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52 查到相关禁卫的内容。
带有禁卫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七萃 [相关解释]
1.周天子的禁卫军。 2.泛指天子的禁卫军或精锐的部队。
三卫 [相关解释]
1.唐禁卫军,有亲卫﹑勋卫﹑翊卫,合称"三卫"。 2.宋代亦称三衙为"三卫"。 3.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设朵颜﹑泰宁﹑福余三卫于兀良哈部落,通称兀良哈三卫,简称三卫◇又置建州﹑海西﹑野人三卫。
中卫 [相关解释]
1.宫廷的禁卫部队。 2.足球﹑手球等球类比赛的后卫之一,位置在中间,故名。
五人墓 [相关解释]
1.明代苏州反魏忠贤斗争殉难五义士之墓。天启七年(1627年)宦官魏忠贤派禁卫吏役至苏州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群众愤而抗争。市民首领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被捕,英勇就义。当地人士感其义,合葬于虎丘山旁,题曰"五人之墓"。见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仙禁 [相关解释]
1.指皇宫。因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
住寺 [相关解释]
1.汉时禁卫军中,疲弱而不胜任军事者留驻官署,称为"住寺"。寺为古代官署名。
内列 [相关解释]
1.禁卫的内层。
内等子 [相关解释]
1.皇宫中的禁卫。
前锋营 [相关解释]
1.清代京师禁卫军之一。分左﹑右两翼﹐各置统领﹐由王公大臣兼任﹐掌前锋政令。营兵由蒙古﹑满族健锐者充任﹐按时训练﹐大阅时为前锋﹐皇帝巡车时为警卫。参阅《清史稿·职官志四》。
千卫 [相关解释]
1.禁卫官千牛卫的省称。
千牛 [相关解释]
1.禁卫官千牛备身﹑千牛卫的省称。掌执千牛刀,为君王护卫。
南军 [相关解释]
1.西汉禁卫军有南军北军之分,南军守卫未央宫,由卫尉统领。因未央宫在长安城内的南面,故称。 2.南方的军队。 3.特指南朝的军队。 4.指军队中之南路军。
南北衙 [相关解释]
1.唐时皇宫禁卫军分为南衙﹑北衙﹐合称"南北衙"。 2.唐时谓宰相以下群臣为南衙,称宫中宦官为北司,合称"北司﹑南衙",亦称"南北衙"。参见"南衙"。
南衙 [相关解释]
1.唐代禁卫军有南衙﹑北衙之分。南衙又称"南牙",兵分隶十六卫,统属宰相管辖。 2.唐代宰相官署。因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均在皇宫之南,故称。 3.宋时称开封府之官署为南衙。
君子营 [相关解释]
1.古代以亲信或贤者组成的禁卫军。
周卫 [相关解释]
1.环卫,禁卫。引申指宫禁。 2.防卫。 3.指禁卫兵士。
呵卫 [相关解释]
1.禁卫。 2.指(神灵)保佑。
屯卫 [相关解释]
1.驻兵守卫。 2.指兵卫之所。 3.隋唐时禁卫军的一种。隋开皇中置十二府,统禁卫兵,后改置扩充为十六卫,左右屯卫即为其中二卫,唐龙朔改称左右威卫,五代周避郭威讳,复称屯卫。参阅《旧唐书.职官志三》,《文献通考.职官考十二.左右威卫》。
幢将 [相关解释]
1.六朝时武职名。禁卫军将领。
御仗 [相关解释]
1.官名。 2.帝王的仪仗。 3.帝王禁卫所用之棍杖。
戎卫 [相关解释]
1.禁卫之兵。
折冲 [相关解释]
1.使敌人的战车后撤。即制敌取胜。冲,冲车。战车的一种。 2.交涉;谈判。 3.武官名。北魏有折冲将军。见《宋书.柳元景传》。隋禁卫军有折冲﹑果毅﹑武勇﹑雄武等郎将官。唐有折冲都尉,全国各州有折冲府。见《通典.职官十一》。
护军营 [相关解释]
1.清代禁卫军之一。分上三旗和下五旗﹐共八旗。营兵阉旗满洲﹑蒙古兵的精锐者充当。专司警跸宿卫﹑诸门的启闭和锁钥传筹等。雍正三年(1725年)﹐又设圆明园八旗护军营﹐驻于该园周围。
斋仗 [相关解释]
1.帝王斋宫禁卫。
斡鲁朵 [相关解释]
1.辽时的宫卫,即禁卫军,金元沿用。亦指代皇帝的宫帐(行宫)。
枢密院 [相关解释]
官署名。五代后梁时设崇政院,后唐改称枢密院,宋代沿置,掌军事机要、边防等,为最高国务机关之一。辽代设北枢密院,相当于兵部;南枢密院,相当于吏部;汉人枢密院,管理汉族地区兵马。元代枢密院掌军机、边防、宫廷禁卫等,战时设行枢密院,掌一方军政。明代废止。
武直 [相关解释]
1.禁卫宫殿的值班武士。
熊骑 [相关解释]
1.隋炀帝禁卫军名。
爪士 [相关解释]
1.卫士;禁卫军将士。
爪牙官 [相关解释]
1.禁卫军将官。
环列 [相关解释]
1.列兵而环卫。指皇宫禁卫。 2.围绕布列。
环列之尹 [相关解释]
1.皇宫禁卫官。
环拱 [相关解释]
1.犹环绕。 2.犹禁卫。
班士 [相关解释]
1.宋时禁卫军诸班直中的军士。
班直 [相关解释]
1.宋代御前当值的禁卫军。分行门班﹑殿前左班﹑殿前右班﹑内殿直班﹑金枪班﹑银枪班﹑弓箭班等二十四班,总称诸班直。
监门 [相关解释]
1.监守门户。 2.守门小吏。 3.禁卫宫门之官。 4.监狱的门。 5.指监狱。
神机营 [相关解释]
1.军队名。明代京城禁卫军中三大营之一。较早使用火枪武器。清沿明制,于咸丰十一年阉旗满洲﹑蒙古﹑汉军及前锋﹑护军﹑步军﹑火器﹑健锐诸营之精锐者充之。常守卫于紫禁城及三海,皇帝巡行时亦扈从。
禁卫 [相关解释]
1.阻挡,禁阻。 2.警戒防卫。 3.指保卫帝王或京城的军队。即禁卫军。 4.帝王行动时特设的仪卫队。
禁卫兵 [相关解释]
1.即禁卫军。
禁卫军 [相关解释]
1.保卫帝王或京城的军队。
禁更 [相关解释]
1.禁卫军人夜间戒严,以特定的口令互相喝问,以示警惕,称为"禁更"。
绕殿雷 [相关解释]
1.宋代大朝会时,廷下禁卫高声山呼,响声如雷,称为"绕殿雷"。 2.科举时代,进士录取后,皇帝召见,按甲第唱名传呼,称"胪传",亦称"绕殿雷"。 3.琵琶的别名。
羽林军 [相关解释]
1.禁卫军名。
羽林骑 [相关解释]
1.《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羽林掌送从,次期门,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名曰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后以"羽林骑"泛指禁卫军。
虞候 [相关解释]
1.古官名。守望山泽之官。 2.古官名。宇文泰相西魏﹐始置虞候都督﹐后因设虞候之官﹐职掌不尽相同。隋为东宫禁卫官﹐掌侦察﹑巡逻。唐代后期有都虞候﹐为军中执法的长官﹐五代时都虞候为侍卫亲军的高级军官。宋代沿置﹐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步军司均置都虞候﹐位次于都指挥使和副都指挥使。此外又有将虞候﹑院虞候等低级武职。 3.宋时官僚雇用的侍从。南宋时在临安可向"行老"雇用。参阅宋吴自牧《梦粱录.雇觅人力》。
衙兵 [相关解释]
1.唐代天子的禁卫兵。 2.唐代节度使的卫兵。
金吾卫 [相关解释]
1.掌管皇帝禁卫﹑扈从等事的亲军。
金枪 [相关解释]
1.亦作"金鎗"。 2.古兵器之一种。 3.宋代禁卫军名。
银槍 [相关解释]
1.宋代禁卫军名。
锦衣 [相关解释]
1.精美华丽的衣服。旧指显贵者的服装。 2.指禁卫军士卒。 3.指锦衣卫。亦指锦衣卫的官员。
骁卫 [相关解释]
1.古代武官名『有骁卫将军,东汉改为骁骑。晋领营兵,兼统宿卫。南朝梁置左右骁骑。隋改置左右骁卫府,为禁卫军之一。唐宋因之,而去"府"字,设上将军﹑大将军﹑将军等官。金元皆无。参阅《通典.职官十》﹑《续通典.职官十》。
龙韬 [相关解释]
1.太公望兵法《六韬》之一。泛指兵法﹑战略。 2.古宫廷禁卫羽林军的别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