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6 查到相关编排的内容。
带有编排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上下平 [相关解释]
1.《切韵》﹑《广韵》﹑《集韵》等韵书按平﹑上﹑去﹑入四声编排,上﹑去﹑入各为一卷,平声因字多,又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两卷,简称"上下平"。参阅清陈澧《切韵考》。
中国丛书综录 [相关解释]
丛书目录。1959-1962年上海图书馆编,中华书局出版。分三册。第一册总目”,第二册子目”,第三册索引”。共收丛书二千七百九十七种,子目七万余条。编排得当,便于检索。
剪辑 [相关解释]
①影片、电视片的一道制作工序,按照剧本结构和创作构思的要求,把拍摄好的许多镜头和声带,经过选择、剪裁、整理,编排成结构完整的影片或电视片。②经过选择、剪裁,重新编排,也指这样编排的作品~照片ㄧ新闻图片 ~ㄧ话剧录音~。
大班 [相关解释]
1.清代称新科进士引见时按一﹑二﹑三甲编排的班列。 2.旧称外国公司﹑洋行的经理。 3.幼儿园里由五或六周岁至六或七周岁儿童所编成的班级。
字典 [相关解释]
以字为单位,按一定顺序编排,逐一说明字的读音、意义和用法的工具书。中国古代称字书”,直到《康熙字典》问世才称字典”。最早的汉语字典是东汉许慎编的《说文解字》。近代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综合性的,如《新华字典》;一类是专门性的,如《异体字字典》。
律例馆 [相关解释]
1.清代官署名。顺治二年始设;乾隆七年隶刑部。掌修法令,刊定条式颁行。每经五年汇辑编排,称小修;满十年,重新补充删减,定为宪典,颁行全国,称大修。此外,兼掌稽核各司案件。参阅《清史稿.职官志一》。
排次 [相关解释]
1.依次排列;编排。 2.谓一个接着一个﹐连续不断。
排缵 [相关解释]
1.编排。
文谱 [相关解释]
1.文官的谱录。 2.系统编排的文辞谱录。
料次 [相关解释]
1.编排整理。
木岸 [相关解释]
1.编排木桩,填以土石的堤防。
本纪 [相关解释]
纪传体史书中帝王的传记,一般按年月编排重要史实,列在全书的前面,对全书起总纲的作用。
杂次 [相关解释]
1.错杂编排。
栈轸 [相关解释]
1.指编排竹木而成的车箱,不张皮革。
照相排版 [相关解释]
使用照排机进行排版的技术。先按原稿制出穿孔信号纸带、磁带或软磁盘,照排机即根据输入信号通过字库选字,由光机组合、阴极射线管扫描或激光扫描产生文字图像,经电子计算机控制编排版面。
版面 [相关解释]
①书报杂志上每一页的整面。②书报杂志的每一面上文字图画的编排形式~设计。
目录 [相关解释]
①也叫目次”。书刊中,排在正文之前的文字,内容多为说明书刊结构状况、文章标题、页码等。②也叫书目”。著录一批相关图书,按一定次序编排而成的工具书。如《四库全书总目》、《中国善本书提要》等。
竹筏 [相关解释]
1.用粗竹竿编排而成的渡水用具。
索引 [相关解释]
也称引得”、通检”、备检”。根据需要,将书籍、报刊等中的有关事项(如字、词、人名、地名、书名、刊名、篇名、主题等)分别摘录,注明出处页数,按一定的检索方法编排,供人查阅。一般附在有关著作的后面,也有独立成书的。
纂次 [相关解释]
1.编撰;编排。
绪次 [相关解释]
1.整理编排。 2.头绪。
编列 [相关解释]
①编排他把文章辑在一起,~成书。②制定规程、计划等,安排有关项目。
编年 [相关解释]
按史实发生或文章写作的年、月、日顺序编排~史ㄧ~文集。
编年体 [相关解释]
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按年、月、日编排史实。如《春秋》、《资治通鉴》等就是编年体史书。
编排 [相关解释]
①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先后课文的~应由浅入深。②编写剧本并排演~戏剧小品。
编次 [相关解释]
按一定的次序编排。
编贝 [相关解释]
1.编排起来的贝壳。常用以比喻洁白整齐的牙齿。
考列 [相关解释]
1.考订编排。 2.经考核后列入。
裒次 [相关解释]
1.搜集编排。
词典 [相关解释]
一作辞典”。汇集语言里的词语,按一定顺序编排,逐一解释,供人检索查阅的工具书。有语文词典、专科词典和综合性词典之分。世界上最早的词典是中国西汉初编纂的《尔雅》。
谱列 [相关解释]
1.谓按照事物的类别或系统来编排。
辞海 [相关解释]
大型词典。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1958年重新修订,1979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三卷本。1989年再次修订出版。词目包括一般词语和百科词语两部分,共十二万余条,一千五百八十八万字。除三卷本外,另有缩印本一卷以及按学科分类编排的二十六个分册。
通栏 [相关解释]
1.书籍报刊上贯通版面不分栏的编排形式。
铨次 [相关解释]
1.谓选授官职的次序。 2.谓编排次序。 3.次序。
铨贯 [相关解释]
1.编排连缀。
韵书 [相关解释]
1.分韵编排的字典。为写作诗﹑赋﹑词﹑曲者检索韵字之用。现存韵书,大都先分四声,再分韵部。凡同声调﹑同韵的字为一部,取其中一个字为标目,用反切注音。最早的韵书是三国魏李登《声类》﹑晋吕静《韵集》,久已亡佚。隋陆法言《切韵》,原书亦不传。宋陈彭年等着《广韵》,分韵太繁,不便应试作诗之用。金人始并为一百零六韵,即后来所谓"平水韵"。元﹑明﹑清以来,文人作诗﹐都以"平水韵"为标准,沿用至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