫乱朱"比喻将奸邪小人当作廉洁公正的贤者。
1.《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朱,正色,紫,间色之好者。恶其邪好而夺正色。"后以"以紫乱朱"比喻将奸邪小人当作廉洁公正的贤者。
伏脉
[相关解释]
1.指文章中前后照应的线索。 2.中医学名词。脉象之一。其脉搏隐伏,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常见于邪闭﹑厥证及剧痛。
1.指文章中前后照应的线索。 2.中医学名词。脉象之一。其脉搏隐伏,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常见于邪闭﹑厥证及剧痛。
众曲
[相关解释]
1.诸邪恶之人。
1.诸邪恶之人。
众枉
[相关解释]
1.群小;许多邪曲小人。
1.群小;许多邪曲小人。
众辟
[相关解释]
1.各种邪恶。
1.各种邪恶。
众邪
[相关解释]
1.众多奸邪之臣。
1.众多奸邪之臣。
传化
[相关解释]
1.中医谓病邪转移变化。 2.输送转化。
1.中医谓病邪转移变化。 2.输送转化。
伪涂
[相关解释]
1.犹言邪道。
1.犹言邪道。
伪论
[相关解释]
1.犹谬论,邪说。
1.犹谬论,邪说。
伪道
[相关解释]
1.邪伪不正之道。
1.邪伪不正之道。
余气
[相关解释]
1.残馀未尽的邪旧之气。 2.谓留下一点儿气息。 3.气的非主体部分。 4.谓风气的末流;影响。 5.馀剩的可供营养的物质。
1.残馀未尽的邪旧之气。 2.谓留下一点儿气息。 3.气的非主体部分。 4.谓风气的末流;影响。 5.馀剩的可供营养的物质。
佛道艾
[相关解释]
1.即伏道艾。宋时以为艾中之佳品,因其产于汤阴伏道,故称。古代端午节用以辟邪。
1.即伏道艾。宋时以为艾中之佳品,因其产于汤阴伏道,故称。古代端午节用以辟邪。
佞恶
[相关解释]
1.谄媚邪恶。亦指谄媚和邪恶之人。
1.谄媚邪恶。亦指谄媚和邪恶之人。
佞猾
[相关解释]
1.奸邪狡诈。
1.奸邪狡诈。
佞臣
[相关解释]
1.奸邪谄上之臣。
1.奸邪谄上之臣。
佞道
[相关解释]
1.谓谄佞邪恶之术。
1.谓谄佞邪恶之术。
佞邪
[相关解释]
1.奸邪。 2.指奸邪之人。
1.奸邪。 2.指奸邪之人。
佥邪
[相关解释]
1.奸邪。
1.奸邪。
侠邪
[相关解释]
1.小街曲巷。因娼妓多居于小街曲巷中,后遂以指娼妓居处。侠,通"狭"。 2.引申指不正派﹑邪恶。
1.小街曲巷。因娼妓多居于小街曲巷中,后遂以指娼妓居处。侠,通"狭"。 2.引申指不正派﹑邪恶。
侧僻
[相关解释]
1.偏僻。 2.邪僻。
1.偏僻。 2.邪僻。
侧言
[相关解释]
1.邪巧之言。
1.邪巧之言。
倚事
[相关解释]
1.僻邪之事。《荀子.荣辱》"饰邪说,文奸言,为倚事。"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三》引此句,云"'倚'为'邪'也",即僻邪。一说谓怪异之事,见王先谦集解。
1.僻邪之事。《荀子.荣辱》"饰邪说,文奸言,为倚事。"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三》引此句,云"'倚'为'邪'也",即僻邪。一说谓怪异之事,见王先谦集解。
倚邪
[相关解释]
1.奇邪,邪曲。指行为不正的人。 2.谓依托邪僻之事。
1.奇邪,邪曲。指行为不正的人。 2.谓依托邪僻之事。
借剑
[相关解释]
1.《汉书.朱云传》载云谓成帝曰"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佞臣指帝师安昌侯张禹◇因以"借剑"指廷臣犯颜直谏,请诛奸邪。
1.《汉书.朱云传》载云谓成帝曰"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佞臣指帝师安昌侯张禹◇因以"借剑"指廷臣犯颜直谏,请诛奸邪。
倾侧
[相关解释]
1.亦作"倾仄"。 2.偏斜,倾斜。 3.指偏离。 4.指行为邪僻不正。 5.亿不定。 6.崎岖不平。 7.随顺;依附。 8.困顿,颠沛。 9.指社会动荡不安。 10.覆灭;败亡。 11.倒塌。
1.亦作"倾仄"。 2.偏斜,倾斜。 3.指偏离。 4.指行为邪僻不正。 5.亿不定。 6.崎岖不平。 7.随顺;依附。 8.困顿,颠沛。 9.指社会动荡不安。 10.覆灭;败亡。 11.倒塌。
倾崄
[相关解释]
1.倾险,奸邪险恶。
1.倾险,奸邪险恶。
倾覆
[相关解释]
1.颠覆;覆灭。 2.倒塌;翻倒。 3.倾轧陷害。 4.谓邪僻不正,反复无常。 5.竭尽,全部拿出。
1.颠覆;覆灭。 2.倒塌;翻倒。 3.倾轧陷害。 4.谓邪僻不正,反复无常。 5.竭尽,全部拿出。
倾邪
[相关解释]
1.指为人邪僻不正。 2.歪斜。 3.引申指危殆。
1.指为人邪僻不正。 2.歪斜。 3.引申指危殆。
倾险
[相关解释]
1.谓用心邪僻险恶。
1.谓用心邪僻险恶。
偏沴
[相关解释]
1.偏邪不祥。
1.偏邪不祥。
偏褊
[相关解释]
1.谓行为邪僻,器量狭窄。
1.谓行为邪僻,器量狭窄。
偏言
[相关解释]
1.偏邪不正之言。 2.犹片言。
1.偏邪不正之言。 2.犹片言。
偏诐
[相关解释]
1.邪僻不正。
1.邪僻不正。
偏轨
[相关解释]
1.犹言邪路。
1.犹言邪路。
偏辟
[相关解释]
1.偏邪不正。
1.偏邪不正。
偏门
[相关解释]
1.旁门。喻非中正之道。 2.引伸指歪门邪道。
1.旁门。喻非中正之道。 2.引伸指歪门邪道。
偏险
[相关解释]
1.偏颇邪僻。
1.偏颇邪僻。
傩祓
[相关解释]
1.驱逐疫鬼,祓除灾邪。
1.驱逐疫鬼,祓除灾邪。
僻乱
[相关解释]
1.邪僻反常,不合正道。
1.邪僻反常,不合正道。
僻事
[相关解释]
1.邪僻之事。 2.不习见常用的故实;僻典。
1.邪僻之事。 2.不习见常用的故实;僻典。
僻志
[相关解释]
1.邪念。
1.邪念。
僻恶
[相关解释]
1.怪异难治。 2.邪恶。
1.怪异难治。 2.邪恶。
僻涂
[相关解释]
1.邪道。
1.邪道。
僻王
[相关解释]
1.邪僻不正的国君。
1.邪僻不正的国君。
僻诡
[相关解释]
1.邪僻诡诈。
1.邪僻诡诈。
僻邪
[相关解释]
1.邪恶。亦指奸邪不正的人。
1.邪恶。亦指奸邪不正的人。
僻错
[相关解释]
1.谓邪僻乖张。 2.差错。
1.谓邪僻乖张。 2.差错。
元气
[相关解释]
1.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 2.泛指宇宙自然之气。 3.指人的精神,精气。 4.指国家或社会团体得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5.中医学名词。人体的正气,与"邪气"相对。
1.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 2.泛指宇宙自然之气。 3.指人的精神,精气。 4.指国家或社会团体得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5.中医学名词。人体的正气,与"邪气"相对。
元龙百尺楼
[相关解释]
1.《三国志.魏志.陈登传》"﹝刘备﹞曰'君(许汜)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后借指抒发壮怀的登临处。
1.《三国志.魏志.陈登传》"﹝刘备﹞曰'君(许汜)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后借指抒发壮怀的登临处。
充塞
[相关解释]
①堵塞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车马充塞街衢。②塞满;填满月光充塞宇内|心中充塞着喜悦。
①堵塞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车马充塞街衢。②塞满;填满月光充塞宇内|心中充塞着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