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98 查到相关诏令的内容。
带有诏令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丝纶阁 [相关解释]
1.古代撰拟朝廷诏令的地方。
中书 [相关解释]
1.皇宫中的藏书。亦特指宫中记事的书。 2.官名。中书令的省称『设中书令,掌传宣诏令,以宦者为之,后多任用名望之士。《汉书.萧望之传》"望之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晋庾亮《让中书令表》"国恩不已,复以臣领中书。"隋唐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俱为宰相﹐后因以中书称宰相。 3.官名。中书舍人的省称。隋﹑唐时为中书省的属官。明清废中书省,于内阁设中书舍人,掌撰拟﹑缮写之事。 4.官署名。唐代的中书省﹑宋代的政事堂,亦直称为"中书"。 5.毛笔的别称,"中书君"的省称。
中批 [相关解释]
1.指皇帝的诏令。
中诏 [相关解释]
1.宫中直接发出的帝王亲笔诏令。
丹纶 [相关解释]
1.帝王的诏令。
亚夫营 [相关解释]
1.汉将周亚夫驻军细柳(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南渭河北),防御匈奴,营中戒备森严。文帝亲来劳军亦不得入,及至以天子名义下诏令,始开营门。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因以"亚夫营"称戒备森严的军营。亦称"细柳营"。
令丙 [相关解释]
1.第三道诏令;法令的第三篇。
令乙 [相关解释]
1.第二道诏令;法令的第二篇。
令甲 [相关解释]
1.第一道诏令;法令的第一篇◇用为法令的通称。
令箴 [相关解释]
1.指帝王规戒臣下的诏令。
俞音 [相关解释]
1.帝王表示允可的诏令。 2.用为称对方允诺的敬词。
元敕 [相关解释]
1.原先的诏令。
兰检 [相关解释]
1.诏令的代称。
内三院 [相关解释]
1.清官署名。清天聪十年,置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各设大学士一人。内国史院掌记注诏令,编辑实录﹑史书,撰拟郊祀祝文﹑诰命册文等事。内秘书院掌外交文书及敕谕祭文。内弘文院掌注释历代行事善恶,进讲∠称"内三院"。康熙九年改为内阁。
内使 [相关解释]
1.传达皇帝诏令的内监。
内八府宰相 [相关解释]
1.元代职官名。元置内八府宰相八员,例以勋贵国戚的子弟充任,掌诸王朝觐宾礼;遇有诏令,则与蒙古翰林院官共同译写润色。因其贵似侍中,其近似门下,故称,实非宰相之职。其秩视二品。参阅《元史.百官志三》﹑明陶宗仪《辍耕录.内八府宰相》。
内制 [相关解释]
1.唐宋时称由翰林学士所掌的皇帝诏令为"内制"。唐初,中书省设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命,无内外制之分。至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始置翰林学士,掌内制;中书舍人只掌外制。 2.翰林学士的别称。
内降 [相关解释]
1.谓不按常规经中书等省议定,而由宫内直接发出诏令。
出綍 [相关解释]
1.指帝王封官的诏令。
制敕 [相关解释]
1.亦作"制勅"。亦作"制勑"。 2.皇帝的诏令。
制草 [相关解释]
1.诏令的文稿。
制诰 [相关解释]
1.皇帝的诏令。 2.指承命草拟诏令。
勑命 [相关解释]
1.皇帝颁示的诏令。
南书房 [相关解释]
1.在北京故宫干清宫西南隅,本清康熙帝早年读书处◇选调翰林或翰林出身之官员到里面当值,除应制撰写文字外,并遵照皇帝旨意起草诏令,一度成为发布政令的地方。雍正间军机处成立后,即专司文词书画之事。
印画 [相关解释]
1.谓帝王在诏令或奏章上用印画可。犹今言批准。
口宣 [相关解释]
1.口头宣布(帝王之命)。 2.一种慰劳臣下的简短诏令。 3.佛教语。谓对弟子之垂诫。
口敕 [相关解释]
1.亦作"口勑"。亦作"口勅"。 2.口宣诏敕。 3.帝王口头的诏令。
口诏 [相关解释]
1.皇帝的口头诏令。
司命 [相关解释]
1.星名。文昌的第四星。 2.星名。三台中的上台二星。 3.星名。虚宿北的二星。 4.神名。《礼记.祭法》"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孔颖达疏"司命者,宫中小神。熊氏云非天之司命,故祭于宫中。" 5.神名。掌管生命的神。 6.神名。灶神。 7.掌握命运。亦指关系命运者。 8.主管诏令。 9.新莽官名。主管军事。
司言 [相关解释]
1.谓担任中书舍人。唐之中书舍人掌管诏令﹑侍从﹑宣旨﹑接纳上奏文表等事,故云。 2.宫中女官名。负责传宣圣旨。
告命 [相关解释]
1.请命。 2.犹天书。上天垂告下民的文书。 3.帝王的诏令。 4.特指告身,授官之符。
命书 [相关解释]
1.诏书,诏令。 2.算命的书。
命敕 [相关解释]
1.犹敕命。皇帝的诏令。
命诰 [相关解释]
1.皇帝的诏令。
圣训 [相关解释]
1.圣人的教导。指儒家相传的训谕。 2.帝王的训谕﹑诏令。 3.阿拉伯文的意译﹐原意为传闻﹑传述◇专指对穆罕默德言行的传述--"穆罕默德言行录"。在中国﹐圣训也称"圣训经"﹑"至圣宝训"﹑"至圣宝谕"﹑"圣谕"等。
圣谕 [相关解释]
1.皇帝训诫臣下的诏令或语言。 2.指教会根据教义所作的告诫性宣传。
天枢 [相关解释]
1.星名。北斗第一星。 2.比喻国家的中央政权。 3.唐延载元年武则天所立自纪功德的柱子。开元初诏令毁之。 4.人体经穴名。
宣下 [相关解释]
1.向下级宣布诏令。
宣付 [相关解释]
1.宋元以来谓皇帝的诏令交付外廷官署办理。 2.明令交付。
山东诏 [相关解释]
1.《汉书.贾山传》"臣闻山东吏布诏令,民虽老羸?疾,扶杖而往听之,愿少须臾毋死,思见德化之成也。"后因以"山东诏"为诏书的美称。
嵩阳书院 [相关解释]
1.故址在河南省登封县太室山南麓。建于五代。宋太宗至道元年七月赐额"太室书院"。仁宗景佑二年九月置学官,重修,诏令更名"嵩阳书院",并赐额。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明末倾圮殆尽。清康熙十三年重建。参见"四书院"。
巽令 [相关解释]
1.皇帝的诏令。《易.说卦》有"巽为风"之说,以诏令如风行之速,故称。
巽命 [相关解释]
1.皇帝的诏令。
应令 [相关解释]
1.响应诏令。 2.魏晋以来应皇太子之命而和的诗文。晋王浚有《祖德应令》,南朝梁萧纪有《和湘东王夜梦应令》,唐贾曾有《奉和春日出苑瞩目应令》。参见"应教"。
应天历 [相关解释]
1.宋代历法名。宋初沿用周显德制的《钦天历》,因推验有误,乃于建隆二年五月,诏令司天少监王处讷等另造历法。四年四月,新法成,定名《应天历》。其历分夜为五更,每更分五点。更以击鼓为节,点以击钟为节,更点之法自此始。参阅《宋史.律历志一﹑二﹑三》及《方技传上.王处讷传》。
懿旨 [相关解释]
古时皇太后或皇后的诏令黄门传出懿旨。
敕命 [相关解释]
1.命令。多指天命或帝王的诏令。 2.明清赠封六品以下官职的命令称"敕命。"见《正字通.攴部》﹑《清会典事例.中书科.建置》。
敕谕 [相关解释]
1.皇帝的诏令。 2.告戒晓谕。 3.以敕书晓谕。
敕造 [相关解释]
1.奉诏令建造。
明纶 [相关解释]
1.指帝王的诏令。
朝报 [相关解释]
1.朝廷的公报。刊载诏令﹑奏章及官吏任免等事『唐诸朝由诸藩京邸传抄转报﹐称邸抄或邸报◇世有由内阁钞发的﹐称为阁钞;有由六科钞发的﹐称为科钞。在外省统称为朝报﹐又称京报。
条诏 [相关解释]
1.犹诏令。
板令 [相关解释]
1.律令,法令。 2.诏令。
涣发 [相关解释]
1.犹颁发。特指帝王发布诏令。
温纶 [相关解释]
1.皇帝诏令的敬称。
演诰 [相关解释]
1.起草诏令。
特制 [相关解释]
1.以手诏形式宣行的诏令。 2.特地制造。 3.指特别的工艺制造。
特旨 [相关解释]
1.帝王的特别诏令。
特诏 [相关解释]
1.帝王的特别诏令。
玄文 [相关解释]
1.黑色的花纹。 2.指汉扬雄的著作《太玄》。 3.泛指可以传世的著作。 4.朝廷的诏令,或圣旨。 5.犹天文,天象。 6.犹言天书,神仙所写的文字。 7.指深奥的文字。
玉堂麻 [相关解释]
1.翰林院代拟的诏令。麻,指皇帝颁诏用的麻纸。
王纶 [相关解释]
1.天子的诏令。语本《礼记.缁衣》"王言如纶,其出如綍。"
王音 [相关解释]
1.王言。指天子诏令。
玺诰 [相关解释]
1.诏令的一种。用以授官或加封。
瑶函 [相关解释]
1.亦作"瑶?"。 2.玉制的书套。佛家﹑道家用以贮藏经文﹑符箓。 3.泛指珍贵的典籍。 4.指帝王的诏令。 5.对他人书信的美称。
甲勑 [相关解释]
1.亦作"甲勅"。 2.指重要的诏令﹑公文等。
申敕 [相关解释]
1.亦作"申勑"。亦作"申勅"。 2.告诫。 3.敕命;宣示诏令。 4.整饬;整顿。
白札子 [相关解释]
1.指已拟定而未用玺的诏令。
直草 [相关解释]
1.翰林学士入内庭轮值时所拟诏令的草稿。
睿旨 [相关解释]
1.圣人的意旨◇称皇帝的诏令。
知道 [相关解释]
1.谓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 2.认识道路。 3.晓得,谓对事物有所了解﹑认识。 4.公文用语。犹知悉。多见于诏令。 5.犹厉害。
矫敕 [相关解释]
1.假托诏令。
矫诏 [相关解释]
1.假托诏令。
科诏 [相关解释]
1.法律与诏令。 2.指关于科举的诏令。
纶掖 [相关解释]
1.犹纶阁。中书省的别称。中书省为草拟诏令之所,唐时称为右掖。
纶省 [相关解释]
1.指中书省。中书舍人职掌撰拟诏令,故称。
纶綍 [相关解释]
1.《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郑玄注"言言出弥大也。"孔颖达疏"'王言如纶,其出如綍'者,亦言渐大,出如綍也。綍又大于纶。"后因称皇帝的诏令为"纶綍"。
纶言 [相关解释]
1.《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郑玄注"言言出弥大也。"后因以"纶言"为帝王诏令的代称。
纶诰 [相关解释]
1.亦作"纶告"。 2.皇帝的诏令文告。
纶音 [相关解释]
1.犹纶言。帝王的诏令。
衔敕 [相关解释]
1.遵奉皇帝的诏令。
诏令 [相关解释]
1.号令。 2.皇帝发布命令。 3.文体名。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所发命令﹑文告的总称。包括册文﹑制﹑敕﹑诏﹑诰﹑策令﹑玺书﹑教﹑谕等。
诏墨 [相关解释]
1.诏令上的墨迹。
诏板 [相关解释]
1.亦作"诏版"。 2.犹诏书﹐诏令。
诏格 [相关解释]
1.诏令的格式。
诏表 [相关解释]
1.文体名。诏令和表章。
诰敕房 [相关解释]
1.官署名。清置。负责起草和缮写皇帝诏令。
诰章 [相关解释]
1.皇帝给臣下封官授爵的诏令。
谕旨 [相关解释]
1.晓谕帝旨。 2.皇帝的诏令。
赐敕 [相关解释]
1.下诏令。
赐诰 [相关解释]
1.朝廷封赠爵位﹑任命官吏的诏令。
起请 [相关解释]
1.征召;起用。亦指征召﹑起用的旨意﹑诏令。 2.奏请,上奏。 3.起动,烦请。 4.起身相请。
辉音 [相关解释]
1.光辉的声音。指帝王的诏令。
迁诏 [相关解释]
1.迁徙之诏令。
进奏院 [相关解释]
1.唐宋时官署名。唐代藩镇在京置邸,称上都留后院。大历十二年改为上都进奏院,为各州镇官员入京时之寓所,并掌章奏﹑诏令及各种文书的投递﹑承转。宋初沿唐制,亦设进奏院,置进奏官;后改由朝官监领。南宋时隶属门下省,以给事中主管,掌承转诏旨和政府各部门命令﹑文件,摘录章奏事由,投递各项文书。元代废。
遵敕 [相关解释]
1.谓遵照皇帝的诏令。
金花诏 [相关解释]
1.用金花笺写的诏书﹑诏令。
门下省 [相关解释]
1.亦省称"门下"。 2.官署名◇汉谓侍中寺。晋时因其掌管门下众事,始称门下省。南北朝因之,与中书省﹑尚书省并立,侍中为长官。隋承其制。唐龙朔二年改名东台,咸亨初复旧称,武则天临朝,改名鸾堂﹑鸾台。神龙初复旧称,开元元年改名黄门省,五年仍复旧称。宋因之,元废。门下省掌受天下之成事,审查诏令,驳正违失,受发通进奏状,进请宝印等。其长官初名侍中,后又或称左相﹑黄门监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