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5 查到相关诗赋的内容。
带有诗赋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挥而就
[相关解释]
形容人才思敏捷,诗赋文章一动笔就写成下笔千言,一挥而就。
形容人才思敏捷,诗赋文章一动笔就写成下笔千言,一挥而就。
七略
[相关解释]
1.书名『刘歆撰。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分《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汉书.艺文志》即据《七略》为蓝本。原书已佚,清马国翰﹑洪颐煊等均有辑本。亦用以泛指各类著作。
1.书名『刘歆撰。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分《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汉书.艺文志》即据《七略》为蓝本。原书已佚,清马国翰﹑洪颐煊等均有辑本。亦用以泛指各类著作。
两潘
[相关解释]
1.晋代文学家潘岳和潘尼的合称。潘岳长于诗赋,文辞华靡;潘尼诗注重词藻,与叔父潘岳以文学齐名,世称"两潘"。
1.晋代文学家潘岳和潘尼的合称。潘岳长于诗赋,文辞华靡;潘尼诗注重词藻,与叔父潘岳以文学齐名,世称"两潘"。
两谢
[相关解释]
1.指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与其族弟谢惠连,也并称"大小谢"。二人均以诗赋著名。
1.指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与其族弟谢惠连,也并称"大小谢"。二人均以诗赋著名。
仲宣
[相关解释]
1.汉末文学家王粲的字,为"建安七子"之一。博学多识,文思敏捷,善诗赋,尤以《登楼赋》着称。
1.汉末文学家王粲的字,为"建安七子"之一。博学多识,文思敏捷,善诗赋,尤以《登楼赋》着称。
叙録
[相关解释]
1.记载。 2.如同现代之图书提要『成帝时命光禄大夫刘向校中藏经传诸子诗赋,每一书成,向皆条列篇目,撮其指要,录而奏之,谓之"叙録"。今存《管子叙录》﹑《战国策叙录》等。
1.记载。 2.如同现代之图书提要『成帝时命光禄大夫刘向校中藏经传诸子诗赋,每一书成,向皆条列篇目,撮其指要,录而奏之,谓之"叙録"。今存《管子叙录》﹑《战国策叙录》等。
四部书
[相关解释]
1.中国古代书籍统分为四大类,故称。晋荀勖将群书分为四部六艺﹑小学为甲部;诸子﹑兵书﹑术数为乙部;历史记载和杂着为丙部;诗赋﹑图赞﹑《汲冢书》为丁部。东晋李充加以调整,以五经为甲部,历史记载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隋唐以后沿用此种分法,称为经﹑史﹑子﹑集◇亦用以泛指群书。
1.中国古代书籍统分为四大类,故称。晋荀勖将群书分为四部六艺﹑小学为甲部;诸子﹑兵书﹑术数为乙部;历史记载和杂着为丙部;诗赋﹑图赞﹑《汲冢书》为丁部。东晋李充加以调整,以五经为甲部,历史记载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隋唐以后沿用此种分法,称为经﹑史﹑子﹑集◇亦用以泛指群书。
声病
[相关解释]
1.指诗文声律上的毛病。做诗讲求韵律﹐探讨声病﹐始自南朝梁沈约等﹐至唐乃有此称。唐时以诗赋取士﹐常以此决定优劣取舍。
1.指诗文声律上的毛病。做诗讲求韵律﹐探讨声病﹐始自南朝梁沈约等﹐至唐乃有此称。唐时以诗赋取士﹐常以此决定优劣取舍。
夏完淳(1631-1647)
[相关解释]
南明抗清将领、诗人。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十四岁即跟随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夏允彝兵败自杀后,又与陈子龙等联合太湖义兵继续抗清。受鲁王封为中书舍人。被捕后不屈被杀,年仅十六岁。所作诗赋慷慨悲壮,有《南冠草》、《续幸存录》。
南明抗清将领、诗人。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十四岁即跟随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夏允彝兵败自杀后,又与陈子龙等联合太湖义兵继续抗清。受鲁王封为中书舍人。被捕后不屈被杀,年仅十六岁。所作诗赋慷慨悲壮,有《南冠草》、《续幸存录》。
小言
[相关解释]
1.不合大道的言论。 2.有关小事的言论。 3.谓精微之言。 4.谓描绘至微之物的杂体诗赋。 5.指短诗﹑词。
1.不合大道的言论。 2.有关小事的言论。 3.谓精微之言。 4.谓描绘至微之物的杂体诗赋。 5.指短诗﹑词。
平仄
[相关解释]
指古汉语字调的平声和仄声。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旧诗赋及骈体文中所用的字音讲求平声和仄声相互交替,使声调谐协,有一定格式,称为调平仄。
指古汉语字调的平声和仄声。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旧诗赋及骈体文中所用的字音讲求平声和仄声相互交替,使声调谐协,有一定格式,称为调平仄。
文笔
[相关解释]
①古代泛指文章、文辞◇指文章的风格笔调。②六朝人把文体区分为文、笔。有韵的作品(诗赋)为文,无韵的文章为笔。也泛称有情采的诗赋为文,议论记叙一类的文章为笔◇世论文也区分文、笔,如有韵对偶的为文,无韵散行的为笔。
①古代泛指文章、文辞◇指文章的风格笔调。②六朝人把文体区分为文、笔。有韵的作品(诗赋)为文,无韵的文章为笔。也泛称有情采的诗赋为文,议论记叙一类的文章为笔◇世论文也区分文、笔,如有韵对偶的为文,无韵散行的为笔。
明经
[相关解释]
1.通晓经术。 2.汉代以明经射策取士。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士。宋改以经义论策试进士﹐明经始废。 3.明清对贡生的尊称。
1.通晓经术。 2.汉代以明经射策取士。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士。宋改以经义论策试进士﹐明经始废。 3.明清对贡生的尊称。
杂科
[相关解释]
1.唐宋时科举取士的一科。在"经义"﹑"诗赋"等科之外。
1.唐宋时科举取士的一科。在"经义"﹑"诗赋"等科之外。
献歌
[相关解释]
1.奉献表示颂赞等的诗赋。
1.奉献表示颂赞等的诗赋。
王粲(177-217)
[相关解释]
东汉文学家。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西南)人。建安七子”之一『末避乱,依附军阀刘表,未受重用◇归曹操,官至侍中,随军征吴,死于归途。有《登楼赋》、《七哀诗》、《从军诗》等诗赋名篇。明人辑有《王侍中集》。
东汉文学家。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西南)人。建安七子”之一『末避乱,依附军阀刘表,未受重用◇归曹操,官至侍中,随军征吴,死于归途。有《登楼赋》、《七哀诗》、《从军诗》等诗赋名篇。明人辑有《王侍中集》。
百篇科
[相关解释]
1.唐宋时以百篇诗赋取士﹐谓之"百篇科"。
1.唐宋时以百篇诗赋取士﹐谓之"百篇科"。
破题
[相关解释]
1.唐宋时应举诗赋和经义的起首处,须用几句话说破题目要义,叫破题。明清时八股文的头两句,亦沿称破题,并成为一种固定的程式。
1.唐宋时应举诗赋和经义的起首处,须用几句话说破题目要义,叫破题。明清时八股文的头两句,亦沿称破题,并成为一种固定的程式。
艺文志
[相关解释]
1.我国历代纪传体史书﹑政书﹑方志等,将历代或当代有关图书典籍,汇编成目录,谓之"艺文志"。区分类例,始于刘歆《七略》。班固《汉书》首着《艺文志》,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略。其后《新唐书》﹑《宋史》﹑《明史》﹑《清史稿》亦相继编纂《艺文志》。《隋书》﹑《旧唐书》改称《经籍志》,性质则相同。其类例自《隋志》后大都改为经﹑史﹑子﹑集四部。清代学者对后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辽﹑金﹑元各史原无艺文志者做了大量辑补工作,都另刊行世。艺文志的编纂,对研究历代图书文献,考订学术源流,颇具参考价值
1.我国历代纪传体史书﹑政书﹑方志等,将历代或当代有关图书典籍,汇编成目录,谓之"艺文志"。区分类例,始于刘歆《七略》。班固《汉书》首着《艺文志》,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略。其后《新唐书》﹑《宋史》﹑《明史》﹑《清史稿》亦相继编纂《艺文志》。《隋书》﹑《旧唐书》改称《经籍志》,性质则相同。其类例自《隋志》后大都改为经﹑史﹑子﹑集四部。清代学者对后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辽﹑金﹑元各史原无艺文志者做了大量辑补工作,都另刊行世。艺文志的编纂,对研究历代图书文献,考订学术源流,颇具参考价值
荆王
[相关解释]
1.楚王。诗赋中常指楚襄王,咏诵传说中襄王与巫山神女恋爱故事,见宋玉《高唐赋序》﹑《神女赋序》。 2.指恋爱故事中的男子。 3.指汉开国功臣刘贾『高祖刘邦封他为荆王。
1.楚王。诗赋中常指楚襄王,咏诵传说中襄王与巫山神女恋爱故事,见宋玉《高唐赋序》﹑《神女赋序》。 2.指恋爱故事中的男子。 3.指汉开国功臣刘贾『高祖刘邦封他为荆王。
草赋
[相关解释]
1.创作诗赋。
1.创作诗赋。
诗赋
[相关解释]
1.诗和赋。 2.指雅乐。
1.诗和赋。 2.指雅乐。
集字诗
[相关解释]
1.摘取前人诗赋中的字词而凑成的诗篇。
1.摘取前人诗赋中的字词而凑成的诗篇。
靡响
[相关解释]
1.本义为靡靡之音﹐借指辞藻华丽而无风骨的诗赋。
1.本义为靡靡之音﹐借指辞藻华丽而无风骨的诗赋。
驾肩
[相关解释]
1.比肩;并肩。(1)形容人多拥挤。南朝宋鲍照《芜城赋》"当昔全盛之时,车挂辝,人驾肩,廛闬扑地,歌吹沸天。"钱振伦注引《史记》"苏秦说齐王曰临灾之涂,车毂击,人肩摩。"唐冯宿《魏府狄梁公祠堂碑》"马逐逐,车阗阗,野接迹,空驾肩。"(2)表示行动一致。《旧唐书.文苑传下.崔咸》"栖楚等十余人驾肩排度(裴度),而朝士持两端者日拥度门。"(3)表示居同等地位﹐并列。《旧唐书.元鹱居易传论》"自汉策贤良,隋加诗赋,罢中正之法,委铨举之司,由是争务雕虫,罕趋函丈,矫首皆希于屈宋,驾肩并拟于《风》《骚》。" 2.
1.比肩;并肩。(1)形容人多拥挤。南朝宋鲍照《芜城赋》"当昔全盛之时,车挂辝,人驾肩,廛闬扑地,歌吹沸天。"钱振伦注引《史记》"苏秦说齐王曰临灾之涂,车毂击,人肩摩。"唐冯宿《魏府狄梁公祠堂碑》"马逐逐,车阗阗,野接迹,空驾肩。"(2)表示行动一致。《旧唐书.文苑传下.崔咸》"栖楚等十余人驾肩排度(裴度),而朝士持两端者日拥度门。"(3)表示居同等地位﹐并列。《旧唐书.元鹱居易传论》"自汉策贤良,隋加诗赋,罢中正之法,委铨举之司,由是争务雕虫,罕趋函丈,矫首皆希于屈宋,驾肩并拟于《风》《骚》。" 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