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73 查到相关退隐的内容。
带有退隐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休
[相关解释]
1.汉贾谊《新书.退让》"翟王使使至楚,楚王欲夸之,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后因以"三休"为登高之典。 2.唐司空图晩年以足疾乞退,居中条山王官谷,筑亭名"三休"。作文云"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具美存焉。盖量其才一宜休,揣其分二宜休,耄且聩三宜休。又少而惰,长而率,老而迂,是三者非济时之用,又宜休也。"见《旧唐书.文苑传下.司空图》◇因以"三休"为退隐之典。 3.指三国魏金尚(字元休)﹑第五巡(字文休)﹑韦端(字甫休)三人。 4.犹三顿。
1.汉贾谊《新书.退让》"翟王使使至楚,楚王欲夸之,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后因以"三休"为登高之典。 2.唐司空图晩年以足疾乞退,居中条山王官谷,筑亭名"三休"。作文云"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具美存焉。盖量其才一宜休,揣其分二宜休,耄且聩三宜休。又少而惰,长而率,老而迂,是三者非济时之用,又宜休也。"见《旧唐书.文苑传下.司空图》◇因以"三休"为退隐之典。 3.指三国魏金尚(字元休)﹑第五巡(字文休)﹑韦端(字甫休)三人。 4.犹三顿。
东山意
[相关解释]
1.谓退隐的心愿。
1.谓退隐的心愿。
严陵
[相关解释]
1.即严光。光字子陵,省称严陵。东汉会稽馀姚人。少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游学。秀即帝位后,光变姓名隐遁。秀遣人觅访,征召到京,授谏议大夫,不受,退隐于富春山◇人称他所居游之地为严陵山﹑严陵濑﹑严陵钓台等。诗文中常用其事。 2.即严陵濑。
1.即严光。光字子陵,省称严陵。东汉会稽馀姚人。少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游学。秀即帝位后,光变姓名隐遁。秀遣人觅访,征召到京,授谏议大夫,不受,退隐于富春山◇人称他所居游之地为严陵山﹑严陵濑﹑严陵钓台等。诗文中常用其事。 2.即严陵濑。
买山居
[相关解释]
1.谓退隐。
1.谓退隐。
买山归卧
[相关解释]
1.谓退隐。
1.谓退隐。
买山隐
[相关解释]
1.谓退隐。
1.谓退隐。
仕隐
[相关解释]
1.出仕和退隐。 2.旧谓居官而不亲公务。
1.出仕和退隐。 2.旧谓居官而不亲公务。
伏死
[相关解释]
1.甘愿舍弃生命。 2.退隐而死。
1.甘愿舍弃生命。 2.退隐而死。
养拙
[相关解释]
1.谓才能低下而闲居度日。常用为退隐不仕的自谦之辞。 2.谓才力不称职而不为人所知或不使人知。
1.谓才能低下而闲居度日。常用为退隐不仕的自谦之辞。 2.谓才力不称职而不为人所知或不使人知。
养高
[相关解释]
1.谓闲居不仕,退隐。高,指高尚的志向﹑节操﹑名望。
1.谓闲居不仕,退隐。高,指高尚的志向﹑节操﹑名望。
冥飞
[相关解释]
1.高飞。比喻人的退隐。
1.高飞。比喻人的退隐。
动息
[相关解释]
1.指出仕与退隐。 2.活动与休息。 3.引申为人的动止起居。 4.犹动静。情况,消息。
1.指出仕与退隐。 2.活动与休息。 3.引申为人的动止起居。 4.犹动静。情况,消息。
医隐
[相关解释]
1.退隐为医的人。
1.退隐为医的人。
卷迹
[相关解释]
1.亦作"卷迹"。 2.敛迹;退隐。
1.亦作"卷迹"。 2.敛迹;退隐。
嘉遯
[相关解释]
1.亦作"嘉遁"。 2.旧时谓合乎正道的退隐,合乎时宜的隐遁。
1.亦作"嘉遁"。 2.旧时谓合乎正道的退隐,合乎时宜的隐遁。
均逸
[相关解释]
1.谓闲散安逸。常用以指朝官外放或退隐。
1.谓闲散安逸。常用以指朝官外放或退隐。
垂纶
[相关解释]
1.垂钓。 2.传说吕尚(姜太公)未出仕时曾隐居渭滨垂钓,后常以"垂纶"指隐居或退隐。 3.借指隐士。 4.指钓鱼的用具。
1.垂钓。 2.传说吕尚(姜太公)未出仕时曾隐居渭滨垂钓,后常以"垂纶"指隐居或退隐。 3.借指隐士。 4.指钓鱼的用具。
夏启
[相关解释]
1.亦称"夏后启"。亦称"夏后开"。 2.姒姓,禹之子.相传禹命伯益继位为王,禹死后,伯益推让,退隐箕山,启遂继王位,在位九年。 3.后人神化夏启为仙。
1.亦称"夏后启"。亦称"夏后开"。 2.姒姓,禹之子.相传禹命伯益继位为王,禹死后,伯益推让,退隐箕山,启遂继王位,在位九年。 3.后人神化夏启为仙。
子陵
[相关解释]
1.严光的字。东汉馀姚人。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改名隐居,后被召至京师洛阳,授谏议大夫,不受而退隐于富春山。
1.严光的字。东汉馀姚人。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改名隐居,后被召至京师洛阳,授谏议大夫,不受而退隐于富春山。
寒鸥约
[相关解释]
1.与鸥鸟订立的盟约。喻指退隐。
1.与鸥鸟订立的盟约。喻指退隐。
居林
[相关解释]
1.谓在家闲居。林,林下,退隐之所。
1.谓在家闲居。林,林下,退隐之所。
屏居
[相关解释]
1.退隐;屏客独居。
1.退隐;屏客独居。
屏移
[相关解释]
1.退隐。
1.退隐。
弥翼
[相关解释]
1.垂翼。喻退隐。
1.垂翼。喻退隐。
息影
[相关解释]
停止活动,退隐闲居息影舞台多年|喜入山林初息影。
停止活动,退隐闲居息影舞台多年|喜入山林初息影。
择地
[相关解释]
1.选择处所。谓行动慎重。 2.谓退隐。
1.选择处所。谓行动慎重。 2.谓退隐。
收退
[相关解释]
1.指退隐。
1.指退隐。
敛迹
[相关解释]
〈书〉①隐蔽起来,不敢再出头露面盗匪~ㄧ~潜踪。②约束自己的言行屏气~。③退隐~山林 ㄧ~避贤。
〈书〉①隐蔽起来,不敢再出头露面盗匪~ㄧ~潜踪。②约束自己的言行屏气~。③退隐~山林 ㄧ~避贤。
林下
[相关解释]
1.树林之下。指幽静之地。 2.指山林田野退隐之处。 3.谓闲雅﹑超逸。
1.树林之下。指幽静之地。 2.指山林田野退隐之处。 3.谓闲雅﹑超逸。
林下人
[相关解释]
1.指出家之人。林,退隐之地,喻寺院。
1.指出家之人。林,退隐之地,喻寺院。
林壑心
[相关解释]
1.谓退隐之心。
1.谓退隐之心。
林杞之下
[相关解释]
1.杞木丛生之地。指退隐之田野山林。
1.杞木丛生之地。指退隐之田野山林。
林泉约
[相关解释]
1.谓退隐之约。
1.谓退隐之约。
林泉计
[相关解释]
1.谓退隐的打算。
1.谓退隐的打算。
沈抑
[相关解释]
1.亦作"沉抑"。 2.犹言退隐。 3.犹抑郁。 4.谓受压抑而致埋没。 5.指声音低沉。
1.亦作"沉抑"。 2.犹言退隐。 3.犹抑郁。 4.谓受压抑而致埋没。 5.指声音低沉。
潜跃
[相关解释]
1.出没。多用以比喻出仕和退隐。 2.谓帝王未登基之时。
1.出没。多用以比喻出仕和退隐。 2.谓帝王未登基之时。
用行舍藏
[相关解释]
1.亦作"用舍行藏"。 2.《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谓被任用就行其道,不被任用就退隐。
1.亦作"用舍行藏"。 2.《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谓被任用就行其道,不被任用就退隐。
用行舍藏(舍shě)
[相关解释]
被任用就行其道,不被任用就退隐。语出《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被任用就行其道,不被任用就退隐。语出《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盟鸥
[相关解释]
1.谓与鸥鸟订盟同住水乡。喻退隐。 2.指结为伴侣的鸥鸟。
1.谓与鸥鸟订盟同住水乡。喻退隐。 2.指结为伴侣的鸥鸟。
穆桂英挂帅
[相关解释]
又名《老征东》。戏曲传统剧目。北宋时西夏犯境,杨文广校场比武为其母穆桂英夺得帅印。时桂英已退隐二十年,深感朝廷刻薄寡恩,不愿挂帅。佘太君劝以国家为重,穆桂英乃挂帅出征。豫剧、京剧整理演出较有影响。
又名《老征东》。戏曲传统剧目。北宋时西夏犯境,杨文广校场比武为其母穆桂英夺得帅印。时桂英已退隐二十年,深感朝廷刻薄寡恩,不愿挂帅。佘太君劝以国家为重,穆桂英乃挂帅出征。豫剧、京剧整理演出较有影响。
穑养
[相关解释]
1.谓退隐务农。
1.谓退隐务农。
自服
[相关解释]
1.亲自服行。 2.自然心服。 3.未仕时之服。指退隐以洁身自好。
1.亲自服行。 2.自然心服。 3.未仕时之服。指退隐以洁身自好。
菟裘(tú-)
[相关解释]
古地名,地在今山东新泰市西。《左传·隐公十一年》使营菟裘,吾将老焉。”后因以称告老退隐的居处买屋数间聊作戏,岂知真用作菟裘。
古地名,地在今山东新泰市西。《左传·隐公十一年》使营菟裘,吾将老焉。”后因以称告老退隐的居处买屋数间聊作戏,岂知真用作菟裘。
蠖屈
[相关解释]
1.形容像尺蠖一样的屈曲之形。 2.比喻人不遇时﹐屈居下位或退隐。
1.形容像尺蠖一样的屈曲之形。 2.比喻人不遇时﹐屈居下位或退隐。
行藏
[相关解释]
《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为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遂用行藏”指行迹、出处问其行藏|杀马毁车从此逝,子来何处问行藏。
《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为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遂用行藏”指行迹、出处问其行藏|杀马毁车从此逝,子来何处问行藏。
角巾东路
[相关解释]
1.《晋书·羊祜传》"尝与从弟琹书曰'既定边事,当角巾东路,归故里,为容棺之墟。'"意谓辞官退隐,登东归之路◇用以为归隐的典故。
1.《晋书·羊祜传》"尝与从弟琹书曰'既定边事,当角巾东路,归故里,为容棺之墟。'"意谓辞官退隐,登东归之路◇用以为归隐的典故。
谒泉
[相关解释]
1.山名。在山西省文水县西南﹐汾阳县北。山有石室﹐传为卜子夏退隐处。
1.山名。在山西省文水县西南﹐汾阳县北。山有石室﹐传为卜子夏退隐处。
谢病
[相关解释]
托称有病请求辞职退隐或谢绝宾客访问应侯(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而黄歇守舍,常为谢病。
托称有病请求辞职退隐或谢绝宾客访问应侯(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而黄歇守舍,常为谢病。
贞栖
[相关解释]
1.退隐;隐居。
1.退隐;隐居。
贞遁
[相关解释]
1.亦作"贞遁"。 2.《易.遯》"遁,亨,小利贞。"后以"贞遁"指洁身退隐。
1.亦作"贞遁"。 2.《易.遯》"遁,亨,小利贞。"后以"贞遁"指洁身退隐。
辞意
[相关解释]
1.辞官退隐的意愿。 2.言辞或文辞的意思。
1.辞官退隐的意愿。 2.言辞或文辞的意思。
辞荣
[相关解释]
1.逃避富贵荣华的生活。谓辞官退隐。
1.逃避富贵荣华的生活。谓辞官退隐。
还东山
[相关解释]
1.东晋时,谢安尝辞官隐居会稽东山,后以"还东山"泛指退隐。
1.东晋时,谢安尝辞官隐居会稽东山,后以"还东山"泛指退隐。
还山
[相关解释]
1.致仕;退隐。 2.方言。山区人称死后葬于山上。
1.致仕;退隐。 2.方言。山区人称死后葬于山上。
进退出处
[相关解释]
1.指仕途的升迁和降职,出仕和退隐。
1.指仕途的升迁和降职,出仕和退隐。
迷藏
[相关解释]
1.游戏名。蒙目相捉或寻找躲藏者的游戏。也称捉迷藏。 2.犹退隐。 3.指底细。
1.游戏名。蒙目相捉或寻找躲藏者的游戏。也称捉迷藏。 2.犹退隐。 3.指底细。
退修
[相关解释]
1.谓退归修德。 2.道教语。指退隐修炼。
1.谓退归修德。 2.道教语。指退隐修炼。
退偃
[相关解释]
1.犹退隐。
1.犹退隐。
退守
[相关解释]
1.后退防守。 2.不谋荣禄,恪守正道。 3.退隐,退居。
1.后退防守。 2.不谋荣禄,恪守正道。 3.退隐,退居。
退缩
[相关解释]
1.向后退;向后缩。 2.畏难不前;畏缩。 3.退隐;退休。
1.向后退;向后缩。 2.畏难不前;畏缩。 3.退隐;退休。
退藏于密
[相关解释]
1.后退隐藏于秘密之处,不露行迹。谓哲理精微深邃,包容万物。
1.后退隐藏于秘密之处,不露行迹。谓哲理精微深邃,包容万物。
退隐
[相关解释]
官员退职隐居退隐山林。
官员退职隐居退隐山林。
遐致
[相关解释]
1.高远的情致。指退隐之志。
1.高远的情致。指退隐之志。
遐骛
[相关解释]
1.传播到远方;驰向远方。 2.谓远加搜求。 3.指退隐。
1.传播到远方;驰向远方。 2.谓远加搜求。 3.指退隐。
闲鸥野鹭
[相关解释]
1.比喻退隐闲散之人。 2.比喻非正当男女关系中的女方。
1.比喻退隐闲散之人。 2.比喻非正当男女关系中的女方。
隐吏
[相关解释]
1.退隐的官吏。
1.退隐的官吏。
隐忍
[相关解释]
藏在心里,勉强忍耐恬退隐忍|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藏在心里,勉强忍耐恬退隐忍|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青门
[相关解释]
1.汉长安城东南门。本名霸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呼为"青门"或"青城门"。 2.泛指京城东门。 3.泛指退隐之处。 4.汉青门外有霸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见《三辅黄图.桥》◇因以"青门"泛指游冶﹑送别之处。 5.犹东郭﹐东郊。古时为丛葬之处。语本《孟子.离娄下》﹕"卒之东郭墦闲﹐之祭者﹐乞其余。"因借指墓地。 6.指宋时杭州东青门﹐俗呼菜市门。 7.曲名。
1.汉长安城东南门。本名霸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呼为"青门"或"青城门"。 2.泛指京城东门。 3.泛指退隐之处。 4.汉青门外有霸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见《三辅黄图.桥》◇因以"青门"泛指游冶﹑送别之处。 5.犹东郭﹐东郊。古时为丛葬之处。语本《孟子.离娄下》﹕"卒之东郭墦闲﹐之祭者﹐乞其余。"因借指墓地。 6.指宋时杭州东青门﹐俗呼菜市门。 7.曲名。
静退
[相关解释]
1.恬淡谦逊﹐不竞名利。 2.指安静的退隐生活。
1.恬淡谦逊﹐不竞名利。 2.指安静的退隐生活。
顺退
[相关解释]
1.逊遁退隐。
1.逊遁退隐。
鸥伴
[相关解释]
1.作为伴侣的鸥鸟。指退隐生活。
1.作为伴侣的鸥鸟。指退隐生活。
鸥心
[相关解释]
1.指退隐者悠闲自在的心境。语本宋黄庭坚《登快阁》诗"此心吾与白鸥盟。"
1.指退隐者悠闲自在的心境。语本宋黄庭坚《登快阁》诗"此心吾与白鸥盟。"
鸥波
[相关解释]
1.鸥鸟生活的水面。比喻悠闲自在的退隐生活。
1.鸥鸟生活的水面。比喻悠闲自在的退隐生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