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9 查到相关石器的内容。
带有石器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丁村人
[相关解释]
古代人类的一种,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化石在1954年发现于山西襄汾县丁村。
古代人类的一种,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化石在1954年发现于山西襄汾县丁村。
仰韶文化
[相关解释]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故名。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在公元前5000-前3000年间,属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居多。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 【仰韶文化】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故名。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在公元前5000-前3000年间,属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居多。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故名。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在公元前5000-前3000年间,属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居多。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 【仰韶文化】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故名。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在公元前5000-前3000年间,属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居多。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
刮削器
[相关解释]
1.石器时代人们用石片制成的一种切割和刮削工具。因形状不同,可分为长刮器﹑短刮器和圆刮器等。
1.石器时代人们用石片制成的一种切割和刮削工具。因形状不同,可分为长刮器﹑短刮器和圆刮器等。
半坡遗址
[相关解释]
中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1953年发现于陕西西安东郊半坡村。遗址有公共墓地、居住区、制陶器窑场,出土大量石器、骨器、陶器等生产、生活用具。彩陶花纹以动物形象为多。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1953年发现于陕西西安东郊半坡村。遗址有公共墓地、居住区、制陶器窑场,出土大量石器、骨器、陶器等生产、生活用具。彩陶花纹以动物形象为多。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印纹陶文化
[相关解释]
1.我国东南地区的一种古代文化。以表面拍印几何形花纹的陶器为主要特征,故名。主要分布在广东﹑台湾﹑福建﹑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等地。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晩期,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延续时间较长,而且各地区文化的面貌也不相同。
1.我国东南地区的一种古代文化。以表面拍印几何形花纹的陶器为主要特征,故名。主要分布在广东﹑台湾﹑福建﹑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等地。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晩期,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延续时间较长,而且各地区文化的面貌也不相同。
原始社会
[相关解释]
又称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原始公社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始于人类的产生,延续数百万年。主要使用石器工具,以采集经济和狩猎经济为生。生产资料归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在集体劳动中结成平等互助关系,基本没有剩余产品,实行平均分配。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和阶级,也没有国家。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弓箭的发明,直至金属工具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其间,出现了第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和手工业相继分离出来,剩余产品日益增多,私有制随之产生。原始社会逐渐为奴隶社会所代替。
又称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原始公社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始于人类的产生,延续数百万年。主要使用石器工具,以采集经济和狩猎经济为生。生产资料归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在集体劳动中结成平等互助关系,基本没有剩余产品,实行平均分配。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和阶级,也没有国家。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弓箭的发明,直至金属工具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其间,出现了第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和手工业相继分离出来,剩余产品日益增多,私有制随之产生。原始社会逐渐为奴隶社会所代替。
响石
[相关解释]
1.击以发声的石器。 2.巨石名。在今江西省南丰县城东。
1.击以发声的石器。 2.巨石名。在今江西省南丰县城东。
摹打
[相关解释]
1.谓以纸覆于金石器物的铭刻上,铺毡捶击,然后用绵包醮墨,打印出铭刻的文字或图画。
1.谓以纸覆于金石器物的铭刻上,铺毡捶击,然后用绵包醮墨,打印出铭刻的文字或图画。
林西遗址
[相关解释]
1.内蒙古林西锅撑子山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1.内蒙古林西锅撑子山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椎搨
[相关解释]
1.亦作"椎榻"。 2.将纸覆于金石器物,铺毡捶击,以摹印其形状和上面的文字﹑图像。
1.亦作"椎榻"。 2.将纸覆于金石器物,铺毡捶击,以摹印其形状和上面的文字﹑图像。
石器
[相关解释]
1.用石材制成的器物。 2.考古学名词。特指人类早期制作的石头工具。一般认为,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光石器。石器在铜器时代仍有使用,到铁器时代才被铁制工具所代替。
1.用石材制成的器物。 2.考古学名词。特指人类早期制作的石头工具。一般认为,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光石器。石器在铜器时代仍有使用,到铁器时代才被铁制工具所代替。
石拓
[相关解释]
1.将薄纸铺在石碑或石器上,轻拍轻打,使纸在碑或器的凹下处也凹下,再用蘸墨布团全面轻按,凹下处无墨,文字﹑图形便显示纸上,此种操作过程或成品,均称石拓。
1.将薄纸铺在石碑或石器上,轻拍轻打,使纸在碑或器的凹下处也凹下,再用蘸墨布团全面轻按,凹下处无墨,文字﹑图形便显示纸上,此种操作过程或成品,均称石拓。
石片石器
[相关解释]
1.石器时代人类制造的石器工具之一。系用石片或石叶加工而成,主要有刮削器﹑尖状器和雕刻器等几类器形。延续使用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
1.石器时代人类制造的石器工具之一。系用石片或石叶加工而成,主要有刮削器﹑尖状器和雕刻器等几类器形。延续使用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
石镰
[相关解释]
1.石器时代收割用的石制农具。
1.石器时代收割用的石制农具。
砍砸器
[相关解释]
1.石器时代的工具,形状不固定。将砾石或石核边缘打成厚刃,用以砍砸。
1.石器时代的工具,形状不固定。将砾石或石核边缘打成厚刃,用以砍砸。
绳纹
[相关解释]
1.古代陶器的一种纹饰。用缠有绳子的工具在陶坯上拍印而成,多在陶器的腹部。中国新石器时代和殷周时代的陶器常有这种纹饰。
1.古代陶器的一种纹饰。用缠有绳子的工具在陶坯上拍印而成,多在陶器的腹部。中国新石器时代和殷周时代的陶器常有这种纹饰。
蓝田人
[相关解释]
又称蓝田猿人”。早期猿人化石。1963-1964年在陕西省蓝田县发现头骨化石一具、上下颌骨化石各一具和牙齿化石十多枚。其绝对年代为距今65-80万年。同时还发掘出多种打制石器。
又称蓝田猿人”。早期猿人化石。1963-1964年在陕西省蓝田县发现头骨化石一具、上下颌骨化石各一具和牙齿化石十多枚。其绝对年代为距今65-80万年。同时还发掘出多种打制石器。
裴文中(1904-1982)
[相关解释]
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直隶(今河北)丰南人。毕业于北京大学。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化石,后又发现山顶洞人化石,对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考古研究作出很大贡献。建国后,任中科院生物学地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委员。
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直隶(今河北)丰南人。毕业于北京大学。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化石,后又发现山顶洞人化石,对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考古研究作出很大贡献。建国后,任中科院生物学地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委员。
贝丘
[相关解释]
1.古地名。在今山东博兴东南。 2.考古学名词。原始人类在沿海或滨湖地区,遗留下来的牡蛎﹑蛤蜊﹑鲍鱼﹑海螺等贝类介壳堆积物,形如小丘,故名。其中往往包含有石器﹑陶器等文文化遗物。我国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有发现。
1.古地名。在今山东博兴东南。 2.考古学名词。原始人类在沿海或滨湖地区,遗留下来的牡蛎﹑蛤蜊﹑鲍鱼﹑海螺等贝类介壳堆积物,形如小丘,故名。其中往往包含有石器﹑陶器等文文化遗物。我国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有发现。
钟祥市
[相关解释]
在湖北省中部,汉江中游纵贯,焦枝铁路经过境内。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2年设市。人口1033万(1995年)。名胜古迹有明显陵、阳春台、文风塔、元坦及新石器时代遗址多处。
在湖北省中部,汉江中游纵贯,焦枝铁路经过境内。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2年设市。人口1033万(1995年)。名胜古迹有明显陵、阳春台、文风塔、元坦及新石器时代遗址多处。
铜器时代
[相关解释]
1.考古学所指的介于最早的石器时代和较晩的铁器时代之间的一个时代。在中国有三种习惯用法﹕一指红铜时代﹐一指青铜时代﹐一指为红铜时代和青铜时代的总称。据文献记载﹐中国远在四千年前的夏代就已经铸造铜器﹐推动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很大发展。
1.考古学所指的介于最早的石器时代和较晩的铁器时代之间的一个时代。在中国有三种习惯用法﹕一指红铜时代﹐一指青铜时代﹐一指为红铜时代和青铜时代的总称。据文献记载﹐中国远在四千年前的夏代就已经铸造铜器﹐推动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很大发展。
铜镜
[相关解释]
古代用来照映形象的铜制镜子。一般是圆形,照面的一面磨光发亮,背面常铸花纹。中国最早的铜镜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战国时已很盛行。
古代用来照映形象的铜制镜子。一般是圆形,照面的一面磨光发亮,背面常铸花纹。中国最早的铜镜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战国时已很盛行。
镌题
[相关解释]
1.在金石器物上刻写。
1.在金石器物上刻写。
陶器
[相关解释]
1.用黏土烧制的器皿。质地比瓷器粗糙﹐通常呈黄褐色。也有涂上别的颜色或彩色花纹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大量出现。现代用的陶器大多涂上粗釉。
1.用黏土烧制的器皿。质地比瓷器粗糙﹐通常呈黄褐色。也有涂上别的颜色或彩色花纹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大量出现。现代用的陶器大多涂上粗釉。
霹雳砧
[相关解释]
1.传说中雷神打雷所用石器﹐因形似磚﹐故称。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四.霹雳磚》。参见"霹雳斧"。
1.传说中雷神打雷所用石器﹐因形似磚﹐故称。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四.霹雳磚》。参见"霹雳斧"。
马家浜文化
[相关解释]
1.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是河姆渡文化的继承和发展。1959年首次发现于浙江嘉兴马家浜,故名。陶器以手制的夹砂和泥质红陶为主,器形有钵﹑盆﹑罐﹑壶﹑豆﹑鬶﹑眀﹑釜﹑鼎和支座等。石器有斧﹑铲﹑刀等。当时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种植籼稻,并饲养猪﹑狗等家畜,渔猎经济也很发达。其年代约为公元前4750-前3700年。
1.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是河姆渡文化的继承和发展。1959年首次发现于浙江嘉兴马家浜,故名。陶器以手制的夹砂和泥质红陶为主,器形有钵﹑盆﹑罐﹑壶﹑豆﹑鬶﹑眀﹑釜﹑鼎和支座等。石器有斧﹑铲﹑刀等。当时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种植籼稻,并饲养猪﹑狗等家畜,渔猎经济也很发达。其年代约为公元前4750-前3700年。
马家窑文化
[相关解释]
1.我国新石器时代晩期的一种文化。1923年首次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故名。生产以农业为主,使用石器和骨器。陶器常绘有黑色的花纹,图案与仰韶文化的彩陶不同。其年代约为公元前3000-前2000年。
1.我国新石器时代晩期的一种文化。1923年首次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故名。生产以农业为主,使用石器和骨器。陶器常绘有黑色的花纹,图案与仰韶文化的彩陶不同。其年代约为公元前3000-前2000年。
黑陶
[相关解释]
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陶器,表面漆黑光亮。
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陶器,表面漆黑光亮。
龙山文化
[相关解释]
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晚于仰韶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山东济南附近龙山镇而得名。遗物中常有黑而亮的陶器,所以也曾称为黑陶文化。
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晚于仰韶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山东济南附近龙山镇而得名。遗物中常有黑而亮的陶器,所以也曾称为黑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