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82 查到相关绍兴的内容。
带有绍兴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云门 [相关解释]
1.周六乐舞之一。用于祭祀天神。相传为黄帝时所作。 2.高耸的大门。多比喻富贵之家。 3.汉云阳县的城门。 4.山门。借指寺庙。 5.急流的出口。因水气状如云雾﹐故称。 6.蜀的代称。 7.指谷口。 8.山名。在浙江绍兴南。亦名东山。山有云门寺。南朝梁处士何胤曾居于此。 9.山名。在山东省青州市南。一名云峰山。 10.山名。在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北﹐连乐昌县界。山有云门寺。五代文偃禅师居此。参见"云门宗"。 11.佛教宗派名。即云门宗。 1 2.人体穴位名。位于前胸外上方﹐当锁骨外端下缘。
五猖会 [相关解释]
1.旧时南方乡村为五猖所作的迎神赛会活动。各地形式不一。绍兴每年农历七月半左右举行,以祈求人寿年丰。
会稽 [相关解释]
1.山名。在浙江省绍兴县东南。相传夏禹大会诸侯于此计功,故名。一名防山,又名茅山。 2.郡名。秦置,今江苏省东部及浙江省西部地。
克敌弓 [相关解释]
1.良弓名。南宋绍兴年间韩世忠据神臂弓改造而成。"其发可至百步,其劲可穿重甲",成为对付金人铁骑的精良兵器。见宋王明清《挥麈三录》卷三﹑《宋史.兵志十一》。一说本于徽宗时知雄州和诜所上制胜强远弓(亦称凤凰弓),见宋岳珂《梙史》卷五。
六科 [相关解释]
1.唐宋时科举取士的六种科目。唐六科为明经﹑进士﹑秀才﹑明法﹑明书﹑明算。唐刘肃《大唐新语.厘革》"隋炀帝改置明(经)﹑进(士)二科。国家因隋制,增置秀才﹑明法﹑明字﹑明算,并前为六科。"宋景德天圣时﹐其六科为一﹑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二﹑博达坟典﹐明于教化;三﹑才识兼茂﹐明于体用;四﹑详明政理﹐可使从政;五﹑识洞韬略﹐运筹决胜;六﹑军谋宏远﹐材任边寄。绍兴年间﹐又以文章典雅﹑节操方正﹑法理该通﹑节用爱民﹑刚方岂弟﹑智勇绝伦为六科。参阅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制度.六科》。 2.明清官制设有六科给事中﹐简称
六陵 [相关解释]
1.指永思陵﹑永阜陵﹑永崇陵﹑永茂陵﹑永穆陵﹑永绍陵﹐乃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的陵墓﹐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十八公里之宝山(又名攒宫山)。
兰亭 [相关解释]
1.亭名。在浙江省绍兴市西南之兰渚山上。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之谢安等同游于此,羲之作《兰亭集序》。 2.指《兰亭帖》。 3.见"兰亭春"。
兰亭帖 [相关解释]
1.又称《禊帖》﹑《兰亭集序帖》。著名的行书法帖。东晋王羲之书。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上巳,羲之和谢安﹑孙绰等修禊于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临流赋诗,羲之草序,用蚕茧纸﹑鼠须笔书之。书法遒媚劲健,绝代更无,为隋唐诸家师法。惜唐宋两代,真本已亡。临摹本甚多,以欧阳询的"定武本"﹑褚遂良的"神龙本"颇能近真。此外摹写翻刻者多至数十百,而善本鲜见。
兰渚 [相关解释]
1.渚的美称。 2.渚名。在浙江省绍兴市西南。《明一统志》谓,兰渚在绍兴府南二十五里,即晋王羲之曲水赋诗处。《兰亭集序》所谓"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至今犹然。
凉衫 [相关解释]
1.南宋士大夫的白色便服。绍兴末,诏用朱熹言,罢紫衫,以凉衫视事。至干道初年,礼部侍郎王曮又以凉衫纯素,似凶服,奏请除乘马道途许服外,馀不得服。自后凉衫只用为凶服。
制举 [相关解释]
1.制订盐贤才的方法。 2.唐代科举取士制度之一。除地方贡举外,由皇帝亲自诏试于殿廷称为"制举科"。简称"制举"或"制科"。宋代因之,如南宋绍兴年间开博学鸿词科。清代如康熙十七年﹑乾隆元年的两次博学鸿词科及清末的经济特科等,亦皆属制举性质。 3.后皇帝殿试进士亦称"制举"。参阅清顾炎武《日知录.制科》。
北寺塔 [相关解释]
1.原名报恩寺塔。在江苏苏州市旧城北部北寺内,为苏州名胜。相传为三国孙权之母吴夫人建造,现存建筑是南宋绍兴年间所重修。八面九层,可供登临。是一座高大完美的楼阁式砖木结构古塔。
半月泉 [相关解释]
1.泉名。在浙江绍兴县境。 2.泉名。在浙江省吴兴县境。
厓山 [相关解释]
1.山名。又名厓门山。在广东新会县南大海中。与汤瓶嘴对峙如门,形势险要。宋绍兴时置厓山寨,为扼守南海门户。宋末为抗元最后据点,陆秀夫负帝昺投海于此。
合门使 [相关解释]
1.官名。唐末﹑五代有合门使,掌供奉乘舆,朝会游幸,大宴引赞,引接亲王宰相百僚藩国朝见,纠弹失仪。五代以来,多以处武臣。宋置东﹑西上合门使各三人,副使各二人,多以处外戚勋贵。绍兴五年,诏右武大夫以上并称知合门事,官未至者称同知合门事,在知合门之下。参阅《宋史.职官志六》﹑《文献通考.职官十二》。
土特产 [相关解释]
1.土产和特产的并称。在我国,土产一般指各地的农副业产品和部分手工业产品,如松香﹑毛竹﹑栲胶﹑陶瓷器﹑丝织品﹑花边﹑水果等。特产指各地土产中具有独特品质﹑风格或技艺的产品,如杭州的织锦﹑景德镇的瓷器﹑宜兴的陶器﹑绍兴的黄酒﹑南丰的蜜橘﹑汕头的抽纱等。
堕民 [相关解释]
1.称惰民。绍兴也叫"乐户"。元灭南宋后,将俘虏和罪犯集中于绍兴等地,称之为"怯怜户";明编户籍,统称为"丐户",或为后世"堕民"来源之一。又相传宋将焦光瓒率部降金,宋人引以为耻,乃贬其部卒之籍,称为"堕民"。或谓指明初张士诚﹑方国珍的部属。数百年来被视为"贱民"的一种,不许与一般平民通婚,不许应科举,多任婚丧喜庆的杂役等事。清雍正时削籍,与平民同列。但与其他居民的界线,解放后才完全消失。
大戏 [相关解释]
1.大型的戏曲。戏的角色行当齐全﹐情节复杂。 2.方言。指京剧。 3.绍兴的地方戏之一。包括高调班(文班)及乱弹班(武班)。
天长观 [相关解释]
1.古迹名。唐贺知章旧宅。在浙江省绍兴县东北。原名千秋观。参见"千秋观"。
宣谕使 [相关解释]
1.官名。宋置。专掌奉使宣谕朝廷旨意,事毕即去职。绍兴后以宣谕使负责招抚,或按察官吏,或节制军马,职权渐重。参阅《宋史.职官志七》。
山阴道上 [相关解释]
1.指今绍兴西南郊沿途一带。这里以景物美而多着称。山阴,旧县名,在今绍兴市。
平水 [相关解释]
1.平治水利。 2.指银子的标准成色。 3.集市名。在浙江绍兴东南,傍平水溪。唐时已成市,见唐元稹《序》。附近盛产茶,名为"平水茶"。 4.旧平阳府城(今山西临汾)的别称,以城西南有平水支流得名。金元时称平阳所刻书籍为"平水板"。
张孝祥(1132-1170) [相关解释]
南宋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乌江(今安徽和县)人。绍兴年间进士。官至荆南湖北安抚使,因主张收复失地,受排挤辞官。以《六州歌头》最为著名。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
张岱(1597-1679) [相关解释]
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石公,号陶庵、螺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有《琅奈募》、《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另有《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等散文名篇。
徐锡麟(1873-1907) [相关解释]
近代民主革命烈士。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曾任教师,后游历日本。在上海参加光复会,并在绍兴创办大通学堂,进行反清活动◇捐资为道员,任安徽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1907年与秋瑾准备在皖浙两省同时起义,在安庆枪杀安徽巡抚恩铭。起义失败后被捕就义。
总制钱 [相关解释]
1.宋代附加税之一种。宣和中,军政费支出浩繁,总揽东南地区财赋的发运兼经制使,建议增收卖酒钱﹑印契钱﹑头子钱等以充经费。因系经制使建议,故称"经制钱"◇一度废除。绍兴五年总制使又仿照上法征收,于是又称"总制钱"。参阅《宋史.食货志一﹑二》。
惰民 [相关解释]
1.不务正业的游民。 2.元明时浙江境内受歧视的一部分民户。也称"堕民"。元灭宋后,将俘虏和罪犯集中于绍兴等地,称之为"怯怜户",在绍兴也叫"乐户",后称"惰民"。明编户籍,统列之为"丐户",世充婚丧喜庆等贱役,不许与平民通婚和应科举。或曰宋将焦光瓒率部降金,金军北退后,宋贬其部为"惰民"。此外尚有明初设置之说,其成员传系张士诚﹑方国珍的部属。惰民直至清雍正时始改变其户籍,和平民同列。参阅《通志.食货五》﹑清顾炎武《日知录.降臣》﹑清俞正燮《癸巳类稿.除乐户丐户籍及女乐考附古事》。
日铸 [相关解释]
1.山名。在浙江省绍兴县。以产茶着称,所产之茶即以"日铸"为名。
昭关 [相关解释]
1.地名。在安徽省含山县北,小岘山西。山势险仄,因以为关。春秋时为吴楚界地,往来要冲。楚人伍子胥奔吴,曾经此道。宋绍兴中张浚尝因山筑城,以抗金兵。
智永 [相关解释]
陈、隋间书法家,僧人。名法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家于山阴永欣寺,人称永禅师。王羲之七世孙。擅正书、草书,时求书者多,门槛为破,遂裹以铁,号铁门限”。所书《真草千字文》有墨迹、石刻本存世。
月桩钱 [相关解释]
1.南宋为支应军饷而加征的税款名目﹐因系计月桩办钱物﹐故称。绍兴二年(1132年)﹐韩世忠驻军建康﹐由江东漕司每月拨饷十万缗以供军需。规定动用经制钱﹐上供钱及移用其他税钱﹐漕司不肯动拨本身税款﹐指定科目又不够支应﹐就向地方摊派。州县巧立名目﹐横征于民。其名目有曲引钱﹑纳醋钱﹑卖纸钱﹑户长甲帖钱﹑保正牌限钱﹑折纳牛皮筋角钱﹐两讼不胜则有罚钱﹑既胜则令纳欢喜钱等。其后又推行于江浙及湖南﹐以江南东﹑西路受害最重。参阅《文献通考.征榷六》﹑《宋史.食货志下一》。
杨万里(1127-1206) [相关解释]
南宋诗人。字廷秀,世称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年间进士。官至秘书监、江东转运副使。诗风平易浅近,活泼诙谐,人称诚斋体”。有《诚斋集》。
梅山 [相关解释]
1.山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县境。传说为汉梅福隐处之一。 2.山名。在今浙江省奉化县境。相传为梅福赏游处。 3.山名。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境。山上多梅,传为曹操行军望梅止渴处。 4.山名。在今安徽省舒城县境。传说为梅福隐处之一。 5.山名。在今安徽省东至县境。 6.山名。在湖南省新化县﹑安化县间。在新化者称上梅山,在安化者称下梅山。 7.山名。在安徽省金寨县。1956年在这里建成梅山水库。 8.特指扬州梅花岭。上有明史可法衣冠冢。
梅市 [相关解释]
1.地名。在今浙江绍兴境内。相传汉梅福避王莽乱,至会稽,人多依之,遂为村市。
梅梁 [相关解释]
1.指会稽(今浙江绍兴)禹庙的大梁。 2.泛指宫殿的大梁。
沈园 [相关解释]
1.南宋时名园。在浙江省绍兴市内。原为沈姓旧业,故名。相传南宋诗人陆游曾会出妻唐琬于此。
浣纱溪 [相关解释]
1.见"浣溪沙"。 2.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省绍兴县南若耶山下,溪旁有浣纱石,相传为西施浣纱处。 3.水名。在浙江省青田县长寿峰。相传南朝宋谢灵运遇浣纱仙女于此。见《浙江通志.山川》引《括苍汇记》。
清风岭 [相关解释]
1.山名。在浙江省嵊县北。岭多枫树,因名清枫岭。宋末临海民妻王氏为元兵所掠,过此岭石,啮指写诗石上,投崖而死◇人因易名为清风岭。参阅清潘永因《宋稗类钞.贞烈》﹑《嘉庆一统志.绍兴府一》。
游山西村 [相关解释]
诗篇名。南宋陆游作。诗中描写了作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的自然风光和农家风情。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出了山阴地区特有的山水风貌,寓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历来被人传诵。
王骥德(?-约1623) [相关解释]
明代戏曲作家、曲论家。字伯良、伯骏,号方诸生、秦楼外史,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徐渭的学生。所著《曲律》为古代重要的曲论著作。另作有传奇《题红记》等。
田脚 [相关解释]
1.方言。浙江绍兴一带佃户向田主取得的赁耕权称为"田脚"。
盐煮笋 [相关解释]
1.菜名。用盐水煮过的竹笋。绍兴人常用作下酒物。
目连嗐头 [相关解释]
1.一种特别加长的号筒,专用于道场和目连戏。嗐头,绍兴方言,即号筒。清范寅《越谚》中说是"铜制,长四尺"。
石城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山名。 2.古城名。在今河南林县南。 3.古城名。在今安徽贵池西南。 4.古城名。在今湖北襄阳。 5.古城名。指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东。 6.古城名。在今浙江绍兴东北三十里石城山下。 7.古城名。见"石头城"。 8.垒石成城。比喻坚固的国防。
社木砦 [相关解释]
1.故址在今湖南省常德市东。相传因汉光武帝刘秀在此植木得名。宋时在此驻兵戍守。绍兴四年(1134年)曾被农民起义军杨么所攻破。
禹碑 [相关解释]
1.即岣嵝碑。凡七十七字,象缪篆,又象符箓◇人附会夏禹治水时所刻。碑在湖南衡山云密峰。昆明﹑成都﹑长沙﹑绍兴﹑南京栖霞山和西安碑林等处,皆有摹刻。
禹穴 [相关解释]
1.相传为夏禹的葬地。在今浙江省绍兴之会稽山。 2.指会稽宛委山。相传禹于此得黄帝之书而复藏之。 3.相传为夏禹决汉水时的住处。在今陕西省旬阳县东。
秦鬟妆镜 [相关解释]
1.比喻山明水秀﹑风光佳丽的地方。秦鬟﹐指浙江秦望山。妆镜﹐指绍兴鉴湖。
竹叶青 [相关解释]
1.亦称"竹叶清"。古代酒名。今指由汾酒加多种名贵药品配制而成的酒﹐含酒精少﹐酒味醇美。亦指不经焦糖着色的一种绍兴原酒。 2.一种毒蛇。头呈三角形﹐头顶青绿色﹐体背和侧面草绿色﹐从头的下部沿着腹部两旁到尾端有黄白色条纹﹐尾端红褐色。生活在温带和热带地方的树上。
竻城 [相关解释]
1.古城名。在今广东省新兴县。宋绍兴二十年郡守以城狭隘﹐于城外植刺竹绕之﹐周一千四百八十丈。明洪武十三年增土城于刺竹之内。
绍兴 [相关解释]
1.承继前业,振兴昌盛。 2.即绍兴酒。
绍兴和议 [相关解释]
南宋与金的和约。1140年,宋军在顺昌、郾城大败金军,但宋高宗和秦桧决意屈辱求和。次年,与金订立和议宋向金称臣,每年贡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宋、金间东以淮河,西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宋、金南北分立局面从此确立。
绍兴市 [相关解释]
在浙江省东北部、浙东运河沿岸、萧甬铁路线上。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名会稽、山阴,春秋为越国都。1950年始设市。人口306万(1995年)。特产以绍兴黄酒著名。名胜古迹有沈园、青藤书屋、东湖、鉴湖及鲁迅、秋瑾故居和周恩来祖居。
绍兴师爷 [相关解释]
1.清代官署中的幕僚,由于绍兴籍人较多,故称◇引申为谋士的代称,有时含贬义。
绍兴戏 [相关解释]
1.即越剧。旧称的笃班﹑小歌班或绍兴文戏。流行于浙江﹑上海及江苏﹑江西﹑安徽等地。 2.辛亥革命前后用为绍剧之俗称。参见"绍剧"。
绍兴酒 [相关解释]
1.通称"黄酒"。我国名酒之一。它是一种以糯米和小麦为原料,通过酒药及麦曲中不同种类的霉菌﹑酵母等发酵而制成的酿造酒。因原产地为绍兴,故名。
绍酒 [相关解释]
1.即绍兴酒。
统元历 [相关解释]
1.历法名。宋高宗绍兴六年颁行。
花雕酒 [相关解释]
1.一种上等的绍兴黄酒。绍兴旧俗,用彩色酒坛贮美酒作陪嫁礼物,故名。亦省称"花雕"。
若耶 [相关解释]
1.亦作"若邪"。 2.山名。在浙江省绍兴市南。又溪名。出若耶山,北流入运河。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一名浣纱溪。
若耶溪 [相关解释]
1.溪名。出浙江省绍兴市若耶山,北流入运河。相传为西施浣纱之所。
萧甬铁路 [相关解释]
从浙江萧山经绍兴到宁波北仑港。长185千米。始筑于清末,1937年修至曹娥江边。抗日战争期间遭严重破坏。建国后复修,1959年修通。1985年延伸至北仑港。是浙江港口城市宁波和内地联系的重要通道。
蠡城 [相关解释]
1.指春秋越国都城。因范蠡而得名。故址在今浙江绍兴。
西施山 [相关解释]
1.相传为西施教习歌舞处。在浙江绍兴城外。一名土城。
计乡 [相关解释]
1.指浙江绍兴。绍兴即古之会稽﹐相传禹会诸侯计功于此﹐故名。
谢灵运(385-433) [相关解释]
南朝宋诗人。小名客儿,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移籍会稽(今浙江绍兴)。东晋名将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入宋,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后被杀。诗作多写山水名胜,开创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流派。有《登池上楼》、《登江中孤屿》等名篇。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赤堇山 [相关解释]
1.在今浙江绍兴东南,相传为春秋时欧冶子铸剑之处。
赵之谦(1829-1884) [相关解释]
清代篆刻家、书画家。初字益甫,号冷君,改字b026J澹号悲庵、无闷,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咸丰举人。官至南城知县。精篆刻,吸取古钱币、瓦当等文字入印。善以魏碑笔势写行书,亦工篆、隶。擅画花卉果蔬,笔墨厚畅,色彩浓艳。著有《补寰宇访碑录》、《悲庵居士诗剩》。
越台 [相关解释]
1.指春秋时越王勾践登眺之所。故址在今浙江绍兴种山。 2.指汉时南越王赵佗所建之台。故址在今广东广州越秀山。
越王台 [相关解释]
1.在今浙江绍兴种山,相传为春秋时越王勾践登临之处。 2.在今广东广州越秀山,为汉时南越王赵佗所筑。
轩亭口 [相关解释]
1.在浙江绍兴城内,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秋瑾就义之地。
邋遢本 [相关解释]
1.南宋绍兴年间四川刻七史《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周书》﹑《齐书》,至元代版子大部凝漫漶,着录家称以旧板印成之书为"邋遢本"。七史版式半页九行,每行十八字,故又称为"九行邋遢本"。
郑公泉 [相关解释]
1.泉名。在浙江绍兴若耶溪旁。
银会子 [相关解释]
1.南宋的一种纸币。由川陕宣抚副使吴玠于高宗绍兴七年(1137年)在河池(今甘肃省徽县)发行。面额有一钱和半钱两种﹐四钱折合四川钱引一贯。以后又有金银会子的发行。
银关 [相关解释]
1.辉煌华美的门阙。 2.银钱关子。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开始发行的一种区域性纸币。初为汇票性质﹐后成流通货币。数年后因不能全部兑现﹐商人不愿使用而由地方政府加以抑配。
镜湖 [相关解释]
1.古代长江以南的大型农田水利工程之一。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北麓。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在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下修建。以水平如镜﹐故名。
陈绍 [相关解释]
1.存放多年的绍兴酒。
雷门 [相关解释]
1.古代会稽(今浙江绍兴)城门名。因悬有大鼓﹐声震如雷﹐故称。
项里 [相关解释]
1.在今浙江绍兴西南二十里,世传为项羽流寓之处。
题扇桥 [相关解释]
1.相传为晋王羲之替卖扇老姥题扇之处。桥在浙江省绍兴市蕺山之南。事见《晋书.王羲之传》。
鬼见怕 [相关解释]
1.一种小贝壳,白色,表面光滑,有花纹。旧时绍兴人把它系在小孩子的手腕或脚踝上,认为可避邪气。
鹅池 [相关解释]
1.相传为晋王羲之养鹅处。在浙江绍兴戒珠寺前。寺即羲之旧宅。 2.《旧唐书.李愬传》"自张柴行七十里,比至悬瓠城,夜半,雪愈甚。近城有鹅鸭池,詖令惊击之,以杂其声。"后以"鹅池"为掩袭的典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