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7 查到相关豫章的内容。
带有豫章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楚
[相关解释]
1.战国楚地疆域广阔,秦汉时分为西楚﹑东楚﹑南楚,合称三楚。《史记.货殖列传》以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汉书.高帝纪上》"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颜师古注引孟康《音义》,以江陵(即南郡)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二说不同◇人诗文中多以泛指长江中游以南,今湖南湖北一带地区。 2.五代时,马殷据长沙,周行逢据武陵,高季兴据江陵,都在古楚地,亦称三楚。见宋周羽翀《三楚新录》。
1.战国楚地疆域广阔,秦汉时分为西楚﹑东楚﹑南楚,合称三楚。《史记.货殖列传》以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汉书.高帝纪上》"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颜师古注引孟康《音义》,以江陵(即南郡)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二说不同◇人诗文中多以泛指长江中游以南,今湖南湖北一带地区。 2.五代时,马殷据长沙,周行逢据武陵,高季兴据江陵,都在古楚地,亦称三楚。见宋周羽翀《三楚新录》。
下榻
[相关解释]
1.后汉陈蕃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璯,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之。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蕃为豫章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徐穉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见《后汉书.陈蕃传》及《徐穉传》◇遂谓礼遇宾客为"下榻"。 2.寄居;住宿。
1.后汉陈蕃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璯,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之。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蕃为豫章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徐穉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见《后汉书.陈蕃传》及《徐穉传》◇遂谓礼遇宾客为"下榻"。 2.寄居;住宿。
下都
[相关解释]
1.即陪都。于京都之外,择地别建的另一都城。列朝所指不一。(1)西周都镐京,以雒邑(今河南洛阳故城)为下都。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五"《洛诰》序云'周公往营成周',则成周乃东都总名∮南,成周之王城也;洛阳,成周之下都也。王城非天子时会诸侯则虚之,下都则保厘大臣所居治事之地。"(2)西晋都洛阳,东晋称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为下都。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3)北齐都邺,以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为下都。见《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4)北宋都开封,以洛阳
1.即陪都。于京都之外,择地别建的另一都城。列朝所指不一。(1)西周都镐京,以雒邑(今河南洛阳故城)为下都。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五"《洛诰》序云'周公往营成周',则成周乃东都总名∮南,成周之王城也;洛阳,成周之下都也。王城非天子时会诸侯则虚之,下都则保厘大臣所居治事之地。"(2)西晋都洛阳,东晋称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为下都。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3)北齐都邺,以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为下都。见《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4)北宋都开封,以洛阳
乌程
[相关解释]
1.古名酒产地。有二说一谓在豫章康乐县(今江西省万载县)乌程乡,一谓在湖州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亦指美酒。
1.古名酒产地。有二说一谓在豫章康乐县(今江西省万载县)乌程乡,一谓在湖州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亦指美酒。
傒狗
[相关解释]
1.南北朝时期,对江西九江﹑豫章一带人的辱骂之词。
1.南北朝时期,对江西九江﹑豫章一带人的辱骂之词。
傒语
[相关解释]
1.南朝人讥称江西九江﹑豫章一带人的语音。
1.南朝人讥称江西九江﹑豫章一带人的语音。
傒音
[相关解释]
1.南北朝时指江西九江﹑豫章一带地区的口音。
1.南北朝时指江西九江﹑豫章一带地区的口音。
冲斗
[相关解释]
1.晋司空张华,望见斗牛之间常有紫气,问之道术家雷焕。焕谓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其地当在豫章丰城间。因补焕为丰城令,掘地果得龙泉﹑太阿两宝剑。见《晋书.张华传》◇因以"冲斗"比喻人的志气超迈或才华英发。
1.晋司空张华,望见斗牛之间常有紫气,问之道术家雷焕。焕谓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其地当在豫章丰城间。因补焕为丰城令,掘地果得龙泉﹑太阿两宝剑。见《晋书.张华传》◇因以"冲斗"比喻人的志气超迈或才华英发。
南州
[相关解释]
1.泛指南方地区。 2.指豫章郡。 3.借指徐穡。 4.指南阳。 5.指两粤。 6.古代州名。唐武德二年,初置南州,宋改南川县。即今四川省南川县。
1.泛指南方地区。 2.指豫章郡。 3.借指徐穡。 4.指南阳。 5.指两粤。 6.古代州名。唐武德二年,初置南州,宋改南川县。即今四川省南川县。
南州榻
[相关解释]
1.东汉陈蕃做豫章太守时,不接待宾客,唯徐穡来访,特设一榻,徐一去就把榻悬挂起来。因徐穡为豫章人,故称"南州榻"◇用为礼遇嘉宾之典实。
1.东汉陈蕃做豫章太守时,不接待宾客,唯徐穡来访,特设一榻,徐一去就把榻悬挂起来。因徐穡为豫章人,故称"南州榻"◇用为礼遇嘉宾之典实。
双龙
[相关解释]
1.两条龙。 2.称誉同时著名的两个人﹐多指兄弟。著名的有东汉许虔﹑许邵﹐南朝梁谢举﹑谢览﹐柳惔﹑柳悦﹐唐乌承玼﹑乌承恩等。 3.相传晋代张华见斗﹑牛二星之间常有紫气﹐推知豫章丰城有宝剑。张华派雷焕到丰城﹐掘狱屋基﹐得宝剑二把。张华和雷焕各得其一◇张华被诛﹐其剑顿失。雷焕卒﹐雷焕之子持剑行经延平津﹐仅于腰间跃出堕水。使人下水取剑﹐不见剑﹐但见两龙各长数丈﹐蟠萦有文章◇以"双龙"用为宝剑之典。
1.两条龙。 2.称誉同时著名的两个人﹐多指兄弟。著名的有东汉许虔﹑许邵﹐南朝梁谢举﹑谢览﹐柳惔﹑柳悦﹐唐乌承玼﹑乌承恩等。 3.相传晋代张华见斗﹑牛二星之间常有紫气﹐推知豫章丰城有宝剑。张华派雷焕到丰城﹐掘狱屋基﹐得宝剑二把。张华和雷焕各得其一◇张华被诛﹐其剑顿失。雷焕卒﹐雷焕之子持剑行经延平津﹐仅于腰间跃出堕水。使人下水取剑﹐不见剑﹐但见两龙各长数丈﹐蟠萦有文章◇以"双龙"用为宝剑之典。
吴头楚尾
[相关解释]
1.指古豫章(今江西省)一带。其地位于春秋吴的上游,楚的下游,故称。
1.指古豫章(今江西省)一带。其地位于春秋吴的上游,楚的下游,故称。
四伯
[相关解释]
1.主四岳之官。 2.晋时大鸿胪陈留江泉以能食为谷伯,豫章太守史畴以大肥为笨伯,散骑郎高平张嶷以狡妄为猾伯,羊聃以狼戾为琐伯,人称四伯,以拟古之四凶。见《晋书.羊曼传》。
1.主四岳之官。 2.晋时大鸿胪陈留江泉以能食为谷伯,豫章太守史畴以大肥为笨伯,散骑郎高平张嶷以狡妄为猾伯,羊聃以狼戾为琐伯,人称四伯,以拟古之四凶。见《晋书.羊曼传》。
埋剑
[相关解释]
1.《晋书.张华传》载,张华时见有紫气映射于斗牛二宿之间,邀雷焕共议,以为系宝剑之光上冲所致,当在豫章丰城,因命雷为丰城令访察其物。焕到县,掘狱屋基,入地四丈馀,果得龙泉﹑太阿二宝剑◇以"埋剑"喻被埋没或不得彰显。
1.《晋书.张华传》载,张华时见有紫气映射于斗牛二宿之间,邀雷焕共议,以为系宝剑之光上冲所致,当在豫章丰城,因命雷为丰城令访察其物。焕到县,掘狱屋基,入地四丈馀,果得龙泉﹑太阿二宝剑◇以"埋剑"喻被埋没或不得彰显。
孺子
[相关解释]
1.幼儿,儿童。 2.古代称天子﹑诸侯﹑世卿的继承人。 3.贵妾。 4.犹小子﹑竖子,含藐视轻蔑意。 5.东汉徐穉的字。徐穉,豫章南昌人,家贫,隐居不仕◇亦以指清贫淡泊,隐居不仕者。 6.指古之《孺子歌》。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见《孟子·离娄上》。
1.幼儿,儿童。 2.古代称天子﹑诸侯﹑世卿的继承人。 3.贵妾。 4.犹小子﹑竖子,含藐视轻蔑意。 5.东汉徐穉的字。徐穉,豫章南昌人,家贫,隐居不仕◇亦以指清贫淡泊,隐居不仕者。 6.指古之《孺子歌》。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见《孟子·离娄上》。
山谷琴趣外篇
[相关解释]
词集。北宋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作。三卷。传世宋刻本收词九十首,近人朱孝臧据明刻本《豫章黄先生词》校补,补入八十九首,并附朱氏所撰校记。近人龙榆生有校点本。
词集。北宋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作。三卷。传世宋刻本收词九十首,近人朱孝臧据明刻本《豫章黄先生词》校补,补入八十九首,并附朱氏所撰校记。近人龙榆生有校点本。
楚尾吴头
[相关解释]
1.古豫章一带位于楚地下游,吴地上游,如首尾相衔接,故称"楚尾吴头"。亦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地方。
1.古豫章一带位于楚地下游,吴地上游,如首尾相衔接,故称"楚尾吴头"。亦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地方。
洪乔
[相关解释]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既至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后因称不可信托的寄信人为"洪乔"。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既至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后因称不可信托的寄信人为"洪乔"。
浮沈
[相关解释]
1.亦作"浮沉"。 2.古代一种祭河川的仪式。 3.在水中或空中忽上忽下。 4.随波逐流。谓追随世俗。 5.喻升降﹑盛衰﹑得失。 6.埋没;沉沦。 7.出现和消失。 8.指书信未送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殷羡作豫章郡太守。临去﹐都下人因寄百计函书。既至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后称书信未送到为"浮沈"。
1.亦作"浮沉"。 2.古代一种祭河川的仪式。 3.在水中或空中忽上忽下。 4.随波逐流。谓追随世俗。 5.喻升降﹑盛衰﹑得失。 6.埋没;沉沦。 7.出现和消失。 8.指书信未送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殷羡作豫章郡太守。临去﹐都下人因寄百计函书。既至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后称书信未送到为"浮沈"。
清调曲
[相关解释]
1.乐府《相和歌》的一部。有《苦寒行》﹑《豫章行》﹑《董逃行》﹑《相逢狭路间行》﹑《塘上行》﹑《秋胡行》等。所用乐器有笙﹑笛﹑箎﹑节﹑琴﹑瑟﹑筝﹑琵琶八种。
1.乐府《相和歌》的一部。有《苦寒行》﹑《豫章行》﹑《董逃行》﹑《相逢狭路间行》﹑《塘上行》﹑《秋胡行》等。所用乐器有笙﹑笛﹑箎﹑节﹑琴﹑瑟﹑筝﹑琵琶八种。
王长
[相关解释]
1.称王为首。《庄子.山木》"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逢蒙不能眄睨也。"郭庆藩集释引俞樾曰"此当就猿而言,谓猿得楠梓豫章,则率其属居其上而自为君长也。"一说自得貌。成玄英疏"王长,犹自得也。" 2.旺盛。王,通"旺"。
1.称王为首。《庄子.山木》"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逢蒙不能眄睨也。"郭庆藩集释引俞樾曰"此当就猿而言,谓猿得楠梓豫章,则率其属居其上而自为君长也。"一说自得貌。成玄英疏"王长,犹自得也。" 2.旺盛。王,通"旺"。
章华台
[相关解释]
1.楚离宫名。故址有四(1)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晋杜预以为春秋时楚灵王所建者即此。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称"华容之章华"。(2)在今安徽省亳州市东南﹐一说楚灵王所建即此。清杨守敬以为灵王可能先建于华容﹐后因乐干溪风物而筑此﹐仍袭用旧名。即"城父之章华"。(3)在今河南汝南东﹐战国楚襄王为秦将白起所逼﹐北保于陈时所建﹐并袭用旧名。即"汝阳之章华"。(4)在今湖北沙市﹐建者不详◇人附会为灵王所筑﹐即豫章台。
1.楚离宫名。故址有四(1)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晋杜预以为春秋时楚灵王所建者即此。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称"华容之章华"。(2)在今安徽省亳州市东南﹐一说楚灵王所建即此。清杨守敬以为灵王可能先建于华容﹐后因乐干溪风物而筑此﹐仍袭用旧名。即"城父之章华"。(3)在今河南汝南东﹐战国楚襄王为秦将白起所逼﹐北保于陈时所建﹐并袭用旧名。即"汝阳之章华"。(4)在今湖北沙市﹐建者不详◇人附会为灵王所筑﹐即豫章台。
章门
[相关解释]
1.谓文章的纲领﹑要点。 2.赣州的别称。其地汉时属豫章郡﹐故称。
1.谓文章的纲领﹑要点。 2.赣州的别称。其地汉时属豫章郡﹐故称。
置书邮
[相关解释]
1.本作"致书邮"。 2.传递信件﹑文书的驿使。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既至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
1.本作"致书邮"。 2.传递信件﹑文书的驿使。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既至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
蛰剑
[相关解释]
1.埋藏在地下的宝剑。典出《晋书.张华传》"初﹐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及吴平之后﹐紫气愈明。华闻豫章人雷焕妙达纬象﹐乃要焕宿﹐因登楼仰观﹐焕曰'仆察之久矣﹐惟斗牛之间颇有异气。'华曰'是何祥也?'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耳。'华曰'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为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屋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其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
1.埋藏在地下的宝剑。典出《晋书.张华传》"初﹐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及吴平之后﹐紫气愈明。华闻豫章人雷焕妙达纬象﹐乃要焕宿﹐因登楼仰观﹐焕曰'仆察之久矣﹐惟斗牛之间颇有异气。'华曰'是何祥也?'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耳。'华曰'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为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屋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其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
解榻
[相关解释]
1.东汉陈蕃任豫章太守时,不接待宾客,只有南州高士徐穡来时特设一榻,徐穡走后即悬挂起来。又任乐安太守时,亦曾为郡人周璯"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事见《后汉书.徐穡传》,又《陈蕃传》◇以"解榻"为热情接待宾客或礼贤下士之典。
1.东汉陈蕃任豫章太守时,不接待宾客,只有南州高士徐穡来时特设一榻,徐穡走后即悬挂起来。又任乐安太守时,亦曾为郡人周璯"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事见《后汉书.徐穡传》,又《陈蕃传》◇以"解榻"为热情接待宾客或礼贤下士之典。
豫樟
[相关解释]
1.见"豫章"。
1.见"豫章"。
豫章
[相关解释]
1.亦作"豫樟"。木名。枕木与樟木的并称。《左传.哀公十六年》"子期曰'昔者吾以力事君,不可以弗终。抉豫章以杀人而后死。'"《战国策.宋卫策》"荆有长松﹑文梓﹑榝﹑楠﹑豫樟,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榝楠豫章。"张守节正义"案《活人》云'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唐杜甫《赠蜀僧闾邱师兄》诗"豫章夹日月,岁久空深根。"唐白居易《寓意》诗之一"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清钱芳标《长椿寺病马行》"乃知不材造物怜,豫章见斫樗散全
1.亦作"豫樟"。木名。枕木与樟木的并称。《左传.哀公十六年》"子期曰'昔者吾以力事君,不可以弗终。抉豫章以杀人而后死。'"《战国策.宋卫策》"荆有长松﹑文梓﹑榝﹑楠﹑豫樟,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榝楠豫章。"张守节正义"案《活人》云'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唐杜甫《赠蜀僧闾邱师兄》诗"豫章夹日月,岁久空深根。"唐白居易《寓意》诗之一"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清钱芳标《长椿寺病马行》"乃知不材造物怜,豫章见斫樗散全
豫章行
[相关解释]
1.乐府《清调曲》名。现存古辞写豫章山上白杨变为洛阳宫中栋梁,述其与根株分离之苦。
1.乐府《清调曲》名。现存古辞写豫章山上白杨变为洛阳宫中栋梁,述其与根株分离之苦。
豫章邮
[相关解释]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既至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后以"豫章邮"指带信的人。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既至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后以"豫章邮"指带信的人。
迎徐榻
[相关解释]
1.东汉豫章人徐穡安贫乐道,恭俭义让,屡辟不就,世称高士。太守陈蕃敬之爱之,为穡特设一榻,去则悬之。事见《后汉书.徐穡传》◇以"迎徐榻"表示敬贤礼士或称颂来客德高望重。
1.东汉豫章人徐穡安贫乐道,恭俭义让,屡辟不就,世称高士。太守陈蕃敬之爱之,为穡特设一榻,去则悬之。事见《后汉书.徐穡传》◇以"迎徐榻"表示敬贤礼士或称颂来客德高望重。
酃渌
[相关解释]
1.亦作"酃緑"。亦作"酃醲"。 2.美酒名。晋曹摅《赠石崇》诗"饮必酃緑,肴则时鲜。"《晋书.武帝纪》"荐酃渌于太庙。"《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五.三洲歌》"湘东酃醲酒,广州龙头铛。"按,有二说(1)酃﹑渌二酒的并称。《文选.张协》"乃有荆南乌程"李善注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渌水出豫章康乐县,其闲乌程乡有酒官,取水为酒。酒极甘美,与湘东酃湖酒,年常献之,世称酃渌酒。"(2)即酃酒。《资治通鉴.梁元帝承圣元年》"陆纳袭击衡州刺史丁道贵于渌口"元胡三省注"衡州,治衡阳县。县东二十里有酃湖,其水湛然緑色,取
1.亦作"酃緑"。亦作"酃醲"。 2.美酒名。晋曹摅《赠石崇》诗"饮必酃緑,肴则时鲜。"《晋书.武帝纪》"荐酃渌于太庙。"《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五.三洲歌》"湘东酃醲酒,广州龙头铛。"按,有二说(1)酃﹑渌二酒的并称。《文选.张协》"乃有荆南乌程"李善注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渌水出豫章康乐县,其闲乌程乡有酒官,取水为酒。酒极甘美,与湘东酃湖酒,年常献之,世称酃渌酒。"(2)即酃酒。《资治通鉴.梁元帝承圣元年》"陆纳袭击衡州刺史丁道贵于渌口"元胡三省注"衡州,治衡阳县。县东二十里有酃湖,其水湛然緑色,取
铸山煮海
[相关解释]
1.《史记.吴王濞列传》﹕"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谓开采山中铜矿以铸造钱币﹐烧煮海水而获得食盐◇用"铸山煮海"比喻善于开发自然资源。
1.《史记.吴王濞列传》﹕"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谓开采山中铜矿以铸造钱币﹐烧煮海水而获得食盐◇用"铸山煮海"比喻善于开发自然资源。
雷令
[相关解释]
1.指晋雷焕。雷焕曾为豫章丰城县令﹐故称。 2.雷公的命令。
1.指晋雷焕。雷焕曾为豫章丰城县令﹐故称。 2.雷公的命令。
雷氏剑
[相关解释]
1.传说三国吴未灭时﹐斗﹑牛二星之间常有紫气。及吴平﹐紫气愈明。豫章人雷焕妙达纬象﹐言紫气为豫章丰城宝剑之精。尚书令张华即补雷焕为丰城令﹐密令寻之。焕至任﹐掘狱屋基﹐得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其夕﹐紫气不复见。及张华﹑雷焕死﹐两剑化龙飞去。见《晋书.张华传》。
1.传说三国吴未灭时﹐斗﹑牛二星之间常有紫气。及吴平﹐紫气愈明。豫章人雷焕妙达纬象﹐言紫气为豫章丰城宝剑之精。尚书令张华即补雷焕为丰城令﹐密令寻之。焕至任﹐掘狱屋基﹐得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其夕﹐紫气不复见。及张华﹑雷焕死﹐两剑化龙飞去。见《晋书.张华传》。
雷焕留剑
[相关解释]
1.事出《晋书.张华传》。谓晋代雷焕在豫章丰城监狱屋基挖得龙泉﹑太阿二柄宝剑。一送张华﹐一留自佩◇以"雷焕留剑"指截留部分贵重物品的行为。
1.事出《晋书.张华传》。谓晋代雷焕在豫章丰城监狱屋基挖得龙泉﹑太阿二柄宝剑。一送张华﹐一留自佩◇以"雷焕留剑"指截留部分贵重物品的行为。
魏良辅
[相关解释]
明代戏曲音乐家。字尚泉,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寄居太仓(今属江苏)。嘉靖年间,由张野塘等协助,在原昆山腔基础上,吸收海盐、余姚、弋阳诸腔的长处,形成新声,称水磨调”,即昆腔。著有《曲律》(一名《南词引正》)。
明代戏曲音乐家。字尚泉,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寄居太仓(今属江苏)。嘉靖年间,由张野塘等协助,在原昆山腔基础上,吸收海盐、余姚、弋阳诸腔的长处,形成新声,称水磨调”,即昆腔。著有《曲律》(一名《南词引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