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84 查到相关王者的内容。
带有王者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七宝
[相关解释]
1.佛教语。七种珍宝。佛经中说法不一,如《法华经》以金﹑银﹑琉璃﹑砗磲﹑码磟﹑真珠﹑玫瑰为七宝;《无量寿经》以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为七宝;《大阿弥陀经》以黄金﹑白银﹑水晶﹑瑠璃﹑珊瑚﹑琥珀﹑砗磲为七宝;《恒水经》以白银﹑黄金﹑珊瑚﹑白珠﹑砗磲﹑明月珠﹑摩尼珠为七宝。 2.佛教语。七种王者之宝。《轮王七宝经》"其王出时有七宝现∥等为七?所谓轮宝﹑象宝﹑马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摩尼宝﹑女宝。如是七宝随王出现。" 3.泛指多种宝物。 4.用以形容用多种宝物装饰的器物。 5.比喻卓异杰出
1.佛教语。七种珍宝。佛经中说法不一,如《法华经》以金﹑银﹑琉璃﹑砗磲﹑码磟﹑真珠﹑玫瑰为七宝;《无量寿经》以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为七宝;《大阿弥陀经》以黄金﹑白银﹑水晶﹑瑠璃﹑珊瑚﹑琥珀﹑砗磲为七宝;《恒水经》以白银﹑黄金﹑珊瑚﹑白珠﹑砗磲﹑明月珠﹑摩尼珠为七宝。 2.佛教语。七种王者之宝。《轮王七宝经》"其王出时有七宝现∥等为七?所谓轮宝﹑象宝﹑马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摩尼宝﹑女宝。如是七宝随王出现。" 3.泛指多种宝物。 4.用以形容用多种宝物装饰的器物。 5.比喻卓异杰出
三年艾
[相关解释]
1.《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赵岐注"艾可以为灸人病,干久益善,故以为喻。"后因以"三年艾"指良药。
1.《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赵岐注"艾可以为灸人病,干久益善,故以为喻。"后因以"三年艾"指良药。
三驱
[相关解释]
1.古王者田猎之制。谓田猎时须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易.比》"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孔颖达疏"褚氏诸儒皆以为三面着人驱禽。必知三面者,禽唯有背己﹑向己﹑趣己,故左右及于后,皆有驱之。"一说,田猎一年以三次为度。陆德明释文引马融云"三驱者,一曰干豆,二曰宾客,三曰君庖。"
1.古王者田猎之制。谓田猎时须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易.比》"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孔颖达疏"褚氏诸儒皆以为三面着人驱禽。必知三面者,禽唯有背己﹑向己﹑趣己,故左右及于后,皆有驱之。"一说,田猎一年以三次为度。陆德明释文引马融云"三驱者,一曰干豆,二曰宾客,三曰君庖。"
专阃
[相关解释]
1.专主京城以外的权事。语本《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裴髎集解引韦昭曰"此郭门之阃也。门中橛曰阃。"后称将帅在外统军为"专阃"。
1.专主京城以外的权事。语本《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裴髎集解引韦昭曰"此郭门之阃也。门中橛曰阃。"后称将帅在外统军为"专阃"。
中射
[相关解释]
1.亦称"中射土"。 2.古官名。宫廷中的侍卫官。《战国策·楚策四》"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韩非子·十过》"中射士谏曰'合诸侯﹐不可无礼。'"陈奇猷集释引孙诒让曰"中射者﹐射人之给事宫内者﹐犹涓人之在内者谓之中涓﹐庶子之在内者谓之中庶子矣。"一说,侍御的近臣。于省吾《双剑誦诸子新证·韩非一》"吴北江先生谓'射'乃'榭'之借字。"参见"中谢"。
1.亦称"中射土"。 2.古官名。宫廷中的侍卫官。《战国策·楚策四》"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韩非子·十过》"中射士谏曰'合诸侯﹐不可无礼。'"陈奇猷集释引孙诒让曰"中射者﹐射人之给事宫内者﹐犹涓人之在内者谓之中涓﹐庶子之在内者谓之中庶子矣。"一说,侍御的近臣。于省吾《双剑誦诸子新证·韩非一》"吴北江先生谓'射'乃'榭'之借字。"参见"中谢"。
五色土
[相关解释]
1.古代帝王铺填社坛用的五种不同颜色的土。分封诸侯时,王者按封地所在方位取坛上一色土授之,供在封国内立社之用。
1.古代帝王铺填社坛用的五种不同颜色的土。分封诸侯时,王者按封地所在方位取坛上一色土授之,供在封国内立社之用。
仁兽
[相关解释]
1.麒麟的别名。古代传说麒麟口不食生物,足不践生草,有王者则至,为仁德之兽。
1.麒麟的别名。古代传说麒麟口不食生物,足不践生草,有王者则至,为仁德之兽。
伤麟
[相关解释]
1.《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公羊传.哀公十四年》"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后以"伤麟"感叹不得其时,不能施行正道。
1.《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公羊传.哀公十四年》"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后以"伤麟"感叹不得其时,不能施行正道。
作新
[相关解释]
1.《书.康诰》"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孔传"弘王道,安殷民,亦所以惟助王者居顺天命,为民日新之教。"本意谓教导殷民,服从周的统治◇因以"作新"比喻教化百姓,移风易俗。
1.《书.康诰》"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孔传"弘王道,安殷民,亦所以惟助王者居顺天命,为民日新之教。"本意谓教导殷民,服从周的统治◇因以"作新"比喻教化百姓,移风易俗。
六等
[相关解释]
1.六个等级。(1)谓爵位有六级。《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2)谓国君任用官吏分六等级『贾谊《新书.官人》"王者官人有六等一曰师,二曰友,三曰大臣,四曰左右,五曰侍御,六曰厮役。"(3)谓人之品行有善﹑信﹑美﹑大﹑圣﹑神六等。《孟子.尽心下》"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汉赵岐注"人有是六等,乐正子能善能信,在二者之中﹑四者之下也。" 2.指圭上所画的色彩为六行。
1.六个等级。(1)谓爵位有六级。《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2)谓国君任用官吏分六等级『贾谊《新书.官人》"王者官人有六等一曰师,二曰友,三曰大臣,四曰左右,五曰侍御,六曰厮役。"(3)谓人之品行有善﹑信﹑美﹑大﹑圣﹑神六等。《孟子.尽心下》"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汉赵岐注"人有是六等,乐正子能善能信,在二者之中﹑四者之下也。" 2.指圭上所画的色彩为六行。
内圣外王
[相关解释]
1.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谓内备圣人之至德,施之于外,则为王者之政。
1.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谓内备圣人之至德,施之于外,则为王者之政。
冗从
[相关解释]
1.亦作"冗从"。 2.散职侍从官。《汉书.枚皋传》"三年,为王使,与冗从争。"颜师古注"冗从,散职之从王者也。"后汉有中黄门冗从仆射,以宦者任之,秩六百石。居则宿卫,直守门户;出则骑从,夹乘舆车。见《后汉书.百官志三》◇亦泛指随从。
1.亦作"冗从"。 2.散职侍从官。《汉书.枚皋传》"三年,为王使,与冗从争。"颜师古注"冗从,散职之从王者也。"后汉有中黄门冗从仆射,以宦者任之,秩六百石。居则宿卫,直守门户;出则骑从,夹乘舆车。见《后汉书.百官志三》◇亦泛指随从。
吉土
[相关解释]
1.古代王者卜居之地。
1.古代王者卜居之地。
吞蛭
[相关解释]
1.春秋楚惠王(一说楚庄王)食寒葅,有蛭,恐司厨者获罪,乃暗吞之。事见汉贾谊《新书.春秋》◇以颂王者宽仁待下。
1.春秋楚惠王(一说楚庄王)食寒葅,有蛭,恐司厨者获罪,乃暗吞之。事见汉贾谊《新书.春秋》◇以颂王者宽仁待下。
和硕
[相关解释]
1.满语,一方之意。清代顺治时皇子封亲王者加和硕之号,皇女由妃嫔所生者称和硕公主,亲王女称和硕格格。
1.满语,一方之意。清代顺治时皇子封亲王者加和硕之号,皇女由妃嫔所生者称和硕公主,亲王女称和硕格格。
四饭
[相关解释]
1.古代天子每天的四餐『班固《白虎通.礼乐》"王者所以日食者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时之功也……王平居中央,制御四方。平旦食,少阳之始也;昼食,太阳之始也;餵食,少阴之始也;暮食,太阴之始也。" 2.天子进食时奏乐的乐官名。 3.复姓。见《通志.氏族四》。
1.古代天子每天的四餐『班固《白虎通.礼乐》"王者所以日食者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时之功也……王平居中央,制御四方。平旦食,少阳之始也;昼食,太阳之始也;餵食,少阴之始也;暮食,太阴之始也。" 2.天子进食时奏乐的乐官名。 3.复姓。见《通志.氏族四》。
圣期
[相关解释]
1.《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汉王充《论衡.刺孟》"五百年者﹐以为天出圣期也。"后遂以"圣期"为圣人出世的时期。 2.当世的谀称,犹圣时。
1.《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汉王充《论衡.刺孟》"五百年者﹐以为天出圣期也。"后遂以"圣期"为圣人出世的时期。 2.当世的谀称,犹圣时。
天与人归
[相关解释]
1.语出《孟子.万章上》"'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谷梁传.庄公三年》"其曰王者﹐民之所归往也。"后以"天与人归"谓天命所属﹐人心所向。
1.语出《孟子.万章上》"'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谷梁传.庄公三年》"其曰王者﹐民之所归往也。"后以"天与人归"谓天命所属﹐人心所向。
天人三策
[相关解释]
1.《汉书.董仲舒传》载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以"天人感应"说为其对策要旨﹐所对凡三﹐世称"天人三策"。说明"王者承天意以从事"﹐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絶其道﹐勿使并进"﹐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仲舒所对﹐为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
1.《汉书.董仲舒传》载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以"天人感应"说为其对策要旨﹐所对凡三﹐世称"天人三策"。说明"王者承天意以从事"﹐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絶其道﹐勿使并进"﹐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仲舒所对﹐为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
天工
[相关解释]
1.天的职任。古以为王者法天而建官﹐代天行职事。 2.天然形成的工巧。与"人工"相对。
1.天的职任。古以为王者法天而建官﹐代天行职事。 2.天然形成的工巧。与"人工"相对。
宁王
[相关解释]
1.谓开国受命之王。多指周文王﹑周武王。《书.大诰》"用宁王遗我大宝j,绍天明。"孙星衍注引郑玄曰"受命曰宁王。"孙星衍疏"郑注见《书》疏,云'受命曰宁王'者,《君奭》云'惟宁王德',郑注云'宁王者文王也'。又注《洛诰》云'周公谓文王为宁成王亦谓武王为宁王。此一名而二人兼之。'"一说,宁王指文王,"宁"当作"文"。参阅曾运干《尚书正读》。 2.指唐李宪。睿宗长子,封宁王。善音律。死后,玄宗封为让皇帝。 3.明朱权。朱元璋第十七子,封于大宁,称宁王。自号舑仙,又称涵虚子﹑丹丘先生,着《通鉴博论》﹑《汉唐
1.谓开国受命之王。多指周文王﹑周武王。《书.大诰》"用宁王遗我大宝j,绍天明。"孙星衍注引郑玄曰"受命曰宁王。"孙星衍疏"郑注见《书》疏,云'受命曰宁王'者,《君奭》云'惟宁王德',郑注云'宁王者文王也'。又注《洛诰》云'周公谓文王为宁成王亦谓武王为宁王。此一名而二人兼之。'"一说,宁王指文王,"宁"当作"文"。参阅曾运干《尚书正读》。 2.指唐李宪。睿宗长子,封宁王。善音律。死后,玄宗封为让皇帝。 3.明朱权。朱元璋第十七子,封于大宁,称宁王。自号舑仙,又称涵虚子﹑丹丘先生,着《通鉴博论》﹑《汉唐
宗王
[相关解释]
1.皇族中之封王者。
1.皇族中之封王者。
小王
[相关解释]
1.年轻受封为王者。 2.受封为王者的谦称。 3.指三国魏王弼。 4.指晋代书法家王献之。 5.汉时西域康居国封爵名。 6.复姓。春秋晋有小王桃甲。见《左传.定公十四年》。
1.年轻受封为王者。 2.受封为王者的谦称。 3.指三国魏王弼。 4.指晋代书法家王献之。 5.汉时西域康居国封爵名。 6.复姓。春秋晋有小王桃甲。见《左传.定公十四年》。
属丝言
[相关解释]
1.如丝般连续而细微的话语。《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后]以"属丝言"指王者之言。
1.如丝般连续而细微的话语。《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后]以"属丝言"指王者之言。
左辅右弼
[相关解释]
1.《孔丛子.论书》"王者前有疑,后有丞,左有辅,右有弼,谓之四近。"后以"左辅右弼"指帝王或太子左右的辅佐近臣。 2.左右辅助。
1.《孔丛子.论书》"王者前有疑,后有丞,左有辅,右有弼,谓之四近。"后以"左辅右弼"指帝王或太子左右的辅佐近臣。 2.左右辅助。
廪竹
[相关解释]
1.指古代传说中包藏婴儿的巨竹。典出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有竹王者,兴于遁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濮。"后因以"廪竹"泛指神异人物的出生处。
1.指古代传说中包藏婴儿的巨竹。典出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有竹王者,兴于遁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濮。"后因以"廪竹"泛指神异人物的出生处。
必世
[相关解释]
1.《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邢昺疏"三十年曰世……必三十年仁政乃成也。"后用为三十年的代称。
1.《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邢昺疏"三十年曰世……必三十年仁政乃成也。"后用为三十年的代称。
感生帝
[相关解释]
1.古代认为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因称其祖所感生之帝为"感生帝"。亦省作"感帝"﹑"感生"。
1.古代认为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因称其祖所感生之帝为"感生帝"。亦省作"感帝"﹑"感生"。
掌舍
[相关解释]
1.《周礼》官名。天官之属,掌管王者出行馆舍之事。
1.《周礼》官名。天官之属,掌管王者出行馆舍之事。
推毂
[相关解释]
1.推车前进。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礼遇。《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后因以称任命将帅之礼。 2.推动;协助。 3.荐举;援引。
1.推车前进。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礼遇。《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后因以称任命将帅之礼。 2.推动;协助。 3.荐举;援引。
揆文奋武
[相关解释]
1.施行文教,振奋武事。语本《书.禹贡》"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孔传"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
1.施行文教,振奋武事。语本《书.禹贡》"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孔传"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
日食万钱
[相关解释]
1.每天的饮食耗费上万的钱。形容生活极其奢侈。语本《晋书.何曾传》"﹝何曾﹞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 2.形容俸薪丰厚。
1.每天的饮食耗费上万的钱。形容生活极其奢侈。语本《晋书.何曾传》"﹝何曾﹞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 2.形容俸薪丰厚。
此一时彼一时
[相关解释]
1.语本《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谓时间不同,情况亦异,不能相提并论。
1.语本《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谓时间不同,情况亦异,不能相提并论。
民天
[相关解释]
1.指粮食。语本《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1.指粮食。语本《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求艾
[相关解释]
1.《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赵岐注"艾可以为灸人病,干久益善,故以为喻。"后因以"求艾"泛指寻求治病之药。
1.《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赵岐注"艾可以为灸人病,干久益善,故以为喻。"后因以"求艾"泛指寻求治病之药。
泣麟
[相关解释]
1.《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又"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何休注"麟者太平之符,圣人之类,时得麟而死,此亦天告夫子将没之征,故云尔。"后以"泣麟"为哀叹悲泣世衰道穷之典。
1.《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又"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何休注"麟者太平之符,圣人之类,时得麟而死,此亦天告夫子将没之征,故云尔。"后以"泣麟"为哀叹悲泣世衰道穷之典。
泽马
[相关解释]
1.古人以为表示祥瑞的神马。语本《孝经援神契》"王者德至山陵,则景云见,泽出神马。"
1.古人以为表示祥瑞的神马。语本《孝经援神契》"王者德至山陵,则景云见,泽出神马。"
温洛
[相关解释]
1.古代传说,谓王者如有盛德,则洛水先温,故称"温洛"。 2.借指洛阳。
1.古代传说,谓王者如有盛德,则洛水先温,故称"温洛"。 2.借指洛阳。
灵图
[相关解释]
1.指《河图》『代谶纬家以为王者受命之瑞。 2.指传说中黄帝时的明堂图。 3.指宝塔。宝塔又名浮图﹐故称。 4.道教的十二部经之一。 5.指仙灵的画像。
1.指《河图》『代谶纬家以为王者受命之瑞。 2.指传说中黄帝时的明堂图。 3.指宝塔。宝塔又名浮图﹐故称。 4.道教的十二部经之一。 5.指仙灵的画像。
猎渭
[相关解释]
1.传说周文王出猎渭滨,获王者师吕尚,故以"猎渭"谓获贤才。
1.传说周文王出猎渭滨,获王者师吕尚,故以"猎渭"谓获贤才。
猗顿
[相关解释]
1.战国时大富商。《孔丛子.陈士义》"猗顿﹐鲁之穷士也。耕则常饥﹐桑则长寒。闻陶朱公富﹐往而问术焉。朱公告之曰'子欲速富﹐当畜五牸。'于是乃适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之间其滋息不可计﹐赀拟王公﹐驰名天下。以兴富于猗氏﹐故曰猗顿。"《史记.货殖列传》"猗顿用眞盐起……与王者埒富。"后以"猗顿"为富户的通称。
1.战国时大富商。《孔丛子.陈士义》"猗顿﹐鲁之穷士也。耕则常饥﹐桑则长寒。闻陶朱公富﹐往而问术焉。朱公告之曰'子欲速富﹐当畜五牸。'于是乃适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之间其滋息不可计﹐赀拟王公﹐驰名天下。以兴富于猗氏﹐故曰猗顿。"《史记.货殖列传》"猗顿用眞盐起……与王者埒富。"后以"猗顿"为富户的通称。
王佐
[相关解释]
1.王者的辅佐,佐君成王业的人。 2.清末称襄佐恭亲王理事的部曹中书为王佐。
1.王者的辅佐,佐君成王业的人。 2.清末称襄佐恭亲王理事的部曹中书为王佐。
王女
[相关解释]
1.古时封王者之女。 2.女萝草的别名。
1.古时封王者之女。 2.女萝草的别名。
王屋
[相关解释]
1.王者所居之屋。 2.山名。在山西省阳城﹑垣曲两县之间。山有三重,其状如屋,故名。 3.相传黄帝曾访道于王屋山,故以泛指修道之山。
1.王者所居之屋。 2.山名。在山西省阳城﹑垣曲两县之间。山有三重,其状如屋,故名。 3.相传黄帝曾访道于王屋山,故以泛指修道之山。
王度
[相关解释]
1.王者的德行器度。 2.先王的法度。 3.犹王法。
1.王者的德行器度。 2.先王的法度。 3.犹王法。
王德
[相关解释]
1.王者之德行。
1.王者之德行。
王教
[相关解释]
1.王者的教化。 2.王者的命令。
1.王者的教化。 2.王者的命令。
王春
[相关解释]
1.《公羊传.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文王也。"后以"王春"指阴历新春。
1.《公羊传.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文王也。"后以"王春"指阴历新春。
王术
[相关解释]
1.王者治理天下的方略。
1.王者治理天下的方略。
王者
[相关解释]
1.帝王,天子。 2.指同类中之特出而无与伦比者。 3.钱的别称。
1.帝王,天子。 2.指同类中之特出而无与伦比者。 3.钱的别称。
王者香
[相关解释]
1.兰的别称『蔡邕《琴操·猗兰操》"〔孔子〕自卫返鲁,过隐谷之中,见芗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后因称兰花为"王者香"。
1.兰的别称『蔡邕《琴操·猗兰操》"〔孔子〕自卫返鲁,过隐谷之中,见芗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后因称兰花为"王者香"。
王风
[相关解释]
1.王者的教化。 2.《诗》十五国风之一。东周洛邑之诗。周平王东迁,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其诗不能复雅,故贬之,谓之王国之变风。见汉郑玄《诗谱》。其音哀以思,后以象征王道之衰微。
1.王者的教化。 2.《诗》十五国风之一。东周洛邑之诗。周平王东迁,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其诗不能复雅,故贬之,谓之王国之变风。见汉郑玄《诗谱》。其音哀以思,后以象征王道之衰微。
王驾
[相关解释]
1.王者的车驾。 2.指王者。
1.王者的车驾。 2.指王者。
瑞木
[相关解释]
1.指连理木。古人认为王者德泽纯洽﹑八方合为一始生。 2.后世本此制作祭祀﹑朝会之乐歌。亦以之为乐曲名。 3.佳木。指好的花木。
1.指连理木。古人认为王者德泽纯洽﹑八方合为一始生。 2.后世本此制作祭祀﹑朝会之乐歌。亦以之为乐曲名。 3.佳木。指好的花木。
璇玑玉衡
[相关解释]
1.亦作"璇玑玉衡"。亦作"琲机玉衡"。 2.古代玉饰的观测天象的仪器。《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孔传"璇,美玉。玑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运转者。"孔颖达疏"玑衡者,玑为转运,衡为横箫,运玑使动于下,以衡望之。是王者正天文之器『世以来谓之浑天仪者是也。"《后汉书·安帝纪》"昔在帝王,承天理民,莫不据琲机玉衡,以齐七政。"清王韬《变法上》"铜龙沙漏,璇玑玉衡,中国已有之于唐虞之世。"一说为北斗七星。一至四星名魁﹑为璇玑;五至七星名杓,为玉衡。参阅《史记·天官书》﹑《晋书·天文志上》。
1.亦作"璇玑玉衡"。亦作"琲机玉衡"。 2.古代玉饰的观测天象的仪器。《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孔传"璇,美玉。玑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运转者。"孔颖达疏"玑衡者,玑为转运,衡为横箫,运玑使动于下,以衡望之。是王者正天文之器『世以来谓之浑天仪者是也。"《后汉书·安帝纪》"昔在帝王,承天理民,莫不据琲机玉衡,以齐七政。"清王韬《变法上》"铜龙沙漏,璇玑玉衡,中国已有之于唐虞之世。"一说为北斗七星。一至四星名魁﹑为璇玑;五至七星名杓,为玉衡。参阅《史记·天官书》﹑《晋书·天文志上》。
生头死垄
[相关解释]
1."生王之头,不若死士之垄"之省。《战国策.齐策四》"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垄也。'"后因以指贵贱。
1."生王之头,不若死士之垄"之省。《战国策.齐策四》"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垄也。'"后因以指贵贱。
疑衰
[相关解释]
1.古代王者为参加大夫或士的丧仪而穿的丧服。疑﹐通"拟";衰﹐通"缞"。
1.古代王者为参加大夫或士的丧仪而穿的丧服。疑﹐通"拟";衰﹐通"缞"。
神凤
[相关解释]
1.表示太平征兆的瑞鸟。古代将麟﹑凤视为王者之嘉瑞。
1.表示太平征兆的瑞鸟。古代将麟﹑凤视为王者之嘉瑞。
祫秂
[相关解释]
1.古代王者祭先祖之大礼。
1.古代王者祭先祖之大礼。
窃鈇
[相关解释]
1.亦作"窃斧"。 2.《列子.说符》"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后以为目随心乱的典故。 3.谓王者大权被人所窃。
1.亦作"窃斧"。 2.《列子.说符》"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后以为目随心乱的典故。 3.谓王者大权被人所窃。
肄仪
[相关解释]
1.古代王者因事举行祭祀,例须预习威仪,谓之"肄仪"。
1.古代王者因事举行祭祀,例须预习威仪,谓之"肄仪"。
蓄艾
[相关解释]
1.《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本指蓄藏多年之艾以治久病,后以"蓄艾"比喻应长期积蓄以备急用。
1.《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本指蓄藏多年之艾以治久病,后以"蓄艾"比喻应长期积蓄以备急用。
行次
[相关解释]
1.五行的位次。封建统治者迷信阴阳家言,以为王者受命于天,以五行之德为运,水火木金土各有定位,并以五行生克来附会历代王朝的兴衰。 2.谓旅途暂居的处所。 3.谓行旅到达。
1.五行的位次。封建统治者迷信阴阳家言,以为王者受命于天,以五行之德为运,水火木金土各有定位,并以五行生克来附会历代王朝的兴衰。 2.谓旅途暂居的处所。 3.谓行旅到达。
裂土分茅
[相关解释]
1.《书.禹贡》"厥贡惟土五色。"孔颖达疏"王者封五色土以为社,若封建诸侯则各割其方色土与之,使归国立社……四方各依其方色皆以黄土覆之,其割土与之时。苴以白茅,用白茅裹土与之。"后因以"裂土分茅"谓帝王分封土地﹑建立诸侯。
1.《书.禹贡》"厥贡惟土五色。"孔颖达疏"王者封五色土以为社,若封建诸侯则各割其方色土与之,使归国立社……四方各依其方色皆以黄土覆之,其割土与之时。苴以白茅,用白茅裹土与之。"后因以"裂土分茅"谓帝王分封土地﹑建立诸侯。
诏事
[相关解释]
1.谓报请王者授与职事。
1.谓报请王者授与职事。
诏禄
[相关解释]
1.报请王者授与俸禄。
1.报请王者授与俸禄。
诏赞
[相关解释]
1.禀告和赞助(王者)。
1.禀告和赞助(王者)。
诵训
[相关解释]
1.周代官名。掌为王者述说四方久远故事﹐说明各地风俗所忌讳的言语﹔王者巡狩﹐随从王车左右。 2.指诵读训诫之言。
1.周代官名。掌为王者述说四方久远故事﹐说明各地风俗所忌讳的言语﹔王者巡狩﹐随从王车左右。 2.指诵读训诫之言。
谷王
[相关解释]
1.江海的别称。以其能容百谷之水,故名。语本《老子》"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1.江海的别称。以其能容百谷之水,故名。语本《老子》"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赛典赤
[相关解释]
1.源于阿拉伯语sayiid。义为"大首领"﹑"王者"。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无子,仅一女法蒂玛嫁与阿里,从他们之子忽辛(husain)传下来的后人,被尊为sayiid,表示是伊斯兰教的"圣裔"。元代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赛典赤·瞻思丁之名即含此称。
1.源于阿拉伯语sayiid。义为"大首领"﹑"王者"。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无子,仅一女法蒂玛嫁与阿里,从他们之子忽辛(husain)传下来的后人,被尊为sayiid,表示是伊斯兰教的"圣裔"。元代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赛典赤·瞻思丁之名即含此称。
赤龙
[相关解释]
1.赤色的龙。传说以为神仙所乘。 2.赤色的龙。古代谶纬家附会为以火德王者(如炎帝神农氏﹑帝尧﹑汉刘邦)的祥瑞。 3.借指汉高祖刘邦。 4.泛指皇帝。 5.比喻太阳。 6.古代马苑名。 7.古代船名。
1.赤色的龙。传说以为神仙所乘。 2.赤色的龙。古代谶纬家附会为以火德王者(如炎帝神农氏﹑帝尧﹑汉刘邦)的祥瑞。 3.借指汉高祖刘邦。 4.泛指皇帝。 5.比喻太阳。 6.古代马苑名。 7.古代船名。
邯郸虱
[相关解释]
1.《韩非子.内储说上》"应侯谓秦王曰'王得宛叶﹑蓝田﹑阳夏,断河内,困梁郑,所以未王者,赵未服也。?上党在一而已,以临东阳,则邯郸口中虱也。'"旧注"以守上党之兵临东阳,则邯郸危如口中虱也。"后因以"邯郸虱"比喻形势危急。
1.《韩非子.内储说上》"应侯谓秦王曰'王得宛叶﹑蓝田﹑阳夏,断河内,困梁郑,所以未王者,赵未服也。?上党在一而已,以临东阳,则邯郸口中虱也。'"旧注"以守上党之兵临东阳,则邯郸危如口中虱也。"后因以"邯郸虱"比喻形势危急。
邳垠
[相关解释]
1.邳水之涯。相传汉张良曾游下邳桥上,于桥旁遇一老父,授《太公兵法》,谓"读是则为王者师"。见《史记.留侯世家》。
1.邳水之涯。相传汉张良曾游下邳桥上,于桥旁遇一老父,授《太公兵法》,谓"读是则为王者师"。见《史记.留侯世家》。
邳桥
[相关解释]
1.邳水之桥。相传汉张良曾游下邳桥上,遇黄石公,授《太公兵法》,曰"读是则为王者师◇十年兴。"见《史记.留侯世家》。
1.邳水之桥。相传汉张良曾游下邳桥上,遇黄石公,授《太公兵法》,曰"读是则为王者师◇十年兴。"见《史记.留侯世家》。
青衣梦
[相关解释]
1.《南史.宋纪上.武帝》﹕"﹝帝﹞后伐荻新洲见大蛇长数丈﹐射之﹐伤。明日复至洲﹐里闻有杵臼声﹐往觇之﹐见童子数人皆青衣﹐于榛中捣药。问其故﹐答曰﹕'我王为刘寄奴所射﹐合散傅之。'帝曰﹕'王神何不杀之?'答曰﹕'刘寄奴王者不死﹐不可杀。'帝叱之﹐皆散﹐仍收药而反。"后遂以"青衣梦"指刘裕所创帝业。
1.《南史.宋纪上.武帝》﹕"﹝帝﹞后伐荻新洲见大蛇长数丈﹐射之﹐伤。明日复至洲﹐里闻有杵臼声﹐往觇之﹐见童子数人皆青衣﹐于榛中捣药。问其故﹐答曰﹕'我王为刘寄奴所射﹐合散傅之。'帝曰﹕'王神何不杀之?'答曰﹕'刘寄奴王者不死﹐不可杀。'帝叱之﹐皆散﹐仍收药而反。"后遂以"青衣梦"指刘裕所创帝业。
青龙
[相关解释]
1.即苍龙。四灵之一。古时以为祥瑞之物。 2.喻指长而虬曲的青色物。 3.指骏马。 4.东方七宿(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的总称。 5.太岁的别名。 6.东方之神。 7.指左方。 8.赌局名目。玩押牌宝(赌博的一种)时﹐赌徒围在四方﹐做庄的人叫"庄家"﹐庄家对面称天门﹔右面称人﹐亦称白虎﹔左面是"地"﹐亦称青龙。 9.古代谶纬家附会为以木德王者的瑞兆。 10.常与"白虎"对举﹐用以表示一对相生相克的事物或概念。 11.指吉地。 1 2.传说伏羲氏时春官的名号。 1 3.即青龙车。
1.即苍龙。四灵之一。古时以为祥瑞之物。 2.喻指长而虬曲的青色物。 3.指骏马。 4.东方七宿(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的总称。 5.太岁的别名。 6.东方之神。 7.指左方。 8.赌局名目。玩押牌宝(赌博的一种)时﹐赌徒围在四方﹐做庄的人叫"庄家"﹐庄家对面称天门﹔右面称人﹐亦称白虎﹔左面是"地"﹐亦称青龙。 9.古代谶纬家附会为以木德王者的瑞兆。 10.常与"白虎"对举﹐用以表示一对相生相克的事物或概念。 11.指吉地。 1 2.传说伏羲氏时春官的名号。 1 3.即青龙车。
食天
[相关解释]
1.比喻人赖以生存的最为重要的事物。语本《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1.比喻人赖以生存的最为重要的事物。语本《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鴆降
[相关解释]
1.《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毛传"玄鸟,鴆也。"后因以"鴆降"比喻王者之降生。
1.《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毛传"玄鸟,鴆也。"后因以"鴆降"比喻王者之降生。
龙兴
[相关解释]
1.龙飞腾上天。 2.夭矫貌。 3.喻王者兴起。 4.汉宫殿名。
1.龙飞腾上天。 2.夭矫貌。 3.喻王者兴起。 4.汉宫殿名。
龙兴云属
[相关解释]
1.《易.干》"云从龙,风从虎。"后遂以"龙兴云属"喻王者兴起则必遇贤臣良将。
1.《易.干》"云从龙,风从虎。"后遂以"龙兴云属"喻王者兴起则必遇贤臣良将。
龙兴凤举
[相关解释]
1.喻王者兴起。
1.喻王者兴起。
龙盘凤舞
[相关解释]
1.喻山川雄踞蜿蜒,有王者气象。
1.喻山川雄踞蜿蜒,有王者气象。
龙见
[相关解释]
1.《易.干》"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高亨注"龙出现于田中,比喻大人活动于民间,人见之则有利。"后因以"龙见"指王者能有治绩。 2.喻羽化而登仙。 3.《易.干》"云从龙,风从虎。""龙"喻事物的主干,因以"龙见"喻文章根本已立。 4.苍龙七宿出现。
1.《易.干》"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高亨注"龙出现于田中,比喻大人活动于民间,人见之则有利。"后因以"龙见"指王者能有治绩。 2.喻羽化而登仙。 3.《易.干》"云从龙,风从虎。""龙"喻事物的主干,因以"龙见"喻文章根本已立。 4.苍龙七宿出现。
龙跃
[相关解释]
1.喻王者兴起。语本《易.干》"见龙在田……或跃在渊。" 2.喻纵横驰骋,奋发有为。 3.飞驶貌。 4.腾飞貌。
1.喻王者兴起。语本《易.干》"见龙在田……或跃在渊。" 2.喻纵横驰骋,奋发有为。 3.飞驶貌。 4.腾飞貌。