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3 查到相关行政区划的内容。
带有行政区划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郊 [相关解释]
1.犹三乡。 2.古代诸侯的行政区划,大国分为三郊三遂,因以"三郊"指大国诸侯。
下路 [相关解释]
1.前方;路边。 2.犹言下江,指长江下游的地方。 3.路为宋﹑金﹑元行政区划名,元定辖区户数在十万以下者为下路。
专门人民法院 [相关解释]
1.我国在特定部门设立的审理特定案件的法院。不按行政区划设立﹐亦不受理一般刑事案件。1983年9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除明确规定必须设立军事法院外﹐对于其他专门法院的设置﹐不作具体规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
九州 [相关解释]
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用作‘中国’的代称。
五都 [相关解释]
1.战国齐所设的五个行政区划。约当于其他各国的郡。 2.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1)汉以洛阳﹑邯郸﹑临菑﹑宛﹑成都为五都。《汉书.食货志下》"遂于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甾﹑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2)三国魏以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改许县为许昌县"裴松之注引《魏略》"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 3.五方都会。泛指繁盛的都市。
军州 [相关解释]
1.古行政区划的名称。
刺史州 [相关解释]
1.宋代的行政区划之一,亦为统辖该州之职官名。
十八路 [相关解释]
1.宋代行政区划。宋太宗至道三年分境内为十五路,到仁宗时,又增三路,共为十八路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东﹑江南西﹑峻南﹑峻北﹑两浙﹑福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广南东﹑广南西。到神宗元丰末,又分为二十三路。参阅《文献通考.舆地》﹑《宋史.艺文志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
县鄙 [相关解释]
1.县与鄙。均古代行政区划之名。 2.泛指所属之县与鄙。
召勐 [相关解释]
1.亦作"召猛"。 2.傣族土司。傣语的音译,意为"一勐之主"。勐,意为地方。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旧时的行政区划单位。
外路 [相关解释]
1.宋代以后指各地方行政区划。 2.外地。
州府 [相关解释]
1.州署收藏文书簿籍等的府库。 2.州治。 3.旧时地方行政区划的州和府的合称。
建制 [相关解释]
机关、军队的组织编制和行政区划等制度的总称。
政治地理学 [相关解释]
人文地理学分支之一。研究政治现象空间分布的科学。内容包括国家的领土、疆界、首都、行政区划,以及国际政治关系的格局及其发展变化等,为国家的政治决策、国际事务等工作提供依据。
本道 [相关解释]
1.正道。指本根之道。 2.以道为根本。 3.本地道府。道,古代行政区划名。 4.谓正派﹑本分。
水达达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部族名,为鞑靼族之一部。不事耕稼,以鱼为食。散处于今黑龙江省佳木斯﹑兴凯湖以东,包括苏联境内黑龙江下游两岸及乌苏里江东岸地区。以居近水滨,故有此名。 2.元代路(地方行政区划)名。元中叶分开元路置。辖境内居民为水达达部族,故以部族名作为路名。
版纳 [相关解释]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所属的旧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县。1960年版纳改为县,如版纳景洪改称景洪县。
盐监 [相关解释]
1.指产盐的行政地区。宋代于坑冶﹑铸钱﹑牧马﹑产盐等地设特别行政区划,称为"监"。
行政区划 [相关解释]
国家对行政区域的划分。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民族、人口分布、地理环境、国防需要、历史传统等因素决定。历代的划分有所不同,但有其连续性。
行省 [相关解释]
1.古代中央政府派省官出使地方称行省。 2.借指该省官。 3.元代除京师附近地区直隶于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外,又于河南﹑江浙﹑湖广﹑陕西﹑辽阳﹑甘肃﹑岭北﹑云南等处创设十一行中书省,作为普遍分设全国各地区的中央政务机构,简称十一行省,置丞相﹑平章等官以总揽该地区的政务。行省遂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的名称。明清以后虽不采用行中书省的制度,而行省(或简称省)之名已在习惯上代表大行政区,沿用至今。
郡国 [相关解释]
1.郡和国的并称『初,兼采封建及郡县之制,分天下为郡与国。郡直属中央,国分封诸王﹑侯,封王之国称王国,封侯之国称侯国。南北朝仍沿郡﹑国并置之制,至隋始废国存郡◇亦以"郡国"泛指地方行政区划。
重路 [相关解释]
1.重要的行政区域。路,宋﹑金﹑元地方行政区划名。
野民 [相关解释]
1.古代居于"六遂"之民。六遂,周代王城百里外至二百里内的行政区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