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3 查到相关经说的内容。
带有经说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何以
[相关解释]
①〈书〉用什么~教我丨~为生。②为什么既经说定,~变卦?
①〈书〉用什么~教我丨~为生。②为什么既经说定,~变卦?
公羊学派
[相关解释]
1.清代的今文经学派。根据今文《公羊》经说﹐发挥其伦理思想或政治主张。其创始人庄存与﹑刘逢禄均为常州人﹐故又称"常州学派"。因今文经学特别重视公羊家的《春秋》学﹐故亦以泛指今文经学。
1.清代的今文经学派。根据今文《公羊》经说﹐发挥其伦理思想或政治主张。其创始人庄存与﹑刘逢禄均为常州人﹐故又称"常州学派"。因今文经学特别重视公羊家的《春秋》学﹐故亦以泛指今文经学。
吴派
[相关解释]
1.明朝中晩期代表画派。明中期画坛以"吴门派"为首,晩期则推崇"松江派"。松江本属吴地,后人因合称两派为"吴派"。 2.清代经学派系之一。导源于吴中惠周惕而成于惠栋。余萧客﹑江声﹑钱大昕﹑王鸣盛﹑江藩等都属这一派。主张搜集汉儒经说,加以疏通,而旁及史学和文学,以保守汉人学说为主。
1.明朝中晩期代表画派。明中期画坛以"吴门派"为首,晩期则推崇"松江派"。松江本属吴地,后人因合称两派为"吴派"。 2.清代经学派系之一。导源于吴中惠周惕而成于惠栋。余萧客﹑江声﹑钱大昕﹑王鸣盛﹑江藩等都属这一派。主张搜集汉儒经说,加以疏通,而旁及史学和文学,以保守汉人学说为主。
坛场
[相关解释]
1.古代设坛举行祭祀﹑继位﹑盟会﹑拜将等大典的场所。 2.法坛。佛家讲经说法之所。 3.指政坛,政治舞台。
1.古代设坛举行祭祀﹑继位﹑盟会﹑拜将等大典的场所。 2.法坛。佛家讲经说法之所。 3.指政坛,政治舞台。
小子
[相关解释]
1.平民百姓。《书.酒诰》"文王诰教小子﹐有正有事﹐无彝酒。"孔传"小子﹐民之子孙也。正官治事﹐下群吏教之﹐皆无常饮酒。"汉扬雄《太玄.将》"小子在渊﹐丈人播船。"范望注"小子﹐谓百姓也。"宋孙奕《履斋示儿编.经说二》"于庶邦则曰诰毖﹐于小子则曰诰教﹐庶邦指士大夫而言……小子指民而言。"一说指属吏。杨树达《积微居读书记.尚书说·酒诰》"聪听祖考之遗训越小大德小子惟一""小子﹐盖谓属吏﹐与下文'邦君御事小子'义同。文盖言不问小职大职及其属官﹐皆当一律听祖考之训也。" 2.称宗亲中男性同辈年轻者及下辈。今用
1.平民百姓。《书.酒诰》"文王诰教小子﹐有正有事﹐无彝酒。"孔传"小子﹐民之子孙也。正官治事﹐下群吏教之﹐皆无常饮酒。"汉扬雄《太玄.将》"小子在渊﹐丈人播船。"范望注"小子﹐谓百姓也。"宋孙奕《履斋示儿编.经说二》"于庶邦则曰诰毖﹐于小子则曰诰教﹐庶邦指士大夫而言……小子指民而言。"一说指属吏。杨树达《积微居读书记.尚书说·酒诰》"聪听祖考之遗训越小大德小子惟一""小子﹐盖谓属吏﹐与下文'邦君御事小子'义同。文盖言不问小职大职及其属官﹐皆当一律听祖考之训也。" 2.称宗亲中男性同辈年轻者及下辈。今用
开缘
[相关解释]
1.佛教徒谓举办法会﹑讲经说法为与佛法有缘,因称举办法会讲经为"开缘"。
1.佛教徒谓举办法会﹑讲经说法为与佛法有缘,因称举办法会讲经为"开缘"。
异文
[相关解释]
1.指音乐中能触发和表现人们不同感情的不同音阶或调式。 2.凡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书记载同一事物而字句互异,包括通假字和异体字,都称异文。 3.指不同的版本和经说。 4.不同的文字。
1.指音乐中能触发和表现人们不同感情的不同音阶或调式。 2.凡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书记载同一事物而字句互异,包括通假字和异体字,都称异文。 3.指不同的版本和经说。 4.不同的文字。
无量塔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指阿育王塔。佛经说阿育王大兴佛事,到处建立寺塔,曾为佛舍利造八万四千塔,布于各地,以推广佛教。
1.佛教语。指阿育王塔。佛经说阿育王大兴佛事,到处建立寺塔,曾为佛舍利造八万四千塔,布于各地,以推广佛教。
燃灯佛
[相关解释]
1.梵语的意译。过去世诸佛之一。佛经说他生时周身光明如灯,故名。
1.梵语的意译。过去世诸佛之一。佛经说他生时周身光明如灯,故名。
狮子吼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比喻佛菩萨说法时震慑一切外道邪说的神威。见《维摩经.佛国品》。 2.泛指传经说法。 3.喻悍妻怒骂之声。
1.佛教语。比喻佛菩萨说法时震慑一切外道邪说的神威。见《维摩经.佛国品》。 2.泛指传经说法。 3.喻悍妻怒骂之声。
筌蹄
[相关解释]
1.亦作"筌蹏"。《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一本作"筌"﹐捕鱼竹器;蹄﹐捕兔网◇以"筌蹄"比喻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 2.南朝士大夫贵族讲经说法时手执的麈尾之类。
1.亦作"筌蹏"。《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一本作"筌"﹐捕鱼竹器;蹄﹐捕兔网◇以"筌蹄"比喻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 2.南朝士大夫贵族讲经说法时手执的麈尾之类。
经说
[相关解释]
1.经书的解说。《墨子》有《经说》上下篇。《汉书.艺文志》载《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经说》六篇。 2.指佛经的言论。
1.经书的解说。《墨子》有《经说》上下篇。《汉书.艺文志》载《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经说》六篇。 2.指佛经的言论。
讲主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指升座讲经说法的高僧。
1.佛教语。指升座讲经说法的高僧。
讲会
[相关解释]
1.僧侣讲经说法的集会。 2.宋明理学家学术论辩的集会﹐是当时书院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始于南宋吕祖谦主持的朱熹﹑陆九渊进行论战的"鹅湖之会"。清朝中叶以后﹐讲会制度逐渐消失。
1.僧侣讲经说法的集会。 2.宋明理学家学术论辩的集会﹐是当时书院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始于南宋吕祖谦主持的朱熹﹑陆九渊进行论战的"鹅湖之会"。清朝中叶以后﹐讲会制度逐渐消失。
讲供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供奉讲经说法者。
1.佛教语。谓供奉讲经说法者。
讲唱
[相关解释]
1.古代讲经﹐先唱经文﹐而后讲说﹐谓之"讲唱"。亦泛指讲经说法。
1.古代讲经﹐先唱经文﹐而后讲说﹐谓之"讲唱"。亦泛指讲经说法。
讲堂
[相关解释]
1.儒师讲学的堂舍。 2.今亦指教室。 3.高僧讲经说法的堂舍。
1.儒师讲学的堂舍。 2.今亦指教室。 3.高僧讲经说法的堂舍。
讲寺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指讲经说法的寺院。 2.特指区别于禅寺和律寺的"教寺"。
1.佛教语。指讲经说法的寺院。 2.特指区别于禅寺和律寺的"教寺"。
讲帐
[相关解释]
1.讲经说法的座席的帷帐。
1.讲经说法的座席的帷帐。
讲时钟
[相关解释]
1.高僧讲经说法时敲击的钟。
1.高僧讲经说法时敲击的钟。
讲殿
[相关解释]
1.讲经说法的殿堂。 2.经筵所在的宫殿。
1.讲经说法的殿堂。 2.经筵所在的宫殿。
讲经说法
[相关解释]
1.讲论宗教经典﹐宣传教义。
1.讲论宗教经典﹐宣传教义。
讲言
[相关解释]
1.谓谈经说法。
1.谓谈经说法。
讲集
[相关解释]
1.讲经说法的集会。
1.讲经说法的集会。
讲鼓
[相关解释]
1.讲经说法时的鼓声。
1.讲经说法时的鼓声。
证讲
[相关解释]
1.谓参悟修炼﹐讲经说法。
1.谓参悟修炼﹐讲经说法。
说知
[相关解释]
1.亦作"说智"。古代墨家的认识论术语。指由逻辑推理得来的知识。语出《墨子.经说上》﹕"知﹐传受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 2.谓说给人听﹐使其知道。
1.亦作"说智"。古代墨家的认识论术语。指由逻辑推理得来的知识。语出《墨子.经说上》﹕"知﹐传受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 2.谓说给人听﹐使其知道。
跏趺
[相关解释]
1.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两足交叉置于左右股上,称"全跏坐"。或单以左足押在右股上,或单以右足押在左股上,叫"半跏坐"。据佛经说,跏趺可以减少妄念,集中思想。 2.泛指静坐,端坐。
1.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两足交叉置于左右股上,称"全跏坐"。或单以左足押在右股上,或单以右足押在左股上,叫"半跏坐"。据佛经说,跏趺可以减少妄念,集中思想。 2.泛指静坐,端坐。
郁攸
[相关解释]
1.火气﹐火焰。《左传.哀公三年》"济濡帷幕,郁攸从之,蒙葺公屋。"杜预注"郁攸,火气也。"一说为救火器具。见清王绍兰《王氏经说》。 2.火灾。 3.形容烟火或热气蒸腾。
1.火气﹐火焰。《左传.哀公三年》"济濡帷幕,郁攸从之,蒙葺公屋。"杜预注"郁攸,火气也。"一说为救火器具。见清王绍兰《王氏经说》。 2.火灾。 3.形容烟火或热气蒸腾。
阿难陀
[相关解释]
1.梵语的译音。意译欢喜﹑庆喜。佛经说他是释迦十大弟子之一﹐斛饭王之子﹐释迦之从弟。二十五岁出家﹐随侍释迦二十五年﹐长于记忆﹐称多闻第一。
1.梵语的译音。意译欢喜﹑庆喜。佛经说他是释迦十大弟子之一﹐斛饭王之子﹐释迦之从弟。二十五岁出家﹐随侍释迦二十五年﹐长于记忆﹐称多闻第一。
青螺
[相关解释]
1.螺的一种。壳形椭圆﹐表面稍暗﹐杂有斑纹。可食。大者其壳可制酒器。 2.指法螺。佛教称讲经说法为吹法螺。因借指佛教经典。 3.喻青山。 4.古代的一种发型。 5.圆形画眉墨。即螺子黛。
1.螺的一种。壳形椭圆﹐表面稍暗﹐杂有斑纹。可食。大者其壳可制酒器。 2.指法螺。佛教称讲经说法为吹法螺。因借指佛教经典。 3.喻青山。 4.古代的一种发型。 5.圆形画眉墨。即螺子黛。
香蹬
[相关解释]
1.寺庙内讲经说法者坐的高凳。
1.寺庙内讲经说法者坐的高凳。
魏石经
[相关解释]
1.三国魏齐王正始年间石刻的儒家经典。字为古文﹑篆﹑隶三体,又称"三体石经"。参阅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经说》﹑清顾炎武《石经考》﹑王国维《观堂集林.魏石经考》。
1.三国魏齐王正始年间石刻的儒家经典。字为古文﹑篆﹑隶三体,又称"三体石经"。参阅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经说》﹑清顾炎武《石经考》﹑王国维《观堂集林.魏石经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