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5 查到相关通传的内容。
带有通传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乞火 [相关解释]
1.求取火种。 2.《汉书.蒯通传》"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缊请火于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故里母非谈说之士也,束缊乞火非还妇之道也。然物有相感,事有适可。臣请乞火于曹相国。"后因用"乞火"为向人说情﹑推荐的典故。
争鹿 [相关解释]
1.《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宴曰"以鹿喻帝位。"后以"争鹿"喻争夺政权。
亡鹿 [相关解释]
1.《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因以"亡鹿"比喻失去政权。
亭长 [相关解释]
1.战国时,国与国之间为防御敌人,在边境上设亭,置亭长。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置亭长,掌治安,捕盗贼,理民事,兼管停留旅客。多以服兵役期满的人充任。此外设于城内和城厢的称"都亭",设于城门的称"门亭",亦设亭长,职责同上。东汉后渐废。 2.唐代尚书省各部在都事﹑主事之下设亭长,掌省门开闭和通传等事务。
侍郎 [相关解释]
1.古代官名。秦汉郎中令的属官之一。 2.古代官名『制,郎官入台省,三年后称侍郎。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至清雍正时,递升至正二品,与尚书同为各部的堂官。 3.古代官名。晋制,诸王国皆置侍郎,大国四人,小国二人,专司赞相及通传教令。
击柱 [相关解释]
1.刺柱。《汉书.叔孙通传》"群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南朝梁江淹《恨赋》"拔剑击柱,吊影惭魂。"后亦用以指臣下争功无礼。
必至 [相关解释]
1.指事理的必然归向。 2.必定要做到。表示意志的坚决。《汉书.蒯通传》"孟贲之狐疑,不如童子之必至。"后因以借指童子。
握手言欢 [相关解释]
1.握手谈笑。形容亲热友好。语出《后汉书.李通传》"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
束缊请火 [相关解释]
1.用乱麻搓成引火物,持之向邻家讨火点燃。《汉书.蒯通传》"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缊请火于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韩诗外传》卷七亦有此说,"缊"作"藴"◇用为求助于人之典。唐李德裕《积薪赋》"时束缊以请火,访蓬茨于善邻。"缊,一本作"藴"。亦省作"束缊"﹑"束藴"。唐骆宾王《上瑕丘韦明府君启》"是以临邛遣妇,寄束缊于齐邻;邯郸下客,效处囊于赵相。"
清慎勤 [相关解释]
1.清廉﹑谨慎﹑勤勉。《三国志.魏志.李通传》"以宠异焉"裴松之注引晋王隐《晋书》"﹝李秉﹞尝答司马文王问﹐因以为《家诫》曰昔侍坐于先帝﹐时有三长吏俱见。临辞出﹐上曰'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后用以为官箴。衙署公堂多书"清慎勤"三字作匾额。
走丸 [相关解释]
1.语出《汉书.蒯通传》"为君计者,莫若以黄屋朱轮迎范阳令,使驰骛于燕赵之郊,则边城皆将相告曰'范阳令先下而身富贵',必相率而降,犹如阪上走丸也。"颜师古注"言乘势便易。"后因以"走丸"比喻事势发展顺利而快速。
走坂 [相关解释]
1.比喻事势发展顺利迅速。语出《汉书.蒯通传》"犹如阪上走丸。"
辩女 [相关解释]
1.能言善辩的女子。(1)指春秋楚昭氏之妻『刘向《列女传》有"楚野辩女"篇。(2)即赵津女『刘向《列女传.赵津女娟》载﹕赵娟父系黄河一渡口之船夫。赵简子南击楚﹐娟父醉卧﹐不能如约渡简子过河。简子欲杀之﹐娟为父辩解﹐因得免。三国魏曹植《鞞舞歌.精微篇》"辩女解父命,何况健少年!"黄节注"《列女传》赵津女娟列《辩通传》,故曰辩女。"
通传 [相关解释]
1.通报传达。
骛置 [相关解释]
1.犹言急驰传递。置,古时交通传递的站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