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7 查到相关资粮的内容。
带有资粮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府兵制
[相关解释]
1.起于西魏﹑行于北周和隋,兴于唐初的一种兵制。宇文泰掌握西魏政权时所创立,其制为置六军,合为百府,分属二十四军开府,盐体力强者充府兵,另立户籍。隋代府兵户籍改属州县。唐初整顿成为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府兵终身服役,征发时自备兵器资粮,定期宿卫京师,戍守边境。自唐高宗时起因府兵负担过重等原因,渐见其弊,至天宝八年(公元749年)折冲府(唐代府兵制军府的总称)无兵可交,府兵制已名存实亡。参阅《新唐书.兵志》。
1.起于西魏﹑行于北周和隋,兴于唐初的一种兵制。宇文泰掌握西魏政权时所创立,其制为置六军,合为百府,分属二十四军开府,盐体力强者充府兵,另立户籍。隋代府兵户籍改属州县。唐初整顿成为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府兵终身服役,征发时自备兵器资粮,定期宿卫京师,戍守边境。自唐高宗时起因府兵负担过重等原因,渐见其弊,至天宝八年(公元749年)折冲府(唐代府兵制军府的总称)无兵可交,府兵制已名存实亡。参阅《新唐书.兵志》。
指囷
[相关解释]
1.《三国志.吴志.鲁肃传》"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后以"指囷"喻慷慨资助。
1.《三国志.吴志.鲁肃传》"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后以"指囷"喻慷慨资助。
资屝
[相关解释]
1.粮食和草鞋。借指生活资料。语出《左传.僖公四年》"若出于陈郑之间,共其资粮屝屦,其可也。"
1.粮食和草鞋。借指生活资料。语出《左传.僖公四年》"若出于陈郑之间,共其资粮屝屦,其可也。"
资粮
[相关解释]
1.见"资粮"。
1.见"资粮"。
赠粟
[相关解释]
1.语出《三国志.吴志.鲁肃传》"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后因以"赠粟"为慷慨解囊相赠之典。
1.语出《三国志.吴志.鲁肃传》"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后因以"赠粟"为慷慨解囊相赠之典。
量沙
[相关解释]
1.《南史.檀道济传》"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后以"量沙"为安定军心,迷惑敌人之典。
1.《南史.檀道济传》"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后以"量沙"为安定军心,迷惑敌人之典。
铸成大错
[相关解释]
1.《资治通鉴.唐昭宗天佑三年》﹕"全忠留魏半岁﹐罗绍威供亿﹐所杀牛羊豕近七十万﹐资粮称是﹐所赂遗又近百万﹔比去﹐蓄积为之一空。绍威虽去其逼﹐而魏兵自是衰弱。绍威悔之﹐谓人曰﹕'合六洲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胡三省注﹕"错﹐鑢也﹐铸为之﹔又释错为误。罗以杀牙兵之误﹐取铸错为喻。"后指造成重大的而又无可挽回的错误。
1.《资治通鉴.唐昭宗天佑三年》﹕"全忠留魏半岁﹐罗绍威供亿﹐所杀牛羊豕近七十万﹐资粮称是﹐所赂遗又近百万﹔比去﹐蓄积为之一空。绍威虽去其逼﹐而魏兵自是衰弱。绍威悔之﹐谓人曰﹕'合六洲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胡三省注﹕"错﹐鑢也﹐铸为之﹔又释错为误。罗以杀牙兵之误﹐取铸错为喻。"后指造成重大的而又无可挽回的错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