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6 查到相关知足的内容。
带有知足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寝丘之志
[相关解释]
1.相传楚令尹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其子勿受楚王所封肥美之地,而请受瘠薄的寝丘,以保长久不失◇因谓与世无争﹑知足知止之心为"寝丘之志"。
1.相传楚令尹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其子勿受楚王所封肥美之地,而请受瘠薄的寝丘,以保长久不失◇因谓与世无争﹑知足知止之心为"寝丘之志"。
弃其余鱼
[相关解释]
1.《淮南子.齐俗训》载惠施为梁相,从车百乘,犹嫌不足。庄子泽边见之,弃其馀鱼,以示讽诫◇因以"弃其余鱼"比喻节欲知足。
1.《淮南子.齐俗训》载惠施为梁相,从车百乘,犹嫌不足。庄子泽边见之,弃其馀鱼,以示讽诫◇因以"弃其余鱼"比喻节欲知足。
知止
[相关解释]
1.谓志在达到至善的境地。语本《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朱熹集注"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 2.谓懂得适可而止;知足。
1.谓志在达到至善的境地。语本《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朱熹集注"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 2.谓懂得适可而止;知足。
知止不辱
[相关解释]
1.见"知足不辱"。
1.见"知足不辱"。
知止足
[相关解释]
1.知足。
1.知足。
知足
[相关解释]
1.谓自知满足,不作过分的企求。
1.谓自知满足,不作过分的企求。
知足不殆
[相关解释]
1.见"知止不殆"。
1.见"知止不殆"。
知足不辱
[相关解释]
1.自知满足就不会招致羞辱。
1.自知满足就不会招致羞辱。
知足常乐
[相关解释]
1.谓自知满足则心常快乐。语本《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谓自知满足则心常快乐。语本《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福乐智慧
[相关解释]
维吾尔族古典叙事长诗。原名《库塔库·比里克》,直译为《给予幸福的知识》。维吾尔族哈喇汗朝诗人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约完成于11世纪60年代末。通过国王日出(象征正义与法治)、大臣月圆(象征幸福)、大臣之子贤明(象征智慧)、大臣之友觉醒(象征知足)四人的问答和论辩,表达主张正义、追求幸福、开发智力、劝诫知足的思想,富有哲理。
维吾尔族古典叙事长诗。原名《库塔库·比里克》,直译为《给予幸福的知识》。维吾尔族哈喇汗朝诗人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约完成于11世纪60年代末。通过国王日出(象征正义与法治)、大臣月圆(象征幸福)、大臣之子贤明(象征智慧)、大臣之友觉醒(象征知足)四人的问答和论辩,表达主张正义、追求幸福、开发智力、劝诫知足的思想,富有哲理。
荣启期
[相关解释]
1.春秋时隐士,传说曾行于鄇之野,语孔子,自言得三乐为人,又为男子,又行年九十。事见《列子·天瑞》,又见《孔子家语·六本》◇用为知足自乐之典。
1.春秋时隐士,传说曾行于鄇之野,语孔子,自言得三乐为人,又为男子,又行年九十。事见《列子·天瑞》,又见《孔子家语·六本》◇用为知足自乐之典。
认业
[相关解释]
1.犹认命。 2.知足。
1.犹认命。 2.知足。
贪心
[相关解释]
1.贪得的欲望。 2.贪得无厌;不知足。
1.贪得的欲望。 2.贪得无厌;不知足。
贪满
[相关解释]
1.谓不知足。
1.谓不知足。
辱殆
[相关解释]
1.困辱和危险。语本《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困辱和危险。语本《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陇蜀
[相关解释]
1.《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陇﹐指陇右﹔蜀﹐指西蜀◇用"陇蜀"比喻人心不足﹐所求无厌。
1.《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陇﹐指陇右﹔蜀﹐指西蜀◇用"陇蜀"比喻人心不足﹐所求无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