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科举考试的内容。
带有科举考试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经举
[相关解释]
1.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名目。
1.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名目。
三头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三试都中第一名的人。即府试为解头,进士试为状头,博学宏词及制科试为勅头。
1.科举考试三试都中第一名的人。即府试为解头,进士试为状头,博学宏词及制科试为勅头。
三舍法
[相关解释]
1.宋神宗时取士法,为元丰新法之一。其法分太学为外舍﹑内舍﹑上舍,别生员为三等而置之。依一定年限和条件,由外舍升入内舍继而升上舍。最后按科举考试法,分别规定其出身并授以官职。在舍读经为主,以济当时科举偏重文词之不足。绍圣中,曾一度废科举,专以三舍法取士。宣和三年,诏罢此法。见《宋史.选举志一》﹑《选举志二》。
1.宋神宗时取士法,为元丰新法之一。其法分太学为外舍﹑内舍﹑上舍,别生员为三等而置之。依一定年限和条件,由外舍升入内舍继而升上舍。最后按科举考试法,分别规定其出身并授以官职。在舍读经为主,以济当时科举偏重文词之不足。绍圣中,曾一度废科举,专以三舍法取士。宣和三年,诏罢此法。见《宋史.选举志一》﹑《选举志二》。
下考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或官吏考绩列为下等。 2.考察臣下。
1.科举考试或官吏考绩列为下等。 2.考察臣下。
东堂桂
[相关解释]
1.《晋书·郄诜传》载郄诜以对策上第,拜议郎◇迁官,晋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因称科举考试及第为"东堂桂"。
1.《晋书·郄诜传》载郄诜以对策上第,拜议郎◇迁官,晋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因称科举考试及第为"东堂桂"。
两举
[相关解释]
1.两次参加科举考试。
1.两次参加科举考试。
中榜
[相关解释]
1.参加科举考试中式。
1.参加科举考试中式。
中甲
[相关解释]
1.金代科举考试进士及第﹑成绩属中等者。参阅《金史.选举志二》。
1.金代科举考试进士及第﹑成绩属中等者。参阅《金史.选举志二》。
中签
[相关解释]
1.旧时科举考试用以填写考中者姓名﹑籍贯等的标签。
1.旧时科举考试用以填写考中者姓名﹑籍贯等的标签。
举业
[相关解释]
1.为应科举考试而准备的学业。明清时专指八股文。
1.为应科举考试而准备的学业。明清时专指八股文。
举子
[相关解释]
1.生育子女。 2.科举考试的应试人。
1.生育子女。 2.科举考试的应试人。
举首
[相关解释]
1.抬头。 2.被荐举者中居首位的;科举考试的第一名。 3.检举﹐告发。 4.首领。
1.抬头。 2.被荐举者中居首位的;科举考试的第一名。 3.检举﹐告发。 4.首领。
乡试
[相关解释]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一级,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由本省秀才与监生参加,考中者称举人,可参加会试;会试落第,也可依科选官。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一级,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由本省秀才与监生参加,考中者称举人,可参加会试;会试落第,也可依科选官。
买春钱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时代亲友给落选者提供的酒食费。
1.科举考试时代亲友给落选者提供的酒食费。
五甲
[相关解释]
1.宋代科举考试自一至五等称"五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并文林郎;二甲赐进士及第并从事郎;三﹑四甲进士出身;五甲同进士出身。
1.宋代科举考试自一至五等称"五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并文林郎;二甲赐进士及第并从事郎;三﹑四甲进士出身;五甲同进士出身。
五言试帖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中所作的五言诗。唐以来,科举考试中以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限定韵脚。其诗大都为五言或七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这种诗体称试帖诗。清代试帖诗,格律限制更严,内容大多为皇帝歌功颂德。
1.科举考试中所作的五言诗。唐以来,科举考试中以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限定韵脚。其诗大都为五言或七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这种诗体称试帖诗。清代试帖诗,格律限制更严,内容大多为皇帝歌功颂德。
亚魁
[相关解释]
1.古代泛指科举考试第二名。
1.古代泛指科举考试第二名。
京报连登黄甲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录取喜报上的套语。意谓会试﹑殿试连捷的喜报就要送到。因殿试榜文写在黄纸上,故称黄甲。
1.科举考试录取喜报上的套语。意谓会试﹑殿试连捷的喜报就要送到。因殿试榜文写在黄纸上,故称黄甲。
会试
[相关解释]
明清两代各省举人参加的科举考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
明清两代各省举人参加的科举考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
伦魁
[相关解释]
1.指科举考试中夺魁为榜首。伦,通"抡"。 2.特指状元。
1.指科举考试中夺魁为榜首。伦,通"抡"。 2.特指状元。
儒科
[相关解释]
1.指儒学。 2.指科举考试之进士科。
1.指儒学。 2.指科举考试之进士科。
免省
[相关解释]
1.宋代应科举考试者解试合格后被批准不经省试(礼部的考试)而直接参加殿试,谓之免省。
1.宋代应科举考试者解试合格后被批准不经省试(礼部的考试)而直接参加殿试,谓之免省。
入帘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时阅卷官进入试院履职谓之"入帘"。其在考试期间不得外出。 2.指担任科举阅卷官。
1.科举考试时阅卷官进入试院履职谓之"入帘"。其在考试期间不得外出。 2.指担任科举阅卷官。
入甲
[相关解释]
1.谓科举考试进入甲第。
1.谓科举考试进入甲第。
入闱
[相关解释]
1.指科举考试时考生或监考人员等进入考场。 2.指参加科举考试。
1.指科举考试时考生或监考人员等进入考场。 2.指参加科举考试。
八股文
[相关解释]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文体。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四部分是正式议论,中股是全篇重心,在这四段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文章题目摘自《四书》,所论内容必须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不许自由发挥。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文体。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四部分是正式议论,中股是全篇重心,在这四段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文章题目摘自《四书》,所论内容必须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不许自由发挥。
六帖
[相关解释]
1.唐科举考试﹐进士﹑明经科都有帖经试。凡十帖﹐中六帖即可通过帖经考试﹐故称"六帖"。参阅《通典.选举三》﹑宋程大昌《演繁露.六帖》。参见"帖经"。
1.唐科举考试﹐进士﹑明经科都有帖经试。凡十帖﹐中六帖即可通过帖经考试﹐故称"六帖"。参阅《通典.选举三》﹑宋程大昌《演繁露.六帖》。参见"帖经"。
六论
[相关解释]
1.指《吕氏春秋》中的《开春论》﹑《慎行论》﹑《贵直论》﹑《不苟论》﹑《似顺论》﹑《士容论》。 2.指宋科举考试中的六道论题。
1.指《吕氏春秋》中的《开春论》﹑《慎行论》﹑《贵直论》﹑《不苟论》﹑《似顺论》﹑《士容论》。 2.指宋科举考试中的六道论题。
出恭
[相关解释]
科举考试时,考生上厕所须领出恭入敬”的牌子,以防擅离座位或作弊◇因称大便为出恭”。
科举考试时,考生上厕所须领出恭入敬”的牌子,以防擅离座位或作弊◇因称大便为出恭”。
出身
[相关解释]
1.献身。 2.指科举考试中选者的身分﹑资格,后亦指学历。 3.指为官。 4.个人最早的经历或身分。 5.出而从事某种事情。 6.指改嫁。 7.出生;产地。 8.谓出路,前途。
1.献身。 2.指科举考试中选者的身分﹑资格,后亦指学历。 3.指为官。 4.个人最早的经历或身分。 5.出而从事某种事情。 6.指改嫁。 7.出生;产地。 8.谓出路,前途。
出闱
[相关解释]
1.旧时指科举考试结束后考生离开试院。
1.旧时指科举考试结束后考生离开试院。
分房
[相关解释]
1.唐皇族及大官的世系以房划分。用始祖的官名﹑爵名或封号称其房,长次之间并有大房﹑小房,第二房,第三房等分别。 2.清代科举考试,南闱和北闱的同考官都分为十八房,分住东西经房,负有分房阅卷之责,故称。 3.分配房屋。
1.唐皇族及大官的世系以房划分。用始祖的官名﹑爵名或封号称其房,长次之间并有大房﹑小房,第二房,第三房等分别。 2.清代科举考试,南闱和北闱的同考官都分为十八房,分住东西经房,负有分房阅卷之责,故称。 3.分配房屋。
判语
[相关解释]
1.犹今之判决书。 2.科举考试的内容之一。指考生对"疑事"所下的断语。
1.犹今之判决书。 2.科举考试的内容之一。指考生对"疑事"所下的断语。
制策
[相关解释]
1.皇帝有事书之于策(竹简)以问臣下,称为"制策"『武帝元光元年诏贤良,各"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董仲舒﹑公孙弘等都先后对策。见《汉书.武帝纪》◇为科举考试所采用,成为国家取士的科目之一。
1.皇帝有事书之于策(竹简)以问臣下,称为"制策"『武帝元光元年诏贤良,各"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董仲舒﹑公孙弘等都先后对策。见《汉书.武帝纪》◇为科举考试所采用,成为国家取士的科目之一。
南闱
[相关解释]
1.南门。 2.明﹑清科举考试,称江南乡试为南闱,顺天乡试为北闱。
1.南门。 2.明﹑清科举考试,称江南乡试为南闱,顺天乡试为北闱。
卷折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的考卷。
1.科举考试的考卷。
取应
[相关解释]
1.即应举。参加科举考试。
1.即应举。参加科举考试。
史学
[相关解释]
1.研究﹑编纂人类社会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历史的学问。 2.唐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参阅《唐会要.贡举中》。
1.研究﹑编纂人类社会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历史的学问。 2.唐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参阅《唐会要.贡举中》。
史科
[相关解释]
1.唐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
1.唐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
号板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时﹐号子中供生员答卷兼睡觉用的木板。
1.科举考试时﹐号子中供生员答卷兼睡觉用的木板。
同年
[相关解释]
1.年龄相同。 2.同一年。 3."同年而语"的略语。 4.古代科举考试同科中式者之互称。唐代同榜进士称"同年",明清乡试﹑会试同榜登科者皆称"同年"。清代科考先后中式者,其中式之年甲子相同,亦称"同年"。 5.古安南苗民互称。参见"同年嫂"。 6.浙江江山一带称船家为"同年"。因船家多桐严(桐庐﹑严州)人,桐严与同年,音近而讹。参见"同年妹"﹑"同年嫂"。
1.年龄相同。 2.同一年。 3."同年而语"的略语。 4.古代科举考试同科中式者之互称。唐代同榜进士称"同年",明清乡试﹑会试同榜登科者皆称"同年"。清代科考先后中式者,其中式之年甲子相同,亦称"同年"。 5.古安南苗民互称。参见"同年嫂"。 6.浙江江山一带称船家为"同年"。因船家多桐严(桐庐﹑严州)人,桐严与同年,音近而讹。参见"同年妹"﹑"同年嫂"。
同捷
[相关解释]
1.同时胜利。 2.谓科举考试同时中式。
1.同时胜利。 2.谓科举考试同时中式。
同榜
[相关解释]
1.古代科举考试,考中的张榜公布。在同一榜录取的称为同榜。
1.古代科举考试,考中的张榜公布。在同一榜录取的称为同榜。
同考试官
[相关解释]
1.元代称科举考试时协同考试官工作的官员。相当于明清的副主考。
1.元代称科举考试时协同考试官工作的官员。相当于明清的副主考。
同铺
[相关解释]
1.唐时科举考试同号者的互称。
1.唐时科举考试同号者的互称。
名科
[相关解释]
1.指求功名的科举考试。 2.泛指应试的科目。
1.指求功名的科举考试。 2.泛指应试的科目。
名第
[相关解释]
1.高第。 2.科举考试中式的名次。
1.高第。 2.科举考试中式的名次。
四书文
[相关解释]
1.明清科举考试所用的文体。多取"四书"语命题,亦称八股文﹑时文。详"八股"。
1.明清科举考试所用的文体。多取"四书"语命题,亦称八股文﹑时文。详"八股"。
四甲
[相关解释]
1.指宋代科举考试殿试的第四等。 2.指五甲中的前四甲。
1.指宋代科举考试殿试的第四等。 2.指五甲中的前四甲。
墨义
[相关解释]
1.唐以后,科举考试时令士子笔答经义,谓之"墨义"。
1.唐以后,科举考试时令士子笔答经义,谓之"墨义"。
大比
[相关解释]
1.周制﹐每三年调查一次人口及其财物﹐称大比。 2.周代每三年对乡吏进行考核﹐选择贤能﹐称大比。 3.隋唐以后泛指科举考试。 4.明清亦特指乡试。
1.周制﹐每三年调查一次人口及其财物﹐称大比。 2.周代每三年对乡吏进行考核﹐选择贤能﹐称大比。 3.隋唐以后泛指科举考试。 4.明清亦特指乡试。
头场
[相关解释]
1.指乡试或会试的第一场考试。也称首场﹑初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各分三场﹐中选的关键在第一场。
1.指乡试或会试的第一场考试。也称首场﹑初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各分三场﹐中选的关键在第一场。
头彩
[相关解释]
1.赌博或某种游戏中给获胜者的最高奖。 2.指头奖彩票。 3.指科举考试乡试会试第一名。
1.赌博或某种游戏中给获胜者的最高奖。 2.指头奖彩票。 3.指科举考试乡试会试第一名。
头报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发榜日,由报录人走马鸣锣通知中选者,前后凡三次。按惯例,中选者应付予赏金。第一次谓头报,所得赏金最为丰厚。
1.科举考试发榜日,由报录人走马鸣锣通知中选者,前后凡三次。按惯例,中选者应付予赏金。第一次谓头报,所得赏金最为丰厚。
奏名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礼部将拟录取的进士名册送呈皇帝审核﹐称"奏名"。
1.科举考试﹐礼部将拟录取的进士名册送呈皇帝审核﹐称"奏名"。
孟艺
[相关解释]
1.明清科举考试首场所作的第一篇制艺文。又称"首艺"。
1.明清科举考试首场所作的第一篇制艺文。又称"首艺"。
宗子试
[相关解释]
1.为皇族子弟特设的科举考试。始于宋仁宗时。清代宗室则统一参加乡试﹑会试,惟只考一日,别为一榜,中额亦有一定。
1.为皇族子弟特设的科举考试。始于宋仁宗时。清代宗室则统一参加乡试﹑会试,惟只考一日,别为一榜,中额亦有一定。
封龙门
[相关解释]
1.指科举考试时封锁考院正门。
1.指科举考试时封锁考院正门。
小题
[相关解释]
1.古书卷首的题目。 2.明清科举考试时以"四书"文句命题为小题。
1.古书卷首的题目。 2.明清科举考试时以"四书"文句命题为小题。
就举
[相关解释]
1.指参加科举考试。
1.指参加科举考试。
巍科
[相关解释]
1.犹高第。古代称科举考试名次在前者。
1.犹高第。古代称科举考试名次在前者。
帖经
[相关解释]
1.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
1.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
帘内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时﹐负责考校之官员。详"帘外"﹑"帘官"。
1.科举考试时﹐负责考校之官员。详"帘外"﹑"帘官"。
帘外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时﹐负责监试之官员。
1.科举考试时﹐负责监试之官员。
席帽离身
[相关解释]
1.宋李巽年轻时累举不第,其乡人讽嘲曰"李秀才应举,空去空回,知席帽甚时得离身?"后李巽仕至度支郎中,遗乡人诗曰"当年踪迹困泥尘,不意乘时亦化鳞。为报乡闾亲戚道,如今席帽已离身。"事见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二◇即因以"席帽离身"指读书人应科举考试及第做官。
1.宋李巽年轻时累举不第,其乡人讽嘲曰"李秀才应举,空去空回,知席帽甚时得离身?"后李巽仕至度支郎中,遗乡人诗曰"当年踪迹困泥尘,不意乘时亦化鳞。为报乡闾亲戚道,如今席帽已离身。"事见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二◇即因以"席帽离身"指读书人应科举考试及第做官。
平水韵
[相关解释]
1.原为金代官韵书,供科举考试之用。平水是旧平阳府城(今山西临汾市)的别称,因该韵书刊行于此,故名。有两种一种将宋代《礼部韵略》注明同用之韵悉数并合,又原不同用的上声"迥"﹑"拯"及去声"径"﹑"征",亦各并为一部,共一百零六韵上﹑下平各十五韵,上声廿九,去声三十,入声十七。其韵目见于金王文郁《平水新刊礼部韵略》﹑张天锡《草书韵会》及宋末阴时夫《韵府群玉》,为后来作近体诗者押韵的依据。又一种分为一百零七韵,上声"迥"﹑"拯"不并,为宋末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所本。刘书不传,其韵目见于元初熊忠《古今韵会举
1.原为金代官韵书,供科举考试之用。平水是旧平阳府城(今山西临汾市)的别称,因该韵书刊行于此,故名。有两种一种将宋代《礼部韵略》注明同用之韵悉数并合,又原不同用的上声"迥"﹑"拯"及去声"径"﹑"征",亦各并为一部,共一百零六韵上﹑下平各十五韵,上声廿九,去声三十,入声十七。其韵目见于金王文郁《平水新刊礼部韵略》﹑张天锡《草书韵会》及宋末阴时夫《韵府群玉》,为后来作近体诗者押韵的依据。又一种分为一百零七韵,上声"迥"﹑"拯"不并,为宋末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所本。刘书不传,其韵目见于元初熊忠《古今韵会举
应举
[相关解释]
1.接受选用或举荐。 2.参加科举考试。
1.接受选用或举荐。 2.参加科举考试。
应试
[相关解释]
1.参加考试。旧时特指参加科举考试。
1.参加考试。旧时特指参加科举考试。
开科
[相关解释]
1.原指科举考试时,设立各种科目,分科取士◇即指科举制的开考。 2.谓开口说话。 3.开场道白。
1.原指科举考试时,设立各种科目,分科取士◇即指科举制的开考。 2.谓开口说话。 3.开场道白。
彻棘
[相关解释]
1.撤除试院门前棘枝。谓科举考试发榜后解禁◇多借指考试事务完毕。
1.撤除试院门前棘枝。谓科举考试发榜后解禁◇多借指考试事务完毕。
悬科
[相关解释]
1.古时所公布的考试科目。亦泛指科举考试。
1.古时所公布的考试科目。亦泛指科举考试。
战胜
[相关解释]
1.在战争中取胜;经战斗而获胜。 2.指一种思想克服另一种思想。 3.指科举考试登第。
1.在战争中取胜;经战斗而获胜。 2.指一种思想克服另一种思想。 3.指科举考试登第。
战艺
[相关解释]
1.指参加科举考试。
1.指参加科举考试。
折桂
[相关解释]
晋代c03cZ凡叨悦列第一,自称是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来就称科举考试得中为折桂欣喜故人先折桂。
晋代c03cZ凡叨悦列第一,自称是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来就称科举考试得中为折桂欣喜故人先折桂。
抡元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中选第一名。
1.科举考试中选第一名。
抡魁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的第一名。亦指中选第一名。
1.科举考试的第一名。亦指中选第一名。
担榜状元
[相关解释]
1.宋时对科举考试第五甲末名的戏称。清时三甲末名亦有此称。或称之为背榜。
1.宋时对科举考试第五甲末名的戏称。清时三甲末名亦有此称。或称之为背榜。
挟书
[相关解释]
1.私藏书籍。 2.指挟书律。 3.专指应科举考试时夹带时文书籍。
1.私藏书籍。 2.指挟书律。 3.专指应科举考试时夹带时文书籍。
挟册
[相关解释]
1.携带书籍。谓勤奋读书。 2.谓应科举考试时夹带时文书籍。
1.携带书籍。谓勤奋读书。 2.谓应科举考试时夹带时文书籍。
收掌
[相关解释]
1.收存掌管。 2.清代职官名。科举考试时,掌管试卷的分发和收取。
1.收存掌管。 2.清代职官名。科举考试时,掌管试卷的分发和收取。
救数人
[相关解释]
1.唐文学家温庭筠才思敏捷,科举考试时多代人作文,人称"救数人"。
1.唐文学家温庭筠才思敏捷,科举考试时多代人作文,人称"救数人"。
文卷
[相关解释]
1.为应科举考试所作的文章。 2.泛指文章。 3.公文案卷。
1.为应科举考试所作的文章。 2.泛指文章。 3.公文案卷。
文战
[相关解释]
1.指科举考试。 2.文艺论战。
1.指科举考试。 2.文艺论战。
文闱
[相关解释]
1.指科举考试。闱﹐试院。
1.指科举考试。闱﹐试院。
斋生
[相关解释]
1.参加科举考试的士人。
1.参加科举考试的士人。
新桂
[相关解释]
1.新月。传说月中有桂树﹐因称。 2.谓科举考试中式者。
1.新月。传说月中有桂树﹐因称。 2.谓科举考试中式者。
方略策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中应试的有关治国方略的策文。
1.科举考试中应试的有关治国方略的策文。
未冠题
[相关解释]
1.旧时科举考试给未冠者专出的试题,比较容易解答。
1.旧时科举考试给未冠者专出的试题,比较容易解答。
未第
[相关解释]
1.谓应科举考试未中。
1.谓应科举考试未中。
朱衣使者
[相关解释]
1.指科举考试官。
1.指科举考试官。
杰士
[相关解释]
1.才智特出的人,杰出的人。 2.太平天国科举考试改称拔贡为杰士。参阅史式《太平天国词语汇释》。
1.才智特出的人,杰出的人。 2.太平天国科举考试改称拔贡为杰士。参阅史式《太平天国词语汇释》。
槐花黄
[相关解释]
1.古代指士子忙于准备科举考试的季节。
1.古代指士子忙于准备科举考试的季节。
次题
[相关解释]
1.清代科举考试八股文﹐按规定要从"四书"中截词或短句出三个题目﹐其第二道试题﹐称"次题"。
1.清代科举考试八股文﹐按规定要从"四书"中截词或短句出三个题目﹐其第二道试题﹐称"次题"。
歇场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场次之间的间隙。
1.科举考试场次之间的间隙。
生卷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时秀才的课卷。
1.科举考试时秀才的课卷。
甲乙科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甲乙二科的合称。泛指科第。
1.科举考试甲乙二科的合称。泛指科第。
甲科
[相关解释]
1.古代考试科目名『时课士分甲乙丙三科。 2.唐初明经有甲乙丙丁四科。唐宋进士分甲乙科。 3.明清通称进士为甲科。 4.指登甲科的人。 5.泛指科举考试。
1.古代考试科目名『时课士分甲乙丙三科。 2.唐初明经有甲乙丙丁四科。唐宋进士分甲乙科。 3.明清通称进士为甲科。 4.指登甲科的人。 5.泛指科举考试。
甲第
[相关解释]
1.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 2.指豪门贵族。 3.科举考试中的第一等。 4.明清时称进士。
1.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 2.指豪门贵族。 3.科举考试中的第一等。 4.明清时称进士。
监试
[相关解释]
1.监督考试。 2.科举考试时负有监督之责的官吏。
1.监督考试。 2.科举考试时负有监督之责的官吏。
瞭望军
[相关解释]
1.明代科举考试时所设的监场人员。
1.明代科举考试时所设的监场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