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诸侯的内容。
带有诸侯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匡九合
[相关解释]
1.春秋时管仲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建立霸业◇亦以"一匡九合"指立国大事。
1.春秋时管仲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建立霸业◇亦以"一匡九合"指立国大事。
一字千金
[相关解释]
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相国吕不韦使门客著《吕氏春秋》,共二十余万字。书成后,公布于秦都咸阳市城门,宣称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以一字千金”形容诗文、书法等价值极高。
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相国吕不韦使门客著《吕氏春秋》,共二十余万字。书成后,公布于秦都咸阳市城门,宣称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以一字千金”形容诗文、书法等价值极高。
七十说
[相关解释]
1.指伊尹说汤事。 2.指孔子游说诸侯各国事。
1.指伊尹说汤事。 2.指孔子游说诸侯各国事。
七国
[相关解释]
1.指战国时秦﹑楚﹑燕﹑齐﹑韩﹑赵﹑魏七国。 2.指汉景帝时吴﹑楚﹑赵﹑胶西﹑济南﹑菑川﹑胶东七个诸侯国。因于公元前一四五年同时发动武装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1.指战国时秦﹑楚﹑燕﹑齐﹑韩﹑赵﹑魏七国。 2.指汉景帝时吴﹑楚﹑赵﹑胶西﹑济南﹑菑川﹑胶东七个诸侯国。因于公元前一四五年同时发动武装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七子
[相关解释]
1.指春秋郑国七大夫。 2.指周褒姒的七个亲党。 3.指汉景帝时同时起兵的吴楚等七诸侯国之王。 4.指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七人,称建安七子。见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5.明代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七人,并以文章名世,称"前七子"。见《明史.李梦阳传》。又嘉靖﹑隆庆时期李攀龙﹑谢榛﹑梁有誉﹑宗臣﹑王世贞﹑徐中行﹑吴国伦等七人,亦以文章名世,称"后七子"。见《明史.李攀龙传》。 6.汉代宫中女官名。
1.指春秋郑国七大夫。 2.指周褒姒的七个亲党。 3.指汉景帝时同时起兵的吴楚等七诸侯国之王。 4.指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七人,称建安七子。见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5.明代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七人,并以文章名世,称"前七子"。见《明史.李梦阳传》。又嘉靖﹑隆庆时期李攀龙﹑谢榛﹑梁有誉﹑宗臣﹑王世贞﹑徐中行﹑吴国伦等七人,亦以文章名世,称"后七子"。见《明史.李攀龙传》。 6.汉代宫中女官名。
七牢
[相关解释]
1.牛﹑羊﹑豕三牲各七。古代天子馈赐诸侯的礼品。
1.牛﹑羊﹑豕三牲各七。古代天子馈赐诸侯的礼品。
七献
[相关解释]
1.献酒七次。周代诸侯来朝时,天子举行享礼献酒的次数。《周礼.秋官.大行人》"诸侯之礼……飨礼七献,食礼七举。"祭祀宗庙亦用七献。《礼记.礼器》"一献质,三献文,五献察,七献神。"孔颖达疏"七献神者,谓祭先公之庙,礼又转尊,神灵尊重也。"
1.献酒七次。周代诸侯来朝时,天子举行享礼献酒的次数。《周礼.秋官.大行人》"诸侯之礼……飨礼七献,食礼七举。"祭祀宗庙亦用七献。《礼记.礼器》"一献质,三献文,五献察,七献神。"孔颖达疏"七献神者,谓祭先公之庙,礼又转尊,神灵尊重也。"
七王
[相关解释]
1.指七国。 2.指汉景帝时吴﹑楚﹑赵﹑胶西﹑济南﹑菑川﹑胶东等七个叛乱的诸侯王。 3.南宋追封高宗时抗金诸将韩世忠为蕲王﹑刘安世为鄜王﹑张俊为循王﹑岳飞为鄂王﹑杨存中为和王﹑吴玠为涪王﹑吴璾为信王,合称七王。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下.七王》。
1.指七国。 2.指汉景帝时吴﹑楚﹑赵﹑胶西﹑济南﹑菑川﹑胶东等七个叛乱的诸侯王。 3.南宋追封高宗时抗金诸将韩世忠为蕲王﹑刘安世为鄜王﹑张俊为循王﹑岳飞为鄂王﹑杨存中为和王﹑吴玠为涪王﹑吴璾为信王,合称七王。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下.七王》。
七舆大夫
[相关解释]
1.指主管诸侯副车的七大夫。春秋时,侯伯出行有副车七乘,每车有一大夫主管,故称。《左传.僖公十年》"郄芮曰'币重而言甘,诱我也。'遂杀丕郑﹑祁举及七舆大夫左行共华﹑右行贾华﹑叔坚﹑骓颛﹑累虎﹑特宫﹑山祁。"孔颖达疏"《周礼.大行人》云'侯伯七命,贰车七乘。'贰即副也。每车一大夫主之,谓之七舆大夫。"一说指主管兵车的舆帅七人。孔颖达疏引服虔云"上军之舆帅七人,属申生者。"亦省作"七舆"。
1.指主管诸侯副车的七大夫。春秋时,侯伯出行有副车七乘,每车有一大夫主管,故称。《左传.僖公十年》"郄芮曰'币重而言甘,诱我也。'遂杀丕郑﹑祁举及七舆大夫左行共华﹑右行贾华﹑叔坚﹑骓颛﹑累虎﹑特宫﹑山祁。"孔颖达疏"《周礼.大行人》云'侯伯七命,贰车七乘。'贰即副也。每车一大夫主之,谓之七舆大夫。"一说指主管兵车的舆帅七人。孔颖达疏引服虔云"上军之舆帅七人,属申生者。"亦省作"七舆"。
万邦
[相关解释]
1.所有诸侯封国◇引申为天下,全国。 2.泛指众多的国家。
1.所有诸侯封国◇引申为天下,全国。 2.泛指众多的国家。
三削
[相关解释]
1.古代天子对诸侯考绩,无功者即予削黜。一削地,二削爵,三削而地尽,合称三削。见汉班固《白虎通.考黜》。
1.古代天子对诸侯考绩,无功者即予削黜。一削地,二削爵,三削而地尽,合称三削。见汉班固《白虎通.考黜》。
三剑
[相关解释]
1.谓天子﹑诸侯﹑庶人之剑。 2.三把宝剑。
1.谓天子﹑诸侯﹑庶人之剑。 2.三把宝剑。
三后
[相关解释]
1.三个君主或诸侯。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1)指禹﹑汤﹑文王。《楚辞.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王逸注"后,君也,谓禹汤文王也。"(2)指太王﹑王季﹑文王。《诗.大雅.下武》"三后在天,王配于京。"毛传"三后,大王王季文王也。"(3)指虞﹑夏﹑商三代的君主。《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三后之姓,于今为庶。"杜预注"三后,虞﹑夏﹑商。"(4)指禹﹑契﹑后稷。《淮南子.人间训》"古者沟防不修,水为民害,禹凿龙门,辟伊阙,平治水土,使民得陆处;百姓不亲,五品不慎,契教以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妻之辨﹑
1.三个君主或诸侯。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1)指禹﹑汤﹑文王。《楚辞.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王逸注"后,君也,谓禹汤文王也。"(2)指太王﹑王季﹑文王。《诗.大雅.下武》"三后在天,王配于京。"毛传"三后,大王王季文王也。"(3)指虞﹑夏﹑商三代的君主。《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三后之姓,于今为庶。"杜预注"三后,虞﹑夏﹑商。"(4)指禹﹑契﹑后稷。《淮南子.人间训》"古者沟防不修,水为民害,禹凿龙门,辟伊阙,平治水土,使民得陆处;百姓不亲,五品不慎,契教以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妻之辨﹑
三宥
[相关解释]
1.指古代对犯罪者可从轻处理的三种情况。 2.古代王﹑公家族之人犯法,有宽恕三次之制。 3.古代天子﹑诸侯劝食的礼仪。宥,同"侑"。
1.指古代对犯罪者可从轻处理的三种情况。 2.古代王﹑公家族之人犯法,有宽恕三次之制。 3.古代天子﹑诸侯劝食的礼仪。宥,同"侑"。
三宫
[相关解释]
1.古代诸侯夫人之宫。 2.指后妃之宫。 3.谓天子﹑太后﹑皇后。 4.谓明堂﹑辟雍﹑灵台。 5.指紫微﹑太微﹑文昌三星座。 6.道教谓双目为绛宫﹑两耳为玉堂宫,鼻口为明堂宫∠称"三宫"。 7.道教指西玄山清灵宫﹑葛衍山紫阳宫﹑郁绝根山极真宫。
1.古代诸侯夫人之宫。 2.指后妃之宫。 3.谓天子﹑太后﹑皇后。 4.谓明堂﹑辟雍﹑灵台。 5.指紫微﹑太微﹑文昌三星座。 6.道教谓双目为绛宫﹑两耳为玉堂宫,鼻口为明堂宫∠称"三宫"。 7.道教指西玄山清灵宫﹑葛衍山紫阳宫﹑郁绝根山极真宫。
三家分晋
[相关解释]
春秋晚期,晋国各世卿为夺取晋国政权相互兼并,至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三分晋地,晋君成为附庸。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
春秋晚期,晋国各世卿为夺取晋国政权相互兼并,至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三分晋地,晋君成为附庸。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
三寝
[相关解释]
1.古代天子﹑诸侯的三座宫室。
1.古代天子﹑诸侯的三座宫室。
三母
[相关解释]
1.指周代三位贤母。 2.古时诸侯﹑大夫养子,从众妾中择三人为子师﹑慈母﹑保母,称为三母。
1.指周代三位贤母。 2.古时诸侯﹑大夫养子,从众妾中择三人为子师﹑慈母﹑保母,称为三母。
三田
[相关解释]
1.古时天子﹑诸侯每年三次田猎,称为三田。 2.道家谓两眉间为上丹田,心为中丹田,脐下为下丹田,合称三丹田或三田。
1.古时天子﹑诸侯每年三次田猎,称为三田。 2.道家谓两眉间为上丹田,心为中丹田,脐下为下丹田,合称三丹田或三田。
三社
[相关解释]
1.指大社﹑王社﹑亳社,为天子所立。 2.指国社﹑侯社﹑亳社,为诸侯所立。
1.指大社﹑王社﹑亳社,为天子所立。 2.指国社﹑侯社﹑亳社,为诸侯所立。
三苗
[相关解释]
1.古国名。《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孔传"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史记.五帝纪》"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张守节正义"吴起曰'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以天子在北,故洞庭在西为左,彭蠡在东为右。今江州﹑鄂州﹑岳州,三苗之地也。"
1.古国名。《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孔传"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史记.五帝纪》"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张守节正义"吴起曰'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以天子在北,故洞庭在西为左,彭蠡在东为右。今江州﹑鄂州﹑岳州,三苗之地也。"
三郊
[相关解释]
1.犹三乡。 2.古代诸侯的行政区划,大国分为三郊三遂,因以"三郊"指大国诸侯。
1.犹三乡。 2.古代诸侯的行政区划,大国分为三郊三遂,因以"三郊"指大国诸侯。
三门
[相关解释]
1.古代天子都城四面各有三门。 2.古代诸侯宫殿有三门库门﹑雉门﹑路门。 3.比喻人品形成的三种途径禽门﹑人门﹑圣门。 4.占验家立休﹑生﹑伤﹑杜﹑景﹑死﹑惊﹑开为八门。以休﹑生﹑开三门为吉,余为凶,故以"三门"指休门﹑生门﹑开门,取其吉义。《奇门遁甲.四时通用八门捷法》"凡每日出入用事,从开﹑休﹑生三门,大吉。"《后汉书.文苑传.高彪》"天有太一,五将三门;地有九变,丘陵山川。"李贤注"《太一式》'凡举事皆欲发三门,顺五将。'发三门者,开门﹑休门﹑生门。"唐玄宗《赐道士邓紫阳》诗"《太乙》三门诀,
1.古代天子都城四面各有三门。 2.古代诸侯宫殿有三门库门﹑雉门﹑路门。 3.比喻人品形成的三种途径禽门﹑人门﹑圣门。 4.占验家立休﹑生﹑伤﹑杜﹑景﹑死﹑惊﹑开为八门。以休﹑生﹑开三门为吉,余为凶,故以"三门"指休门﹑生门﹑开门,取其吉义。《奇门遁甲.四时通用八门捷法》"凡每日出入用事,从开﹑休﹑生三门,大吉。"《后汉书.文苑传.高彪》"天有太一,五将三门;地有九变,丘陵山川。"李贤注"《太一式》'凡举事皆欲发三门,顺五将。'发三门者,开门﹑休门﹑生门。"唐玄宗《赐道士邓紫阳》诗"《太乙》三门诀,
三面网
[相关解释]
1.《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后遂以"网开三面"为宽刑和施行仁政之典实。
1.《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后遂以"网开三面"为宽刑和施行仁政之典实。
三麾
[相关解释]
1.诸侯的旌旗。天子五麾(青﹑赤﹑白﹑黄﹑黑)中减去黄﹑黑二色,即成三麾。
1.诸侯的旌旗。天子五麾(青﹑赤﹑白﹑黄﹑黑)中减去黄﹑黑二色,即成三麾。
上卿
[相关解释]
古官名。周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称为上卿”◇泛指朝廷重臣上卿才大名不朽,早朝至尊暮求友。
古官名。周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称为上卿”◇泛指朝廷重臣上卿才大名不朽,早朝至尊暮求友。
上国
[相关解释]
①春秋时对齐、晋等中原诸侯国的称呼,相对于吴、楚诸国而言上征上国|抗衡上国。②诸侯对帝室的称呼戮力上国,流惠下民。③指京师;国都忆上国之绮树|游览上国风光。
①春秋时对齐、晋等中原诸侯国的称呼,相对于吴、楚诸国而言上征上国|抗衡上国。②诸侯对帝室的称呼戮力上国,流惠下民。③指京师;国都忆上国之绮树|游览上国风光。
上大夫
[相关解释]
1.为中国古代的官阶之一。周王室及各诸侯国的官阶分为卿﹑大夫﹑士三等,每等中又各分为上﹑中﹑下三级。
1.为中国古代的官阶之一。周王室及各诸侯国的官阶分为卿﹑大夫﹑士三等,每等中又各分为上﹑中﹑下三级。
上征
[相关解释]
1.上升。 2.引申为向前发展。 3.谓溯流而上。 4.指春秋时吴﹑越﹑楚诸国征伐中原各诸侯国。
1.上升。 2.引申为向前发展。 3.谓溯流而上。 4.指春秋时吴﹑越﹑楚诸国征伐中原各诸侯国。
下国
[相关解释]
1.天下;下界。 2.诸侯国。 3.小国。对中原大国而言。 4.指京师以外的地方。 5.谦称本国。
1.天下;下界。 2.诸侯国。 3.小国。对中原大国而言。 4.指京师以外的地方。 5.谦称本国。
下士
[相关解释]
1.官名。古代天子﹑诸侯都设有士,分上士﹑中士﹑下士。秦以后亦沿用。 2.今用作军衔﹐为军士的最低一级。 3.才德差的人。
1.官名。古代天子﹑诸侯都设有士,分上士﹑中士﹑下士。秦以后亦沿用。 2.今用作军衔﹐为军士的最低一级。 3.才德差的人。
下大夫
[相关解释]
1.古代的职官名。周王室及诸侯各国卿以下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1.古代的职官名。周王室及诸侯各国卿以下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下等
[相关解释]
1.据《周礼》,天子有事会诸侯,则在郊外筑坛以发布政事。坛之阶有三层,分为上中下三等。由地而上,其第一层为下等,乃位次之低者。 2.等级低的;地位卑下的。 3.指低级庸俗,不高雅。
1.据《周礼》,天子有事会诸侯,则在郊外筑坛以发布政事。坛之阶有三层,分为上中下三等。由地而上,其第一层为下等,乃位次之低者。 2.等级低的;地位卑下的。 3.指低级庸俗,不高雅。
下都
[相关解释]
1.即陪都。于京都之外,择地别建的另一都城。列朝所指不一。(1)西周都镐京,以雒邑(今河南洛阳故城)为下都。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五"《洛诰》序云'周公往营成周',则成周乃东都总名∮南,成周之王城也;洛阳,成周之下都也。王城非天子时会诸侯则虚之,下都则保厘大臣所居治事之地。"(2)西晋都洛阳,东晋称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为下都。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3)北齐都邺,以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为下都。见《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4)北宋都开封,以洛阳
1.即陪都。于京都之外,择地别建的另一都城。列朝所指不一。(1)西周都镐京,以雒邑(今河南洛阳故城)为下都。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五"《洛诰》序云'周公往营成周',则成周乃东都总名∮南,成周之王城也;洛阳,成周之下都也。王城非天子时会诸侯则虚之,下都则保厘大臣所居治事之地。"(2)西晋都洛阳,东晋称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为下都。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3)北齐都邺,以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为下都。见《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4)北宋都开封,以洛阳
不丧匕鬯
[相关解释]
1.《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孙星衍集解引郑玄曰"雷发声,闻于百里,古者诸侯之象。诸侯之教令,能警戒其国内,则守其宗庙社稷,为之祭主,不亡匕与鬯也。"匕﹑鬯,古代祭祀宗庙用物,借指宗庙祭祀◇以"不丧匕鬯"形容军纪严明,百姓安堵,不废宗庙祭祀。
1.《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孙星衍集解引郑玄曰"雷发声,闻于百里,古者诸侯之象。诸侯之教令,能警戒其国内,则守其宗庙社稷,为之祭主,不亡匕与鬯也。"匕﹑鬯,古代祭祀宗庙用物,借指宗庙祭祀◇以"不丧匕鬯"形容军纪严明,百姓安堵,不废宗庙祭祀。
东人
[相关解释]
1.《诗.小雅.大东》"东人之子,职劳不来。"朱熹集传"东人,诸侯之人也。"本指西周统治下的东方诸侯国之人,后泛指陕以东之人。 2.东家,主人。 3.指日本人。
1.《诗.小雅.大东》"东人之子,职劳不来。"朱熹集传"东人,诸侯之人也。"本指西周统治下的东方诸侯国之人,后泛指陕以东之人。 2.东家,主人。 3.指日本人。
东后
[相关解释]
1.东方的诸侯。 2.指古代神话中五位天帝之一的东方青帝。
1.东方的诸侯。 2.指古代神话中五位天帝之一的东方青帝。
东山之府
[相关解释]
1.指汉吴王刘濞的府库。《汉书.枚乘传》"夫汉并二十四郡,十七诸侯,方输错出,运行数千里,不絶于道,其珍怪不如东山之府。"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东山,吴王之府藏也。"后以指帝王的宝库。
1.指汉吴王刘濞的府库。《汉书.枚乘传》"夫汉并二十四郡,十七诸侯,方输错出,运行数千里,不絶于道,其珍怪不如东山之府。"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东山,吴王之府藏也。"后以指帝王的宝库。
东师
[相关解释]
1.古称我国东部诸侯国的军队。
1.古称我国东部诸侯国的军队。
东虢
[相关解释]
1.西周诸侯国名。周武王封其弟虢叔于此,后为郑所灭。故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县境。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历代州域形势.虢》。
1.西周诸侯国名。周武王封其弟虢叔于此,后为郑所灭。故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县境。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历代州域形势.虢》。
东表
[相关解释]
1.东方边界之外。 2.谓东方诸侯的表率。
1.东方边界之外。 2.谓东方诸侯的表率。
东诸侯
[相关解释]
1.东方的诸侯。
1.东方的诸侯。
东都
[相关解释]
1.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1)商代指商丘,在殷(殷墟)之东。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左传·定公四年》"封畛土略……取于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搜。"杨伯峻注"相土,殷商之祖。《太平御览》八十二引《竹书纪年》云'后相即位,居商丘。'则,相土之东都为今河南商丘县。"一说指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参阅《通鉴地理通释》卷四。(2)西周指洛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在镐京之东。《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德焉。"(3)东汉都洛阳,在西汉京都长安之东『班固有《东都赋》。(4)隋唐
1.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1)商代指商丘,在殷(殷墟)之东。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左传·定公四年》"封畛土略……取于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搜。"杨伯峻注"相土,殷商之祖。《太平御览》八十二引《竹书纪年》云'后相即位,居商丘。'则,相土之东都为今河南商丘县。"一说指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参阅《通鉴地理通释》卷四。(2)西周指洛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在镐京之东。《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德焉。"(3)东汉都洛阳,在西汉京都长安之东『班固有《东都赋》。(4)隋唐
丧荒
[相关解释]
1.指诸侯臣下的丧事及荒年。
1.指诸侯臣下的丧事及荒年。
中儁
[相关解释]
1.《左传.昭公十二年》"晋侯以齐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壶,晋侯先。穆子曰'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为诸侯师。'中之……伯瑕谓穆子曰'子失辞。吾固师诸侯矣,壶何为焉?其以中儁也。'"儁,同"俊"。投壶以中者为俊异◇称考试取中为中儁,本此。
1.《左传.昭公十二年》"晋侯以齐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壶,晋侯先。穆子曰'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为诸侯师。'中之……伯瑕谓穆子曰'子失辞。吾固师诸侯矣,壶何为焉?其以中儁也。'"儁,同"俊"。投壶以中者为俊异◇称考试取中为中儁,本此。
中卿
[相关解释]
1.古官名。周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
1.古官名。周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
中大夫
[相关解释]
1.古代官名。周王室及诸侯各国卿以下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2.汉官名。备顾问应对。
1.古代官名。周王室及诸侯各国卿以下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2.汉官名。备顾问应对。
中寝
[相关解释]
1.古代天子﹑诸侯常居治事的正室。亦泛指居屋的正室。 2.睡到一半;睡梦之中。 3.指午睡。 4.犹中止。
1.古代天子﹑诸侯常居治事的正室。亦泛指居屋的正室。 2.睡到一半;睡梦之中。 3.指午睡。 4.犹中止。
中射
[相关解释]
1.亦称"中射土"。 2.古官名。宫廷中的侍卫官。《战国策·楚策四》"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韩非子·十过》"中射士谏曰'合诸侯﹐不可无礼。'"陈奇猷集释引孙诒让曰"中射者﹐射人之给事宫内者﹐犹涓人之在内者谓之中涓﹐庶子之在内者谓之中庶子矣。"一说,侍御的近臣。于省吾《双剑誦诸子新证·韩非一》"吴北江先生谓'射'乃'榭'之借字。"参见"中谢"。
1.亦称"中射土"。 2.古官名。宫廷中的侍卫官。《战国策·楚策四》"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韩非子·十过》"中射士谏曰'合诸侯﹐不可无礼。'"陈奇猷集释引孙诒让曰"中射者﹐射人之给事宫内者﹐犹涓人之在内者谓之中涓﹐庶子之在内者谓之中庶子矣。"一说,侍御的近臣。于省吾《双剑誦诸子新证·韩非一》"吴北江先生谓'射'乃'榭'之借字。"参见"中谢"。
中阶
[相关解释]
1.指明堂前居中的台阶。 2.指"泰阶"居中的一级。《汉书.东方朔传》"愿陈《泰阶六符》"颜师古注引汉应劭曰"《黄帝泰阶六符经》曰泰阶者﹐天之三阶也。上阶为天子﹐中阶为诸侯公卿大夫﹐下阶为士庶人。"后因以称诸侯之国或郡守之地。
1.指明堂前居中的台阶。 2.指"泰阶"居中的一级。《汉书.东方朔传》"愿陈《泰阶六符》"颜师古注引汉应劭曰"《黄帝泰阶六符经》曰泰阶者﹐天之三阶也。上阶为天子﹐中阶为诸侯公卿大夫﹐下阶为士庶人。"后因以称诸侯之国或郡守之地。
临潼斗宝
[相关解释]
1.古代故事。其事不见史载﹐元杂剧中所及﹐以《临潼斗宝》较为完整。内容为春秋时秦穆公设谋邀请十七国诸侯至临潼赴会﹐各出传国之宝比斗﹐楚伍子胥在会上举鼎示威﹐制服秦穆公◇因用以借指夸富斗奢﹑争强赌胜的行为。
1.古代故事。其事不见史载﹐元杂剧中所及﹐以《临潼斗宝》较为完整。内容为春秋时秦穆公设谋邀请十七国诸侯至临潼赴会﹐各出传国之宝比斗﹐楚伍子胥在会上举鼎示威﹐制服秦穆公◇因用以借指夸富斗奢﹑争强赌胜的行为。
丹素
[相关解释]
1.《诗.唐风.扬之水》"素衣朱襮"毛传"诸侯绣黼丹朱中衣。"郑玄笺"中衣以绡黼为领,丹朱为纯也。"后泛称士大夫的衣服为丹素。 2.赤诚纯洁的心。 3.犹史册。 4.绘画所用的红白颜料。 5.朱书符箓的白绢。 6.比喻粉饰的言辞。
1.《诗.唐风.扬之水》"素衣朱襮"毛传"诸侯绣黼丹朱中衣。"郑玄笺"中衣以绡黼为领,丹朱为纯也。"后泛称士大夫的衣服为丹素。 2.赤诚纯洁的心。 3.犹史册。 4.绘画所用的红白颜料。 5.朱书符箓的白绢。 6.比喻粉饰的言辞。
丹黻
[相关解释]
1.赤色的蔽膝。古时诸侯之服。
1.赤色的蔽膝。古时诸侯之服。
主君
[相关解释]
1.对一国之主的称呼。 2.指诸侯互相聘问的主国之君。 3.对卿大夫的称呼。 4.对一家之主的称呼。 5.对人的敬称。 6.道家谓根本。
1.对一国之主的称呼。 2.指诸侯互相聘问的主国之君。 3.对卿大夫的称呼。 4.对一家之主的称呼。 5.对人的敬称。 6.道家谓根本。
主国
[相关解释]
1.古代诸侯国互相聘问,受聘国称为"主国"。 2.公主的封国。 3.国都。
1.古代诸侯国互相聘问,受聘国称为"主国"。 2.公主的封国。 3.国都。
主土
[相关解释]
1.古代诸侯王始封时,取天子所授之土立为国社而奉之,谓之主土。 2.古代指掌管山川土地和百物生长之事。
1.古代诸侯王始封时,取天子所授之土立为国社而奉之,谓之主土。 2.古代指掌管山川土地和百物生长之事。
乐侑
[相关解释]
1.指天子﹑诸侯举食时所奏之乐。语本《周礼·天官·膳夫》"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以乐侑食。"贾公彦疏"案《论语·微子》云亚饭,三飰,四饭。郑云皆举食之乐。彼诸侯礼尚有举食之乐,明天子日食有举食之乐可知。"
1.指天子﹑诸侯举食时所奏之乐。语本《周礼·天官·膳夫》"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以乐侑食。"贾公彦疏"案《论语·微子》云亚饭,三飰,四饭。郑云皆举食之乐。彼诸侯礼尚有举食之乐,明天子日食有举食之乐可知。"
九举
[相关解释]
1.谓九次举牲。周天子宴请上公之礼。 2.指齐桓公九合诸侯。 3.多次举荐。
1.谓九次举牲。周天子宴请上公之礼。 2.指齐桓公九合诸侯。 3.多次举荐。
九伯
[相关解释]
1.上古九州的方伯。方伯,诸侯之长。 2.泛指地方长官。 3.见"九百"。
1.上古九州的方伯。方伯,诸侯之长。 2.泛指地方长官。 3.见"九百"。
九军
[相关解释]
1.天子六军,诸侯三军,统称为九军。 2.为数众多的军队,犹大军。
1.天子六军,诸侯三军,统称为九军。 2.为数众多的军队,犹大军。
九女
[相关解释]
1.九妃。古代诸侯所娶的九个嫔妃。 2.道家指九个侍从仙女。
1.九妃。古代诸侯所娶的九个嫔妃。 2.道家指九个侍从仙女。
九锡
[相关解释]
1.古代天子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器物,是一种最高礼遇。 2.魏晋六朝掌政大臣夺取政权﹑建立新王朝率皆袭王莽谋汉先邀九锡故事,后以九锡为权臣篡位先声。
1.古代天子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器物,是一种最高礼遇。 2.魏晋六朝掌政大臣夺取政权﹑建立新王朝率皆袭王莽谋汉先邀九锡故事,后以九锡为权臣篡位先声。
乡遂
[相关解释]
1.周制,王畿郊内置六乡,郊外置六遂。诸侯各国亦有乡﹑遂,其数因国之大小而有不同◇亦泛指都城之外的地区。 2.指乡大夫。
1.周制,王畿郊内置六乡,郊外置六遂。诸侯各国亦有乡﹑遂,其数因国之大小而有不同◇亦泛指都城之外的地区。 2.指乡大夫。
乡里
[相关解释]
1.周制,王及诸侯国都郊内置乡,民众聚居之处曰里。因以"乡里"泛指乡民聚居的基层单位。 2.家乡;故里。 3.居里或籍贯相同的人。犹乡亲;同乡。 4.指居里或籍贯相同。 5.指妻。
1.周制,王及诸侯国都郊内置乡,民众聚居之处曰里。因以"乡里"泛指乡民聚居的基层单位。 2.家乡;故里。 3.居里或籍贯相同的人。犹乡亲;同乡。 4.指居里或籍贯相同。 5.指妻。
乡饮酒礼
[相关解释]
1.亦称"乡饮酒"。亦作"乡?酒"。 2.周代乡学三年业成大比,考其德行道艺优异者,荐于诸侯。将行之时,由乡大夫设酒宴以宾礼相待,谓之"乡饮酒礼"。历朝沿用,亦指地方官按时在儒学举行的一种敬老仪式。
1.亦称"乡饮酒"。亦作"乡?酒"。 2.周代乡学三年业成大比,考其德行道艺优异者,荐于诸侯。将行之时,由乡大夫设酒宴以宾礼相待,谓之"乡饮酒礼"。历朝沿用,亦指地方官按时在儒学举行的一种敬老仪式。
事书
[相关解释]
1.古代诸侯给天子的奏事之书。
1.古代诸侯给天子的奏事之书。
二都
[相关解释]
1.西周都城镐京与东周都城洛邑的合称。《诗.王风.王城谱》孔颖达疏"《车攻序》云'复会诸侯于东都',谓王城也。周以镐京为西都,故谓王城为东都。王城即洛邑。"后因沿以称长安和洛阳。长安为西汉都城,镐京在其西南;洛阳为东汉都城,即东周的洛邑。 2.两个都邑。
1.西周都城镐京与东周都城洛邑的合称。《诗.王风.王城谱》孔颖达疏"《车攻序》云'复会诸侯于东都',谓王城也。周以镐京为西都,故谓王城为东都。王城即洛邑。"后因沿以称长安和洛阳。长安为西汉都城,镐京在其西南;洛阳为东汉都城,即东周的洛邑。 2.两个都邑。
五号
[相关解释]
1.指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五种称号。
1.指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五种称号。
五土
[相关解释]
1.山林﹑川泽﹑丘陵﹑水边平地﹑低洼地等五种土地。 2.指青﹑赤﹑白﹑黑﹑黄五色土。古代帝王铺填社坛分封诸侯仪式所用之土。
1.山林﹑川泽﹑丘陵﹑水边平地﹑低洼地等五种土地。 2.指青﹑赤﹑白﹑黑﹑黄五色土。古代帝王铺填社坛分封诸侯仪式所用之土。
五庙
[相关解释]
1.古代诸侯立五庙,即父﹑祖﹑曾祖﹑高祖﹑始祖之庙。
1.古代诸侯立五庙,即父﹑祖﹑曾祖﹑高祖﹑始祖之庙。
五服
[相关解释]
1.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书.益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孔传"五服,侯﹑甸﹑绥﹑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又周称侯﹑甸﹑男﹑采﹑卫为五服。见《书.康诰》。 2.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 3.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 4.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
1.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书.益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孔传"五服,侯﹑甸﹑绥﹑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又周称侯﹑甸﹑男﹑采﹑卫为五服。见《书.康诰》。 2.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 3.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 4.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
五玉
[相关解释]
1.古代诸侯作符信用的五种玉。即璜﹑璧﹑璋﹑珪﹑琮。 2.代称诸侯。 3.五色之玉。
1.古代诸侯作符信用的五种玉。即璜﹑璧﹑璋﹑珪﹑琮。 2.代称诸侯。 3.五色之玉。
五瑞
[相关解释]
1.古代诸侯作符信用的五种玉。 2.五种祥瑞之物。谓黄龙﹑白鹿﹑木连理﹑嘉禾﹑甘露,见《隶释.汉李翕黾池五瑞碑》。亦谓神龟﹑甘露﹑紫芝﹑嘉禾﹑玉兔,见《宋史.乐志一》。
1.古代诸侯作符信用的五种玉。 2.五种祥瑞之物。谓黄龙﹑白鹿﹑木连理﹑嘉禾﹑甘露,见《隶释.汉李翕黾池五瑞碑》。亦谓神龟﹑甘露﹑紫芝﹑嘉禾﹑玉兔,见《宋史.乐志一》。
五礼
[相关解释]
1.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朝聘之礼。 2.古代的五种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1.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朝聘之礼。 2.古代的五种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五色土
[相关解释]
1.古代帝王铺填社坛用的五种不同颜色的土。分封诸侯时,王者按封地所在方位取坛上一色土授之,供在封国内立社之用。
1.古代帝王铺填社坛用的五种不同颜色的土。分封诸侯时,王者按封地所在方位取坛上一色土授之,供在封国内立社之用。
五诸侯
[相关解释]
1.古星名。属井宿,共五星。 2.古星名。属太微垣,共五星。
1.古星名。属井宿,共五星。 2.古星名。属太微垣,共五星。
五长
[相关解释]
1.五国诸侯之长。 2.古代守城的小吏。 3.一伍之长。古代户籍以五户为伍,一人为伍长。五,同"伍"。
1.五国诸侯之长。 2.古代守城的小吏。 3.一伍之长。古代户籍以五户为伍,一人为伍长。五,同"伍"。
亚饭
[相关解释]
1.古代天子﹑诸侯第二次进食时奏乐侑食的乐师。 2.古代天子﹑诸侯的第二次进食。
1.古代天子﹑诸侯第二次进食时奏乐侑食的乐师。 2.古代天子﹑诸侯的第二次进食。
交政
[相关解释]
1.谓大臣擅政,私与盟会以交接诸侯。
1.谓大臣擅政,私与盟会以交接诸侯。
今王
[相关解释]
1.周代称诸侯无谥号者。
1.周代称诸侯无谥号者。
以貌取人
[相关解释]
1.只凭外貌来衡量人的品质和才能。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淡台灭明,字子羽,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子羽受业孔门后,退而修行,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乃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此言子羽貌恶而行高。按,《韩非子.显学》云"淡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说与《史记》异。
1.只凭外貌来衡量人的品质和才能。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淡台灭明,字子羽,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子羽受业孔门后,退而修行,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乃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此言子羽貌恶而行高。按,《韩非子.显学》云"淡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说与《史记》异。
仪位
[相关解释]
1.礼仪﹑爵位。语本《周礼.夏官.大司马》"设仪辨位,以等邦国。"郑玄注"仪谓诸侯及诸臣之仪。辨,别也。别尊卑之位。"
1.礼仪﹑爵位。语本《周礼.夏官.大司马》"设仪辨位,以等邦国。"郑玄注"仪谓诸侯及诸臣之仪。辨,别也。别尊卑之位。"
仪舌
[相关解释]
1.战国辩士张仪之舌。指能言善辩的舌头。语本《史记.张仪列传》"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1.战国辩士张仪之舌。指能言善辩的舌头。语本《史记.张仪列传》"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众士
[相关解释]
1.古代泛指诸侯臣僚﹐各级官吏。 2.指贵臣以外诸臣。 3.泛指读书人。
1.古代泛指诸侯臣僚﹐各级官吏。 2.指贵臣以外诸臣。 3.泛指读书人。
众眺
[相关解释]
1.周代诸侯朝见周王礼制的一种。周制﹐周王十二年一巡守﹐如因故不巡守﹐则六服诸侯往朝。朝毕﹐周王为坛合众诸侯以命政﹐称为"众眺"。
1.周代诸侯朝见周王礼制的一种。周制﹐周王十二年一巡守﹐如因故不巡守﹐则六服诸侯往朝。朝毕﹐周王为坛合众诸侯以命政﹐称为"众眺"。
会朝
[相关解释]
1.诸侯或群臣朝会盟主或天子。 2.指古代帝王祭祀名山大川。
1.诸侯或群臣朝会盟主或天子。 2.指古代帝王祭祀名山大川。
会稽
[相关解释]
1.山名。在浙江省绍兴县东南。相传夏禹大会诸侯于此计功,故名。一名防山,又名茅山。 2.郡名。秦置,今江苏省东部及浙江省西部地。
1.山名。在浙江省绍兴县东南。相传夏禹大会诸侯于此计功,故名。一名防山,又名茅山。 2.郡名。秦置,今江苏省东部及浙江省西部地。
传圭袭组
[相关解释]
1.谓取得功名。圭,古代帝王﹑诸侯举行隆重仪式时所用的玉制礼器;组,古代官员系印的丝带,转指官印。
1.谓取得功名。圭,古代帝王﹑诸侯举行隆重仪式时所用的玉制礼器;组,古代官员系印的丝带,转指官印。
传食
[相关解释]
1.辗转受人供养。《孟子·滕文公下》"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西京杂记》卷二"娄护﹑丰辩传食五侯间,各得其欢心,竞致奇膳。"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罗隐》"自以当得大用,而一第落落,传食诸侯,因人成事,深怨王室。"《明史·艾万年传》"暮楚朝秦,传食中土,以剽掠为生。"章炳麟《箴新党论》"藩镇日强,自帝其部,非传食幕府,则不足以钓名。"一说传读zhuàn,为客舍之意。传食,谓止息于诸侯客馆而受其饮食。参阅清焦循《孟子正义》。
1.辗转受人供养。《孟子·滕文公下》"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西京杂记》卷二"娄护﹑丰辩传食五侯间,各得其欢心,竞致奇膳。"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罗隐》"自以当得大用,而一第落落,传食诸侯,因人成事,深怨王室。"《明史·艾万年传》"暮楚朝秦,传食中土,以剽掠为生。"章炳麟《箴新党论》"藩镇日强,自帝其部,非传食幕府,则不足以钓名。"一说传读zhuàn,为客舍之意。传食,谓止息于诸侯客馆而受其饮食。参阅清焦循《孟子正义》。
佐车
[相关解释]
1.古代天子诸侯用于征战﹑田猎的副车。
1.古代天子诸侯用于征战﹑田猎的副车。
余小子
[相关解释]
1.古代天子居丧时的自称。也写作"予小子"。 2.古代天子及诸侯王对先王或长者的自称。
1.古代天子居丧时的自称。也写作"予小子"。 2.古代天子及诸侯王对先王或长者的自称。
作牧
[相关解释]
1.畜牧,放牧。 2.周代,侯伯有功德者,加命为州长,得专征伐于诸侯,谓"作牧"。 3.泛指担任州郡地方长官。
1.畜牧,放牧。 2.周代,侯伯有功德者,加命为州长,得专征伐于诸侯,谓"作牧"。 3.泛指担任州郡地方长官。
使聘
[相关解释]
1.指古代诸侯之间或国与国之间的遣使访问。
1.指古代诸侯之间或国与国之间的遣使访问。
使节
[相关解释]
1.古代卿大夫聘于天子诸侯时所持符信。 2.使者。亦用以称派驻一方的官员。 3.今特指一国常驻他国的外交官,或派往他国临时办理事务的代表。
1.古代卿大夫聘于天子诸侯时所持符信。 2.使者。亦用以称派驻一方的官员。 3.今特指一国常驻他国的外交官,或派往他国临时办理事务的代表。
侄娣
[相关解释]
1.古代诸侯贵族之女出嫁,以侄女和妹妹从嫁为媵妾者。
1.古代诸侯贵族之女出嫁,以侄女和妹妹从嫁为媵妾者。
侍子
[相关解释]
1.古代属国之王或诸侯遣子入朝陪侍天子,学习文化,所遣之子称侍子。 2.可以侍奉双亲的儿子。
1.古代属国之王或诸侯遣子入朝陪侍天子,学习文化,所遣之子称侍子。 2.可以侍奉双亲的儿子。
依斟流彘
[相关解释]
1.《史记.夏本纪》"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张守节正义引《帝王纪》曰"帝相徙于商丘,依同姓诸侯斟寻。羿恃其善射……使妔帅师灭斟灌﹑斟寻,杀夏帝相。"《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三年,乃流王于彘。"后以"依斟流彘"谓帝王因失德而被迫流亡。
1.《史记.夏本纪》"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张守节正义引《帝王纪》曰"帝相徙于商丘,依同姓诸侯斟寻。羿恃其善射……使妔帅师灭斟灌﹑斟寻,杀夏帝相。"《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三年,乃流王于彘。"后以"依斟流彘"谓帝王因失德而被迫流亡。
修聘
[相关解释]
1.古代诸侯之间派遣使臣进行友好访问。
1.古代诸侯之间派遣使臣进行友好访问。
债台
[相关解释]
1.《汉书.诸侯王表序》"有逃责之台"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周赧王负责,无以归之,主迫责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后因以"债台"喻指负债。
1.《汉书.诸侯王表序》"有逃责之台"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周赧王负责,无以归之,主迫责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后因以"债台"喻指负债。
偏侯
[相关解释]
1.边远之地的诸侯。
1.边远之地的诸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