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诗文的内容。
带有诗文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倡三叹 [相关解释]
1.《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谓一人歌唱,三人相和◇多用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富有余味,令人赞赏不己。倡,亦作"唱"。
一唱三叹 [相关解释]
语出《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一人领唱,众人赞叹相和◇多用来形容诗文婉转缠绵,优美绝伦,令人赞叹不已。
一字千金 [相关解释]
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相国吕不韦使门客著《吕氏春秋》,共二十余万字。书成后,公布于秦都咸阳市城门,宣称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以一字千金”形容诗文、书法等价值极高。
一字师 [相关解释]
①纠正一个字错误的老师。据《唐摭言·切磋》记载,李相读《春秋》,误将音敕略切”的。妫洌幔豹!弊帜畛闪穗逢星小薄J毯蛟谂员叩男±敉褡地指出他的错误,李相非常惭愧,让这位小吏受北面之礼”,并称他为一字师”。②帮助修改诗文中一个字的老师。据《诗人玉屑·一字师》记载,诗僧齐己带着自己的《早梅》诗去谒见郑谷,郑谷读罢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两句后说梅开数枝”,说明这已经不是早梅”了,不如改成一枝”为好。齐己立即下拜致谢。以后,郑谷被人称为一字师”。
一弹指 [相关解释]
1.佛家语。《法苑珠林》卷三引《僧祇律》"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一罗预﹐二十罗预名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后来诗文多作"一弹指顷"﹐表示极短的时间。
一气浑成 [相关解释]
1.形容诗文首尾贯通,完满自然,不见雕凿。
一章 [相关解释]
1.歌曲诗文的一段,亦指诗文的一篇。 2.古历以十九年为一章。
一纸千金 [相关解释]
1.一纸价值千金。极言诗文价值之高。
一脉 [相关解释]
1.亦作"一脉"。 2.河流或山脉的一支。 3.犹言一线,一缕。多用于连贯相承的事物。 4.亲族﹑师弟﹑诗文等前后相承的一系。 5.中医指一种脉象。
七不堪 [相关解释]
1.三国魏嵇康不满当时执政的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集团的山涛推荐他做选曹郎,他表示拒绝,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列陈自己不能出仕的原因,"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来诗文中把"七不堪"作为疏懒或才能不称的典故。
七襄 [相关解释]
1.谓织女星白昼移位七次。《诗.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郑玄笺"襄,驾也。驾,谓更其肆也。从旦至莫七辰一移,因谓之七襄。"一说,"七襄,织文之数也。《诗》意谓望彼织女,终日织文至七襄之多,终不成报我之文章也。"见明周祈《名义考.七襄》。 2.指织女星。 3.指精美的织锦。 4.谓反复推敲。 5.指反复推敲写成的诗文。
三十六体 [相关解释]
1.唐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排行第十六而诗文则以俪偶相夸,世称"三十六体"。
三十六陂 [相关解释]
1.地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诗文中常用来指湖泊多。
三曹 [相关解释]
指汉魏时期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曹操位居丞相,封魏王,其子曹丕后称帝。父子三人均以诗文著称。他们的政治地位和文学成就,对当时文坛影响很大。
三李 [相关解释]
1.北魏李诜﹑李灵﹑李遐的合称。 2.唐李德裕﹑宋李光﹑李纲先后贬官崖州(今广东省琼山海口等地),今海口市有五公祠,即祀三李与胡铨﹑赵鼎五人。 3.宋舒州李公麟﹑李元中工书画,李亮工工诗文,时人号为"龙眠三李"。 4.指唐代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
三条烛 [相关解释]
1.唐代考进士科,试日可延长至夜间,许烧烛三条,故唐人诗文中常言"三条烛"。
三楚 [相关解释]
1.战国楚地疆域广阔,秦汉时分为西楚﹑东楚﹑南楚,合称三楚。《史记.货殖列传》以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汉书.高帝纪上》"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颜师古注引孟康《音义》,以江陵(即南郡)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二说不同◇人诗文中多以泛指长江中游以南,今湖南湖北一带地区。 2.五代时,马殷据长沙,周行逢据武陵,高季兴据江陵,都在古楚地,亦称三楚。见宋周羽翀《三楚新录》。
三湘 [相关解释]
1.湖南湘乡﹑湘潭﹑湘阴(或湘源),合称三湘。见《太平寰宇记.江南西道十四.全州》。但古人诗文中的三湘,多泛指湘江流域及洞庭湖地区。 2.指沅湘﹑潇湘﹑资湘。 3.指湖南。
三翼 [相关解释]
1.古代的战船。因有大﹑中﹑小之分,故称三翼。《文选.张协》"尔乃浮三翼,戏中沚。"李善注"《越絶书》伍子胥《水战兵法内经》曰大翼一艘,长十丈;中翼一艘,长九丈六尺;小翼一艘,长九丈。"后诗文多以指轻舟。
三舖八葅 [相关解释]
1.泛指精美的肴馔。亦借喻精美的诗文。
三荆 [相关解释]
1.一株三枝的荆树。 2.诗文中常以喻同胞兄弟。 3.后魏置荆州于穰县(今河南邓县),置南荆州于安昌(今河南确山县),置东荆州于泚阳(今河南泌阳县),谓之三荆。参阅《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二年》胡三省注。
三车 [相关解释]
1.佛教语。喻三乘。谓以羊车喻声闻乘(小乘),以鹿车喻缘觉乘(中乘),以牛车喻菩萨乘(大乘)。见《法华经.譬喻品》。 2.唐窥基博通释典,尝至太原传法,以三车自随,前车载释典,中车自乘,后车载妓仆食馔。路遇一老父点化,顿悔前非,只身前往◇成为法相宗大师。见宋赞宁《唐京兆大慈恩寺窥基传》。诗文中亦有用其事者。
下笔 [相关解释]
1.落笔。指用笔写诗文或作书画等。
不食烟火 [相关解释]
1.指不吃熟食。道家修炼主张绝粒却谷,不吃世间烟火物。 2.谓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凡俗。
丝萝 [相关解释]
1.菟丝与女萝。《诗.小雅.頍弁》"茑与女萝"毛传"女萝,菟丝,松萝也。"陆德明释文"在草曰菟丝,在木曰松萝。"后用以泛指藤萝之类的植物。 2.菟丝﹑女萝均为蔓生,缠绕于草木,不易分开,故诗文中常用以比喻结为婚姻。
严陵 [相关解释]
1.即严光。光字子陵,省称严陵。东汉会稽馀姚人。少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游学。秀即帝位后,光变姓名隐遁。秀遣人觅访,征召到京,授谏议大夫,不受,退隐于富春山◇人称他所居游之地为严陵山﹑严陵濑﹑严陵钓台等。诗文中常用其事。 2.即严陵濑。
中兴颂 [相关解释]
1.指汉刘苍所作《光武受命中兴颂》。 2.泛指为帝王歌功颂德的诗文。
中藏 [相关解释]
1.内脏。 2.指内心情感或腹中才学。 3.喻诗文内容。 4.中藏府的省称。
主文 [相关解释]
1.指史官。 2.主持考试。 3.用以称主考官。 4.掌管文书;撰拟文稿。 5.用以称掌管文书的人员。 6.谓诗文不直陈而用比兴。 7.法律用语。旧时诉讼判决书上记载判决结论的第一段文字。
之而 [相关解释]
1.须毛。《周礼.考工记.梓人》"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戴震补注"颊侧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须鬣属也。"王引之《经义述闻.周官下》"而,颊毛也;之,犹与也。作其鳞之而,谓起其鳞与颊毛也……然则之为语词,非实义所在矣。"与戴说不同◇人诗文中多用以形容须毛状的东西或指雕刻的鸟﹑兽﹑龙等的须毛耆鬣。
乐饥 [相关解释]
1.亦作"乐饥"。 2.疗饥;充饥。乐,通"疗"。《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高亨注"乐,借为疗。《列女传·贤明》引作疗。"宋苏轼《十二琴铭·玉磬》"其清越以长者,玉也;听万物之秋者,磬也。宝如是,中藜藿,不再食。以是乐饥,不以告籴。"清颜光敏《颜氏家藏尺牍·孙侍读一致》"纵放意于山水,山水果可乐饥,即肆力于诗文。"一说"乐"音lè,"乐饥"谓乐道而忘饥。参阅《诗·陈风·衡门》毛传。
事典 [相关解释]
1.治事的规章。 2.专门辑集有关礼制事件的类书。《明史.艺文志三》有徐袍着《事典考略》六卷。 3.典故之一类。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别于语典。
云英 [相关解释]
1.云母的一种。 2.云气的精华﹐甘露。 3.泛指露珠﹐水珠。 4.指白色的花。 5.唐代神话故事中的仙女名。传说裴航过蓝桥驿﹐以玉杵臼为聘礼﹐娶云英为妻◇夫妇俱入玉峰成仙。事见唐裴铏《传奇.裴航》。诗文中常用此典﹐借指佳偶。 6.唐代锺陵著名歌姬名。唐罗隐《嘲锺陵妓云英》诗﹕"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后亦泛指歌女或成年未嫁的女子。
云锦章 [相关解释]
1.对他人诗文的美称。
五字 [相关解释]
1.五个字。多指诗文中五字句。 2.晋郭颁《魏晋世语》"司马景王命中书郎虞松作表,再呈不可,意令松更定之,经时竭思不能改,心有忧色……会(钟会)取草视,为定五字。松悦服,以呈景王。景王曰'不当尔耶?'松曰'钟会也。'王曰'如此可大用,真王佐才也。'"后因以"五字"指好的表章。 3.泛指表章。 4.指五言诗。
五技鼠 [相关解释]
1.即鼫鼠。 2.诗文中常用以比喻技能多而不精者。
五窦联珠 [相关解释]
1.《新唐书.窦群传》"﹝群﹞兄常﹑牟,弟庠﹑巩皆为郎,工词章,为《联珠集》行于时,义取昆弟若五星然。"时称"五窦联珠"◇用以称誉兄弟辈皆工诗文者。
亹亹 [相关解释]
1.勤勉不倦貌。 2.行进貌。 3.水流貌。 4.谓诗文或谈论动人,有吸引力,使人不知疲倦。 5.不绝貌。 6.委顺貌。 7.美妙;美好。
仙笔 [相关解释]
1.形容高超俊逸的诗文。 2.对善书者所用之笔的美称。 3.仙人的笔迹。
以意为主 [相关解释]
1.谓写作诗文时重视思想内容,把立意放在首要的地位。
伉健 [相关解释]
1.谓体格强健。 2.指诗文风格遒劲。
体制 [相关解释]
1.亦作"体制"。诗文书画等的体裁﹑格调。 2.亦作"体制"。格局;规格。 3.亦作"体制"。犹结构。 4.组织制度。 5.礼制;规矩。
体势 [相关解释]
1.亦作"体埶"。 2.形体态势。 3.指诗文字画的形体结构﹑气势风格。 4.犹情势,形势。 5.犹形状,样子。
体变 [相关解释]
1.诗文体制或风格变化。
体料 [相关解释]
1.指诗文的素材。
体段 [相关解释]
1.身段;体态。 2.指事物的形象。 3.指字或诗文的形式﹑结构。 4.指本体。 5.犹体统;举止。
体气 [相关解释]
1.指诗文的体制格调。 2.指禀性﹐气质。 3.指气血或气息。 4.指体质。
体法 [相关解释]
1.诗文书画等的格局法式。
体骨 [相关解释]
1.犹主体,主干。 2.指诗文或书法的骨力。
余制 [相关解释]
1.指传留下来的诗文体制。
余集 [相关解释]
1.指文集正续编外残剩诗文的集子。
作手 [相关解释]
1.指工艺或诗文书画的能手。 2.泛称制作者。
佳句 [相关解释]
1.指诗文中精采的语句。 2.借指美妙的诗文。
佳文 [相关解释]
1.优美的诗文。
佳篇 [相关解释]
1.佳作,优美的诗文。
使事 [相关解释]
1.诗文中引用典故。
使典 [相关解释]
1.胥吏。 2.作诗文使用典故。犹言"用事"。参见"用典"。
信手拈来 [相关解释]
1.不加思索地随手拿来。常用于形容写作诗文时运用材料﹑驾驭语言的随意或从容。
俳巧 [相关解释]
1.指诗文浮薄纤巧。
俳谐体 [相关解释]
1.旧时诗文中内容诙谐的游戏之作称俳谐体。
倒句 [相关解释]
1.指古人诗文中的词﹑词组或短语等成分倒置的句式。
倒插 [相关解释]
1.倒过来插入。 2.诗文创作的一种章法,即不按通常顺序,把应在前面叙述的内容放到后面某处插入补叙。
倒文 [相关解释]
1.指古代诗文中为求协韵或句法变化而倒置文字的现象。 2.因抄刊古书而误倒的文字。如《淮南子.原道训》"游微雾,骛恍忽。"王念孙说"恥忽"应是"忽恥"。
倔奇 [相关解释]
1.生硬奇诡,与众不同。多指诗文书画的风格而言。
借对 [相关解释]
1.古人诗文中的一种对仗方法,可分两类(1)借音为对。即以一句中某字的同音字与另一句中的字相对。如唐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诗"?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音同"羊",借以与"鸡"相对。又如唐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音同"红",借以与"白"相对。(2)借义为对。即一句中的某字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中用的是甲义,而借其乙义或丙义与另一句中的字相对。如唐杜甫《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诗中"寻常"义为平常,但古时八尺为寻,倍寻为常。此即以其长度单位义与数字"
借酒浇愁 [相关解释]
1.用喝酒来排遣愁怀。 2.比喻用诗文来抒发愁苦的感情。
倩朗 [相关解释]
1.谓诗文风格清丽明快。
假对 [相关解释]
1.诗文对偶中的借对。即内容虽不成对偶但字面却成对偶,或谐声而成对偶者。
偕隐 [相关解释]
1.一起隐居。《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后代诗文中"偕隐"一语,是用东汉鲍宣桓少君夫妇同归乡里的典故。
偶对 [相关解释]
1.指诗文的对偶。
兔管 [相关解释]
1.毛笔的别称。 2.指诗文。
入妙 [相关解释]
1.谓达到神妙之境。多形容诗文或技艺高超。
入韵 [相关解释]
1.指诗文某一句的韵脚符合该句应押之韵。 2.入声韵脚。
共命鸟 [相关解释]
1.梵语"耆婆耆婆迦"(jīvajīvaka)义译。又译作"命命鸟"或"生生鸟"。佛经所称的雪山神鸟﹐一身两头﹐人面禽形﹐自鸣其名◇世诗文亦常从"共命"二字取义用之。
冗笔 [相关解释]
1.亦作"冗笔"。 2.谓诗文书画中多余的笔墨。
写作 [相关解释]
1.犹写成。指作诗文﹑绘画等。 2.书法和文章。 3.写文章;创作。
凤头 [相关解释]
1.凤的头部美丽俊俏,因用以比喻诗文写作的开头部分。 2.指古代女子的绣花小鞋或小足。 3.萱草花的一种。
出手 [相关解释]
1.往外拿。 2.犹脱手。 3.指诗文写出或传出。 4.谓出而任其事。 5.动手。 6.显示身手。 7.犹开始。 8.指袖子。
出水芙蓉 [相关解释]
1.水面上初放的荷花。多以喻诗文的清新或女子的艳丽。
击节 [相关解释]
打拍子,表示得意或赞赏~叹赏(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赏)。
函盖乾坤 [相关解释]
1.佛教语。《五灯会元.云门偃禅师法嗣.德山缘密禅师》"我有三句语示汝诸人一句函盖乾坤,一句截断众流,一句随波逐浪。"原谓泯合无间◇指言语诗文契理或一心专志而绝无杂念。
刘熙载(1813-1881) [相关解释]
清代文学批评家。字伯简,号融斋、寤崖子,江苏兴化人。道光年间进士。官至广东提学使,后主讲上海龙门书院。所撰《艺概》为有影响的诗文评论著作。有《昨非集》。
削刻 [相关解释]
1.苛刻。 2.指对诗文过分修饰。
削正 [相关解释]
1.请人指正诗文的敬词。参见"削政"。
前七子 [相关解释]
明代弘治、正德时期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的并称。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文学见解并不完全一致,但大都反对宋以来的诗文,强调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区别于后起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故称前七子”。
前藻 [相关解释]
1.指前人的诗文。
剔透玲珑 [相关解释]
也作玲珑剔透”。形容器物、诗文灵巧精致诗磨的剔透玲珑|剔透玲珑的太湖石。也比喻人聪明伶俐一对剔透玲珑的孪生子。
剪灯新话 [相关解释]
传奇小说集。明代瞿佑作。四卷。二十一篇。承唐宋传奇余绪,但所叙故事往往有现实意义,如《太虚司法传》中的鬼怪横行世界、《华亭逢故人记》云忠臣不可为”。其中有关男女爱情婚姻故事,亦写得委婉动人。采取诗文相间、骈散结合的写法,对明代文言小说影响深远。
北堂书钞 [相关解释]
类书名。唐初虞世南辑。一百六十卷。分十九部,八百八十二类。摘抄唐代以前群书,汇集可供作诗文时参考、采用的词藻、典故。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类书。
匠笔 [相关解释]
1.谓写作文章。 2.谓板滞﹑不生动的诗文。
匣剑帷灯 [相关解释]
1.剑在匣中,灯在帷里,灯光剑气若隐若现。诗文传记中写景﹑叙事﹑状物有若隐若现之妙者,常以"匣剑帷灯"为评语。亦用以形容事情无法掩盖或故露消息引人注意。语本《西京杂记》卷一"高帝斩白蛇剑,剑上有七采珠,九华玉以为饰,杂厕五色琉璃为剑匣,剑在室中,光景犹照于外,与挺剑不殊。"
华篇 [相关解释]
1.美好的篇章。对他人诗文的敬称。
卖文 [相关解释]
1.以写作诗文换取钱财。
卖艺 [相关解释]
1.以诗文书画等换钱。 2.指在街头或娱乐场所表演杂技﹑武术﹑曲艺等挣钱。
卢女 [相关解释]
1.亦称"卢姬"。相传三国魏武帝时宫女,善鼓琴。《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三.卢女曲》宋郭茂倩题解"卢女者,魏武帝时宫人也,故将军阴升之姊。七岁入汉宫,善鼓琴。至明帝崩后,出嫁为尹更生妻。梁简文帝《妾薄命》曰'卢姬嫁日晩,非复少年时。'盖伤其嫁迟也。"后以"卢女"泛指善奏乐器的女子。 2.指郢州石城歌女莫愁。旧时诗文中误认为即是洛阳的莫愁(嫁为卢家妇),故称。 3.指金陵歌妓莫愁。 4.乐曲名。
压卷 [相关解释]
1.诗文书画中压倒其他作品的最佳之作。
原生 [相关解释]
1.指原宪。孔子弟子,字子思,亦称原思﹑仲宪。春秋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孔子亡,隐居于卫国,以蓬户褐衣蔬食为乐。事见《庄子.让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诗文多用以指称贫士。
双金 [相关解释]
1."双南金"的略语。优质黄金。 2.喻指优秀的两篇诗文或两个人。
双鹅 [相关解释]
1.《晋书.五行志中》﹕"孝怀帝永嘉元年二月﹐洛阳东北步广里地陷﹐有苍﹑白二色鹅出﹐苍者飞翔冲天﹐白者止焉。此羽虫之孽﹐又黑白祥也。陈留童养曰﹕'步广﹐周之狄泉﹐盟会地也。白者﹐金也﹐国之行也。苍为胡象﹐其可尽言乎?'是后﹐刘元海﹑石勒相继乱华。"后诗文中以"双鹅"为兵乱之典。
反面文章 [相关解释]
1.从事情的反面来做诗文。多指反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