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0 查到相关章奏的内容。
带有章奏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主章
[相关解释]
1.古代掌管木材的官吏。 2.主掌章奏的官吏。
1.古代掌管木材的官吏。 2.主掌章奏的官吏。
今体
[相关解释]
1.文章﹑诗歌﹑书法都有今体,以别于古体。(1)指骈俪文体。《梁书.庚肩吾传》"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而观其遣辞用心,子不相似。若以今文为是,则古文为非;若昔贤可称,则今体宜弃。"《旧唐书.李商隐传》"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十章二"所谓'今体',就是指的四六骈文。"(2)指唐代的律诗。参见"今体诗"。(3)指楷书书体。《法书要录》卷三引唐虞世南《书旨述》"俯于众美,会滋简易,制成今体,乃穷奥旨。"
1.文章﹑诗歌﹑书法都有今体,以别于古体。(1)指骈俪文体。《梁书.庚肩吾传》"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而观其遣辞用心,子不相似。若以今文为是,则古文为非;若昔贤可称,则今体宜弃。"《旧唐书.李商隐传》"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十章二"所谓'今体',就是指的四六骈文。"(2)指唐代的律诗。参见"今体诗"。(3)指楷书书体。《法书要录》卷三引唐虞世南《书旨述》"俯于众美,会滋简易,制成今体,乃穷奥旨。"
册奏
[相关解释]
1.册命﹑章奏之类的文书。
1.册命﹑章奏之类的文书。
奏章
[相关解释]
向皇帝奏事的本章奏章奉上而久无音信。
向皇帝奏事的本章奏章奉上而久无音信。
弄章
[相关解释]
1.谓在章奏上耍弄花样。
1.谓在章奏上耍弄花样。
御史中丞
[相关解释]
1.官名『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的助理。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章奏,纠察百僚,其权颇重。东汉以后不设御史大夫时,即以御史中丞为御史之长。北魏一度改称御史中尉。唐宋虽复置御史大夫,亦往往缺位,即以中丞代行其职。
1.官名『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的助理。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章奏,纠察百僚,其权颇重。东汉以后不设御史大夫时,即以御史中丞为御史之长。北魏一度改称御史中尉。唐宋虽复置御史大夫,亦往往缺位,即以中丞代行其职。
批答
[相关解释]
1.君主对百官章奏书面批示答复◇多由专职大臣代行。
1.君主对百官章奏书面批示答复◇多由专职大臣代行。
无任
[相关解释]
1.不能胜任;无能。 2.指没有责任。 3.敬词。犹不胜。旧时多用于表状﹑章奏或笺启﹑书信中。 4.指无任徒。
1.不能胜任;无能。 2.指没有责任。 3.敬词。犹不胜。旧时多用于表状﹑章奏或笺启﹑书信中。 4.指无任徒。
泄泄
[相关解释]
1.鼓翼貌。一说缓飞貌。 2.闲散自得貌;和乐貌。 3.弛缓;懈怠。《诗.大雅.板》"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朱熹集传"泄泄﹐犹沓沓也;盖弛缓之意。"《明史.方从哲传》"四十六年四月﹐大清兵克抚顺﹐朝野震惊。帝初颇忧惧﹐章奏时下﹐不数月泄泄如故。"清钱谦益《跋》"今之边镇﹐只恃一辽﹐一旦有事﹐内虚外弱……金再举而宋虏者﹐以不听李纲﹐散遣勤王诸将之故﹐今可泄泄不早为之所乎?"清林则徐《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一说竞进貌。见《
1.鼓翼貌。一说缓飞貌。 2.闲散自得貌;和乐貌。 3.弛缓;懈怠。《诗.大雅.板》"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朱熹集传"泄泄﹐犹沓沓也;盖弛缓之意。"《明史.方从哲传》"四十六年四月﹐大清兵克抚顺﹐朝野震惊。帝初颇忧惧﹐章奏时下﹐不数月泄泄如故。"清钱谦益《跋》"今之边镇﹐只恃一辽﹐一旦有事﹐内虚外弱……金再举而宋虏者﹐以不听李纲﹐散遣勤王诸将之故﹐今可泄泄不早为之所乎?"清林则徐《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一说竞进貌。见《
皂囊
[相关解释]
1.亦作"皁囊"。 2.黑绸口袋『制﹐群臣上章奏﹐如事涉秘密﹐则以皂囊封之。 3.指密封的奏章。
1.亦作"皁囊"。 2.黑绸口袋『制﹐群臣上章奏﹐如事涉秘密﹐则以皂囊封之。 3.指密封的奏章。
票拟
[相关解释]
1.明清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称为"票拟"。清代设军机处后,重要奏章改用奏折,此制遂废。
1.明清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称为"票拟"。清代设军机处后,重要奏章改用奏折,此制遂废。
票旨
[相关解释]
1.明清时代,内阁学士代皇帝批答章奏,书写批语于票签,贴各疏面,谓之"票旨"。
1.明清时代,内阁学士代皇帝批答章奏,书写批语于票签,贴各疏面,谓之"票旨"。
票本
[相关解释]
1.附有签条供帝王批答的章奏。
1.附有签条供帝王批答的章奏。
章奏
[相关解释]
1.臣僚呈报皇帝的文书。
1.臣僚呈报皇帝的文书。
笔奏
[相关解释]
1.指表章奏议。
1.指表章奏议。
笔帖式
[相关解释]
1.官名。清代于各衙署设置的低级文官。掌理翻译满汉章奏文书。
1.官名。清代于各衙署设置的低级文官。掌理翻译满汉章奏文书。
笺疏
[相关解释]
1.章奏;书信。
1.章奏;书信。
简鼓院
[相关解释]
1.古代官署名。宋制﹐门下省设登闻检院﹑登闻鼓院﹐掌管受理官员及士民章奏表疏。凡申诉进状﹐先经鼓院﹐或为所抑﹐则至检院。二院合称简(检)鼓院。见《宋史.职官志一》。
1.古代官署名。宋制﹐门下省设登闻检院﹑登闻鼓院﹐掌管受理官员及士民章奏表疏。凡申诉进状﹐先经鼓院﹐或为所抑﹐则至检院。二院合称简(检)鼓院。见《宋史.职官志一》。
緑头牌
[相关解释]
1.亦称"緑头签"。 2.清制,凡进见皇帝者,皆用粉牌书写姓名﹑履历。牌头饰绿色者称绿头牌。 3.清代沿明制,凡遇紧急事务或事涉琐细,由六曹章奏者,即用绿头木牌,以满文书节略于其上,称为绿头牌。 4.清代用以捕人或赦免罪人的木牌。用绿色漆牌头,称绿头牌或绿头签。
1.亦称"緑头签"。 2.清制,凡进见皇帝者,皆用粉牌书写姓名﹑履历。牌头饰绿色者称绿头牌。 3.清代沿明制,凡遇紧急事务或事涉琐细,由六曹章奏者,即用绿头木牌,以满文书节略于其上,称为绿头牌。 4.清代用以捕人或赦免罪人的木牌。用绿色漆牌头,称绿头牌或绿头签。
缴奏
[相关解释]
1.谓给事中行使职权,驳正制敕之违失而封还章奏。
1.谓给事中行使职权,驳正制敕之违失而封还章奏。
缴还
[相关解释]
1.唐时给事中,宋时给事中及中书舍人认为制敕有违失,得驳正而将章奏封还,称"缴还"。 2.交还。
1.唐时给事中,宋时给事中及中书舍人认为制敕有违失,得驳正而将章奏封还,称"缴还"。 2.交还。
缴驳
[相关解释]
1.驳还。唐宋时特指门下省驳正制敕之违失而封还章奏。 2.驳议。
1.驳还。唐宋时特指门下省驳正制敕之违失而封还章奏。 2.驳议。
署笺
[相关解释]
1.署名于章奏。
1.署名于章奏。
草表
[相关解释]
1.草拟章奏。 2.非正式的﹑预先填写的表格。
1.草拟章奏。 2.非正式的﹑预先填写的表格。
表奏
[相关解释]
1.上表奏事。 2.表文章奏。泛指臣下进呈帝王的文书。
1.上表奏事。 2.表文章奏。泛指臣下进呈帝王的文书。
诸表
[相关解释]
1.各表亲。 2.各种章奏表文。
1.各表亲。 2.各种章奏表文。
进奏院
[相关解释]
1.唐宋时官署名。唐代藩镇在京置邸,称上都留后院。大历十二年改为上都进奏院,为各州镇官员入京时之寓所,并掌章奏﹑诏令及各种文书的投递﹑承转。宋初沿唐制,亦设进奏院,置进奏官;后改由朝官监领。南宋时隶属门下省,以给事中主管,掌承转诏旨和政府各部门命令﹑文件,摘录章奏事由,投递各项文书。元代废。
1.唐宋时官署名。唐代藩镇在京置邸,称上都留后院。大历十二年改为上都进奏院,为各州镇官员入京时之寓所,并掌章奏﹑诏令及各种文书的投递﹑承转。宋初沿唐制,亦设进奏院,置进奏官;后改由朝官监领。南宋时隶属门下省,以给事中主管,掌承转诏旨和政府各部门命令﹑文件,摘录章奏事由,投递各项文书。元代废。
醮章
[相关解释]
1.设斋祭天,并向天庭上表章奏告。
1.设斋祭天,并向天庭上表章奏告。
需头
[相关解释]
1.指章奏空出首幅﹐以供诏旨批答之用。
1.指章奏空出首幅﹐以供诏旨批答之用。
鼓司
[相关解释]
1.宋代官署名。掌臣民章奏。
1.宋代官署名。掌臣民章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