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69 查到相关能言的内容。
带有能言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寸不烂之舌
[相关解释]
形容能言善辩、无法驳倒的口才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南北两军互相吞并。
形容能言善辩、无法驳倒的口才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南北两军互相吞并。
三尺喙
[相关解释]
1.《庄子.徐无鬼》"丘也闻不言之言矣,未之尝言,于此乎言之。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孙叔敖甘寝秉羽而郢人投兵。丘愿有喙三尺。"后多用以比喻能言善辩。 2.用以状嘴之长而尖利。
1.《庄子.徐无鬼》"丘也闻不言之言矣,未之尝言,于此乎言之。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孙叔敖甘寝秉羽而郢人投兵。丘愿有喙三尺。"后多用以比喻能言善辩。 2.用以状嘴之长而尖利。
不识之无
[相关解释]
1.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以"不识之无"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1.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以"不识之无"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习辞
[相关解释]
1.谓能言善辩,长于辞令。
1.谓能言善辩,长于辞令。
五鹿
[相关解释]
1.春秋时地名。(1)卫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南。《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杜预注"五鹿,卫地。"(2)晋地。即五鹿墟,又名沙鹿。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相传穆天子东征曾舍于此。《左传.哀公元年》"夏四月,齐侯﹑卫侯救邯郸,围五鹿。"杜预注"五鹿,晋邑。" 2.指西汉五鹿充宗。(1)《汉书.朱云传》载,充宗通晓梁立《易》。尝凭借权势与诸儒辩《易》,诸儒不敢与争,惟朱云多次将他驳倒。故时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后借指能言善辩的人。清王涛《赠唐魏公》诗
1.春秋时地名。(1)卫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南。《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杜预注"五鹿,卫地。"(2)晋地。即五鹿墟,又名沙鹿。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相传穆天子东征曾舍于此。《左传.哀公元年》"夏四月,齐侯﹑卫侯救邯郸,围五鹿。"杜预注"五鹿,晋邑。" 2.指西汉五鹿充宗。(1)《汉书.朱云传》载,充宗通晓梁立《易》。尝凭借权势与诸儒辩《易》,诸儒不敢与争,惟朱云多次将他驳倒。故时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后借指能言善辩的人。清王涛《赠唐魏公》诗
仙李蟠根
[相关解释]
1.《太平广记》卷一引晋葛洪《神仙传.老子》"老子之母,适至李树下而生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李唐统治者自言为老子之后,后因以李姓宗族昌盛为"仙李蟠根"。
1.《太平广记》卷一引晋葛洪《神仙传.老子》"老子之母,适至李树下而生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李唐统治者自言为老子之后,后因以李姓宗族昌盛为"仙李蟠根"。
仡仡
[相关解释]
1.壮勇貌。 2.高耸貌。 3.勤苦貌。仡,通"劼"。 4.恐惧不能言貌。
1.壮勇貌。 2.高耸貌。 3.勤苦貌。仡,通"劼"。 4.恐惧不能言貌。
仪舌
[相关解释]
1.战国辩士张仪之舌。指能言善辩的舌头。语本《史记.张仪列传》"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1.战国辩士张仪之舌。指能言善辩的舌头。语本《史记.张仪列传》"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利吻
[相关解释]
1.谓能言善辩。
1.谓能言善辩。
利舌
[相关解释]
1.谓能言善辩。
1.谓能言善辩。
口给
[相关解释]
1.口才敏捷,能言善辩。
1.口才敏捷,能言善辩。
口谗
[相关解释]
1.谓能言善辩。
1.谓能言善辩。
口辩
[相关解释]
1.亦作"口辨"。 2.能言善辩之才。 3.口才好;巧言善辩。 4.指争辩。
1.亦作"口辨"。 2.能言善辩之才。 3.口才好;巧言善辩。 4.指争辩。
哑巴
[相关解释]
1.亦作"哑吧"。亦作"哑叭"。 2.不能言语者。 3.谓嗓音沙哑。
1.亦作"哑吧"。亦作"哑叭"。 2.不能言语者。 3.谓嗓音沙哑。
喑哑
[相关解释]
1.哑巴,口不能言。 2.谓沉默不语。 3.嘶哑。
1.哑巴,口不能言。 2.谓沉默不语。 3.嘶哑。
大辩
[相关解释]
1.亦作"大辨"。 2.能言善辩。
1.亦作"大辨"。 2.能言善辩。
天口
[相关解释]
1.形容人能言善辩。 2.谓代天说话。 3.星宿名﹐即毕宿。
1.形容人能言善辩。 2.谓代天说话。 3.星宿名﹐即毕宿。
夸辩
[相关解释]
1.夸夸其谈﹐能言善辩。
1.夸夸其谈﹐能言善辩。
强辨
[相关解释]
1.谓能言善辩。
1.谓能言善辩。
强辩
[相关解释]
1.能言善辩。
1.能言善辩。
捷口
[相关解释]
1.利口,能言善辩。
1.利口,能言善辩。
明慧
[相关解释]
聪明才智明慧,能言善辩。
聪明才智明慧,能言善辩。
朱果
[相关解释]
1.泛指呈红色的水果。 2.特指杮子。 3.《清通志.氏族一》"我朝先世发祥于长白山。山之东有布库哩山,下有池曰布勒瑚里,相传有天女三浴于池,浴毕,有神鹊衔朱果置季女衣,季女取而吞之,遂有身。寻产一男,生而能言,体貌奇异。及长,母告之故。命曰'汝以爱新觉罗为姓,天生汝以定乱国。其往治之。'……三姓遂以女妻之,奉为国主,其乱遂定。于是居长白山东鄂多理城,国号满清。"后因以朱果代称清朝。
1.泛指呈红色的水果。 2.特指杮子。 3.《清通志.氏族一》"我朝先世发祥于长白山。山之东有布库哩山,下有池曰布勒瑚里,相传有天女三浴于池,浴毕,有神鹊衔朱果置季女衣,季女取而吞之,遂有身。寻产一男,生而能言,体貌奇异。及长,母告之故。命曰'汝以爱新觉罗为姓,天生汝以定乱国。其往治之。'……三姓遂以女妻之,奉为国主,其乱遂定。于是居长白山东鄂多理城,国号满清。"后因以朱果代称清朝。
杞宋无征
[相关解释]
1.《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后称事情缺乏证据为"杞宋无征"。
1.《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后称事情缺乏证据为"杞宋无征"。
欺羽
[相关解释]
1.鸟名。《逸周书.王会》"都郭生生欺羽。生生若黄狗﹐人面能言。"朱右曾校释"欺羽当是鸟名。《灵光殿赋》云'仡欺偲以鵰?'﹐欺盖鸟类。"一说﹐国名。
1.鸟名。《逸周书.王会》"都郭生生欺羽。生生若黄狗﹐人面能言。"朱右曾校释"欺羽当是鸟名。《灵光殿赋》云'仡欺偲以鵰?'﹐欺盖鸟类。"一说﹐国名。
灵哥
[相关解释]
1.旧时谓入居人家以索取供奉并能言人吉凶的狐妖精怪。
1.旧时谓入居人家以索取供奉并能言人吉凶的狐妖精怪。
狂瘖
[相关解释]
1.因狂病而口不能言。喻狂妄自封,吝于问学。
1.因狂病而口不能言。喻狂妄自封,吝于问学。
石师
[相关解释]
1.犹硕师,大师。石,通"硕"。《庄子.外物》"婴儿生,无石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陆德明释文"石师……又作硕师。"一说,"石"系"所"之讹字。见锺泰《庄子发微》卷四。
1.犹硕师,大师。石,通"硕"。《庄子.外物》"婴儿生,无石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陆德明释文"石师……又作硕师。"一说,"石"系"所"之讹字。见锺泰《庄子发微》卷四。
祝鮠之佞
[相关解释]
1.《论语.雍也》"不有祝鮠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祝鮠,春秋卫人,能言善辩,或谓其善以巧言媚人,后因以为佞人的典型。
1.《论语.雍也》"不有祝鮠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祝鮠,春秋卫人,能言善辩,或谓其善以巧言媚人,后因以为佞人的典型。
祥石
[相关解释]
1.《左传.昭公八年》"春,石言于晋魏榆,晋侯问于师旷曰'石何故言?'对曰'石不能言,或冯焉。'"后暗用此典,以"祥石"为能预言吉凶之石。
1.《左传.昭公八年》"春,石言于晋魏榆,晋侯问于师旷曰'石何故言?'对曰'石不能言,或冯焉。'"后暗用此典,以"祥石"为能预言吉凶之石。
老斫轮
[相关解释]
1.《庄子.天道》"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后因以"老斫轮"谓精于其艺﹐经验丰富的老手。亦省称"老斵"。
1.《庄子.天道》"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后因以"老斫轮"谓精于其艺﹐经验丰富的老手。亦省称"老斵"。
耆老
[相关解释]
1.老年人。 2.年老。 3.老成人。 4.特指致仕卿大夫。 5.指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 6.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中称能言善辩者。
1.老年人。 2.年老。 3.老成人。 4.特指致仕卿大夫。 5.指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 6.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中称能言善辩者。
聪明鸟
[相关解释]
1.汉祢衡《鹦鹉赋》"性辩慧而能言兮﹐才聪明而识机。"后因以"聪明鸟"指鹦鹉。
1.汉祢衡《鹦鹉赋》"性辩慧而能言兮﹐才聪明而识机。"后因以"聪明鸟"指鹦鹉。
能言
[相关解释]
1.长于辩论;有独到的见解。 2.议论而有见解者。
1.长于辩论;有独到的见解。 2.议论而有见解者。
能言善辩
[相关解释]
1.会说话﹐有辩才。
1.会说话﹐有辩才。
能言家
[相关解释]
1.指好为议论者。
1.指好为议论者。
能言快语
[相关解释]
1.能说会道﹐言词敏捷爽利。
1.能说会道﹐言词敏捷爽利。
能言快说
[相关解释]
1.见"能言快语"。
1.见"能言快语"。
能言鸟
[相关解释]
1.即鹦鹉。或以为即秦吉了。
1.即鹦鹉。或以为即秦吉了。
能言鸭
[相关解释]
1.唐陆龟蒙故事。比喻文人囊中虽无所有﹐但其才智足以惊人。
1.唐陆龟蒙故事。比喻文人囊中虽无所有﹐但其才智足以惊人。
臆对
[相关解释]
1.犹意对。以胸臆为对。语出《文选.贾谊》"鵩乃叹息﹐举首奋翼﹐口不能言﹐请对以臆。"李善注"请以臆中之事以对也。"
1.犹意对。以胸臆为对。语出《文选.贾谊》"鵩乃叹息﹐举首奋翼﹐口不能言﹐请对以臆。"李善注"请以臆中之事以对也。"
舌剑唇枪
[相关解释]
1.谓能言善辩﹐言辞犀利。
1.谓能言善辩﹐言辞犀利。
言扬行举
[相关解释]
1.谓因擅长言语应对或有高尚道德而受到荐举。语本《礼记.文王世子》﹕"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孔颖达疏﹕"扬亦举之类﹐互言之。虽无德无事﹐而能言语应对堪为使命﹐亦举用之。"
1.谓因擅长言语应对或有高尚道德而受到荐举。语本《礼记.文王世子》﹕"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孔颖达疏﹕"扬亦举之类﹐互言之。虽无德无事﹐而能言语应对堪为使命﹐亦举用之。"
言类悬河
[相关解释]
1.形容能言善辩﹐说话滔滔不绝。
1.形容能言善辩﹐说话滔滔不绝。
讹兽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兽名。以其能言﹐常欺人﹐故称。
1.传说中的兽名。以其能言﹐常欺人﹐故称。
词辩
[相关解释]
1.亦作"词辨"。 2.能言善辩﹔能言善辩之才。
1.亦作"词辨"。 2.能言善辩﹔能言善辩之才。
谈天
[相关解释]
1.战国齐阴阳家邹衍(邹﹐一作驺)其语宏大迂怪﹐故称"谈天"。《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裴髎集解引刘向《别录》﹕"驺衍之所言﹐五德终始﹐天地广大﹐尽言天事﹐故曰'谈天'。"后专指以天人感应来解释自然与人事的关系。 2.能言善辩。 3.聊天﹐闲聊。 4.看相算命。
1.战国齐阴阳家邹衍(邹﹐一作驺)其语宏大迂怪﹐故称"谈天"。《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裴髎集解引刘向《别录》﹕"驺衍之所言﹐五德终始﹐天地广大﹐尽言天事﹐故曰'谈天'。"后专指以天人感应来解释自然与人事的关系。 2.能言善辩。 3.聊天﹐闲聊。 4.看相算命。
轻而易举
[相关解释]
形容事情容易办,非常省力他不但学识广博,而且能言善辩,所以能够轻而易举地击败辩论对手。
形容事情容易办,非常省力他不但学识广博,而且能言善辩,所以能够轻而易举地击败辩论对手。
辞辩
[相关解释]
1.能言善辩。 2.巧妙的言辞。 3.言谈﹐谈吐。
1.能言善辩。 2.巧妙的言辞。 3.言谈﹐谈吐。
辨利
[相关解释]
1.言辞流利﹐能言善辩。辨﹐通"辩"。
1.言辞流利﹐能言善辩。辨﹐通"辩"。
辨士
[相关解释]
1.能言善辩之士﹐游说之士。辨﹐通"辩"。
1.能言善辩之士﹐游说之士。辨﹐通"辩"。
辨捷
[相关解释]
1.能言善辩﹐才思敏捷。辨﹐通"辩"。
1.能言善辩﹐才思敏捷。辨﹐通"辩"。
辨敏
[相关解释]
1.能言善辩﹐才思敏捷。辨﹐通"辩"。
1.能言善辩﹐才思敏捷。辨﹐通"辩"。
辨舌
[相关解释]
1.能言善辩的口才。辨﹐通"辩"。
1.能言善辩的口才。辨﹐通"辩"。
辩人
[相关解释]
1.能言善辩的人。
1.能言善辩的人。
辩利
[相关解释]
1.言辞流利﹐能言善辩。
1.言辞流利﹐能言善辩。
辩口
[相关解释]
1.谓善于辞令﹐能言善辩。 2.指能言善辩的口才。
1.谓善于辞令﹐能言善辩。 2.指能言善辩的口才。
辩口利舌
[相关解释]
1.能言善辩﹐伶牙利嘴。
1.能言善辩﹐伶牙利嘴。
辩士
[相关解释]
〈书〉能言善辩的人。
〈书〉能言善辩的人。
辩女
[相关解释]
1.能言善辩的女子。(1)指春秋楚昭氏之妻『刘向《列女传》有"楚野辩女"篇。(2)即赵津女『刘向《列女传.赵津女娟》载﹕赵娟父系黄河一渡口之船夫。赵简子南击楚﹐娟父醉卧﹐不能如约渡简子过河。简子欲杀之﹐娟为父辩解﹐因得免。三国魏曹植《鞞舞歌.精微篇》"辩女解父命,何况健少年!"黄节注"《列女传》赵津女娟列《辩通传》,故曰辩女。"
1.能言善辩的女子。(1)指春秋楚昭氏之妻『刘向《列女传》有"楚野辩女"篇。(2)即赵津女『刘向《列女传.赵津女娟》载﹕赵娟父系黄河一渡口之船夫。赵简子南击楚﹐娟父醉卧﹐不能如约渡简子过河。简子欲杀之﹐娟为父辩解﹐因得免。三国魏曹植《鞞舞歌.精微篇》"辩女解父命,何况健少年!"黄节注"《列女传》赵津女娟列《辩通传》,故曰辩女。"
辩才无碍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指佛﹑菩萨等讲解佛法道理圆通﹐言词流畅﹐毫无障碍。 2.泛指能言善辩。
1.佛教语。指佛﹑菩萨等讲解佛法道理圆通﹐言词流畅﹐毫无障碍。 2.泛指能言善辩。
辩捷
[相关解释]
能言善辩,才思敏捷机警辩捷|发言辩捷。
能言善辩,才思敏捷机警辩捷|发言辩捷。
辩敏
[相关解释]
1.谓能言善辩﹐才思敏捷。
1.谓能言善辩﹐才思敏捷。
辩给
[相关解释]
能言善辩捷敏辩给|太叔广甚辩给。
能言善辩捷敏辩给|太叔广甚辩给。
辩黠
[相关解释]
1.能言善辩﹐灵巧聪明。
1.能言善辩﹐灵巧聪明。
金瓠
[相关解释]
1.三国魏曹植《金瓠哀辞》序﹕"金瓠﹐予之首女﹐虽未能言﹐固以授色知心矣!生十九旬而夭折﹐乃作此辞。"后以"金瓠"喻夭折的爱女。
1.三国魏曹植《金瓠哀辞》序﹕"金瓠﹐予之首女﹐虽未能言﹐固以授色知心矣!生十九旬而夭折﹐乃作此辞。"后以"金瓠"喻夭折的爱女。
铁嘴
[相关解释]
1.比喻能言善辩的人。 2.迷信者称算命极准的人。因其言必有中﹐不可改移﹐故称。 3.鸟名。
1.比喻能言善辩的人。 2.迷信者称算命极准的人。因其言必有中﹐不可改移﹐故称。 3.鸟名。
铁嘴钢牙
[相关解释]
1.比喻能言善辩。
1.比喻能言善辩。
鹦猩
[相关解释]
1.鹦鹉与猩猩。二者均为善于模仿人言的禽兽,故并称。语本《礼记.曲礼上》"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1.鹦鹉与猩猩。二者均为善于模仿人言的禽兽,故并称。语本《礼记.曲礼上》"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