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称谓的内容。
带有称谓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上人
[相关解释]
1.道德高尚的人。 2.《释氏要览.称谓》引古师云"内有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名上人。"自南朝宋以后,多用作对和尚的尊称。 3.居于上位的人,指君主。 4.旧时对主人的称呼。 5.方言。子女对父母或祖父母的称呼。
1.道德高尚的人。 2.《释氏要览.称谓》引古师云"内有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名上人。"自南朝宋以后,多用作对和尚的尊称。 3.居于上位的人,指君主。 4.旧时对主人的称呼。 5.方言。子女对父母或祖父母的称呼。
上军
[相关解释]
1.古代军队编制的称谓。古军制分上军﹑中军﹑下军,以中军为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
1.古代军队编制的称谓。古军制分上军﹑中军﹑下军,以中军为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
上款
[相关解释]
1.谓在书画等上端题写的受物者的姓名﹑称谓﹑事由等字样。
1.谓在书画等上端题写的受物者的姓名﹑称谓﹑事由等字样。
上行首
[相关解释]
1.即上厅行首。官妓班首的称谓。亦泛指名妓。
1.即上厅行首。官妓班首的称谓。亦泛指名妓。
下军
[相关解释]
1.古代军事编制称谓。大国分上﹑中﹑下三军。次国分上﹑下二军。
1.古代军事编制称谓。大国分上﹑中﹑下三军。次国分上﹑下二军。
中华
[相关解释]
1.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亦称中国。 2.指中原。 3.古时对华夏族﹑汉族的称谓。
1.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亦称中国。 2.指中原。 3.古时对华夏族﹑汉族的称谓。
义人
[相关解释]
1.言行符合正义或道德标准的人。 2.秦汉时加给西南一种少数民族的称谓。
1.言行符合正义或道德标准的人。 2.秦汉时加给西南一种少数民族的称谓。
乡贤祠
[相关解释]
1.东汉孔融为北海相,以甄士然祀于社。此为祭祀乡贤之始。明清时凡有品学为地方所推重者,死后由大吏题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春秋致祭。参阅清梁章巨《称谓录.故绅》。
1.东汉孔融为北海相,以甄士然祀于社。此为祭祀乡贤之始。明清时凡有品学为地方所推重者,死后由大吏题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春秋致祭。参阅清梁章巨《称谓录.故绅》。
乱党
[相关解释]
1.旧时当政者对叛逆集团或其成员的称谓。
1.旧时当政者对叛逆集团或其成员的称谓。
京报
[相关解释]
①古代对邸报的一种称谓。②1918年10月由邵飘萍在北京创办。因支持群众爱国运动,两次被查封,邵也被军阀政府以宣传赤化”罪杀害。1928年6月在邵妻汤修慧主持下恢复出版,1937年7月终刊。该报副刊《莽原》(鲁迅主编)等很有影响。
①古代对邸报的一种称谓。②1918年10月由邵飘萍在北京创办。因支持群众爱国运动,两次被查封,邵也被军阀政府以宣传赤化”罪杀害。1928年6月在邵妻汤修慧主持下恢复出版,1937年7月终刊。该报副刊《莽原》(鲁迅主编)等很有影响。
仪宾
[相关解释]
1.明代对宗室亲王﹑郡王之婿的称谓。
1.明代对宗室亲王﹑郡王之婿的称谓。
传奇
[相关解释]
①唐代短篇小说的称谓,如《柳毅传》。②明清时以演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也吸收元杂剧的优点。但情节处理更为紧凑,人物刻画更为细腻,脚色分工更为细致,音乐上采用宫调区分曲牌,兼唱北曲或南北合套。明中叶到清中叶最为盛行。今知明清两代传奇作者有七百余人,作品约二千六百种,现存《牡丹亭》、《鸣凤记》、《长生殿》、《桃花扇》等六百余种。③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不寻常的故事传奇式。
①唐代短篇小说的称谓,如《柳毅传》。②明清时以演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也吸收元杂剧的优点。但情节处理更为紧凑,人物刻画更为细腻,脚色分工更为细致,音乐上采用宫调区分曲牌,兼唱北曲或南北合套。明中叶到清中叶最为盛行。今知明清两代传奇作者有七百余人,作品约二千六百种,现存《牡丹亭》、《鸣凤记》、《长生殿》、《桃花扇》等六百余种。③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不寻常的故事传奇式。
佩香
[相关解释]
1.供佩用的香块。用金玉镶孔制成。 2.宋宣和年间宫中对香的一种称谓。
1.供佩用的香块。用金玉镶孔制成。 2.宋宣和年间宫中对香的一种称谓。
佳贶
[相关解释]
1.佳惠。对他人的恩惠或赠予财物的称谓。
1.佳惠。对他人的恩惠或赠予财物的称谓。
侍生
[相关解释]
1.明清两代官场中后辈对前辈的自称。一般用于名帖。明代翰林后三科入馆者,清代翰林后一科入馆者,均自称侍生。平辈之间,或地方官员拜访乡绅,亦有谦称侍生的。 2.旧时对于同辈或晩辈的妇人,在名帖和联幛上都称"侍生"。《称谓录》卷三十二"今于挽妇人联幛中概称侍生。"当面口头也可称侍生。
1.明清两代官场中后辈对前辈的自称。一般用于名帖。明代翰林后三科入馆者,清代翰林后一科入馆者,均自称侍生。平辈之间,或地方官员拜访乡绅,亦有谦称侍生的。 2.旧时对于同辈或晩辈的妇人,在名帖和联幛上都称"侍生"。《称谓录》卷三十二"今于挽妇人联幛中概称侍生。"当面口头也可称侍生。
侍长
[相关解释]
1.金元时代奴仆对主人的称谓。 2.侍妾之长。
1.金元时代奴仆对主人的称谓。 2.侍妾之长。
傀儡戏(傀kuǐ)
[相关解释]
也称傀儡子”、魁子”、窟fefeW印薄V泄古代对木偶戏的称谓。唐宋时已很发达。宋代除杖头傀儡(杖头木偶)、悬丝傀儡(提线木偶)外,还有利用火药爆炸作动力的药发傀儡,用水力激发木偶机关在水面上进行表演的水傀儡等。
也称傀儡子”、魁子”、窟fefeW印薄V泄古代对木偶戏的称谓。唐宋时已很发达。宋代除杖头傀儡(杖头木偶)、悬丝傀儡(提线木偶)外,还有利用火药爆炸作动力的药发傀儡,用水力激发木偶机关在水面上进行表演的水傀儡等。
僧王
[相关解释]
1.巴利文意译。佛教称谓。泰国等国僧侣领袖,由国王任命,管理全国僧务。 2.指清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
1.巴利文意译。佛教称谓。泰国等国僧侣领袖,由国王任命,管理全国僧务。 2.指清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
兵书
[相关解释]
中国古代对论述兵法的著作的称谓,后成为军事著作的通称。《汉书·艺文志》著录古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历代兵书从内容上可分为兵法、兵略、训练、阵法、兵制、兵器、城守、军事地理、名将传等类。现存最早的完整兵书是《孙子兵法》。
中国古代对论述兵法的著作的称谓,后成为军事著作的通称。《汉书·艺文志》著录古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历代兵书从内容上可分为兵法、兵略、训练、阵法、兵制、兵器、城守、军事地理、名将传等类。现存最早的完整兵书是《孙子兵法》。
北匈奴
[相关解释]
1.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汉人对留居漠北的匈奴部族的称谓。
1.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汉人对留居漠北的匈奴部族的称谓。
医和
[相关解释]
1.春秋时秦国良医。医为职业称谓,和是名字。据《左传.昭公元年》载,他曾倡论阴﹑阳﹑风﹑雨﹑晦﹑明为"六气",谓"六气"太过,可引起不同疾病。曾为晋平公治病,以为其疾不可治。赵孟以为良医。见《左传.昭公元年》◇借指良医。
1.春秋时秦国良医。医为职业称谓,和是名字。据《左传.昭公元年》载,他曾倡论阴﹑阳﹑风﹑雨﹑晦﹑明为"六气",谓"六气"太过,可引起不同疾病。曾为晋平公治病,以为其疾不可治。赵孟以为良医。见《左传.昭公元年》◇借指良医。
十母
[相关解释]
1.即十干。与"十二子"相对而言。 2.旧时对母辈的十种称谓。亲母,谓生我者;出母,谓生我而被父离异者;嫁母,谓亲母因父亡改适者;庶母,谓生母非正室者;嫡母,妾生子称父正室;继母,谓亲母已亡,父再娶者;慈母,谓妾无子,及妾之子无母,而父命为母者;养母,谓出继他人为子者;乳母,谓曾乳哺我者;诸母,对伯叔母的通称。
1.即十干。与"十二子"相对而言。 2.旧时对母辈的十种称谓。亲母,谓生我者;出母,谓生我而被父离异者;嫁母,谓亲母因父亡改适者;庶母,谓生母非正室者;嫡母,妾生子称父正室;继母,谓亲母已亡,父再娶者;慈母,谓妾无子,及妾之子无母,而父命为母者;养母,谓出继他人为子者;乳母,谓曾乳哺我者;诸母,对伯叔母的通称。
卫戍区
[相关解释]
①担负一国之首都警卫和守备勤务的军队组织。中国在首都北京设卫戍区,隶属于北京军区,同时是中共北京市委的军事工作部门和北京市政府的兵役工作机构。主要负责北京地区的警卫和守备,开展民兵、兵役等军事工作。②有些国家对军队长期或临时驻扎、实施警卫和守备的军事区域的称谓。
①担负一国之首都警卫和守备勤务的军队组织。中国在首都北京设卫戍区,隶属于北京军区,同时是中共北京市委的军事工作部门和北京市政府的兵役工作机构。主要负责北京地区的警卫和守备,开展民兵、兵役等军事工作。②有些国家对军队长期或临时驻扎、实施警卫和守备的军事区域的称谓。
叔伯
[相关解释]
1.兄弟中长幼的称谓。
1.兄弟中长幼的称谓。
台军
[相关解释]
1.六朝时对官军的称谓。
1.六朝时对官军的称谓。
号名
[相关解释]
1.标志;称谓;位号。
1.标志;称谓;位号。
同称
[相关解释]
1.一同述说,表示同等看待。 2.同样称谓。谓名分无区别。
1.一同述说,表示同等看待。 2.同样称谓。谓名分无区别。
名称
[相关解释]
1.名号称谓。亦指事物名。 2.名声。语本《论语.卫灵公》"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名号称谓。亦指事物名。 2.名声。语本《论语.卫灵公》"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响捻子
[相关解释]
1.清代农民军"捻子"首领的称谓。
1.清代农民军"捻子"首领的称谓。
响老
[相关解释]
1.清代农民军"捻子"(捻军前身)首领的称谓。
1.清代农民军"捻子"(捻军前身)首领的称谓。
唐古特
[相关解释]
1.清代文献中对青藏地区及当地藏族的称谓。元时蒙古人称党项人及其所建的西夏政权为唐兀或唐兀惕,后渐用于泛称青藏地区及当地藏族诸部。清初曾沿用此称,作唐古特。今蒙古语仍称青藏地区及当地藏族为唐古特。特,亦作"忒"。参阅《卫藏通志.部落》。
1.清代文献中对青藏地区及当地藏族的称谓。元时蒙古人称党项人及其所建的西夏政权为唐兀或唐兀惕,后渐用于泛称青藏地区及当地藏族诸部。清初曾沿用此称,作唐古特。今蒙古语仍称青藏地区及当地藏族为唐古特。特,亦作"忒"。参阅《卫藏通志.部落》。
善月
[相关解释]
1.佛教对正﹑五﹑九三个月的称谓。谓此三月,世人宜持长斋,慎言行,特修善业,故又称斋月。
1.佛教对正﹑五﹑九三个月的称谓。谓此三月,世人宜持长斋,慎言行,特修善业,故又称斋月。
图伯特
[相关解释]
1.清代文献中对西藏及其附近地区的称谓。又作图白忒﹑土伯特﹑退摆特,是吐蕃的音变。
1.清代文献中对西藏及其附近地区的称谓。又作图白忒﹑土伯特﹑退摆特,是吐蕃的音变。
图白忒
[相关解释]
1.清代文献中对西藏及其附近地区的称谓。又作图伯特﹑土伯特﹑退摆特,是吐蕃的音变。参见"图伯特"。
1.清代文献中对西藏及其附近地区的称谓。又作图伯特﹑土伯特﹑退摆特,是吐蕃的音变。参见"图伯特"。
土伯特
[相关解释]
1.清代文献中对西藏地区及当地藏族的称谓。也作"图伯特"﹑"图白忒"。
1.清代文献中对西藏地区及当地藏族的称谓。也作"图伯特"﹑"图白忒"。
堂老
[相关解释]
1.唐宰相治事之所为政事堂,亦称中书堂,故宰相彼此尊称为堂老。 2.谓母亲。见清翟灏《通俗编.称谓》。
1.唐宰相治事之所为政事堂,亦称中书堂,故宰相彼此尊称为堂老。 2.谓母亲。见清翟灏《通俗编.称谓》。
大兄弟
[相关解释]
1.称谓。北方妇女用以称年岁小于自己的男子。
1.称谓。北方妇女用以称年岁小于自己的男子。
大宪
[相关解释]
1.清代地方官员对总督或巡抚的称谓。
1.清代地方官员对总督或巡抚的称谓。
天家
[相关解释]
1.对天子的称谓。 2.指帝王家。
1.对天子的称谓。 2.指帝王家。
太先生
[相关解释]
1.《新唐书.元结传》"父延祖﹐三岁而孤……卒年七十六﹐门人私谥曰'太先生'。"后称老师的父亲﹐父亲的老师或老师的老师为太先生。参阅清梁章巨《称谓录.父之师师之师》。
1.《新唐书.元结传》"父延祖﹐三岁而孤……卒年七十六﹐门人私谥曰'太先生'。"后称老师的父亲﹐父亲的老师或老师的老师为太先生。参阅清梁章巨《称谓录.父之师师之师》。
太翁
[相关解释]
1.曾祖父。 2.祖父。 3.清代亦以称人之父。 4.元明时海船上对舵工的称谓。见明陶宗仪《辍耕录》。
1.曾祖父。 2.祖父。 3.清代亦以称人之父。 4.元明时海船上对舵工的称谓。见明陶宗仪《辍耕录》。
妹妹
[相关解释]
1.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而年纪比自己小的女子。 2.指同族同辈而年纪比自己小的女子。 3.对妻的一种称谓。
1.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而年纪比自己小的女子。 2.指同族同辈而年纪比自己小的女子。 3.对妻的一种称谓。
姑娘家
[相关解释]
1.未婚女子的称谓。
1.未婚女子的称谓。
客女
[相关解释]
1.古代身份较婢女略高的妇女。南北朝时已有此称谓。其社会地位和所受待遇与部曲相同,一经主人放免,即成平民。
1.古代身份较婢女略高的妇女。南北朝时已有此称谓。其社会地位和所受待遇与部曲相同,一经主人放免,即成平民。
家主
[相关解释]
1.春秋时对卿大夫的称谓。 2.主人;家长。
1.春秋时对卿大夫的称谓。 2.主人;家长。
尊称
[相关解释]
1.尊贵的称谓或称号;敬称。 2.尊敬地称呼。
1.尊贵的称谓或称号;敬称。 2.尊敬地称呼。
小妳妳
[相关解释]
1.亦作"小奶奶"。 2.对主人妾的称谓。 3.泛称青年妇女。
1.亦作"小奶奶"。 2.对主人妾的称谓。 3.泛称青年妇女。
居次
[相关解释]
1.匈奴对单于女儿的称谓。
1.匈奴对单于女儿的称谓。
山头
[相关解释]
1.山的上部;山顶。 2.旧时绿林好汉所据的山中营寨。 3.比喻独霸一方的宗派﹑集团。 4.葬场;坟地。 5.山墙。 6.旧时对景颇族的称谓。
1.山的上部;山顶。 2.旧时绿林好汉所据的山中营寨。 3.比喻独霸一方的宗派﹑集团。 4.葬场;坟地。 5.山墙。 6.旧时对景颇族的称谓。
年侄
[相关解释]
1.亦作"年侄"。 2.明清科举中式者对同年之子的称谓。
1.亦作"年侄"。 2.明清科举中式者对同年之子的称谓。
府帅
[相关解释]
1.唐代对地方军政长官如都督府都督﹑节度使﹑经略使等的一种称谓。
1.唐代对地方军政长官如都督府都督﹑节度使﹑经略使等的一种称谓。
弟子员
[相关解释]
1.汉对太学生﹑明清对县学生员的称谓。
1.汉对太学生﹑明清对县学生员的称谓。
必先
[相关解释]
1.唐时应试举子相互间的一种称谓。谓其登第必在同辈之先,有推敬之意。 2.以称下第的同人。
1.唐时应试举子相互间的一种称谓。谓其登第必在同辈之先,有推敬之意。 2.以称下第的同人。
志愿兵役制
[相关解释]
①招收志愿人员参加军队承担军事任务的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革命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至1955年7月以前,一直实行此兵役制。1984年5月规定实行义务兵役制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②英、美等国对以雇佣方式招募兵员补充军队的募兵制的称谓。
①招收志愿人员参加军队承担军事任务的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革命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至1955年7月以前,一直实行此兵役制。1984年5月规定实行义务兵役制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②英、美等国对以雇佣方式招募兵员补充军队的募兵制的称谓。
总称
[相关解释]
1.总的称谓。
1.总的称谓。
拓羯
[相关解释]
1.唐代西北对卫士﹑战士的称谓。来自伊朗语。
1.唐代西北对卫士﹑战士的称谓。来自伊朗语。
支郎
[相关解释]
1.称汉末﹑三国时僧人支谦。月支国人,于东汉末迁居吴地,从吴孙权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到孙亮建兴二年(公元253年),译出《大明度无极经》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为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其人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睛黄,除博通梵籍外,于世间技艺亦多所精究,时人谚曰"支郎眼中黄,形躯虽小是智囊。"参阅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魏吴录》﹑宋道诚《释氏要览·称谓》。 2.指晋代高僧支遁。 3.泛称僧人。
1.称汉末﹑三国时僧人支谦。月支国人,于东汉末迁居吴地,从吴孙权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到孙亮建兴二年(公元253年),译出《大明度无极经》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为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其人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睛黄,除博通梵籍外,于世间技艺亦多所精究,时人谚曰"支郎眼中黄,形躯虽小是智囊。"参阅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魏吴录》﹑宋道诚《释氏要览·称谓》。 2.指晋代高僧支遁。 3.泛称僧人。
政治真空地带
[相关解释]
西方国家对外部政治势力已退出或尚未到达的地区的称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势力被迫从这些地区退出,这些地区就被西方国家称为政治真空地带”。如果又有外部势力进入这些地区,就被称为填补真空”。
西方国家对外部政治势力已退出或尚未到达的地区的称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势力被迫从这些地区退出,这些地区就被西方国家称为政治真空地带”。如果又有外部势力进入这些地区,就被称为填补真空”。
方君
[相关解释]
1.拜匣的拟人称谓。
1.拜匣的拟人称谓。
晩侍生
[相关解释]
1.明清时礼部司官投刺内院学士﹑宗人府大堂官﹑巡抚﹑副佥都称晩侍生。参阅明王世贞《觚不觚录》﹑清梁章巨《称谓录.同官谦称》。
1.明清时礼部司官投刺内院学士﹑宗人府大堂官﹑巡抚﹑副佥都称晩侍生。参阅明王世贞《觚不觚录》﹑清梁章巨《称谓录.同官谦称》。
晩婆婆
[相关解释]
1.媳妇对丈夫之继母的称谓。
1.媳妇对丈夫之继母的称谓。
晩学生
[相关解释]
1.后学对前辈的自谦之称。清时礼部司官投刺内院大学士﹑吏部都察院五堂官,亦称晩学生。参阅清钱大昕《恒言录.友生晩生》﹑清梁章巨《称谓录.同官谦称》。
1.后学对前辈的自谦之称。清时礼部司官投刺内院大学士﹑吏部都察院五堂官,亦称晩学生。参阅清钱大昕《恒言录.友生晩生》﹑清梁章巨《称谓录.同官谦称》。
末家
[相关解释]
1.最后的一家。 2.指某些牌戏或赌博中的第四家。参阅清梁章巨《称谓录.赌.末家》。
1.最后的一家。 2.指某些牌戏或赌博中的第四家。参阅清梁章巨《称谓录.赌.末家》。
札萨克
[相关解释]
1.蒙语的音译。源出"札撒"一词,意为"支配者"﹑"尊长"。清代蒙古地区旗长的称呼。内属蒙古各旗一般不设,外藩蒙古各旗由清政府就旗内王公中委派一人充任,直隶理藩院,受中央监督。解放后只保留旗的称谓,相当于县,取消札萨克,设旗长。
1.蒙语的音译。源出"札撒"一词,意为"支配者"﹑"尊长"。清代蒙古地区旗长的称呼。内属蒙古各旗一般不设,外藩蒙古各旗由清政府就旗内王公中委派一人充任,直隶理藩院,受中央监督。解放后只保留旗的称谓,相当于县,取消札萨克,设旗长。
某士
[相关解释]
1.诸侯国的大夫到天子之国的称谓。某是设代,指士之国名。
1.诸侯国的大夫到天子之国的称谓。某是设代,指士之国名。
株式会社
[相关解释]
日本语中对股份有限公司的称谓。株式”是股份,会社”是有限公司之意。
日本语中对股份有限公司的称谓。株式”是股份,会社”是有限公司之意。
桃花石
[相关解释]
1.石名。以石色粉红而得名。 2.公元十三世纪初中亚人对中国人的称谓。
1.石名。以石色粉红而得名。 2.公元十三世纪初中亚人对中国人的称谓。
母亲
[相关解释]
1.子女对生养自己的女子的称谓。俗称妈妈。 2.比喻养育人的某一群体或事物。 3.泛指生儿育女的妇女。
1.子女对生养自己的女子的称谓。俗称妈妈。 2.比喻养育人的某一群体或事物。 3.泛指生儿育女的妇女。
洞蜒
[相关解释]
1.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谓。
1.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谓。
混称
[相关解释]
1.混用称谓。
1.混用称谓。
瀍洛
[相关解释]
1.瀍水和洛水的并称。洛阳为东周﹑东汉﹑魏﹑晋等朝都城(今河南省洛阳市,地处瀍水两岸﹑洛水之北)。故多以二水连称谓其地。
1.瀍水和洛水的并称。洛阳为东周﹑东汉﹑魏﹑晋等朝都城(今河南省洛阳市,地处瀍水两岸﹑洛水之北)。故多以二水连称谓其地。
瀍涧
[相关解释]
1.瀍水和涧水的并称。东周以来的古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瀍水直穿城中,涧水环其西,故多以二水连称谓其地。
1.瀍水和涧水的并称。东周以来的古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瀍水直穿城中,涧水环其西,故多以二水连称谓其地。
灵位
[相关解释]
祭祀时为死者设立的牌位,用素绫或纸做成,上书死者职位、姓名及主祀者对死者的称谓等设个灵位,守孝过日|我安了灵位,排了果桌,向大门外将纸钱忙烧。
祭祀时为死者设立的牌位,用素绫或纸做成,上书死者职位、姓名及主祀者对死者的称谓等设个灵位,守孝过日|我安了灵位,排了果桌,向大门外将纸钱忙烧。
犁生髐角
[相关解释]
1.谓杂色牛生纯赤色﹑角周正的小牛。比喻劣父生贤明的儿女。语出《论语.雍也》"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髐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邢昺疏"杂文曰犁。髐﹐纯赤色也。角者﹐角周正也。舍﹐弃也。诸﹐之也。仲弓父贱人而行不善﹐故孔子称谓仲弓﹐曰'譬若杂文之犁牛生纯赤且角周正之子﹐中祭祀之牺牲﹐虽欲以其所生犁而不用﹐山川宁肯舍弃之乎?'言仲弓父虽不善﹐不害于子之美也。"
1.谓杂色牛生纯赤色﹑角周正的小牛。比喻劣父生贤明的儿女。语出《论语.雍也》"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髐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邢昺疏"杂文曰犁。髐﹐纯赤色也。角者﹐角周正也。舍﹐弃也。诸﹐之也。仲弓父贱人而行不善﹐故孔子称谓仲弓﹐曰'譬若杂文之犁牛生纯赤且角周正之子﹐中祭祀之牺牲﹐虽欲以其所生犁而不用﹐山川宁肯舍弃之乎?'言仲弓父虽不善﹐不害于子之美也。"
球头
[相关解释]
1.南宋宫廷击球表演中﹐对球队里主要队员的称谓。
1.南宋宫廷击球表演中﹐对球队里主要队员的称谓。
生军
[相关解释]
1.南唐卒伍称谓之一。 2.生力军。
1.南唐卒伍称谓之一。 2.生力军。
生黎
[相关解释]
1.人民。 2.旧时对我国少数民族黎族中山居者的称谓。
1.人民。 2.旧时对我国少数民族黎族中山居者的称谓。
百日王朝
[相关解释]
拿破仑第二次统治法国时期的称谓。1815年3月,拿破仑从流放地厄尔巴岛逃出,20日重返巴黎再次登位。6月18日,他在滑铁卢战役失败后,于22日第二次宣布退位。这次复辟前后约一百天,史称百日王朝”。
拿破仑第二次统治法国时期的称谓。1815年3月,拿破仑从流放地厄尔巴岛逃出,20日重返巴黎再次登位。6月18日,他在滑铁卢战役失败后,于22日第二次宣布退位。这次复辟前后约一百天,史称百日王朝”。
盟旗制度
[相关解释]
清政府对蒙古族的政治制度。1624-1771年推行于蒙古族地区。在蒙古原有社会制度基础上,参照八旗制度组织原则建立。旗为军政合一单位,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数旗合成盟。由清政府任命旗长、盟长。对稳定蒙古社会秩序起一定作用。解放后废除,只保留盟旗称谓,盟相当于地区,旗相当于县。
清政府对蒙古族的政治制度。1624-1771年推行于蒙古族地区。在蒙古原有社会制度基础上,参照八旗制度组织原则建立。旗为军政合一单位,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数旗合成盟。由清政府任命旗长、盟长。对稳定蒙古社会秩序起一定作用。解放后废除,只保留盟旗称谓,盟相当于地区,旗相当于县。
省称
[相关解释]
1.简略的称谓。
1.简略的称谓。
真丹
[相关解释]
1.古印度对我国的称谓。与振旦﹑震旦﹑神旦同为cīnisthāna的译音。
1.古印度对我国的称谓。与振旦﹑震旦﹑神旦同为cīnisthāna的译音。
票友(piào-)
[相关解释]
戏曲、曲艺界对业余戏曲、曲艺演员的一种称谓。票友聚会练习处所叫票房”。
戏曲、曲艺界对业余戏曲、曲艺演员的一种称谓。票友聚会练习处所叫票房”。
私称
[相关解释]
1.偏爱的称谓。
1.偏爱的称谓。
称号
[相关解释]
1.指赋予人某种称谓﹐以表明身份。 2.指事物的名称。
1.指赋予人某种称谓﹐以表明身份。 2.指事物的名称。
称谓
[相关解释]
对人的称呼,表示对不同对象的身份、地位、职业、关系等的名称对长辈的称谓要用得恰当。
对人的称呼,表示对不同对象的身份、地位、职业、关系等的名称对长辈的称谓要用得恰当。
精夫
[相关解释]
1.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对酋长的称谓。
1.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对酋长的称谓。
艾老
[相关解释]
1.对五十岁以上的人的称谓。
1.对五十岁以上的人的称谓。
莫弗
[相关解释]
1.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的称谓。
1.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的称谓。
营长
[相关解释]
1.汉代地方武装头领的称谓。 2.现代军队编制单位营的指挥官。
1.汉代地方武装头领的称谓。 2.现代军队编制单位营的指挥官。
萨那罕
[相关解释]
1.金人丈夫对妻子的称谓。
1.金人丈夫对妻子的称谓。
蕃酋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的称谓。蕃,通"番"。
1.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的称谓。蕃,通"番"。
说话人
[相关解释]
1.唐宋以来对说书人的称谓。 2.介绍人。
1.唐宋以来对说书人的称谓。 2.介绍人。
走索
[相关解释]
古代杂技节目『代已经流行。在两柱之间系一根粗绳,表演者从绳上走过。也有两三人分从两面走去,对面相逢,擦肩而过。更有在绳上踊跃旋舞”,并作倒立等动作。这类杂技,历代又有走绳”、走大绳”等称谓,并有硬绳”和软绳”两类。现代的走钢丝,即从走索发展而来。
古代杂技节目『代已经流行。在两柱之间系一根粗绳,表演者从绳上走过。也有两三人分从两面走去,对面相逢,擦肩而过。更有在绳上踊跃旋舞”,并作倒立等动作。这类杂技,历代又有走绳”、走大绳”等称谓,并有硬绳”和软绳”两类。现代的走钢丝,即从走索发展而来。
跷球
[相关解释]
1.宋代单球门蹴鞠比赛中队员职责称谓之一。专司挟住同伴踢来的球,并向球头供球打门。也称骁色﹑色挟。
1.宋代单球门蹴鞠比赛中队员职责称谓之一。专司挟住同伴踢来的球,并向球头供球打门。也称骁色﹑色挟。
进舍女婿
[相关解释]
1.即赘婿。清平步青《霞外攟屑.释谚.进舍女壻》"《越谚》'舍,沙去声。《小繁露》"今人称赘婿曰入舍女婿。"亦有所本。《夷坚志》"隗伯山"条云"饶州市隗干三名伯者,淳熙初年蟦州门里王小三家,作入舍女婿。"'案,越以入舍为进舍,字稍不同,即《公羊传》注所谓就婿也。就婿即赘婿。"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释称谓》"﹝入舍女婿﹞今舟山方言称赘婿为'进舍女婿',亦可印证。"亦作"进门女婿"。
1.即赘婿。清平步青《霞外攟屑.释谚.进舍女壻》"《越谚》'舍,沙去声。《小繁露》"今人称赘婿曰入舍女婿。"亦有所本。《夷坚志》"隗伯山"条云"饶州市隗干三名伯者,淳熙初年蟦州门里王小三家,作入舍女婿。"'案,越以入舍为进舍,字稍不同,即《公羊传》注所谓就婿也。就婿即赘婿。"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释称谓》"﹝入舍女婿﹞今舟山方言称赘婿为'进舍女婿',亦可印证。"亦作"进门女婿"。
郎奶
[相关解释]
1.方言。闽人对母亲的称谓。
1.方言。闽人对母亲的称谓。
郡马
[相关解释]
封建时代对郡主丈夫的称谓。
封建时代对郡主丈夫的称谓。
金蟆
[相关解释]
1.唐代童谣对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的称谓。语本《新唐书.五行志二》﹕"僖宗时﹐童謡曰﹕'金色虾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
1.唐代童谣对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的称谓。语本《新唐书.五行志二》﹕"僖宗时﹐童謡曰﹕'金色虾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
阿奴
[相关解释]
1.尊长对卑幼者以及夫妻间的昵称。(1)兄称弟。《晋书.周顗传》"顗性宽裕而友爱过人,弟嵩尝因酒瞋目谓顗曰'君才不及弟,何乃横得重名!'以所燃蜡烛投之。顗神色无忤,徐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清梁章巨《称谓录.兄称弟》"盖晋世人通称弟为阿奴尔。"(2)父称子。《北史.麦铁杖传》"﹝麦铁杖﹞将度辽,呼其
1.尊长对卑幼者以及夫妻间的昵称。(1)兄称弟。《晋书.周顗传》"顗性宽裕而友爱过人,弟嵩尝因酒瞋目谓顗曰'君才不及弟,何乃横得重名!'以所燃蜡烛投之。顗神色无忤,徐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清梁章巨《称谓录.兄称弟》"盖晋世人通称弟为阿奴尔。"(2)父称子。《北史.麦铁杖传》"﹝麦铁杖﹞将度辽,呼其
院长
[相关解释]
1.唐代御史﹑拾遗的别称。 2.唐时亦称翰林院学士承旨为院长。 3.即山长。旧时书院的主讲﹑主持者。清乾隆时改称院长。参阅清梁章巨《称谓录.书院掌教》。 4.宋元时对地方狱吏的尊称。 5.旧时小说中对仆从的称呼。 6.以院命名的某些机关﹑学校﹐其首长称院长。
1.唐代御史﹑拾遗的别称。 2.唐时亦称翰林院学士承旨为院长。 3.即山长。旧时书院的主讲﹑主持者。清乾隆时改称院长。参阅清梁章巨《称谓录.书院掌教》。 4.宋元时对地方狱吏的尊称。 5.旧时小说中对仆从的称呼。 6.以院命名的某些机关﹑学校﹐其首长称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