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6 查到相关荆楚的内容。
带有荆楚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百五日 [相关解释]
1.寒食日。三国魏曹操《明罚令》"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絶火寒食,云为介子推……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不得寒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至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宋梅尧臣《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诗"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宋洪迈《容斋四笔.一百五日》"今人谓寒食为一百五日,以其自冬至后至清明,历节气六,凡为一百七日,而先两日为寒食。故云。"亦有谓一百六日者。详"一百六"。
三五传柑 [相关解释]
1.古时农历正月十五夜近臣侍饮,贵戚有以黄柑相遗赠之俗,谓之"传柑"。见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博望槎 [相关解释]
1.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六》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张华《博物志》汉武帝令张骞穷河源,乘槎经月而去,至一处,见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骞问云'此是何处?'答曰'可问严君平。'织女取榰机石与骞而还。"张骞曾封博望侯◇因以指张骞乘槎至天宫事。
夜行游女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鸟名。即女鸟,一名姑获。相传正月夜有鬼鸟,名姑获,好取人女子养之;至有小儿之家,即以血点其衣以为志。或说鸟落尘于儿衣中,可令儿病。参阅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羽篇》。
姑获 [相关解释]
1.传说中鸟名。相传为产妇所化,正月夜出现,其声似小儿泣,喜取人女子养之,至有小儿之家,即以血点其衣为志;或说鸟落尘于儿衣中,可令儿病,也叫"鬼鸟"﹑"女鸟"﹑"夜行游女"。参阅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羽篇》﹑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三·姑获鸟》。
惛忧 [相关解释]
1.亦作"惽忧"。 2.忧闷。《晏子春秋.问上七》"吴越受令,荆楚惽忧,莫不宾服。"张纯一校注引王念孙曰"惽者,闷之借字也。"
挞伐 [相关解释]
1.《诗.商颂.殷武》"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毛传"挞﹐疾意也。"原意为迅速攻伐﹐后挞伐连用﹐为征讨﹑讨伐之意。 2.泛指声讨。
插柳 [相关解释]
1.古代寒食节的一种风俗。见宋吕原明《岁时杂记》。又﹐正月十五日亦有插杨枝的风俗。见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支机石 [相关解释]
1.传说为天上织女用以支撑织布机的石头。《太平御览》卷八引南朝宋刘义庆《集林》"昔有一人寻河源,见妇人浣纱,以问之,曰'此天河也。'乃与一石而归。问严君平,云'此支机石也。'"一说,其人为汉代张骞,谓骞奉命寻找河源,乘槎经月亮至天河,在月亮见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织女取支机石与骞。见宋周密《癸辛杂识前集》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文身断发 [相关解释]
1.古代荆楚﹑南越一带的习俗。身刺花纹﹐截短头发﹐以为可避水中蛟龙的伤害◇常用以指较落后地区的民俗。
清商乐 [相关解释]
1.古代汉族的民间音乐,如汉相和歌。包括平调﹑清调﹑瑟调(即宫调﹑商调﹑角调)的歌曲,因称清商三调。晋朝播迁,声伎分散,其在南朝发展为江南吴歌﹑荆楚西声。北魏孝文帝﹑宣武帝收集中原旧曲及吴歌﹑西声,总称为《清商乐》,以别于雅乐﹑胡乐。隋改称清乐﹐设清商署掌管其事。唐武宗时有六十三曲﹐唐末仅存四十四曲。
紫姑 [相关解释]
1.神话中厕神名。又称子姑﹑坑三姑。相传为人家妾,为大妇所嫉,每以秽事相役。正月十五日激愤而死。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于厕间或猪栏边迎之。见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五﹑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一说,姓何名楣,字丽卿,为唐寿阳刺史李景之,为大妇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被杀于厕中,上帝怜悯,命为厕神。旧俗每于元宵在厕中祀之,并迎以扶乩。事见《显异录》以及宋苏轼《子姑神记》。
荆巫 [相关解释]
1.荆楚的巫祝。 2.荆山与巫山。
荆楚 [相关解释]
1.荆为楚之旧号,略当古荆州地区,在今湖北湖南一带。 2.木名。古时用为刑杖。
西荆 [相关解释]
1.指荆楚西部地区。 2.指荆州。 3.楚舞。
迎年 [相关解释]
1.祈求丰年。 2.迎新年。语本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