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75 查到相关礼乐的内容。
带有礼乐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千弟子
[相关解释]
1.《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后因以"三千弟子"指孔门弟子。
1.《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后因以"三千弟子"指孔门弟子。
三舞
[相关解释]
1.古代朝廷盟会﹑祭祀之三乐舞。(1)周之《万舞》﹑《夷舞》﹑《翟舞》。《诗.小雅.鼓钟》"以雅以南,以钥不僭"汉郑玄笺"雅,万舞也。万也,南也,钥也。三舞不僭,言进退之旅也。"孔颖达疏"又以为雅乐之《万舞》,以为南乐之《夷舞》,以为羽钥之《翟舞》,此三者皆不僭差。"(2)汉以后之《武始》﹑《咸熙》﹑《章斌》。《晋书.乐志上》"景初元年,尚书奏考览三代礼乐遗曲,据功象德,奏作《武始》﹑《咸熙》﹑《章斌》三舞,皆执羽钥。"《宋书.乐志一》"臣等思惟,三舞宜有总名,可名《大钧》之乐。钧,平也,言大魏三世同功,
1.古代朝廷盟会﹑祭祀之三乐舞。(1)周之《万舞》﹑《夷舞》﹑《翟舞》。《诗.小雅.鼓钟》"以雅以南,以钥不僭"汉郑玄笺"雅,万舞也。万也,南也,钥也。三舞不僭,言进退之旅也。"孔颖达疏"又以为雅乐之《万舞》,以为南乐之《夷舞》,以为羽钥之《翟舞》,此三者皆不僭差。"(2)汉以后之《武始》﹑《咸熙》﹑《章斌》。《晋书.乐志上》"景初元年,尚书奏考览三代礼乐遗曲,据功象德,奏作《武始》﹑《咸熙》﹑《章斌》三舞,皆执羽钥。"《宋书.乐志一》"臣等思惟,三舞宜有总名,可名《大钧》之乐。钧,平也,言大魏三世同功,
东寺
[相关解释]
1.古代东宫官署率更寺的别称。掌宗族﹑礼乐﹑刑罚及漏刻。
1.古代东宫官署率更寺的别称。掌宗族﹑礼乐﹑刑罚及漏刻。
两生
[相关解释]
1.汉初,叔孙通为刘邦定朝仪,使征鲁地诸生三十余人,有两生不肯行,谓叔孙通所为不合于古。叔孙通笑其为真鄙儒,不知时变◇以"两生"喻指熟谙礼乐典籍而不知权变的人。
1.汉初,叔孙通为刘邦定朝仪,使征鲁地诸生三十余人,有两生不肯行,谓叔孙通所为不合于古。叔孙通笑其为真鄙儒,不知时变◇以"两生"喻指熟谙礼乐典籍而不知权变的人。
乐府
[相关解释]
1.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起于汉代『惠帝时已有乐府令。武帝时定郊祀礼,始立乐府,掌管宫廷﹑巡行﹑祭祀所用的音乐,兼采民歌配以乐曲,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乐府之名始此。参阅《汉书·礼乐志》。 2.诗体名。初指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后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统称乐府。宋郭茂倩搜辑汉魏以迄唐﹑五代合乐或不合乐以及摹拟之作的乐府歌辞,总成一书,题作《乐府诗集》。宋以后的词﹑散曲﹑剧曲﹑因配乐,有时也称乐府。
1.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起于汉代『惠帝时已有乐府令。武帝时定郊祀礼,始立乐府,掌管宫廷﹑巡行﹑祭祀所用的音乐,兼采民歌配以乐曲,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乐府之名始此。参阅《汉书·礼乐志》。 2.诗体名。初指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后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统称乐府。宋郭茂倩搜辑汉魏以迄唐﹑五代合乐或不合乐以及摹拟之作的乐府歌辞,总成一书,题作《乐府诗集》。宋以后的词﹑散曲﹑剧曲﹑因配乐,有时也称乐府。
乐志
[相关解释]
1.旧时纪传体史书中用以综述音乐发展沿革﹑典章制度的篇章。《史记》有《乐书》,《晋书》﹑《宋书》﹑《南齐书》等有《乐志》,《隋书》﹑《旧唐书》有《音乐志》,《汉书》﹑《新唐书》﹑《元史》则与礼合并为《礼乐志》。
1.旧时纪传体史书中用以综述音乐发展沿革﹑典章制度的篇章。《史记》有《乐书》,《晋书》﹑《宋书》﹑《南齐书》等有《乐志》,《隋书》﹑《旧唐书》有《音乐志》,《汉书》﹑《新唐书》﹑《元史》则与礼合并为《礼乐志》。
乐祖
[相关解释]
1.先师。礼乐之先贤。
1.先师。礼乐之先贤。
乱伦
[相关解释]
①泛指违反伦理的行为礼乐之紊既不可言,而乱伦逆理之事纷纷然。②专指为法律或习俗所禁止的近亲间的性行为乱伦行为为社会所不齿。
①泛指违反伦理的行为礼乐之紊既不可言,而乱伦逆理之事纷纷然。②专指为法律或习俗所禁止的近亲间的性行为乱伦行为为社会所不齿。
五方狮子舞
[相关解释]
1.唐代的一种舞乐。《通典.乐六》"太平乐,亦谓之五方狮子舞。狮子挚兽,出于西南夷﹑天竺师子等国,缀毛为衣,象其俯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拂为习弄之状,五师子各依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抃以从之,服饰皆作昆仑象。"参阅《新唐书.礼乐志十一》。
1.唐代的一种舞乐。《通典.乐六》"太平乐,亦谓之五方狮子舞。狮子挚兽,出于西南夷﹑天竺师子等国,缀毛为衣,象其俯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拂为习弄之状,五师子各依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抃以从之,服饰皆作昆仑象。"参阅《新唐书.礼乐志十一》。
人文
[相关解释]
1.指礼乐教化。。 2.泛指各种文化现象。 3.人事。指人世间事。 4.习俗,人情。
1.指礼乐教化。。 2.泛指各种文化现象。 3.人事。指人世间事。 4.习俗,人情。
仪曹
[相关解释]
1.官名。掌礼乐制度。始置于三国魏,晋沿之。南朝时为祠部属官。北魏为仪曹尚书,北齐仪曹属殿中尚书。隋置礼部,兼代前代祠部﹑仪曹之职。炀帝时改礼部员外郎为仪曹郎,唐初又改仪曹郎为礼部员外郎。参阅《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五》。 2.唐以后礼部郎官的别称。 3.用以泛称地方上掌管礼仪的属官。
1.官名。掌礼乐制度。始置于三国魏,晋沿之。南朝时为祠部属官。北魏为仪曹尚书,北齐仪曹属殿中尚书。隋置礼部,兼代前代祠部﹑仪曹之职。炀帝时改礼部员外郎为仪曹郎,唐初又改仪曹郎为礼部员外郎。参阅《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五》。 2.唐以后礼部郎官的别称。 3.用以泛称地方上掌管礼仪的属官。
修文
[相关解释]
1.采取措施加强文治,主要指修治典章制度,提倡礼乐教化等。 2.旧以"修文郎"称阴曹掌著作之官,故以"修文"指文人之死。
1.采取措施加强文治,主要指修治典章制度,提倡礼乐教化等。 2.旧以"修文郎"称阴曹掌著作之官,故以"修文"指文人之死。
傩舞
[相关解释]
1.古代举行大傩仪式时所跳的舞。源于原始巫舞,为中国最古老的舞蹈形式之一。舞者头戴面具,手执戈盾斧剑等兵器,作驱赶扑打鬼怪之状。参阅《后汉书.礼仪志中》﹑《新唐书.礼乐志六》。
1.古代举行大傩仪式时所跳的舞。源于原始巫舞,为中国最古老的舞蹈形式之一。舞者头戴面具,手执戈盾斧剑等兵器,作驱赶扑打鬼怪之状。参阅《后汉书.礼仪志中》﹑《新唐书.礼乐志六》。
儒家
[相关解释]
1.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关系。西汉以后,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学派。 2.指读书人家。
1.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关系。西汉以后,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学派。 2.指读书人家。
六虱
[相关解释]
1.谓桅国家的六事。《商君书·弱民》"三官生虱六曰岁,曰食,曰美,曰好,曰志,曰行……六虱成俗,兵必大败。"亦以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虱"。见《商君书·靳令》。
1.谓桅国家的六事。《商君书·弱民》"三官生虱六曰岁,曰食,曰美,曰好,曰志,曰行……六虱成俗,兵必大败。"亦以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虱"。见《商君书·靳令》。
制作
[相关解释]
1.指礼乐等方面的典章制度。 2.制造;造作。 3.著述;创作。 4.样式。 5.方言。犹折磨。
1.指礼乐等方面的典章制度。 2.制造;造作。 3.著述;创作。 4.样式。 5.方言。犹折磨。
厢悬
[相关解释]
1.古代礼乐制度。悬钟磬类乐器于厢室中,谓之"厢悬"。其悬法因等级而异。
1.古代礼乐制度。悬钟磬类乐器于厢室中,谓之"厢悬"。其悬法因等级而异。
唐文
[相关解释]
1.指古代圣贤的礼乐制度。唐,指唐尧。
1.指古代圣贤的礼乐制度。唐,指唐尧。
嘉夜
[相关解释]
1.芳草。《汉书.礼乐志》"侠嘉夜,茝兰芳。"颜师古注"如淳曰'嘉夜,芳草也。'侠与挟同,言怀挟芳草也。"一说良夜。王先谦补注"嘉夜犹言良夜。"
1.芳草。《汉书.礼乐志》"侠嘉夜,茝兰芳。"颜师古注"如淳曰'嘉夜,芳草也。'侠与挟同,言怀挟芳草也。"一说良夜。王先谦补注"嘉夜犹言良夜。"
四教
[相关解释]
1.旧时的四项教育科目。所指因教育对象而异。(1)孔子以文﹑行﹑忠﹑信为教人的四要目。《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旧唐书·杨绾传》"文﹑行﹑忠﹑信,弘于四教。"(2)指儒家所传授的四门学科诗﹑书﹑礼﹑乐。《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唐王维《京兆尹张公德政碑》"心在四教,语称七德,目视六籍,口诵九歌。"(3)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周礼·天官·九嫔》"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晋干宝《晋纪总论》"
1.旧时的四项教育科目。所指因教育对象而异。(1)孔子以文﹑行﹑忠﹑信为教人的四要目。《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旧唐书·杨绾传》"文﹑行﹑忠﹑信,弘于四教。"(2)指儒家所传授的四门学科诗﹑书﹑礼﹑乐。《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唐王维《京兆尹张公德政碑》"心在四教,语称七德,目视六籍,口诵九歌。"(3)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周礼·天官·九嫔》"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晋干宝《晋纪总论》"
四配
[相关解释]
1.指颜渊﹑子思﹑曾参﹑孟轲。旧时以此四人配祀孔子庙。颜渊﹑子思居东,曾参﹑孟轲居西,通称四配。其始配之年颜渊为三国魏齐王正始二年(见《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曾参为唐睿宗太极元年(见《新唐书.礼乐志五》),孟轲为宋神宗元丰七年(见《宋史.神宗纪三》),子思为宋度宗咸淳三年(见《宋史.度宗纪》)。 2.明袁宏道戏称孔子为饮宗,祀为酒圣,以阮籍﹑陶潜﹑王绩﹑邵雍为配祀。其《觞政.八之祭》云"凡饮必祭所始﹐礼也。今祀宣父为酒圣。夫无量不及乱﹐觞之祖也﹐是为饮宗。四配曰阮嗣宗﹑陶彭泽﹑王无功﹑邵尧夫。"
1.指颜渊﹑子思﹑曾参﹑孟轲。旧时以此四人配祀孔子庙。颜渊﹑子思居东,曾参﹑孟轲居西,通称四配。其始配之年颜渊为三国魏齐王正始二年(见《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曾参为唐睿宗太极元年(见《新唐书.礼乐志五》),孟轲为宋神宗元丰七年(见《宋史.神宗纪三》),子思为宋度宗咸淳三年(见《宋史.度宗纪》)。 2.明袁宏道戏称孔子为饮宗,祀为酒圣,以阮籍﹑陶潜﹑王绩﹑邵雍为配祀。其《觞政.八之祭》云"凡饮必祭所始﹐礼也。今祀宣父为酒圣。夫无量不及乱﹐觞之祖也﹐是为饮宗。四配曰阮嗣宗﹑陶彭泽﹑王无功﹑邵尧夫。"
四饭
[相关解释]
1.古代天子每天的四餐『班固《白虎通.礼乐》"王者所以日食者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时之功也……王平居中央,制御四方。平旦食,少阳之始也;昼食,太阳之始也;餵食,少阴之始也;暮食,太阴之始也。" 2.天子进食时奏乐的乐官名。 3.复姓。见《通志.氏族四》。
1.古代天子每天的四餐『班固《白虎通.礼乐》"王者所以日食者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时之功也……王平居中央,制御四方。平旦食,少阳之始也;昼食,太阳之始也;餵食,少阴之始也;暮食,太阴之始也。" 2.天子进食时奏乐的乐官名。 3.复姓。见《通志.氏族四》。
太常
[相关解释]
1.古代旌旗名。 2.官名。秦置奉常﹐汉景帝六年更名太常﹐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历代因之﹐则为专掌祭祀礼乐之官。北魏称太常卿﹐北齐称太常寺卿﹐北周称大宗伯﹐隋至清皆称太常寺卿。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通典.职官七》。
1.古代旌旗名。 2.官名。秦置奉常﹐汉景帝六年更名太常﹐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历代因之﹐则为专掌祭祀礼乐之官。北魏称太常卿﹐北齐称太常寺卿﹐北周称大宗伯﹐隋至清皆称太常寺卿。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通典.职官七》。
学道
[相关解释]
1.学习道艺,即学习儒家学说,如仁义礼乐之类。 2.学习道行。指学仙或学佛。 3.即学政。
1.学习道艺,即学习儒家学说,如仁义礼乐之类。 2.学习道行。指学仙或学佛。 3.即学政。
寿域
[相关解释]
1.谓人人得尽天年的太平盛世。语出《汉书.礼乐志》"愿与大臣延及儒生,述旧礼,明王制,驱一世之民,济之仁寿之域,则俗何以不若成康?寿何以不若高宗?" 2.寿穴;坟茔。
1.谓人人得尽天年的太平盛世。语出《汉书.礼乐志》"愿与大臣延及儒生,述旧礼,明王制,驱一世之民,济之仁寿之域,则俗何以不若成康?寿何以不若高宗?" 2.寿穴;坟茔。
射不主皮
[相关解释]
1.谓射重在合于礼乐﹐不以中的为主。 2.谓重在中与不中﹐不以穿破皮侯为主。
1.谓射重在合于礼乐﹐不以中的为主。 2.谓重在中与不中﹐不以穿破皮侯为主。
庆阴
[相关解释]
1.《汉书.礼乐志》"灵之至,庆阴阴。"颜师古注"言垂阴覆徧于下。"后因以"庆阴"谓神灵降临,福庇下土。
1.《汉书.礼乐志》"灵之至,庆阴阴。"颜师古注"言垂阴覆徧于下。"后因以"庆阴"谓神灵降临,福庇下土。
弦歌宰
[相关解释]
1.《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朱熹集注"时子游为武城宰,以礼乐为教,故邑人皆弦歌也。"后以"弦歌宰"称以礼乐施教化的县令。
1.《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朱熹集注"时子游为武城宰,以礼乐为教,故邑人皆弦歌也。"后以"弦歌宰"称以礼乐施教化的县令。
文修武偃
[相关解释]
1.礼乐教化大行而武力征伐偃息。谓天下太平。
1.礼乐教化大行而武力征伐偃息。谓天下太平。
文儒
[相关解释]
1.指儒者中从事撰述的人。 2.指讲求礼乐教化的儒生。 3.文士。
1.指儒者中从事撰述的人。 2.指讲求礼乐教化的儒生。 3.文士。
文制
[相关解释]
1.亦作"文制"。作文。 2.文教礼乐制度。
1.亦作"文制"。作文。 2.文教礼乐制度。
文备
[相关解释]
1.文教礼乐方面的措施。
1.文教礼乐方面的措施。
文德
[相关解释]
1.指礼乐教化。与"武功"相对。 2.写文章的道德。
1.指礼乐教化。与"武功"相对。 2.写文章的道德。
文教
[相关解释]
1.指礼乐法度;文章教化。 2.文告教令。 3.文化教育。
1.指礼乐法度;文章教化。 2.文告教令。 3.文化教育。
文物声明
[相关解释]
1.指礼乐典章制度。语本《左传.桓公二年》"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
1.指礼乐典章制度。语本《左传.桓公二年》"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
文章
[相关解释]
①单独成篇的文字作品写文章。②文辞文章尔雅,训辞深厚。③礼乐制度考文章,改正朔。④花纹色彩五色文章。⑤比喻隐含的意思话中另有文章。⑥比喻可做的事;可用的办法还有文章可做|抓住一点大做文章。
①单独成篇的文字作品写文章。②文辞文章尔雅,训辞深厚。③礼乐制度考文章,改正朔。④花纹色彩五色文章。⑤比喻隐含的意思话中另有文章。⑥比喻可做的事;可用的办法还有文章可做|抓住一点大做文章。
文章国
[相关解释]
1.谓文教礼乐昌盛之邦。
1.谓文教礼乐昌盛之邦。
文緖
[相关解释]
1.指文教礼乐之事。
1.指文教礼乐之事。
文致
[相关解释]
1.指礼乐。 2.犹文情;文采。 3.谓舞文弄法;致人于罪。
1.指礼乐。 2.犹文情;文采。 3.谓舞文弄法;致人于罪。
斯文
[相关解释]
①《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斯此。文礼乐制度。)后以斯文”指文人或文化假充斯文|斯文之族|斯文扫地。②文雅故作斯文|不尚斯文|还像方才大家坐着,说说笑笑,岂不斯文些儿!
①《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斯此。文礼乐制度。)后以斯文”指文人或文化假充斯文|斯文之族|斯文扫地。②文雅故作斯文|不尚斯文|还像方才大家坐着,说说笑笑,岂不斯文些儿!
斯须
[相关解释]
片刻礼乐不可斯须去身|长当从此别,旦复立斯须|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片刻礼乐不可斯须去身|长当从此别,旦复立斯须|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昭德
[相关解释]
1.明德;美德。 2.宣扬美德。 3.汉代雅舞名『文庙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见《汉书.礼乐志》。又五代后晋天福五年,诏有司复修正至朝会二舞之制,以文舞为《昭德》之舞,武舞为《成功》之舞。见《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一.晋昭德成功舞歌》引《唐馀录》。
1.明德;美德。 2.宣扬美德。 3.汉代雅舞名『文庙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见《汉书.礼乐志》。又五代后晋天福五年,诏有司复修正至朝会二舞之制,以文舞为《昭德》之舞,武舞为《成功》之舞。见《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一.晋昭德成功舞歌》引《唐馀录》。
月波
[相关解释]
1.指月光。月光似水﹐故称。语本《汉书.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2.蜀中对月的尊称。 3.酒名。
1.指月光。月光似水﹐故称。语本《汉书.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2.蜀中对月的尊称。 3.酒名。
杨维桢(1296-1370)
[相关解释]
元代文学家。字廉夫,号铁崖、东维子,诸暨(今属浙江)人。泰定年间进士。官至江西等处儒学提举。元末避乱隐居苏州、松江等地。明太祖招他修礼乐书,不赴,不久去世。擅长乐府诗,语言奇特,被称为铁崖体”。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乐府》。
元代文学家。字廉夫,号铁崖、东维子,诸暨(今属浙江)人。泰定年间进士。官至江西等处儒学提举。元末避乱隐居苏州、松江等地。明太祖招他修礼乐书,不赴,不久去世。擅长乐府诗,语言奇特,被称为铁崖体”。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乐府》。
极天蟠地
[相关解释]
1.谓充塞天地之间。语本《礼记.乐记》"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
1.谓充塞天地之间。语本《礼记.乐记》"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
武城弦
[相关解释]
1.《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朱熹集注"弦,琴瑟也。时子游为武城宰,以礼乐为教,故邑人皆弦歌也"◇借指礼乐教化。
1.《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朱熹集注"弦,琴瑟也。时子游为武城宰,以礼乐为教,故邑人皆弦歌也"◇借指礼乐教化。
殷墟
[相关解释]
1.谓殷纣身死﹐国都为墟。 2.指商代后期都城遗址。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商代从盘庚到帝辛(纣)﹐在此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1899年在此发现占卜用的甲骨刻辞。从1928年考古发掘至今﹐先后发现宫殿﹑作坊﹑陵墓等遗迹﹐及大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礼乐器和甲骨等遗物﹐总面积24平方公里以上。
1.谓殷纣身死﹐国都为墟。 2.指商代后期都城遗址。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商代从盘庚到帝辛(纣)﹐在此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1899年在此发现占卜用的甲骨刻辞。从1928年考古发掘至今﹐先后发现宫殿﹑作坊﹑陵墓等遗迹﹐及大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礼乐器和甲骨等遗物﹐总面积24平方公里以上。
礼乐
[相关解释]
1.礼节和音乐。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
1.礼节和音乐。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
礼文
[相关解释]
1.指礼乐仪制。 2.谓礼经所载之文。
1.指礼乐仪制。 2.谓礼经所载之文。
礼章
[相关解释]
1.礼仪规章。 2.礼乐文章。
1.礼仪规章。 2.礼乐文章。
禁指
[相关解释]
1.汉班固《白虎通.礼乐》"琴者,禁也,所以禁淫邪,正人心也。"后因以"禁指"谓琴禁淫邪之意旨。 2.小手指。
1.汉班固《白虎通.礼乐》"琴者,禁也,所以禁淫邪,正人心也。"后因以"禁指"谓琴禁淫邪之意旨。 2.小手指。
考工记
[相关解释]
先秦时期手工艺专著。作者不详。内容丰富。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六大类三十个工种。其中六种内容已失传,仅存名目,后又衍生出一种,实存二十五个工种的内容。对车舆、宫室、兵器及礼乐诸器等的制作有详细记载。是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文献。
先秦时期手工艺专著。作者不详。内容丰富。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六大类三十个工种。其中六种内容已失传,仅存名目,后又衍生出一种,实存二十五个工种的内容。对车舆、宫室、兵器及礼乐诸器等的制作有详细记载。是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文献。
英瀋
[相关解释]
1.古乐《五英》﹑《瀋》的并称。《汉书.礼乐志》云帝喾作《五英》,汤作《瀋》。亦泛指古乐。
1.古乐《五英》﹑《瀋》的并称。《汉书.礼乐志》云帝喾作《五英》,汤作《瀋》。亦泛指古乐。
英茎
[相关解释]
1.《汉书.礼乐志》"昔黄帝作《咸池》,颛顼作《六茎》,帝喾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招》,禹作《夏》,汤作《瀋》。"后以《英》《茎》泛指古代的雅乐。
1.《汉书.礼乐志》"昔黄帝作《咸池》,颛顼作《六茎》,帝喾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招》,禹作《夏》,汤作《瀋》。"后以《英》《茎》泛指古代的雅乐。
虱官
[相关解释]
1.指蠹国害民的人或事。《商君书.去强》"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三官者生虱官者六曰岁,曰食,曰美,曰好,曰志,曰行。"又"国无礼乐虱官必强……虱官生必削。"一说,官为"害"之形误。高亨注"虱官义不可通,当作虱害,害﹑官因字形似而误。虱者害人之虫,故谓之虱害。"
1.指蠹国害民的人或事。《商君书.去强》"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三官者生虱官者六曰岁,曰食,曰美,曰好,曰志,曰行。"又"国无礼乐虱官必强……虱官生必削。"一说,官为"害"之形误。高亨注"虱官义不可通,当作虱害,害﹑官因字形似而误。虱者害人之虫,故谓之虱害。"
视学
[相关解释]
1.周制,天子亲临国学行春秋祭奠及养老之礼,称"视学"。 2.天子亲往或派有司到国学对学子进行考试。《礼记.学记》"未卜秂,不视学。"孔颖达疏"视学谓考试学者经业。或君亲往,或使有司为之,非天子大礼也。"《新唐书.礼乐志四》"天子有时而行之者,曰封禅﹑巡狩﹑视学﹑耕籍﹑拜陵。"后泛指官员考察学政。 3.学官名。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学部奏定各省提学使司设省视学六人,承提学使之命,巡视各府﹑厅﹑州﹑县学务。各级劝学所亦各设视学一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教育部及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仍设视学。国民党统治时期
1.周制,天子亲临国学行春秋祭奠及养老之礼,称"视学"。 2.天子亲往或派有司到国学对学子进行考试。《礼记.学记》"未卜秂,不视学。"孔颖达疏"视学谓考试学者经业。或君亲往,或使有司为之,非天子大礼也。"《新唐书.礼乐志四》"天子有时而行之者,曰封禅﹑巡狩﹑视学﹑耕籍﹑拜陵。"后泛指官员考察学政。 3.学官名。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学部奏定各省提学使司设省视学六人,承提学使之命,巡视各府﹑厅﹑州﹑县学务。各级劝学所亦各设视学一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教育部及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仍设视学。国民党统治时期
讲物
[相关解释]
1.谓讲究礼乐典章。
1.谓讲究礼乐典章。
试弦歌
[相关解释]
1.谓任县令。寓用礼乐治民﹑有政绩之意。语本《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1.谓任县令。寓用礼乐治民﹑有政绩之意。语本《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象人
[相关解释]
1.木偶人;泥人。 2.汉代宫廷中一种专职艺人。《汉书.礼乐志》"常从倡三十人,常从象人四人。"颜师古注引孟康曰"象人,若今戏鱼师子者也。"一说,指戴假面具的人。 3.描画人像。
1.木偶人;泥人。 2.汉代宫廷中一种专职艺人。《汉书.礼乐志》"常从倡三十人,常从象人四人。"颜师古注引孟康曰"象人,若今戏鱼师子者也。"一说,指戴假面具的人。 3.描画人像。
起居注
[相关解释]
1.皇帝的言行录。两汉时由宫内修撰,魏晋以后设官专修。唐宋时凡朝廷命令赦宥﹑礼乐法度﹑赏罚除授﹑群臣进对﹑祭祀宴享﹑临幸引见﹑四时气候﹑户口增减﹑州县废置等事,皆按日记载。元明以后趋于简单。 2.职官名。负责侍从皇帝﹑记载皇帝的言行。魏晋及南北朝多以著作郎兼修《起居注》,北魏始置"起居令史",另有"修起居注","监起居注"等官。隋代于内史省设"起居舍人"。唐宋又于门下省设"起居郎"和"起居舍人"分掌其事。元代以给事中兼修《起居注》。明初曾专设起居注。清代以翰林﹑詹事等日讲官兼充,称"日讲起居注官"。参阅
1.皇帝的言行录。两汉时由宫内修撰,魏晋以后设官专修。唐宋时凡朝廷命令赦宥﹑礼乐法度﹑赏罚除授﹑群臣进对﹑祭祀宴享﹑临幸引见﹑四时气候﹑户口增减﹑州县废置等事,皆按日记载。元明以后趋于简单。 2.职官名。负责侍从皇帝﹑记载皇帝的言行。魏晋及南北朝多以著作郎兼修《起居注》,北魏始置"起居令史",另有"修起居注","监起居注"等官。隋代于内史省设"起居舍人"。唐宋又于门下省设"起居郎"和"起居舍人"分掌其事。元代以给事中兼修《起居注》。明初曾专设起居注。清代以翰林﹑詹事等日讲官兼充,称"日讲起居注官"。参阅
过制
[相关解释]
1.制订礼乐不按规定。 2.超过法度。 3.超过礼制的规定。
1.制订礼乐不按规定。 2.超过法度。 3.超过礼制的规定。
远术
[相关解释]
1.谓礼乐。
1.谓礼乐。
遗文
[相关解释]
1.古人或死者留下的诗文。 2.散逸的诗文。 3.前代留下的法令条文﹑礼乐制度。
1.古人或死者留下的诗文。 2.散逸的诗文。 3.前代留下的法令条文﹑礼乐制度。
邦器
[相关解释]
1.礼乐之器及宗庙祭器。
1.礼乐之器及宗庙祭器。
郊祀歌
[相关解释]
1.乐府歌曲名。《汉书.礼乐志》谓汉武帝定郊祀之礼,立乐府,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命司马相如等作郊祀歌十九章,其目多以歌之首句为名。以用于郊祀天地。以后历代王朝的这类歌辞,大都沿袭汉代之旧。
1.乐府歌曲名。《汉书.礼乐志》谓汉武帝定郊祀之礼,立乐府,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命司马相如等作郊祀歌十九章,其目多以歌之首句为名。以用于郊祀天地。以后历代王朝的这类歌辞,大都沿袭汉代之旧。
钟磬
[相关解释]
1.钟和磬﹐古代礼乐器。 2.佛教法器。 3.指钟﹑磬之声。
1.钟和磬﹐古代礼乐器。 2.佛教法器。 3.指钟﹑磬之声。
钟鼓
[相关解释]
1.亦作"钟鼓"。 2.钟和鼓。古代礼乐器。 3.借指音乐。 4.指权贵人家的音乐。代指富贵。
1.亦作"钟鼓"。 2.钟和鼓。古代礼乐器。 3.借指音乐。 4.指权贵人家的音乐。代指富贵。
阿锡
[相关解释]
1.亦作"阿緆"。 2.精致的丝织品和细布。《汉书.礼乐志》﹕"被华文﹐厕雾縠﹐曳阿锡﹐佩珠玉。"颜师古注引如淳曰﹕"阿﹐细缯。锡﹐细布也。"《文选.司马相如》﹕"于是郑女曼姬﹐被阿緆﹐揄纻缟。"李善注﹕"緆与锡古字通。"《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作"阿锡"。一说为齐东阿出产的细布。见明杨慎《艺林伐山.阿锡》。参见"阿缟"。
1.亦作"阿緆"。 2.精致的丝织品和细布。《汉书.礼乐志》﹕"被华文﹐厕雾縠﹐曳阿锡﹐佩珠玉。"颜师古注引如淳曰﹕"阿﹐细缯。锡﹐细布也。"《文选.司马相如》﹕"于是郑女曼姬﹐被阿緆﹐揄纻缟。"李善注﹕"緆与锡古字通。"《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作"阿锡"。一说为齐东阿出产的细布。见明杨慎《艺林伐山.阿锡》。参见"阿缟"。
雅乐
[相关解释]
古代宫廷祭祀活动和典礼仪式所用的音乐或乐舞。起源于周代的礼乐制度,后经儒家倡导,将周代的六舞”列为雅乐的最高典范。《诗经》中的《大雅》、《小雅》均为当时雅乐的歌词。历代雅乐的形式内容有所不同,但其音乐的庄严肃穆”和歌词的典雅纯正”却始终不变。
古代宫廷祭祀活动和典礼仪式所用的音乐或乐舞。起源于周代的礼乐制度,后经儒家倡导,将周代的六舞”列为雅乐的最高典范。《诗经》中的《大雅》、《小雅》均为当时雅乐的歌词。历代雅乐的形式内容有所不同,但其音乐的庄严肃穆”和歌词的典雅纯正”却始终不变。
顺泽
[相关解释]
1.谓顺合礼乐而富有文采。
1.谓顺合礼乐而富有文采。
颂台
[相关解释]
1.指古代太常寺之类专司礼乐﹑祭祀的官署,因其多祝颂之事,故称。
1.指古代太常寺之类专司礼乐﹑祭祀的官署,因其多祝颂之事,故称。
马蹄
[相关解释]
1.亦作"马蹄"。 2.马的蹄子。 3.《庄子》篇名。以"伯乐善治马"为残害"马之真性"等比喻,抨击儒家提倡仁义礼乐为桎梏"民性",要求回到自然状态◇遂以指听其自然。 4.指箭靶。 5.马蹄状的砚台名。 6.马蹄金。 7.沉香的别名。 8.莼菜的别名。 9.方言。荸荠。 10.烧饼名。
1.亦作"马蹄"。 2.马的蹄子。 3.《庄子》篇名。以"伯乐善治马"为残害"马之真性"等比喻,抨击儒家提倡仁义礼乐为桎梏"民性",要求回到自然状态◇遂以指听其自然。 4.指箭靶。 5.马蹄状的砚台名。 6.马蹄金。 7.沉香的别名。 8.莼菜的别名。 9.方言。荸荠。 10.烧饼名。
鲁二生
[相关解释]
1.《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后因以"鲁二生"指保持儒家节操,不与时俗同流合污的代表人物。亦指迂腐不知时变者。
1.《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后因以"鲁二生"指保持儒家节操,不与时俗同流合污的代表人物。亦指迂腐不知时变者。
鸣弦
[相关解释]
1.亦作"鸣弦"。 2.《论语.阳货》"子在武城,闻弦歌之声。"原谓子游以礼乐为教,故邑人皆弦歌◇以"鸣弦"泛指官吏治政有道,百姓生活安乐。 3.拨动琴弦,使之作响。 4.指琴瑟琵琶等弦乐器。 5.指弓弦。
1.亦作"鸣弦"。 2.《论语.阳货》"子在武城,闻弦歌之声。"原谓子游以礼乐为教,故邑人皆弦歌◇以"鸣弦"泛指官吏治政有道,百姓生活安乐。 3.拨动琴弦,使之作响。 4.指琴瑟琵琶等弦乐器。 5.指弓弦。
齐房
[相关解释]
1.斋戒的居室。 2.汉郊祀歌名。《汉书.礼乐志》载郊祀歌十九章﹐其十三名"齐房"﹐谓"元封二年芝生甘泉齐房作"。
1.斋戒的居室。 2.汉郊祀歌名。《汉书.礼乐志》载郊祀歌十九章﹐其十三名"齐房"﹐谓"元封二年芝生甘泉齐房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