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96 查到相关通志的内容。
带有通志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丁若 [相关解释]
1.复姓。晋有丁若坚。见《通志.氏族五》。
三乌 [相关解释]
1.复姓『有三乌群。见《通志.氏族三》。
三通 [相关解释]
1.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的合称。
中叔 [相关解释]
1.复姓。春秋时晋有中叔无忌,汉光武帝时有侍御史中叔僚。见《通志.氏族四》。
五鸠 [相关解释]
1.相传少皞时掌治民的五官的合称。 2.复姓。赵有将军五鸠卢。见《通志.氏族四》。
仔琫 [相关解释]
1.清代西藏地方官名。管理财政,掌铸钱。参阅《卫藏通志.番目》。
侍卫 [相关解释]
1.侍从护卫。 2.跟随左右,负责侍奉﹑保卫的人。 3.官名。为皇帝禁军。清代专选满﹑蒙勋戚子弟及武进士担任。参阅《通志.职官五》。
侍读 [相关解释]
1.陪侍帝王读书论学或为皇子等授书讲学。 2.古代官名。为帝王﹑皇子讲学之官。其职务与侍读学士略同,然级别较其为低。宋有翰林侍读之官,明清沿置翰林院侍读。亦作为侍读学士之省称。 3.古代官名。南北朝唐宋诸王属官,有侍读,侍讲。 4.古代官名。清代内阁所置官。掌勘对本章﹑检校签票。参见《清通志.职官一》。
俟伏斤 [相关解释]
1.复姓。《魏书.官氏志》"俟伏斤氏,后改为俟氏。"一说,后改为斤氏。参阅《通志.氏族五》。
俟几 [相关解释]
1.亦作"俟畿"。 2.复姓。《魏书.官氏志》"俟几氏,后改为几氏。"《通志.氏族五》"俟畿氏,改为畿氏。"参阅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二二。一说"俟"当作"侯"。参阅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二﹑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内入诸姓》。
信炮 [相关解释]
1.军事行动中,按事先约定鸣放的号炮。 2.按时所放之炮。旧时官署按时放炮,使远近皆知,以便计时。如报晓炮﹑午时炮等。参阅《清通志.职官五》。
倍利 [相关解释]
1.复姓。北魏时有斛律部别帅倍利奔。见《通志.氏族五》。
先縠 [相关解释]
1.复姓。见《通志.氏族五》。
先贤 [相关解释]
1.先世的贤人。明嘉靖间议孔庙祭礼,称颜渊曾参等十人以下和孔子其他门弟子为先贤,自左丘明以下,称先儒。见《明史·礼志四》。 2.复姓『有先贤氏。见《通志.氏族五》。
公南 [相关解释]
1.复姓。春秋时卫国有公南牟。见《通志.氏族三》。
公士 [相关解释]
1.在官之士;公家之士。 2.公正之士。 3.武功爵名。战国时秦商鞅变法﹐制订二十等爵﹐用以奖励军功﹐"公士"是其中最低者﹐仅高于士卒『同秦制◇代亦或沿用。 4.复姓『有公士不害。见《通志.氏族四》。
分茅岭 [相关解释]
1.即十万大山。在广东省东兴各族自治县西。山顶产茅草,草头南北异向,故名。相传是汉马援立铜柱处,或谓唐马总所立。参阅《广东通志.山川》。
刘猛将军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灭蝗保穑之神。指宋刘锜。宋景定四年,旱蝗,上敕刘锜为扬威侯天曹猛将之神。敕云"飞蝗入境,渐食嘉禾,赖尔神灵,剪灭无余。"蝗遂殄灭。见罗振玉《俗说》引朱坤《灵泉笔记》。 2.传说中灭蝗保穑之神。指元刘承忠。承忠元末驻守江淮,会蝗旱,督兵捕逐,蝗殄灭殆尽◇元亡,自溺死,当地人祠之,称之曰刘猛将军。见《畿辅通志.祀典》。
北唐 [相关解释]
1.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名。 2.复姓『有北唐子真。见《通志.氏族三》引《英贤传》。
匹娄 [相关解释]
1.复姓。北魏有疋娄内干。见《通志.氏族五》。
十通 [相关解释]
1.《通典》等十部书的总称。其中《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称"三通";清乾隆时加入官修的《续通典》﹑《清通典》﹑《续通志》﹑《清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文献通考》六部书,合称"九通";1935年,商务印书馆再加入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总称"十通"。
南史 [相关解释]
1.春秋时齐国的史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后因以为直书史实的良史典型。 2.复姓。见《通志略.氏族四》。
原仲 [相关解释]
1.复姓。战国楚有原仲蔑。见《通志.氏族四》。
去疾 [相关解释]
1.复姓。相传为春秋郑穆公子去疾之后代。见《通志.氏族四》。
叔向 [相关解释]
1.复姓。春秋晋大夫羊舌脄,字叔向,后以其字为姓。见《通志.氏族三》。
叔带 [相关解释]
1.复姓。春秋齐有叔带子庄。见《通志.氏族三》。
叔敖 [相关解释]
1.复姓。周有叔敖段。楚蔿艾猎字叔敖,后以字为姓。见《通志.氏族三》。
叔服 [相关解释]
1.复姓。春秋晋有叔服子要。见《通志.氏族四》。
叔达 [相关解释]
1.古代相传高阳氏八个有才德的人之一。参见"仲容"。 2.复姓。周有叔达段。见《通志.氏族四》。
取虑 [相关解释]
1.古地名。在今江苏省睢宁县西南。见《汉书.地理志上》。 2.复姓。见《通志.氏族三》。
可地 [相关解释]
1.复姓◇改为延氏。参阅《通志.氏族五》。
可足浑 [相关解释]
1.复姓。前燕有散骑常侍可足浑常◇燕有新汲侯可足浑健。见《通志.氏族五》。
司鸿 [相关解释]
1.复姓『有中大夫司鸿仪。见《通志.氏族四》。
吕相 [相关解释]
1.指春秋时晋大夫魏锜之子魏相。以擅长外交辞令着称。魏锜亦称吕锜,故魏相亦有此称。 2.指吕不韦。因曾为秦相,故称。 3.复姓。见《通志.氏族五》。
唐古特 [相关解释]
1.清代文献中对青藏地区及当地藏族的称谓。元时蒙古人称党项人及其所建的西夏政权为唐兀或唐兀惕,后渐用于泛称青藏地区及当地藏族诸部。清初曾沿用此称,作唐古特。今蒙古语仍称青藏地区及当地藏族为唐古特。特,亦作"忒"。参阅《卫藏通志.部落》。
四饭 [相关解释]
1.古代天子每天的四餐『班固《白虎通.礼乐》"王者所以日食者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时之功也……王平居中央,制御四方。平旦食,少阳之始也;昼食,太阳之始也;餵食,少阴之始也;暮食,太阴之始也。" 2.天子进食时奏乐的乐官名。 3.复姓。见《通志.氏族四》。
契苾 [相关解释]
1.古族名。敕勒诸部之一﹐隋唐时居焉耆西北。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归唐。徙甘凉间◇北徙乌特勤山(今杭爱山东支)。 2.复姓。唐代有契苾何力。见《通志.氏族五》。
孙阳 [相关解释]
1.即伯乐。 2.复姓『有孙阳放。见《通志.氏族四》。
孤竹 [相关解释]
1.独生的竹。 2.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因用孤竹制成,故名。 3.古代乐曲名。 4.商周时国名。在今河北省卢龙县。 5.《庄子·让王》"昔周之兴,有士二人,处于孤竹,曰伯夷﹑叔齐。"后遂用"孤竹"借指伯夷﹑叔齐。 6.竹的一种。 7.复姓。见《通志.氏族二》。
宗伯 [相关解释]
1.官名。周代六卿之一。掌宗庙祭祀等事,即后世礼部之职。因亦称礼部尚书为大宗伯或宗伯,礼部侍郎为少宗伯。 2.官名『代官名。掌宗室之事。秦时本名宗正,汉元始四年,改名宗伯。 3.称文章学问受人尊崇的大师。 4.复姓『有宗伯凤。见《通志.氏族四》。
宗正 [相关解释]
1.官名。掌管王室亲族的事务『魏以后,皆由皇族担任。 2.尊崇,宗仰。 3.表率,楷范。 4.复姓。唐有殿中少监宗正辩。见《通志.氏族四》。
容成 [相关解释]
1.相传为黄帝大臣,发明历法。《汉书.艺文志》"阴阳家"有《容成子》十四篇,又"方技﹑房中"有《容成阴道》二六卷,皆不传◇道家将其附会为仙人。 2.复姓。见《通志.氏族五》。
将具 [相关解释]
1.复姓『有将具弥。见《通志.氏族四》。
将匠 [相关解释]
1.官名。"将作大匠"的略称。详"将作大匠"。 2.复姓。三国吴有中散大夫将匠彧。见《通志.氏族四》。
尚方 [相关解释]
1.古代制造帝王所用器物的官署。秦置﹐属少府『末分中﹑左﹑右三尚方。唐称"尚署"。元惟置中尚监。明废。 2.尚方多以役徒服劳作﹐因以为系罪囚之所。 3.泛称为宫廷制办和掌管饮食器物的官署﹑部门。 4.谓掌管方药。 5.见"尚方剑"。 6.复姓『有长陵大姓尚方禁。参阅《通志.氏族四》。
工尹 [相关解释]
1.官名。春秋楚设置。掌管百工及官营手工业。 2.复姓。《通志.氏族四》有工尹氏。
平准 [相关解释]
1.古代官府平抑物价的措施。 2.汉承秦制﹐大司农属官有平准令丞﹐掌管平准之事。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通志.职官四》。 3.平稳;公平;平衡。 4.清末译经济学为平准学。
库傉官 [相关解释]
1.亦作"库褥官"。 2.复姓。见《通志.氏族五》﹑《魏书.官氏志》。
库成 [相关解释]
1.复姓◇赵有库成述。见《通志.氏族五》引北魏刘昞《炖煌实录》。
库汗 [相关解释]
1.复姓。唐有库汗绩。见《通志.氏族五》。
库若干 [相关解释]
1.复姓。见《通志.氏族五》。
库门 [相关解释]
1.古传天子宫室有五门,库门是其最外之门。 2.为诸侯宫外三门之一。 3.仓库的门。 4.复姓。见《通志.氏族五》。
庶长 [相关解释]
1.妾所生之长子。 2.官爵名。春秋时秦国设置,掌握军政大权,相当于卿。商鞅变法,制定二十级爵,从第十级到第十八级,属于庶长一等『袭秦制,也置庶长。 3.复姓。见《通志.氏族四》。
徐卢 [相关解释]
1.复姓『代有徐卢庸。见《通志.氏族四》。
徐吾 [相关解释]
1.战国齐女子名。有辩才。尝夜织,家贫而烛屡不给,欲与邻女李吾之属会烛,李辞之,徐吾责以大义曰"夫一室之中,益一人烛不为暗,损一人烛不为明,何爱东壁之余光,不使贫妾得蒙见哀之恩,长为妾役之事,使诸君常有惠施于妾,不亦可乎?"李莫能应,遂复与夜,终无后言。事见汉刘向《列女传.齐女徐吾》。 2.复姓。春秋郑国有徐吾犯。见《通志.氏族四》。
惰民 [相关解释]
1.不务正业的游民。 2.元明时浙江境内受歧视的一部分民户。也称"堕民"。元灭宋后,将俘虏和罪犯集中于绍兴等地,称之为"怯怜户",在绍兴也叫"乐户",后称"惰民"。明编户籍,统列之为"丐户",世充婚丧喜庆等贱役,不许与平民通婚和应科举。或曰宋将焦光瓒率部降金,金军北退后,宋贬其部为"惰民"。此外尚有明初设置之说,其成员传系张士诚﹑方国珍的部属。惰民直至清雍正时始改变其户籍,和平民同列。参阅《通志.食货五》﹑清顾炎武《日知录.降臣》﹑清俞正燮《癸巳类稿.除乐户丐户籍及女乐考附古事》。
慕利 [相关解释]
1.追求财利。 2.复姓。出鲜卑族◇魏有吐谷浑主慕利延。见《通志.氏族五》。
成王 [相关解释]
1.谓保持王道。 2.复姓。本芈姓,楚成王之后『有中郎成王弼。见《通志.氏族五》。
成纪 [相关解释]
1.成其纪纲,合乎法度。 2.复姓。唐代有成纪慕仁。见《续通志.氏族八》。
摄音 [相关解释]
1.音韵学名词。以一字音为代表﹐把收音相同的字与此字归为一类﹐称摄音或摄。分摄之法﹐肇端于宋司马光《切韵指掌图》所分之二十图及宋郑樵《通志.七音略》﹑《韵镜》之四十三图﹐但无摄音之名﹐每类亦无标目之字。元刘鉴《切韵指南》始分十六摄。《康熙字典》卷首所引之《字母切韵要法》则分十二摄。方言不同,师承各异。
昭涉 [相关解释]
1.复姓『有昭涉掉尾。见《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按,《通志.氏族五》作"昭沙"。
木易 [相关解释]
1.杨姓的代称。 2.复姓。北魏有木易于。见《通志.氏族五》。
朱果 [相关解释]
1.泛指呈红色的水果。 2.特指杮子。 3.《清通志.氏族一》"我朝先世发祥于长白山。山之东有布库哩山,下有池曰布勒瑚里,相传有天女三浴于池,浴毕,有神鹊衔朱果置季女衣,季女取而吞之,遂有身。寻产一男,生而能言,体貌奇异。及长,母告之故。命曰'汝以爱新觉罗为姓,天生汝以定乱国。其往治之。'……三姓遂以女妻之,奉为国主,其乱遂定。于是居长白山东鄂多理城,国号满清。"后因以朱果代称清朝。
桑扈 [相关解释]
1.鸟名。即青雀。又名窃脂。 2.即子桑伯子。古代隐士。鲁人。 3.古代传说少皞时主管蚕桑的官。 4.复姓。参阅《通志略.氏族四》。
楼季 [相关解释]
1.战国魏时善于腾跳的勇士。 2.复姓。见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通志.氏族四》。
毋车 [相关解释]
1.复姓『有毋车伯奇。见《通志.氏族五》。
浣纱溪 [相关解释]
1.见"浣溪沙"。 2.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省绍兴县南若耶山下,溪旁有浣纱石,相传为西施浣纱处。 3.水名。在浙江省青田县长寿峰。相传南朝宋谢灵运遇浣纱仙女于此。见《浙江通志.山川》引《括苍汇记》。
湛卢 [相关解释]
1.古代宝剑名。传为春秋时欧冶子所铸。 2.泛指宝剑。 3.山名。亦写作"湛炉"。在今福建省松溪县,相传为欧冶子铸剑之处。参阅《宋书.州郡志》﹑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福建三.湛卢山》。 4.复姓。见《通志.氏族五》。
烟霞洞 [相关解释]
1.名胜。在浙江杭州南高峰下。洞中原有石刻罗汉六尊,吴越王补刻十二尊,共成十八,旁有佛手岩。参阅《浙江通志.山川一》。
牒云 [相关解释]
1.复姓。北齐有牒云乐。见《通志.氏族五》。
甪里 [相关解释]
1.古地名。在今江苏吴县西南。 2.复姓。东汉有甪里若叔。见《续通志.氏族八》。
甲父 [相关解释]
1.复姓『有侍御史甲父沮。见《通志.氏族二》。
白扬提 [相关解释]
1.复姓◇魏有白扬提度汗。见《通志.氏族五》。
破多罗 [相关解释]
1.三字姓◇改罗氏。见《通志.氏族一》。
破落汗 [相关解释]
1.亦作"破落韩"。亦作"破六韩"。 2.三字姓。北魏末有破落汗拔陵。见《魏书.肃宗纪》。《北史》作"破落韩",《通志.氏族一》作"破六韩"。
破落那 [相关解释]
1.三字姓。见《通志.氏族一》。
空相 [相关解释]
1.佛教语。假象;幻象。 2.指真空的本体。 3.复姓。商后有空相氏。见《通志.氏族五》。
第二 [相关解释]
1.复姓。见《通志.氏族四》。
素和 [相关解释]
1.复姓。北魏有素和跋﹑素和突。见《通志.氏族五》。
纳兰性德(1655-1685) [相关解释]
清代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年间进士。授三等侍卫,后升为一等。其词风格清新,多有新意,不落旧套。有《通志堂集》,另有单行本词集《纳兰词》。
终古 [相关解释]
1.久远。 2.往昔,自古以来。 3.经常。 4.复姓。相传为夏桀内史终古之后。见《通志.氏族四》。
经解 [相关解释]
1.解释儒家经书的著作。如《通志堂经解》﹑《清经解》等,均为编集训解诸经之作的丛书。
臧会 [相关解释]
1.复姓。目《通志.氏族五》。
臧孙 [相关解释]
1.复姓。春秋时,鲁孝公子彄食采于臧,为臧氏。其后人达生武仲纥,为臧孙氏。见《元和姓纂.唐》﹑《通志.氏族四》。
訾娵 [相关解释]
1.复姓。见《通志.氏族四》引汉应劭《风俗通》。
赤松 [相关解释]
1.即赤松子。(1)《楚辞.远游》"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韩非子.解老》"赤松得之,与天地统。"汉王充《论衡.无形》"赤松﹑王乔,好道为仙,度世不死。"参见"赤松子"。(2)唐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落帆金华岸,赤松若可招。"王琦注引《太平寰宇记》"金华县有赤松涧,赤松子游金华山,以火自烧而化。"又引《浙江通志》"金华县北有赤松山,相传黄初平叱石成羊处。初平号赤松,故山以是名。"参见"赤松子"。 2.亦作"赤诵"。复姓。 3.常绿乔木,树皮较薄,淡黄红色。木材质粗,较坚韧,供建筑﹑
逆节 [相关解释]
1.叛逆的念头或行为。 2.指违背伦理的行为。 3.犹叛逆。 4.指叛逆者。 5.违背法度。 6.陕西临潼风俗。重阳节登骊山,饮茱萸酒,亲友互赠枣糕,名曰"逆节"。参阅《陕西通志.风俗》。
通志 [相关解释]
书名。南宋郑樵著。二百卷。综合历代历史资料写成的通史。上自三皇、下至隋唐。分本纪、年谱、略、世家、列传。其中二十略”为本书精华。
邯郸 [相关解释]
1.古地名。今河北省邯郸市。春秋时,卫地,后属晋。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自晋阳徙都邯郸。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置邯郸郡。三国﹑魏﹑晋为广平郡,隋开皇中改置县,唐﹑宋﹑金﹑元因之。 2.战国赵都邯郸,因以为赵的代称。 3.指《邯郸曲》。 4.稻粱的一种。 5.复姓『有邯郸义。见《通志.氏族三》。
郑樵(1104-1162) [相关解释]
南宋史学家。字渔仲,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一生勤于著述,撰有纪传体通史《通志》,提出会通”的思想,主张修通史,反对割断史事联系写断代史,重视对历代典章制度的研究。
陶丘 [相关解释]
1.两重的山丘。 2.古地名。在今山东定陶西北。 3.复姓。春秋齐有大夫陶丘德﹔汉有侍御陶丘仁。见《通志.氏族三》。
骁骑 [相关解释]
1.勇猛的骑兵。 2.古代武官名『武帝时李广为骁骑将军。东汉初改屯卫为骁骑。南朝梁陈有左右骁骑,北魏北周有骁骑将军之职。宋﹑元﹑明有骁骑尉。清有骁骑参领﹑副骁骑参领各十二名。参阅《宋书.百官志下》﹑《通志.职官五》﹑《续通志.职官八》﹑《清通志.职官五》。
骨咄禄 [相关解释]
1.复姓。唐以后改为禄氏。见《通志.氏族六》。
高陵 [相关解释]
1.高丘,山丘。 2.指陵墓。 3.陵墓名。三国魏武帝曹操陵名。在河北省临漳县西。参阅《嘉庆一统志.彰德府二》﹑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河南四.彰德府》。 4.陵墓名。三国吴孙坚墓名。在江苏省丹阳市西。参阅《嘉庆一统志.镇江府二》。 5.复姓『有高陵显见《通志.氏族三》。
魏强 [相关解释]
1.复姓。春秋晋有魏强氏。见《通志.氏族五》。
龙藏寺 [相关解释]
1.寺名。(1)在浙江省嵊县之北。南朝梁天监二年建,号龙宫院。李绅少年时寓此处。宋大中祥符元年赐今名。(2)在河北省正定县东。隋开皇六年建,初名龙藏寺,后名龙兴寺,一名隆兴寺。清郭棻《畿辅通志.祠祀》"龙兴寺在府(真定府)治东,隋开皇六年建,初为龙藏寺。" 2.见"龙藏寺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