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77 查到相关理国的内容。
带有理国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丞相
[相关解释]
官名。战国时始设,为百官之长。秦代以后,专辅佐皇帝综理国政,但亦有居此位而无实权的。西汉初置相国,后称丞相,西汉末称大司徒,东汉末复称丞相。魏、晋、南北朝间,或称丞相,或称司徒、大丞相、相国等,废置不常。南宋孝宗时,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代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是中书省直隶地区的行政长官。行中书省也设丞相或左右丞相。明初设丞相,不久废。
官名。战国时始设,为百官之长。秦代以后,专辅佐皇帝综理国政,但亦有居此位而无实权的。西汉初置相国,后称丞相,西汉末称大司徒,东汉末复称丞相。魏、晋、南北朝间,或称丞相,或称司徒、大丞相、相国等,废置不常。南宋孝宗时,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代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是中书省直隶地区的行政长官。行中书省也设丞相或左右丞相。明初设丞相,不久废。
中国农业银行
[相关解释]
中国办理农村金融业务的专业银行。1955年3月成立。主要任务是统一管理国家支援农业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领导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农村金融事业。中国商业银行法实施后,逐步转制为国有商业银行。
中国办理农村金融业务的专业银行。1955年3月成立。主要任务是统一管理国家支援农业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领导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农村金融事业。中国商业银行法实施后,逐步转制为国有商业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相关解释]
中国办理工商信贷和城镇储蓄业务的有商业银行。1984年1月成立。其主要业务范围是办理工商企业、机关、团体、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存款业务,办理工商企业贷款业务;组织社会各阶层的储蓄存款;受中国人民银行委托,管理国有工商企业的流动资金;办理结算和中国人民银行委托的其他业务。
中国办理工商信贷和城镇储蓄业务的有商业银行。1984年1月成立。其主要业务范围是办理工商企业、机关、团体、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存款业务,办理工商企业贷款业务;组织社会各阶层的储蓄存款;受中国人民银行委托,管理国有工商企业的流动资金;办理结算和中国人民银行委托的其他业务。
中国建设银行
[相关解释]
中国管理固定资产投资的专业银行。1954年10月成立。原名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96年改现名。主要任务是管理国家的基本建设支出预算和决算;执行基本建设财务监督;办理基本建设贷款等业务。中国商业银行法实施后,逐步转制为国有商业银行。
中国管理固定资产投资的专业银行。1954年10月成立。原名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96年改现名。主要任务是管理国家的基本建设支出预算和决算;执行基本建设财务监督;办理基本建设贷款等业务。中国商业银行法实施后,逐步转制为国有商业银行。
中美上海公报
[相关解释]
简称《上海公报》。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2月访华结束前在上海与中方共同签署发表。主要内容是中美两国虽然社会制度和外交政策有着本质区别,但双方都应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际关系。双方声明不应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反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中方声明决不做超级大国,并反对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重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美国方面声明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
简称《上海公报》。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2月访华结束前在上海与中方共同签署发表。主要内容是中美两国虽然社会制度和外交政策有着本质区别,但双方都应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际关系。双方声明不应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反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中方声明决不做超级大国,并反对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重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美国方面声明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
临国
[相关解释]
1.谓治理国事。
1.谓治理国事。
临御
[相关解释]
1.谓君临天下﹐治理国政。 2.谓皇帝坐朝或临幸至某地。
1.谓君临天下﹐治理国政。 2.谓皇帝坐朝或临幸至某地。
为政
[相关解释]
1.治理国家;执掌国政。 2.指执政者。 3.处理政事。 4.做主。 5.作宫。
1.治理国家;执掌国政。 2.指执政者。 3.处理政事。 4.做主。 5.作宫。
云雷
[相关解释]
1.云和雷。 2.指云纹和雷纹。 3.《易.屯》﹕"《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按﹐《屯》之卦象为《坎》上《震》下﹐《坎》之象为云﹐《震》之象为雷。因以"云雷"喻险难环境。 4.指不吉利的征兆。 5.《易.屯》﹕"《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屯》之卦象是为云雷聚﹐云行于上﹐雷动于下。按《象传》以雨比恩泽﹐以雷比刑。谓君子观此卦象和卦名﹐则善于兼用恩泽与刑罚﹐以经纬国家。 6.指经纬治理国家的人。 7.行云下雨。 8.比喻波涛。波涛翻卷如云﹐奔腾之声如雷﹐故称。
1.云和雷。 2.指云纹和雷纹。 3.《易.屯》﹕"《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按﹐《屯》之卦象为《坎》上《震》下﹐《坎》之象为云﹐《震》之象为雷。因以"云雷"喻险难环境。 4.指不吉利的征兆。 5.《易.屯》﹕"《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屯》之卦象是为云雷聚﹐云行于上﹐雷动于下。按《象传》以雨比恩泽﹐以雷比刑。谓君子观此卦象和卦名﹐则善于兼用恩泽与刑罚﹐以经纬国家。 6.指经纬治理国家的人。 7.行云下雨。 8.比喻波涛。波涛翻卷如云﹐奔腾之声如雷﹐故称。
亨鲜
[相关解释]
1.《老子》"治大国若亨小鲜。"后因以"亨鲜"喻治理国家。
1.《老子》"治大国若亨小鲜。"后因以"亨鲜"喻治理国家。
人治
[相关解释]
1.谓以人伦关系﹑道德观念和其他意识形态准则约束人民,治理国家。 2.与"法治"相对。主张"人治"者认为国之治乱,不在法而在统治者的贤能与否。
1.谓以人伦关系﹑道德观念和其他意识形态准则约束人民,治理国家。 2.与"法治"相对。主张"人治"者认为国之治乱,不在法而在统治者的贤能与否。
佐时
[相关解释]
1.谓辅佐当世之君治理国家。
1.谓辅佐当世之君治理国家。
体国
[相关解释]
1.创建或治理国家。 2.体念国家。
1.创建或治理国家。 2.体念国家。
体国经野
[相关解释]
1.分划国都,丈量田野。《周礼.天官.序官》﹕"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郑玄注﹕"体犹分也﹐经谓为之里数。郑司农云﹕'营国方九里﹐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野则九夫为井﹐四井为邑之属是也。'"后亦用以泛指创建国家﹑治理国家。
1.分划国都,丈量田野。《周礼.天官.序官》﹕"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郑玄注﹕"体犹分也﹐经谓为之里数。郑司农云﹕'营国方九里﹐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野则九夫为井﹐四井为邑之属是也。'"后亦用以泛指创建国家﹑治理国家。
内殿
[相关解释]
1.皇帝召见大臣和处理国事之处。因在皇宫内进,故称。
1.皇帝召见大臣和处理国事之处。因在皇宫内进,故称。
内治
[相关解释]
1.古指对妇女进行的教育。 2.指家务或治理家务。 3.国内的政治。 4.指治理国政。 5.修身;约束自己。 6.指养生之道。
1.古指对妇女进行的教育。 2.指家务或治理家务。 3.国内的政治。 4.指治理国政。 5.修身;约束自己。 6.指养生之道。
出治
[相关解释]
1.治理国家。
1.治理国家。
制鄙
[相关解释]
1.治理国都以外行政区域的政务。
1.治理国都以外行政区域的政务。
吕氏春秋
[相关解释]
亦称《吕览》。战国末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共同编写。为杂家代表著作。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也保存了先秦各家的许多资料,以及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等。
亦称《吕览》。战国末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共同编写。为杂家代表著作。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也保存了先秦各家的许多资料,以及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等。
和羹
[相关解释]
1.配以不同调味品而制成的羹汤。《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孔传"盐,咸;梅,醋。羹须咸醋以和之。"南朝宋宗炳《答何衡阳书》"贝锦以繁采发华;和羹以盐梅致旨。"后用以比喻大臣辅助君主综理国政。 2.喻宰辅之职。
1.配以不同调味品而制成的羹汤。《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孔传"盐,咸;梅,醋。羹须咸醋以和之。"南朝宋宗炳《答何衡阳书》"贝锦以繁采发华;和羹以盐梅致旨。"后用以比喻大臣辅助君主综理国政。 2.喻宰辅之职。
孝治
[相关解释]
1.《孝经·孝治》"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后用"孝治"谓以孝道治理国家,教化百姓。
1.《孝经·孝治》"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后用"孝治"谓以孝道治理国家,教化百姓。
守国
[相关解释]
1.守卫都城。引申为保卫国家。 2.掌管国政;治理国家。
1.守卫都城。引申为保卫国家。 2.掌管国政;治理国家。
宥世
[相关解释]
1.谓以宽仁之政治理国家。
1.谓以宽仁之政治理国家。
宰相
[相关解释]
指中国封建王朝中的最高行政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辅佐皇帝总理国政,治理天下。但历代对此职的称呼及其所有的职权各有不同。
指中国封建王朝中的最高行政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辅佐皇帝总理国政,治理天下。但历代对此职的称呼及其所有的职权各有不同。
市场管理
[相关解释]
国家运用法律、政策和经济措施对市场交易活动进行的管理。旨在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合法经营和正当竞争,稳定物价,保障消费者权益。内容包括企业登记管理,城乡贸易市场和交易所管理,商标和专利管理,广告管理,经济合同管理,商品质量和计量管理,价格管理等。
国家运用法律、政策和经济措施对市场交易活动进行的管理。旨在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合法经营和正当竞争,稳定物价,保障消费者权益。内容包括企业登记管理,城乡贸易市场和交易所管理,商标和专利管理,广告管理,经济合同管理,商品质量和计量管理,价格管理等。
干国
[相关解释]
1.治理国家。
1.治理国家。
得政
[相关解释]
1.为政,治理国政。
1.为政,治理国政。
御政
[相关解释]
1.指天子统理国政。
1.指天子统理国政。
摄政
[相关解释]
代国君处理国政周公摄┱|南面摄政。
代国君处理国政周公摄┱|南面摄政。
政企分开
[相关解释]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即改变各级政府机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直接经营管理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没有经营管理自主权的状况,使政府机构主要担负经济全局的宏观调控职能,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主体;企业与政府机构不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两者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是增强企业活力的重要一环。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即改变各级政府机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直接经营管理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没有经营管理自主权的状况,使政府机构主要担负经济全局的宏观调控职能,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主体;企业与政府机构不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两者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是增强企业活力的重要一环。
杂霸
[相关解释]
1.谓用王道搀杂霸道治理国家。语出《汉书.元帝纪》﹕"﹝太子﹞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2.专横霸道。
1.谓用王道搀杂霸道治理国家。语出《汉书.元帝纪》﹕"﹝太子﹞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2.专横霸道。
民贵君轻
[相关解释]
先秦时孟子的政治思想。认为在治理国家统一天下问题上,民心最重要,是国家安危的关键,而君主为轻。这种主张在历史上曾产生过积极影响。
先秦时孟子的政治思想。认为在治理国家统一天下问题上,民心最重要,是国家安危的关键,而君主为轻。这种主张在历史上曾产生过积极影响。
治人
[相关解释]
1.统治他人。 2.指治理国家的人才。
1.统治他人。 2.指治理国家的人才。
治制
[相关解释]
1.治理国家的法度﹑体制。
1.治理国家的法度﹑体制。
治功
[相关解释]
1.谓制订法则并有效实施之政绩。 2.泛指治理国家的政绩。
1.谓制订法则并有效实施之政绩。 2.泛指治理国家的政绩。
治化
[相关解释]
1.谓治理国家﹑教化人民。
1.谓治理国家﹑教化人民。
治国
[相关解释]
1.治理国家政务。 2.安定﹑太平的国家。
1.治理国家政务。 2.安定﹑太平的国家。
治国安邦
[相关解释]
1.治理国家,使之太平﹑安定。
1.治理国家,使之太平﹑安定。
治安管理
[相关解释]
国家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治安而进行的行政管理工作。包括户口管理、交通管理、特种行业管理、危险物品管理、消防管理等。
国家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治安而进行的行政管理工作。包括户口管理、交通管理、特种行业管理、危险物品管理、消防管理等。
治方
[相关解释]
1.治理国家的方略。
1.治理国家的方略。
治术
[相关解释]
1.指驭臣治民之权术。亦泛指治理国家的方法﹑策略。 2.指医术。
1.指驭臣治民之权术。亦泛指治理国家的方法﹑策略。 2.指医术。
治权
[相关解释]
1.指政府治理国家的权力。 2.泛指统治权。
1.指政府治理国家的权力。 2.泛指统治权。
治理
[相关解释]
①控制管理治理国家|治理企业。②整治;整修治理黄河。
①控制管理治理国家|治理企业。②整治;整修治理黄河。
治统
[相关解释]
1.治理国家的一脉相传的统系。
1.治理国家的一脉相传的统系。
治道
[相关解释]
1.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措施等。 2.修筑道路。
1.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措施等。 2.修筑道路。
灵纬
[相关解释]
1.犹经纬。指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 2.指贤德的皇后。 3.指雕镂精美。
1.犹经纬。指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 2.指贤德的皇后。 3.指雕镂精美。
理国
[相关解释]
1.治理国家。 2.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国家。
1.治理国家。 2.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国家。
百揆
[相关解释]
1.总理国政之官。 2.指各种政务。 3.百官。
1.总理国政之官。 2.指各种政务。 3.百官。
监国
[相关解释]
1.监管国事。太子代君主管理国事称"监国"。 2.君主因故不能亲政,由权臣或近亲摄政,亦称"监国"。
1.监管国事。太子代君主管理国事称"监国"。 2.君主因故不能亲政,由权臣或近亲摄政,亦称"监国"。
礼部
[相关解释]
1.官署名。本为西汉时尚书的客曹。三国魏时有祠部,北魏有仪曹,北周始称礼部。隋唐以后为六部之一,包括客曹及祠部之职掌,管理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事之政令,长官为礼部尚书。历代相沿不改。清末废部,改设典礼院。
1.官署名。本为西汉时尚书的客曹。三国魏时有祠部,北魏有仪曹,北周始称礼部。隋唐以后为六部之一,包括客曹及祠部之职掌,管理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事之政令,长官为礼部尚书。历代相沿不改。清末废部,改设典礼院。
社会主义民主
[相关解释]
社会主义国家中工人阶级和其他人民群众享有的民主。即由人民来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大事,同时发展各个企业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和基层社会生活的群众自治。社会主义民主要同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社会主义国家中工人阶级和其他人民群众享有的民主。即由人民来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大事,同时发展各个企业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和基层社会生活的群众自治。社会主义民主要同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纬地经天
[相关解释]
1.谓治理国家。
1.谓治理国家。
经世
[相关解释]
1.治理国事。 2.阅历世事。
1.治理国事。 2.阅历世事。
经体赞元
[相关解释]
1.谓赞襄元首,治理国家。
1.谓赞襄元首,治理国家。
经国
[相关解释]
1.治理国家。
1.治理国家。
经国之才
[相关解释]
1.治理国家的才干。
1.治理国家的才干。
经文纬武
[相关解释]
1.谓治理国家以文治为主,武功为辅。
1.谓治理国家以文治为主,武功为辅。
经济
[相关解释]
①经济学上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②对国民经济有利或有害的~作物 ㄧ~昆虫。③个人生活用度他家~比较宽裕。④用较少的人力、物力、时间获得较大的成果作者用非常~的笔墨写出了这一场复杂的斗争。⑤〈书〉治理国家~之才。
①经济学上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②对国民经济有利或有害的~作物 ㄧ~昆虫。③个人生活用度他家~比较宽裕。④用较少的人力、物力、时间获得较大的成果作者用非常~的笔墨写出了这一场复杂的斗争。⑤〈书〉治理国家~之才。
经纬
[相关解释]
①经度与纬度的合称经纬度。②称织物上的直线和横线经纬线编织匀密。③规范;准则礼乃天地之经纬也。④治理管理国家经纬其民。
①经度与纬度的合称经纬度。②称织物上的直线和横线经纬线编织匀密。③规范;准则礼乃天地之经纬也。④治理管理国家经纬其民。
经纬天下
[相关解释]
1.治理国家。
1.治理国家。
经邦论道
[相关解释]
1.谓治理国家,谈论治国之道。亦比喻居于高位。
1.谓治理国家,谈论治国之道。亦比喻居于高位。
老经纶
[相关解释]
1.指治理国家有丰富经验的人。
1.指治理国家有丰富经验的人。
营国
[相关解释]
1.营建国都。 2.治理国事。
1.营建国都。 2.治理国事。
计省
[相关解释]
1.宋代管理国家财经事务最高行政机关三司的别称。
1.宋代管理国家财经事务最高行政机关三司的别称。
论道经邦
[相关解释]
1.研究治国之道﹐以经营治理国家。
1.研究治国之道﹐以经营治理国家。
诹治
[相关解释]
1.谓商议治理国家。
1.谓商议治理国家。
贤王
[相关解释]
1.有德行的君王。 2.匈奴贵族的封号。有左贤王﹑右贤王。共同襄助大单于处理国事。
1.有德行的君王。 2.匈奴贵族的封号。有左贤王﹑右贤王。共同襄助大单于处理国事。
资政
[相关解释]
1.帮助治理国政。 2.官职名。宋代置资政殿大学士,授予罢政的宰相或其他大臣。简称"资政"。 3.官职名。金置资政大夫一职,系正三品的文散官。元改为正二品。明清皆因之。 4.官职名。民国时期,总统府亦置资政若干人,由总统选聘,以备随时咨询。
1.帮助治理国政。 2.官职名。宋代置资政殿大学士,授予罢政的宰相或其他大臣。简称"资政"。 3.官职名。金置资政大夫一职,系正三品的文散官。元改为正二品。明清皆因之。 4.官职名。民国时期,总统府亦置资政若干人,由总统选聘,以备随时咨询。
通治
[相关解释]
1.谓平常治理国家。 2.普遍研习。
1.谓平常治理国家。 2.普遍研习。
造国手
[相关解释]
1.指在治理国家方面具有卓异才能的人。
1.指在治理国家方面具有卓异才能的人。
陈后主(553-604)
[相关解释]
即陈叔宝”。南朝陈皇帝。字元秀,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公元582-589年在位,其间奢侈荒淫,不理国政。国亡被俘,后病死洛阳。曾作《玉树后庭花》等艳体诗。明人辑有《陈后主集》。
即陈叔宝”。南朝陈皇帝。字元秀,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公元582-589年在位,其间奢侈荒淫,不理国政。国亡被俘,后病死洛阳。曾作《玉树后庭花》等艳体诗。明人辑有《陈后主集》。
陶融
[相关解释]
1.陶冶教化。 2.陶铸融合。 3.犹言调和鼎鼐。指协调各方﹐治理国家。
1.陶冶教化。 2.陶铸融合。 3.犹言调和鼎鼐。指协调各方﹐治理国家。
陶钧
[相关解释]
1.亦作"陶均"。 2.制作陶器所用的转轮。 3.比喻治国的大道。 4.指治理国家。 5.指借以施展治国之才的权位。 6.借指圣王。 7.指天地造化。 8.比喻陶冶﹑造就。
1.亦作"陶均"。 2.制作陶器所用的转轮。 3.比喻治国的大道。 4.指治理国家。 5.指借以施展治国之才的权位。 6.借指圣王。 7.指天地造化。 8.比喻陶冶﹑造就。
鼎味
[相关解释]
1.鼎中美食。 2.相传商武丁问傅说如何治理国家,傅以如何调鼎中之味对◇以"鼎味"指国政。
1.鼎中美食。 2.相传商武丁问傅说如何治理国家,傅以如何调鼎中之味对◇以"鼎味"指国政。
鼎饪
[相关解释]
1.相传商傅说以调鼎烹饪之事向武丁喻说治国之理◇遂以"鼎饪"喻治理国政或治国的大臣。
1.相传商傅说以调鼎烹饪之事向武丁喻说治国之理◇遂以"鼎饪"喻治理国政或治国的大臣。
鼎鼐调和
[相关解释]
1.相传商武丁问傅说治国之方,傅以如何调和鼎中之味喻说,遂辅武丁以治国◇因以"鼎鼐调和"比喻处理国政。
1.相传商武丁问傅说治国之方,傅以如何调和鼎中之味喻说,遂辅武丁以治国◇因以"鼎鼐调和"比喻处理国政。
齐家治国
[相关解释]
1.整治家庭和治理国家。语出《礼记.大学》"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1.整治家庭和治理国家。语出《礼记.大学》"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