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罢的内容。
带有罢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匹锦 [相关解释]
1.《南史·江淹传》"为宣城太守时罢归,始泊禅灵寺渚,夜梦一人自称张景阳,谓曰'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淹探怀中得数尺与之。此人大恚曰'那得割截都尽?'顾见丘迟谓曰'余此数尺,既无所用,以遗君。'自尔淹文章踬矣。"后以"一匹锦"比喻文采。
一字师 [相关解释]
①纠正一个字错误的老师。据《唐摭言·切磋》记载,李相读《春秋》,误将音敕略切”的。妫洌幔豹!弊帜畛闪穗逢星小薄J毯蛟谂员叩男±敉褡地指出他的错误,李相非常惭愧,让这位小吏受北面之礼”,并称他为一字师”。②帮助修改诗文中一个字的老师。据《诗人玉屑·一字师》记载,诗僧齐己带着自己的《早梅》诗去谒见郑谷,郑谷读罢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两句后说梅开数枝”,说明这已经不是早梅”了,不如改成一枝”为好。齐己立即下拜致谢。以后,郑谷被人称为一字师”。
七老会 [相关解释]
1.唐白居易晩年家居洛阳,招请好友九人宴饮,其中胡杲﹑吉皎﹑郑据﹑刘真(一作刘贞)﹑卢真﹑张浑与白居易均年在七十以上,称七老会。宴罢,各赋《七老会诗》一首。
三不归 [相关解释]
1.三种乐而忘归的现象。《管子.轻重丁》"男女相好﹐往来之市者﹐罢市﹐相睹树下﹐谈语终日不归;男女当壮﹐扶辇推舆﹐相睹树下﹐欢笑超距﹐终日不归;父兄相睹树下﹐论议玄语﹐终日不归。是以田不发﹐五谷不播﹐麻桑不种﹐蠒缕不治。内严一家而三不归﹐则帛布丝纩之贾﹐安得不贵?"后因称流连忘返为"三不归"。 2.无着落;没办法。
三八制 [相关解释]
1.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等地工人大罢工,提出实行每天工作八小时﹑教育八小时﹑休息八小时的制度﹑俗称"三八制"。
三已 [相关解释]
1.谓三度或多次罢官。语出《论语.公冶长》"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三已心 [相关解释]
1.不以一再罢官为意的情怀。
三舍法 [相关解释]
1.宋神宗时取士法,为元丰新法之一。其法分太学为外舍﹑内舍﹑上舍,别生员为三等而置之。依一定年限和条件,由外舍升入内舍继而升上舍。最后按科举考试法,分别规定其出身并授以官职。在舍读经为主,以济当时科举偏重文词之不足。绍圣中,曾一度废科举,专以三舍法取士。宣和三年,诏罢此法。见《宋史.选举志一》﹑《选举志二》。
三说法 [相关解释]
1.宋干兴以来,西北兵饷不足,募商人输纳刍粟,官府给券,而以茶偿之◇又益以东南缗钱﹑香药﹑犀齿,谓之三说法。天圣元年曾罢此法,后又一度复行。见《宋史.食货志下五》。
三黜 [相关解释]
1.三次被罢官。 2.形容宦途不利。
不休 [相关解释]
1.不停止,不罢休。
不歇 [相关解释]
1.不罢休;不停止。
不算 [相关解释]
1.无数。 2.不了结,不罢休。 3.算不上,称不上。
不解 [相关解释]
1.不能解开;不能分开。 2.不能解救;不能和解。 3.不止;不罢休。 4.不懂,不理解。
东坡纸 [相关解释]
1.宋神宗熙宁四年正月,宫中要买"浙灯"四千余盏,并令减价强行收购。时任开封府推官的苏轼上《谏买浙灯状》,指出"陛下以耳目不急之玩,而夺其口体必用之资。卖灯之民,例非豪民,举债出息,畜之弥年,衣食之计,望此旬日。陛下为民父母,唯可添价贵买,岂可减价贱酬!"状上,买灯之事竟罢◇因称谏书为"东坡纸"。
东封西款 [相关解释]
1.谓边境罢战修好。封,封爵;款,归顺。
东山屐 [相关解释]
1.晋谢安在金陵城东筑别墅,常着屐来此游憩。谢玄等破苻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阅书既竟,了无喜色,棋如故。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事见《晋书.谢安传》◇因以"东山屐"为典。
两街 [相关解释]
1.唐代首都长安的横街和朱雀大街的合称♂街北侧是宫城,为皇室所居﹑宫廷所在,南侧是皇城,为百官署衙所在。朱雀大街纵贯全城,在皇城的一段称承天门街(又称"天街")。(1)指朝廷和官署所在。《新唐书.李德裕传》"又罢京兆筑沙堤﹑两街上朝卫兵。"(2)泛指权贵和士大夫所居之繁华处所。唐李洞《赠三惠大师》诗"诏落五天开夏讲,两街人竞礼长眉。"唐孙棨《序》"然率多膏粱子弟,平进岁不及三数人,由是仆马豪华,宴游崇侈,以同年俊少者为两街探花使,鼓扇轻浮,仍岁滋甚。"宋杨万里《迓使客夜归》诗"水与天争一轮月,市声人语两街
中山舰事件 [相关解释]
1926年3月18日,蒋介石指使亲信传达命令,调中山舰到黄埔待命。当中山舰抵黄埔后,国民党右派分子即散布谣言,说海军局代理局长李之龙(共产党员)擅调中山舰至黄埔阴谋暴动”。3月20日,蒋以此为借口,实行戒严,扣留中山舰,逮捕李之龙等,并派兵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拘捕黄埔军型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的全体共产党员。时称三·二∈录”。由于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陈独秀、张国焘妥协退让,使蒋的阴谋得以实现。
中罢 [相关解释]
1.犹中止。
举枉措直 [相关解释]
1.起用奸邪者而罢黜正直者。语出《论语.为政》"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邢昺疏"举邪枉之人用之,废置诸正直之人。"按,错,同"措"。
举直错枉 [相关解释]
1.起用正直者而罢黜奸邪者。
九朽一罢 [相关解释]
1.中国画描绘人物的一种方法。
九老会 [相关解释]
1.唐白居易退居洛阳时,有九老之会。 2.宋李昿罢相,居京师,思继白居易九老之会,与宋琪﹑杨徽之﹑魏丕﹑李运﹑朱昂﹑武允成﹑张好问﹑释赞宁等亦作九老会。见宋王禹偁《左街僧录通惠大师文集序》。
也罢 [相关解释]
①助词。表示只好这样;算了你不去也罢,只是少了一个人。②助词。前后连用,表示在任何情况下都如此你去也罢,不去也罢,与我无关。
书愤 [相关解释]
诗篇名。南宋陆游作。当时作者罢官闲居在乡。诗中回顾了自己青壮年时代的军旅生涯,感慨功业未成而身已衰老,并流露出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全诗气概悲壮,语意深沉。第三、四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不用一个动词,即写出南宋两大主要战线的典型特征,是广为后人传诵的名句。
书空咄咄 [相关解释]
语出《世说新语·黜免》晋代殷浩被罢官,整天向空中写字。别人暗中观察他,发现只是写咄咄怪事”四字而已◇用以形容叹息、愤慨、惊讶等书空咄咄知谁解!
二七大罢工 [相关解释]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举行的反帝、反军阀的政治罢工。2月7日,军阀吴佩孚在汉口、长辛店等地镇压罢工工人,造成流血惨案,所以这次罢工叫二七大罢工。
二次革命 [相关解释]
即讨袁之役”。继辛亥革命后爆发的反对袁世凯独裁的武装斗争。1913年,袁世凯派人刺死宋教仁,又大借外债,准备以武力镇压革命势力。孙中山号召讨伐袁世凯。袁罢免国民党籍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7月,国民党人在江西湖口起兵讨袁,广东、上海、安徽等地先后宣布独立,并组织讨袁军。由于国民党缺乏明确纲领,内部涣散,在袁军大举进攻下,二次革命”最后失败。
云已 [相关解释]
1.犹言而已,罢了。 2.犹言完了,休止。
五一节 [相关解释]
即国际劳动节”。全世界劳动人民团结战斗的节日。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二十万工人举行大罢工,要求实现八小时工作制。1889年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决定以每年的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
五卅运动 [相关解释]
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商纱厂日本职员枪杀工人顾正红(共产党员),打伤工人十余人,激起全市工人、学生和市民的愤怒。30日,上海学生两千余人在租界内进行反帝宣传,声援工人斗争,遭租界巡捕逮捕。随后群众万余人集中在公共租界南京路巡捕房门口,要求释放被捕者,又遭英国巡捕开枪屠杀,死十余人,伤几十人,造成五卅惨案”。中国共产党立即决定组织行动委员会,建立各阶级统一战线,号召全市人民举行罢工、罢课、罢市,抗议英帝国主义的暴行。工人坚持罢工三个多月,在8月中旬先后复工。全国有数百个城镇、一千七百万人参加了集会、游
五四运动 [相关解释]
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战胜国在巴黎举行和平会议”。会议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获得的特权转交给日本,北洋军阀政府竟准备签字承认。5月4日,北京学生三千余人在天安门前举行示威,高呼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等口号,示威队伍还火烧交通总长曹汝霖住宅,痛打在曹家的驻日公使章宗祥。军阀政府逮捕学生三十余人。学生立即罢课。6月3日后,上海工人发动罢工声援,全国响应,掀起六三运动”,形成了以学生斗争为先导,工人阶级为主力军,包括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革命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相关解释]
亦称二七大罢工”。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郑州召开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阻挠和破坏。4日,京汉铁路沿线三万多工人举行总同盟罢工。7日,吴佩孚派军队对罢工工人进行血腥镇压,江岸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京汉铁路总工会法律顾问共产党员施洋先后惨遭杀害。此后各地工会组织除广东、湖南外都遭封闭,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仪鸾司 [相关解释]
1.宋代宫廷掌仪礼的官署。管皇帝祠郊庙﹑出巡﹑宴会和内廷供帐等事务。明初亦设有仪鸾司,职掌则异于宋,不久罢,改置锦衣卫。参阅《明史·职官志五》。
任罢 [相关解释]
1.谓疲于役使。罢,通"疲"。
休停 [相关解释]
1.休闲,停息。 2.指罢官停职。
休务 [相关解释]
1.指停止公务。 2.罢休;停止。
休市 [相关解释]
1.犹言散集,罢市。
休罢 [相关解释]
1.罢休;停止。 2.指辞官。
休革 [相关解释]
1.罢免,革除。
伪学 [相关解释]
1.欺人之学;假学问。宋庆元时,韩侂胄与赵汝愚争权,因朱熹等人倾向赵汝愚,韩得势后,谓贪黩放肆乃人之真情,而廉洁好修者都是伪人,遂称道学为伪学,丞相赵汝愚以下五十九人全部罢斥,禁用赞同朱熹道学观点的士人。
住手 [相关解释]
1.停止手的动作;停止动手。 2.罢休。
何尝 [相关解释]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或并非我~不想去,只是没工夫罢了。
作罢 [相关解释]
1.作为罢论;不进行。
使相 [相关解释]
1.唐代中期凡为宰相者必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故称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衔的节度使为使相。宋初因之,以亲王﹑留守﹑节度使加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者皆谓之使相,实际上不主政事。如王安石罢相后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即其例。明代官场中用以称以辅臣身分督师者,清代用以称呼兼大学士的总督。
侏儒 [相关解释]
1.亦作"侏?"。 2.身材异常短小者;矮子。 3.形容个子矮小。 4.借指未成年人。 5.形容人因未成年而个子矮。 6.古代权贵好以侏儒为倡优取乐,故亦指侏儒中之充任优伶﹑乐师者。 7.借指以迎合统治者而取宠的人。 8.《汉书.东方朔传》载,东方朔不满意自己的地位和待遇,对汉武帝说"朱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朱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后以此典表示不满于不公正的待遇。 9.指梁上短柱。 10.即蜘蛛。
侏儒粟 [相关解释]
1.亦作"侏儒米"。 2.语出《汉书.东方朔传》"朱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朱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后以"侏儒粟"或"侏儒米"借指给对国家贡献甚小的人的俸禄。
倾黜 [相关解释]
1.倾轧罢免。
停废 [相关解释]
1.废黜;罢免。
停罢 [相关解释]
1.停止。
偻句 [相关解释]
1.《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初臧昭伯如晋,臧会窃其寶j偻句,以卜为信与僭,僭吉。"杜预注"偻句,j所出地名。"后因以"偻句"称龟。唐刘禹锡《罢郡归洛阳寄友人》诗"不见蜘蛛集,频为偻句欺。"明焦竑《焦氏笔乘续集.物名》"偻句之地出j,则名j曰偻句。"一说古无地名曰"偻句",偻句乃谓龟背之中高而两旁下。参见清朱彬《经传考证.春秋左氏传.昭公二十五年》。
免册 [相关解释]
1.古代帝王用于罢免大臣的册书。
免罢 [相关解释]
1.罢免,谓解除官职。
免臣 [相关解释]
1.被罢官的人。
免黜 [相关解释]
1.罢免,黜退。多指免官。
入阁 [相关解释]
1.明代罢宰相之名,仿宋置殿阁大学士,以阁在宫内,谓之内阁。大学士入直文渊阁,称为入阁预机务。省称"入阁"。清代因之,唯入阁办事的,专属大学士,而以尚书为协办。
六箴 [相关解释]
1.谓六项劝戒之言。具体内容所指不一。(1)丹扆六箴﹐唐李德裕所上。《新唐书.李德裕传》"时帝昏荒,数游幸,狎比群小,听朝简忽。德裕上《丹扆六箴》……其一曰《宵衣》,讽视朝希晩也;二曰《正服》,讽服御非法也;三曰《罢献》,讽敛求怪珍也;四曰《纳诲》,讽侮弃忠言也;五曰《辨邪》,讽任群小也;六曰《防微》,讽伪游轻出也。"(2)心﹑口﹑耳﹑目﹑手﹑足六戒。唐皮日休《六箴序》"帝身且不德,能帝天下乎?能主家国乎?因为《心》﹑《口》﹑《耳》﹑《目》﹑《手》﹑《足》箴,书之于绅。安不忘危,慎不忘《六箴》乎?"(3)
兰闺 [相关解释]
香闺。女子的居室兰闺织锦秦川女|妆罢出兰闺|双燕集兰闺。
养老马 [相关解释]
1.比喻不抛弃曾出过力﹑有过贡献的人。语本《韩诗外传》卷八"昔者田子方出,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以问于御者曰'此何马也?'御曰'故公家畜也。罢而不为用,故出放之也。'田子方曰'少尽其力,而老弃其身,仁者不为也。'束帛而赎之。穷士闻之,知所归心矣。"
内祠 [相关解释]
1.指宫观使。宋真宗时设宫观使,掌在京宫观,以宰执充任◇作为安置罢职大臣的职衔。
凄迷 [相关解释]
①形容景物凄凉迷茫景色凄迷。②悲伤怅惘缺壶歌罢意凄迷。
凉衫 [相关解释]
1.南宋士大夫的白色便服。绍兴末,诏用朱熹言,罢紫衫,以凉衫视事。至干道初年,礼部侍郎王曮又以凉衫纯素,似凶服,奏请除乘马道途许服外,馀不得服。自后凉衫只用为凶服。
出朝 [相关解释]
1.谓被罢去朝内官职。
凿井得铜奴得翁 [相关解释]
1.谓事出偶然﹐意外巧合。语出《太平御览》卷四七二引汉应劭《风俗通》﹕"河南平阴庞俭﹐本魏郡邺人﹐遭仓卒之世﹐失其父。时俭三岁﹐弟纔襁抱耳。流传客居﹐庐里中凿井﹐得钱千余万﹐遂温富。俭作府吏﹐躬亲家事﹐行求老仓头谨信属任者﹐年六十余﹐直二万钱﹐使主牛马耕种。有宾婚大会﹐母在堂上﹐酒酣陈乐歌笑。奴在灶下助厨﹐窃言﹕'堂上母﹐我妇也。'客罢﹐婢语次说老奴无状﹐为妄语﹐所说不可道也。穷志(诘)具白。母谓婢试问其形状。奴曰﹕'家居邺时﹐在富乐里宛西﹐妇艾氏女﹐字阿横﹐大儿字阿嶷﹐小儿曰越子。时为县吏﹐为人所略卖。
前贤 [相关解释]
前代有才德的名人西邻吊罢东邻贺,歌哭前贤较有情。
劳罢 [相关解释]
1.疲劳;疲倦。
卖痴呆 [相关解释]
1.宋时吴中民俗,除夕小儿绕街呼叫卖痴卖呆。意谓将痴呆转移给别人。据宋范成大《腊月村田乐府十首序》载"其九《卖痴呆词》分岁罢,小儿绕街呼叫云'卖汝痴!卖汝呆!'世传吴人多呆,故儿辈讳之,欲贾其余,益可笑。"
却罢 [相关解释]
1.亦作"却罢"。 2.犹也罢。应答之词。
卷堂 [相关解释]
1.全堂散伙。指生员集体罢学或僧人集体离寺。
台长 [相关解释]
1.古时御史台的长官。一般指御史大夫。明代罢御史台﹐置都察院﹐则以左右都御史为台长。
叶燮(1627-1703) [相关解释]
清代文学批评家。字星期,号己畦,浙江嘉兴人,晚年定居吴江横山(今属江苏),人称横山先生。康熙年间进士。任宝应知县,因得罪上官,罢职。能诗文,有《己畦集》。诗论专著《原诗》,有独到见解。
司空见惯 [相关解释]
孟fdc7!侗臼率·情感》记载唐代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司空李绅曾在家中设宴招待他,命歌伎劝酒。刘作诗有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之句◇以司空见惯”为看得多了,不以为奇之意。
司隶 [相关解释]
1.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武帝置司隶校尉,领兵一千二百人,捕巫蛊,督察大奸猾◇罢其兵,改察三辅﹑三河﹑弘农七郡。哀帝时称司隶,东汉复旧称,仍察七郡。魏晋以后沿用,唐废。参阅《通典.职官十四》。
吃不退 [相关解释]
1.亦作"吃不退"。 2.犹言吃不罢。
啸云侣 [相关解释]
1.传说唐广德中,有孙恪者,游洛中一大第,见袁氏女,遂纳为室◇十余年,携二子至峡山寺。袁氏欣然易服理妆,诣老僧,乃持一碧玉环献僧,曰"此是院中旧物。"僧初不晓,及斋罢,有野猿数十,悲啸扪萝而跃,袁氏恻然,俄命笔题诗曰"刚被恩情役此心,无端变化几湮沉;不如逐伴归山去,长啸一声烟雾深。"乃掷笔于地,遂裂衣化为老猿,追啸者跃树而去。老僧方悟,曰"此猿是贫道为沙弥时所养……碧玉环者,本诃陵胡人所施,当时亦随猿颈而往。"见唐裴铏《传奇.孙恪》◇因以为典,称野猿为"啸云侣"。
善罢干休 [相关解释]
1.见"善罢甘休"。
善罢甘休 [相关解释]
1.亦作"善罢干休"。 2.轻易地了结。多用于否定。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相关解释]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在上海发动的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利用上海青红帮头子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等,雇佣武装流氓冒充工人袭击工人纠察队队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即借口调解工人内讧”,强行将纠察队缴械,致使纠察队员死百余人,伤二百余人。上海总工会委员长共产党人汪寿华被杜月笙骗去秘密杀害。13日,上海工人和市民十万人举行罢工集会和游行。队伍行至宝山路时,遭蒋介石军队开枪屠杀,死百余人,伤无数。接着蒋介石又封闭上海总工会和其他革命团体,捕杀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仅三天内就有三百多人被
团营 [相关解释]
1.明自土木之役后,京军三大营(五军﹑三千﹑神机)损失殆尽。景泰中,于谦从三营中选精兵十万,分十营集中操练,称为团营。嘉靖时罢团营,恢复旧制。
坐废 [相关解释]
1.获罪罢职。 2.白白废弃不用。
堂食 [相关解释]
1.唐时政事堂的公膳。据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载,每朝会罢,宰相百僚会食都堂,故名。 2.泛指公署膳食。
天人三策 [相关解释]
1.《汉书.董仲舒传》载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以"天人感应"说为其对策要旨﹐所对凡三﹐世称"天人三策"。说明"王者承天意以从事"﹐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絶其道﹐勿使并进"﹐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仲舒所对﹐为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
太官葱 [相关解释]
1.《汉书.循吏传.召信臣》"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藴火﹐待温气乃生﹐信臣以为此皆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不宜以奉供养﹐及它非法食物﹐悉奏罢。"后以冬葱为太官葱。
夹袋中人物 [相关解释]
1.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丞相许国吕文穆公》"公夹袋中有册子﹐每四方替罢谒见﹐必问其有何人才﹐客去随即疏之﹐悉分门类。或有一人而数人称之者﹐必贤也。朝廷求贤﹐取之囊中。故公为相﹐文武百官各称职者﹐以此。"《宋史.施师点传》"师点惓惓搜访人才﹐手书置夹袋中﹐谓蜀去朝廷远﹐人才难以自见﹐蜀士之贤者﹐使各疏其所知﹐差次其才行﹑文学﹐每有除授﹐必列陈之。"后成为收揽人才以备选用的典实。明张居正《答总宪张崌崃言用人》﹕"别楮所荐诸贤﹐皆一时之俊﹐处吾夹袋中宁止朝夕。"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四二﹕"夹袋搜罗海内空﹐
奉朝请 [相关解释]
1.古代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朝见为请。因称定期参加朝会为奉朝请『代退职大臣﹑将军和皇室﹑外戚多以奉朝请名义参加朝会。晋代以奉车﹑驸马﹑骑三都尉为奉朝请﹐南北朝设以安置闲散官员﹐隋初罢之﹐另设朝请大夫﹑朝请郎﹐为文散官。
如此而已 [相关解释]
1.就是这样罢了,再没有别的。
姚文元(1931- ) [相关解释]
浙江诸暨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解放日报》编委。1965年在江青的指使下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化大革命”中,任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成员、上海市革委会第一副主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二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与江青、张春桥、王洪文结成四人帮”,阴谋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1977年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永远开除其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1981年被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
媚川都 [相关解释]
1.五代南汉刘鋹据岭南,于海门镇置兵八千人,专以采珠为事,号为"媚川都"。至宋开宝五年诏罢置。
媸妍 [相关解释]
①美丑不辨媸妍。②好坏;贤愚不分媸妍。③高下一争媸妍而后罢。
子j [相关解释]
1.汉王莽时钱币中的一种。王莽即位后,罢错刀﹑契刀及五铢钱,更作金﹑银﹑龟﹑贝﹑钱﹑布六种钱币。龟币又有元龟﹑公龟﹑侯龟﹑子龟,是为龟宝四品,"子龟"币值最小。参阅《汉书·食货志下》。
孟买一九四曜馨展 [相关解释]
1908年7月23日至28日,印度孟买工人为抗议英国殖民当局逮捕国大党领袖提拉克而举行的总罢工。参加罢工的工人达十万人以上,并与军警发生流血冲突。这是印度无产阶级的第一次政治性总罢工。
定交 [相关解释]
1.结为朋友。 2.停止;罢休。
寇莱公 [相关解释]
1.即北宋政治家莱国公寇准。字平仲。景德元年契丹军进攻时任宰相,反对王钦若等南迁的主张,力主抗战,促使真宗往澶州督战,与辽订立澶渊之盟。不久被王钦若排挤罢相。天禧初年复相,封莱国公,四年又被丁谓排挤降官◇被贬死于雷州。能诗,今传有《寇忠愍公诗集》三卷。
寝停 [相关解释]
1.犹言停罢。免职。
寝免 [相关解释]
1.罢免;免去。
寝夺 [相关解释]
1.罢免;免除。
寝罢 [相关解释]
1.废除;停止。
少年飘泊者 [相关解释]
中篇小说。蒋光慈作。1926年发表。汪中出身佃农,父母被地主害死后,他只身飘流在外,后当了纱厂工人,并参加工会工作。1923年二七大罢工失败,他被捕入狱。出狱后投考了黄埔军校,后在惠州一战中牺牲。
少年飘泊者(少shào) [相关解释]
中篇小说。蒋光慈作。1926年发表。汪中出身佃农,父母被地主害死后,他只身飘流在外,后当了纱厂工人,并参加工会工作。1923年二七大罢工失败,他被捕入狱。出狱后投考了黄埔军校,后在惠州一战中牺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