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言论的内容。
带有言论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不以人废言
[相关解释]
1.谓不因其人品可议或地位卑下而不听取其正确的言论。
1.谓不因其人品可议或地位卑下而不听取其正确的言论。
世论
[相关解释]
1.当时的舆论。 2.佛教称其他宗教﹑学派言论。
1.当时的舆论。 2.佛教称其他宗教﹑学派言论。
世语
[相关解释]
1.世俗的言论。 2.俗语。
1.世俗的言论。 2.俗语。
中肯
[相关解释]
1.《庄子.养生主》"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輑乎?"肯,着骨之肉;綮,筋骨结合处。肯綮为肢体紧要之处,后即以"中肯"指言论击中要害或恰到好处。
1.《庄子.养生主》"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輑乎?"肯,着骨之肉;綮,筋骨结合处。肯綮为肢体紧要之处,后即以"中肯"指言论击中要害或恰到好处。
中肯(zhòng-)
[相关解释]
指言论抓住或切中要害或恰到好处你说的话很中┛希其言甚中肯,余深赞之。
指言论抓住或切中要害或恰到好处你说的话很中┛希其言甚中肯,余深赞之。
主言
[相关解释]
1.崇尚空谈。 2.以记载言论为主。
1.崇尚空谈。 2.以记载言论为主。
乱辞
[相关解释]
1.荒谬的言论。 2.篇末总括全篇要旨的话。
1.荒谬的言论。 2.篇末总括全篇要旨的话。
云为
[相关解释]
1.言论行为。 2.所为。 3.变化。
1.言论行为。 2.所为。 3.变化。
仁言
[相关解释]
1.仁德教化的言论。 2.仁人的言论。详"仁言利博"。
1.仁德教化的言论。 2.仁人的言论。详"仁言利博"。
以人废言
[相关解释]
1.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
1.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相关解释]
1.《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榡(通"盾")与矛者,誉之曰'吾榡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榡,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后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用对方的言论﹑方法或缺点来反驳或攻击对方。
1.《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榡(通"盾")与矛者,誉之曰'吾榡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榡,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后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用对方的言论﹑方法或缺点来反驳或攻击对方。
以言为讳
[相关解释]
1.谓人们把说话当作忌讳。形容统治阶级对言论箝制之严。
1.谓人们把说话当作忌讳。形容统治阶级对言论箝制之严。
以言举人
[相关解释]
1.根据言论来举荐人才。
1.根据言论来举荐人才。
众口
[相关解释]
1.众人的言论;舆论。 2.众人之口。
1.众人的言论;舆论。 2.众人之口。
众口铄金
[相关解释]
1.众人的言论能够熔化金属。比喻舆论影响的强大。亦喻众口同声可混淆视听。
1.众人的言论能够熔化金属。比喻舆论影响的强大。亦喻众口同声可混淆视听。
众言
[相关解释]
1.犹群言。亦指一般人的言论。
1.犹群言。亦指一般人的言论。
伟论
[相关解释]
1.高明超卓的言论。
1.高明超卓的言论。
余论
[相关解释]
1.识见广博之论;宏论。 2.前人传留下的言论。 3.指一言半语。 4.指闲言碎语。
1.识见广博之论;宏论。 2.前人传留下的言论。 3.指一言半语。 4.指闲言碎语。
偏激
[相关解释]
思想、言论等过火,不适当思想偏激|偏激的话|青年人血气方刚,言行有时未免过于偏激。
思想、言论等过火,不适当思想偏激|偏激的话|青年人血气方刚,言行有时未免过于偏激。
偏论
[相关解释]
1.偏颇的议论;不公允的言论。
1.偏颇的议论;不公允的言论。
偏说
[相关解释]
1.偏颇﹑片面的言论。 2.偏偏说。
1.偏颇﹑片面的言论。 2.偏偏说。
傥言
[相关解释]
1.正直的言论。傥,通"谠"。
1.正直的言论。傥,通"谠"。
傥论
[相关解释]
1.堂皇正大的言论。傥,通"谠"。
1.堂皇正大的言论。傥,通"谠"。
僻论
[相关解释]
1.不正确的言论。
1.不正确的言论。
僻说
[相关解释]
1.偏颇的言论。
1.偏颇的言论。
儿女子语
[相关解释]
1.妇孺之言。比喻不识大体的言论。
1.妇孺之言。比喻不识大体的言论。
儿童之见
[相关解释]
1.比喻幼稚无知的言论。
1.比喻幼稚无知的言论。
元箸
[相关解释]
1.犹玄着。玄妙的言论。
1.犹玄着。玄妙的言论。
党正
[相关解释]
1.周时地方组织的长官。 2.言论正直。
1.周时地方组织的长官。 2.言论正直。
公言
[相关解释]
1.公开谈论。 2.公众的言论。
1.公开谈论。 2.公众的言论。
准绳
[相关解释]
测定物体平直的器具。引申为言论、行动等的标准或准则以先哲为准绳|行动准绳。
测定物体平直的器具。引申为言论、行动等的标准或准则以先哲为准绳|行动准绳。
剿说
[相关解释]
1.亦作"剿说"。 2.抄袭别人的言论为己说。《礼记.曲礼上》"毋剿说,毋雷同。"剿,一本作"剿"。郑玄注"剿,犹攇也。谓取人之说,以为已说。"一说为截断别人的说话。俞樾《群经平议.礼记一》"'毋剿说,毋雷同',皆承上文'正尔容,听必恭'而言。长者有言当敬听之;若不待其言之毕,而横发议论以絶断之,是为剿说。"后人多从郑说。
1.亦作"剿说"。 2.抄袭别人的言论为己说。《礼记.曲礼上》"毋剿说,毋雷同。"剿,一本作"剿"。郑玄注"剿,犹攇也。谓取人之说,以为已说。"一说为截断别人的说话。俞樾《群经平议.礼记一》"'毋剿说,毋雷同',皆承上文'正尔容,听必恭'而言。长者有言当敬听之;若不待其言之毕,而横发议论以絶断之,是为剿说。"后人多从郑说。
十言
[相关解释]
1.十句话。表示很多议论。 2.十次言论。表示多次言论。
1.十句话。表示很多议论。 2.十次言论。表示多次言论。
千古奇谈
[相关解释]
1.空前的令人惊奇的言论。
1.空前的令人惊奇的言论。
危言
[相关解释]
1.直言。 2.谓(行为)超过言语。 3.耸人听闻的言论。 4.犹慎言。谓不说自己的功劳才能。
1.直言。 2.谓(行为)超过言语。 3.耸人听闻的言论。 4.犹慎言。谓不说自己的功劳才能。
危言核论
[相关解释]
1.正直而翔实的言论。
1.正直而翔实的言论。
危言正色
[相关解释]
1.刚直的言论和严正的态度。
1.刚直的言论和严正的态度。
危言竦论
[相关解释]
1.使人感到惊恐或震动的言论。
1.使人感到惊恐或震动的言论。
危言高论
[相关解释]
1.正直而不同凡响的言论。
1.正直而不同凡响的言论。
危辞
[相关解释]
1.直言;激烈的言论。 2.恐吓的言论。
1.直言;激烈的言论。 2.恐吓的言论。
双十协定
[相关解释]
即《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1945年10月10日国共代表在重庆经过谈判,签字达成的会谈纪要。共十二条。主要内容有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享有身体、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等。但在解放区政权和军队等根本问题上,国民党在统一军令”、政令”的借口下,双方未达成一致意见。
即《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1945年10月10日国共代表在重庆经过谈判,签字达成的会谈纪要。共十二条。主要内容有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享有身体、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等。但在解放区政权和军队等根本问题上,国民党在统一军令”、政令”的借口下,双方未达成一致意见。
反调
[相关解释]
指相反的观点、言论唱~。
指相反的观点、言论唱~。
反革命
[相关解释]
①与革命政权对立,进行破坏活动,企图推翻革命政权的~活动ㄧ~言论。②反革命分子镇压~。
①与革命政权对立,进行破坏活动,企图推翻革命政权的~活动ㄧ~言论。②反革命分子镇压~。
口中雌黄
[相关解释]
1.谓随口更改言论不当处,如用雌黄蘸笔,涂改错字。
1.谓随口更改言论不当处,如用雌黄蘸笔,涂改错字。
古调
[相关解释]
1.古代的乐调。 2.比喻高雅脱俗的诗文﹑言论。常以称颂他人。 3.见"古调诗"。
1.古代的乐调。 2.比喻高雅脱俗的诗文﹑言论。常以称颂他人。 3.见"古调诗"。
同工异曲
[相关解释]
1.曲调虽异,演奏得却同样精妙。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做法虽不同而效果却一样。
1.曲调虽异,演奏得却同样精妙。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做法虽不同而效果却一样。
名言
[相关解释]
1.称说;描述。 2.著名的言论或话语。
1.称说;描述。 2.著名的言论或话语。
名论
[相关解释]
1.名望。 2.指高明的或有名的言论。
1.名望。 2.指高明的或有名的言论。
告密
[相关解释]
向有关部门告发旁人的私下言论或活动(多含贬义)。
向有关部门告发旁人的私下言论或活动(多含贬义)。
咳吐
[相关解释]
1.谓谈吐﹑言论。 2.咳而吐出。
1.谓谈吐﹑言论。 2.咳而吐出。
唾余
[相关解释]
1.唾液之余。喻别人的点滴言论。
1.唾液之余。喻别人的点滴言论。
四轻
[相关解释]
1.指人的言论﹑行动﹑态度﹑爱好不端庄稳重。 2.兵家语。指利于作战取胜的四项条件。
1.指人的言论﹑行动﹑态度﹑爱好不端庄稳重。 2.兵家语。指利于作战取胜的四项条件。
坏种
[相关解释]
1.犹坏人,坏蛋。 2.犹谬种。多指荒谬错误的言论。
1.犹坏人,坏蛋。 2.犹谬种。多指荒谬错误的言论。
壮阳
[相关解释]
1.强盛的阳气。古代阴阳五行说认为春﹑夏主阳,秋﹑冬主阴,阳气至夏季最盛。 2.中医术语。犹言强肾。中医学认为腹为阴,肾为阴中之阴,肾虚者应补阳,故称。参阅《素问.金匮真言论》。
1.强盛的阳气。古代阴阳五行说认为春﹑夏主阳,秋﹑冬主阴,阳气至夏季最盛。 2.中医术语。犹言强肾。中医学认为腹为阴,肾为阴中之阴,肾虚者应补阳,故称。参阅《素问.金匮真言论》。
声援
[相关解释]
1.遥作支援。本用于军事。 2.用于群众活动。 3.今多指公开发表言论表示支援。
1.遥作支援。本用于军事。 2.用于群众活动。 3.今多指公开发表言论表示支援。
大言
[相关解释]
1.高声地说。 2.指谋划大事之言。 3.正大的言论。 4.夸大的言辞﹐大话。 5.杂体诗的一种。
1.高声地说。 2.指谋划大事之言。 3.正大的言论。 4.夸大的言辞﹐大话。 5.杂体诗的一种。
奇谈
[相关解释]
1.亦作"奇谭"。 2.奇特的言论或见解。
1.亦作"奇谭"。 2.奇特的言论或见解。
奇谈怪论
[相关解释]
1.不合事理的奇怪的言论。
1.不合事理的奇怪的言论。
奉为圭臬
[相关解释]
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做准则。参看〖圭臬〗。
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做准则。参看〖圭臬〗。
如是我闻
[相关解释]
1.佛经开卷语。传说释迦牟尼灭后,弟子们汇集他的言论,因阿难为佛侍者,所闻最多,就推他宣唱佛说,他以"如是我闻"开场,意为我闻佛如此说。"如是",指经中的内容;"我闻",指阿难亲自听闻。着此一句,以昭信实。见《佛地经论》卷一。 2.犹言听得这样说。
1.佛经开卷语。传说释迦牟尼灭后,弟子们汇集他的言论,因阿难为佛侍者,所闻最多,就推他宣唱佛说,他以"如是我闻"开场,意为我闻佛如此说。"如是",指经中的内容;"我闻",指阿难亲自听闻。着此一句,以昭信实。见《佛地经论》卷一。 2.犹言听得这样说。
妙言
[相关解释]
1.微妙不易理解的言论。 2.动听的言语。
1.微妙不易理解的言论。 2.动听的言语。
妙言要道
[相关解释]
1.精到的言论,中肯的道理。
1.精到的言论,中肯的道理。
妙论
[相关解释]
1.精妙的理论﹑言论。
1.精妙的理论﹑言论。
妙说
[相关解释]
1.意旨精微的言论。
1.意旨精微的言论。
定心丸
[相关解释]
(~儿)比喻能使思想、情绪安定下来的言论或行动。
(~儿)比喻能使思想、情绪安定下来的言论或行动。
宝训
[相关解释]
1.皇帝的言论诏谕。 2.引申为宝贵的格言。
1.皇帝的言论诏谕。 2.引申为宝贵的格言。
察言
[相关解释]
1.审察言论。
1.审察言论。
小言
[相关解释]
1.不合大道的言论。 2.有关小事的言论。 3.谓精微之言。 4.谓描绘至微之物的杂体诗赋。 5.指短诗﹑词。
1.不合大道的言论。 2.有关小事的言论。 3.谓精微之言。 4.谓描绘至微之物的杂体诗赋。 5.指短诗﹑词。
小论
[相关解释]
1.细碎的言论。 2.简短议论。 3.古时吐蕃副相。论﹐藏文blon﹐吐蕃王族﹑大臣。
1.细碎的言论。 2.简短议论。 3.古时吐蕃副相。论﹐藏文blon﹐吐蕃王族﹑大臣。
尘言
[相关解释]
1.世俗的言论。
1.世俗的言论。
常论
[相关解释]
1.指普遍适用的道理和法则。 2.平庸的言论。
1.指普遍适用的道理和法则。 2.平庸的言论。
平论
[相关解释]
1.指泛泛无所谓的言论。 2.评论。
1.指泛泛无所谓的言论。 2.评论。
庄言
[相关解释]
1.严正的言论;庄重的言论。
1.严正的言论;庄重的言论。
庄论
[相关解释]
1.庄重的言论;庄严的议论。
1.庄重的言论;庄严的议论。
庸音
[相关解释]
1.常音。喻指平庸的文辞和言论。
1.常音。喻指平庸的文辞和言论。
异端邪说
[相关解释]
1.亦作"异端邪说"。 2.指不正当或非正统的学说﹑言论。
1.亦作"异端邪说"。 2.指不正当或非正统的学说﹑言论。
异言
[相关解释]
1.不同的语言;语言不同。 2.指不同或反对的意见。 3.指持异议。 4.奇异的言论。
1.不同的语言;语言不同。 2.指不同或反对的意见。 3.指持异议。 4.奇异的言论。
异词
[相关解释]
1.不同的言论和意见。
1.不同的言论和意见。
异说
[相关解释]
1.不同的主张;不同的学说。 2.指反对意见,异议。 3.邪说;非正统的言论。
1.不同的主张;不同的学说。 2.指反对意见,异议。 3.邪说;非正统的言论。
张口掉舌
[相关解释]
1.谓发表言论。
1.谓发表言论。
忠论
[相关解释]
1.忠直的言论。
1.忠直的言论。
快论
[相关解释]
1.痛快的言论。
1.痛快的言论。
戏论
[相关解释]
1.漫不经心的言论。 2.佛教语。谓非理﹑无义的言论。
1.漫不经心的言论。 2.佛教语。谓非理﹑无义的言论。
战国策
[相关解释]
书名。战国时游说之士策谋和言论的汇编。三十三篇,始于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止于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继位。北宋时有散佚,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书中,有失传已久的部分内容。
书名。战国时游说之士策谋和言论的汇编。三十三篇,始于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止于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继位。北宋时有散佚,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书中,有失传已久的部分内容。
戴季陶(1891-1949)
[相关解释]
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名传贤。早年留学日本。1911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曾任孙中山秘书,协助孙组织中华革命党。1924年起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1925年发表《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书,歪曲孙中山的革命学说,散布反共、反对工农运动的言论,形成戴季陶主义”,并支持西山会议派的主张。长期充当蒋介石的谋士,曾任国民党政府考试院院长。1949年2月在广州自杀。
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名传贤。早年留学日本。1911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曾任孙中山秘书,协助孙组织中华革命党。1924年起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1925年发表《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书,歪曲孙中山的革命学说,散布反共、反对工农运动的言论,形成戴季陶主义”,并支持西山会议派的主张。长期充当蒋介石的谋士,曾任国民党政府考试院院长。1949年2月在广州自杀。
所说
[相关解释]
1.说的话,言论。 2.说,陈说。
1.说的话,言论。 2.说,陈说。
扬言
[相关解释]
1.大声地说。 2.对外宣扬或故意散布某种言论。 3.夸大其辞。
1.大声地说。 2.对外宣扬或故意散布某种言论。 3.夸大其辞。
批驳
[相关解释]
①对错误的言论或行为加以批判和驳斥严厉批驳。②旧指对下级呈请事项批示驳回,不予照准。
①对错误的言论或行为加以批判和驳斥严厉批驳。②旧指对下级呈请事项批示驳回,不予照准。
抗议
[相关解释]
对某人、某团体、某国家的言论、行为、措施等表示强烈的反对。
对某人、某团体、某国家的言论、行为、措施等表示强烈的反对。
抗论
[相关解释]
1.立论。 2.大声争论。 3.相对晤谈。 4.谓在言论上相抗衡。 5.抗议。
1.立论。 2.大声争论。 3.相对晤谈。 4.谓在言论上相抗衡。 5.抗议。
放大炮
[相关解释]
1.比喻说大话。 2.比喻发出猛烈抨击的言论。
1.比喻说大话。 2.比喻发出猛烈抨击的言论。
放毒
[相关解释]
①投放毒物或施放毒气。②比喻散布、宣扬反动言论。
①投放毒物或施放毒气。②比喻散布、宣扬反动言论。
放炮
[相关解释]
①使炮弹发射出去。②点燃引火线,使爆竹爆炸。③用火药爆破岩石、矿石等~开山。④密闭的物体爆裂车胎~。⑤比喻发表激烈抨击的言论发言要慎重,不能乱~。
①使炮弹发射出去。②点燃引火线,使爆竹爆炸。③用火药爆破岩石、矿石等~开山。④密闭的物体爆裂车胎~。⑤比喻发表激烈抨击的言论发言要慎重,不能乱~。
政治权利
[相关解释]
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部分。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担任国家公职的权利,担任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等。
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部分。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担任国家公职的权利,担任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等。
昌言
[相关解释]
①善言;正当的言论屡奏昌言。②直言无讳未敢昌言|昌言无忌。
①善言;正当的言论屡奏昌言。②直言无讳未敢昌言|昌言无忌。
明教
[相关解释]
1.高明的指教。对别人言论书札的敬语。 2.修明教育。 3.由摩尼教发展而成的秘密宗教组织。混合有道教﹑佛教等成分。五代﹑宋﹑元农民起义常利用为组织的工具。
1.高明的指教。对别人言论书札的敬语。 2.修明教育。 3.由摩尼教发展而成的秘密宗教组织。混合有道教﹑佛教等成分。五代﹑宋﹑元农民起义常利用为组织的工具。
曲高和寡
[相关解释]
1.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征,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意谓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比喻知音难得◇亦以"曲高和寡"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
1.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征,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意谓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比喻知音难得◇亦以"曲高和寡"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
本言
[相关解释]
1.原来说。 2.犹言这些言论。
1.原来说。 2.犹言这些言论。
杂言
[相关解释]
1.杂谈『刘向《说苑》有《杂言》篇。 2.不纯正的言论。 3.即杂言诗。
1.杂谈『刘向《说苑》有《杂言》篇。 2.不纯正的言论。 3.即杂言诗。
正议
[相关解释]
1.公正的言论。 2.谓秉正发表议论。
1.公正的言论。 2.谓秉正发表议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