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用兵的内容。
带有用兵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七术 [相关解释]
1.指国君驾驭群臣的七种方法。 2.指越大夫文种教句践伐吴的七种策略。 3.指鬼谷子用兵七法。即威神﹑养志﹑实意﹑分威﹑散势﹑转圆﹑损兑。
三惊 [相关解释]
1.古代用兵,三度耀威示武使敌惊惧,谓之"三惊"。
三暗 [相关解释]
1.三件不明智之事。指用兵作战时,派遣没有战斗力和不可信任的人去防守﹑出战和探察敌情。
上兵 [相关解释]
1.谓用兵之上策。《孙子.谋攻》"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张预注"言以奇策秘算取胜于不战,兵之上也。"
九地 [相关解释]
1.指各种隐秘难测的地形。 2.指地的最深处。 3.犹九泉。指地下。 4.用兵的九种地势。 5.指根据地质﹑地形而分的九种土地。 6.犹言遍地,大地。 7.阴阳家谓历数有九地之数。参见"九天"。 8.佛教语。谓众生轮回之三界。凡欲界一地,色界四地,无色界四地。
乾隆帝(1711-1799) [相关解释]
即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皇帝。庙号高宗,年号乾隆。雍正帝第四子。初封和硕宝亲王。即位后继续用兵平定准噶尔部,又平定回部大小和卓木叛乱,并在新疆设伊犁将军,管理天山南北。在位时编成《四库全书》,但屡兴文字狱。曾六次南巡,挥霍浪费◇期任用权臣和b1336十年,贪污腐败风气盛行。1796年b134N桓皇太子(嘉庆帝),自称太上皇帝。
佳兵 [相关解释]
1.《老子》"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河上公注"祥,善也。兵者,惊精神,浊和气,不善人之器也,不当修饰之。"王念孙《读书杂志馀编上.老子》"佳当作'隹',字之误也。隹,古'唯'字也。"唐碑本作"唯"。元经幢作"隹"。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皆无"佳"字。魏源《老子本义》引袁昶注"然汉人已有佳兵不祥之语,则作佳兵亦古本也。"后世沿用"佳兵"为坚甲利兵或好用兵之义。
八难 [相关解释]
1.指汉张良向刘邦所陈八件难以做到的事。楚汉战争期间﹐郦食其说刘邦立六国后以树党﹐张良为陈八难﹐乃止一﹑难以制项籍之死命﹐二﹑难以得项籍之头﹐三﹑难以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闾﹑式智者之门﹐四﹑难以散府库以赐贫穷﹐五﹑难以偃武行文不复用兵﹐六﹑难以休马无所用﹐七﹑难以放牛不复输积﹐八﹑难以不使天下游士离去。见《史记.留侯世家》。 2.佛教语﹐难﹐谓难于见佛闻法﹐凡有八端﹐故名八难。按即地狱﹑饿鬼﹑畜生﹑北拘卢洲(亦作郁单越)﹑长寿天﹑盲聋瘖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八种。一至三﹐即三恶道﹐恶业重﹐难以见佛;生北
兵不厌诈 [相关解释]
1.语本《韩非子.难一》"战阵之闲﹐不厌诈伪。"《后汉书.虞诩传》亦有"兵不猒权"之语﹐后以"兵不厌诈"谓用兵作战时当尽量使用欺诈等计谋来迷惑敌人。
兵势 [相关解释]
1.兵力情况。 2.指用兵布阵。 3.犹兵力。
兵埶 [相关解释]
1.指用兵布阵。
兵守 [相关解释]
1.谓用兵力防守。
兵形 [相关解释]
1.指用兵作战的方式方法。
兵意 [相关解释]
1.用兵的奥义。
兵政 [相关解释]
1.管理军队和用兵的事务。
兵无常势 [相关解释]
1.用兵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谓当根据敌情﹐采取灵活对策而取胜。
兵机 [相关解释]
1.用兵的机谋;军事机要。
兵权 [相关解释]
1.用兵的权谋;计谋。 2.掌管和指挥军队的权力。
兵法 [相关解释]
中国古代指治军用兵的原则和方法。包括战略战术和治军理论等。研究兵法的学者称为兵家,代表人物有孙武、吴起、孙膑、尉缭、韩信等。论述兵法的著作称为兵书,故兵法”一词往往与兵书”通用。
兵略 [相关解释]
1.用兵的谋略。
兵筹 [相关解释]
1.用兵的筹策。
兵行诡道 [相关解释]
1.用兵可以实行诡异和诈伪的战法。语本《孙子.计》"兵者﹐诡道也。"曹操注"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
兵要 [相关解释]
1.犹兵权。 2.用兵的要术。
兵诛 [相关解释]
1.谓用兵和诛杀。
兵谋 [相关解释]
1.军事计谋;用兵的谋略。
兵贵先声 [相关解释]
1.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后因以"兵贵先声"谓用兵贵在先以自己的声威慑服敌人。
兵贵神速 [相关解释]
1.用兵以行动特别迅速为贵。语本《孙子.九地》"兵之情主速。" 2.比喻处事以特别迅速为贵。
兵道 [相关解释]
1.用兵之道。犹兵法。
兵闻拙速 [相关解释]
1.谓用兵打仗当求速胜而不计战法的巧拙。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相关解释]
1.同"养军千日,用在一朝"。
养军千日,用在一朝 [相关解释]
1.谓长期供养﹑训练军队,以备一旦用兵打仗。
军家 [相关解释]
1.古代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
刺蜚绣 [相关解释]
1.喻交错用兵。
十围五攻 [相关解释]
1.《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后因以"十围五攻"谓十倍于敌,可以合围;五倍于敌,可以攻战。
千金用兵,百金求间 [相关解释]
1.极言用兵时离间对方的重要。
即戎 [相关解释]
1.用兵;作战。
吴起(?-前381) [相关解释]
战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卫国人。善用兵,曾为鲁、魏将军,屡立战功◇投楚国,任令尹,辅佐楚悼王实行变法,促进了楚国的富强。悼王死,被旧贵族杀害。
善兵 [相关解释]
1.善于用兵。
囊矢 [相关解释]
1.《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后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后以"囊矢"为出征复仇的典实。
四机 [相关解释]
1.用兵的四个方面的机密或机宜。 2.佛家指人天机﹑二乘机﹑菩萨机﹑佛机。参阅隋智顗《法华经文句》卷十下。
墨兵 [相关解释]
1.指史书。 2.指书画诗文。形容创作时挥毫运墨如用兵,故称。
外事 [相关解释]
1.古代指外土诸侯奉行王事。《书.康诰》"外事,汝陈时臬,司师兹殷罚有伦。"孔传"言外土诸侯奉王事,汝当布陈是法,司牧其众及此殷家刑罚有伦理者兼用之。"一说谓在外朝听狱之事。参见清孙星衍《尚书古今文注疏》。亦指境外之事。 2.古代指郊祭或田猎之事。亦指对外联合或用兵。 3.朝廷政事。与宫内之事称内事相对。 4.世事;家庭或个人以外的事。 5.指外交事务。 6.指男色之事。
奇胲 [相关解释]
1.《汉书.艺文志》有《五音奇胲用兵》二十三卷。颜师古注引许慎云"胲﹐军中约也。"后因以"奇胲"指兵略。
寻师 [相关解释]
1.用兵。 2.求师。
将略 [相关解释]
1.用兵的谋略。
工迟 [相关解释]
1.语本《孙子.作战》"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原指用兵未有弄巧立异陷于持久而得益者◇以"工迟"指用兵因持重谨慎而造成的缓慢。
巧迟 [相关解释]
1.语本《孙子.作战》。指用兵弄巧立异,反而造成行动迟缓。
师贞 [相关解释]
1.谓用兵之道,利于得正。 2.指军队。
建櫜 [相关解释]
1.谓将兵甲收藏于武库。建,通"键",锁闭;櫜,用以藏铠甲。《礼记.乐记》"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将帅之士,使为诸侯,名之为建櫜,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复用兵也。"郑玄注"建,读为键,字之误也。兵甲之衣曰櫜。键櫜,言闭藏兵甲也。"孔颖达疏"键,钥牡也;櫜,兵铠之櫜也。言铠及兵戈悉櫜韬之,置于武库而键闭之,故云名之曰键櫜也。"一说,建,通"韐",藏弓。韐櫜,谓收藏弓箭。见王引之《经义述闻.礼记中》。
开阖 [相关解释]
1.开启与闭合。 2.指用兵的间隙和疏漏。 3.古代管理经济的措施。谓国家通过抛售或收购谷物等重要商品,以调节物价和增加财政收入。 4.指古代统治者的权术和策略。 5.犹开辟。 6.指诗文结构的铺展﹑收合等变化。
张弧 [相关解释]
1.把弓拉开,做好发射准备。语出《易.睽》"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后说之弧。"王弼注"先张之弧,将攻害也。" 2.引申为事先做准备,防患于未然。 3.指动武,用兵。 4.谓扫除。
弢钤 [相关解释]
1.犹弢藏。 2.古代兵书《六韬》和《玉钤》的并称◇因以称用兵的谋略。
息兵 [相关解释]
1.停止用兵。
战机 [相关解释]
1.用兵作战的谋略。 2.泛指战争。 3.作战的有利时机。
打对子 [相关解释]
1.戏曲武打或武术表演中的二人徒手或使用兵器对打。每一套都有一定的章法。亦以指武术表演。
投下 [相关解释]
1.元朝诸王﹑驸马﹑勋臣所属的人户。源于辽,蒙古语称爱马。元太祖建蒙古国,将被征服民分赐给诸弟﹑诸子﹑驸马﹑功臣;他们用兵中原和西域,又将俘虏带回草原,作为各自的私属,形成若干投下。投下人平时向领主纳赋服役,战时由领主率领出外作战。由于中原人不适应草原的生产和生活,投下领主又将俘虏寄留于各州县,派人管理。元朝陆续专设官府。无论是漠南北﹑中原﹑江南的人户,凡属某领主所有者,通称某投下或某位下,由领主世袭继承。漠南北投下事由领主自理;中原投下事由朝廷派官治理,由领主派达鲁花赤监收应纳五户丝(即每五户应向领主缴
拙速 [相关解释]
1.谓用兵宁拙于机智而贵在神速。
推锋 [相关解释]
1.摧挫敌人的兵刃。推,通"摧"。谓冲锋。泛指用兵﹑进兵。
放牛归马 [相关解释]
1.语本《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以"放牛归马"比喻不再用兵。
放马华阳 [相关解释]
1.谓不再用兵。
料兵 [相关解释]
1.率兵。 2.用兵。
斧画 [相关解释]
1.宋初王全斌平定后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宋太祖鉴于唐代中衰与用兵南诏有关﹐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后因以"斧画"指统辖之外的疆域。
权兵 [相关解释]
1.谓把持兵权。 2.谓用兵之道。
枕戈待旦 [相关解释]
睡觉时用兵器垫头待到天明。形容随时准备战斗枕戈待旦,一刻不懈。
止戈散马 [相关解释]
1.停用兵戈,放还战马,意谓结束战争。
武算 [相关解释]
1.用兵的谋略。
武经总要 [相关解释]
中国古代兵书。北宋时期由官方编纂。共四十卷,前后集各二十卷。前集辑录论述军事组织、军事制度、用兵作战谋略、步骑训练、军事技术及边防地理、山川河流等内容◇集辑录历代战例及阴阳占卜等内容。
气机 [相关解释]
1.古代军事术语。用兵的关键之一。指将帅的气度﹑决断等。 2.谓天地有规律运行的自然机能。 3.指植物的生机。 4.指行文的气势。 5.中医学名词。指人体内气的正常运行﹐包括经络﹑脏腑的功能活动。如气机发生异常﹐一般有气机不宣﹑气机阻滞等病理变化。
烧栈 [相关解释]
1.烧毁栈道。秦亡后,刘邦和项羽争夺封建统治权。刘邦为汉王时,军事力量较弱。在向项羽请得汉中地,由巴蜀进驻汉中时,采用张良计策,故意把沿途所经过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复返回,无意与项羽争战,以此麻痹项羽。见《史记.留侯世家》◇代诗文常提到这个用兵策略。
熊韬豹略 [相关解释]
1.比喻高妙的用兵谋略。
玩兵 [相关解释]
1.犹黩武。谓轻率用兵。语本《国语.周语上》"先王耀德不观兵……观则玩则无震。"韦昭注"玩,黩也。"
用兵 [相关解释]
1.使用兵器。 2.调兵遣将,指挥战争。 3.使用武力,进行战争。
用战 [相关解释]
1.用兵作战。
用法 [相关解释]
1.谓依法断罪。 2.泛指运用刑法。 3.指运用兵法,使用战略﹑战术。 4.使用的方式﹑方法。
疲敝 [相关解释]
力量消耗很大,处境十分困难旷日用兵,天下疲敝|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众将转征,疲敝于途。
百僚 [相关解释]
1.亦作"百寮"。 2.百官。《书.皋陶谟》﹕"百僚师师﹐百工惟时。"孔传﹕"僚﹑工﹐皆官也。"《后汉书.邓彪传》﹕"彪在位清白﹐为百僚式。"《新五代史.周太祖纪》﹕"文武百寮﹐六军将校﹐议择贤明﹐以承大统。"宋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群臣百寮﹐窥见此指﹐多言用兵。"张怀奇《颐和园词》﹕"云栏月树似南朝﹐斑扇当楼拥百僚。"一说﹐一种奴隶。
破斧 [相关解释]
1.《诗.豳风》篇名。赞美周公平定管﹑蔡﹑商﹑奄四国的叛乱,伐罪救民。《诗.豳风.破斧序》"《破斧》,美周公也,周大夫以恶四国焉。"后用作赞美朝廷用兵平乱之典。 2.夏后氏孔甲所作歌名。孔甲因其养子被斧断足,感而赋《破斧》之歌。事见《吕氏春秋.音初》。
神出鬼没 [相关解释]
1.比喻用兵的变化,或隐或现,迅速巧妙而难以捉摸。语出《淮南子.兵略训》"善者之动也,神出而鬼行。" 2.泛指变化神奇,难以捉摸。
称赋 [相关解释]
1.犹举兵﹐用兵。
耫兵 [相关解释]
1.用兵。
致戎 [相关解释]
1.用兵征讨。
营田 [相关解释]
1.经营田产;购置田地。 2.即屯田『以后历代政府利用兵士或召募流民于驻扎地区种田,以供军饷。 3.屯田制之耕作地。
蛉川 [相关解释]
1."蜻蛉川"的省称。 2.在云南。隋开皇时史万岁用兵"爨蛮"﹐取道蜻蛉川﹐即此。
行兵 [相关解释]
1.领兵;用兵。
行军 [相关解释]
1.古代泛指用兵。 2.军队转移。 3.行营,指军营。 4.谓扩充军备。 5.见"行军司马"。
行师 [相关解释]
1.用兵;出兵。
衢地 [相关解释]
1.古代用兵的九种地势之一。指各国相毗邻的要冲。
讨袭 [相关解释]
1.谓用兵出其不意﹐掩其不备。
议兵 [相关解释]
1.讨论治军用兵。
讳兵畏刑 [相关解释]
1.谓慎于用兵和用刑。
试兵 [相关解释]
1.用兵。 2.军事演习。
说兵机 [相关解释]
1.谓纸上谈兵﹐夸夸其谈。兵机﹐指用兵的智谋﹑计策。
谈兵 [相关解释]
1.议论军事﹔谈论用兵。
象舞 [相关解释]
1.周代摹拟用兵时的击刺动作,以象征其武功的一种乐舞。
运兵 [相关解释]
1.犹用兵。
进寸退尺 [相关解释]
1.进一寸,退一尺。语本《老子》"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比喻得不偿失。 2.谓进退。
金河 [相关解释]
1.河名。现名大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古为北方交通要道﹐也常在这一带用兵。
销距 [相关解释]
1.消除抗拒。谓不用兵。
锦囊还矢 [相关解释]
1.谓凯旋告捷。语本《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柳亚子有《十一月二十九日为邓择生先烈殉国南都十六周忌辰赋诗遥奠锦囊还矢雠头告庙之日知不逾明岁今朝矣》诗。
霜戈 [相关解释]
1.明亮锋利的戈戟。 2.借指用兵﹐军事行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