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63 查到相关赋诗的内容。
带有赋诗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七令 [相关解释]
1.词牌名。唐白居易分司东都时,群贤会兴化亭送别。酒酣,各赋诗,自一字至七字为句,除第一句外,各二句,共五十五字◇谱为词,即以《一七令》为词牌名。另一体,其第一句亦作二句,共五十六字。参阅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九,《词谱》卷十一。
三体 [相关解释]
1.指《诗经》的风﹑雅﹑颂三体。 2.指唐诗的七绝﹑七律﹑五律三体。宋周弼有《三体唐诗》六卷,即选此三体。 3.指唐人赋诗唱和的三体。 4.汉字的三种字体。在真书流行前,称古文﹑篆书﹑隶书为三体。 5.汉字的三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 6.史学中称编年﹑纪传与纪事本末三种体裁。编年体始于《春秋》,纪传体始于《史记》,后宋袁枢创纪事本末体,史部分类乃相沿分为三体。
乌台旧案 [相关解释]
1.宋苏轼反对王安石新法,辗转贬谪,赋诗托讽,被人弹劾,下御史台问罪。时称为"乌台诗案"。事见宋朋九万《东坡乌台诗案》◇因以"乌台旧案"为言官谏臣受迫害的典故。
九老图 [相关解释]
1.唐白居易与胡杲﹑吉皎﹑刘真﹑郑据﹑卢贞﹑张浑年老退居洛阳,曾作尚齿之会,并各赋诗记其事。时为会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其年夏,李元爽及僧如满亦告老归洛,因作九老尚齿之会,并书姓名﹑年齿,绘其形貌,题为九老图◇传世姓名不一。见唐白居易《九老图诗序》﹑《唐诗纪事》卷四九◇因以"九老图"为告老还乡者聚会之典。
催妆诗 [相关解释]
1.亦作"催妆诗"。 2.旧俗,成婚前夕,贺者赋诗以催新妇梳妆,此诗叫催妆诗。《唐诗纪事》卷三五载有唐陆畅《奉诏作催妆诗》。至宋,又有催妆词,读宋吕渭老《好事近》词之四"彩幅自题新句,作催妆佳阕"可知。其后文人集中催妆诗词,类为应酬之作,非必成于成婚之夕。
元亮井 [相关解释]
1.晋陶潜字元亮,辞职归隐后赋诗云"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见《归园田居》诗之四◇以"元亮井"为忆归之典实。
兰亭帖 [相关解释]
1.又称《禊帖》﹑《兰亭集序帖》。著名的行书法帖。东晋王羲之书。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上巳,羲之和谢安﹑孙绰等修禊于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临流赋诗,羲之草序,用蚕茧纸﹑鼠须笔书之。书法遒媚劲健,绝代更无,为隋唐诸家师法。惜唐宋两代,真本已亡。临摹本甚多,以欧阳询的"定武本"﹑褚遂良的"神龙本"颇能近真。此外摹写翻刻者多至数十百,而善本鲜见。
兰渚 [相关解释]
1.渚的美称。 2.渚名。在浙江省绍兴市西南。《明一统志》谓,兰渚在绍兴府南二十五里,即晋王羲之曲水赋诗处。《兰亭集序》所谓"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至今犹然。
冲裕 [相关解释]
1.晋陆机《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茂德渊冲,天姿玉裕。"本谓道德深厚,姿容温润◇以"冲裕"称颂人君的美好仪容。
击钵催诗 [相关解释]
1.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常于夜间邀集才人学士饮酒赋诗﹐刻烛限时﹐规定烛燃一寸﹐诗成四韵。萧文琰认为这并非难事﹐乃与丘令楷﹑江洪二人改为击铜钵催诗﹐要求钵声一止﹐诗即吟成。见《南史.王僧孺传》◇以"击钵催诗"指限时成诗﹐亦以喻诗才敏捷。
分韵 [相关解释]
1.数人相约赋诗,选择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依拈得之韵作诗,谓之分韵。
分题 [相关解释]
1.诗人聚会,分探题目而赋诗,谓之分题。又称探题。
南台 [相关解释]
1.十六国夏主赫连勃勃取长安后,称长安曰南台。 2.御史台。以在宫阙西南,故称。 3.台名。即戏马台。在江苏省铜山县南。晋义熙中,刘裕尝大会群僚赋诗于此。南朝宋元嘉时,魏主南侵至彭城,亦尝登此。《水经注》谓即项羽掠马台,其下有玉钩斜道。 4.台名。瀛台的旧称。在北京。 5.山名。即钓台山。在福建省福州市南闽江中,故亦曰南台山。 6.山名。在广州香山县(今中山县)南五十里,两山相对如台,故名。参阅《明一统志》。
南楼 [相关解释]
1.在南面的楼。南朝宋谢灵运有《南楼中望所迟客》诗。闻人倓注"灵运《游名山志》'始宁又北转一汀,七里,直指舍下园南门楼,自南楼百许步对横山。'" 2.古楼名。在湖北省鄂城县南。又名玩月楼。 3.古楼名。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黄鹤山顶。一名白云楼,又名岑楼。清乾隆中毁,毕沅重修之。 4.古楼名。在湖南潭州(今长沙市)。 5.古楼名。在湖北省江陵县东南。唐张九龄尝登此楼赋诗。宋张栻重修,改名曲江楼。 6.古楼名。在广西省宜山县南,有宋黄庭坚所书《范滂传》刻石。宋嘉熙中毁去。参阅《明一统志》及《庆远府志》。
即席 [相关解释]
〈书〉①在宴会或集会上~讲话ㄧ~赋诗。②入席;就位。
压倒元白 [相关解释]
1.唐宝历间,杨嗣复在新昌里第宅宴客,元稹﹑白居易都在座,赋诗时,刑部侍郎杨汝士的诗最后写成,也最好。元白看后为之失色。当日汝士大醉,回家对子弟说"我今日压倒元白!"事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称作品超越同时代著名作家为"压倒元白"。
合生 [相关解释]
1.唐代一种以歌咏为主,伴随舞蹈的伎艺。 2.亦作"合笙"。宋代说书的一个流派。艺人当场指物赋诗,也称唱题目。其内容滑稽并含讽劝意味的,叫乔合生。
善和坊 [相关解释]
1.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五"崔涯者,吴楚之狂生也,与张祜齐名。每题一诗于娼肆,无不诵之于衢路……祜涯久在维扬,天下晏清,篇词纵逸,贵达钦惮,呼吸风生,颇畅此时之意也。赠端端(李端端)诗曰'觅得黄骝鞁绣鞍,善和坊里取端端,扬州近日浑相诧,一朵能行白牡丹。'"后因以"善和坊"指士人冶游赋诗之地。
坐棠 [相关解释]
1.传说周武王时,召伯巡行南国,曾憩甘棠树下,听讼决狱,百姓各得其所,赋诗以怀其德。见《诗.召南.甘棠》﹑汉应劭《风俗通.皇霸.六国》◇以"坐棠"为称颂官吏德政之典。
夺袍 [相关解释]
1.《新唐书.文艺传中.宋之问》"武后游洛南龙门﹐诏从臣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后赐锦袍﹐之问俄顷献﹐后览之嗟赏﹐更夺袍以赐。"后因称竞赛中获胜为"夺袍"。
弦诗 [相关解释]
1.谓配乐唱诗。 2.犹赋诗。
忆记 [相关解释]
1.记忆。宋梅尧臣有诗,题为"河阳秋夕,梦与永叔游嵩,避雨于峻极院赋诗,及觉,犹能忆记。俄而仆夫自洛来,云永叔诸君陪希深祠岳,因足成短韵。"
怀葛 [相关解释]
1.无怀氏﹑葛天氏的并称。二人皆为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名。古人以为其世风俗淳朴,百姓无忧无虑。语本晋陶潜《五柳先生传赞》"酬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息肩 [相关解释]
①肩头得到休息,比喻卸除负担的责任俟息肩,则勉力赋诗。②停留休息日暮倦行役,解鞍初息肩。
戏马台 [相关解释]
1.古迹名。在江苏省铜山县南。即项羽凉马台。晋义熙中,刘裕曾大会宾客赋诗于此。 2.古迹名。在河北临漳县西。又名阅马台◇赵石虎所筑。虎从台上施放响箭,作为军骑出入的信号。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浊漳水》。 3.古迹名。在江苏省江都县。台下有路,名玉钩斜,是隋代埋葬宫女的地方。见《嘉庆一统志.扬州府二》。
扣寂 [相关解释]
1.谓构思而发为文辞的思维活动◇因用指作文赋诗。语本晋陆机《文赋》"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探题 [相关解释]
1.文人用抽签方式分题赋诗。
敬亭山 [相关解释]
1.山名。在安徽省宣州市北。一名昭亭山,又名查山。山上有敬亭,相传为南朝齐谢杋赋诗之所,山以此名。山高数百丈,千岩万壑,为近郊名胜。唐李白有《独坐敬亭山》诗。参阅《清一统志。安徽.宁国府一》。
文会 [相关解释]
1.文士饮酒赋诗或切磋学问的聚会。 2.指文人结合的团体。
文字饮 [相关解释]
1.谓文人间把酒赋诗论文。
文酒 [相关解释]
1.谓饮酒赋诗。
斑特处士 [相关解释]
1.牛的别名。《太平广记》卷四三四引唐裴铏《传奇·宁茵》谓唐大中年间有宁茵秀才假大僚庄于南山下,因夜风清月朗,吟咏庭际,俄闻扣门声,称桃林斑特处士相访,茵开门延入,言谈间,又闻扣门声,曰南山斑寅将军奉谒,茵亦延入,饮酒赋诗,大醉而别。及明,视门外唯有牛踪虎迹而已。
斗韵 [相关解释]
1.亦作"斗韵"。 2.谓联句或赋诗填词时以险韵竞胜。
李成(919-967) [相关解释]
五代、宋初画家。字咸熙,先世为唐宗室,避乱迁居营丘(今山东昌乐东南)。精赋诗鼓琴弈棋。尤擅画山水,自成一家,用墨清淡,有惜墨如金之称,与关仝、范宽形成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三大流派。现存《读碑窠石图》,为宋代摹本。
横槊赋诗 [相关解释]
1.军旅征途中,在马上横着长矛吟诗。多形容能文能武的豪迈潇洒风度。
琴歌酒赋 [相关解释]
1.弹琴﹑唱歌﹑饮酒﹑赋诗。旧皆逸人﹑高士之事。
立本羞 [相关解释]
1.《新唐书.阎立本传》"初﹐太宗与侍臣泛舟春苑池﹐见异鸟容与波上﹐悦之﹐诏坐者赋诗﹐而召立本侔状∠处传呼画师阎立本﹐是时已为主爵郎中﹐俯伏池左﹐研吮丹粉﹐望坐者羞怅流汗。归戒其子曰'吾少读书﹐文辞不减侪辈;今独以画见名﹐与厮役等。若曹慎毋习!'"后因以"立本羞"为画师不受重视之典。
联句 [相关解释]
旧时做诗的一种方式,两人或多人各做一句或两句,相联成篇(多用于宴席及朋友间酬应)~赋诗ㄧ即景~。
腕力 [相关解释]
1.臂力。 2.特指写字或赋诗作文时运笔的力量。
词笔 [相关解释]
1.指有韵和无韵的文字﹐亦指赋诗作文的才能。
试诗 [相关解释]
1.指科举考试中的命题限韵赋诗。
诗婢 [相关解释]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着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按﹐两婢问答﹐都是引用《诗经》中的句子◇遂以"诗婢"。泛指能赋诗的婢女。
诗槊 [相关解释]
1.唐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后遂以"诗槊"指诗人英雄﹑豪迈的气概。
诗舫 [相关解释]
1.供人赋诗吟咏的游船。
谢家咏雪 [相关解释]
1.晋太傅谢安﹐尝于雪天与子侄集会论文赋诗。俄而雪骤﹐安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儿谢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笑乐。事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遂以"谢家咏雪"作为咏雪的典故。
谢家活计 [相关解释]
1.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与从弟谢惠连俱以诗文着称﹐见《宋书.谢惠连传》◇遂以"谢家活计"喻指赋诗。
谢枕 [相关解释]
1.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梦见族弟惠连﹐即得"池塘生春草"佳句◇遂以"谢枕"作为梦中觅句赋诗的典故。
贪泉 [相关解释]
1.泉名。在广东省南海县。晋吴隐之操守清廉,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相传饮此水者,即廉士亦贪。隐之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愈厉。事见《晋书.良吏传.吴隐之》。 2.泉名。在湖南省郴县。
赋得 [相关解释]
1.凡摘取古人成句为诗题,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如南朝梁元帝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科举时代的试帖诗,因试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有"赋得"二字。亦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遂将"赋得"视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也往往以"赋得"为题。
赋诗 [相关解释]
1.吟诗;写诗。
起令随令 [相关解释]
1.指行酒令时,当场指物赋诗﹑即兴捏合故事。
进牍 [相关解释]
1.古代进奉写字用的木板或纸笺。多指请人赋诗作文。 2.进呈书表。
酌贪泉 [相关解释]
1.《晋书.良吏传.吴隐之》"朝廷欲革岭南之弊,虏中,以隐之为竹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领平越中朗将。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使不易。"后以"酌贪泉"谓磨砺节操。
酒赋 [相关解释]
1.《西京杂记》卷四"梁孝王游于忘忧之馆,集诸游士,各使为赋……邹阳为《酒赋》。"后遂以"酒赋"指喜好饮酒赋诗。
金谷罚 [相关解释]
1.谓赋诗不能或不成则罚酒三杯。
金谷酒数 [相关解释]
1.晋石崇《金谷诗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后以"金谷酒数"泛指宴会上罚酒三杯的常例。
锦囊还矢 [相关解释]
1.谓凯旋告捷。语本《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柳亚子有《十一月二十九日为邓择生先烈殉国南都十六周忌辰赋诗遥奠锦囊还矢雠头告庙之日知不逾明岁今朝矣》诗。
阄韵 [相关解释]
1.以拈阉确定诗韵。旧时分韵赋诗的一种方法。
阄题 [相关解释]
1.以拈阄的方法确定题目。文人分题赋诗的一种方式。
雅兴 [相关解释]
高尚而不粗俗的兴趣雅兴大发,即席赋诗。
饮泉清节 [相关解释]
1.《晋书.良吏传.吴隐之》载虏中,吴为广州刺史,经石门,"有水名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吴"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抵任后,吴"清操逾厉"◇遂以"饮泉清节"指廉正清白的节操。
饮泉诗 [相关解释]
1.相传广州附近的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晋广州刺史吴隐之至,为树清廉之风,故意饮之,并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日后为政仍保持清廉。事见《晋书.良吏传.吴隐之》◇遂以"饮泉诗"作为称颂廉吏的典故。
鹅湖之会 [相关解释]
1.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在治学方法上,朱熹主张"先道问学"和"即物而穷其理",即从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陆九渊主张"尊德性"和"发明本心",认为"心即理也",不必多做读书穷理工夫。朱讥陆为"禅学",陆讥朱为"支离",并赋诗互相责难。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