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百官的内容。
带有百官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相关解释]
1.《意林》卷一引《六韬》"屈一人下,伸万人上,惟圣人能行之。"《汉书.萧何传》"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一人,谓天子;万人,谓百官。多指地位崇高权势显赫的大臣。
1.《意林》卷一引《六韬》"屈一人下,伸万人上,惟圣人能行之。"《汉书.萧何传》"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一人,谓天子;万人,谓百官。多指地位崇高权势显赫的大臣。
七校
[相关解释]
1.指汉代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虎贲七校尉。《汉书.刑法志》"至武帝平百粤,内增七校。"颜师古注引晋灼曰"《百官表》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凡八校尉→骑不常置,故此言七也。"一说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不领兵,不在七校之列。见清沈钦韩《汉书疏证》◇泛称各军将领。
1.指汉代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虎贲七校尉。《汉书.刑法志》"至武帝平百粤,内增七校。"颜师古注引晋灼曰"《百官表》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凡八校尉→骑不常置,故此言七也。"一说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不领兵,不在七校之列。见清沈钦韩《汉书疏证》◇泛称各军将领。
万户
[相关解释]
1.一万户。 2.万家;万室。万,极言其多。 3.官名。金初设置,元代相沿,为世袭官职。万户为"万夫之长",总领于中央的枢密院;驻于各路者,则分属于行省。设万户府以统领千户所,诸路万户府各设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又有海道运粮万户府,设官与诸路万户府同。参阅《元史.百官志七》。
1.一万户。 2.万家;万室。万,极言其多。 3.官名。金初设置,元代相沿,为世袭官职。万户为"万夫之长",总领于中央的枢密院;驻于各路者,则分属于行省。设万户府以统领千户所,诸路万户府各设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又有海道运粮万户府,设官与诸路万户府同。参阅《元史.百官志七》。
万玉
[相关解释]
1.指百官。 2.比喻众多色泽如玉之物。
1.指百官。 2.比喻众多色泽如玉之物。
三院
[相关解释]
1.唐制,御史台设三院台院,置侍御史;殿院,置殿中侍御史;察院,置监察御史。宋仍唐制,有三院大夫。《新唐书.百官志三》"御史台,大夫一人……中丞为之贰。其属有三院,一曰台院,侍御史隶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隶焉;三曰察院,监察御史隶焉。"唐韩愈《太原王公神道碑铭》"历御史,属三院,止尚书郎。"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御史台故事三院御史言事,必先白中丞。"又清初改内阁为三院﹐即弘文院﹑秘书院和内院。
1.唐制,御史台设三院台院,置侍御史;殿院,置殿中侍御史;察院,置监察御史。宋仍唐制,有三院大夫。《新唐书.百官志三》"御史台,大夫一人……中丞为之贰。其属有三院,一曰台院,侍御史隶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隶焉;三曰察院,监察御史隶焉。"唐韩愈《太原王公神道碑铭》"历御史,属三院,止尚书郎。"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御史台故事三院御史言事,必先白中丞。"又清初改内阁为三院﹐即弘文院﹑秘书院和内院。
丞相
[相关解释]
官名。战国时始设,为百官之长。秦代以后,专辅佐皇帝综理国政,但亦有居此位而无实权的。西汉初置相国,后称丞相,西汉末称大司徒,东汉末复称丞相。魏、晋、南北朝间,或称丞相,或称司徒、大丞相、相国等,废置不常。南宋孝宗时,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代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是中书省直隶地区的行政长官。行中书省也设丞相或左右丞相。明初设丞相,不久废。
官名。战国时始设,为百官之长。秦代以后,专辅佐皇帝综理国政,但亦有居此位而无实权的。西汉初置相国,后称丞相,西汉末称大司徒,东汉末复称丞相。魏、晋、南北朝间,或称丞相,或称司徒、大丞相、相国等,废置不常。南宋孝宗时,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代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是中书省直隶地区的行政长官。行中书省也设丞相或左右丞相。明初设丞相,不久废。
两街
[相关解释]
1.唐代首都长安的横街和朱雀大街的合称♂街北侧是宫城,为皇室所居﹑宫廷所在,南侧是皇城,为百官署衙所在。朱雀大街纵贯全城,在皇城的一段称承天门街(又称"天街")。(1)指朝廷和官署所在。《新唐书.李德裕传》"又罢京兆筑沙堤﹑两街上朝卫兵。"(2)泛指权贵和士大夫所居之繁华处所。唐李洞《赠三惠大师》诗"诏落五天开夏讲,两街人竞礼长眉。"唐孙棨《序》"然率多膏粱子弟,平进岁不及三数人,由是仆马豪华,宴游崇侈,以同年俊少者为两街探花使,鼓扇轻浮,仍岁滋甚。"宋杨万里《迓使客夜归》诗"水与天争一轮月,市声人语两街
1.唐代首都长安的横街和朱雀大街的合称♂街北侧是宫城,为皇室所居﹑宫廷所在,南侧是皇城,为百官署衙所在。朱雀大街纵贯全城,在皇城的一段称承天门街(又称"天街")。(1)指朝廷和官署所在。《新唐书.李德裕传》"又罢京兆筑沙堤﹑两街上朝卫兵。"(2)泛指权贵和士大夫所居之繁华处所。唐李洞《赠三惠大师》诗"诏落五天开夏讲,两街人竞礼长眉。"唐孙棨《序》"然率多膏粱子弟,平进岁不及三数人,由是仆马豪华,宴游崇侈,以同年俊少者为两街探花使,鼓扇轻浮,仍岁滋甚。"宋杨万里《迓使客夜归》诗"水与天争一轮月,市声人语两街
中书省
[相关解释]
官署名。始设于魏晋,是奉皇帝意旨掌机要、发政令的中央机构。隋代改为内史省、内书省。至唐代,国家政令由中书省制定,经门下省审复,交尚书省执行。元代废门下、尚书两省,由中书省总领百官,成为国家政务中枢。明初袭元制,1380年中书省被革去。
官署名。始设于魏晋,是奉皇帝意旨掌机要、发政令的中央机构。隋代改为内史省、内书省。至唐代,国家政令由中书省制定,经门下省审复,交尚书省执行。元代废门下、尚书两省,由中书省总领百官,成为国家政务中枢。明初袭元制,1380年中书省被革去。
中和节
[相关解释]
1.唐德宗贞元五年,下诏废除正月晦日之节,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是日民间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互相赠送,称为献生子。里闾酿宜春酒,以祭勾芒神,祈求丰年。百官进农书,表示务本。见《新唐书.李泌传》。
1.唐德宗贞元五年,下诏废除正月晦日之节,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是日民间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互相赠送,称为献生子。里闾酿宜春酒,以祭勾芒神,祈求丰年。百官进农书,表示务本。见《新唐书.李泌传》。
书令史
[相关解释]
1.古代佐理案牍的官吏。晋﹑南朝宋有内台书令史,九品。隋诸省府寺各有令史﹑书令史﹑书吏之属。参阅《宋书.百官志下》﹑《通典.职官四》。
1.古代佐理案牍的官吏。晋﹑南朝宋有内台书令史,九品。隋诸省府寺各有令史﹑书令史﹑书吏之属。参阅《宋书.百官志下》﹑《通典.职官四》。
于越
[相关解释]
1.古族名。分布在今浙江省境内。 2.指其所居之地。唐独孤及《题思禅寺上方》诗"眇眇于越路﹐茫茫香草青。"一说即吴越。 3.官名。契丹最尊之职,辽太祖即位前即因战功显赫拜于越,后以于越受禅称帝。辽设大于越府,大于越无所职掌,其位则居南﹑北大王上,非有大功者不授。参阅《辽史.太祖纪上》﹑《百官志一》与《国语解》。
1.古族名。分布在今浙江省境内。 2.指其所居之地。唐独孤及《题思禅寺上方》诗"眇眇于越路﹐茫茫香草青。"一说即吴越。 3.官名。契丹最尊之职,辽太祖即位前即因战功显赫拜于越,后以于越受禅称帝。辽设大于越府,大于越无所职掌,其位则居南﹑北大王上,非有大功者不授。参阅《辽史.太祖纪上》﹑《百官志一》与《国语解》。
云火
[相关解释]
1.《左传.昭公十七年》﹕"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杜预注﹕"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百官师长皆以云为名号。炎帝﹐神农氏﹐姜姓之祖也。亦有火瑞﹐以火纪事﹐名百官。"后因以"云火"指受命之瑞兆。 2.烽火。古时边境报警的烟火。 3.灯火。
1.《左传.昭公十七年》﹕"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杜预注﹕"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百官师长皆以云为名号。炎帝﹐神农氏﹐姜姓之祖也。亦有火瑞﹐以火纪事﹐名百官。"后因以"云火"指受命之瑞兆。 2.烽火。古时边境报警的烟火。 3.灯火。
云经
[相关解释]
1.指传说中黄帝受命时上天所授之图籍。事本《左传.昭公十七年》﹕"昔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杜预注﹕"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百官师长皆以云为名号。" 2.《大云请雨经》的略称。
1.指传说中黄帝受命时上天所授之图籍。事本《左传.昭公十七年》﹕"昔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杜预注﹕"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百官师长皆以云为名号。" 2.《大云请雨经》的略称。
云鸟
[相关解释]
1.相传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百官师长皆以云为名号。少皞氏受命有凤鸟适至﹐故以鸟纪事﹐百官师长皆以鸟为名号。见《左传.昭公十七年》◇以"云鸟"指两个不同的朝代。 2.云和鸟。 3.高飞的鸟。 4.比喻隐士。
1.相传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百官师长皆以云为名号。少皞氏受命有凤鸟适至﹐故以鸟纪事﹐百官师长皆以鸟为名号。见《左传.昭公十七年》◇以"云鸟"指两个不同的朝代。 2.云和鸟。 3.高飞的鸟。 4.比喻隐士。
五官
[相关解释]
1.五行之宫。古代传说中的五神。 2.分司天﹑地﹑神﹑民﹑类物的五种官职。 3.殷周时分掌政事的五个高级官职。 4.泛指百官。 5.古代宫中女官名。 6.指五官中郎将。 7.司历之官。 8.人体五种器官。耳﹑目﹑鼻﹑口﹑形。或谓耳﹑目﹑鼻﹑口﹑心。 9.人体五种器官。中医学谓鼻﹑目﹑口﹑舌﹑耳。 10.人体五种器官。指眼﹑耳﹑鼻﹑喉﹑口。 11.人体五种器官。通常指耳﹑目﹑口﹑鼻﹑身;亦多用以指脸上的器官。
1.五行之宫。古代传说中的五神。 2.分司天﹑地﹑神﹑民﹑类物的五种官职。 3.殷周时分掌政事的五个高级官职。 4.泛指百官。 5.古代宫中女官名。 6.指五官中郎将。 7.司历之官。 8.人体五种器官。耳﹑目﹑鼻﹑口﹑形。或谓耳﹑目﹑鼻﹑口﹑心。 9.人体五种器官。中医学谓鼻﹑目﹑口﹑舌﹑耳。 10.人体五种器官。指眼﹑耳﹑鼻﹑喉﹑口。 11.人体五种器官。通常指耳﹑目﹑口﹑鼻﹑身;亦多用以指脸上的器官。
五官郎
[相关解释]
1.汉时五官中郎将署下的属官有五官中郎﹑五官侍郎﹑五官郎中,泛称"五官郎"。《后汉书.百官志二》"五官中郎将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主五官郎。"后用以代称宫廷侍卫官。
1.汉时五官中郎将署下的属官有五官中郎﹑五官侍郎﹑五官郎中,泛称"五官郎"。《后汉书.百官志二》"五官中郎将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主五官郎。"后用以代称宫廷侍卫官。
亭侯
[相关解释]
1.爵位名『代食禄于乡﹑亭的列侯。《后汉书.百官志五》"列侯……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楚汉春秋》载高祖封许负为鸣雌亭侯,汉末曹操封关羽为汉寿亭侯,皆其例。参阅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四。
1.爵位名『代食禄于乡﹑亭的列侯。《后汉书.百官志五》"列侯……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楚汉春秋》载高祖封许负为鸣雌亭侯,汉末曹操封关羽为汉寿亭侯,皆其例。参阅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四。
仪曹
[相关解释]
1.官名。掌礼乐制度。始置于三国魏,晋沿之。南朝时为祠部属官。北魏为仪曹尚书,北齐仪曹属殿中尚书。隋置礼部,兼代前代祠部﹑仪曹之职。炀帝时改礼部员外郎为仪曹郎,唐初又改仪曹郎为礼部员外郎。参阅《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五》。 2.唐以后礼部郎官的别称。 3.用以泛称地方上掌管礼仪的属官。
1.官名。掌礼乐制度。始置于三国魏,晋沿之。南朝时为祠部属官。北魏为仪曹尚书,北齐仪曹属殿中尚书。隋置礼部,兼代前代祠部﹑仪曹之职。炀帝时改礼部员外郎为仪曹郎,唐初又改仪曹郎为礼部员外郎。参阅《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五》。 2.唐以后礼部郎官的别称。 3.用以泛称地方上掌管礼仪的属官。
众位
[相关解释]
1.百官。 2.犹诸位﹐各位。
1.百官。 2.犹诸位﹐各位。
众僚
[相关解释]
1.百官;群臣。
1.百官;群臣。
众司
[相关解释]
1.百官及其机构。
1.百官及其机构。
众隶
[相关解释]
1.百官。 2.指下级官吏。
1.百官。 2.指下级官吏。
佥议
[相关解释]
1.众人的意见。多用于群臣百官。 2.共同商议。
1.众人的意见。多用于群臣百官。 2.共同商议。
佩缨
[相关解释]
1.古代青年男女用以系香囊的彩色佩带。 2.佩饰与冠缨。借指百官。
1.古代青年男女用以系香囊的彩色佩带。 2.佩饰与冠缨。借指百官。
修撰
[相关解释]
1.撰写;编纂。 2.官名。唐代史馆有修撰,掌修国史,宋有集英殿﹑右文殿等修撰。至元时,翰林院始设修撰。明清因袭之,一般于殿试揭晓后,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即授翰林院修撰。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二》﹑《清文献通考.职官七》。
1.撰写;编纂。 2.官名。唐代史馆有修撰,掌修国史,宋有集英殿﹑右文殿等修撰。至元时,翰林院始设修撰。明清因袭之,一般于殿试揭晓后,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即授翰林院修撰。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二》﹑《清文献通考.职官七》。
俸钞
[相关解释]
1.元明时官吏俸金或以钱币支付,称俸钞。元初官吏均无俸禄,中统三年定百官俸,并另向民户征收。
1.元明时官吏俸金或以钱币支付,称俸钞。元初官吏均无俸禄,中统三年定百官俸,并另向民户征收。
借春
[相关解释]
1.唐时皇帝于冬至日赐百官辛盘,表示迎新之意,谓之"借春"。参阅唐李淖《秦中岁时记》。 2.借取春光。 3.谓凭借﹑依靠春光。
1.唐时皇帝于冬至日赐百官辛盘,表示迎新之意,谓之"借春"。参阅唐李淖《秦中岁时记》。 2.借取春光。 3.谓凭借﹑依靠春光。
六卿
[相关解释]
1.上古天子有六军﹐六军之主将称"六卿"。 2.指六官。《书.周官》"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夏殷亡闻焉,周官则备矣。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为六卿,各有徒属职分,用于百事。"春秋末,宋国亦设六卿之官,其官名与周稍异。《左传.哀公二十六年》"于是皇缓为右师,皇非我为大司马,皇怀为司徒,灵不缓为左师,乐茷为司城,乐朱鉯为大司寇,六卿三族降听政,因大尹以达。"后用以泛称朝廷重臣『桓宽《盐铁论.刺权》"威重于六卿,富累于陶卫,舆服
1.上古天子有六军﹐六军之主将称"六卿"。 2.指六官。《书.周官》"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夏殷亡闻焉,周官则备矣。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为六卿,各有徒属职分,用于百事。"春秋末,宋国亦设六卿之官,其官名与周稍异。《左传.哀公二十六年》"于是皇缓为右师,皇非我为大司马,皇怀为司徒,灵不缓为左师,乐茷为司城,乐朱鉯为大司寇,六卿三族降听政,因大尹以达。"后用以泛称朝廷重臣『桓宽《盐铁论.刺权》"威重于六卿,富累于陶卫,舆服
六局
[相关解释]
1.隋殿内省和唐宋殿中省设置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宋为尚酝)﹑尚辇等六局﹐掌宫廷之供奉。参阅《隋书.百官志下》﹑《旧唐书.职官志三》﹑《宋史.职官志四》。 2.隋门下省设城门﹑尚食﹑尚药﹑符玺﹑御府﹑殿内等六局。门下坊设司经﹑宫门﹑内直﹑典膳﹑药藏﹑斋帅等六局。宫内亦增置女官﹐准尚书省﹐设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工六局。参阅《隋书.百官志下》﹑《隋书.后妃传序》。 3.宋代官府贵家置四司六局﹐掌筵席排设。京师街市有此行业﹐以供民户雇用。四司为帐设司﹑厨司﹑茶酒司﹑台盘司;六局为果子局﹑
1.隋殿内省和唐宋殿中省设置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宋为尚酝)﹑尚辇等六局﹐掌宫廷之供奉。参阅《隋书.百官志下》﹑《旧唐书.职官志三》﹑《宋史.职官志四》。 2.隋门下省设城门﹑尚食﹑尚药﹑符玺﹑御府﹑殿内等六局。门下坊设司经﹑宫门﹑内直﹑典膳﹑药藏﹑斋帅等六局。宫内亦增置女官﹐准尚书省﹐设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工六局。参阅《隋书.百官志下》﹑《隋书.后妃传序》。 3.宋代官府贵家置四司六局﹐掌筵席排设。京师街市有此行业﹐以供民户雇用。四司为帐设司﹑厨司﹑茶酒司﹑台盘司;六局为果子局﹑
六廻
[相关解释]
1.古制天子有马六厩『曰未央﹑承华﹑騪騜﹑骑马﹑辂輈﹑大厩﹐马皆万匹。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颜师古注引《汉旧仪》。唐曰左飞﹑右飞﹑左万﹑右万﹑东南内﹑西南内。见《新唐书.百官志二》。
1.古制天子有马六厩『曰未央﹑承华﹑騪騜﹑骑马﹑辂輈﹑大厩﹐马皆万匹。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颜师古注引《汉旧仪》。唐曰左飞﹑右飞﹑左万﹑右万﹑东南内﹑西南内。见《新唐书.百官志二》。
六押
[相关解释]
1.唐制﹐中书省舍人六员﹐分押尚书六曹﹐佐宰相判案。见《新唐书.百官志二》◇因以"六押"为中书舍人之别称。
1.唐制﹐中书省舍人六员﹐分押尚书六曹﹐佐宰相判案。见《新唐书.百官志二》◇因以"六押"为中书舍人之别称。
六条
[相关解释]
1.汉制﹐刺史班行六条诏书﹐以考察官吏。《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颜师古注引《汉官典职仪》云"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暴,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祅祥讹言。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
1.汉制﹐刺史班行六条诏书﹐以考察官吏。《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颜师古注引《汉官典职仪》云"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暴,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祅祥讹言。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
内供奉
[相关解释]
1.唐代职官名。唐设殿中侍御史九人,其中三人为内供奉。掌殿廷供奉之仪,纠察百官之失仪者。见《新唐书.百官志三》。 2.供奉于宫中内道场的僧官称"内供奉"。
1.唐代职官名。唐设殿中侍御史九人,其中三人为内供奉。掌殿廷供奉之仪,纠察百官之失仪者。见《新唐书.百官志三》。 2.供奉于宫中内道场的僧官称"内供奉"。
内八府宰相
[相关解释]
1.元代职官名。元置内八府宰相八员,例以勋贵国戚的子弟充任,掌诸王朝觐宾礼;遇有诏令,则与蒙古翰林院官共同译写润色。因其贵似侍中,其近似门下,故称,实非宰相之职。其秩视二品。参阅《元史.百官志三》﹑明陶宗仪《辍耕录.内八府宰相》。
1.元代职官名。元置内八府宰相八员,例以勋贵国戚的子弟充任,掌诸王朝觐宾礼;遇有诏令,则与蒙古翰林院官共同译写润色。因其贵似侍中,其近似门下,故称,实非宰相之职。其秩视二品。参阅《元史.百官志三》﹑明陶宗仪《辍耕录.内八府宰相》。
内史
[相关解释]
1.官名。西周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春秋时沿置。见《周礼.春官.内史》。 2.官名。秦官,掌治理京师『景帝分置左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3.官名。西汉初,诸侯王国置内史,掌民政。历代沿置,隋始废。 4.官名。隋文帝改中书省为内史省,置内史监﹑令各一员。隋炀帝改为内书省。唐高祖武德初复为内史省,三年改为中书省◇亦用以称中书省的官员。 5.古政区名。秦代京畿附近由内史治理,即以官名为名,不称郡。治所在咸阳(今咸阳市东北)。辖境
1.官名。西周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春秋时沿置。见《周礼.春官.内史》。 2.官名。秦官,掌治理京师『景帝分置左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3.官名。西汉初,诸侯王国置内史,掌民政。历代沿置,隋始废。 4.官名。隋文帝改中书省为内史省,置内史监﹑令各一员。隋炀帝改为内书省。唐高祖武德初复为内史省,三年改为中书省◇亦用以称中书省的官员。 5.古政区名。秦代京畿附近由内史治理,即以官名为名,不称郡。治所在咸阳(今咸阳市东北)。辖境
内道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天文学谓月亮在黄道之北运行的轨道。 2.元代以直属御史台的山东东西道﹑河东山西道﹑燕南河北道﹑江北河南道﹑山南江北道﹑淮西江北道﹑江北淮东道﹑山北辽东道为内道。参阅《元史.百官志二》。
1.我国古代天文学谓月亮在黄道之北运行的轨道。 2.元代以直属御史台的山东东西道﹑河东山西道﹑燕南河北道﹑江北河南道﹑山南江北道﹑淮西江北道﹑江北淮东道﹑山北辽东道为内道。参阅《元史.百官志二》。
再麾
[相关解释]
1.一对旌旗。唐制,节度使专制军事,给双旌双节,旌以专赏,节以专杀。见《新唐书.百官志四下》。
1.一对旌旗。唐制,节度使专制军事,给双旌双节,旌以专赏,节以专杀。见《新唐书.百官志四下》。
冗从
[相关解释]
1.亦作"冗从"。 2.散职侍从官。《汉书.枚皋传》"三年,为王使,与冗从争。"颜师古注"冗从,散职之从王者也。"后汉有中黄门冗从仆射,以宦者任之,秩六百石。居则宿卫,直守门户;出则骑从,夹乘舆车。见《后汉书.百官志三》◇亦泛指随从。
1.亦作"冗从"。 2.散职侍从官。《汉书.枚皋传》"三年,为王使,与冗从争。"颜师古注"冗从,散职之从王者也。"后汉有中黄门冗从仆射,以宦者任之,秩六百石。居则宿卫,直守门户;出则骑从,夹乘舆车。见《后汉书.百官志三》◇亦泛指随从。
凛凛
[相关解释]
①形容寒冷凛凛岁云暮。②严肃而使人敬畏的样子凛凛正┥|威风凛凛。③恐惧的样子文武百官,皆凛凛不敢正视。
①形容寒冷凛凛岁云暮。②严肃而使人敬畏的样子凛凛正┥|威风凛凛。③恐惧的样子文武百官,皆凛凛不敢正视。
列署
[相关解释]
1.百官之署。
1.百官之署。
千品
[相关解释]
1.犹言百官。 2.谓多种品物。
1.犹言百官。 2.谓多种品物。
卿云
[相关解释]
1.即庆云。一种彩云,古人视为祥瑞。 2.歌名。传说虞舜将禅位给禹时和百官一起唱的歌。 3.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扬雄(字子云)的并称。
1.即庆云。一种彩云,古人视为祥瑞。 2.歌名。传说虞舜将禅位给禹时和百官一起唱的歌。 3.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扬雄(字子云)的并称。
卿僚
[相关解释]
1.泛指百官。
1.泛指百官。
卿月
[相关解释]
1.月亮的美称。亦借指百官。语出《书.洪范》"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孔传"卿士各有所掌,如月之有别。"孔颖达疏"卿士分居列位,惟如月也。"
1.月亮的美称。亦借指百官。语出《书.洪范》"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孔传"卿士各有所掌,如月之有别。"孔颖达疏"卿士分居列位,惟如月也。"
右貂
[相关解释]
1.指冠的右方加饰貂尾『侍中﹑中常侍和唐右散骑常侍﹑中书令的冠饰『应劭《汉官仪》卷上"侍中,左蝉右貂。"又"中常侍,秦官也『兴,或用士人……光武以后,专任宦者,右貂金珰。"《后汉书.宦者传序》"自明帝以后……中常侍至有十人,小黄门亦二十人,改以金珰右貂,兼领卿署之职。"《新唐书.百官志二》"右散骑与中书令为右貂。"后因以为右散骑常侍的代称。
1.指冠的右方加饰貂尾『侍中﹑中常侍和唐右散骑常侍﹑中书令的冠饰『应劭《汉官仪》卷上"侍中,左蝉右貂。"又"中常侍,秦官也『兴,或用士人……光武以后,专任宦者,右貂金珰。"《后汉书.宦者传序》"自明帝以后……中常侍至有十人,小黄门亦二十人,改以金珰右貂,兼领卿署之职。"《新唐书.百官志二》"右散骑与中书令为右貂。"后因以为右散骑常侍的代称。
司天监
[相关解释]
1.职官名。司天台的主管官员。唐时始置。见《新唐书.百官志二》。 2.官署名。
1.职官名。司天台的主管官员。唐时始置。见《新唐书.百官志二》。 2.官署名。
司户
[相关解释]
1.官名『魏以下有户曹掾,主民户。北齐称户曹参军。唐制府称户曹参军,州称司户参军,县称司户。宋亦设司户参军,兼司仓之职。元废。参阅《通典.职官十五》﹑《旧唐书.职官志三》﹑《新唐书.百官四下》﹑《续通典.职官十五》。
1.官名『魏以下有户曹掾,主民户。北齐称户曹参军。唐制府称户曹参军,州称司户参军,县称司户。宋亦设司户参军,兼司仓之职。元废。参阅《通典.职官十五》﹑《旧唐书.职官志三》﹑《新唐书.百官四下》﹑《续通典.职官十五》。
司狱
[相关解释]
1.掌管刑狱的官员。 2.元刑部设司狱司,明因之。清刑部亦置司狱,掌督狱卒。参阅《元史.百官志一》﹑《明史.职官志一》﹑《清史稿.职官志一》。
1.掌管刑狱的官员。 2.元刑部设司狱司,明因之。清刑部亦置司狱,掌督狱卒。参阅《元史.百官志一》﹑《明史.职官志一》﹑《清史稿.职官志一》。
司计
[相关解释]
1.官署名。唐对比部的改称。掌财物出纳稽核。见《新唐书.百官志一》。
1.官署名。唐对比部的改称。掌财物出纳稽核。见《新唐书.百官志一》。
同三品
[相关解释]
1.唐代任宰相者之衔名。唐不设宰相之名,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掌宰相之权。以他官居宰相之职者,亦假以他名,如参议得失﹑参知政事◇李绩以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意即同侍中﹑中书令。"同三品"之名盖起于此。高宗以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高品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除外。其后改易官名,而张文瓘以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同三品"入衔自此始。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一》。
1.唐代任宰相者之衔名。唐不设宰相之名,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掌宰相之权。以他官居宰相之职者,亦假以他名,如参议得失﹑参知政事◇李绩以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意即同侍中﹑中书令。"同三品"之名盖起于此。高宗以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高品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除外。其后改易官名,而张文瓘以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同三品"入衔自此始。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一》。
吏房
[相关解释]
1.唐宋时中书省﹑门下省均设吏房。掌官吏任免﹑升降﹑赏罚及差官文书等事。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一》﹑《宋史.职官志一》。
1.唐宋时中书省﹑门下省均设吏房。掌官吏任免﹑升降﹑赏罚及差官文书等事。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一》﹑《宋史.职官志一》。
商梦怀人
[相关解释]
1.相传商高宗武丁欲求贤辅,梦得傅说,遂使百官据所梦形象求诸天下,于傅岩得之。见《书.说命上》◇用为圣主求贤心切的典实。
1.相传商高宗武丁欲求贤辅,梦得傅说,遂使百官据所梦形象求诸天下,于傅岩得之。见《书.说命上》◇用为圣主求贤心切的典实。
噀酒
[相关解释]
1.指后汉栾巴喷酒为雨事。晋葛洪《神仙传.栾巴》"正旦大会,巴后到,有酒容,赐百官酒,又不饮,而西南向噀之。有司奏不敬。诏问巴,巴曰'臣适见成都市上火,臣故漱酒,为尔救之。'乃发驿书问成都,已奏言'正旦食后失火,须臾有大雨三阵,从东北来,火乃止,雨着人皆作酒气。'"
1.指后汉栾巴喷酒为雨事。晋葛洪《神仙传.栾巴》"正旦大会,巴后到,有酒容,赐百官酒,又不饮,而西南向噀之。有司奏不敬。诏问巴,巴曰'臣适见成都市上火,臣故漱酒,为尔救之。'乃发驿书问成都,已奏言'正旦食后失火,须臾有大雨三阵,从东北来,火乃止,雨着人皆作酒气。'"
四院
[相关解释]
1.唐代太常寺有四院一曰天府院,藏瑞应及伐国所获之宝,秂祫则陈于庙庭;二曰御衣院,藏天子祭服;三曰乐县院,藏六乐之器;四曰神厨院,藏御廪及诸器官奴婢。见《新唐书.百官志三》。
1.唐代太常寺有四院一曰天府院,藏瑞应及伐国所获之宝,秂祫则陈于庙庭;二曰御衣院,藏天子祭服;三曰乐县院,藏六乐之器;四曰神厨院,藏御廪及诸器官奴婢。见《新唐书.百官志三》。
地子
[相关解释]
1.唐代抵充百官职田的粟米。
1.唐代抵充百官职田的粟米。
地府
[相关解释]
1.迷信说法,人世之外,另有世界,设有百官,专管鬼魂死人的,称为地府。又称阴间。
1.迷信说法,人世之外,另有世界,设有百官,专管鬼魂死人的,称为地府。又称阴间。
墙仞
[相关解释]
1.《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意谓孔子之才德不可企及,后因以"墙仞"喻贤者之门。
1.《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意谓孔子之才德不可企及,后因以"墙仞"喻贤者之门。
墨绶
[相关解释]
1.结在印钮上的黑色丝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黑绶。"《后汉书.蔡邕传》"墨绶长吏﹐职典理人。"后因以"墨绶"作为县官及其职权的象征。
1.结在印钮上的黑色丝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黑绶。"《后汉书.蔡邕传》"墨绶长吏﹐职典理人。"后因以"墨绶"作为县官及其职权的象征。
夏官正
[相关解释]
1.官名。唐宋以来均为司天官属中管四时的官。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二》﹑《宋史.职官志五》。
1.官名。唐宋以来均为司天官属中管四时的官。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二》﹑《宋史.职官志五》。
外官
[相关解释]
1.古指外朝卿大夫。 2.宫外百官。非近侍之臣。与内官相对。 3.或谓在外捍卫边境之官。参阅清王先谦《汉书补注》。 4.地方官。与京官相对。
1.古指外朝卿大夫。 2.宫外百官。非近侍之臣。与内官相对。 3.或谓在外捍卫边境之官。参阅清王先谦《汉书补注》。 4.地方官。与京官相对。
天官
[相关解释]
1.官名。《周礼》分设六官﹐以天官冢宰居首﹐总御百官。唐武后光宅元年改吏部为天官﹐旋复旧◇世亦称吏部为天官。 2.借指吏部尚书。 3.泛指百官。 4.指官职。 5.天文;天象。 6.道教所奉三官之一﹐三官为天官﹑地官﹑水官。 7.泛指天上仙神居官者。 8.指耳﹑目﹑口﹑鼻﹑形体等感觉器官。
1.官名。《周礼》分设六官﹐以天官冢宰居首﹐总御百官。唐武后光宅元年改吏部为天官﹐旋复旧◇世亦称吏部为天官。 2.借指吏部尚书。 3.泛指百官。 4.指官职。 5.天文;天象。 6.道教所奉三官之一﹐三官为天官﹑地官﹑水官。 7.泛指天上仙神居官者。 8.指耳﹑目﹑口﹑鼻﹑形体等感觉器官。
太仆
[相关解释]
1.官名。周官有太仆﹐掌正王之服位﹐出入王命﹐为王左驭而前驱。秦汉沿置﹐为九卿之一﹐为天子执御﹐掌舆马畜牧之事。南朝不常置。北齐始称太仆寺卿﹑少卿。历代沿置﹐清废。参阅《周礼.夏官.太仆》﹑《汉书.百官公卿表》﹑《通典.职官七》。 2.旧时对绿林好汉的尊称。
1.官名。周官有太仆﹐掌正王之服位﹐出入王命﹐为王左驭而前驱。秦汉沿置﹐为九卿之一﹐为天子执御﹐掌舆马畜牧之事。南朝不常置。北齐始称太仆寺卿﹑少卿。历代沿置﹐清废。参阅《周礼.夏官.太仆》﹑《汉书.百官公卿表》﹑《通典.职官七》。 2.旧时对绿林好汉的尊称。
太官
[相关解释]
1.官名。秦有太官令﹑丞﹐属少府。两汉因之。掌皇帝膳食及燕享之事。北魏时太官掌百官之馔﹐属光禄卿。北齐﹑隋﹑唐因之。宋代以后﹐皇帝膳食归尚食局﹐太官只掌祭物。参阅《通典.职官七》。
1.官名。秦有太官令﹑丞﹐属少府。两汉因之。掌皇帝膳食及燕享之事。北魏时太官掌百官之馔﹐属光禄卿。北齐﹑隋﹑唐因之。宋代以后﹐皇帝膳食归尚食局﹐太官只掌祭物。参阅《通典.职官七》。
太宰
[相关解释]
1.相传殷置太宰。周称冢宰﹐为天官之长﹐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春秋列国亦多置太宰之官﹐职权不尽相同。秦﹑汉﹑魏皆不置。晋以避司马师讳﹐置太宰以代太师。北周文帝依《周礼》建六官﹐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隋唐均无此官。宋崇宁间﹐改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靖康末复故。参阅《周礼·天官·大宰》﹑《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二》﹑《文献通考·职官二》。 2.三代掌馔之官。 3.明清时一般称吏部尚书为太宰。
1.相传殷置太宰。周称冢宰﹐为天官之长﹐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春秋列国亦多置太宰之官﹐职权不尽相同。秦﹑汉﹑魏皆不置。晋以避司马师讳﹐置太宰以代太师。北周文帝依《周礼》建六官﹐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隋唐均无此官。宋崇宁间﹐改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靖康末复故。参阅《周礼·天官·大宰》﹑《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二》﹑《文献通考·职官二》。 2.三代掌馔之官。 3.明清时一般称吏部尚书为太宰。
太常
[相关解释]
1.古代旌旗名。 2.官名。秦置奉常﹐汉景帝六年更名太常﹐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历代因之﹐则为专掌祭祀礼乐之官。北魏称太常卿﹐北齐称太常寺卿﹐北周称大宗伯﹐隋至清皆称太常寺卿。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通典.职官七》。
1.古代旌旗名。 2.官名。秦置奉常﹐汉景帝六年更名太常﹐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历代因之﹐则为专掌祭祀礼乐之官。北魏称太常卿﹐北齐称太常寺卿﹐北周称大宗伯﹐隋至清皆称太常寺卿。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通典.职官七》。
夫子墙
[相关解释]
1.《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本为子贡形容孔子学问道德之高﹐后以"夫子墙"比喻人之才德高不可攀。
1.《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本为子贡形容孔子学问道德之高﹐后以"夫子墙"比喻人之才德高不可攀。
夷离毕
[相关解释]
1.官名辽代置夷离毕院﹐掌刑狱﹐为北面官。设有夷离毕﹐左﹑右夷离毕﹐知左﹑知右夷离毕事等官。见《辽史.百官志一》。
1.官名辽代置夷离毕院﹐掌刑狱﹐为北面官。设有夷离毕﹐左﹑右夷离毕﹐知左﹑知右夷离毕事等官。见《辽史.百官志一》。
夹袋中人物
[相关解释]
1.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丞相许国吕文穆公》"公夹袋中有册子﹐每四方替罢谒见﹐必问其有何人才﹐客去随即疏之﹐悉分门类。或有一人而数人称之者﹐必贤也。朝廷求贤﹐取之囊中。故公为相﹐文武百官各称职者﹐以此。"《宋史.施师点传》"师点惓惓搜访人才﹐手书置夹袋中﹐谓蜀去朝廷远﹐人才难以自见﹐蜀士之贤者﹐使各疏其所知﹐差次其才行﹑文学﹐每有除授﹐必列陈之。"后成为收揽人才以备选用的典实。明张居正《答总宪张崌崃言用人》﹕"别楮所荐诸贤﹐皆一时之俊﹐处吾夹袋中宁止朝夕。"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四二﹕"夹袋搜罗海内空﹐
1.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丞相许国吕文穆公》"公夹袋中有册子﹐每四方替罢谒见﹐必问其有何人才﹐客去随即疏之﹐悉分门类。或有一人而数人称之者﹐必贤也。朝廷求贤﹐取之囊中。故公为相﹐文武百官各称职者﹐以此。"《宋史.施师点传》"师点惓惓搜访人才﹐手书置夹袋中﹐谓蜀去朝廷远﹐人才难以自见﹐蜀士之贤者﹐使各疏其所知﹐差次其才行﹑文学﹐每有除授﹐必列陈之。"后成为收揽人才以备选用的典实。明张居正《答总宪张崌崃言用人》﹕"别楮所荐诸贤﹐皆一时之俊﹐处吾夹袋中宁止朝夕。"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四二﹕"夹袋搜罗海内空﹐
奉御
[相关解释]
1.奉召进见。 2.官名。隋殿内省设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等六局﹐每局各置奉御二人总领之。见《隋书.百官志下》。因奉御掌天子供奉﹐故元明戏曲中亦用以指宦官。
1.奉召进见。 2.官名。隋殿内省设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等六局﹐每局各置奉御二人总领之。见《隋书.百官志下》。因奉御掌天子供奉﹐故元明戏曲中亦用以指宦官。
奉慰
[相关解释]
1.唐宋礼制﹐逢帝﹑后忌辰﹐百官列班进名拜慰天子或皇太后﹐称"奉慰"。 2.犹慰问﹐问候。
1.唐宋礼制﹐逢帝﹑后忌辰﹐百官列班进名拜慰天子或皇太后﹐称"奉慰"。 2.犹慰问﹐问候。
孤卿
[相关解释]
1.谓少师﹑少傅﹑少保。《周礼·天官·掌次》"孤卿有邦事,则张幕设案。"郑玄注"王之孤三人,副三公论道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盖参天子,坐而议政,无不总统,故不以一职为官名。又立三少为之副,少师﹑少傅﹑少保,是为孤卿,与六卿为九焉。"《后汉书·刘祉传》"及莽篡立,刘氏为侯者皆降称子,食孤卿禄,后皆夺爵。"一说为六卿之首。参阅《周礼·天官·掌次》"孤卿有邦事,则张幕设案"孙诒让正义。 2.泛指朝廷高官。
1.谓少师﹑少傅﹑少保。《周礼·天官·掌次》"孤卿有邦事,则张幕设案。"郑玄注"王之孤三人,副三公论道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盖参天子,坐而议政,无不总统,故不以一职为官名。又立三少为之副,少师﹑少傅﹑少保,是为孤卿,与六卿为九焉。"《后汉书·刘祉传》"及莽篡立,刘氏为侯者皆降称子,食孤卿禄,后皆夺爵。"一说为六卿之首。参阅《周礼·天官·掌次》"孤卿有邦事,则张幕设案"孙诒让正义。 2.泛指朝廷高官。
孤林
[相关解释]
1.孤立的丛林。 2.《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羽林掌送从,次期门,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名曰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又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五兵,号曰羽林孤儿。"后遂称孤儿为"孤林"。
1.孤立的丛林。 2.《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羽林掌送从,次期门,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名曰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又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五兵,号曰羽林孤儿。"后遂称孤儿为"孤林"。
宣麻
[相关解释]
1.唐宋拜相命将,用白麻纸写诏书公布于朝,称为"宣麻"◇遂以为诏拜将相之称。《新唐书.百官志一》"开元二十六年,又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专掌内命。凡拜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
1.唐宋拜相命将,用白麻纸写诏书公布于朝,称为"宣麻"◇遂以为诏拜将相之称。《新唐书.百官志一》"开元二十六年,又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专掌内命。凡拜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
宰司
[相关解释]
1.谓百官之长,处宰辅之位者。 2.主管掌理。
1.谓百官之长,处宰辅之位者。 2.主管掌理。
家降
[相关解释]
1.谓家庭内部相争;内讧。降,通"哄"『扬雄《百官箴.宗正》"昔在夏时,太康不恭,有仍二女,五子家降。"一说,谓太康失邦,五子皆降而为家。见《古文苑》章樵注。
1.谓家庭内部相争;内讧。降,通"哄"『扬雄《百官箴.宗正》"昔在夏时,太康不恭,有仍二女,五子家降。"一说,谓太康失邦,五子皆降而为家。见《古文苑》章樵注。
寮庶
[相关解释]
1.百官,众官。
1.百官,众官。
屈揖
[相关解释]
1.唐宋时百官于中书省见宰相之礼。
1.唐宋时百官于中书省见宰相之礼。
市令
[相关解释]
1.古官名。掌管市场。战国时楚国有市令之官。见《史记。循吏列传》『于长安东﹑西两市各置市令一人,属京兆尹。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序》﹑《食货志下》。南北朝亦各有市令。见《魏书.李裔传》﹑《南齐书.东昏侯纪》。唐时各都督府﹑州及三千户以上的县皆置市令,不满三千户的县,若地处要路而交易繁盛者,亦听依三千户法置之。见《新唐书.百官志四》﹑宋王溥《唐会要.市》。 2.司市官颁布的教令。
1.古官名。掌管市场。战国时楚国有市令之官。见《史记。循吏列传》『于长安东﹑西两市各置市令一人,属京兆尹。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序》﹑《食货志下》。南北朝亦各有市令。见《魏书.李裔传》﹑《南齐书.东昏侯纪》。唐时各都督府﹑州及三千户以上的县皆置市令,不满三千户的县,若地处要路而交易繁盛者,亦听依三千户法置之。见《新唐书.百官志四》﹑宋王溥《唐会要.市》。 2.司市官颁布的教令。
平准
[相关解释]
1.古代官府平抑物价的措施。 2.汉承秦制﹐大司农属官有平准令丞﹐掌管平准之事。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通志.职官四》。 3.平稳;公平;平衡。 4.清末译经济学为平准学。
1.古代官府平抑物价的措施。 2.汉承秦制﹐大司农属官有平准令丞﹐掌管平准之事。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通志.职官四》。 3.平稳;公平;平衡。 4.清末译经济学为平准学。
庶品
[相关解释]
1.犹众物,万物。 2.指众多祭品。 3.众官,百官。品,品官。
1.犹众物,万物。 2.指众多祭品。 3.众官,百官。品,品官。
庶官
[相关解释]
1.各种官职。 2.百官。多指一般官员。
1.各种官职。 2.百官。多指一般官员。
庶寮
[相关解释]
1.亦作"庶僚"。 2.百官。 3.指一般官吏。
1.亦作"庶僚"。 2.百官。 3.指一般官吏。
庶尹
[相关解释]
1.众官之长。 2.指百官。
1.众官之长。 2.指百官。
庶工
[相关解释]
1.百官。
1.百官。
庶揆
[相关解释]
1.犹百官。
1.犹百官。
廊餐
[相关解释]
1.亦作"廊飡"。 2.古代常朝百官,朝退后皇帝赐食于殿前廊下,谓之廊餐。也叫廊食﹑廊下餐﹑廊下食。
1.亦作"廊飡"。 2.古代常朝百官,朝退后皇帝赐食于殿前廊下,谓之廊餐。也叫廊食﹑廊下餐﹑廊下食。
廷见
[相关解释]
1.指百官朝见皇帝。
1.指百官朝见皇帝。
彝品
[相关解释]
1.常品。指百官。
1.常品。指百官。
户部
[相关解释]
1.古代官署名。秦为治粟内史,汉为大司农。三国以后,常置度支尚书及左民尚书,掌财用及户籍。隋设民部尚书,唐因之,高宗即位,为避太宗李世民讳,改称户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五代至清相沿不改。清光绪三十二年,设民政部﹑度支部,户部遂废。参阅《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五》。
1.古代官署名。秦为治粟内史,汉为大司农。三国以后,常置度支尚书及左民尚书,掌财用及户籍。隋设民部尚书,唐因之,高宗即位,为避太宗李世民讳,改称户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五代至清相沿不改。清光绪三十二年,设民政部﹑度支部,户部遂废。参阅《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五》。
扎子
[相关解释]
1.同"札子"。 2.百官上殿奏事文书。
1.同"札子"。 2.百官上殿奏事文书。
批答
[相关解释]
1.君主对百官章奏书面批示答复◇多由专职大臣代行。
1.君主对百官章奏书面批示答复◇多由专职大臣代行。
承务
[相关解释]
1.隋唐官名。《隋书.百官志下》"废诸司员外郎﹐而每增置一曹郎﹐各为二员……寻又每减一郎﹐置承务郎一人﹐同员外之职。"后以"承务"为地主富豪的通称。
1.隋唐官名。《隋书.百官志下》"废诸司员外郎﹐而每增置一曹郎﹐各为二员……寻又每减一郎﹐置承务郎一人﹐同员外之职。"后以"承务"为地主富豪的通称。
承露囊
[相关解释]
1.唐开元十七年,以玄宗生日八月初五为千秋节,百官献承露囊,民间仿制为节日礼品相馈赠。
1.唐开元十七年,以玄宗生日八月初五为千秋节,百官献承露囊,民间仿制为节日礼品相馈赠。
投匦
[相关解释]
1.亦作"投匮"。 2.唐武则天时铸制铜匦四个,列置于朝堂上,受纳上书。见《新唐书.百官志二》◇以"投匦"谓臣民向皇帝上书。 3.借指投票。
1.亦作"投匮"。 2.唐武则天时铸制铜匦四个,列置于朝堂上,受纳上书。见《新唐书.百官志二》◇以"投匦"谓臣民向皇帝上书。 3.借指投票。
押班
[相关解释]
1.百官朝会时领班,管理百官朝会位次。唐制,以监察御史二人任其事。宋制,由参知政事﹑宰相分日押班。 2.内宫女官的首领。 3.伶人的领班。
1.百官朝会时领班,管理百官朝会位次。唐制,以监察御史二人任其事。宋制,由参知政事﹑宰相分日押班。 2.内宫女官的首领。 3.伶人的领班。
揆叙
[相关解释]
1.《书.舜典》"百揆时叙。"本谓百官百事承顺◇以"揆叙"为统理安排。
1.《书.舜典》"百揆时叙。"本谓百官百事承顺◇以"揆叙"为统理安排。
揭鸡肆赦
[相关解释]
1.谓在高竿上树起金鸡,宣布大赦。古传天鸡星动,必当有赦。因此在赦日要竖一枝七丈长的纶竿,上立四尺高的金鸡,集合百官父老和待赦的囚徒,击鼓宣读大赦令。见《新唐书.百官志三》﹑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金鸡》。
1.谓在高竿上树起金鸡,宣布大赦。古传天鸡星动,必当有赦。因此在赦日要竖一枝七丈长的纶竿,上立四尺高的金鸡,集合百官父老和待赦的囚徒,击鼓宣读大赦令。见《新唐书.百官志三》﹑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金鸡》。
散从
[相关解释]
1.闲散相随。 2.隋代小官名。阶从九品,主出使。参阅《隋书.百官志下》。 3.宋代官府差役名。
1.闲散相随。 2.隋代小官名。阶从九品,主出使。参阅《隋书.百官志下》。 3.宋代官府差役名。
散骑常侍
[相关解释]
1.官名。秦汉设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三国魏时将其并为一官,称"散骑常侍"。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晋以后,增加员额,称员外散骑常侍,或通直散骑常侍,往往预闻要政。南北朝时属集书省,隋代属门下省,唐代分属门下省和中书省,在门下省者称左散骑常侍,在中书省者称右散骑常侍。虽无实际职权,仍为尊贵之官,多用为将相大臣的兼职。宋代不常置,金元以后废。参阅《宋书.百官志下》﹑《通典.职官三》﹑《续通典.职官三》。
1.官名。秦汉设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三国魏时将其并为一官,称"散骑常侍"。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晋以后,增加员额,称员外散骑常侍,或通直散骑常侍,往往预闻要政。南北朝时属集书省,隋代属门下省,唐代分属门下省和中书省,在门下省者称左散骑常侍,在中书省者称右散骑常侍。虽无实际职权,仍为尊贵之官,多用为将相大臣的兼职。宋代不常置,金元以后废。参阅《宋书.百官志下》﹑《通典.职官三》﹑《续通典.职官三》。
文武班
[相关解释]
1.封建皇朝文武百官上朝时排列的班次。
1.封建皇朝文武百官上朝时排列的班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