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4 查到相关百戏的内容。
带有百戏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七圣刀
[相关解释]
1.宋时百戏中的一个节目。
1.宋时百戏中的一个节目。
唐锑
[相关解释]
1.亦作"唐梯"。 2.古代百戏之一,即翻空梯﹑上高竿之类。 3.指高竿;高梯。
1.亦作"唐梯"。 2.古代百戏之一,即翻空梯﹑上高竿之类。 3.指高竿;高梯。
寻檋
[相关解释]
1.古代百戏之一。檋﹐竿。据现存汉画﹐系一人手持或头顶长竿﹐另有数人缘竿而上﹐进行表演。
1.古代百戏之一。檋﹐竿。据现存汉画﹐系一人手持或头顶长竿﹐另有数人缘竿而上﹐进行表演。
延曼
[相关解释]
1.亦作"延蔓"。草木绵延伸展。 2.引申指不断扩展。 3.即曼延。古代百戏名。
1.亦作"延蔓"。草木绵延伸展。 2.引申指不断扩展。 3.即曼延。古代百戏名。
弄假妇人
[相关解释]
1.隋唐时称百戏中的男扮女装。
1.隋唐时称百戏中的男扮女装。
戏曲
[相关解释]
中国传统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以及人物扮演等因素的综合艺术。以唱做念打为表现手段。剧中人物由生、旦、净、丑等脚色行当扮演,各脚色行当各有不同的表演程式。音乐体式有联曲体和板腔体,或兼用两者。渊源于秦汉的百戏。宋元南戏和元杂剧是最早的成熟的戏曲形式。明代有昆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四大声腔,清代各地方戏曲剧种广泛产生。据1985年统计,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剧种共三百三十五种。
中国传统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以及人物扮演等因素的综合艺术。以唱做念打为表现手段。剧中人物由生、旦、净、丑等脚色行当扮演,各脚色行当各有不同的表演程式。音乐体式有联曲体和板腔体,或兼用两者。渊源于秦汉的百戏。宋元南戏和元杂剧是最早的成熟的戏曲形式。明代有昆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四大声腔,清代各地方戏曲剧种广泛产生。据1985年统计,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剧种共三百三十五种。
手戏
[相关解释]
1.百戏杂技的一种。 2.方言。把戏;花招。
1.百戏杂技的一种。 2.方言。把戏;花招。
抹跄
[相关解释]
1.宋代谓百戏艺人以色粉涂面。
1.宋代谓百戏艺人以色粉涂面。
掷绳
[相关解释]
1.古百戏的一种。
1.古百戏的一种。
散乐
[相关解释]
1.古代乐舞名。原指周代民间乐舞。南北朝后,成为"百戏"的同义语。 2.宋元以后指民间艺人。亦指民间剧团。
1.古代乐舞名。原指周代民间乐舞。南北朝后,成为"百戏"的同义语。 2.宋元以后指民间艺人。亦指民间剧团。
杂戏
[相关解释]
1.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又称"杂伎"。 2.指从事杂戏之人。
1.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又称"杂伎"。 2.指从事杂戏之人。
沂南画像石墓
[相关解释]
1.东汉末或魏晋时代的巨型多室石墓。1954年发现于山东省沂南县的北寨村。墓分前﹑中﹑后三主室,附东西侧室,计八室。用石料二百八十块砌成,其中画像石四十二块。内容为宴饮﹑百戏﹑出行﹑讲学﹑战争以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宅院建筑等。是两汉雕塑﹑绘画艺术中的珍品,也是研究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1.东汉末或魏晋时代的巨型多室石墓。1954年发现于山东省沂南县的北寨村。墓分前﹑中﹑后三主室,附东西侧室,计八室。用石料二百八十块砌成,其中画像石四十二块。内容为宴饮﹑百戏﹑出行﹑讲学﹑战争以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宅院建筑等。是两汉雕塑﹑绘画艺术中的珍品,也是研究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牵丝戏
[相关解释]
1.傀儡戏。盛行于宋代。傀儡多以木制,形体约一尺上下,四肢及头部和关系部分皆缀以线,表演者在上方提线操纵傀儡动作。也叫悬丝傀儡﹑提线木偶。参阅宋吴自牧《梦粱录.百戏伎艺》。
1.傀儡戏。盛行于宋代。傀儡多以木制,形体约一尺上下,四肢及头部和关系部分皆缀以线,表演者在上方提线操纵傀儡动作。也叫悬丝傀儡﹑提线木偶。参阅宋吴自牧《梦粱录.百戏伎艺》。
百戏
[相关解释]
古代杂技、乐舞表演的总称。秦汉时已盛行。包括杂技、幻术和歌舞等。南北朝以后也称散乐”。隋代曾把四方散乐集中到洛阳(今属河南)表演。唐宋两代除宫廷演出外,唐代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寺院里设戏场”,宋代在大城市设瓦舍,作为百戏一类技艺的表演场所。元代以后,百戏”一词已少用。
古代杂技、乐舞表演的总称。秦汉时已盛行。包括杂技、幻术和歌舞等。南北朝以后也称散乐”。隋代曾把四方散乐集中到洛阳(今属河南)表演。唐宋两代除宫廷演出外,唐代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寺院里设戏场”,宋代在大城市设瓦舍,作为百戏一类技艺的表演场所。元代以后,百戏”一词已少用。
百戏人
[相关解释]
1.古代杂技演员。
1.古代杂技演员。
百戏衣
[相关解释]
1.古代杂技演员所穿的服装。
1.古代杂技演员所穿的服装。
砑鼓
[相关解释]
1.宋时百戏之一。
1.宋时百戏之一。
硬鬼
[相关解释]
1.宋代百戏之一。
1.宋代百戏之一。
缘竿
[相关解释]
1.古代百戏杂技中的爬竿节目。亦称"缘竿伎"﹑"缘竿戏"。
1.古代百戏杂技中的爬竿节目。亦称"缘竿伎"﹑"缘竿戏"。
群戏
[相关解释]
1.百戏。古代的散乐﹑杂技。
1.百戏。古代的散乐﹑杂技。
角抵
[相关解释]
亦称角b129!薄ⅹb12a*b129!薄V泄古代的角力活动。两人对抗,用拳左攫右拿”。似今摔跤运动。源于黄帝时代,由军事搏斗演化而来。相传蚩尤部落七十二人,皆头上有角,以角抵人『代成为百戏中的内容,后演化成相扑、争交。
亦称角b129!薄ⅹb12a*b129!薄V泄古代的角力活动。两人对抗,用拳左攫右拿”。似今摔跤运动。源于黄帝时代,由军事搏斗演化而来。相传蚩尤部落七十二人,皆头上有角,以角抵人『代成为百戏中的内容,后演化成相扑、争交。
走圆
[相关解释]
1.谓趋尚圆滑,圆通。 2.古代百戏之一。
1.谓趋尚圆滑,圆通。 2.古代百戏之一。
走竿
[相关解释]
1.古代百戏之一。演员行走在悬空的竹竿上,并表演各种动作。
1.古代百戏之一。演员行走在悬空的竹竿上,并表演各种动作。
走解
[相关解释]
1.骑者在马上表演技艺。古代百戏之一。约起于金元之时,初为宫廷之戏,后泛称马上的技艺表演。
1.骑者在马上表演技艺。古代百戏之一。约起于金元之时,初为宫廷之戏,后泛称马上的技艺表演。
踏滚木
[相关解释]
1.亦称"踏混木"。 2.古代百戏杂技之一。表演者踩踏圆木,使其滚动,并在上面表演各种动作。
1.亦称"踏混木"。 2.古代百戏杂技之一。表演者踩踏圆木,使其滚动,并在上面表演各种动作。
踢弄
[相关解释]
1.古代百戏之一。 2.称在百戏中扮演脚色或表演节目。 3.脚踢手弄;摆弄。 4.踢,用脚击物。 5.践踏,摧残。
1.古代百戏之一。 2.称在百戏中扮演脚色或表演节目。 3.脚踢手弄;摆弄。 4.踢,用脚击物。 5.践踏,摧残。
鱼龙
[相关解释]
1.鱼和龙。泛指鳞介水族。 2.指古代百戏杂耍中能变化为鱼和龙的猞猁模型。亦为该项百戏杂耍名。 3.古爬行动物名。外形像鱼,生于海洋。四肢桨状,适于游泳。眼大。嘴长,牙齿尖锐,肉食。卵胎生。于侏罗纪最繁盛。
1.鱼和龙。泛指鳞介水族。 2.指古代百戏杂耍中能变化为鱼和龙的猞猁模型。亦为该项百戏杂耍名。 3.古爬行动物名。外形像鱼,生于海洋。四肢桨状,适于游泳。眼大。嘴长,牙齿尖锐,肉食。卵胎生。于侏罗纪最繁盛。
鱼龙戏
[相关解释]
1.见"鱼龙百戏"。
1.见"鱼龙百戏"。
鱼龙曼延
[相关解释]
1.亦作"鱼龙漫衍"。亦作"鱼龙曼衍"。 2.古代百戏杂耍名。由艺人执持制作的珍异动物模型表演,有幻化的情节。鱼龙即所谓猞猁之兽,曼延亦兽名。 3.喻虚假多变,玩弄权术。
1.亦作"鱼龙漫衍"。亦作"鱼龙曼衍"。 2.古代百戏杂耍名。由艺人执持制作的珍异动物模型表演,有幻化的情节。鱼龙即所谓猞猁之兽,曼延亦兽名。 3.喻虚假多变,玩弄权术。
鱼龙杂戏
[相关解释]
1.见"鱼龙百戏"。
1.见"鱼龙百戏"。
鱼龙烂漫
[相关解释]
1.犹言鱼龙曼延。古代百戏杂耍名。
1.犹言鱼龙曼延。古代百戏杂耍名。
鱼龙百戏
[相关解释]
1.古代百戏杂耍节目。
1.古代百戏杂耍节目。
鱼龙絶技
[相关解释]
1.同"鱼龙百戏"。
1.同"鱼龙百戏"。
鼓架部
[相关解释]
1.唐代乐部(乐队)之一。专管乐舞﹑百戏的演出。所用乐器有笛﹑拍板﹑答鼓﹑两杖鼓。演出《代面》﹑《苏中郎》﹑《钵头》﹑《踏摇娘》等戏和寻檋﹑跳丸﹑吐火等杂技。参阅唐段安节《乐府杂录.鼓架部》。
1.唐代乐部(乐队)之一。专管乐舞﹑百戏的演出。所用乐器有笛﹑拍板﹑答鼓﹑两杖鼓。演出《代面》﹑《苏中郎》﹑《钵头》﹑《踏摇娘》等戏和寻檋﹑跳丸﹑吐火等杂技。参阅唐段安节《乐府杂录.鼓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