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2 查到相关秋官的内容。
带有秋官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七献
[相关解释]
1.献酒七次。周代诸侯来朝时,天子举行享礼献酒的次数。《周礼.秋官.大行人》"诸侯之礼……飨礼七献,食礼七举。"祭祀宗庙亦用七献。《礼记.礼器》"一献质,三献文,五献察,七献神。"孔颖达疏"七献神者,谓祭先公之庙,礼又转尊,神灵尊重也。"
1.献酒七次。周代诸侯来朝时,天子举行享礼献酒的次数。《周礼.秋官.大行人》"诸侯之礼……飨礼七献,食礼七举。"祭祀宗庙亦用七献。《礼记.礼器》"一献质,三献文,五献察,七献神。"孔颖达疏"七献神者,谓祭先公之庙,礼又转尊,神灵尊重也。"
三槐九棘
[相关解释]
1.《周礼.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羣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郑玄注"树棘以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欲与之谋。"后以"三槐九棘"为三公九卿之代称。
1.《周礼.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羣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郑玄注"树棘以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欲与之谋。"后以"三槐九棘"为三公九卿之代称。
九棘
[相关解释]
1.古代群臣外朝之位,树九棘为标识,以区分等级职位。《周礼.秋官.朝士》"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郑玄注"树棘以为立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后因以九棘为九卿的代称。 2.药名。
1.古代群臣外朝之位,树九棘为标识,以区分等级职位。《周礼.秋官.朝士》"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郑玄注"树棘以为立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后因以九棘为九卿的代称。 2.药名。
六卿
[相关解释]
1.上古天子有六军﹐六军之主将称"六卿"。 2.指六官。《书.周官》"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夏殷亡闻焉,周官则备矣。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为六卿,各有徒属职分,用于百事。"春秋末,宋国亦设六卿之官,其官名与周稍异。《左传.哀公二十六年》"于是皇缓为右师,皇非我为大司马,皇怀为司徒,灵不缓为左师,乐茷为司城,乐朱鉯为大司寇,六卿三族降听政,因大尹以达。"后用以泛称朝廷重臣『桓宽《盐铁论.刺权》"威重于六卿,富累于陶卫,舆服
1.上古天子有六军﹐六军之主将称"六卿"。 2.指六官。《书.周官》"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夏殷亡闻焉,周官则备矣。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为六卿,各有徒属职分,用于百事。"春秋末,宋国亦设六卿之官,其官名与周稍异。《左传.哀公二十六年》"于是皇缓为右师,皇非我为大司马,皇怀为司徒,灵不缓为左师,乐茷为司城,乐朱鉯为大司寇,六卿三族降听政,因大尹以达。"后用以泛称朝廷重臣『桓宽《盐铁论.刺权》"威重于六卿,富累于陶卫,舆服
六官
[相关解释]
1.周六卿之官。《周礼》以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分掌邦国之政﹐总称六官或六卿。 2.隋唐后中央政权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之尚书总称六官。
1.周六卿之官。《周礼》以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分掌邦国之政﹐总称六官或六卿。 2.隋唐后中央政权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之尚书总称六官。
六服
[相关解释]
1.周王畿以外的诸侯邦国曰服﹐其等次有六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书.周官》"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周礼.秋官.大行人》"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谓之侯服﹐岁壹见﹐其贡祀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甸服﹐二岁壹见﹐其贡嫔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男服﹐三岁壹见﹐其贡器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采服﹐四岁壹见,其贡服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卫服,五岁壹见,其贡材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要服﹐六岁壹见﹐其贡货物。"孔颖达疏"要服﹐蛮服也者﹐《职方》云'蛮服'﹐要﹑蛮义一也。"王莽曾仿行六服之制。《汉书.王莽传中》
1.周王畿以外的诸侯邦国曰服﹐其等次有六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书.周官》"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周礼.秋官.大行人》"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谓之侯服﹐岁壹见﹐其贡祀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甸服﹐二岁壹见﹐其贡嫔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男服﹐三岁壹见﹐其贡器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采服﹐四岁壹见,其贡服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卫服,五岁壹见,其贡材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要服﹐六岁壹见﹐其贡货物。"孔颖达疏"要服﹐蛮服也者﹐《职方》云'蛮服'﹐要﹑蛮义一也。"王莽曾仿行六服之制。《汉书.王莽传中》
取保
[相关解释]
1.使被告提供担保者。《周礼.秋官.大司寇》"使州里任之,则宥而舍之。"贾公彦疏"仍恐习前为非而不改,故使州长里宰保任乃舍之。"此即后来的取保或保释之制。
1.使被告提供担保者。《周礼.秋官.大司寇》"使州里任之,则宥而舍之。"贾公彦疏"仍恐习前为非而不改,故使州长里宰保任乃舍之。"此即后来的取保或保释之制。
取水
[相关解释]
1.古代一种祭祀的礼仪。在月下用铜镜收取露水,以示明洁之义。语本《周礼·秋官·司烜氏》"司烜氏掌以夫燧取明火于日,以鉴取明水于月,以共祭祀之明齯明烛共明水"汉郑玄注"取水者,世谓之方诸。取日之火月之水,欲得阴阳之洁气也。" 2.壮族斋祭死者的一种礼仪。
1.古代一种祭祀的礼仪。在月下用铜镜收取露水,以示明洁之义。语本《周礼·秋官·司烜氏》"司烜氏掌以夫燧取明火于日,以鉴取明水于月,以共祭祀之明齯明烛共明水"汉郑玄注"取水者,世谓之方诸。取日之火月之水,欲得阴阳之洁气也。" 2.壮族斋祭死者的一种礼仪。
司仪
[相关解释]
1.官名。《周礼.秋官》有司仪,负责接待宾客的礼仪。北齐有司仪署,隋唐因之,属鸿胪寺,掌凶礼丧葬之事。宋以后不设。明代之司仪主管陈设引奏礼仪,清废。参阅《通典.职官八》﹑《明史.职官志三》。 2.举行典礼时报告进行程序的人。 3.谓举行典礼或大会时报告进行程序。
1.官名。《周礼.秋官》有司仪,负责接待宾客的礼仪。北齐有司仪署,隋唐因之,属鸿胪寺,掌凶礼丧葬之事。宋以后不设。明代之司仪主管陈设引奏礼仪,清废。参阅《通典.职官八》﹑《明史.职官志三》。 2.举行典礼时报告进行程序的人。 3.谓举行典礼或大会时报告进行程序。
司刑
[相关解释]
1.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掌五刑之法。见《周礼.秋官.司刑》◇泛指主管法律刑罚的官。
1.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掌五刑之法。见《周礼.秋官.司刑》◇泛指主管法律刑罚的官。
司盟
[相关解释]
1.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掌盟约之辞及其礼仪。参阅《周礼.秋官.司盟》。
1.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掌盟约之辞及其礼仪。参阅《周礼.秋官.司盟》。
司里
[相关解释]
1.管理城内街巷。 2.春秋官名。掌授宾馆与民居。
1.管理城内街巷。 2.春秋官名。掌授宾馆与民居。
司隶
[相关解释]
1.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武帝置司隶校尉,领兵一千二百人,捕巫蛊,督察大奸猾◇罢其兵,改察三辅﹑三河﹑弘农七郡。哀帝时称司隶,东汉复旧称,仍察七郡。魏晋以后沿用,唐废。参阅《通典.职官十四》。
1.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武帝置司隶校尉,领兵一千二百人,捕巫蛊,督察大奸猾◇罢其兵,改察三辅﹑三河﹑弘农七郡。哀帝时称司隶,东汉复旧称,仍察七郡。魏晋以后沿用,唐废。参阅《通典.职官十四》。
听察
[相关解释]
1.语本《周礼.秋官.乡士》"听其狱讼﹐察其辞。"后因以"听察"谓探听审察。
1.语本《周礼.秋官.乡士》"听其狱讼﹐察其辞。"后因以"听察"谓探听审察。
小司寇
[相关解释]
1.周官名。司寇的属官﹐为司寇的副贰。见《周礼.秋官.小司寇》。参见"五大夫"。
1.周官名。司寇的属官﹐为司寇的副贰。见《周礼.秋官.小司寇》。参见"五大夫"。
序官
[相关解释]
1.《周礼》天官太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及《考工记》等六篇将六官所统率的官属的职掌和人数概略地列于每篇之首,经学家谓之"序官"。
1.《周礼》天官太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及《考工记》等六篇将六官所统率的官属的职掌和人数概略地列于每篇之首,经学家谓之"序官"。
庭氏
[相关解释]
1.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掌射杀都城附近的鸱鸮﹑狼﹑狐之类夜间鸣叫的鸟兽。
1.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掌射杀都城附近的鸱鸮﹑狼﹑狐之类夜间鸣叫的鸟兽。
束矢钧金
[相关解释]
1.古代民间诉讼按规定缴纳的财物◇借指处理讼事。语本《周礼·秋官·大司寇》"以两造禁民讼,入束矢于朝,然后听之。以两剂禁民狱,入钧金三日乃致于朝,然后听之。"郑玄注"必入矢者,取其直也……古者一弓百矢,束矢,其百个与?"又"必入金者,取其坚也。三十斤曰钧。"
1.古代民间诉讼按规定缴纳的财物◇借指处理讼事。语本《周礼·秋官·大司寇》"以两造禁民讼,入束矢于朝,然后听之。以两剂禁民狱,入钧金三日乃致于朝,然后听之。"郑玄注"必入矢者,取其直也……古者一弓百矢,束矢,其百个与?"又"必入金者,取其坚也。三十斤曰钧。"
枯榆
[相关解释]
1.木名。《周礼.秋官.壶涿氏》"若欲杀其神,则以牡檕午贯象齿而沈之。"郑玄注引汉杜子春曰"檕,读为枯。枯榆,木名。"一说即姑榆。 2.枯老的榆树。 3.干枯的榆荚。
1.木名。《周礼.秋官.壶涿氏》"若欲杀其神,则以牡檕午贯象齿而沈之。"郑玄注引汉杜子春曰"檕,读为枯。枯榆,木名。"一说即姑榆。 2.枯老的榆树。 3.干枯的榆荚。
环人
[相关解释]
1.《周礼》官名。《周礼》"夏官"和"秋官"均置环人。属夏官者,掌却敌及巡察内外之事;属秋官者,掌迎送宾客及警卫之事◇以泛称警卫官员。
1.《周礼》官名。《周礼》"夏官"和"秋官"均置环人。属夏官者,掌却敌及巡察内外之事;属秋官者,掌迎送宾客及警卫之事◇以泛称警卫官员。
白云司
[相关解释]
1.刑部的别称。相传黄帝以云命官﹐秋官为白云。刑部属秋官﹐故称。亦指刑官。
1.刑部的别称。相传黄帝以云命官﹐秋官为白云。刑部属秋官﹐故称。亦指刑官。
秋伯
[相关解释]
1.古代秋官的属官。
1.古代秋官的属官。
秋卿
[相关解释]
1.《周礼》以秋官司寇掌刑狱﹐后世因称刑部长官为秋卿。 2.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以卫尉为卫尉卿﹐廷尉为廷尉卿﹐将作大匠为大匠卿﹐三卿总为秋卿。参阅《隋书.百官志上》。
1.《周礼》以秋官司寇掌刑狱﹐后世因称刑部长官为秋卿。 2.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以卫尉为卫尉卿﹐廷尉为廷尉卿﹐将作大匠为大匠卿﹐三卿总为秋卿。参阅《隋书.百官志上》。
秋官
[相关解释]
1.古官名。 2.《周礼》六官之一﹐掌刑狱。《周礼.秋官》唐贾公彦题解"郑《目録》云,象秋所立之官。寇,害也。秋者,遒也,如秋义杀害收聚敛藏于万物也。天子立司寇使掌邦刑,刑者,所以驱耻恶,纳人于善道也。"所司与后代刑部相当﹐故唐武则天曾一度改刑部为秋官◇世常以秋官为掌司刑法官员的通称。 3.明太祖所置四辅官之一。
1.古官名。 2.《周礼》六官之一﹐掌刑狱。《周礼.秋官》唐贾公彦题解"郑《目録》云,象秋所立之官。寇,害也。秋者,遒也,如秋义杀害收聚敛藏于万物也。天子立司寇使掌邦刑,刑者,所以驱耻恶,纳人于善道也。"所司与后代刑部相当﹐故唐武则天曾一度改刑部为秋官◇世常以秋官为掌司刑法官员的通称。 3.明太祖所置四辅官之一。
秋液
[相关解释]
1.《周礼.秋官.司烜氏》"以鉴取明水于月。"《淮南子.天文训》"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高诱注"月盛时以﹝方诸﹞向月下﹐则水生﹐以铜盘受之﹐下水数滴。"后因以"秋液"指月。
1.《周礼.秋官.司烜氏》"以鉴取明水于月。"《淮南子.天文训》"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高诱注"月盛时以﹝方诸﹞向月下﹐则水生﹐以铜盘受之﹐下水数滴。"后因以"秋液"指月。
讼矢
[相关解释]
1.《周礼.秋官.大司寇》﹕"以两造禁民讼。入束矢于朝﹐然后听之。"郑玄注﹕"使讼者两至。既两至﹐使入束矢﹐乃治之也。不至﹐不入束矢﹐则是自服不直者也。"后以"讼矢"指诉讼。
1.《周礼.秋官.大司寇》﹕"以两造禁民讼。入束矢于朝﹐然后听之。"郑玄注﹕"使讼者两至。既两至﹐使入束矢﹐乃治之也。不至﹐不入束矢﹐则是自服不直者也。"后以"讼矢"指诉讼。
赞喜
[相关解释]
1.亦作"赞喜"。 2.增加喜悦气氛,助兴。语本《周礼.秋官.大行人》"归脤以交诸侯之福,贺庆以赞诸侯之喜。"
1.亦作"赞喜"。 2.增加喜悦气氛,助兴。语本《周礼.秋官.大行人》"归脤以交诸侯之福,贺庆以赞诸侯之喜。"
踣尸
[相关解释]
1.犹陈尸。语本《周礼.秋官.掌戮》"凡杀人者,踣诸市,肆之三日。"贾公彦疏"踣者,陈尸使人见之。"
1.犹陈尸。语本《周礼.秋官.掌戮》"凡杀人者,踣诸市,肆之三日。"贾公彦疏"踣者,陈尸使人见之。"
野刑
[相关解释]
1.《周礼.秋官》五刑之一。施行于王城之外"野"的刑法。
1.《周礼.秋官》五刑之一。施行于王城之外"野"的刑法。
金正
[相关解释]
1.五行官之一。古代传说中的神。 2.指秋官。
1.五行官之一。古代传说中的神。 2.指秋官。
钧金束矢
[相关解释]
1.铜三十斤﹐箭一束。古代狱讼双方致官之物。金者取其坚﹐矢者取其直。及断﹐胜者官司还其金﹑矢﹑败者则没入。语本《周礼.秋官.大司寇》﹕"以两造禁民讼﹐入束矢于朝﹐然后听之。以两剂禁民狱﹐入钧金﹐三日乃致于朝﹐然后听之。"孙诒让正义﹕"故《易.噬嗑》为狱讼之象﹐其九四爻辞云'得金矢'﹐又六五云'得黄金'﹐即谓讼得直而归其钧金束矢也。"
1.铜三十斤﹐箭一束。古代狱讼双方致官之物。金者取其坚﹐矢者取其直。及断﹐胜者官司还其金﹑矢﹑败者则没入。语本《周礼.秋官.大司寇》﹕"以两造禁民讼﹐入束矢于朝﹐然后听之。以两剂禁民狱﹐入钧金﹐三日乃致于朝﹐然后听之。"孙诒让正义﹕"故《易.噬嗑》为狱讼之象﹐其九四爻辞云'得金矢'﹐又六五云'得黄金'﹐即谓讼得直而归其钧金束矢也。"
阴鉴
[相关解释]
1.即阴燧。语出《周礼秋官.司烜氏》﹕"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以鉴取明水于月。"
1.即阴燧。语出《周礼秋官.司烜氏》﹕"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以鉴取明水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